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叙利亚」 叙利亚 Syrian(地名) 字义: 高地 The highland,被高举 Exalted 汇编: ‧太4:24古名亦作亚兰,亚西亚西部的一区域,沿地中海东岸而深入内地,在巴勒斯坦本境之北部而遇于东北,其境界则北至基利家,东抵伯拉河及叙利亚沙漠,南接巴勒斯坦,西临地中海,初为国,罗马改为省。 ―― 陈瑞庭 叙利亚(Syria)七十士译本曾使用这词,一些英文译本也有采用,是指亚兰。地理直至罗马时代,叙利亚才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份。今天的叙利亚和黎巴嫩之地,大概就是昔日叙利亚人(亚兰人)占据的地方。亚兰人(叙利亚人)组成了许多小国,例如大马色、比阿迪尼、亚赫、比提古斯、赫提纳、亚迪(萨马尔)、哈马、琐巴、陀伯、玛迦、伯利合及其他。这些地区包括一些重要的山脉。西面坐卧着高耸的黎巴嫩及其山脉。在此之间,约但河上流部分及利达尼河向南而流,北面的奥朗底河则朝北流,在西北面有阿马努斯山脉。位于最南面的是贾比德鲁兹,它是一个大火山口。虽然在巴尔米拉的北面及西南面有一些较高的地方,但没有其他的高山峻岭出现。在大马色邻近,有一片受巴拉达河所滋润的绿洲;巴拉达河是源自逆向利巴嫩山脉的。此外,还有一些小河在城的东面及北面。在东面有幼发拉底河,它多个世纪以来都是作灌溉用途;有数个较小的亚兰王国曾在这河及其支流的附近区域立国。整个地区在南面被沙漠包围,这沙漠是与亚拉伯沙漠接连;在河流流经之地,多个世纪以来都有耕种农作物。亚兰人的历史根据创世记十章22及23节所列出的多国名字,亚兰人是闪族之一,是闪的后代。至于在创世记二十二章20及21节中的另一个家谱,亚兰是属于拿鹤的后人。根据阿摩司书九章7节,亚兰人(叙利亚人)是由吉珥而来,吉珥是与以赛亚书二十二章6节的以拦有关。亚兰人被逐至吉珥(王下十六9;摩一5),可能暗示他们是归回原地。虽然如此,这民族的准确发源地已不能从古代的资料中稽查。当他们清楚地在历史中出现,他们是在幼发拉底河中部附近定居,由该处向东、西及北部扩散。根据圣经对族长们的记载,在主前2000年的初期,亚兰人是在米所波大米的上游部分定居的。彼土利及拉班都是亚兰人(创二十五20,二十八1-7);彼土利的家在巴旦亚兰(创二十五20)。何西阿先知在回想从前时,指出雅各逃往「亚兰地」(何十二12)或「亚兰拿哈连河」(亚兰的两条河),它在米所波大米的北部,位于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之间。有趣的是,约在主前1200年的士师时代,第一位入侵且欺压以色列的人,正是来自亚兰拿哈速的古珊利萨田(士三8、10)。雅各和拉班以堆石为立约的证据(创三十一47),那石堆的希伯来文称为迦累得(希伯来文是Galeed,英文是Gilead),而圣经把亚兰文的同等名称加「伊迦尔撒哈杜他」(Jegarsahadutha)。在申命记二十六章5节中的信仰声明中,每一个呈献初熟土产的以色列人都承认:「我祖(很可能是指雅各)原是一个将亡的亚兰人。」亚兰这名称,早于主前2200年,在亚甲纳兰辛的文献中已出现。从一份在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城市德含发掘出的一份约主前2000年的文献中,亚兰常用作人名。亚兰这人名,也在马里文献(主前十八世纪)、阿拉拉赫坭版(主前十七世纪)及乌加列文献(主前十四世纪)中出现。这名称也曾在亚门诺斐斯三世(约主前1403-1364)的一份地理名单上,及在每纳他时(约主前1220)的一份埃及前线报告中出现。