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信心」 【信心的内涵本质】圣经说:「你的信救了你」(路七50)。又说:「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甚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可十一24)。为甚么信心会有这么大的功效呢?要明白这个原因,就不能不了解信心的内涵本质。有人根据「信心」这个字的英文字母(faith),凑成一句话来表示信心的内涵,相当中肯、适切,颇值吾人玩味: Forsaking 弃绝 All
一切 I
我 Trust 信靠 Him
祂 全句合起来就是:「弃绝我的一切,而完全信靠祂。」信心不是我的甚么,信心乃是「祂」。所以圣经说:「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么」(林后十三5)?这里清楚给我们看见,主耶稣基督住在我们里面,我们便有信心;反之,便没有信心。换句话说,主耶稣基督就是我们的信心。从我们得救那一天起,基督已住在我们心里,所以我们有信心,是绝对有把握的。基督不只是我们信心的创始成终者(来十二2),并且祂自己就是我们信心的本质。信心就基督自己。── 黄迦勒 信心(Faith)在主里完全和坚稳的状态。信心是基督教的核心,其对今日基督徒的重要性,可从复原派的诞生得知。复原派的诞生始于重新发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一17)这重要的语句。定义信心在新旧两约中接受了几个意思。它可以简单解作单纯地信任神或神的话语,有时也差不多等同于主动的顺服。信心亦可透过信经里确定的语句来表达。如此,信心也可解作基督徒所领受整体的教导和真理。所以,歌罗西书二章7节暗示:「信心」是要被全然接受,并体现于个人的生活中。在提摩太后书四章7节,保罗作证说自己已「守住了所信的道」。旧约中的信心在旧约中,信心首先接受了以神为世界的创造者、生命的延续者和历史的掌管者。诗篇(例如诗十九,二十四)显明诗人相信神为创造者的信心,而且祂继续以祂的权柄统管所有被造之物。旧约同时也十分强调信心就是信赖神的约,或说是神跟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所立的约。神对亚伯拉罕的呼召和应许他的后裔,在救恩历史中被神使用,就是整个旧约记叙的基础。旧约就是记载了这约的履行。在以色列国诞生以后,神继续坚固和保守她。应许赐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的地土,仍属他们所有。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迹,是神使祂的子民重归应许之地的重要证据。旧约也清楚显示,选民顺服神,就是表明信心的好方法。神的子民虽然没有看见神,他们还是相信祂、顺服祂。亚伯拉罕离开他的故乡,到他不知道的地方去。以色列人出埃及跟随神的领导,住一处他们不曾看见的土地。神的承诺使他们有勇气去攻占那片应许之地。以色列民离开埃及以后,神就借着所洒的血(出二十四6、7)与他们确立亚伯拉罕之约。他们要严格遵行神所吩咐的一切话,以显示他们的信心。人以信心来响应耶和华的信实,需要的是全国性和整体性的信心。但对于个人而言,也有信心的命令与实例。旧约中除了律法和叙事部分以外,诗歌和预言的著述也强调信心的重要。诗篇中充满了人在逆境中,仍不住信靠神的描写。哈巴谷指出:「义人因信得生」(哈二4)。这些例子清楚显明,在耶和华不断的教导下,信靠对神的信实,就日渐成为个人个别向神作出的回应。在先知书中,信任、顺服、敬畏和不疑惑等,融合为这种个人的信心。新约中的信心在新约,信心的重点,是对弥赛亚,即耶稣基督带来所应许,最终的启示,作出主动的响应。这与旧约强调神的信实,相对呼应。「信心」无论是用作动词或名词,经常用以刻画人对于耶稣的言行和初期教会所传的福音,所作出充分的回应。 符类福音符类福音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采用「信心」一词时,很少提及其对象;如「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太十七20)、「你的信救了你」(路七50)、「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可二5)。耶稣以祂的工作和话语开启信仰之门,祂使信心变为可行的事。问题并不是我们应该相信耶稣还是相信父神;经文无疑已暗示两者均要相信,每一个真正传讲神话语的人,都会把信心的眼光转向差遣他们的那一位身上。耶稣曾不止一次拒绝以神迹来支持自己的言论(太十二38、39,十六1-4)。信心是单单向神话语作出的回应,而不靠任何事物的支持。