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启示录」提要

 

壹、作者

 

        本书作者自称「约翰」(参一1249;廿二8)。第一世纪末叶主十二使徒当中尚存活在世的,仅剩使徒约翰一人,众教会间只须提到约翰,便尽人皆知指的是使徒约翰,无须多作介绍。根据初期教会传说,使徒约翰晚年在亚西亚尽职,故他熟识那一带的众教会,主使用他写信给亚西亚的七个教会(参一4),非常合适。虽然有人辩称,《启示录》书中的用词,与《约翰福音》并《约翰一二三书》差别很大,但这是因为《启示录》纯粹是根据他所听到和见到的记录下来,所以用词当然有异。至少,称基督为「神之道」(参十九13),这是使徒约翰所特别使用的一个名称(参约一1214;约壹一1);此外,本书所常用的「羔羊」、「真理或真实」、「见证」,也多见于约翰的书。因此,多数解经家同意,本书乃是使徒约翰所写的。

        使徒约翰是西庇太的儿子(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亲是撒罗米(太廿七56;比较可十五40;十六1)。撒罗米是从加利利就跟随耶稣并服事祂的姊妹们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亲的妹妹(太廿七56;比较约十九25)。因此,约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的表兄弟,难怪他们哥俩曾请他们的母亲出面向主说情,求在祂的国里,一个坐在右边,一个坐在左边(太廿20~21)

        可能他的家境相当富裕;父亲是一个大渔户,有渔船和许多雇工(可一20)。他也认识大祭司(约十八15)。除了在加利利的家以外,似乎他还有一个家在耶路撒冷(约十九27)

        最初他曾经是施洗约翰的门徒。当施洗约翰向他的门徒作见证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就有两个门徒跟从了耶稣,与祂同住。这两个门徒中一个是安得烈,另一个没有提起名字的就是使徒约翰(约一35~40),因他在自己所写的福音书中,从未提起过自己的名字。

        可能他蒙主的呼召不只一次。第一次,主说:「你们来看」(约一39)。他跟从主之后,他又回到打渔的本业去了。过了一段时候,主在加利利海边第二次又呼召他,他就离开了父亲、伙伴和渔船,从此作一个得人如得鱼的门徒了(太四18~22)。后来,主又从门徒中呼召他作十二个使徒之一(路六13~14)

        在十二使徒中,有三个特别和主亲近的,就是彼得、雅各和约翰(路八51;九28;可十四33)。在这三个人中间,约翰是最近主的。他曾靠着主的胸膛(约十三25);他是主所爱的门徒(约十三23);他是仅有的门徒在十字架下看主受苦(约十九26);他接受主的委托,接主的母亲到自己的家里(约十九27)

        他和他的哥哥雅各被称为「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可三17)。从这个称号,就可想象约翰的个性很暴躁。当他看到有人奉主的名赶鬼,可是又不和门徒一起跟从主,他就为主起了愤恨,禁止那人继续作工(路九49)。当他看到那些撒玛利亚人不接待主,他和雅各就请主许他们重演以利亚的故事,用天上降下的火烧灭他们(路九54)。可是后来他雷子的性情逐渐被主的爱溶化,而成为一个专讲爱的使徒了。

        主升天以后,他留居在耶路撒冷。他知道主把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太十六18~19),所以他守住他的地位,在圣灵带领之下协助彼得建立教会。他和彼得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在那楼上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在五旬节时一同站起来传福音;在美门口一同帮助那个生来是瘸腿的,并对百姓作复活的见证;后来又一同被官长扣押;一同在他们面前述说拿撒勒人耶稣;在撒玛利亚一同工作等等(徒一13~14;二14;三1~22;八14)

        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使徒约翰的工作已经西移,在小亚细亚一带地方的教会中间事奉主(那时保罗已经殉道了)。他常住在以弗所;在罗马暴君多米田(Domitian)的时候,他从以弗所被充军到拔摩海岛──爱琴海里的一个荒岛──在那里看见了荣耀主的异象,就写了这本《启示录》。

        约翰在地上的年日很长,活到百岁左右。当时,在门徒中传说他不死,约翰自己纠正了这错误的传说(约廿一23)。据他的门徒玻利革拉底斯(Polycrates)说,使徒约翰在年迈的时候,还是为主殉道的。

 

贰、写作时地

 

        很有可能,使徒约翰是一边看异象,一边记录下来(参十4),等到他从拔摩海岛被释放回到亚西亚之后(参一9),经过整理才成书。由此推定,本书大约是在主后95~99年,写于拔摩海岛和以弗所两地。

 

参、本书受者

 

        本书是写给祂的众仆人(参一1)和七个教会的使者(参二181218;三1714),但也是写给教会全体(参一4),让所有的众圣徒都能念、听见并遵守的(参一3)

 

肆、写本书的动机

 

