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弥赛亚

 

弥赛亚Messiah这名字从希伯来文meshiach而来,意思是「爱膏者」。这字和希腊文christos(意思也是「受膏者」)一字等同。这是耶稣的一个称号,指他是神所膏立的一位。―― 殷保罗《神学词汇浅释》

 

弥赛亚(Messiah)从希伯来文音译过来的一个称号。这称号是由动词转变过来的形容词,意思是受膏者,新约希腊文的同义词是「基督」。这称号是指一个人被油膏(抹或洒)在头上,分别为圣事奉神的行动。动词的字根也是这个意思。以色列人以油膏抹的礼仪曾在好几种场合中出现;祭司在祭坛上供圣职献祭之前,必须先按例受膏立(利四3);列王纪上十九章16节也有膏立先知的记载和证据,但膏立先知并不像是一般惯常的做法。撒母耳膏立扫罗和大卫,奠定了希伯来君王就职登基前一个重要的步骤。君王既为耶和华所特别膏立的人,他在人(撒上十二14;撒下十九21)和神(诗二2,二十6)面前就有稳固的地位。这些先例连同无数的弥赛亚预言,告诉犹太人那最超越的「受膏者」至终要来把救恩带给以色列人。迈摩尼得斯(十三世纪的犹太人)所写的13篇关乎希伯来信仰的文章中,用以下的句子来结束,这句子现今仍可见于希伯来人的公祷书中:「我深信弥赛亚必会来,虽然祂延迟了,但我仍耐心地等候祂快快出现。」弥赛亚与旧约弥赛亚的观念犹太人共同盼望弥赛亚降临的信念,始自大卫作王时,当时先知预言大卫的国要坚立到永远(撒下七16),他的后裔必承继他的王位,并且要永远管治万邦(撒下二十二48-51;耶三十三)。传统上,犹太人心目中的弥赛亚救恩就是集中在这方面(参徒一6)。所罗门死后约两世纪,北国以色列被亚述同化了,大卫家也几乎完全灭绝,纵然如此,犹太人仍怀着弥赛亚的盼望。以色列往后的历史每况愈下,背道的诸王终招致巴比伦王的辖制,那时,这个盼望只能倚靠一种超然的信心来撑持了。两约之间时期的最后二三个世纪,昆兰一个颇为兴盛的宗教团体终日期待「那将要来者」的降临。他们的两个属灵领袖:「公义的教师」和「律法的诠释者」,成为众人期望在大卫的后裔弥赛亚荣耀显现之前,神最后的两个见证人。可惜他们的盼望也粉碎了。主后68年,罗马皇帝维斯帕先的军队占据了他们的大本营,并把他们驱散。以色列人虽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降临(参路二25),却不能肯定这拯救计划中的主角究竟是怎样的人。然而,绝少犹太人会想到外邦人在这伟大的救赎计划上竟会占重要的地位,犹太人不过是担任仆人的角色(参赛四十九6)而已。在正统犹太教拉比中,常有推测弥赛亚工作细节的人。有一个时候,拉比曾经引用不下于456段经文指陈弥赛亚其人及其救恩。巴比伦他勒目中有关公议会的一段,明显是以弥赛亚为中心,其中有不少篇幅指出世界是为祂而造的,所有先知的预言都指向祂的日子(公议会98b99a)。大体上来说,正统犹太教仍保持原有陈旧的信念,认为弥赛亚要在耶路撒冷作王,重建圣殿,再设立祭司和祭祀的制度。然而,这些传统受当时错误观念的左右,其中包括在两约之间时期的文献如《所罗门诗篇》和《以诺一书》中所主张的多个弥赛亚的说法。虽然后期犹太教认为弥赛亚是一个末世人物,会在末世时作王,但现代犹太教思想大都抛弃了传统以弥赛亚为一个个人的观念,而只相信有一个弥赛亚时代。近代盛行的自由派犹太教认为透过犹太教两大理想──公义与怜悯,世界可以达到完美的地步,这信念漠视了人类堕落的悲剧和圣经的教导,以人的看法取代神超凡的干预。虽然从人的角度看,弥赛亚的根源与大卫家有很紧密的连系(撒下七14;何三5),但我们不要误会弥赛亚的盼望是始于伟大的以色列王朝时代。事实上,弥赛亚的盼望在神国建立的第一个应许中已有暗示。在创世记三章15节,神向撒但宣告说:祂要使蛇与女人为敌,直至时候满足,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对于那些低估罪之破坏能力的人来说,这样一个应许似乎很不自然,也不必要。许多人与传统的犹太教看法一样,没有严肃地面对人类的堕落,并以寓意解释创世记这段叙述。因此,他们否定人需要有一位中保,强调个人的努力才是得救的门路,不知人已被罪恶败坏了(创六5;耶十七9);亚当的悖逆为人类带来了咒诅(罗五12-21)。

