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士师记」 士师记(Judges,Bookof)旧约的一卷书,以神为着拯救祂的百姓,而兴起的杰出领袖来命名。在希伯来文中,「士师」这个词语亦代表着统治的行动,当中包括了作战。某些学者提出士师可分为两类:具恩赐的拯救者(或较重要的士师);以及本地仲裁的智者(或较次要的士师)。至于为何某些士师不大受人注意,而另一些士师的丰功伟绩却被详细记述,原因仍不大清楚。作者这卷书反映出其资料的最后编纂,是在王国时期的早期。它也许正好用作辩论,将大卫公义的统治,对比扫罗王那世俗的、迦南式的君王观念,而不是以神的律法来统治。作者肯定不是撒母耳,此书乃是倚靠古代的素材所写成。写作年代虽然士师成功地让各支派从周遭外敌的入侵中,获得一些喘息的机会,但以色列人仍长时期持续遭受侵扰。学者对士师的时期持有不同的意见。出埃及的日期影响了士师出现的日期。那些为出埃及定了一个较早日期的学者,便将士师的开始放在主前1370至60年间,另一些则建议另一个日期,接近主前十三世纪末。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涉及士师的年代表。士师记是否按年代先后次序,记述那段时期,抑或只是将来自迦南和约但河东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内「审断」某地区、某支派或数个支派的士师,作一代表性的叙述?结构毫无疑问,这卷书的故事带着文学创作的痕迹,故事自成一格。底波拉之歌的诗意非常感人,约坦的寓言是比喻的上佳例子。对故事的细腻描述,亦可以从这卷书的架构中反映出来。书中有两个导言:一个是政治性的(一1至二5),另一个是社会宗教性的(二6至三6)。政治性的导言将士师与征服的故事连在一起,当时各支派正试图占领那地。这成了读者了解这个士师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问题的准备。社会宗教性的背景解释了为何以色列有那么多患难、为何士师的建制兴起,以及为何主从不应许以色列能够脱离她的敌人,得享长久的安息。这卷书的主体是士师的故事(三7至十六31)。对于较次要的士师(共有6位),是以上升的频率,加插在较重要的士师的事迹中。下面的数据显示出,较次要的士师出现的数目,是按着较重要的士师人数减少而递增:2个重要──1个次要;2个重要──2个次要;1个重要──3个次要;1个重要。总数共有12位,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 将代表着迦南和约但河东的12位士师列出来,目的是要显出在整个被征服的领土上,所有支派都从众多外敌处经历到极大的困苦,这些外敌包括:亚兰人、摩押人、亚扪人、亚玛力人、迦南人和非利士人。以色列几乎所有的疆界,都受到外敌虎视眈眈。书中的附录(十七至二十一章),连同两个导言,便构成这卷书。政治和社会宗教上的问题(一1至三6),是以最后几章的数个故事来提出。根据柴尔斯的看法,给予这卷书正典模式的最后那位编者,蓄意将士师的故事组织成毫无动感。在救赎历史初期阶段所取得的成功,在士师的兴替中,竟停顿下来。虽然耶和华以多种途径拯救祂的百姓,他们仍回到一章1节至三章6节所描述的问题中。附录所述的,代表着以色列在士师时期的问题,「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十七6,十八1,十九1,二十一25)。写作目的和神学教导背逆、审判、呼求拯救,和神兴起一位士师,这过程不断循环,反映了申命记对不服从和审判所提出的警告。