        当时,众教会外有罗马帝国的逼迫(参一9;二9),内有异端的侵袭(参二2913~1520),真是内外交迫,正面临存亡的大危机。因此,主藉使徒约翰写下本书,是为:

        ()劝勉众人从苦难中转眼观看主,恢复起初的爱心,胜过一切环境,至死忠心,将来就必有分于国度。

        ()警戒众人不可随从异端,也不可随从世界的潮流,持守神的话和主的名,将来就必得着奖赏。

        ()解开属灵的奥秘,使我们看见世事世物的演变,都有神的手在安排与管理,好叫我们从外面的事物,转眼仰望祂,因此得着安慰。

        ()解开永世的奥秘,使我们的眼光,从地上转到天上,从今世转到永世,因而得着鼓励,从新得力走完今生的路程。

 

伍、本书的重要性

 

        本书是全部圣经的终结。若无本书,圣经即有始无终,其他各卷的难题,将无从解答。

        本书是实现盼望的书。若无本书,其他各卷所载的应许和盼望,对我们而言,许多还没有得着成就。

        本书载明撒但和牠跟从者的结局。若无本书,许多信徒对神的权能和计划,仍旧大惑不解。

        本书使我们对主的再来生发渴慕之心,在艰难困苦中得到激励,不禁呼求:「主耶稣阿,我愿你来。」

 

陆、主旨要义

 

        本书将信徒带到天上和灵里,首先认识主各方面的伟大,以及与我们的关系,又从教会历史和现实的情况认识自己,并且认识属天的奥秘,从而知道地上的一切都正照着神永世的计划一一实现之中,世界正逐步朝向最终的结局迈进。信徒若不醒悟,就要被留在地上,身受各种灾祸;但若至死忠心,就要与主作王一千年。本书又将永世的荣耀情景,稍稍透露一些,使我们心被吸引,把握机会预备自己,妆饰整齐,以迎接新郎再来。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的特点如下:

        ()本书的表号特别多,由于奥秘的事无法用言语具体的表明,故此用表号、比喻、寓意叙述,必须是有心愿追求认识的人,在圣灵的帮助下才能领会。

        ()本书也特多使用数目字,今以「七」为例,详列各种与七相关的事物:「七个教会」(41120)、「七灵」(4;三1;四5;五66)、「七个金灯台」(122020)、「七星」(162020;二1;三1)、「七盏火灯、七灯」(55)、「七印」(1259;六1;八1)、「七角七眼」(6)、「七位天使」(26;十五1678;十六1;十七1;廿一9)、「七枝号」(66)、「七雷」(3444)、「七千人」(十一13)、「七头」(十二33;十三113;十七379)、「七灾」(十五1168;廿一9)、「七碗」(十六1;十七1)、「七座山」(十七9)、「七位王」(十七1011)

        ()本书可以从各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例如第二、三章写给七个教会的书信,便有四种解读法:(1)是当时亚西亚省七个教会的实际情形;(2)是历世历代每一个时期的教会都有的七种情形;(3)是教会历史演变的预表;(4)是可作为每一个读此书之人的警戒和劝勉。

        ()本书将人提升到属天的境界,从高处以永远的眼光,来看地上一切事物的发展。

        ()本书是一本讲到神审判的书,包括:七教会的审判、敌基督的审判、大巴比伦的审判,以及白色大宝座前的审判等。

        ()本书启示了天上的奥秘、属灵争战的奥秘、末世大灾难的奥秘,以及新耶路撒冷和新天新地的奥秘等。

        ()本书是「耶稣基督的启示」,将我们所信的主从各种角度彻底且完全的启示出来,使我们能更深的认识祂。

        ()本书特别提到末世将会临到的大灾难,其可怕的程度乃空前绝后,凡身历其境者,诚乃「祸哉!祸哉!祸哉!」

        ()本书在极其可畏的描述之中,仍有七种「有福」的应许,以及七次属天的「赞美」,「七」乃指从神而有的完满作为,凡是爱神的人均宜受激励,追求得福并献上赞美。

 

捌、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

 

        本书总共404节,其中有278节引用旧约圣经,所引经文分别自25卷书共达五百多处,几乎每一卷旧约均与本书相关,但以《创世记》的的关系最为密切。

        ()《创世记》是全部圣经的开端,记载一切事物的起头;《启示录》是全部圣经的结尾,记载一切事物的结局。

        ()《创世记》前面三章记载旧天地和旧生命的被造,《启示录》后面三章记载旧天地和旧生命的结局,以及一切都更新了。

        ()《创世记》记载人如何因犯罪而失去乐园和生命树的享受,《启示录》记载得胜者得以享受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最终属神的万民都有分于生命河和生命树。