但上述的参考文献,没有一份详细的资料。在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一世的时代(约主前1116-1076)的重要文件中提到「阿拉目马亚」。明显地,「阿拉」就是亚兰人。若是如此,主前十四世纪初,波斯湾地区早已有人认识Ahlame。由于提革拉毘列色一世的承继人亚述比卡拉,均使用亚拉及亚兰人这两个名字,所以在运用这名称上是有差别的。或许他们是有关系的游牧民族。或许早期最佳的证据,见于提革拉毘列色一世时期。他在第四年的历史记述中(主前1112),提及在幼发拉底河中游与阿拉目马亚的一场战役,及在比什里山区掠夺了6个亚兰人村落。亚兰人不断对抗多次入侵他们地区的亚述人。很明显,当时亚兰人是住在幼发拉底河大弯的东南面。他们是在利巴嫩山地区达莫的境内,幼发拉底河以南至苏图地方的阿纳,南达拉皮古,离巴比伦不远。他们甚至侵入亚述境内,其中一位亚兰人甚至夺取了巴比伦的王位。在主前二千年代的末期,及在主前一千年代的初期(即主前1000前后),有一组亚兰的小国出现──比阿迪尼(摩一5的伯伊甸)、比巴欣(首都是歌散,王下十七6),在哈布尔河下游的有比哈卢,在幼发拉底河中游的有莱克、欣登及萨胡。在北米所波大米北部有比泽马尼,而比阿穆卡尼、比达古利及比亚坚则出现在幼发拉底河的下游。从圣经历史,可见在米所波大米北部的亚兰人较为重要。其中还有两个是对以色列百姓尤为重要的国家──在大卫时代的琐巴的亚兰及所罗门时代的大马色的亚兰。约主前1100年。亚兰部族已分布在叙利亚各处,并扩散至外约但的北部,在那里他们常与以色列人发生冲突。在叙利亚的西南面,锁巴王国成为了几个细小亚兰国的核心,称为「锁巴诸王」(撒上十四47)。诸王中著名的领袖是利合的儿子哈大底谢(撒下八3)。哈大底谢似乎与北方的锁巴汇集成一个小国(伯利合)。在他的辉煌时期,哈大底谢收纳了几个附庸国,例如大马色、玛迦和陀伯(撒下十6)。虽然他在亚扪有一些影响力(撒下十6),但却不能夺取北面的哈马(撒下八9、10)。以色列王大卫在主前1000年初期,与哈大底谢作战,大卫王战胜了亚兰人及亚扪人的军队(撒下十6-8;代上十九6-8)。后来,以色列人在希兰再次获胜(撒下十15、16;代上十九16-19)。最后,大卫王的军队深入叙利亚中部,以至他能掠取了大批战利品(撒下八3、4;代上十八3、4)。虽然锁巴联盟结束,亚兰的势力并没有消灭。亚兰的大马色取代了亚兰的锁巴,成为了以色列东北边境的主要势力。这王国是在所罗门王末期,由以利亚大的儿子利逊所建立。他逃离琐巴王哈大底谢,并成为一群人的头目,且占据了大马色。他成为所罗门的敌人(王上十一23-25)。在主前八、九世纪期间,亚兰的大马色成了在叙利亚境内最主要的亚兰国,直至最后给亚述所灭。以色列与犹大所发生的事情,对大马色有某程度的影响。所罗门王死后,早期的联合王国分裂为犹大和以色列,在这两个小国间便产生紧张的局面。以色列的巴沙王与犹大王亚撒在主前890至880年爆发战争。大马色便伺机渔利。亚撒利诱希旬的孙子、他伯利们的儿子便哈达支持他。他伯利们曾与犹大王亚撒之父亚比央联盟。后来大马色的便哈达与以色列的巴沙联盟,犹大与便哈达也签署了一项军事联盟(王上十五20),这引发了一场战争。便哈达从以色列中夺取了汤加利利的地方,「以云、但、亚伯伯玛迦、基尼烈全境、拿弗他利全境。」显然,大马色的亚兰人和他们的首领便哈达已控制着以色列。外约但的土地曾多次易手。以色列王暗利的继承者亚哈、亚哈谢、约兰、耶户、约哈斯和约阿施与大马色有过多次冲突。亚哈与便哈达及他的32个联盟作战,他们围困撒玛利亚(王上二十1-21),但被以色列人击败。