返回辞典目录

 

「约伯记

 

约伯记(Job,Bookof)旧约书卷,希伯来圣经把它归入著作类。作者约伯记的作者问题颇为复杂。困难之处不单在于书中没有说明作者是谁,更在于书的结构。据某些学者所说,本书是由好几篇文学作品组成的。有些学者基于约伯记的不同部分都存着不一致之处,坚称本书是一本文集。例如,他们看前言(一至二章)和跋(四十二7-17)皆不属于本书的主文,因为这两部分似乎显示约伯在道德上是一个完全人。然而,本书的对话部分却描绘出一个较为人性的约伯,他对神的批评有时甚至显得无礼和过分。前言不错是把约伯描绘为一个在道德上完全的人。我们也须留意,他不单在前言中拒绝按妻子的建议弃掉神或咒诅神(二910),在其后的对话中,他也确实没有这样做。本书所要指出的似乎是,纵使道德标准最高的人,也不明白神在这世上所作的事。在第一和第二章记述的一连串厄运,以及他开始说话之前那七日七夜的内心挣扎(二11-13)之后,约伯才发现到本书所要处理那些内心深处的问题。在几段对话中,约伯那崇高的品德颇为明显,因为他虽然不明白神,但也一直在祂面前说实话。学者认为附加在本书的其他部分,有以利户的言论(三十二至三十七章)、神的话(三十八至四十一章),以及第二十八章的智慧之诗。有些人主张最后写成约伯记的作者,是借用了上述已存在的作品,来完成他自己的作品。约伯记的主要结构包含序言、对话和跋,我们不一定要视它为一卷经过繁复编辑过程的作品。例如,汉模拉比法典就有类似的结构;一份称为「有关自杀之争论」的古埃及作品亦然。至于作者的问题,最中肯的处理似乎是承认本书的作者不详。作者的神学无疑是雅巍式的;因此,他大概是一名希伯来人。他的文学技巧卓越,因为约伯记历来皆是为人诵阅的佳作。写作年代本书的作者是谁既是一个问题,写作年代也不例外。多半近代学者认为本书写成于被掳归回后,约在主前五世纪。然而,有些人则认为本书写成于被掳时期之末。另一些人主张是所罗门时代,又有一些人提出是列祖时代。约伯记的内证显示一个早期的背景。书中并没有引述利未记的条例。约伯亲自为家人献祭,像是在祭司制度设立之前(一5)。约伯的财富以牛来计算,似乎也反映着列祖时代的背景(一3)。书中的语言指出本书属早期的文献。某些语言成分显示着较古的希伯来文,正如乌加列的史诗所保存着的一样。可能约伯本身是主前二千年代的人。若约伯记这书,或其中一部分,是那时写成的,则本书可能是被纳入圣经正典中的最早写成的材料。约伯记最后的格式可能在所罗门时代才确定,当时也出现许多希伯来智慧文学。背景约伯记属于旧约的智慧文学。这组文献是探讨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古时并非只有以色列人写作智慧文学。这类文学也有来自外邦文化的,并常代表外邦人如何在异教的架构中解释人的遭遇。古代文化中有好几份作品跟旧约的约伯记相似。苏默人也有一本约伯记,但无论在文学范围或感情深度上,均与圣经中的约伯记不同。苏默人的约伯记描述一名年轻人,由于他恳切地祈求他的神,使他的愁苦变成了喜乐。根据苏默人的看法,诸神控制邪恶和美善。人惟有平息神怒,才能防止诸神所恶。书中并没有解释为何世上存着恶事。巴比伦人也有一本约伯记。这作品通常名为「我愿赞美智慧之主」;在哲学理念上跟苏默的「约伯记」相似。作者在书中以生动的句语描述他的痛苦,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怀疑宗教礼仪是否真能叫神喜悦。玛尔杜克神的一名使者在梦中向他显现,解除了他的痛苦。这书以赞美玛尔杜克作结,肯定他向诸神所献的祭确实取悦了他们。另一份作品──「有关人类苦难的对话」──也跟圣经中的约伯记相似。书中作者为着敬拜诸神与否,对其生活素质全无影响而挣扎。书中一个人物提醒那受苦的人,诸神的道路是难明的,人性本是邪恶的。那受苦的人遂向诸神恳求。但这书就此结束,没有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上述作品在神学和哲学上并不能跟旧约的约伯记相比。其中指出生命只能诉诸命运,并认为生命是由诸神善变的旨意所操纵的。然而,这些属于主前二千至一千年代间的文献,却给我们提供了约伯记的文学背景。那就是约伯记可能为当时所探讨深奥的人生问题,提供了神所默示的答案。这类文学又支持了约伯记乃写于早期的论点。内容提要前言(一1至二13)这部分叙述了使约伯受苦的一连串事件。书中形容约伯本是一个财主,他深切关怀和照料家人的需要。

