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玛拉基书」提要 壹、书名 本书书名「玛拉基」,其原文字义是「我的使者」,许多解经家认为这不是一位先知的名字,而是一种身份或职称。所以,《七十士译本》中将此称呼视为普通名词,而非专有名词。本书乃是神差遣祂的使者传达神的话语。 贰、作者 本书的作者自称「玛拉基」(参一1),但在整本圣经中找不出另一个人名叫「玛拉基」,而在旧约历史书和先知书中,并没有提到本书作者的事迹,由此证明,本书是一位匿名先知所写,正如新约《希伯来书》也没有提到作者是谁。 不过,依据所有先知书的惯例,每一位作者均在书的开端写明自己的名字以示负责,故我们何尝不可将「玛拉基」视为一位先知的名字,无论它是一个假想或真实的名字。 再者,如果「玛拉基」不是人名,那末一章一节便须译成:「耶和华藉我的使者传给以色列的默示」,这样的语法是说不通的。因此,仍宜将它视为人名。 又有不少古代教父和拉比、并著名的耶柔米、加尔文等人,以及《亚兰文译本》认为本书是文士以斯拉(参拉七6,10~12)托名玛拉基所写的。若果,则以斯拉身兼祭司、文士和先知数职,他不仅号召并率领被掳余民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又教导他们认识律法,并且编篡旧约圣经、创建大会堂,对神的话语贡献极大。 叁、写作时地 根据本书的内容,写作之时圣殿已经重建完成,并且恢复献祭事奉,我们可以推知本书比《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两本书稍迟完成,大约主前430年至400年之间,是先知书甚至全部旧约圣经中最迟完成的一卷书。至于写作地点显然是在耶路撒冷。 肆、主旨要义 强调神永恒不变的爱,勉励以色列人坚守与神所立的约,履行该尽的责任,特别是遵行律例典章明文订定的献祭、什一奉献、道德规范等。若然,则慈爱且公义的神,必然转向以色列人,医治他们背道的病,使他们得免那大而可畏之日到来时的惩罚。 伍、写本书的动机 由于神的子民以色列人偏离正道,漠视神对他们的慈爱,在献给神的供物上污秽,对神不忠;未遵行什一奉献,夺取神的物等等罪行,为此藉本书严严指斥,使以色列人明白其处境,期能在神审判之日到来之前,幡然醒悟,转向他们的神。 陆、本书的重要性 本书是公认的旧约圣经中最后的一卷,其后长达四百余年,不再有先知传达神的话语,直到主耶稣基督降世。因此,本书在漫长的「沉默时期」发声警告以色列人,指引他们的心转向神,厥功甚伟。而主的先锋施洗约翰,他的事工正是接续本书的最后宣告(四5~6;参路一17),呼吁以色列人转向神,为主耶稣基督的救赎铺路。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的特点如下: 一、本书是旧约圣经中最后一卷先知书,犹太人称本书作「先知书的印」,意指本书是所有先知书的印证和结尾。 二、本书特多以第一人称「耶和华说」或「万军之耶和华说」表达神的话,在全书五十五节中,提到这种说法的竟有二十六次之多。 三、本书采用神人对话方式,点明人的愚昧无知,以及神的驳斥和指正,因此全书除充满了「神说」之外,也贯穿了「你们说」、「你们却说」和「你们还说」。 四、本书中对祭司的指责,乃是事奉神之人的警惕,人们在事奉上往往仅注意外表的行为,却忽略了内心的动机和虔诚,以致不蒙神悦纳。 五、本书显明神非常看重祂的子民如何对待别人,例如以诡诈待弟兄和幼年所娶的妻,乃是神所憎恶的,必要受神审判。 六、本书也注重神子民生活上的见证,警戒人们不可犯奸淫、起假誓、亏负工价、欺压弱小等,将来必被神惩治。 七、本书又注重财物的奉献,凡在奉献上短缺的,就是夺取神之物;凡在奉献上忠实的,神必倾福给他们。 八、本书中不但充满了警告、责备和刑罚,并且也充满了期待、应许和赐福,表明神非常讲理且赏罚分明,公义与慈爱交集,显出祂爱之深、责之切。 九、本书引导人们从外表的行为转向心灵的层次,从眼前的事物转向将来的盼望,从地上的生活转向天上永存的价值,使人们的眼界为之深入、开阔和提升。 十、本书供神的子民预备自己,以迎接弥赛亚的降临;并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到来之前,作好准备,免得失去蒙福的良机。 