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新耶路撒冷

 

新耶路撒冷(Jerusalem,New)圣经只有两次提到新耶路撒冷。一次在启示录的开头,另一次在启示录之结尾(启三12,二十一2)。在启示录最初的异象中,复活的基督在这个充满冲突、争斗的世界,对祂的百姓说话。祂答应他们:有一天,他们都会成为新耶路撒冷的公民。在启示录最后的异象中,我们可以看见这个应许得着应验。我们不仅见到神的子民得胜奏凯,而且在新耶路撒冷见到他们新的家和新的国。当然,这里没有解释新耶路撒冷是甚么。若要描绘她倒还简单,但要解释她的实质则较为复杂了。圣城的描述有天使带约翰到山顶去,指着新耶路撒冷给他看。在约翰的描述中(启二十一10至二十二5),首先他指出圣城「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二十一11)。继而他描写城墙和城门:「有高大的墙,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东边有三门,北边有三门,南边有三门,西边有三门。」(二十一12-14)又说城墙有12根基,根基上有12个使徒的名字。接着,约翰说明城墙和城门的大小尺寸(二十一15-17)。城是四方的,每边长1,500哩(和合本作「四千里」),长、阔和高度皆相同。城墙为216呎厚(或高?)(和合本作「一百四十四肘」)。我们以现代的尺码去量度圣城,有时可能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意义。如用圣经的标准,城一共是12,000史达第阔,墙则是144肘厚。这些数字除了是实质的长度外,可能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如启示录七章4-8节说以色列人受神印记者,每个支派的人数为「一万二千」。接着,约翰描写建筑圣城用的材料(二十一18-21):「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城墙的根基则是用各样宝石装饰而成。12道门都是珍珠造的,城内的街道皆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至于城的本身,约翰注意到她里面很多东西都没有(二十一22-27)。她没有圣殿,没有日月,没有黑夜,城门总不关闭,也没有魔鬼邪灵。最后,约翰说城内有3样奇妙的东西(二十二1-5),那就是流着生命水的河、生命树,以及神和羔羊的宝座。这就是约翰所描绘的新耶路撒冷。然而约翰并不着意绘画圣城的外貌,他想我们更明白她的意义。圣城之背景在旧约中呈现我们眼前的,是大卫的城──旧耶路撒冷,她是神显现及治理其百姓的中心。在城中,有祭司供职的圣殿,也有列王的宝座,他们代表神治理祂的百姓。她是神的百姓──即以色列民──的大城,即「众城之母」。然而,整本圣经所述说神的救赎工作,包括了神历代以来从各国所救赎的人,是关于整个「大以色列」的;旧约中之以色列只是前驱而已。因此,圣经末后的启示,说到一个大民族的异象,就是指那些真正住在「众城之母」的新耶路撒冷的人。旧约的先知目睹旧耶路撒冷的衰微。他们眼见她光辉不再,而感到忧伤、愤懑、失望。当他们见到满城罪孽和恶行,城中的君王和祭司皆背弃了原先的呼召,其中两位先知便开始带领人们前瞻新耶路撒冷的景象。以西结(结四十至四十八)预见重修圣城和圣殿的详细情形;以赛亚(赛五十二,六十至六十六)则用渴慕的口吻,描述这末后的耶路撒冷。这两位先知的异象和预言,与约翰在启示录二十一及二十二章所见的异象非常接近。在两约之间时期,犹太学者对耶路撒冷的境况更为失望,他们甚至要读者不再寄望耶路撒冷真的重建,而鼓励他们只在思想中建造天上的耶路撒冷。