在天上戏剧性的一幕中,撒但出现,耶和华问他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一8)撒但的回答是:「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一11)跟着,约伯的灾难便展开了,首先是痛失家人和所有财物。耶和华与撒但另一次的交涉,带来了约伯肉体上的痛苦。就是这令人厌恶的疾病,引起后来的几段对话。在这些记述中,作者都细心地告诉我们,约伯没有犯罪。他的妻子恳求他咒诅神,他拒绝了。他也抵挡了引诱,不因失去儿女而离弃神。然而,一连串的对话忽然间打破了这平静的图画,我们听见约伯在埋怨。我们会怀疑,约伯是否已放弃他对神的信心呢?约伯3位朋友前来慰问他。他们静默地坐在约伯身旁有7日之久,不发一言。静默过后,他们便开始与约伯对话。对话(三1至三十一40)一﹒第一回合(三1至十四22)约伯因神让他出生而质疑神的智慧。人生来就要受苦,为甚么还将生命赐给他呢?约伯这样质问神。在约伯三友中,以利法是第一个发言的人。他表面上是一位谦谦君子,实际却是一个无情的人。他给约伯的答案是:约伯必定犯了罪,不然,他为甚么会受苦呢(四7-11)?以利法显然认为约伯的质疑是一种否定神的态度。他恳请约伯返回耶和华那里(四8),不要再向神生气,因为怒气只会毁灭他(五2)。以利法在人的苦难中看见积极的一面,因为他肯定那是全能者惩罚人的一种方法(五17)。约伯回答以利法说,他生气是有理的,因他正忍受极度的痛苦(六1-7)。他更埋怨以利法不向他施予同情,指他好像沙漠里的河道,在炎热、干燥的季节不能提供水源(六14-23)。第二个来安慰约伯的友人比勒达,比以利法更无情。他也指摘约伯犯罪。他又指出约伯众儿女之死,可能是由于他们曾犯罪(八4);他无情的态度于此表露无遗。

像以利法一样,比勒达劝约伯回转归向神(八5),保证神必响应他(八6)。他形容约伯所遭遇的不幸,是由于他离弃了神(八11-19),但保证神不会拒绝一个无可指摘的人(八20)。约伯首先以一个尖锐的问题作出响应,他说:「我真知道是这样;但人在神面前怎能成为义呢?」(九2)接着他铺陈了人在宇宙中所能看见神能力之威严(九3-12)。约伯站在神的大能面前,完全无法抵抗。他抗议他不能与这样一位神争辩,换句话说,他不能在祂面前为自己的清白抗辩,因为神的能力实在太大,使他无法对抗。约伯又抱怨神不能公平地听他辩护,因为神已认为他有罪。神以苦难来惩罚他,证明祂并不以为约伯是无罪的(九14-24)。约伯在第十章继续响应比勒达的指摘,并因神使他生存而质疑神的智慧(十18-22)。跟着是琐法说话。琐法同样指摘约伯犯了罪(十一4-6)。他更羞辱约伯说:「他(神)本知道虚妄的人;人的罪孽,他虽不留意,还是无所不见。空虚的人却毫无知识;人生在世好像野驴的驹子。」(十一1112)琐法这带有侮辱的指摘激起了约伯的怒气(十二23),他要求神把手缩回,并开声回答他(十三20-28)。二﹒第二回合(十五1至二十一34)第二回合的模式跟第一回合相同。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继续指摘约伯,说他的厄运全因犯罪所致。然而,他们开始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再像第一回合的对话那么直接回应彼此的论点。三﹒第三回合(二十二1至三十一40)在第三轮对话中,只有以利法和比勒达发言。他们指摘约伯犯罪的措辞变得更尖刻。