        ()《创世记》记载巴别塔和城的建造,《起示录》记载巴比伦城的结局,以及新耶路撒冷城的从天而降。

        ()《创世记》记载撒但如何引诱人犯罪堕落,引进死亡,《起示录》记载撒但、罪恶和死亡都被扔在新耶路撒冷城外火湖里。

        ()《创世记》记载「首先的亚当」的婚姻,《启示录》记载「末后的亚当」的婚姻。

        ()《创世记》记载神如何用水除灭一切有气息的,《启示录》记载神如何用火清除一切消极的人事物。

 

玖、钥节

 

        「所以你要把所看见的,和现在的事,并将来必成的事,都写出来。」(19)

        「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阿们。主耶稣阿,我愿你来。」(廿二20)

 

拾、钥字

 

        「启示」(1)、「揭开」(259;六1357912;八1)

        「见证」(159;二13;三14;六9;十一37;十二1117;十七6;十九1010;二十4;廿二18)、「证明」(2;廿二1620)

        「审判」(10;十一18;十四7;十八8;十九11;二十41213)、「刑罚」(十七1;十八10)、「忿怒」(1617;十一18;十四1019)、「神()大怒」(十四10;十五17;十六1)

 

拾壹、内容大纲

 

【耶稣基督的启示】

   一、引言(1~8)

         1.本书的来源、内容和功用(1~3)

         2.本书的受者、蒙恩和祝愿(4~6)

         3.本书的主旨──宣告主必再来和祂的永在全能(7~8)

   二、所看见的事──荣耀基督的异象(9~20)

         1.看见异象者当时的情景(9~11)

         2.所看见荣耀基督的异象(12~16)

         3.看见异象后的反应和受命(17~20)

   三、现在的事──七个教会(1~22)

         1.在以弗所的教会(1~7)──松懈的教会

         2.在士每拿的教会(8~11)──苦难的教会

         3.在别迦摩的教会(12~17)──世俗化的教会

         4.在推雅推喇的教会(18~29)──淫乱的教会

         5.在撒狄的教会(1~6)──衰微的教会

         6.在非拉铁非的教会(7~13)──持守的教会

         7.在老底嘉的教会(14~22)──温暾的教会

   四、将来必成的事──末世和永世(1~廿二17)

         1.天上的情景(1~14)

               (1)坐宝座的接受敬拜(1~11)──宇宙的主宰

               (2)封严的书卷(1~4)──神隐藏的旨意

               (3)狮子和羔羊(5~14)──惟祂配展开书卷

         2.揭开七印(1~5)

               (1)第一印──白马(1~2)

               (2)第二印──红马(3~4)

               (3)第三印──黑马(5~6)

               (4)第四印──灰马(7~8)

               (5)第五印──祭坛底下的喊冤(9~11)

               (6)第六印──天地震动(12~17)

               插入的异象之一:受印的以色列民(1~8)

               插入的异象之二:教会被提之后的光景(9~17)

               (7)第七印──引进七号(1~5)

         3.吹七号(6~十一19)

               (1)第一号──地上三分之一被烧(6~7)

               (2)第二号──海的三分之一被毁(8~9)

               (3)第三号──众水的三分之一被损(10~11)

               (4)第四号──天体的三分之一被击打(12)

               (5)第五号──第一样灾祸(13~11)

               (6)第六号──第二样灾祸(12~21)

               插入的异象之三:大力天使和小书卷(1~11)

               插入的异象之四:圣城和两个见证人(十一1~13)

               (7)第七号──第三样灾祸(十一14~19)

               插入的异象之五:妇人生产与大红龙(十二1~17)

               插入的异象之六:海中上来的兽和地中上来的兽(十三1~18)

               插入的异象之七:三种收割和四种宣告(十四1~20)

         4.倾倒七碗(十五1~十六21)

               (1)末了七灾的准备和颂赞(十五1~8)

               (2)第一碗──生毒疮的灾(十六1~2)

               (3)第二碗──海变成血的灾(十六3)

               (4)第三碗──众水变成血的灾(十六4~7)

               (5)第四碗──日头烤人的灾(十六8~9)

               (6)第五碗──兽国黑暗和人疼痛的灾(十六10~11)

               (7)第六碗──三个污灵煽动大日争战的灾(十六12~16)

               (8)第七碗──大雹子的灾(十六17~21)

         5.千年国度和它前后的二妇、二城、二筵席(十七1~廿二5)

               (1)大淫妇的刑罚(十七1~18)

               (2)巴比伦大城的倾倒(十八1~24)

               (3)羔羊的婚筵(十九1~10)

               (4)天空飞鸟的大筵席(十九11~21)

               (5)千年国度和白色大宝座前的审判(二十1~15)

               (6)羔羊的新妇妆饰整齐(廿一1~9)

               (7)圣城新耶路撒冷(廿二10~廿二5)

   五、结语(廿二6~21)

         1.信息(廿二6~16)

         2.回应(廿二17)

         3.警告(廿二18~19)