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弥赛亚预言是渐进式的;每一个预言都为这主题增添一点亮光。有关「后裔」的观念就是一个例子:弥赛亚是女人的后裔(创三15),属于闪的家系(九26),并且是亚伯拉罕的后人(二十二18)。然而,直至创世记二十二章18节,圣经仍未清楚指出「后裔」是一个人,因为「后裔」(原文直译为「种子」)可以作单数或复数解释。在弥赛亚预言的早期发展中,「伤」的性质更不清晰,不过,创世记的宣告已暗示弥赛亚为罪受伤,是与暴力有关的观念。在犹太教拉比的注释中,「击伤」这动词是用来形容摩西「磨碎」金牛犊,直至磨成了粉末的行动(出三十二20)。直至以赛亚先知更进一步以戏剧性的手法来描绘这事实,才给我们一幅更清晰的图画(赛五十三5)。

在预言弥赛亚的先知中,首推以赛亚,他强调受膏者必须忍受极大的痛苦。他以「耶和华的仆人」这形象,写了4首「仆人之歌」,描写这位未来救主的使命(赛四十二1-7,四十九1-9,五十4-11,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虽然以赛亚没有明显地把「弥赛亚」视为「耶和华的仆人」,但要证明这两位是同一个人并不困难。这两位都是独特的受膏者(赛六十一1);两者都向外邦人作见证(五十五4;参赛四十九6);他们第一次出现时,都没有虚饰(七1415,十一1;参赛五十三1,四十二3);而且两者都称为大卫的「枝子」(赛十一1-4)。同样重要的是两者皆甘愿谦卑以致终被高举(赛四十九7,五十二13-15)。基督教早期时代,犹太学者在亚兰文的他尔根中,这样意译以赛亚书四十二章1节:「看哪,我的仆人弥赛亚」,又在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开头就说:「看哪,我的仆人弥赛亚要昌盛」。虽然古列也被称为「受膏的」,但并没有提及他会作任何拯救工作(四十五145)。以色列虽然是神所拣选和疼爱的(四十一8),但没有装备好作神的仆人,把救恩带给人类(四十二18)。大卫王朝的衰亡强烈地指出以色列需要一位受膏的君王来医治他们长久悖逆神和不顺从的顽疾。其实一直以来,以色列与神的关系都是这样(出三十三5;何四1)。旧约历史三番四次展示以色列人道德上的沦亡。以色列的问题,也是全人类的问题,只能借着另立新约来解决,而这约的保证和重心就集中在一位救主,也是全能的神身上(耶二十三7,三十一31-34)。这样一个人选的来临包含在以下的应许中,就是神应许从耶西的本,要生出一根枝子,为那些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带来生命之光(赛十一1,九2)。我们不能不注意这卑微的仆人竟是出自皇室(亚九9)。因为弥赛亚兼任祭司和君王的职责,是无可置疑的(诗一一○1-4)。但是一位受苦的祭司君王这观念却不容易明白,在他勒目中,有些作者显然也认为弥赛亚必须受苦。在巴比伦他勒目有关公议会的一段(98b),作者说弥赛亚要忍受疾病和痛苦。赎罪日的祷文中,卡利尔之子以利亚撒(也许晚至主后1000)有话如下:「公义的弥赛亚离开了我们;恐惧折磨着我们,再没有人能使我们称义。祂担当了我们的罪孽和过犯,背负了我们的轭,并为我们的过犯受伤。祂肩负了我们的罪,为我们的罪孽求饶恕。愿我们因祂所受的鞭伤得医治。」同样,维达斯的以利雅拉比也这样写道:「『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的意思,是弥赛亚担当了我们的罪孽,以致被压伤,若有任何人不承认弥赛亚是这样为我们的过犯受苦,那人就必须自己承担罪孽和忍受痛苦。」然而,相信没有人敢想象弥赛亚是透过死来成就救恩工作的(参赛五十三12)。当拉比的理论也不能满意地协调弥赛亚既卑微、又尊贵的矛盾时,有些人就设想神会差遣一个弥赛亚来受苦,同时也差遣另一个弥赛亚来作王。根据圣经,那受膏者所经历的痛苦,只是得着永恒之荣耀的一个必有的前奏,圣经不单描绘祂是一个伟大的君王(五十二13,五十三12),同时也指出祂是卑微的(五十三2),被嘲笑的(五十二14),遭人厌弃的仆人(五十三3),并且承担了人类悖逆的后果(五十三56)。