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历法

 

历法(Calendars,AncientandModern)按一定系统划分,排列年月日的长度、起迄和顺序的方法,称作历法。今人使用历法已习以为常,鲜觉其重要;试想人类社会若无日历,便无法排年纪事,也无法推算四时节候,更无以确定发生在一定时间内的各事件的相互关系。我们今日使用的历法(即公历),是经过许多发展阶段而渐臻于完善的,兹作一粗略的回顾如下。日及其划分记时最早始自「日」的划分。日又分24等分,每分称为「时」。已知苏默人不但能记「日」,记「时」,且可记「分」;他们显然也确定了「日」的狭义概念,即12小时的「日」。圣经记载犹大王亚哈斯朝,已用日晷记时(王下二十9;赛三十八8)。不过可以断言,「小时」的精确划分尚是较晚的事;甚至但以理书中所用的「时」(但四33,五5)都尚非是一个确切的时间单位。古代对1日的起迄也有不同的标准。古欧洲人跟古埃及人一样,以午夜为1日之始,又把1日分为两个各12等分的间隔。主前二世纪,埃及天文学家多利买及其弟子设计了更便于天文研究的记日法──以太阳连续两过中天(正午)的时间,间隔为1日;罗马人则以日出至日落为头半日的起迄,复以日落至日出为后半日的起迄。天文和历法古人根据对日、月运转的观察而定历法。太阳年便是地球沿其轨道绕太阳1周所需的时间。一年之中,气温的变化及日夜的长短,对古人的生活均发生很大的影响。地球公转也自转,而地轴在不同的位置上,必与地球运行轨迹的平面形成不同的角度,这便引起四季的变化。例如北半球一年之内中午太阳处于最高点时,白昼即为全年最长,那日称作「夏至」(公历大约是621日);而中午太阳最低,白昼也最短之时,则称为「冬至」(公历大约是1221日或22日)。南半球则由于地轴角度的影响,时序恰恰相反。待地球行至轨道之半,则时值321日(春分)或923日(秋分),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春分」、「秋分」的拉丁文是equinox,即昼夜相半之谓。不妨推测古人就是根据两次夏至或冬至,或两次春分或秋分之间的时间,而确定一太阳年的长度。太阳历(阳历)是根据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点(如日出点、日落点或中天点)所需的时间间隔,来确定1日的长度。也可以说「1日」即表示地球完成了自转的1周,现分为24小时。但是,地球自转的时间跟地球公转的时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一太阳年并非恰好是365日,而是365日又若干小时,这便给历法的制定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古人制定历法的最大困难,是不仅要考虑太阳运行的速度,而且要考虑月亮绕地球而行的速度,还要设法将1年中的月份与不规则的月相变化对应;由于月球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也同时在绕着太阳转动,并且自转,因而产生了极为复杂的问题。

太阴历(阴历)是以月相更替周期来测定时间的。月球出现两次具有相同月相所经历的时间,就是1个月相周期,或称1朔望月,或称1太阴月。月相从新月到新月的周期,平均等于29.5日;但月球沿其轨道绕地球1周的时间,算起来仅是27.3,只因地球同时也绕日而行,所以月球需多用两日的时间,才能完成1个月相周期。