         4.颂赞和祝福(廿二20~21)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启示录注解》

 

启示录(Revelation,Bookof)作者最早期的见证人认为西庇太的儿子,使徒约翰是启示录的作者。亚历山太著名的主教,俄利根的学生狄尼修(死于264年左右),是教会中第一个怀疑启示录是否出于使徒手笔的人。自狄尼修之后,东方教会一直争论有关本书是否出于使徒手笔的问题,直至亚历山太的亚他那修(死于373年),才把这浪潮转向,重新接受使徒为作者的看法。在西方教会,至少自第二世纪中叶开始,启示录已广泛被接受,并列入主要的正典书目之中。在内证方面,以下各点可以肯定地指出约翰是启示录的作者。他称自己为约翰(一49,二十二8)。这极不可能是笔名,而是一个亚西亚众教会所熟悉的名字。这约翰称自己为先知(一3,二十二6-101819),他因着为主作见证而被放逐(1-9)。以这样的资格,他带着权柄向众教会说话。他在书中使用旧约和他尔根,这使我们可以肯定他是一名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熟悉圣殿和会堂的礼仪。他更可能是一名祭司。启示录的作者究竟是谁,诚然是一个难题。然而,早期及广泛的见证皆以使徒约翰为本书作者,而至今也没有人能提出具说服力的论点去否定这说法。写作年代、地点、对象只有两个写作日期得到支持。较早的日期是在尼罗在任(主后54-68)后不久,这说法在启示录本身的内容中有所支持,其中包括书中谈及基督徒受逼迫,提及尼罗再现的神话(再现的尼罗将会是全罗马帝国之恶魔的化身),提及君王崇拜(十三章),及圣殿(十一章;圣殿是于主后70年被毁的)。另一个更广被接受的日期主要根据爱任纽的早期见证,他声称使徒约翰「在多米田在位(主后81-96)的末年看见启示」。本书的写作地点清楚说明是在拔摩岛,那是斯波拉提群岛中的一个海岛,位于米利都西南37哩,在伊卡瑞安海之上(一9)。约翰显然是由于见证耶稣(一9),引来宗教性及/或政府的迫害,被放逐至拔摩岛上。

本书对象也明显是位于罗马亚西亚省(现今土耳其西部)内的7个历史上的教会: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及老底嘉(一411,二1)。

背景启示录有别于其他新约书卷的地方,不在于教义,而在于文学体裁和主题内容。启示录是一部预言(一3,二十二71819),其中有警告,也有安慰──宣告未来的审判与祝福,并以象征和异象来传达。对于第一世纪的读者来说,其中的语言和意象并不如对今天的读者那样希奇。因此,熟悉旧约的预言(尤其是但以理书和以西结书),对读者掌握启示录的信息极有帮助。虽然其中使用的象征和异象令许多人感到迷糊和难解,但实际上这些表达方式能强烈而清晰地描述一些未可见的事实,那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做到的。这样的语言可引发许多不同的概念、联想、真实的感受,和神妙的响应,那种效果是多半新约书卷所采用的直接散文形式所不能达到的。写给众教会的信指出7间教会中有5间已陷入严重的困境中。主要的问题似乎是对基督不忠诚;这显出了启示录的主题不是社会政治性的,而是神学性的。约翰关心那第一世纪末渗入教会的异端,过于回应当时的政治处境。这异端似乎是一种诺底斯主义的学说。启示录也常被看为属于一种圣经以外的犹太著作,这些著作称为启示文学,其名称正是由希腊文「启示」apokalypsis一词而来。这些圣经以外的启示文学,是在主前200至主后200年期间写成的。虽然启示录跟启示文学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者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约翰拥有比犹太启示文学更重要的数据源,就是耶稣有关末世的教训,如橄榄山上的言论(太二十四,二十五;可十三;路二十一)。在教会历史上,产生了4种解释启示录四至二十二章的传统方法。未来派这一派认为除了第一至三章外,启示录中所有异象都是关乎末日基督第二次降临之前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兽(十三、十七章)就是未来的敌基督,牠会在世界历史最后一刻出现,并在基督再来审判世界和建立世上千禧年的国度时遭击败。最早期的解经家如殉道者游斯丁(死于164年)、爱任纽(约死于195年)、希坡律陀(死于236年)、维多连奴(约死于303年),都属于这一派,但各有不同的观点。这未来派的论说自十九世纪起再一次卷土重来,并在今天福音派中广受支持。

