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希腊主义」 希腊主义(Hellenism)希腊主义是个独特的混合体,由希腊的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所构成。它在亚历山大大帝之后,对地中海一带的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虽然这个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一般史家都把希腊主义时代定为亚历山大逝世的那年(主前323)开始。至于这个时代的结束年日,有些学者说是主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的时候。但更合适的看法,是主后300年以后。因为罗马本身的文化也是被希腊主义征服了。历史发展起源希腊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希腊的人口开始增加、物质富庶的远古时代(主前750-500)。在这段时间,「城邦」成为了政治和社会的中心,个人主义和实用的思想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但这段时间最重要的发展,却是战争的专门化。在此以前,战争是贵族的专利;作战的,都是个别的勇士。希腊人所发明新的战争方式,就是使用重步兵的密集方阵,又训练农民参战。从此战争成了希腊人的专长。他们的雇佣兵闻名于整个地中海地区。部分城邦如斯巴达,专注于军事方面;雅典等其他的城邦,则集中政治改革,从以往的霸主统治,发展成民主政制。于是斯巴达大逞野心,征服邻近的地方,开始殖民。雅典则往往陷于内乱和萎缩之中。但到了主前五世纪,雅典解决了内部的问题,成为了抵抗波斯的主要力量。在这段时期,希腊有不少的联盟。在主前六世纪的伯罗奔尼撒联盟后,主前五世纪又有德里安联盟。古典时代在这段期间,政治的发展造成了充满活泼动力的精神。这种精神贯彻了这个时期的美术、戏剧、哲学。雕刻和绘画复兴,从前过分矫饰的人像,如今被写真的形象取代。哲学的体系多如雨后春笋,其中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方法,为科学和意念的结合作了预备,今后的希腊哲学都有这个特征。巴门尼德则把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结合。在雅典和斯巴达经过了一段战争之后,伯里克利改革了建筑和政治。在建筑上,他建造了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在政治上,他容许外国人参政,扩大了雅典民主政制的天地。同时,希腊人又发展出一个概念,从此改变了他们生活的方式:人的思维和理性是最大的善和快乐之途。科学、美术和希腊哲学,都是以这个概念为中心。伯罗奔尼撒战争(主前431-404)加速了文化转变。政治和经济上的紧张状态,首先产生了高举理智和雄辩的诡辩派;跟着又产生了苏格拉底和修西狄第斯,这两位学者都主张积极地寻问一切所谓的真理。这场战争的结果,是雅典为斯巴达所败。但接下来的几十年间,斯巴达却因为没有好的领袖,渐渐衰弱;反之,雅典却回复了民主体制,又建立了第二雅典联盟。可是不久,希腊的个人主义和分离的特性,令这个联盟不能继续维持下去。最后收拾这残局的,是马其顿王菲力。他发动一连串战争,统一了希腊的城邦。可惜他英年被弒而死,儿子亚历山大承继了他的遗志,要扩展王国,统治当时所知的全世界。在这个时期,哲学成了政治的工具。柏拉图主要是个政治哲学家;他从来没有放弃理想,要寻找一个「哲学家君王」来统一希腊。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主前399年死后,柏拉图便退出政坛,成立「学院」,教授政治哲学,谋求借着真理来改革国家。他最著名的门生亚里士多德,成为了亚历山大的老师,达成了柏拉图的梦想。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实用主义,成了以后历代希腊思想的两极。 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大帝不单是个军事上的征服者,他更使希腊文化成为通国的标准。每逢征服一个民族,他便教导他们希腊的语言和习俗,又在各处建立了34个希腊城市,作为希腊主义的基地──埃及的亚历山太便是其中之一。他最大的成就,不在疆土辽阔,乃在于对文化的影响;以后希腊主义影响西方文化达几百年之久。