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不会有其他神迹作为证据。在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中(路十六19-31),耶稣拒绝了要求眼见的请求,而坚持人定要听从所教训他们的道(参约二十29)。神的话要求人放下自我,委身予神。故此,神的话语和信心的本质,便成了骄傲和有权力的人的拦阻。信心就是彰显神能力的媒介。它可以移山,可以治病,更是人通往天国的入口。信心里可能还存有疑虑,好像那为害病的儿子奔走求医的父亲〔「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可九24)〕;或是施洗约翰在狱中,虽然心存疑惑,但耶稣仍然称他为妇人所生最大的一位(太十一2-15)。彼得(和其他门徒)的理解错谬,但耶稣明确指出他的认信正是教会的基石。符类福音描写使徒早期的信心是何等的不足和脆弱,然而,这仍然是他们的信心,因这正是他们对耶稣的言行所作出的积极响应。第四卷福音书信心是约翰福音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观念,虽然该词(在希腊文中)只是以动词出现。通常解作接受一件事的真确性,即简单的信赖或相信:「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约十四11);「你们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约五46)。这与「真理」一词在第四卷福音书中的重要性一致(并参约八24,十一27、42,十六27、30,十七8)。更重要的是,「信靠」特别表达了一个人把信心托付在另一个人身上之意。这独特的语句是在其他的福音书中找不到的,这语句正好表达个人对成了肉身的永恒的道的确信。约翰福音三章16节说,凡把信心放在祂身上的,便有永生。那些信祂的人又可以得着权柄,作神的儿女──从神而生(约一12)。他们必永远不渴(六35);而且他们虽然死了,却仍会活着(十一25)。约翰在别处截然的论到信靠或信心,即没有提及相信的对象。在约翰福音十一章15节,耶稣在拉撒路死后才到达,并为此而欢喜,因为「好叫你们相信」。这事的结果就是信心的彰显。同样,在引言中(约一7),施洗约翰作见证,是为叫众人因他可以相信。当耶稣为多马解答有关复活的疑惑时,祂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二十29)在这些篇章中,耶稣为自己作见证的根本结果,就是人的信。信心与知识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在约翰福音六章69节,彼得说:「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耶稣在祂以大祭司的身分所作的祷告中指出,永生就是「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约十七3)。此外,人是透过信心的眼睛而得见神的。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神的独生子把祂表明出来(一18)。人看见了耶稣,就是看见了父(十四9)。「相信」也可以用「接受」这个动词来表达。凡接待基督的人,就蒙神赐下他们作神儿女的权柄(约一12)。信心就是那能体察神的荣耀(一14,十七4)的认识和看见。保罗保罗在他的书信中,曾以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信心。与「律法的行为」相对,他以信心为人称义惟一和真正的基础(罗一至四;加一至四)。他也借助亚伯拉罕来证明他的观点:「亚伯拉罕信神,这就算为他的义」(加三6;参创十五6;罗四5)。这完全与律法无关(罗三21);称义是神给予人的恩典。人因信耶稣基督,特别是祂的救赎工作,得称为义。在保罗的信念背后,隐含他对人因极端败坏的罪性而完全无助的了悟。人类死在罪中,但因信靠福音书所传耶稣的言行,得以活过来。所以,信心就是对耶稣基督的信赖。保罗运用了甚多的暗喻来形容信心的果效。信徒是因着信而得以称义(罗五1)、与神和好(林后五18)、蒙救赎(弗一7)、再活过来(弗二5)、成为神的儿女(罗八15、16)、作新造的人(林后五17)、迁进新的国度(西一13)和得着自由(加五1)。对于保罗来说,救恩的各方面,从使人归正的恩典,以致主再来时,完全的承受产业,信心都是绝对必须的条件。 在保罗的书信中,信心与爱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因信称义伟大的讲解者,也成了基督徒独特之爱心的清晰辨解人。