他们认为天上的耶路撒冷已存在,在末世会随着神一起降临。她的城池华美,人口众多,为神子民的「大城」,城中有圣殿和宝座。事实上,这些旁经的作者们在脑海中虚构的,不久之后竟成为使徒约翰亲眼目睹的。耶稣对耶路撒冷之发展,有另一种体会和看法。祂不单预言耶路撒冷及圣殿最后被毁(可十三;路十九41-44)。若仅如此,最大的疑问尚未解决;因为在旧约时,建造圣城有一个目的,圣城被毁后,该目的怎能达到?此后,神的百姓往哪里寻找祂的圣殿和祂的宝座?耶稣的答案是:由于是祂彰显神的治权,在祂身上就可以看见神(太二十八18;约十四9),那么,祂自己就是「新耶路撒冷」──一个全新的耶路撒冷。约翰在启示录中用到「新」这个字时,把耶稣这个意思说得甚为明白。在希腊原文,「新」有两个不同的字。主后70年,耶路撒冷被毁后不久,罗马皇帝哈德良重新建造「新」耶路撒冷,此即在旧址上重建的「新城」;但约翰所见的「新耶路撒冷」,却是清新、洁净、与别不同的。当新约说到「新立的约」与「新的诫命」,所用的「新」字意思相同(约十三34;来八8);又说到「新造的」和「新人」,也是此意(林后五17;弗二15)。约翰于异象中说到在新天新地里,再没有以下7样东西:海、死亡、悲伤、眼泪、痛楚、咒诅、黑夜(启二十一14,二十二35)。以此看来,一切皆新,一切皆与旧有别。此外,新约还有5处经文可以帮助解释启示录二十一章之背景。加拉太书四章26节中,保罗提到「在上的耶路撒冷」,那就是接受所有因信称义者的「众城之母」,和旧约时只接受「因要讨神喜悦而遵行诫命」者的耶路撒冷不同。在以弗所书五章25-32节中,保罗又说到基督的新妇,即是教会;在约翰所见的异象中,「新妇」即「新城」(启二十一910)。腓立比书三章20节告诉我们,天上之城并非信徒将来的居所,她也是信徒现在的国籍,即信徒现在就是「天上的国民」。希伯来书十二章22节也是同样意思,那里说那些相信的人已经来到了「天上的耶路撒冷」(在启示录十七及十八章,有一个不同的想法,在那里我们看到耶路撒冷的大敌巴比伦,象征着无神的社会、外邦的大城)。换言之,此耶路撒冷是所有相信神的人的家,不论犹太人或外邦人,不论旧约或新约时代;而且不但指着将来而言,却是早已存在,也正存在于现实中。那么,我们应怎样看待约翰所见的异象呢?圣城之意义有人期待着千禧年的降临(即基督再来之后,到撒但最后被打败之前,基督要在世界上作王1,000年),并以为新耶路撒冷应在此期间存在,而非在千禧年之后(启二十一24-26,二十二2)。他们认为新耶路撒冷是一个实在的、物质的城市,形状像一条管或一座金字塔,有人甚至把她想象为一座翱翔于地面上的巨型宇宙飞船。然而,大部分千禧年学者及那些不接受以上说法的人,都认为约翰所描述的城,是在永恒国度之中。他们不从字面去看新耶路撒冷。虽然在这些篇章中,约翰对城有许多详细的描写,如尺寸、大小及材料等,但他们相信约翰只是尽其所能去描写那文字无法形容的景象而已(虽然他所见的一切皆都真实,却无法描绘出来)。

从全本启示录的信息来看,许多人皆以新耶路撒冷为理想的圣城,不但属于将来,也属于现在。她存在于今时今地,因为她是属灵的真理,并非物质的事物。她永远是「从天而降」,从神那里而来(启二十一2)。当然,约翰在启示录所记录的一切,均要在这个天地过去之后才会出现,对我们来说,这仍是个将来的世界。我们参考以上经文,就可以对新耶路撒冷有最真切的了解。就是把她看为基督子民所组成的团体,在这个世代过去后,她将臻至完美的境地。但另一方面,基督徒早已经隶属这团体,带给他们在世时共同努力的目标,也给予他们将来的盼望。

MichaelJ.Wilcock另参:「基督的新妇」;「教会」;「耶路撒冷」;「锡安」;「锡安的女子」。――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