这个循环不断重复,支持了那位不知名的叙述者之论点,就是以色列没有因着神的恩典而改变。这时期在道德、宗教和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并不重要,因为进展迟滞。最后一章显示,尽管以色列发生了内战,各支派仍关心彼此的利益。虽然神的百姓的合一,遭受严峻的挑战,但情况不至于完全无望。这卷书以盼望的语调作结,期望一位能拯救以色列的君王,为各支派带来凝聚力,无论在道德和宗教上,或是政治和社会上,都带领以色列。故此,这卷书的目的包括:(1)显示在以色列的发展中,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阶段;(2)解释各支派为何没有占领应许给列祖的全部土地;(3)证明神的道路是正确的,祂对屡次背逆的以色列,仍满有恩典和忍耐;(4)展示出一位「牧者」君王的正统,对比于专制的王权;以及(5)解释为免以色列屈服于非利士人,并引致各支派之间的战争,急切需要一种新的动力。 内容提要政治上的导言(一1至二5)在约书亚记一至十二章中,约书亚所率领作战的战事,被描述为迦南人的军队动员对抗以色列。因着耶和华的介入,迦南人的抵抗被粉碎,土地亦被各支派占领(十三至二十一章)。然而,约书亚记十三至二十一章,亦清楚指出每个支派在控制仍有迦南人作小规模抵抗的领土上,尚有困难,这些地方通常都以重兵和坚固的城墙包围(参书十三2-6、13,十五63,十六10,十七12、16、18)。约书亚记强调了胜利而轻看了问题,但士师记的序言,则坦然提出以色列的问题和失败,来作为整卷书的背景。这卷书所呈现的,正是这些问题和失败,它们逐步引领以色列来到灾难的边缘。士师时期始于约书亚的离世(士一1,二8、9)。以色列人继承自约书亚的遗产包括:耶和华的律法(书二十三6,二十四26)、土地、对遵从主的挑战(书二十四14-27),以及在征服迦南人时,神会同在和帮助的应许(书二十三5、10)。一.犹大和西缅支派(士一2-20)。犹大和迦勒的重要,与约书亚记中犹大的地位相同(书十四6至十五63;参约瑟家,士一22-29;参书十六,十七)。犹大支派战胜了残暴的亚多尼比色,他统治比色,但其位置不详。犹大支派成功地占领了南地的山地和西面的山脚(士一9)。他们甚至攻取了耶路撒冷,或是与耶路撒冷相同的一个偏远区域(一8),但不能在那里保留控制权(一21),直至大卫征服那城(撒下五6-9)为止。犹大支派在约书亚所率领的战争中,已战胜了希伯仑地区的迦南人(书十36)。希伯仑又称为「基列亚巴」(「四城」),是耶路撒冷一个有力的联盟(书十3),即使首次被击败后,仍有能力重新集结军力,向以色列进行新的攻击。正如摩西曾经答允,迦勒获得了希伯仑(一20;参书十五13)。犹大支派赢取了希伯仑后,继而进攻底璧,藉此伸延他在南面山区的控制(一11-15;参书十五14-19)。基尼人是叶忒罗的后裔,与摩西有姻亲关系(一16),他们在亚拉得附近的南地和棕树城定居,这里所指的地方应该是他玛,而不是耶利哥。犹大支派由于在何珥玛战胜了迦南人(一17;参民十四45,二十一3;申一44),稳守南面的边境,并在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的胜利中,稳握沿岸平原的控制权。然而,它在沿岸平原的胜利,却受到一支有良好军备的迦南人军队所顽抗(士一18、19)。它占领了犹大的山地和南地,却不能保留对平原的控制。非利士人不久便控制了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将她们拼入他们的5城之列。二.便雅悯支派(一21)。耶路撒冷坐落于犹大和便雅悯支派的边境之间。