捌、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 圣经学者多认为本书与《尼希米记》关系密切,其中用语和内容彼此相关,例如:(1)祭祀已在进行,可见当时圣殿已经重建完成(一6~10,比较尼十32~39);(2)提到「你的省长」,可见当时尼希米正作省长(一8,比较泥巴9);(3)祭司事奉神的态度渐趋冷淡,祭祀流于形式而无实际(一6,比较尼十三10);(4)百姓以诡诈对待弟兄,欺压穷人(二10;三5,比较尼五1~5);(5)百姓与外邦人通婚(二11~12,比较尼十三23~27);(6)百姓不将当纳的十分之一送入仓库(三8~11,比较尼十三10~12)等。由此可见,本书作者先知玛拉基很可能是在尼希米离开耶路撒冷,回去向波斯王述职期间(参尼十三6~7),书写本书并尽职的。 本书所提神要差遣祂的使者(三1~6),以及差遣先知以利亚(四5~6),均曾被新约圣经引用而得着应验:(1)「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面前预备道路」(三1,比较太十一10;可一2;路七27);(2)「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四5,比较路一17),主耶稣更亲自明言那要来的以利亚就是施洗约翰(太十一14)。 上述神的差遣,又应验在新约圣经中耶稣基督的再来,祂就是我们「所寻求的主」和「所仰慕的」(三1),以及耶稣基督再来前所出现的两个穿毛衣的见证人中之一就是那要来的以利亚(参启十一3)。 玖、钥节 「耶和华说:我曾爱你们,你们却说:你在何事上爱我们呢?」(一2)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豫备道路,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祂的殿,立约的使者,就是你们所仰慕的,快要来到。」(三1) 「万军之耶和华说: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三10) 「但向你们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义的日头出现,其光线有医治之能。你们必出来跳跃如圈里的肥犊。」(四2) 拾、钥字 「在何事上、如何才是、用甚么话」(一2,6,7;二17;三7,8,13) 「耶和华说、万军之耶和华说、以色列的神说」(一2,2,4,6,8,9,10,11,13,13,14;二2,4,8,16,16;三1,5,7,10,11,12,13,17;四1,3) 「你们说、你们却说、你们还说」(一2,6,7,12,13;二14,17,17;三8,13,14) 拾壹、内容大纲 【神人对话──人的强辩】 一、第一回合:你在何事上爱我们(一1~5) 二、第二回合:我们在何事上藐视你的名(一6) 三、第三回合:我们在何事上污秽你(一7~二9) 四、第四回合:为甚么你不乐意收纳我们的供物(二10~16) 五、第五回合:我们在何事上烦琐你(二17) 六、第六回合;我们如何才是转向呢(三1~7) 七、第七回合:我们在何事上夺取你的供物(三8~12) 八、第八回合:我们用甚么话顶撞了你(三13~15) 九、结论:神必赐福敬畏祂的人,严惩恶人(三16~四6)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玛拉基书注解》 玛拉基书(Malachi,Bookof)作者玛拉基的意思是「我的使者」或「耶和华的使者」。由于这词在三章1节出现时,并不是人名,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玛拉基」并非专有名词,也不是本书作者的姓名。根据一个古老的传统,这「使者」是以斯拉,是写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的祭司。可是,犹太人通常不会保存一卷没有清楚注明作者姓名的先知书。所有其他大小先知书──包括最短的俄巴底亚书──都是以先知的名字作书卷名称的。再者,以「耶和华的使者」作为一个先知的名字也是最适切不过(参代下三十六15、16;该一13)。