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死人的住处」 死人的住处(Dead,Abodeofthe)该语是对人死后所在之处的总称。圣经对人死后的去处有不同的描述,见于旧约的有「阴间」(希伯来人作「苏奥」)和「坑」;见于新约的有「阴间」或「冥府」(希腊文作「希得斯」)、「地狱」(「欣嫩子谷」)、「乐园」、「亚伯拉罕的怀里」。古希伯来人对神的认识与时俱进,相应地对死的观念也由起初朦胧的想象,终于发展成新约较明朗的观念。旧约旧约记死后之事者不多。有几处所谓死后下到「阴间」(「苏奥」一词也经常译作「坟墓」、「地狱」、「坑」;或作「死亡」),有时是仅指葬入坟墓(民十六30、33);但更多的情况还是意味着一个冥世。死人住处被描述是在地下,死后要「下去」(创四十二38;箴十五24;结二十六20);那里幽暗无光(伯十20-22),一片静寂(诗九十四17,一一五17),是被遗忘之地(诗八十八12);在那里的人既不记念神,也不颂扬神(诗六5,三十9,一一五17),也不为神所顾念(诗八十八5、11;赛三十八18)。死人是与神永远隔离的,已置身于神在历史中的活动之外。尽管生死在古人的观念里似乎并非不可逾越(例:王下四32-37的起死回生;撒上二十八7-25的过阴招魂),与死人沟通一向是犹太律法的禁忌(申十八11)。以色列周围的异教民族却多热衷于招魂交鬼的巫术。人死后在冥世已不能再称作「生命」,然而它确然是一种存在,且被看作是和已故先祖和乡亲的相聚(创二十五8;结三十二17-30)。冥界也处在神的权能之下(诗一三九8;摩九2;约二2)。「苏奥」被形容为一只饥饿的怪兽,伺机吞噬活人(箴二十七20,三十16),但神的权能足以使人免受其噬(诗四十九15,八十六13)。旧约时代末期,在以色列人中间已有一种盼望,以为神终会将人从「苏奥」魔爪之下解救出来。不过当时把这种盼望清晰表达的只有但以理一人(伯十四13-22,十九25-27;诗四十九15,七十三23-28;但十二1、2)。古代希伯来人的死亡观虽与新约时代保罗所述者(林后五1-8;腓一21-23)相距尚远,但他们至少已知死亡并非是绝望之境。两约之间时期的文献自被掳时代(主前586)至新约时代之始(主后30),犹太人因与波斯和希腊宗教接触,对死后的观念也逐渐清晰。旧约译成希腊文的时候,希伯来文的「苏奥」译成希腊文的「希得斯」,及至新约,「希得斯」一词已被沿用为死人住处的通称了。新名词带来了新观念,围绕死后去处的种种新说法也纷纷出现。伪经《以诺一书》二十二章说,人死后先被收于一座大山的幽谷,等待最后的审判;此期间,义人的去处充满欢乐,恶人的所在则满是折磨。也有作家秉持旧约对「苏奥」的观念,认为那是与神隔绝之所,毫无欢乐可言(《传道经》十四12、16,十七27、28)。 这个时期,犹太人也开始使用「欣嫩子谷」来指称地狱。欣嫩子谷是耶路撒冷城南的一片深谷,在旧约时代因在那里有献儿童为祭之举而为可憎之地(王下十六3,二十一6,二十三10),新约时代成了倾倒垃圾之地。这欣嫩子谷在一些作家的笔下即成为恶人死后的去处,在那里受尽火的煎熬(《以诺一书》九十20-27;《以斯拉二书》七70)。与这个受刑之所相对的是「乐园」(源自波斯语,指一充满欢乐的花园),是义人死后享受福祉的地方。后来,新约作者利用「希得斯」、「欣嫩子谷」、「乐园」,适切地表达出基督的启示。新约新约表达「死人住处」的词汇虽不少,但讲论之处却仅35节。这些经文均集中于四福音书和启示录。保罗书信多涉及天堂,只有耶稣和约翰提及地狱。耶稣用「阴间」(「希得斯」)一词只一次,见于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路十六23)。比喻中说「阴间」是恶人死后受苦的所在。那里有不灭的烈焰,使死后的人肉体上仍备受煎熬。他们的痛楚不容许任何微小的缓解。「阴间」只是恶人死后的第一站,最后的归宿则是「地狱」(「欣嫩子谷」),那里有火烧虫咬,指人的形体将被销化(太五22、29、30,十八9;可九48;雅三6;参赛六十六24)。耶稣曾说:那是「外边的黑暗」之地,人在其中必「哀哭切齿」(太八12,二十二13,二十五30)。显然,恶人经基督最后的审判,便被丢进那里(约五22;徒十42,十七31;提后四1)。这个永刑之地承继了旧约「苏奥」的可怕之处,与神永远隔绝。