犹大支派取得这个城或近郊地区(一8),可是,却因路遥而不能长久管辖。便雅悯支派的实力又不足以征服耶布斯人。惟有大卫能成功征服他们(撒下五6-9);并将耶路撒冷拼入犹大支派的版图(参书十五63),虽然她原是分给便雅悯支派的(书十八27)。三.约瑟: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一22-29)。以法莲支派取得伯特利(22-26节),从列祖的事迹中,可知伯特利是一个重要的敬拜地点(创十二8,十三3、4,二十八19,三十一13,三十五1-15)。可是,玛拿西支派未能取得耶斯列谷(以斯德伦)那些严密防卫的城邑,例如:伯善、他纳、多珥、以伯莲和米吉多(第27节)。这些城邑控制了贯通东西的交通和由南至北的道路,以及穿过迦密地区和约但河浅滩的重要通道。以法莲支派亦未能完全占领被基色所控制的沿岸平原(第29节)。以法莲和玛拿西两支派都不算十分成功。四.另外4个支派(一30-36)。士师记略略提及了在迦南的另外4个支派,他们同样只获得部分的成功。西布伦、亚设、拿弗他利和但支派,均无法全面驱逐迦南人,尤以但支派为甚。他们充其量只能在后来使大部分迦南人服苦工(30、33、35节)。五.以色列的失败(二1-5)。由于未能征服那地,消灭迦南人和他们的文化,导致与他们通婚和拜偶像(参出二十三33,三十四12-16;民三十三55;申七2、5、16;书二十三7、12)。对于「耶和华的使者」的身分,没有人能确定。它可能指到主自己,或是一位天使,或是一位先知(参士六8)。他以先知的态度斥责百姓,并且宣布神会借着以色列和迦南人持续的对抗,施行审判(第3节;参书二十三13)。他们的哀哭和献祭也无补于事(4、5节;参玛二13)。在约书亚死后不及一个世代,以色列已受到责备。神学上的导言(二6至三6)紧接约书亚的去世,神学上的导言开始出现(书二十四28-31)。约书亚的世代,以忠心作为标记;可是,随着征服所带来的兴奋和神同在的明证过去后(士二10),这种对耶和华的忠心却不能持久。以色列转而事奉迦南人的神祇(巴力和亚斯他录)。巴力是风暴之神,象征雨水和多产,亚斯他录则是他的伙伴。第11和13节指到的巴力及亚斯他录,原文是复数词,象征当地以很多途径来敬拜迦南人的神。宗教上的合一已瓦解。因此,以色列惹主发怒,祂便将他们交在敌人和侵略者手中(12、14节)。正如摩西和约书亚所预先警告的(申二十八25、33;书二十三13、16),以色列无法对付这些敌人。背逆、审判、呼求怜悯和蒙拯救这个循环,便贯串整卷士师记。纵然先前的世代曾顺服神(士二7、17),百姓却深陷在他们祖先的背逆中。除了为脱离欺压而对士师服从外,以色列常不服从士师的带领(16-19节)。为了应验约的咒诅,神起誓不让祂的百姓安息,却要试验他们(20-23节)和训练他们学习战事(三1-4),以致他们能学会响应这个真实世界的挑战。以色列的士师(三7至十六31)一.俄陀聂(三7-11)。俄陀聂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将战胜和审判连接起来。他曾参与征服基列西弗,是迦勒的侄儿,也是他的女婿(一13)。他击退由古珊利萨田带领的亚兰人,让那地安享太平达40年之久。二.以笏(三12-30)。摩押人与亚扪人和亚玛力人结盟,从东面进攻以色列,压迫他们达18年(那是在伊矶伦的领导下,12-14节)。以笏率领使节,将贡物带给伊矶伦,他的王宫大概坐落于耶利哥附近(棕树城,第13节)。惯用左手的以笏,特别适合执行这个使命;他能够在不受嫌疑的方式下,取出两刃的剑来行刺王(15、21节)。以笏的成功,是由于缜密的计划和出其不意的部署。他献上贡物便离去,然后假意要传神谕而截回。