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帖撒罗尼迦前书」提要 壹、作者 使徒保罗(帖前一1;帖后一1)。信首虽与西拉和提摩太联名,但实际系保罗一人所写(参帖前二18;三2;五27~28;帖后二5;三17)。 根据圣经的记载,保罗原名扫罗(徒十三9),系以色列人,属便雅悯支派(罗十一1);按血统而言,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腓三5)。他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在名师迦玛列门下,按严紧的犹太律法受教(徒廿二3)。后来成为犹太教中最严紧的法利赛人(徒廿六5),为祖宗的律法大发热心,逼迫教会(加一14;腓三6);然而这是在他不信不明白的时候所作的(提前一13)。有一天,当他要去大马色捉拿信主的人们时,蒙主耶稣在路上向他显现(徒九1~5)。从此,他便成了基督徒,并奉召成为使徒(罗一1),主要以外邦人为传扬福音的对象(加二8)。前后三次出外旅行布道,东自耶路撒冷起,西至罗马止,足迹遍历当时罗马帝国辖地,建立许多教会,为今日基督教福音传遍天下奠下根基。他先后至少写了十三封新约书信,是基督教真理的主要诠释者。 贰、写作时地 一般公认,《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乃是保罗书信中最早的两封。而这两封书信既是用保罗、西拉和提摩太三个人的名义发出的(帖前一1;帖后一1),故在写信之时,他们三人必然是在一起。根据圣经的记载,他们三人是在哥林多相会(徒十八1,5),且前书是在提摩太访问了帖撒罗尼迦教会回到保罗那里之后写的(帖前三6)。综合上述事实,我们可以确定《帖撒罗尼迦前书》是在保罗第二次出外尽职,留在哥林多时所写。时间约在主后五十至五十二年。而后书可能是在前书之后约有半年的间隔。 有些圣经学者认为《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时间顺序刚好巅倒,故前书应为后书,后书应为前书,今且列述他们的理由如下: (一)前书所提他们遭受患难乃是用过去时式(帖前一6;二14),而后书却用现在时式(帖后一4~7)。 (二)通常保罗是在第一封书信中『亲笔问安』(林前十六21;西四18;门19),以确立他今后写给对方书信的典范,而保罗写给帖城教会的书信是在后书才提到(帖后三17)。 (三)因为先有后书中关于『主的日子』的教训(帖后二1~12),所以才会有前书『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帖前五1)。 (四)因为先有后书『你们众人彼此相爱的心也都充足』(帖后一3),所以才会有前书『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帖前四9)。 (五)保罗在前书中一再的提起他想回去访问帖城教会(帖前二18;三10),而在后书中却完全没有提到这回事,可见前书应当是在后书之后写的。 (六)前书提到帖城教会中已经有些信徒死了(帖前四13),并且也已经兴起劳苦作工、治理教会的弟兄们(帖前五12),而后书则完全没有提到,所以前书距离保罗被迫离开帖城的时间比较长久。 (七)前书的内容比较详尽,而后书则比较简单扼要,可见前书是在后书之后加以补充说明。 上述推测的理由,都相当牵强,并不能用来左证后书是在前书之前,前书是在后书之后。今且逐点反驳如下: (一)前书所用过去式『在大难中蒙了』和『受了本地人的苦害』,乃在说明他们信主之时的遭遇。事实上在保罗写前书之时,他们的患难并没有成为过去,前面仍有『诸般的患难』正在等待着他们(帖前三3),所以后书用现在式形容他们得救以后所面临的患难。 (二)后书的『亲笔问安』用意在解决同一封书信中『有冒我名的书信』(帖后二2)的问题,并不能用来推论凡有亲笔问安的信都是第一封书信。 (三)前书之所以提到不必再写信说明主的日子,乃因为当保罗还在他们那里的时候已经告诉他们了(帖后二5);后书是因为有人冒他的名说主的日子现在到了(帖后二2),使他不得不重提此事,纠正当时在帖城教会中错谬的传说。 (四)其实从头一天开始,帖城教会中信徒们彼此相爱的情形相当美好(帖前一3;三6,12),所以保罗觉得对此问题毋需在信中有所劝勉。在保罗写后书时,他们的爱心更加显得充足。 (五)后书虽然没有提到保罗有否回去访问帖城教会,但不能用来证明它是第一封信。无论如何,保罗对帖城教会颇有亲切感,曾经多次回去访问他们(参徒二十1;廿七2;林前十六5;林后一16)。 (六)信徒之死与需要时间之长短并无直接关系;并且保罗往往在他离开各地教会之时就选立了治理的长老们(参徒十四23)。 (七)书信的长短也与前后书没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哥林多前书》就比《哥林多后书》长得多。 结论是,前书依旧是前书,后书仍是后书,顺序并没有巅倒。 参、受者 帖撒罗尼迦教会(帖前一1;帖后一1)。她系保罗在第二次出外旅行传道的时候所建立的,但不久保罗即遭受逼迫和诬告,不得已匆匆离去,故未能在那里停留一段较长时间喂养建造教会(徒十七1~9)。 帖撒罗尼迦城滨临爱琴海,建于主前315年,在希腊时代即据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在主前164年立该城为马其顿省的首府。 有些圣经学者根据《使徒行传》第十七章推断,使徒保罗停留在帖撒罗尼迦的时间很短,甚至极可能不满一个月,但是我们认为保罗在帖城至少曾停留了几个月,其理由如下: (一)《使徒行传》所提『一连三个安息日』,不过是指他在帖城犹太会堂传福音之事而言(徒十七1~3),并非指他停留帖城的总共时间。 (二)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泰半信徒原为敬拜偶像的外邦人异教徒(帖前一9),并非进犹太教的希利尼人(徒十七4),因此他们应当是保罗在会堂以外传福音所结的果子。 (三)保罗提到他停留在帖城期间,亲手辛苦劳碌作工养活自己(帖前二9)。若只停留几个星期,没有必要这样作。 (四)当保罗在帖城时,腓立比教会曾经两次打发人送捐款供给他的需用(腓四16)。这也是保罗停留并不短暂的明证。 (五)保罗自述当他停留在帖城时期,曾经就许多题目给予他们教训(帖前二11;三4;四1~2,11;五1~2;帖后二5,15;三4,10)。 (六)保罗与当地的信徒们之间已经产生了亲密的关系,彼此相当熟稔(帖前一2,6;二7~8,11,17,19~20;三6~10)。 再者,另有圣经学者鉴于后书的用语有许多旧约的语法,因此主张帖撒罗尼迦教会中有两个不同的信徒团体,一个是外邦人,一个是犹太人。前书是写给外邦人,后书是写给犹太人。但是,使徒保罗一向坚信在教会中并不分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加三28;西三11),特别是当时刚通过所谓『并不分他们我们』(徒十五9)的使徒决议案不久,保罗若真的容许在同一个地方教会中有两个信徒团体,那就令人无法置信了。因此,上述前后书各写给不同对象的说法,不能成立。 肆、写前后书的动机 保罗等人被迫离开帖撒罗尼迦之后,这个新兴的教会也受到迫害,保罗即打发年轻的同工提摩太回去探望并帮助那里的圣徒们,后来从提摩太口中得知他们并未屈服于迫害,反而刚强站住(帖前一6~7;二14;三4~6;帖后一4)。保罗在欣慰之余,仍然关心他们属灵的前途,因为他在他们中间作工不长,深恐他们真理的基础不够稳固,容易受到外来各种教训的影响,因此作前书劝勉他们,主要有: (一)提醒他们回想他在他们中间时如何教导他们,以及他行事为人的榜样(帖前一5~6;二1~12)。 (二)劝勉他们躲避当地的邪风淫俗,用圣洁尊贵守住自己身体(帖前三13~四8)。 (三)劝勉他们在彼此相爱之外,还都要亲手作工,在世人面前做个正常的人(帖前三12;四9~12)。 (四)解明当主再来时的情景,以及信徒们将来的际遇,劝勉他们为此儆醒谨守(帖前四13~五11)。 (五)劝勉他们虽然不可藐视先知的讲论(即主工人的道理教训),但须凡事察验,不宜囫囵吞枣地加以接受(帖前五20~21)。 然而,就在保罗写给他们《帖前》之后不久,有些外来的假师傅出现,也有人冒保罗的名写信给他们,特别是对主的再来给了一些错误的道理教训(帖后二1~2),促使保罗不得不再提笔写后书,一面纠正那些错谬的教训,一面劝勉他们在主再来之前,要好好地过正常的等候主生活,不可游手好闲。 伍、前后书的重要性 在保罗所写的书信当中,《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与《罗马书》和《以弗所书》并称新约三大教义书,各别着重强调『信、望、爱』三大信徒美德:(一)《罗马书》强调『信』──『因信称义』;(二)《以弗所书》强调『爱』──『爱中建造』;(三)《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强调『望』──『望主再来』。 基督徒对于主的再来应当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主耶稣设立主的桌子,要我们信徒擘饼喝杯记念祂,用意是题醒我们等候主再来(林前十一26)。