历史派顾名思义,这一派认为启示录是一段历史的预言。这一派的论说始于意大利夫罗立斯的约雅斤(死于1202年),他是一名修道士,自称在复活节晚上得到异象,看见神在历代中的计划。他看启示录中的1,260日每日为一年时间。在他的构图里,启示录是关乎西方历史事件的预言,时间由使徒时代直至约雅斤自己的年代。将这方法应用于历史而发展出来的各个构图中,有一个成分是共有的:敌基督和巴比伦跟罗马和教皇制度有关。后来,路德、加尔文及其他改教家也采取这观点。过去派这一派认为启示录所提及的是作者的时代,因此,过去派看第四至二十二章这主要的内容为描述一些约翰当代的事件。他们认为兽(十三章)是罗马帝国及帝国的祭司。这是许多现代学者所持有的观点。理想派这种解释启示录的方法认为本书的基本性质是诗歌、象征,和灵意的表达。因此,启示录完全不是要预言任何特别的历史事件;相反地,本书是列出一些没有时间限制的真理,这些真理乃关乎那一直在教会时代持续着的善与恶的争战。这解经系统比其他三个学派出现的时期较为新近。启示录使用旧约的方法是独特的。在书中404节经文中,有278节提及或引述犹太人的圣经。约翰经常引述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但以理书,此外,他也多次提及出埃及记、申命记和诗篇。写作目的和教导英国神学家遂特说:「在形式上,本书是一封书信,包含启示性的预言,在灵意和内藏的目的上,本书是一卷教牧的书简。」作为一个先知,约翰是蒙召去把真假信仰分辨出来──揭露亚西亚众教会的失败。约翰希望以耶稣因死和复活得胜魔鬼的事实来解释基督徒的受苦和殉道,从而鼓励基督徒作真正的门徒。约翰要表明,主会为祂的殉道者(如安提帕,二13)昭雪。他揭示魔鬼和那些跟从兽之人的结局(十九2021,二十1015),并描述羔羊和那些跟随祂之人最终的胜利。内容提要启示录的主要内容以一系列的「七」来安排,有些是明言的,有些则是暗示的:七教会(二、三章)、七印(六、七章)、七号(八至十一章)、七碗(十六至十八章)、七件末后的事件(十九至二十二章)。我们也可以环绕4个主要异象去划分本书的内容:(1)人子在七教会中的异象(一至三章);(2)七个封着的书卷、七号和七碗的异象(四1至十九10);(3)基督再来及这世代之结束的异象(十九11至二十15);及(4)新天新地的异象(二十一至二十二章)。约翰的引言(一1-8)启示录首3章形成一个单元,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部分。这3章是最为人熟悉的,当中包括全书的引言(一1-8);第一个异象;人子在七灯台中间(一9-20);及致亚西亚七教会的信函或信息(二1至三22)。首8节介绍了全书的内容,其中盛载着神学性的内容和细节。在一个简短的前言(1-3节)之后,约翰便以古代书信较冗长的形式向七教会说话(4-8节)。人子在七个灯台中间(一9至三22)简略地指出本书写成的背景(一9-11)后,约翰形容他看见「一位好像人子」的,在7个金灯台中间行走(12-16节)。这人表示自己是那荣耀的主──耶稣基督(1718节),然后解释异象中所象征的意义(1920节)。最后,主向亚西亚7个教会分别发出详尽而独特的信息(二1至三22)。致七教会的信(二1至三22)这7个教会包含顺从与不顺从的典型或代表性的特质,那是给予各个世代所有教会的一个永恒的提醒(参二7111729,三61322;特别是二23)。七教会的次序(一11,二1至三22)反映了古时巡回旅行的路线乃由以弗所起行,最后抵达老底嘉。每一段信息大致上依循着一个一致的结构,包括7个部分:1.首先指出对象是谁,7封信所用的都是一个共同的模式,如「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2.然后提及说话的人是谁。在每一封信里,说话者证明自己时,都会重复约翰所见关乎基督的异象及祂自我介绍(一12-20)的一部分,如「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二1,参阅一1316)。3.接着约翰指出说话者所知道的事。祂深知众教会的工作,在外表的行为以外,他们是否真正对祂忠心。在两个个案里(撒狄及老底嘉),那评核完全是反面的。基督教会的敌人是那欺骗人的撒但,他要彻底破坏众教会对基督的忠诚(二1024)。4.说话者审核了众教会的工作后,便按他们的情况来宣判,祂所用的字眼如「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二4)或「你……其实是死的」(三1)。其中两封信没有嘉奖的话(撒狄、老底嘉)。在各封信中,所有怠慢的态度均被视为背弃昔日与基督之关系的行为。5.耶稣为了改正和提醒各教会,便颁下一个透彻的命令。这些命令进一步暴露教会那自欺的实际本质。6.每一封信都包含一句概括性的劝勉:「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圣灵的话就是基督的话(参十九10)。7.最后,每封信皆包含一个奖励得胜者的应许。每一个应许都是末世性的,并与本书最后两章相关。此外,这些应许是创世记二至三章的回响:亚当在伊甸园所失落的,基督已重新得着有余。我们也许可以理解那7个应许是不同的小切面,要合起来形成基督对信徒的一个大应许:哪里有基督,那里就有「得胜者」。七个封了印的书卷(四1至八1)从四章1节至启示录之末,作者广泛地使用意象和异象,加上这些材料如何跟一至三章连系起来也是一个问题,有鉴及此,所以解经家在处理这些章节时有极不相同的意见,这是不足为奇的。一﹒宝座、书卷和羔羊(四1至五14)第四至五章合成一个异象,包括两部分:宝座(第四章),及羔羊与书卷(第五章)。实际上,宝座的异象(四至五章)及揭开七印(六至八1)是一个单一而连续的异象,是不应加以划分的,我们实在应看宝座的异象为控制着整个七印异象,并因这缘故,是控制着整卷书的(参十四1,二十二3)。神向约翰揭示了关乎神的威严与能力(宝座)的崭新观点,使他可以明白地上与七印有关的事件(四1-11;参王上二十二19)。启示录在这里首次向读者介绍天上与地上交替出现的情景,这情景在以后各章也经常出现。在地上发生的事情,在天上也有其不可分割的另一面。第五章是第四章已开始之异象的一部分,这异象延续下去就是七印的揭开(六1至八1,参第四章的引言)。整个画面的活动集中于被杀的羔羊,祂从坐在宝座上的那位手上取了书卷。高潮的重点是被杀的羔羊配受敬拜。二﹒揭开首六印(六1-17)揭开七印的事件延续第四至五章已开始的异象。现在背景移至地上。封着印的书卷本身涉及启示录其余部分是关乎一切奥秘的大结局,即得胜者和拜兽者的历史目标与终局。作者大致上暗示那些印是代表为最后要成就的事所作的准备。这些准备事件究竟是要等到末日快来临之前才发生,还是末日之前整段时期都陆续发生呢?这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七印跟耶稣在橄榄山上谈及末日将至的兆头是十分接近的(太二十四1-35;可十三1-37;路二十一5-33)。这言论跟启示录主要部分的平行实在太显著,叫我们不能忽视。如此看来,七印就相等于橄榄山言论中之「产难疼痛已开始」。所发生的事件跟七号(八2至十一19)和七碗(十五1至十六21)里的事件相似,但我们不应把这些事件跟那些较后期和严厉的审判混淆起来。三﹒第一个插曲:十四万四千名以色列人及穿白衣的群众(七1-17)这一段的语气与第六印之主题事件的语气有所不同,而且第七印延至八章1节才揭开,显示第七章确是一段插曲。约翰首先看见一些天使,他们等到从以色列各支派出来的十四万四千人受了印,便把灾害倾倒于地上(1-8节)。其后,他看见无数的人穿着白衣,站在神的宝座前;圣经说他们是那些从「大患难」中出来的(9-17节)。