王堕入骗局,于是被杀。谋杀的详情(21、22节),可以制造一点嘲弄感。他在摩押王宫的耽搁(24、25节),让以色列人有机会将他们的军力齐集约但河浅滩。以笏彻底成功;没有一个摩押人能逃脱(第29节),以色列亦能安享太平达80年之久(第30节)。三.珊迦(三31)。珊迦的功业在于对抗沿岸平原的非利士人。他拥有一个不属于以色列人的名字,但他应是土生的以色列人。就像参孙一样,他并非以一般的武器(赶牛的棍子)来攻打非利士人。他的名字在底波拉之歌中亦有提及(五6)。 四.底波拉和巴拉(四1至五31)。书中的叙述,转到由夏琐王耶宾,和夏罗设的西西拉率领的北方迦南人侵略者(四1-3)。被毁的夏琐(书十一13)已经重建,由另一位耶宾(参书十一1)统治该地区。他已重新恢复其军事力量,因为他拥有900辆铁战车。他压迫以色列人达20年(四3)。神在以色列有一位女先知,在这个黑暗时期带领祂的百姓(四4)。她在以法莲南面近便雅悯支派的一棵棕树下,作出她的判断(四5)。她吩咐巴拉召集被迦南人袭击的拿弗他利和西布伦支派的军队,然后出其不意地在基顺河突袭西西拉(四6、7)。犹疑不决的巴拉于是要求底波拉同去,结果丧失了杀掉迦南大军元帅西西拉的荣誉(四8-10)。主让这次从他泊山进攻的突袭,一举成功,迦南人溃败而逃,无法运用那些陷入耶斯列平原沼泽中的重型战车(五20-22)。迦南人败退,西西拉则被希百之妻雅亿所杀;雅亿是基尼人,不过,她与亚拉得附近的基尼人是分隔开的(四17、18;参一16)。她接待了西西拉,就如她的家庭与迦南人有着友好关系一样(第17节)。然而,她乘他睡着,英勇地用帐棚的橛子将他置诸死地(四18-21,五26、27)。在随后的战役中,以色列人从耶宾手上重获自由,直至他们彻底消灭他的势力(四24)。底波拉之歌(第五章)以一种诗体,来庆祝耶宾的胜利。这是圣经其中一首最古老的诗歌。它赞颂以色列的神(2、3节)是一位保护祂立约的子民,并在祂面前,令众山也震动的君王。祂是西乃山的神(4、5节;参申三十三2;诗六十八7、8;哈三3、4)。虽然那些压迫者曾掠夺以色列,令来往的道路变得不安全,同时,以色列又无法保卫自己(6-8节),但主兴起底波拉和巴拉率领贵族去争战(9-13节)。他们来自以法莲、便雅悯、西布伦、以撒迦和拿弗他利支派(14、15节上、18节)。然而,约但河东的支派和亚设支派不愿参与(15节下-17节)。这歌继而论到战场,暴雨将战车陷入泥沼中,不能前进(19-23节)。那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方法,令西西拉致命的雅亿,被称颂为「比众妇人多得福气」(24-27节)。她正与西西拉的母亲成一对比;西西拉的母亲被描绘为正以全副精神,徒然地等待西西拉拿着所有战利品回来(28-30节)。耶和华使用简单的东西,使有势力的人变得胡涂。其结语是一篇祷文,祈求神审判以色列的所有敌人(第31节上;参诗六十八1-3)。五.基甸(六1至八35)。以色列安享40年的安息后(五31下),被米甸人和亚玛力人从东面骚扰(六1-3)。他们在收成时进侵,破坏了国家的经济(4-6节)。神响应以色列的呼求,差遣一位先知,传达类似那耶和华使者的信息(二1-5)。然后,有一位使者向基甸显现,叫他带领百姓争战(六11-14)。主借着一个征兆(17-22节),来保证与他同在(六16)。基甸知道那来找他的是主,于是在俄弗拉筑了一座坛,称为「耶和华沙龙」(就是「耶和华赐平安」的意思,六24)。他捣毁在俄弗拉向巴力和亚舍拉(和合本作「木偶」)敬拜的地点(六25-28),并在新的祭坛开始敬拜耶和华(第28节)。即使基甸的父亲向巴力挑战(第31节),巴力也没有保护他自己的祭坛(六29-32)。