保罗说我们信徒若没有主再来时复活与主同在的盼望,而『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林前十五19)。因此,我们应当仔细查读《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才能准确地认识主的再来和主的日子,并且有正常的等候主再来的态度和生活。 陆、前后书主旨要义 父神拣选并保守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世拯救我们并且还要再来提接我们,圣灵感动使我们蒙恩并带领我们;三一神运行作工,使我们有信心、爱心和盼望。 信徒在地上教会中,行事为人应当对得起那召我们进祂国得祂荣耀的神;而神的旨意就是要我们成为圣洁,无可责备。所以我们要用圣洁尊贵,守住自己的身体;在教会中彼此相爱;在社会上亲手作工,向外人行事端正。 我们活在地上,不是没有指望的人,因为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还要再来提接我们。因此我们虽然难免遭遇患难,被人苦害,却不被摇动;反而信心格外坚固,爱心更加充足,因盼望更有忍耐;借着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度此余生。三一神必要亲自成全我们。 柒、前后书的特点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特点至少有下列五点: (一)前书清楚提到三个『三』:(1)三一神──父神、主耶稣基督和圣灵(帖前一19~10;三11;四8);(2)信心、爱心和盼望(帖前一3;五8);(3)灵、魂和身体(帖前五23)。 (二)我们的救恩既然是源于神(一1,4),因此我们得救之后的行事、工作与追求,样样都要向神负责,凡事讨祂的喜悦(帖前一9~10;二4,12;四6~8;五18) (三)三一神乃是我们一切属灵美德的原因和依靠:(1)因盼望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一3);(2)蒙了圣灵所赐的喜乐(帖前一6);(3)靠主站立得稳(帖前三8);(4)主叫爱心增长(帖前三12);(5)神召我们要我们成为圣洁(帖前四7);(6)神亲自使我们全然成圣(帖前五23)。 (四)保罗在这两本书中具有极浓厚的牧养意识,他甚至将信徒们的属灵情况视为他自己性命交关的问题(帖前二8;三7~8)。 (五)《帖前》每一章都以主再来的信息作结束(一9~10;二19~20;三13;四13~18;五23~24);《帖后》又针对主的日子有详尽的解释。所以我们若想了解主再来的全貌,便须好好查读这两本书。 捌、钥节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不住的记念你们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一3) 「你们若靠主站立得稳,我们就活了。」(帖前三8) 「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四16~17) 「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帖前五16~18) 「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帖前五23) 「人不拘用甚么法子,你们总不要被他诱惑。因为那日子以前,必有离道反教的事;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帖后二3) 玖、钥字 「再来」或「降临」或「主的日子」(帖前一10;二19;三13;四15;五23;帖后一10;二1,2) 「福音」(帖前一5;二2,8,9;帖后一8;二14) 「信心」(帖前一3,5,8;三5,6,7,10;五8;帖后一3,4,11;三2) 「爱心」或「相爱」(帖前一3;三6,12;三9;五8,13;帖后一3) 「盼望」或「等候」(帖前一3,10;二19) 「圣洁」或「成为圣洁」(帖前二10;三13;四3,7;五23,25;帖后二13) 「大难」或「患难」、「苦害」(帖前一6;二14;三3,4;帖后一4,6,7) 拾、内容大纲 【使徒对教会的关怀和教导】 一、引言(一1~2) 二、感恩与代祷(一3~12): 1.为教会感谢神(一3~10) 2.为教会代祷(一11~12) 三、纠正与劝勉(二1~三15): 1.纠正有关主再来的谬误观念(二1~12) 2.劝勉靠三一神站立得稳并为主工人代祷(二13~三5) 3.纠正不肯安静作工的谬误观念(三6~12) 4.