亚历山大领先把雅提迦方言提升在希腊其他方言之上,成为标准的「希腊普通话」。这个方言是被征服人民接受希腊主义的基础,也是希腊主义在东方发展的主要力量。亚历山大死后,是希腊主义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亚历山大的王国解体,被3个势均力敌的王朝所瓜分。控制埃及和巴勒斯坦的,是多利买王朝;控制巴比伦和小亚细亚的,是西流基王朝;统治马其顿和赫勒斯滂的,首先是安提帕特,接着是安提柯。随后的一百年,东方的主要大事,是多利买王朝和西流基王朝之间不时发生武装冲突。巴勒斯坦变成了两者之间的缓冲国。多利买王朝有统一的属土,没有改变人民文化的需要。他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有文化和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西流基王朝统治的,是好几个不同的种族。所以他们实行强制接受希腊主义,以统一王国。西流基王朝这个政策,终于激起了犹大人的民变。马加比革命成功地驱逐了他们,这两个王朝也终于衰亡了。在西方,罗马帝国则逐渐干涉希腊的事务。到了主前149年,罗马在政治上占领了希腊本土,但在思想上却被希腊的文化吞并。 这个时期,中产阶级的数目开始增长。其中一个原因是亚历山大的战役把无数的希腊人分散在新国土的各处。财富重新分配的准则,却是基于希腊教养和对希腊主义的接纳。「文明」成了希腊生活方式的同义词。教育制度为雄辩学所操纵,以致真理被形式所取代。希腊的戏剧,改向注重人感情实在的喜剧方面发展。希腊化时代的艺术也变得比古典时代更为写实。哲学在这个时代也发展得很快。起码有3家在此时兴起,成为以后数百年间,希腊思想的主流。这3家思想所注重的,都是实践的伦理,而不是古典时代哲学所寻求的真理和知识。太儒学派的领袖是戴奥革尼。这个学派所提倡的,是人应当完全的自给自足。这教训带来的结果,是个人变得和社会脱离了关系,但人也因此能够学习应付人间的疾苦。最有影响力的两家学说,是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个学派。以彼古罗所寻求的,是从忧虑和恐惧中得自由,这学说教导人,只有节制和中庸的享乐,才能得到心灵的平安。这种教训带来的结果,是人开始离开社会,退到自我之中。哲诺所创的斯多亚学派,得名自他在雅典讲学的「斯多亚」(即「门廊」)。他的学说和太儒学派所注重的自给自足相似。但在此以外,他又加上了人人皆兄弟的教训。每一个人都应当追求德行,凌驾在生命的盛衰枯荣之上。斯多亚的学说到了基督时代,已经成为希腊主义的中心思想。希腊主义和犹太教犹太人是唯一抵挡希腊主义的文化。从希腊主义对犹太教的影响,就可以看出这个主义的力量。受希腊主义吸引最大的,主要是犹太人上层社会的贵族;尤其是对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它的影响力最大。在西流基王朝的统治下,圣殿的祭司也是亲希腊的,所以希腊主义除了经济力量外,尚有宗教的影响力。从开始以来,巴勒斯坦就分为两派。住在城市的贵族,在耶路撒冷建造运动场和剧院,意图把她变成希腊主义的城邦;住在乡村的农民,则认为希腊主义危害摩西的制度。由于生意来往和法律诉讼用的都是「希腊普通话」,犹太人必须学习这种语言。考古学证实,从主前三世纪开始,巴勒斯坦几乎所有的铭刻,都是希腊文。旧约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更显示出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受希腊语言影响的程度。希腊城市的运动场是教育的场所,有了希腊的教育,才有机会成为公民。埃及的亚历山太在这方面,是希腊世界的学术中心;对那里数目众多的犹太侨民来说,她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小康之家的子弟,不论是散居在外,还是住在耶路撒冷,一般都会接受希腊式的教育。根据两约之间时期的文献记载,很多犹太人都依照希腊的习惯,裸体参与运动。在一个世纪以后,这种行为引起了很多争执,因为犹太人传统不容许这种行为。犹太人会堂的学校,为了要和希腊式的高级中学竞争,也接受了很多希腊的方式。实际上,这种文化交流也是文士传统在这时期兴起的原因之一。极度集中的圣殿时代,开始被全民教育所取替。犹太文学和哲学思想都被希腊主义的模式渗透。《马加比一书》和《马加比二书》所用的都是希腊编纂史料的方法。