有些人把这两群人分为犹太人和外邦人,有些人则认为他们是同一群人,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而已。四﹒揭开第七印(八1)在插段(第七章)之后,最后一印揭开了,天上有半句钟的寂静,目的可能是认真地为临到地上的审判作准备,或为聆听地上殉道者的呼喊(参六10)。首六枝号筒(八2至十一14)在天上的序幕(八2-5)之后,天使便连续地吹奏6枝号筒(八6至九19),其后又再有一个插段(十1至十一14)。一﹒首六枝号筒(八6至九21)学者各有不同的意见,但似乎最佳的解释是首5印在年代上是在七号和七碗的事件之前,但第六印已进入了一个愤怒的审判时期,神要在号和碗的审判中把愤怒倾倒出来(六12-17)。那么,号的审判是在第七印中发生,而碗的审判(十六1-21)则在第七枝号吹响时发生。所以,七印、七号和七碗之间有一些重迭的地方,但也有先后次序和发展。正如在七印之中一样,各号筒吹响时均有一个可辨别的著述模式。首4枝号筒跟后3枝有别,后3枝被形容为「祸哉」(八13,九12,十一14),并大致上使人联想起出埃及记中的十灾。末后的三枝号的审判十分严厉,所以特别强调,也被形容为「灾祸」(九12)。这3枝号的第一枝是不寻常的蝗虫之灾(九1-11),而第二枝则是一种像蝎子的生物之灾(九13-19)。这两灾可被视为成群的鬼魔(参九111)。二﹒第二个插曲:小书卷和两个见证人(十1至十一14)第十章最重要的意义似乎是确定约翰的呼召,正如第11节所显示:「你必指着多民、多国、多方、多王再说预言。」说得更清楚一点,小书卷的内容可能包括启示录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章。众所周知,第十一章是难解的。本章提及了量度圣殿、祭坛及在殿中礼拜的人,又提到践踏圣城42个月(1-2节),还有两位先知见证人被杀和复活(3-13节)。

