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盼望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是一段很熟悉的经文。特别是信心与爱心这两个题目,可以时常从讲台上领受强调的诠释。可是对的观念,一般信徒相当模糊,不大清楚信徒到底要什么?
  基督徒的盼望是个有福的盼望Blessed hope多新译本)。因为这盼望是奠基于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上。耶稣基督要再来,圣徒就被提到祂那里去,与祂永远同在。保罗说那是好得无比的,因为那确是信徒们最终的盼望。圣经中所论到的盼望,都是指着这个方向。然而,圣经对盼望仍然保持几个应当注意的重点:
  (一)基督徒的盼望是在基督里的(弗一:12
  若是我在你的事业上投资,我就寄于一个赚钱的盼望;当你的事业动摇,我的盼望也随着灭殁了。人人都会对所要成就的事存有盼望。这盼望是寄存在所要成就的事的本身,或在有关的人身上。但当寄存盼望的对象发生动摇,盼望也就会告吹了。
  然而基督徒对基督再来的盼望,是建立在基督身上。既然基督是不失信的,是靠得住的,基督徒的盼望就必能成全。换句话说,主耶稣必快再来,我们将要与主同活直到永远。这是个不可能灭殁的盼望。
  (二)基督徒的盼望是得着救恩,进入永生(帖前五:8;多三:7
  基督徒为什么能存有一个坚定的盼望呢?因为基督徒是已经得着耶稣基督的救恩,进入了永生之门。凡得救的基督徒,都获得了基督复活的生命。这生命是活的,是大有能力的,叫凡活在世上的基督徒都可以过得胜的生活。原来这世界是充满黑暗的罪恶势力,对追求圣洁的基督徒更是重重压力。古时,但以理、何西阿、彼得、保罗都曾处在这种景况里。他们所以能站立得稳,坚持到底,是因他们能依靠神无穷生命的大能而产生不可磨灭的盼望。认识神是全能者”[shaddai]的约伯(这字在约伯记用过卅一次之多)遭受极强的理性压迫下,还是胜利地宣告: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十九:25)。每个在苦难中的基督徒,都可以象约伯那样,坚持这个得胜的盼望。
  (三)基督徒的盼望是因着有信心的缘故(罗十五:13
  事实上,盼望与信心是不可分离的。任何盼望都必须有信心的支持,否则盼望就不能持久,甚至无法存在。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本质、基础)。我的儿子盼望我在圣诞节送他一辆脚踏车,他必须相信我曾给他的应许为基础;否则他只是空望,只是幻想而已。基督徒也当抓住神的应许,坚信不移。他在基督里的盼望就必能兑现。盼望必不至于羞耻。(罗五:5)至终他必在神永远的荣耀里有份。
  信心是对摆在前面的事更有把握,这就叫人能稳定平安。信心既是神赐的,信心里的平安是从神而来的(约十四:27)。同时在这信心的感受里就充满喜乐的盼望。正象新娘站在礼堂门口,以极喜乐的心情等候看婚礼的开始。因她深知最终她即归于她的情郎。信耶稣的人所以有平安喜乐,也就是因为他有信心有盼望。他深信自己是归属于主耶稣的。有一天他会来接他到父家里去,享受永生的福乐。

 

盼望(Hope)对所渴想的事情抱着得以实现的期望或信念。现今的痛苦和将来的无常,令人经常需要盼望。世界性的贫穷、饥馑、疾病,以及人类制造恐怖和破坏的力量,都使人渴望更美好的事物。从古到今,人类面对将来,总有渴望与恐惧。有人认为,盼望并没有理性的基础,所以盼望就是活在幻想之中。但圣经说,活在世上没有神,便等于没有盼望:「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弗二12)。现代世界冀望靠人力寻求盼望,相信进步的必然性,以为一切事物,必定会愈来愈美好。二十世纪战争的威胁和真实性,摧毁了这种乐观主义,只剩下绝望。虽然很多人都找不到盼望的缘由,但有部分人却以人文主义,作为盼望的基础。他们相信既然人是世界上种种问题的起因,人就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是现今的情况和历史,都证明了这个信念是无稽的。盼望神学对于盼望的讨论,往往涉及基督教。可惜在这方面,基督教不是时常都获得「好评」。初期教会强调今生和来世的分别,似乎制造了逃避现实和人生徒劳的想法,对人生的问题和疾苦,漠不关心。十九世纪普鲁士哲学家尼采(1844-1900)宣称基督教令人成为懦夫,因为它教训人,一切事都是神的旨意,抵销改进世界的努力。马克思(1818-83)说基督教(或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因为马克思相信宗教令人失去抵抗压迫者的力量。「盼望神学」的创始人莫特曼反对把基督教看为与世隔绝。盼望神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消极绝望之欧洲的产品。莫特曼认为将来是改变现状的基础。基督徒事奉的目的,应该是令来生的盼望,变为眼前的事实。他认为复活是令人力胜过疾苦的催化剂,能在现今的痛苦当中带来盼望。