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新约」 新约New Covenant是一个无条件的约,神应许了罪的赦免(耶三十一31至34)。基督的死是赦罪的基础,此约最后要在千禧年国中应验。――
殷保罗《神学词汇浅释》 新约(Covenant,TheNew;NewTestament)神施恩借着耶稣基督作成救赎堕落人类的大功,这就是「新约」,是旧约(主要是摩西律法)的替代和完成。「新约」一语主要见于圣经的新约全书。旧约旧约有数处提及有关「新约」的概念(结三十四23-31,三十七24-28;珥二12-32),但实际用「新约」一词的却只有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1节一处。先知耶利米预言神在「那些日子以后」,将与以色列民另立新约(耶三十一32-34),这「新约」是相对于神当年藉摩西之手与以色列民所立之「旧约」。这「新约」与「旧约」有3个不同之处:第一是它的内在性。旧约是刻在石版上(出三十一18,三十四27-32;申四13,五22,九11,十3、4),记录在约书中(出二十四7;参罗七6「仪文的旧样」一语);但新约却「写在人的心上」,这一方面意味着神的旨意有更清晰的启示,另一方面,信者也更有能力来达成神的要求(参罗八2-4)。新约的内在性也见于其他经文(结十一19-21,三十六26、27)。先知约珥更明确地宣告「我(神)要将我(神)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珥二28-32)。第二方面的不同是人对神的认识。无可否认,旧约的以色列民对神也有所认识,因为神曾多次向他们显现;然而,他们时常忘记神恩,不记神旨(士二10;何四1、6)。而先知看见在新约之下,与神立约之团体中的每一成员对神都有个别亲身的认识。第三方面的不同是神对罪的处置方式。耶利米预言神将饶恕其民的罪,并将他们的罪涂抹。旧约的以色列民固然也知神的怜悯和宽恕(出三十四6、7),但耶利米所说的,是神「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耶三十一34)。旧约的律法是「叫人每年想起罪来」(来十3),新约却不再念及以往的罪,「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来十14)。两约之间时期在两约之间时期,以色列全国上下都在企望着新约的缔结。伪经《禧年书》提及,时候一到,神要在全民之心行割礼,赐他们「圣洁的灵」,届时祂的子民将严守神的诫命,永不再转离(《禧年书》一21-25)。当时以色列人翘首以待的,就是神的圣灵藉先知的预言在全国复兴祂的工作(《马加比一书》四46,十四41),并在个人的生命中作工(《犹大遗训》二十四2、3;《利未遗训》十八11)。那时犹太教有一个教派名爱色尼派,对新约尤其强调。该派在昆兰有一修道团体,并有其他相关的派系。爱色尼派相信他们就是先知耶利米所预言的那个新约团体。从昆兰发现的「死海古卷」称这团体为「在大马色之地加入新约的人」,或「大马色之地的新约成员」。这个团体也被称为「永约的团体」。希伯来文的「约」字在昆兰文献中出现凡110次之多。显然,加入爱色尼派被视为加入新约的门径。在昆兰团体的概念中,「新约」与「旧约」一样,是以摩西律法为核心的;他们以为神要藉该派的领袖,即所谓「公义的教师」,将律法的真义显示给团体成员。 新约「新约」一词在新约全书中至少出现过6次(林前十一25;林后三6;来八8、13,九15,十二24;参路二十二20)。某些希腊文抄本之马太福音二十六章28节和马可福音十四章24节两处也有「新约」一词,后经考证可知,这两处的「新」字均是抄经人加上(原来只是「立约的血」),其意显然是与哥林多前书和路加福音两书的记载保持一致。这「新」字不见于马太和马可两福音书的最可靠抄本中,故显然不属于原文,但从四福音书的记述中也可看出,耶稣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所立之约是与以往的不同,是一个「新约」。这约因耶稣的死,或说祂流的血,得以确立,正如摩西的约也以「立约的血」为凭据(出二十四6-8)。最后晚餐中的杯,象征耶稣基督牺牲所流的宝血,作了神与其民最后订约的凭据。这新约是藉耶稣基督之死而立,时至今日,教会每于圣餐礼上所着意记念的便是此事。耶稣设立圣餐时,虽未对「新约」作详细解释,但祂于别处提及「圣灵的洗」(徒一5,十一16;参太三11;可一8;路三16;约一33,这最后一处是神藉施洗约翰之口所作的应许;参林前十二13)。