然而,祂终必被高举,为祂的子民代求,并厚厚地赐福给他们(五十三12)。亚当和以色列人的失败在于不能完全顺服,弥赛亚却做到了,因而祂能带领以色列和列邦回到神面前(四十二1819,四十九36)。但以理书中有一些关乎弥赛亚的重要资料。但以理独特之处是他大胆地谈到「受膏君」(但九25),指出祂是「人子」(七13),并说祂要受苦(九26);并且提到弥赛亚「被剪除」(即死亡),正是祂完成救赎工作的途径(但九24)。这代赎的教义是圣经中唯一的救赎教义(参利十七11)。以色列人明白承担罪孽是指忍受罪所带来的后果或刑罚(参民十四33)。弥赛亚作赎罪祭的原则也一样。祂是犯罪者的替身,罪人应受的苦全部转移在祂身上。罪的刑罚既然已有替身承担了,那求赦的人便得以完全被赦免。诗篇二十二篇1节描述那承担着世人罪孽的弥赛亚发出了受苦时的哀求(参太二十七46),因为祂代替子民成为了罪(林后五21)。然而祂呼喊「我的神」,显出祂与神有极亲密的关系,是不能割断的。这弥赛亚降卑然后被高举的意象又再一次活现眼前(诗二十二27)。在所谓「君王诗篇」(例:诗二,七十二,一一○)中,为人代求的祭司也担当君王和审判官的功能。耶利米又进一步描绘弥赛亚的画像。在他笔下那位领人进入救恩之约的,也是传递神的公义者,祂使自己的义归与罪人,祂是弥赛亚,神公义的枝子,成为了「我们的义」。矛盾的是,根据律法,人若没有犯该死的罪,是不能被挂在木头上的(申二十一22)。但在加略山上,义者基督却被钉十字架死了,从此推翻了一切由法律而生的信心(申二十一23;加三13)。罪人在基督里不单得到了赦免,而且得称为义(耶二十三78)。弥赛亚的出生地是无可置疑的了(弥五2),但祂的神性却仍是一个具争议性的课题。虽然古代以色列甚少有人质疑弥赛亚的超然地位,但也很少人会想象祂是一位实实在在「与人同在的神」(参来一3)。弥赛亚的神性虽然没有在旧约中被肯定,却有多处的暗示,其中包括:代表神的复数代名词(创一26,十一7);借着耶和华的使者,神显现的记述(创十六7-13,十八1-21,十九1-28;玛三1);诗篇中出现多个的位格(诗三十三6,四十五67,一一○1);神的话被人格化(诗三十三46;箴八12-31);以赛亚书中,神位格相互关系的呈现等(赛四十八1216,六十一1,六十三8-16)。弥赛亚与新约新约作者透过信心的眼睛看出那圣灵感孕而生的孩子(赛七14;弥五2)带着完全的神性(赛九6;腓二6;亚一19)。祂确实是神的儿子,配受全人类的尊崇敬拜(诗四十五67;参来一89)。第一世纪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知道「弥赛亚预言」要应验在一位像摩西一样的人物身上(申十八18)。他们将耶稣跟摩西作了许多比较:两者都是中保、改革者,同是属灵新生活的倡导者,并且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们;更特别的是两人皆曾在孩提时代出现脱险经历(出二;太二13-23);而且两人都为了服侍神的子民而放弃皇室的荣华(腓二5-8;来十一24-28),他们对别人都有格外慈怜的心肠(民二十七17;太九36),都曾「面对面」与神谈话(出三十四2930;林后三7);最后两者皆传达救赎之约(申二十九1;来八67)。可是,正如马丁路德所说:「基督绝对不是摩西」。摩西只是一个管家和仆人;弥赛亚却是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来三3-6;参约一1218)。家谱在圣经中极其重要。拉比们皆认为基于何西阿书三章5节和耶利米书三十章9节,弥赛亚必须是出于大卫的谱系。报信的天使明确地宣布了耶稣的正确谱系(路一3233;参二4),马太仔细地列出了这家谱(太一1-17)。路加的家谱,像马太的家谱一样,列出了这君王的家属,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路三23-38)。虽然两份家谱有不尽相同之处,但强调弥赛亚独特的家系却是一致的。在圣经所列的家系中缺了一代或数代并不是罕见的。旧约和新约都有这情况出现。举例说,以斯拉记七章1-5节中,亚伦的后代缺了6人,却可见于历代志上六章3-14节。