太阴历年平均大约较太阳年少11日,所以必须置闰以弥补此差;置闰是古今若干太阴历的通法。古代中国阴历1历年12个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每30年需加置1闰月以补足累差。伊斯兰教历也是太阴历,迄今仍通用于伊斯兰国家。该历也以12个月为1年,全年354日,但不置闰月,而以30年为一周期,每周期从第二年起,每隔3年于12月末置1闰日,全年为355日。古代希伯来历也是太阴历,因此也有这类置闰补差的问题。几部重要的古历以下几部非犹太古历对圣经研究,都非常重要。埃及历古埃及历属太阳历,以色列人出埃及前也用此历。历年12个月,月无大小之分,一律30日,且不置闰,只是每年在计算上多增5天补差。其历年(365日)与实际的太阳年(365.25日)比较,年亏1/4日。初无足道,但累积起来,4年即亏1日,1,461年则亏整整1年,这实在是非同小4可的误差。历法虽不逮,不过埃及人的天文知识却是惊人地丰富。其天象图不仅显示了太阳的运转,且由远而近地标出了5大行星并日、月的相对位置(土星、木星、火星、太阳、金星、水星、月球)。古埃及天文学家尊7星为神,定为7曜,用以计日,顺序从土星始,每7日为一周,乃有「星期」。星期周而复始,只是与历月每月2日之差不能相符。埃及人倾心于「天」,悉可见诸典籍,其神有日神「锐」,有天神「努特」和努特的丈夫「和如司」,有空气之神「舒」等等。巴比伦历和希腊历据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记载,日晷是巴比伦人发明的。巴比伦和希腊的历年俱12个月,但计月有误差,遂置闰月。巴比伦人设历法的主旨在于祭典。祭司秉有观天象、定历法的神圣权力,设法给历年补足6日的亏欠,当然也是祭司分内的事。希腊历置闰的方法是以8年为1周期,每358年加置闰日,但该法仍无助于改善其历法的准确性。罗马历罗马古历的粗陋,实在有愧于罗马人治事的才干。此历据传是罗慕洛创立于主前八世纪。历年只分10个月,有1个月是29日,有4个月是30日,有5个月是31日,总计304日。直到主前700年,始又增补两个月,自此罗马历始包含12个太阴月,月有2930日之分。此历一直使用到主前一世纪该撒犹流时代,始作根本的修订。罗马历的历月不以序数词标日(如1日、2日、3日等),而是确立3个定点,即「月初」、「旬中」、「月中」,由3定点倒数计日。「月初」为一月之首,「日历」一词即源于此;「旬中」为第五日(或第七日);「月中」为第十三日(或第十五日)。原无「星期」,至狄奥多西朝(主后392)方通行。我们今日所用的公历尚有若干罗马古历的遗迹,如以1月为岁首和各月的名称等,即是显征。犹流历与贵格利历主前44年,该撒犹流对罗马古历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任其事的是当年希腊天文学家索昔金,他以全年为365.25日来制定他的太阳历。其历年较真太阳年仅长11分,已算是相当精确;但犹流历在欧洲通用达15个世纪之久,分毫之差终酿成了千里之谬。早在八世纪之英国修士兼史学家比德,嗣后于十三世纪英国方济各修士兼科学家罗杰贝肯,都先后指出了犹流历的缺点。及至1580年,历年的分点竟较主前44年颁行之初,提前达10日之多。1582年,教王贵格利十三世颁布了重修古历的敕令,结果便产生了所谓贵格利历──这便是现今通用的公历。不过这部新历的确立,也并非是「令出即行」那么简便的事。教王势力所不及的一些国家,便抱着拒不承认的态度,如英国在1752年以前就一直拒不采用,而俄国则到1918年,土耳其更晚至1928年才陆续采用了这部新历。贵格利历于158210月生效,按犹流历,时值105日,但新历改为15日,这样便一笔勾销了犹流历所积欠的10日差数。贵格利历法规定,置闰改以公元纪年为标准:被4除尽的年为闰年,但逢百之年(例:170018001900)则须被400除尽者方为闰年(例:16002000);闰年2月份增加1日,为29日。犹流历的2月原为29日,但被亚古士督大帝减去一日,加在8月份上,其意在使8月(“August”,其本名月)与7月(“July”,犹流该撒的本名月)等长(同为31日)。在这些地方,贵格利均未作任何改动而一仍其旧。基督纪元法却不是贵格利的贡献(显然更非该撒犹流的首创),而是主后527年出于罗马一位修士埃西古的创议。他将纪元的起算年代,推至据说是耶稣诞生之年,遂称该年为AnnoDomini,意为「主的生年」,且以AD表示。贵格利历的历月有28日、29日、30日、31日之分,虽有繁杂难记之弊,但其历年的平均长度,却与真太阳年的长度切合极准,年差不到27秒,这已相当难能可贵。世界上务求改进现行历法的团体和个人虽然为数不少,但可取贵格利历而代之的新历法方案,至今尚未看见。犹太历犹太人的生活与其历书的关系最密切,行事起居谨遵历书所示,如此重历法的民族在世界上真可谓是独一无二。其历书起算年代较公元提前3,760年零3个月,据传这是神创世的日子。那么,从公元推算犹太历年只需在贵格利历的年代上加3,759即可;但两历的月份却绝难相符,因为犹太年始于秋天而非冬天。月份犹太历的月份在被掳前后有不同的名称,这是因为被掳期间,他们放弃了原来迦南的旧名而采用了巴比伦名称之故。犹太历的月份总数与各月的日数,虽与罗马历相差不远,但一年月份的起迄却大有悬殊,所以两历的月份也不相符。犹太历有12个月,旧约涉其名者过半,有基思流月(尼一1;亚七1)、提别月(斯二16)、细罢特月(亚一7)、亚达月(斯三7,八12)、尼散月(尼二1;斯三7)、西弯月(斯八9)和以禄月(尼六15)。犹太历各月必以月相为起迄(始于新月迄于新月)。所以每月的间隔近29.5日,全年共354日。迄今尚无实证说明古犹太人如何调整其阴历纪日的缺欠,以保证与实际的太阳年同步;但从以色列晚期历史可知,后来他们在亚达月和尼散月之间复加1月,称为「次亚达月」,19年加置7次(逢此则亚达月多出半日,即有30日),这当然也是采用了置闰调整法。现知的犹太历月份名称,是自犹太人从巴比伦归回巴勒斯坦之后,才流行起来的。被掳以前至少可知有4个月份的本名,即:亚笔月(出十三4)、西弗月(王上六137)、以他念月(王上八2)和布勒月(王上六38)。在被掳巴比伦期间,这些月份便逐渐换了新名,而成为尼散月、伊亚月、提斯利月、黑什温月(先称「玛黑什温月」)。被掳前的月份本名都与农时相关,如「亚笔月」意谓「谷穗成熟之月」,「西弗月」意谓「沙漠花开之月」等。犹太古历纯属农历,除旧月份名字的农事含义之外,尚有实物为证,那便是1908年从基色(特拉维夫东南)出土的一部主前十世纪的犹太古历。该历将1年按农时分为4季:下种季、收割季、剪枝季和入仓季。这部历法大概是出于一犹太学童之手。犹太历的宗教性也很强,可供国民纪念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月初均定为圣日。以色列民视月亮为他们自己的象征,视太阳为弥赛亚的象征(玛四2)。月亮本身虽不发光,却把弥赛亚的光反射给世界。从旧约时代到新约时代将近400年之久,犹太人纪年行事一直恪守着传统的犹太历,期间希腊的统治者虽曾屡欲推行一种修订的阴历法(大概是传自马其顿),但终于不果。新历法全年12个月,每月30日,年末月份加5日以补差。但该历与实际的太阳年,也不能完全相同。犹太人的纪年法从典籍来看,古希伯来人记事鲜有标明年月者,而多援引某大事件为参数(如某王登基)。至新约时代,这一纪年法仍不稍变,记事盖沿用援事参年的旧约纪年法。新约作者当然也不例外(路一5;约十二1;徒十八12),直到犹流历在犹太文化中扎了根,犹太人记事始采用标准化的纪年法。「七」的意义在圣经中,「七」的意义非同小可。神以6日创世,赐第七日为安息日,以为圣日,希伯来语,「安息」一词就是「休息」之意。犹太教历7月份盛典最多:首日为吹角节(犹历新年),第十日为赎罪日,第十五日(连续7日)为住棚节。据利未记二十五章34节记载,每逢7年便是圣年,即所谓「安息年」,该年土地要休闲1年。迨届满7个安息年,第50年即为禧年,该年凡典押的田地、房产均要物归原主,奴隶要释放,债务也俱豁免。犹太节期犹太人除守安息日之外,每年还有7大节期。1.逾越节(尼散月第14日)纪念以色列人出埃及。犹太人从尼散月首日起计算,第十四日为正日,第十五日为除酵节(纪念出埃及前的准备工作),节期共7日,至21日止(参出十二15)。2.五旬节的计算,是逾越节之后50日,故名。该节正值小麦收获,所以是一个尽兴尽欢的节日(出三十四22;利二十三15-17)。3.犹太新年在提斯利月1日。据拉比之说,这是神创世的首日,称为「一年之始」。