关于这一章,学者的意见有颇大的分歧,有人认为那是指复兴的犹太民族和复活的先知摩西、以利亚,也有人看圣殿为真教会,在大灾难时期受到神的保护,而两个见证人代表在逼迫之下忠心的教会。第七枝号筒(十一15至十四20)第七枝号筒吹响,在天上有大响声宣布神和基督胜过世界。主题是神和基督的国度──双重的国度,是永恒的。这意象暗示那曾一度被篡夺和受控制的世上的国,现在终于交还真正的主人和君王手中。这里宣布真正的君王掌权了,但敌人在世上的控制权要等到基督再来才完全被破坏(十九11-21)。一﹒妇人和龙(十二1-17)这一章里有3个人物:妇人、孩子和龙。同时也有3幕布景:孩子出生(1-6节),龙被逐出(7-12节),龙攻击妇人及其儿女(13-17节)。由于经文显示那被攻击的妇人,是从基督出生至约翰或再后的日子一直存在的实体,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她必定就是信主的、与神立约的弥赛亚群体。妇人是在生产的阵痛之中(第2节)。作者强调她在肉体与心灵上的痛楚与苦难。其痛苦的意义是,忠心的弥赛亚群体一直在受苦,其苦难是弥赛亚自己和新时代到临的前奏(赛二十六17,六十六78;弥四10,五3)。二﹒两个兽(十三1-8)第十三章从内在的挣扎(十二章),转移至在地上实际攻击神子民的力量──就是两个得到从龙而来之精力的兽。两个兽所作的,就是龙最后向妇人的后裔宣战(十二17)的途径。龙和第一个兽同谋引诱世人敬拜兽。两个同谋者又召来第三个人物──从地中上来的兽,这兽必定是与羔羊相似,以致能诱惑耶稣的跟随者。在争战进行中,龙那欺骗人的方法愈来愈狡猾,因此,作者呼吁读者留意一些标志,叫他们能分辨像羔羊的兽和真正的羔羊(参十三11与十四1)。三﹒地上的收割(十四1-20)前两章已向基督徒指出实际的情况,就是末日临近时,他们会不断受攻击,并要牺牲,像羊一样。这部分显示他们的牺牲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在第七章,十四万四千人只是受了印记,但他们在这里显然已得着释放。狂涛过后,锡安山屹立在众水之上,羔羊坐在荣耀的宝座上,属于祂自己的人围绕着,唱得胜之歌,神的同在充满了宇宙。第十四章简单地回答了两个迫切的问题:那些拒绝接受兽之印记和被杀的人将会怎样(1-5节)?兽和牠的众仆人将会如何(6-20节)?七碗(十五1至十九10)七碗的审判构成了「第三样灾祸」,十一章14节曾宣布这灾祸「快到了」(参看有关十一14的注解)。这最后的灾难发生的时间,就是耶稣在橄榄山上的言论所说的「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并可能是应验了祂那关乎末世的话:「日头就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太二十四29)一﹒准备:7位天使掌管末了的七灾(十五1-8)第十五章跟旧约出埃及的记述有关,并强烈地反映出古代会堂中的礼仪传统。这章有两个主要的异象:第一个异象描绘得胜者以胜利的姿态从严格的考验中出来(2-4节);第二个异象是7个穿着白衣和金带、掌管七灾(七碗)的天使,从天上的圣殿出来(5-8节)。二﹒倾倒出碗之审判(十六1-21)这些审判迅速地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只在第三位天使和祭坛对话时稍作停顿,对话所强调的是神判断之公义(5-7节)。这迅速的节奏可能由于约翰欲表达首6碗的远景,然后立即来到第七碗;这一碗对巴比伦的审判比前6碗更能引起人的兴趣,并且作者要详尽地记述这审判。最后3灾的效果是社会性和心灵上的,并从大自然转移至人类。三﹒大淫妇和兽(十七1-18)现代多半释经学者皆认为巴比伦代表罗马城。兽代表整个罗马帝国,包括其辖下各省和人民。然而,把巴比伦简化为罗马的解释并不足够。因这缘故,我们不能将巴比伦限制于过去或将来一个历史上的实体;巴比伦可有多重意义(参十一8)。哪里有撒但的谎言,那里便有巴比伦。巴比伦在这里最好理解为所有世上坚持与神敌对者的象征。巴比伦是超历史的实体,包括一些拜偶像国度,如所多玛、埃及、巴比伦、推罗、尼尼微和罗马。巴比伦是一个末世的象征,代表了撒但的谎言和势力,这是一个属天的奥秘,不能完全局限于地上团体。巴比伦代表世上整个背弃神的文化,而属天的系统则以新耶路撒冷来描述。罗马只是整个叛逆体系其中一个彰显而已。四﹒大巴比伦的陷落(十八1-24)第十八章描述了先前宣告过有关大淫妇的「审判」(十七1)。约翰借着一个商业大城之倾倒的意象,描绘大淫妇──巴比伦──最后被击倒。