耶稣深知圣经的焦点集中在弥赛亚身上(约五46,八56),祂曾多次承认自己就是基督;祂接受瞎子巴底买对祂的称呼(可十46-48);进入耶路撒冷时,也接受群众对祂的尊称(太二十一9);在殿里孩童也称祂为大卫的子孙(太二十一15);还有在别的情况下,祂都没有拒绝(太十六16-18;可十四6162;路四21;约四2526)。虽然如此,耶稣却警告门徒在祂复活之前,不要宣扬祂弥赛亚的大能作为(太十七9;参路九2021)。由于当时一般人皆误认弥赛亚为一个政治上的解放者,所以实际上耶稣是尽量避免使用这名称,宁可自称为「人子」。在基督还未把这称谓的意义启示出来之前,没有人能想象两者是指着同一个人(参可十四6162)。在但以理所见的异象中,有一位属天的征服者(但七1314);耶稣就从中借来了这较少为人知的称谓,然后赋予弥赛亚救恩的特色与内涵。耶稣利用这称谓纠正门徒对弥赛亚使命的错误观念(太十六21-23)。时候到了,他们会看见耶稣不单是弥赛亚,而且也是整本旧约的主题(太五17;路二十四2744;约五39;参来十7)。当耶稣从五经开始解释旧约时(路二十四27),祂自己就好像一个活的注释,祂是道成了肉身(约一1418)。被认为是指弥赛亚的经文见于多处(例:诗二,十六,二十二,四十,一一○;赛七14,九6,十一1,四十1011,五十6,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六十一1,六十三1-6;耶二十三56,三十三14-16;结三十四23,三十七25;但九24-27;何十一1;弥五2;亚九9,十一13,十二10,十三7;玛三1,四2)。4位福音书作者都坚定地宣布耶稣的弥赛亚身分(太一1;可一1;路二十四26;约二十31)。彼得在五旬节,腓利在埃提亚伯太监面前,亚波罗在公开辩论时,皆有力地论述耶稣就是弥赛亚(徒二36,八35,二十八28)。彼得指出祂的复活证实了祂被「立」为主和基督(徒二36);同样,使徒保罗说耶稣的复活明明宣告了祂就是弥赛亚,只有祂拥有这称号的专利(罗一4)。对保罗这个过去的法利赛人,并且曾逼迫教会的人来说,「耶稣基督」是祂传道的最中心信息,与弥赛亚的荣耀相比,万事都黯然失色(腓三5-10)。使徒保罗唯一热衷的就是透过神的儿子使人知道神的丰盛(弗三14-19)。祂是「末后的亚当」,为人类取得救恩,献上自己来代赎子民的罪(罗五12-19)。圣灵以许多不同的名称称呼耶稣如:圣者、审判官、义者、君王、神子、主……等等。所有弥赛亚的预言都集中在祂身上,祂是预言的试金石。主耶稣基督本身就是盟约的中心和内容,罪人透过这约得以与圣洁的神和好(赛四十二6;约十四6)。祂带来的信息并非一种更崇高的道德理想,也不是改良德性的教养,弥赛亚所启示的信息是耶稣代替罪人承受了父神可怕的审判。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是道成肉身的神,完全应验了预言、预表和象征──这些都是祂来临的影子。因此,所有人都当信靠祂,祂是一切恩典的源头,是唯一永存的宝藏(太十二21;约一1617;西二3)。祂受膏成为先知,带领我们进入真理(约六14,七16),作为祭司,祂为我们代求(来七21);作为君王,祂统治我们(腓二910)。若一个犹太人心目中没有弥赛亚,他读旧约时也许得着一些可作教导的纲领,但是整本旧约处处流露一种望眼欲穿的期盼,却不是旧约本身所能满足的,这犹太人若要了解那位成就永远盟约(耶三十一31-34;结三十四25-31,三十七26;启十九10下),并将祂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珥二28-32)的大能君王时,就难免受困扰了!没有希伯来书,利未记中那为人代求的祭司就只好藏在古典的隐秘中(利九7;参来五1-6)。没有约翰的启示录,以赛亚的新天新地就缺乏了实质和释义(赛六十五17;参启二十一,二十二)。然而要亲自认知弥赛亚的身分,却不是凭着个人的研究或反思就可以达成的,惟有慈爱的神预备了人的心去接受祂的儿子,神的羔羊,也是犹大支派的狮子,弥赛亚才在人心里显明祂自己。StuartD.Sacks另参:「枝子」;「基督论」;「耶稣基督的生平和教训」;「人子」;「赎罪」;「救赎,救赎主」;「神的儿子」。――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