如何对待不肯听主工人之教导的信徒(三13~15) 四、结语(三16~18): 1.祝福(三16) 2.嘱咐(三17) 3.再祝福(三18)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注解》 帖撒罗尼迦前书(Thessalonians,FirstLettertothe)作者信的开首便出现保罗、西拉和提摩太的名字,正如保罗其他书信一样,他的同工可能也有参与这书信的撰写。保罗常在信中用「我们」这代名词,但「我保罗」(帖前二18)及在别处的单数代名词(参三5,五27)显示这信主要由保罗执笔。自十九世纪开始,有一些学者怀疑保罗并不是本书作者,却没有叫人信服的理由。此信所处理的明显是一所教会在形成初期时所面对的问题。鉴于本书的表达方法跟其他保罗书信不同,有些人便认为可能西拉和提摩太才是本书的主笔,但这说法并不能确定。初期教会对本书的作者并没有任何质疑。写作年代、地点和对象本书特别写给「帖撒罗尼迦的教会」(一1)。根据使徒行传十七章1-9节,保罗与西拉和提摩太,在罗马的马其顿省传道期间,从腓立比来到帖撒罗尼迦。如他往常的习惯,保罗先往会堂去,连续3个安息日,提出经文来证明基督必须受苦,然后从死里复活,证明耶稣就是基督。有些犹太人,「并有许多虔敬的希腊人」,也有不少「尊贵的妇女」相信了。犹太人煽动人起来反对保罗时,保罗便要与同工离开帖撒罗尼迦。保罗逗留在帖撒罗尼迦的日子大概比3个星期多出许多。在信中,保罗谈及他为生计而工作,免得叫帖撒罗尼迦人受累(二9)。信中提及保罗在这教会中的行动和态度,也暗示他曾停留了一段较长的时间;腓立比书四章16节提到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时,腓立比信徒曾两次打发人供给他的需用。后来保罗与西拉,大概还有提摩太,前往庇哩亚去(徒十七10),当保罗继续前行至雅典,两位同工则留在庇哩亚(徒十七14、15)。提摩太曾到雅典找保罗,但保罗为了顾及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愿意独自等在雅典」(帖前三1),并打发提摩太往帖撒罗尼迦去。提摩太从帖撒罗尼迦回来时,带着一些好消息(三6-10),保罗就是根据这好消息而写这信。使徒行传十八章5节说提摩太和西拉从马其顿回来,往哥林多找保罗。保罗大概是在哥林多逗留的18个月期间之初段写成这书信。由于保罗在哥林多的日期可粗略确定,这信可能是写于主后50年,极可能是首次在帖撒罗尼迦传讲福音后的一年。 写作目的提摩太对帖撒罗尼迦教会之处境所作的报告,刺激了保罗写这信。提摩太可能从帖撒罗尼迦把一封信带了回来。保罗提出某些论点的方法暗示了这一点:「论到弟兄们相爱」(帖前四9),「论到睡了的人」(四13),「论到时候、日期」(五1;参林前七1、25,八1,十二1,十六1、12)。保罗的写作目的包含下列各点:1.他欲就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信心和忠心称赞他们,帖撒罗尼迦信徒这榜样已广为人知(一7-10)。2.保罗知道他所留下的人,仍然要面对他在帖撒罗尼迦时所面对的逼迫,因此他希望能鼓励他们站稳(二13-16)。保罗曾为他们忧虑,但听闻他们靠主站稳,便感到高兴(三1-10)。3.在帖撒罗尼迦有人诬捏保罗,这些人可能就是保罗在那里时,曾煽动人敌挡他的犹太人(徒十七5)。他们可能说保罗只是一个宗教骗徒,曾使他们离弃自己的宗教而接受他的新教;他们永不会再见他。因此,保罗提醒帖撒罗尼迦信徒,他在他们中间的传道方法和态度如何(二1-12),并把自己要再见他们的心愿和计划(17、18节)告诉他们。4.保罗也认为有需要激励帖撒罗尼迦信徒按着基督徒的标准来生活,尤其在两性的道德关系上(四1-8)。其他关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弟兄间之关系等事情,也需要留意(四9-12,五12-22)。5.他所关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帖撒罗尼迦信徒对已故的信徒和主再来的误解(四13-18)。跟未来的盼望有关,还有「时候、日期」的问题,保罗也重复他在他们中间时曾讲述的教训(五1-11)。6.他们中间或许也有分裂的危机,因此保罗强调了信徒间相交的重要性(五27),劝勉他们不要轻视任何圣灵恩赐(19-21节),并且必须尊重他们的领袖(第12节)。 内容提要为帖撒罗尼迦教会对福音的响应而感恩(一2-10)在他们的生命中,信心、爱心和盼望的果子是明显的,保罗可以为此感谢神,福音借着圣灵的权能传给他们,并有传信者的生命可作见证。纵然他们因接受福音而受苦,但他们的信心却成为马其顿和亚该亚的基督徒的榜样。