以利法说:「你的罪恶岂不是大吗?你的罪孽也没有穷尽。」(二十二5)比勒达宣告说:「在神眼前……星宿也不清洁。何况如虫的人,如蛆的世人呢!」(二十五56)在这第三轮对话,约伯所说的,比其余两回合为多。比勒达的言论只有6节,约伯的回答则有6章(二十六至三十一章)。第三十一章是重要的一章。约伯在此为他的清白而申辩。这一章圣经叫人不能再怀疑约伯的诚实。他断言自己在道德上是纯洁的(1-4节),他没有诡诈(5-8节),没有犯奸淫(9-12节),他凡事为别人设想(13-23节),也没有倚靠财富(24-28节)。他以保证自己清白无罪来结束他的申辩(29-40节)。这样,他们的言论开始形成一个模式。约伯在讨论中渐渐偏离了他的友人。三友变得更肯定约伯受苦是由于他犯罪,约伯则更断然保证他是无罪的。作者编写得很有技巧,以致读者在三友的言论中,找不到不合正统之处。不过,我们纵然同意他们的言论,却不能认同他们的态度。犯罪带来惩罚是没有错的,但三友却只强调这一点。他下一位朋友以利户,将指出受苦的另一种功用。在约伯为自己抗辩的言论中,我们听到真理之声。但我们若是相信约伯,也相信那些慰问他的人,我们便跟约伯一样为难。我们不知道真理在哪里。我们不知道约伯为何要受苦。以利户的言论(三十二至三十七章)以利户是个年轻人,他听见3位慰问者的言论(三十二3),愈来愈按捺不住。他对自己的辈分十分敏感(三十二6-22),但在他的话语中,反映了他对受苦的理解,比其余3人更成熟。以利户强调受苦是一种惩罚(三十三19),这惩罚反映了神的慈爱(三十三29-33)。这思想也见于以利法第一次的言论中(五17),但以利户更强调了在受苦中,神的爱彰显出来。不过,我们仍感到这答案并不完全。另一层面的答案就在神的话中表明了。旋风中的声音(三十八至四十一章)神在这一段落里说话了。祂向约伯发出一连串的问题,全都与创造有关。神问约伯:「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是谁定地的尺度?」祂更讽刺地说:「你若晓得就说。」(三十八45)神提到海时,问约伯是谁造海盆(三十八8-11)。祂描述晨曦时,问约伯曾否「命定晨光」(三十八12)。还有其他问题关乎光(三十八19-21)、雪(三十八22-24)、雨(三十八25-30)、星座(三十八31-33)、风暴(三十八34-38)和动物(三十八39至三十九30)。神使约伯看见宇宙如何彰显祂的大能。约伯默想神的能力时,必定感到自己是何等渺小。然而,这些问题并非为了使约伯感到渺小,而是要造就他,并且叫他因自己的预设而感到羞愧。这一段的讽刺尤其辛辣,我们可以想象每一个问题如何使约伯更深地埋进炉灰中。在谈及光那一段中(三十八19-21),神问约伯:「光明的居所从何而至?」跟着说:「你总知道,因为你早已生在世上,你日子的数目也多。」在谈及星座那一段中,神又问约伯说:「你能系住昴星的结吗?能解开参星的带吗?」(三十八31)约伯在与神的对话中,一直表现得颇为无礼。他曾要求神回答他(十三22),并曾指斥神不公平(十九67,二十四1,二十七2)。现在他想起全能者的能力时,便开始知道自己在宇宙中应占的位置。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叫人费解的是四十章15节至四十一章34节。神在这里奇怪地叫约伯注意河马(四十15,原文为「兽」)和鳄鱼(四十一1,原文为「怪兽」)。虽然有些学者认为这些是神话中的动物,但极可能如本段其他叙述一样,是以文学技巧描述一些庞大而孔武有力的动物。许多学者认为兽是河马,怪兽是鳄鱼。经文的上下文似乎支持这种说法。神命令约伯:「你且观看河马」(四十15),而在这段落的最后部分,祂问道:「谁能捉拿牠?谁能牢笼牠穿牠的鼻子呢?」(第24节)我们读完这一段有关河马之能力的描述后,便会有一个否定的答案。