结果,基甸被称为耶路巴力(「让巴力与他争论」,第32节)。接着,基甸从亚设、西布伦和拿弗他利支派召集了为数32,000人的军队(第35节,参七3下)。为了确知神的同在,他祈求另一个征兆──羊毛的征兆(六36-40)。我们不可忘记,在基甸的时代,神迹极为罕见(第13节),而他像摩西一样,需要再次肯定神与他同在。他的信心与日俱增,神便使他的军队锐减至300人,来对抗敌人。在原来的军队中,有22,000人因恐惧而离去(七2、3;参申二十8)。另外的9,700人虽然勇敢,也被打发回家(七4-8)。神借着一名敌军的梦来向基甸保证后(七9-15),便以奇妙的方法,使用那300人来蒙蔽米甸人。神让以色列战胜米甸的领袖俄立、西伊伯、西巴和撒慕拿(七16至八21)。基甸明智地避开了与以法莲支派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八1-3),追赶敌军深入约但河东,并且惩罚了没有协助他的疏割和毘努伊勒领袖(八4-9、13-16)。这次光荣的胜利,令人对王权这个观念产生兴趣。以色列民希望将基甸的家,建立为他们的王朝(八22)。基甸拒绝了,但他错误地用了战争中取得的黄金,铸造和设立了一个以弗得(八23-27)。以弗得也许是在敬拜的仪式上使用,很可能作占卜之用(参十七5)。基甸的时代又终结了。他是神的工具,让以色列安享太平40年(第28节)。他有70个儿子,后来年老而死(30-32节)。虽然他设立以弗得,引导以色列走迷路,但神仍厚厚地赐福予他。其后,以色列又回复敬拜巴力(33-35节)。基甸的时代之后,他的儿子亚比米勒试图在示剑自立为王,延续王朝(九1-6)。在亲友的支持下,亚比米勒在示剑将他所有兄弟杀尽,只有约坦能逃脱(九4、5)。亚比米勒被立为王后(第6节),约坦以寓言的形式,来向他的兄长提出反对(7-20节),然后便藏匿起来(第21节)。3年之后,当示剑的居民造反,亚比米勒邪恶的诡计令自己陷入网罗。他愤怒地攻击示剑,把她摧毁(22-49节)。但不久,他在提备斯被一个要逃避他的妇人,在城楼上抛下一块磨石所伤(50-53节)。他的一个仆人,在他的要求下,将他杀死,以解除他的痛苦(54、55节)。这一连串事件,展示了暴君可以是何等的坏。神的公义再次获胜(56、57节)。六.陀拉(十1-2)。陀拉是来自以萨迦支派的一名小士师,他作以色列的士师达23年之久。七.睚珥(十3-5)。睚珥是来自基列的一名小士师,他作以色列的士师达22年之久。八.耶弗他(十6至十二7)。扼要地重述拜偶像、仇敌、呼求、短暂的悔改这个息息不断的循环(十6-16),成为了耶弗他事迹的引言。在亚扪人的攻击下,基列的长老要求耶弗他帮忙(十17至十一8),耶弗他答应了,但附带一个条件,就是在战争之后,继续成为他们的领袖(十一9、10)。在米斯巴一个严肃的典礼中,他成为他们的「领袖」(第11节)。耶弗他与亚扪王开始通信,他在信中根据耶和华将地赐给以色列人,所以他们在历史上拥有地的主权,来为以色列的权利争辩(12-27节)。与其立即发动战争,他期望那「审判人的耶和华」将会平息这个争论(第27节);可是,亚扪王毫不动情(第28节)。当神的灵临到耶弗他,他轻率地许过愿,便带领以色列争战(29-31节)。他大获全胜(32、33节),但他发现自己所许的愿,是将从自己家门出来的第一个人作为祭物,那竟是他的女儿(29-35节),她与同伴哀哭了两个月后,耶弗他便将她献上(36-40节)。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想到,其实他可以按着女儿的年龄,用10至30舍客勒银子作为替代(参利二十七4、5)。以法莲人似乎酷爱战争。