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犹太文学,都可以看出希腊主义的影响。最著名的学者当然是亚历山太的斐罗。他用寓意解经的方式来注释旧约,希望能使犹太人的教训合乎希腊世界的口味,又令希腊文化为犹太人所接受。他这种思想在当时颇为普遍。犹太人启示文学所用的象征,也备受希腊和东方(主要是波斯)的主题影响。甚至极度保守的爱色尼派,所运用的意象也有部分是源自受希腊和波斯思想影响的犹太文化。当时人对「永恒知识」和「启示了的奥秘」的注重,和基于二元论的救恩史及人论,都是希腊主义渗透的例证。当然,这些影响也不是完全单向的。希腊哲学的发展也接受了很多闪族的形式,这些影响主要来自腓尼基。犹太人的敬虔,也很吸引希腊人。主前一世纪的犹太教,已经是希腊化的犹太教。当时希腊普通话通行各地;希腊教育和思想渗透各处;连犹太文学也用希腊文写成,甚至反对希腊化的文学,也运用了希腊的修辞。这一切都证明了希腊主义在巴勒斯坦的影响力。希腊主义和基督教有些学者企图把初期的基督教分为巴勒斯坦、犹太希腊化,和希腊化3个时期。但正如上面的证据显示,这是极不容易的;因为当时甚至是在犹太地方,都已经被希腊思想充斥了。当然,使徒行传六章有关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的不和,以及犹太教徒反对保罗传道外邦,都有希腊主义和犹太教之间的冲突作为背景。但在极早的时候,希腊主义已经影响着教会了。我们无法知道这影响是来自巴勒斯坦的,还是希腊的传统。因为不论是在巴勒斯坦以外还是以内,两者都已经互相融合了。实际上,自教会开始,便有双语的本质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教会中没有分歧。司提反的希腊背景使他洞悉到基督降临对圣地和圣殿有哪些影响(参徒六,七);这是比较保守的耶路撒冷教会所未能觉察的。此外,详细研究使徒行传里的讲章,便可看出当时福音信息的内容,对犹太听众和外邦听众有不同的发展。对犹太人的信息重点,是旧约应验;对外邦人的重点,则是独一的真神和死的偶像不同,祂参与人类的生命,又积极地预备历史。 新约是用希腊普通话写成的这个事实,证明希腊主义的影响是何等直接。希伯来书和雅各书等着重犹太读者的书卷,都用洗炼的希腊文写成。甚至记录犹太背景、耶稣生平的福音书,也反映出希腊史料编纂法的影响(比方注重历史事实的神学意义等)。最显然是希腊主义的,莫过于书信之中,从传道外邦得来的意念。歌罗西书一章15-20节等早期的诗歌,使用希腊化的用语形容基督远超过外邦宗教的理想。教会福音普世性的注重,虽然是基于耶稣的教训,却是在往外邦传道时才开始发展。初期教会的想法脱离不了犹太教入教神学的桎梏,以为外邦人必须先做犹太人,才可以成为基督徒。进一步的发展在初期教会同时,希腊又有两家学说开始发展。这两家学说都是到了较后的时代才完全成熟。诺斯底主义便是其中一派,这个思想似乎同时源自巴比伦神话学、波斯二元论、埃及神秘主义,和犹太基督教神学。实际上,有人称诺斯底主义为一个最早期的混合运动。由于以往有关这个主义的资料,主要来自初期教父反对异端的文献,所以昔日的学者经常认为诺斯底派来自基督教。如今比较普遍的看法,则相信它是希腊主义的一部分,是主后一世纪后期,普及知识和形而上背景的产物。诺斯底派相信善恶二元──即灵和物质──之间有战争,知识是把人从中拯救出来的方法。他们又相信有一位「救主」,能把灵魂引进拯救的更高境界。这两个概念在精萃上,都是属于希腊主义的。有些学者指出新约中也有这些概念,但实际上当时诺斯底主义尚在萌芽时期,要到主后二世纪才成熟。何况,比较后期的书信,如歌罗西书、教牧书信、约翰壹书等,都是反对这些所谓「初期」或「原始」的诺斯底主义。希腊主义的第二个流派,是神秘宗教。在希腊主义的早期,神秘宗教已经以依流西斯教派和狄安尼索的崇拜形式存在。但东方的教派,要在基督教开始传播后才在西方普及。这些宗教包括了埃及的伊西斯崇拜,和波斯的米特拉崇拜,有浓厚的东方异国风味。对神秘事物和宗教仪式有兴趣的希腊人,很容易就被吸引。这些宗教的教训,主要是说在每个人的肉体里面,都有神性的精华被困住,要经过庄重的入教仪式,与该教派所崇拜的神祇交通,才能得到解脱。每个教派都有独特的仪式,但其意义和重要性却大同小异。人要参与该教派的神秘仪式,才能得到拯救。这些仪式大都类似环绕春天植物更新的古代生殖崇拜。这些教派广被人接受,证明希腊主义有极高的包容性,能够吸收新鲜的观念,加进希腊的生活方式之中。GrantR.Osborne另参:「希腊化的犹太教」;「斯多亚派」;「以彼古罗派/伊壁鸠鲁派」;「犹太教」;「希腊」;「诺斯底主义」。――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