若说救恩不可缺少信心,只是真理的一部分,因信心也是透过爱来彰显的:「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五6);「我若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林前十三2)。爱是信心的之始,也是信心的终极表现。故此,甚至保罗也不能完全把信心与行为分割。保罗笔下所指的爱,是人在信心生活中所表现出来最重要的圣灵果子。人只有倚靠内住的圣灵,才能以爱来显出信心。新约的其他部分雅各所说的信心,是因行为而得以完全的(雅二22)。他反对信心的概念只限于信条上的认信,或只信某事为真确,却无相应的行动。雅各像保罗一样,也认定信心的重要,却向那些作出错误结论的人提出警告。信心没有了行为,便不是真信心,只是死的信心而已(二20)。信心的实践,是这书信主要的重点。希伯来书的作者认清,信心是神的子民和他们中间特蒙选召之领袖们的特质。信心能使一些本来含糊不清和不能确定的事情,变得实在;又使那些看不见的事情,变得确凿。神的子民因着信,在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上,比世人更有把握(来十一1)。那一大群如云彩般的见证人(十二1),以信心见证了神的信实。信心需用神的话来开启,并靠着神所赐下、为耶稣基督的主权作见证的圣灵表明出来。信心和理性讨论信心,不能不关注到信心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就这问题主要有三大观点。 多马派理性先于信心,至少部分信心对象的真相可透过推理逻辑显示出来。因此,任何有理性的人,若愿意诚实地考查证据,便可以证实神的存在。某些持这种立场的人试图证明整个基督教信仰,所以,信心实质上成了理性的一个功能。而另有一些主张,则认为信心是接续于理性,基于理性未能确立的权威去接受和信靠。奥古斯丁派信心先于理性,但信心有助理性的运用。从信心的角度,就可产生理解。故此,信心虽并非出于理性,却能与理性和谐共存。但信心和理性不能分割。特土良派信心与理性并不互相支持。所以,人接受信仰,是不管理性的。这种主张通常被称为「信心论」,认为信心和理性是独立的,两者互不相干,甚或是互相对立的。若属后者,则信心与理性之间便呈现分裂,引致冲突或张力。因此引起了3个问题:(1)作为创造者的神,跟那一位向受造之物启示自己的此神之间的内在关系;(2)在神的创造中居首位的人类的结构;(3)一般宗教信仰的意义,并基督教思想的独特含义。神作为创造者,在世界建立了一种结构模式。祂把人放在世界里,又向人的心思把自己启示出来。因此,人要有能力去接收神的启示,不仅是印象,更是知识。人的堕落使这事更形重要,因为任何复和的计划,都需要经过人的思想。这样,就揭示了人的心灵和他的需要之间,必须有清晰的交接点好让他相信,并回应神的恩召。人类是神创造的高峰。神把人安置在一个充满记号的世界里,其中包括了有关世界的本质的资料。人类堕落后,急切需要在按一般理解力所得的知识,以及神在救赎的大爱和恩典中,向他心灵所作的启示之间,取得协调。人若无法把神所宣示的恩典,跟世上的记号互相连系,便很难活得有目标,更遑论要过一种合乎道德标准和属灵的生活了。毕竟,两种重要的能力(即理性和信心)若不能相通,人便不能凭着它们行事了。有关宗教意义的问题。当然,也要从历史的层面来思想。真理虽然不变,但人对于真理的了解,却会转移。要是我们被要求把一些荒谬的事毫无保留地接受,相信没有人会把这一份信心认真地持守。真理必定经得起思考,而得知它的价值。当宗教信仰与人的思想接触,就必须诉诸最佳的思想模式和方法。现代的思想大部分都有一个深层的意念,就是万事都在转变中,这样,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被视为终极的、或永恒不变的。在这一个关口上,信心和理性的关系尤其重要,因为圣经清楚言明在犹大──基督教的传统中,能找到真实恒久的事物。这就说明当理性跟信心扯上关系,人对世界、人、神和人神关系的观感,就一定不时要突破一般性的意念。圣经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宝贵的帮助。保罗指出:「属血气的人」(新国际译本译作「没有圣灵的人」),就不能领受圣灵指教关乎神的思想(林前二14)。圣经也表明信心跟理性紧密的关系。例如希伯来书十一章3节:「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由上文看来,圣经并没有把理性跟信心视为两种截然独立、互不相关的能力;反而视它们为在人完整的结构中,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故此,结论是两者都不能单独地存在。没有信心的理性,会沦为资料的搜集──一些永远无法完整处理的资料。信心离开了理性,也会变得含糊不清,毫无意义。RobertW.Lyon――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