他们曾埋怨基甸,幸而基甸成功地化解他们的恐吓(八1-3)。可是,耶弗他攻打他们,因为住在约但河东的以色列人被辱骂为「逃亡的人」(十二1-4)。这次内战中,有42,000以法莲人被杀于约但河的浅滩(5、6节)。此后,耶弗他只统治了6年(第7节)。九.以比赞(十二8-10)。以比赞是来自犹大支派的小士师,统治以色列7年。十.以伦(十二11、12)。来自西布伦支派的小士师,统治以色列10年。十一.押顿(十二13-15)。来自位置不详的比拉顿的小士师,统治了8年。十二.参孙(十三1至十六31)。参孙在救赎历史中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神迹性的出生(十三1-24)、他作为拿细耳人的事奉(十三7;参民六1-21)、三番四次受主的灵所感动(十三25,十四6、19,十五14)、单手攻击非利士人(在亚实基伦,十四19;在田间,十五1-6;以坦盘的穴内,十五7-17;迦萨,十六1-3、23-30),以及他偶尔对主的倚靠(十五18、19,十六28-30)。然而,他贪爱非利士妇人,造成他个人生命的一个悲剧(十四,十六章)。在大利拉的引诱下,他被囚于迦萨。他祈求主让他为自己报仇,终于在大衮的庙宇倒塌时死去(十六28-30)。他被埋葬于其父亲在但领土的坟墓里(第31节)。跋(十七至二十一章)以色列那循环的留存方式完全没有进展。平定外敌、安享太平,总是短暂便过去。以色列仍未适合王朝式的王权统治,无人不称由亚比米勒统治的3年,为最差劲的王权统治。以色列在拜偶像和敬拜耶和华之间,摇摆不定。士师时期并不稳定,其中的特征是相当个人主义和地方主义。然而,神在祂百姓的事务上仍旧掌权。跋言包含两个故事:米迦和但支派的迁移(十七,十八章),以及内战(十九至二十一章)。结尾数章,均是以「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这两句话连系起来(十七6,十八1,十九1,二十一25)。这组匀称的重复(在每次叙述中出现两次),是要强调其无政府状态之混乱,以及支派之间没有能力团结起来,一同以立约子民的身分去事奉神。一.米迦和但族(十七,十八章)。米迦是以法莲人,他设立了一个神堂,让一个来自伯利恒的利未人,以及他自己的儿子担任祭司(第十七章)。但族人由于没有能力保存他们已有的产业,便去到黑门山下建立自己的产业。他们从米迦的神堂取去偶像,带走那利未人,然后在荒废的拉亿城,建立一个名为但的新城,在其中设立敬拜地方(第十八章)。由此,他们便设立了一个敬拜中心,与在示罗的会幕对立(十八31)。二.内战(十九至二十一章)。住在基比亚的便雅悯人,强奸了一名利未人的妾,以致她死掉。正如十七至十八章的利未人一样,这妾来自伯利恒(十九1)。于是,那利未人戏剧性地将她的尸体分成12块,分给各支派,导致群起攻伐便雅悯人,因为他们保护那在基比亚的罪犯(十九29至二十19)。在随后的战争中,便雅悯支派大部分人口丧生(二十20-48)。那11个支派,便将在与基列雅比的内战中所获得的400名处女,交给便雅悯人为妻(二十一6-15)。然而,这些女子仍不足够;由于害怕便雅悯支派会灭绝,各支派又曾起誓不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便雅悯人,于是,以色列人便构思了一个计划,让便雅悯人可以带走在示罗为庆祝节期而跳舞的处女(16-22节)。便雅悯支派因此得以重建他们的城镇和产业(第23节)。R.K.Harrison另参:「以色列史」;「征服迦南」;「基甸」;「耶弗他」;「参孙」。――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