帖撒罗尼迦信徒已离弃偶像而归向永活的真神,可见多半信徒是外邦人,而不是犹太人,他们并已在基督里寻见救恩和盼望。为自己在帖撒罗尼迦的传道工作辩护(二1-12)由于有人对他作出虚假的指摘,所以保罗认为需要为他的职事辩护。他曾在腓立比经历逼迫,现已脱离,但却要在帖撒罗尼迦面对「大争战」。他劝说他们接受福音的真理,并不是出于欺诈。福音是神托付给他的,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把福音完完整整地传给他们。信徒接受福音(二13-16)帖撒罗尼迦的信徒相信福音是「神的道」,并因此曾受本地人的苦害。这些逼迫信徒的人必要面对神公义的审判。保罗仍继续关心他们(二17-20)若指控保罗的人说帖撒罗尼迦信徒永不会再见到他,保罗可保证他时刻想望回到他们那里,只是遭受拦阻。保罗说「撒但阻挡了我们」,可能是指耶孙被迫答允地方官,说保罗会离开帖城,永不再回来(徒十七9)。无论如何,帖撒罗尼迦的信徒是他的「荣耀和喜乐」。他的喜乐是,他们在「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能在祂面前站立得住。提摩太受差遣(三1-5)保罗担心帖撒罗尼迦信徒要面对逼迫,所以宁愿独自在雅典传福音(参徒十七16-34),并差遣提摩太到他们中间,在他们「诸般患难」中,鼓励和支持他们。保罗重申基督徒必须随时准备面对苦难。提摩太带来的好消息(三6-10)保罗自己仍然要为福音的缘故忍受「困苦患难」,但听闻他们在主里有信心和爱心,他的灵便得着安慰,并为此大大感谢神。他切切地祈求,盼望可以再见他们,并进一步加强他们的信心。保罗的祷告(三11-13)保罗祈求神再次带领他返回帖撒罗尼迦与信徒见面,并盼望他们的爱心充足,生活圣洁,以致「当我们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的时候,在我们父神面前……无可责备」。关乎圣洁生活的劝勉(四1-8)基督徒蒙召,是要圣洁,而不是邪淫;是要成圣,而不要污秽。保罗强调这一点,指出以相反的方式来生活,就是弃绝了圣灵。基督徒的标准必须与「不认识神的外邦人」所奉行的标准完全不同。例如,两性的关系不可凭「私欲」来决定,却要在婚姻的约束里「用圣洁、尊贵」来表达。实际的劝勉(四9-12)帖撒罗尼迦信徒已实践了弟兄彼此相爱,但保罗勉励他们更进一步。也许由于一些人因基督再来的盼望而过分感到兴奋,保罗便勉励他们要安静生活,为生计而作工,不要倚靠别人的接济,也不要使非信徒找机会不尊重他们。响应有关已死之信徒的问题(四13-18)保罗转而回答这特别受关注的问题,可能由于帖撒罗尼迦信徒曾写信问及此事。他们在所爱的人逝世时,不必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般忧伤。在主再来时,活着的人与睡了的人要一同分享那喜乐和凯旋。那些睡了的人「必先复活」;那些仍活在世上的人要被提到云里,与主相遇;那么,活着的和离世的,便要一起「和主永远同在」。有了这确据,他们便可以「彼此劝慰」。为主再来而儆醒生活(五1-11)关于主第二次再来,信徒或许也问及「时候、日期」的问题。神没有让他们知道主再来的时间。主会在人没有预期的时候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因此,信徒要注意的是不要自满,并随时作好准备,像「白昼之子」,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保罗勉励帖撒罗尼迦信徒为此继续彼此劝慰,互相建立。基督徒其他的责任(五12-22)在这个最后的重要部分中,保罗劝告帖撒罗尼迦信徒要尊重他们的领导人,并承认他们监督的职分,生活要彼此和睦、合一;各样美善的事,要实行和持守。神在信徒生活中所定的旨意是恒常的喜乐、不住的祷告和凡事谢恩。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所有说是出于神的事,必须留心察验,以致能持守善美的事,禁绝邪恶的事。结语(五23-28)本书最后的祷告是祈求信徒的生活能全然圣洁,以致他们「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为我们祷告」是保罗的恳求。他愿意信徒把问安传开,并把信「念给众弟兄听」。最后,再以开首祈求赐恩的祷告,来结束全书。FrancisFoulkes另参:「保罗」;「主再来」;「帖撒罗尼迦后书」;「帖撒罗尼迦」;「末世论」;「主的日子」。――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