五﹒因巴比伦被毁而感恩(十九1-5)天上的诗班忽然高声歌唱,进入赞美神的大典中,跟巴比伦大淫妇的哀歌简直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六﹒羔羊的婚筵(十九6-10)最后,另一批群众(第6节)──那蒙救赎的人群(参七9),其歌声响彻四周,完成了赞美的循环。他们说出最后的赞美──哈利路亚,叫人想起伟大的王诗(九十三1,九十七1,九十九1)。基督再来和日期圆满的异象(十九11至二十15)一﹒第一和第二件末后的事:骑白马者和兽之被毁(十九11-21)在某种意义上,这描述基督再来和兽最后被击败的异象,可被看为前一部分(1-10节)的高潮,或7件末后的事之第一件;7件末后的事就是:基督再来;兽被击败;撒但被捆绑;千禧年;撒但被释放及其最后的结局;最后的审判;新天新地与新耶路撒冷。虽然撒但在十字架上已遭受到致命的一击(参约十二31,十六11),但他在现世仍继续散布罪恶和欺诈(参弗二2;帖前三5,彼前五89;启二10)。然而,他是一个被废立的君王,现在已在基督的主权下,只是被容许去继续他的罪行一段短时间,直至神的计划完成了。在这幅兽及其诸王和军队被击倒的图画中,约翰让我们看见这些邪恶的势力最后要迅速地被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完全毁灭(17-21节)。二﹒第三和第四件末后的事:撒但被捆绑和千禧年(二十1-6)千禧年给看为末世论中最具争议性和最有趣的问题之一。主要的困难是:千禧年是指在地上一段和平的统治,而这段统治会在这世代结束之前出现,还是整段经文只是象征性的,代表基督徒一些现今的经历,或一些未来会发生而非历史性的事实。前一种观点称为前千禧年派,后一种则称为无千禧年派。在殉道的先贤复活与基督一同掌权时(4-6节),神命天使捆绑撒但,把他迷惑人的活动从地上除去(1-3节)。三﹒第五件末后的事:释放撒但及其最后的结局(二十7-10)在以西结书三十八至三十九章中,歌革是指一群北方的外邦入侵者之王,这些入侵者特别包括来自远方之玛各地的西古提游牧民族。然而,在启示录中,这些名字是象征那些被撒但欺骗,要攻击圣徒的最后敌人。这意义上的改变,是因为在拉比圈子里,常用「歌革和玛各」来象征诗篇第二篇中那些背叛神和弥赛亚的「列邦」。四﹒第六件末后的事:白色大宝座的审判(二十11-15)诗体意象的语言捕捉了世上所有事物都会渐渐消逝的特性(约壹二17)。现在唯一实在的,是神坐在审判的宝座上,所有人都必须站在祂面前(来九27)。只有祂的判决是圣洁和公义的(以「白色」的宝座作象征)。这异象表明,纵使世上历史的进程似乎跟神的旨意背道而驰,但世事没有一天或一刻曾减损神绝对的主权。五﹒第七件末后的事:新天新地和新耶路撒冷(二十一1至二十二5)约翰以宝石和精金,纯如玻璃及各样的色彩,来揭示一套神学。其中充满许多原始的意象:教会被称为新妇(二十一2);神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二十一6);十二及其倍数(二十一12-14161721)代表完全;而四方的城表示圆满(二十一16);其中充满了色彩斑斓的宝石,也有光和神的荣耀(二十一1118-212325,二十二5);那里有一道「生命水的河」(二十二1)和「生命树」(二十二2);「海」却没有了(二十一1)。这里充满了旧约的典故。约翰在本章的意象反映了以赛亚书六十、六十五章和以西结书四十五至四十八章。约翰把以赛亚书中新耶路撒冷的异象,跟以西结书中新圣殿的异象编织起来。旧约各种应许汇聚在约翰的思想中,这似乎显示他认为新耶路撒冷是所有这些预言的应验。那里也有创世记一至三章的典故:没有死亡和痛苦,神好比在伊甸园中与人同住,有生命树,咒诅已除去。天地万物已回复其原来的特质。我们可留意这异象跟那致七教会的函件中,给予得胜者的应许(二至三章),是有关连的。例如,神应许赐生命树给以弗所的得胜者(二7;参二十二2);给推雅推喇的得胜者赐制伏列国的权柄(二26;参二十二5);给非拉铁非的得胜者写上神之城的名──新耶路撒冷(三12;参二一29-27)。在某种意义上,全本启示录中各主要部分都有出现在二十一和二十二章之中。约翰的结语(二十二6-21)先前的赞美歌(一1-8)以完美的技巧又再一次在结语中响起:本书以众天使、耶稣、圣灵、新妇,及最后以约翰的说话(第20节)来结束。AlanF.Johnson另参:「启示文学」;「但以理书」;「末世论」;「约翰的生平和著作」。――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