4.赎罪日在提斯利月第十日。这是犹太人最严肃的一日,这最神圣的一天称为「最大的安息日」;该日须遵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祭典,均详于经载(利十六)。5.提斯利月15日至22日是住棚节。时值收获完毕,为农家的庆典,约翰称为「节期」者(约七37)即此;同时纪念以色列民在旷野40年中,神的诸般看顾(利二十三39-43)。6.基思流月25日为修殿节。犹太历标明节期为8日,是纪念犹大马加比大败叙利亚安提阿古四世的事。考其事,远在主前150年,又在旧约最后一位先知玛拉基辞世以后很久,故与圣事无涉,而纯属民俗的传统节日。7.历年之内最后一个节日是普珥日。在亚达月1415两日。该节源于古波斯,纪念当年末底改和以斯帖智挫哈曼屠杀犹太民的阴谋,救阖城犹太百姓于不死之事迹(斯九)。结语人类早就知道根据天象计算时日。古人以日晷测定时刻(小时、分),今人则代之以钟表;历法之继起则已可以标示日、周、月、年,以至世纪这些较大的时间跨度。历法的日臻完善统一,不仅促进了农、商、政的发展,且使史家的纪事更加准确,也使宗教仪典的举行一致。贵格利历的制定和发展,可以说是天文科学和历史、宗教的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兼容并包的结果。对于基督徒来说,古今历法显示了超越时空的永恒的神与分秒必较的易逝的人生之根本区别(诗九十),这可谓历法的宗教意义。诗篇作者将基督徒的时间观,在一句祷词中反映得极为简彻,他向神说:「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九十12StuartD.Sacks另参:「以色列的节期」;「日」;「禧年」;「夜间/黑夜」;「天文学」;「占星学」;「太阳」;「月亮」。――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