继而引述的是怪兽(或鳄鱼)。神也是先指出这种动物的力量。神问道:「你能用倒钩枪扎满牠的皮吗?」(四十一7)祂描述鳄鱼在水中打滚(四十一25),摆脱用各样方法捕捉牠的人(四十一26)。这段落就以描述这两种孔武有力的兽来结束了,而整段是神在旋风中所说的话。这一段充满了悬疑。在结束的时候,读者发现约伯已学了应有的功课(四十二12)。这些问题接二连三地冲击着约伯,是有原因的。神要让约伯看见宇宙并不是由他控制,乃是由神所操纵的。神迫使约伯面对祂的能力,然后认识到,他只是那反映神的大能之庞大建构里的一部分。约伯要求神说话,是意图控制神。约伯暗指神不公平,就是审判神;他纵使不是要超越神,也是把自己看作与神同等。神要求约伯面对那彰显于宇宙间的力量,并重复他那傲慢的言语。约伯想要一个他可以控制的神;神却要求他顺服。约伯想要一个按着他的意思而运转的世界;神却创造了一个按着祂的旨意而运行的世界。约伯制造了一个虚幻的神,一个按照祂的兴致去行事的神。当他认识到神在这世界中的主权,便看见他受苦是有目的的。约伯也许并不知道那目的是甚么,但它却是全能者之创造的一部分。难怪约伯开始进入一个平静的境界,并承认神的主权(四十二1-6)。这个段落之后,是约伯沈痛的响应。他坦承神的能力(四十二2)。他承认那些事情实在太奇妙,使他不能完全了解(四十二3),他并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四十二6)。跋(四十二7-17)本书最后一部分以责备那些劝慰约伯的人作开始。神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所说的话不对(四十二7)。这说法似乎十分奇怪,因为他们的话看来颇为合乎正统。可是,他们在最后的分析中所说的不对,因为他们对受苦的解释,只是答案的一部分;而由于那答案并不全面,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这种答案把神丑化了,好像说神只是一个苛刻的神,只会以受苦来惩罚人的罪。他们的答案并不像以利户的答案,他们看不见在受苦中有神慈爱的手眷顾。虽然约伯对神说了一些无礼的话,但神没有严责他。经文更指约伯所说的是对的(四十二8),这显然是指约伯在四十二章1-6节所下的结语。他被苦难炼净之后,谦卑地愿意服从神至高的旨意。写作目的和神学教导历代以来,约伯记主要的写作目的是甚么,在圣经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确定本书之目的是解释灾祸的因由,因为人正期待答案时,神不但没有给予合理的解释,反而发出一连串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回答义人为何受苦的问题。本书着实对这问题有不少讨论,但同时也带出了其他的问题。我们读毕整卷书,所得有关那问题的答案,便只有那3位友人的话,及以利户的声明!书中为何记述那冗长的对话及约伯内心的挣扎呢?我们也许会感到奇怪。当神在旋风中说话,我们便发现义人为何受苦,实际上是无须解释的。神只是引导约伯接受他在宇宙间的位置。我们似乎最好循另一进路研究约伯记。若要找出任何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我们必须研究其序言和跋。在序言中,我们可以看见作者要做的是甚么;在跋中,则会发现他如何理解他所作的。在约伯记的序言中,作者巧妙地营造一种悬疑的气氛。作者告诉我们,约伯在道德操守上是完全的。跟着撒但对神嘲弄说:「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我们不知道约伯会否弃掉神和否认他所信的。后来,我们却听见他对神的信靠:「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一21)作者跟着又营造另一个悬疑的处境,就是撒但提出要使约伯受苦。在这试炼中,还加上约伯的妻子那叫他气馁的话:「你弃掉神,死了吧!」我们也想知道这试炼会否毁灭约伯的信心。