背景主前五世纪时,犹大地的犹太人正在挣扎求存,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回归给予他们极大的帮助。主前458年,波斯王亚达薛西鼓励以斯拉带领被掳的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进行宗教改革。约13年之后,在主前445年,一位政府高官尼希米也获准回耶路撒冷重建城墙。他在52天之内就完成了这工程(尼六15)。尼希米既为省长,就带领人民进行经济改革,让穷人有足够的供应,又鼓励人民作什一奉献,以供应祭司和利未人的生活费(尼五2-13,十35-39)。像以斯拉一样,尼希米力劝人民守安息日和避免与异族通婚。回国12年期满后,尼希米返回波斯,期间犹大的属灵境况一落千丈;可能由于缺乏具有政治权力的执行人,所以什一奉献变得稀疏,安息日无人遵守,与异族通婚更是很平常的事,连祭司也变得难以信任。尼希米稍后回到耶路撒冷,不得不采取强硬的手段,去整顿犹太人(尼十三6-31)。 写作年代由于玛拉基所面对的问题正好是尼希米记十三章所提及的罪行(参玛一6-14,二14-16,三8-11),他工作的时间很可能是尼希米第二次返回耶路撒冷作省长的时候,或刚好在这段时间之前。然而,玛拉基书一章8节所提到的省长不像是指尼希米,所以最合理的推论应在主前433年后,即尼希米返回波斯之后。写作目的和神学教导玛拉基书的写作目的是要使灵里昏睡的犹太人苏醒过来,并警告他们若不悔改,审判就要来临。犹太人怀疑神的爱(一2)和公义(二17),又没有认真地遵守祂的命令(一6,三14-18)。然而,耶和华是「大君王」(一14),祂的名在以色列国境之外也必被尊为大(一5、11),玛拉基再三地劝告祭司和以色列民敬畏神,把祂该受的尊荣归给祂。神本是以色列的父和创造主(二10),但以色列却藐视祂的名(一6,三5),所以神就派遣祂的使者来,宣告耶和华的日子快来(三1)。施洗约翰确实已呼召人悔改,基督已洁净了圣殿(约二14、15),并确立了约(玛三1、2)。然而,大部分熬炼和洁净的工作,还有待基督第二次降临时才成就;祂要回来洁净祂的子民(参三2-4),并审判作恶的人(四1)。内容提要神对以色列的大爱(一1-5)玛拉基以神爱以色列,恶以东的对比来作全书的引言。以色列却以一个奇怪的问题来响应神的爱,他们说:「祢怎样爱我们呢?」神爱以色列,把他们从埃及为奴之地领出来,与他们立约;神拣选以色列作祂的子民(参创十二1-3;出十九5、6),却没有拣选以扫的后裔(参罗九10-13);以色列和以东都曾受外族入侵和催残,但只有以色列得以从被掳之地归回祖国,重建家园,以东人自从主前550至400年间,被拿巴提人逐出家园后,就不曾归回了。透过对以东的审判,神表明祂是列国的大君王(一5);祂不会忘记以色列。众祭司不被悦纳的祭(一6-14)虽然神极配受以色列人的尊崇和敬奉,但以色列民和祭司竟公开地侮慢祂的律例和典章。奇怪的是,祭司居然为首误导众民作出不虔不敬的事。祭物本是为赎罪而献的,但这些祭司所献上的祭牲却玷污了耶和华的坛(一7、12);根据利未记的规定,凡有残疾的牲畜不可献上为祭,但这些祭司竟以受伤的、瘸腿的和有病的牲畜献给耶和华(一13;参一8)。这样的礼物若献给省长(一8),也会被视为侮辱,不蒙悦纳,相形之下他们对神的态度是何等不虔不敬。与其把这样不恰当的祭物献在坛上,倒不如干脆把殿门关上(一10)!例行公事式的献祭,从来都不能讨神喜悦(参赛一12、13)。神称他们的坛和祭物为「污秽」(一7、12),意思就是说这些祭司并不比以利的两个儿子强──以利的两个儿子就是不理会献祭的条例,被神击杀而早死的(参撒上二15-17)。第11与14节看到神的伟大,与祭司的态度成为强烈的对比;耶和华比列国的神更有能力,纵使以色列的祭司和人民不尊敬祂,归信神的外邦人终会把洁净的祭物奉献在耶和华面前。这些祭物也许是指祷告和赞美(参诗十九14;来十三15;启五8),有些学者则认为应从字面上去理解(参赛五十六7,六十7),彼得在哥尼流归信基督的事件上所引述的,可能就是这节经文(徒十35)。给祭司的刑罚(二1-9)祭司职责之一是奉神的名给众民祝福,但由于他们行为不检,使祝福变成咒诅(二2)。祭司犯了罪,牲畜又满有残疾,他们的奉献也就没有价值了。神要羞辱他们,把牲畜的粪涂在他们脸上,他们所受的耻辱,与亚伦及其后裔本该享受的荣誉职事真是有天渊之别。