显而易见,两处旧约预言同是提及神于未来要订立的新约,这可见于哥林多后书三章6节。保罗在这里说神「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参耶三十一31),又说新约之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或作圣灵)」(参珥二28-32),「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 新约的超越性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第三章中指出了两约根本不同之处(林后三14),旧约是「用字刻在石头上属死的职事」(三7),耶稣所立的新约却是以永生神的灵写在人的心版上(三3),因此有前者不可相比的辉煌和荣耀(三8、9)。希伯来书对「新约」这概念的论述最为详尽,也最有系统。希伯来书八章8-12节引述了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1-34节,是新约全书中所见最长的旧约引文。希伯来书十二章24节使用的另一个希腊字,并非常用的「新」字,但其意义相仿。希伯来书的主题就是阐述新约的意义,目的是勉励意志未坚的基督徒,向他们显示基督教信仰比犹太教旧信仰和旧习俗更为超越。现将希伯来书所举新约优胜之处归纳如下:1.新约的祭司制是更好的制度,因为耶稣是永远长存的大祭司,祂在神面前永为万民祈祷(来七24、25);旧约的祭司却因死亡而不断更换(七23)。2.新约的大祭司比旧约祭司更好,因为耶稣无须为自己并众人的罪不断献祭。祂只一次将自己献上而成就了赎罪的大功(来七27,九25-28,十12)。3.新约的祭比旧约的祭更好,耶稣以自己的血成就了永远的赎罪(来九11-14,十1-10);旧约以公牛和山羊的血为赎罪祭,不能永远和完全地除罪(十2、3)。4.新约有「更美的应许」(来八6),是旧约所望尘莫及的。5.新约是完美无瑕的,是永恒不灭的(来十三20);旧约却有瑕疵(八7),且已陈旧衰微了(八13)。6.新约使信徒直接到神面前,使他们的良心圣洁、完美(来九9、14);旧约却不能使信者直接到神面前,因为他们良心上的罪恶尚未完全洗凈(来九6-8)。7.新约有更确切的保证,是神亲口起誓(来七20-22)。8.新约可担保圣灵在每一个信徒心中。新约团体(教会)领受了所应许的圣灵(来六4),用保罗的话说,圣灵是新约团体得基业的凭据(参林后一22,五5;弗一13、14)。两约相同之处尽管我们已经举出新约崭新、超越的若干特点,但不可因此而视新旧两约为互相对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须知新约决不是对旧约全盘否定,而只是旧约的完成,或「内心化」。两约之间的连续性和基本统一性,也正如它们之间的差别一样,是显而易见的。1.两约均是神本乎恩而主动订立的(参出十九4、5;耶三十一31)。2.两约的缔约对象均是同一种人,即亚伯拉罕的后裔;当然,新约还纳入了外邦世界,而旧约时代的外邦世界则「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弗二12),但外邦人本着信也成为亚伯拉罕的子孙(罗四16;加三7),所以也有分于新约。3.两约均要求以祭牲的血为守约的凭据(参出二十四4-8;林前十一25)。4.两约有同一个目标,即「我要作你们的神」(参出六7;利二十六12;耶三十一33)。5.新约也带来了一条新命令,正如旧约有一系列的戒律。6.在两约中,身分与行为必须相应相随,蒙拣选作神的子民与行神的诫命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旧约,以色列人立誓行神吩咐的一切(出十九8);而在新约,神的律法既已写在约民的心版上,他们就必须谨守这更佳美之约的新命令(约十三34;约壹二7、8;约贰5)。这新命令也是旧约的完成,正所谓「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罗十三8;参太二十二40;罗十三10;加五14)。结语新约并与其相随的新命令都是旧约隐含精义之成全。圣灵将新约写在每一个信徒的心版上;在信徒心中的圣灵,使信徒有能力实践新命令(罗八2-4;加五16-25),这是新约最为显著的特点。RobertH.Stein另参:「立约/约」。――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