耶稣传道,劝人悔改,曾一再告诫「地狱」(「欣嫩子谷」)的危险。相比之下,耶稣却较少讲义人死后的去处。义人经过审判之后不会下到「地狱」,而将进入「国度」(太二十五34)。耶稣两次指出义人死后即进入福境。路加福音十六章22节记载拉撒路死后是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耶稣以此比喻一个安适、和平之地。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3节记载耶稣应许死前忏悔的犯人可与他同到乐园,这显然与十六章所指的是同一个去处。保罗后来指出乐园是在天上(林后十二2、3);约翰也有同样的说法(启二7)。保罗并其他新约书信的作者均极少论及恶人死后的去处。保罗只提过一次「阴间」(希腊文作「阿毕斯」),这是他用作「苏奥」的代用词(罗十7)。保罗也曾说耶稣「降在地下」(弗四9),这是指耶稣死后曾去过「死人的住处」(按:「地下」本是拉比用以指「苏奥」、「希得斯」、「欣嫩子谷」的用语)。彼得也说基督死后,「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监狱里的灵听」(彼前三19)。对此经文的解释多有分歧。一说以为基督进到「阴间」(「希得斯」),向挪亚时代沈沦的天使(「神的儿子们」,创六1-4)讲道,而不是向被羁锁的罪人之灵传道。彼得后书二章4节所谓囚禁犯罪天使的地方(和合本作「地狱」),原文是「塔塔雷斯」,是希腊语对冥世的另称。保罗对义人死后的去处则有较多论述。他最早期的书信只是肯定义人死后终必复活(林前十五;帖前四13-17)。在他自己一次濒临死亡的经历之后(林后一8-11),便开始提及死后的去处。他说,死即意味着与基督同住,故比生更好(腓一23);又说「离开身体」就是「与主同住」(林后五8)。保罗所说,显然是指义人死后即往天堂与基督同住(参林后十二2-4:保罗称乐园在三层天上)。死亡并无权柄将基督徒与基督隔绝(罗八38、39),相反,却只将他们带到神的面前。启示录有不少关于死后去处的资料,对恶人死后种种,谈论特多。该书以两个名称来指说恶人死后的去处:一为「无底坑」(「阿毕斯」),是邪灵、污鬼的囚牢;一为「阴间」(希得斯)是人死后的去处。荼毒人类的各种污鬼(启九1-11)和残杀两个见证人并负载「大淫妇」的恶兽(启十一7,十七)均来自这无底坑。那里也是将来羁锁撒但的地方(启二十2、3)。耶稣称那里是给魔鬼及其使者预备的地方(参太二十五41)。启示录也向基督徒宣布了一个喜讯,即无论是「阴间」或是「无底坑」,均不是神权能之外的「独立王国」。该书一开始即记载耶稣宣布开阴间之门的钥匙掌握在祂手中(启一18);于末后祂要阴间和死亡释放死人(启二十13)。开无底坑的钥匙不在撒但之手,而是悬在天链上,只授予神的使者(启九1,二十1)。最后,阴间、死亡、恶人都要被扔到火湖里(「欣嫩子谷」),他们将在那里承受永刑(启十九20,二十10、14、15,二十一8)。至于义人死后的去处,启示录的作者约翰与保罗的看法是一致的:义人死后不去阴间,而直赴天堂。殉道者是在祭坛下祈求神复仇(启六9-11);此外无数基督徒围着神的宝座歌颂神(启七9-17)。那些基督徒有基督亲自牧养,将永无烦忧,也永无饥寒之苦。结语旧约最初的「死人住处」尚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意味着一个与神和人均永远隔绝之所。后来的作者渐发现人死后不是都往一处(「苏奥」),而必分为两处。基督教的观念认为恶人死后先羁留于阴间(「希得斯」),在那里饱受折磨而至最后的审判;审判之后便要被扔进「火湖」中去,那才是永恒的地狱(「欣嫩子谷」)。掌握阴间权柄的并不是魔鬼,而是那在万有之上的基督。义人死后无需去阴间,而可径赴乐园(「亚伯拉罕的怀里」或「天堂」);在那里与基督同住,信心成为眼见,苦难变为福祉,祈求变为赞美。基督徒相信,死亡这个最后的顽敌虽然可怕,却不能叫他们受苦,也无力将他们与主隔绝,反只能使他们与所爱的神面对面的相聚。PeterH.Davids另参:「欣嫩子谷」;「阴间/希得斯」;「天/天堂」;「地狱」;「居间境界」;「苏奥」;「乐园」。――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