玛拉基提到神与利未所立的「生命和平安的约」(二5),这约原来是特别与亚伦的孙儿非尼哈所立的,因为他曾勇敢地对付拜偶像和犯奸淫的犹太人(民二十五10-13)。在那些日子,祭司都尊敬神,「使多人回头离开罪孽」(玛二6)。祭司另一个职责是把摩西所传递下来的律法教导国民(参利十11)。祭司像先知一样,也是耶和华的使者(玛二7),本应与神同行,现在他们却不守神的道,在施行律法上瞻徇情面(二9;参利十九15)。众民的不忠(二10-16)既然祭司的行为、态度也不检,无怪乎大部分民众也对神不忠。神拣选以色列,本来是要使他们成为特别的选民,但他们却不忠于召他们的主;与外邦人通婚就是其中主要的过犯,这罪在以斯拉记九章1-2节和尼希米记十三章23-29节也曾提及。以色列的男子既娶了外邦女子,就必远离耶和华而敬拜外邦的神;有时这样的通婚,更导致丈夫离弃他们以色列的原配。神是十分重视男女二人在祂面前所订立的婚约的,人若破坏了婚约,神已经极度不满(二16),人若以休妻为借口去另娶貌美可人的外邦女子,情况就更加可悲了。立约使者的来临(二17至三5)纵然以色列人以为神不会采取任何行动,但神并非不理会祭司和众民所犯的罪(二17)。第三章一开始就宣告立约的使者必会进入祂的殿;另一个使者会在祂面前预备道路,施洗约翰已应验了这预言,他要在基督工作之前,修直祂的路(参太十一10;可一2、3)。基督在洁净圣殿(参约二13-17)和抨击文士与法利赛人(参约九39)的事情上,的确已显出祂的义怒,但主要的洁净和熬炼工作,还有待于第二次来临时才实现。有一天,祭司和利未人终会把可悦纳的祭物带来,正如他们在摩西和非尼哈的时代所作的一样(参三3、4,二4、5)。第5节更把审判的范围扩展至全国,行邪术的、犯奸淫的,和欺压穷人的,也都要受谴责。忠心地作什一奉献的好处(三6-12)被掳归回后的犹太人另一个弱点是忽略什一奉献。本来在尼希米的鼓励之下,众民都已答应忠心地作什一奉献(参尼十37-39),可惜他们的热诚只有3分钟热度(参尼十三10、11)。根据玛拉基书三章8-9节,犹大奉献的情况甚差,简直可以说是夺取神的物;因此,咒诅要临到他们身上。玛拉基在10-12节里激励他们把当纳的十分之一献上,试试神是否倾福与他们。「敞开天上的窗户」是根据列王纪下七章2节和19节记载,在饥荒过后,神应许给他们丰富的收成,甚至没有足够的仓库去储存。同样,保罗也劝信徒乐意地慷慨为神的工作而捐献,就会发现神在他们生命里所赐的福是多而又多的(林后九6-12)。对以色列来说,再次富强起来,可以让列邦知道,神已按着祂给予亚伯拉罕的应许,赐福了他的后裔(创十二2、3;玛三12)。第10和12节中得福的盼望,舒解了玛一章14节、二章2节、三章9节和四章6节中咒诅的压力。耶和华的日子(三13至四6)面对着三章10-12节的挑战,以色列民有两种不同的响应。一些人认为事奉神没有甚么益处(13-15节);另一些人则在耶和华面前谦恭敬畏(16-18节)。不信的人说顺服神是徒然的,狂傲和行恶的人才得亨通。玛拉基响应他们这话说,神在审判之日必记念义人。虽然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包括在亚伯拉罕之约中,但只是那些真正相信的人,将来才可以成为属神的子民(三17;参出十九5),他们的名字将会记在生命册上(参三16)。至于狂傲和行恶的人,在耶和华的日子里都被烧尽,无一幸免(四1)。那些敬畏耶和华的人,必在「公义的日头」──就是神──的祝福和保护之下,身心灵皆得健壮(四2),像刚从圈里出来的牛犊,公义的人必「践踏恶人」,并胜过他们(四3)。鉴于耶和华的日子必有大审判,玛拉基结束本书时,催促人赶紧悔改。他们要记念摩西的律法,谨守在西乃山所颁布的律例和典章(四4;参三7)。正如以利亚曾呼吁以色列人回转归向神,一个新的「以利亚」必来到这背叛的国民中,传侮改的道。当施洗约翰为基督预备道路的时候(参三1),就是带着以利亚的心志能力来工作,恳求犹太人从罪恶中回转,在神面前谦卑下来(路一17)。若他们不听,就必遭灭绝,正如对迦南众民(参书六17-19),以及对以东的咒诅一样;以东的被毁在玛拉基书一章2-5节已描述了。HerbertM.Wolf另参:「以色列史」;「被掳归回时期」;「预言」;「先知,女先知」。――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