便哈达第二次进攻以色列,到达亚弗城,但再次战败和被俘(王上二十23-30)。他必须容许以色列人在大马色的街市上进行贸易(王上二十34),作为得释放的条件。在大马色与以色列签署和约后3年,双方再度有敌意,并引发战争,在基列的拉末的战场上,亚哈王阵亡了(王上二十二1-38)。 在外敌入侵年间,大马色与以色列似乎停止了彼此私下的争战,而组成联盟以对抗由撒缦以色三世(主前859-825)所领导的亚述军入侵。在奥朗底河打了一场不分胜负的「夸夸」战役,使亚述在5年间无法再度侵略。由于亚述国的经济弱势使以色列和大马色之间有机会第三次作战。哈薛取代便哈达(王下八7-15),并与亚哈的儿子约兰在基列的拉末进行战争(王下八25-29)。如此,西方的反亚述同盟便告结束。主前841至838年,撒缦以色三世击败亚兰的大马色,破坏农田及果园,并且南下靠近加利利。接着,他占领了以色列在约但河东的领土(王下十32、33)。在约哈斯作王时,他甚至攻击以色列的西部,直达犹大的边境(王下十三7、22),犹大被迫缴纳很多贡物(王下十二17、18)。亚兰人在基列行了很多恶事(摩一3-5)。亚述王亚大得尼拉力三世登位,并于主前805至802年间再次进攻叙利亚的亚兰人时,以色列人脱离亚兰的手,免受其进一步的攻击;他的进攻主要是针对大马色。这位亚述王,就是列王纪下十三章5节提及的以色列的「拯救者」。由于不再受亚兰人的欺压,以色列王约阿施才能取回他父亲约哈斯所失去外约但的土地(王下十三24、25)。耶罗波安二世(主前793-753)的成就更大,他使约但河外的土地得到解放,又把以色列的领土伸展至哈马(王下十四25、28)。虽然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的臣仆利汛吞并了外约但南至基列的拉末,并且到达红海的以拉他(王下十六6),甚至威胁犹大;但亚兰到了已接近瓦解的地步。犹大王亚哈斯请求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帮助;他立即回应,并于主前733至732年击溃亚兰的大马色(王下十六9),并把她分为若干个省份。犹大的先知也曾论及对亚兰的大马色所受到的审判(赛十七1-3;耶四十九23-27;摩一3-5)。亚兰众王国灭亡后的叙利亚亚兰的大马色于主前733-732年亡国后,整个区域的政治形势都起了变化。在接着的数个世纪及在信徒时期,这地方相继由多个大国统治,独立的亚兰小国荡然无存。当亚述于主前612至609年倾覆,这地区则由巴比伦统治,但只维持了一段颇短的时间。当波斯王古列兴起,叙利亚地区很快被波斯军队所占据。耶路撒冷、小亚细亚及埃及,都同时被波斯帝国所吞并。波斯人把他们的领土分为一系列的大省,称为Satrapies(总督就是王国的保护者)。每一个大省会被分为较小的地区,并且委任省长以管辖大小省份。所以,大利乌一世(主前521-486)时,共有23个大省。不过,省份的划分不时修改。大部分叙利亚地区,与耶路撒冷地区都属于「河西」的大省(拉四11,五6,六6)。那时,多个古代的亚兰国已合为较大区域,并且在政治及文化方面,受新的政体所吸纳。另一个影响着这区的政治转变,是在马其顿的腓力于主前360年兴起时出现的。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主前336-323)巩固了希腊在亚西亚西部及远至印度边界的势力。他在主前323年,正值33岁时身亡。他死后,亚西亚西部的控制权便转交至亚历山大的多位将军。经过一段安顿时期,西流基一世(主前312-280)控制了小亚细亚、叙利亚、米所波大米,及东至印度的边界。