部分支持这种神学的人,提出改变现有政治、社会、经济问题的办法,受到其他学者所质疑。他们认为这些办法暗示要透过暴力和革命达到目的,与平安的福音互相抵触。这种神学还有其他问题,其一是,对于神将来介入世界事件的盼望,它有完全否定的倾向。信靠人力能改进将来,会导致人文主义的观念,认为复活不过是一个盼望的象征,只有导人发愤的作用,而不是神透过耶稣基督在这个世界施行作为的历史事实。这种神学的另一个问题,是把世界的盼望集中在政治和社会改革上,忽视了信主和悔改为人生所带来的改变。盼望神学虽然引起了好些重要问题,但从正面的角度看,盼望神学却也驱使学者再度探索圣经中盼望教义的涵意。复活的盼望亚伯拉罕是信心、盼望之父。眼前的事实,并没有使他「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罗四20)。一如亚伯拉罕,基督徒的信心和盼望也是基于神的信实。使徒保罗道出他的挣扎:「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他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林后一910)。盼望并非不合理性,而是基于已经自证为信实的神。圣经所说的盼望,是对神在将来要成就之事的盼望。基督徒盼望的中心,是耶稣的复活。保罗讨论到复活的本质、确实性和重要性(林前十五12-28),他确信基督徒的盼望指向将来:「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第19节)。基督复活如此重要,不独因为基督胜过了死亡,更因为属衪的人也得到了这胜利:「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后,在他来的时候,是那些属基督的」(第23节)。使徒彼得说:「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前一34)。在这个段落,彼得指出活泼的盼望在乎基督的复活,又说到神在将来要赐福给属乎基督的人。这种盼望给予信徒生活的力量,使他能够在今世的挣扎和苦难当中,不至于绝望(参罗八18;林后四16-18)。但基督徒的盼望,叫他只会等待将来,还是会激发他助人减轻现今人间的疾苦呢?好几个新约的段落提及服侍他人之时,都提到盼望。盼望与信、爱并列,故否定了盼望是自私的行为。基督徒的盼望绝对不会使人失去对社会的关心,反而会建立更有意义的事工。人文主义很多改革社会的尝试都失败了,因为他们不能改变人的价值观,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平共存、互相分享。论到信徒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时,保罗把几个重要的概念放在一起:「在指望(盼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罗十二12),足证盼望对事奉的重要。保罗认为将来的救恩,应当改变基督徒的生命,使他们的行事为人,符合所知道未来的事。所以他说:「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罗十三13)。本节的上下文同时提到将来的盼望和今日的事奉,只有心意经过更新变化的人,才能把这两件事情连在一起(罗十二12)。基督徒的盼望是这种更新变化的一个原因。在能够和别人分享,以减轻痛苦之前,人首先要胜过自私自义的本性。人的盼望倘若只是基于自己的金钱和力量,他实际上仍是不能自由地和别人分享所有。信徒靠着神的恩典得以称义,又得着确实的盼望,才有自由和他人分享。耶稣一再暗示这一点:「你们这小群,不要惧怕,因为你们的父乐意把国赐给你们。你们要变卖所有的赒济人」(路十二32-33上)。「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甚么、喝甚么;为身体忧虑穿甚么」(太六25)。保罗又说:「你要嘱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无定的钱财;只要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提前六1718)所以,盼望不但给予基督徒将来的确据,更给予他们可以慷慨供给他人需要的确据。自义的人和一心要在将来得到保障的人,企图自私地积聚财富。但基督徒的盼望,能够给予他们满足,那是靠着自己永远不能得到的。基督徒的盼望牢牢地奠基于神的话语和行动之上。神的应许已经证实为可靠,耶稣的复活成了盼望至终的基础。神既已借着基督胜过死亡,信徒便能在今日充满信心地生活。不论现在是何等黑暗,信徒都已经看见将来的光明。人需要盼望,而建基于神的应许上的盼望是可靠的。这可靠的盼望也满有社会意义,因为它能解除物质主义和自私天性的束缚。基督徒的盼望能够给人将来的确据,又能给人爱心,在今日和别人分享。PaulK.McAlister――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