但读到「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以口犯罪」时,悬疑的局面便打破了。作者其后把约伯的友人引入故事中。作者说他们保持缄默达7天之久。我们不知道约伯正在想甚么。他是否仍然坚信神?还是已因疾病蚕食肉体而信心动摇?约伯开口说话,咒诅自己的生辰时,读者就更加紧张。作者在我们心中提出了一个问题:约伯会否持守他的信仰呢?有时,我们认为他会持守信仰。约伯曾有好几次作出信仰之肯定。他说神必会为他辩白。约伯记中一个伟大的确信可见于十九章25-27节:「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我自己要见他,亲眼要看他,并不像外人。」另一些时候,约伯又显得对神在宇宙中的管治极之疑惑。约伯的态度仍是悬而未决的。从对话中,我们可找出约伯挣扎的模式。那是他情感上极大的挣扎,他从绝望的深渊中说话,也从得胜信心的高峰说话。在跋中,那悬疑打破了。约伯所经受的试炼,不单没有破坏,更没有腐蚀他的信心。他以谦卑的信心,经历了得胜。他可以说:「我知道,你万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拦阻。」作者的目的是明显的。最初他提出一个问题:「在试炼中,约伯的信心是否仍然坚定呢?」对话部分使这问题更显悬疑;在跋中,我们终于得着答案。约伯在苦难中仍坚守对神的信心。我们知道约伯的信心是真实的。那么,约伯记便是一篇关乎信心,以及受苦对信心之影响的论文。这论文放在一组独特的圣经书卷中,它们都与这两种观念有关。这重要的教训也见于哈巴谷书的预言中。先知对于他从周遭所见的不公事件发出控诉(哈一1-4)。神要使用亚述人来惩罚先知所谴责的恶事,先知却加以阻止(哈一12-17)。跟着,神在这苦况和不公平的环境中说话。「因为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虽然迟延,还要等候……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义人因信得生。」(哈二34)这里译作「信」的希伯来词汇暗指信心中的恒忍,应译作「坚贞」。整段经文指出真正公义的人,虽然在神似乎延迟施行公正之时,仍保持对神忠心。他也许不能完全理解神在历史里的作为,但他仍深信神那美好的计划和智慧的供应是不会消失的。这关乎信心的教训,是圣经中对信之整全教导的一部分。信心不靠行为,乃是完全靠赖神。这种信心与受苦之间的关系,也见于新约中,雅各书一章12节把试炼和坚贞结连起来:「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参彼前一3-7)上述经文指出试炼能考验人的信心是真还是假的。不真实的信心不能忍受苦难的试验(太十三2021)。那么,约伯记便是关乎信心的织锦画。它把信心与试炼连结起来,并描绘出真信心的本质──真信心是不会因受苦而破灭的。在约伯记这丰富的书卷中,还有其他原则。书中指出罪会带来惩罚。约伯三友的话中,也有其真理,那是圣经所确证的。然而,那只是受苦在生命中小部分的意义。书中也指出受苦有教导作用,因为那是从全能者而来的一种磨练。神在旋风中的话,让我们晓得受苦是万物架构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顺服于创造者的智慧中。神在这段落里亲自彰显祂自己。约伯因而可以说:「现在亲眼看见你。」(四十二5)在试炼中,我们需要一位与我们亲近的神,过于一套关乎罪恶的理论。书中强调的另一点,是受苦对于产生真正的义所发挥的功能。虽然约伯记一开首便描述约伯是一个义人,但他的义却缺乏了由受苦所衍生的特质。本书结束时,约伯已变得更谦卑,他看见自己在宇宙中的位分,并且顺服于神的智慧中。ThomasE.McComiskey另参:「约伯#2」;「智慧,智慧文学」。――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