叙利亚从此便受希腊化的统治者影响;西流基并且于安提阿建立了一个新的首都。在西方罗马的势力渐次崛起,并且觊觎东面的土地。庞培将军击败本都的年轻皇帝米特拉底斯,并继续击败西流基王国的残余势力。主前64年,叙利亚的西部成为罗马的省份。最后,庞培入侵耶路撒冷,并于主前63年使耶路撒冷纳入罗马的管治之下。在此前数年,因着罗马政府定立的政策,使大马色成为独立的拿巴提王国(主前85)的首都,由亚哩达王三世治理。罗马占领了叙利亚后,大马色便由拿巴提人的总督管理。保罗信主的时期,大马色有大量的犹太人及基督徒团体居住(徒九2,二十二5、6、10、11,二十六12)。保罗借着筐子从城墙上缒下,以逃避犹太人对他的杀害时(徒九23-25),大马色城是由拿巴提王亚哩达之下的一位总督管治的(林后十一32)。大马色的犹太人,不过是叙利亚中众多犹大群体之一。其后,罗马皇帝他雅努(主后98-117)把大马色并入罗马的叙利亚省内。罗马的叙利亚省包括小亚细亚东南角一处称为基利家的狭长地带。北面的边界伸展至幼发拉底河。接着,边地向南推展,至大马色的东面并在至死海的中途,向西至地中海。叙利亚的西界是地中海,且向北至亚历山大勒塔湾,并在那儿转往西面。叙利亚省和基利家省(徒十五23、41;加一21)是由巡抚统治的,他并且管理一支强大的军团。其中一位名叫居里扭,在该撒亚古士督下令作报名上册时,管理叙利亚。约瑟和马利亚就是因着这报名上册返回伯利恒,并在那儿生下耶稣(路二2)。在以后的世纪,大马色人当中,不少归信了基督教,基督徒也遍布在罗马的叙利亚省中。这使古代的叙利亚教会得以兴起,并且存留至今。这教会留下大量以亚兰文(叙利亚文)写作的基督教文学作品。古代的亚兰文,虽采用改良了的字母,但仍继续沿用至今。在君士坦丁作王(主后323-337)时,另一重要的政治改变发生于亚西亚的西面。在他统治的末期,他把首都建立在博斯弗鲁斯,即古代希腊城市拜占庭,并把她易名为「君士坦丁堡」(主后330-334)。在君士坦丁堡被建立后的那一代,罗马帝国实际上已分成两个国家,以后再没有统一。结果,东罗马帝国得以奇妙的出现,她经过许多灾难,且在不少国家灭亡后,仍能存留。这拜占庭帝国使基督教教会在东方得以生存;这叙利亚教会也成为东方教会的一部分。直至七世纪,伊斯兰兴起,虽然这些教会并没有完全灭亡,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说亚兰话的群众虽然分散了,但仍留存在叙利亚各处。透过现代考古学的工作,不少基督教教会的遗迹已发掘出来。语言和文化亚兰文是亚兰人的语言,不少有关的铭刻已经发掘出来。亚兰文经以色列人使用,以至成为近东外交及行政上的国际语言。在波斯时期,亚兰语是从埃及至印度的通用语,在耶稣时期的耶路撒冷更广泛应用。圣经中「大利大,古米」(可五41)及「主必再来」(林前十六22)的原文,都是取自亚兰文。从不少地点的发掘结果,使我们对亚兰的建筑、雕刻、陶器及其他艺术都有较多的了解。亚兰人信奉多神的宗教信仰,百姓崇拜很多外邦的神灵。亚兰人的主要神祇是古代西闪族的暴风雨神哈特。在犹大王亚哈斯时,一座仿照大马色宗派模式建造的祭坛立在殿内,耶路撒冷的百姓被迫接受大马色的宗教(王下十六10-13)。当亚述王撒珥根把亚兰人迁至撒玛利亚,亚兰人便把他们外族的宗教一并带去(王下十七24-34)。虽然在以后的多个世纪,亚兰众小国都消失了,但亚兰文依然存留。亚兰和叙利亚的基督徒,留下了大量的文学、历史、神学、注释、论文及翻译遗产。它们都被小心保存于古代修院的图书馆中,尤其是在北叙利亚、北伊拉克及南土耳其的修院中。JohnA.Thompson――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