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迦百农

 

{\Section:TopicID=2748}迦百农 Capernaum(地名)

字义:    安慰之乡 Hamlet of Nahum,那鸿的村 Village of Nahum

汇编:    4:13加利利海西北岸的一城,在拿弗他利境内,全城毁灭无遗,至今不知其故址所在。

―― 陈瑞庭

 

迦百农(Capernaum

A.地理概要

  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海西北,在水平线下 650多呎,距离上游约但河口(流入加利利湖之处)约3哩,距离塔加(Tabgha)约2哩,距离提比哩亚约10哩。福音书描述迦百农是「加利利的一座城」(路四31),是「靠海,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太四13)。迦百农的意思是「那鸿的村庄」,这名字可能是为纪念村庄的创立者,与旧约先知那鸿无关。
  迦百农在耶稣时代,处于希律安提帕管治区的边境,从迦百农沿岸向东过约但河,就是希律腓力的分封地,所以设有税关收取离境及入境税,马太(又称利未)在税关办工时蒙召(可二 13-15)。迦百农在陆路和海路交通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圣地主要的大干道路经迦百农北面,这路北达大马士革,米所波大米,南达埃及,是当时的国际大道。迦百农的港口占沿湖水域约5哩, 在耶稣时代是一个较大的村庄,渔产丰富,并与沿湖的三十多个渔村有连系。除了渔业工具之外,考古学家在迦百农发现大量的磨石及一些橄榄榨。一些学者认为,迦百农在新约时代是一个商业贸易中心,出产包括农作物,鱼获,磨石等。

B.历史概要

一.新约前

  迦百农这名字,在公元前一世纪之前的文献中从没出现过,但按考古学家的发现,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已有人在这地聚居,在会堂西边的走廊下,他们发现早期的墙壁、行人道、陶器等。不过这地却没有以色列王国时代民居的痕迹,遗迹显示直至公元前五世纪开始,这里才再次有人定居。

二.新约时代

  迦百农在耶稣时代约有三千至四千人口,虽然在当时沿湖的城市中算是人口较少,它却成为耶稣在加利利一带传道事工的总部,耶稣称之为祂「自己的城」(太九 1)。耶稣经常在安息日进入迦百农的会堂教训人(可一21),赶鬼(可一23-27),治病(可三1-5)等。
   1.耶稣在迦百农所行的神迹
  耶稣在迦百农行了许多神迹,其中有治病、赶鬼的神迹包括医大臣之子(约四43-54),在安息日赶逐污鬼(可一21-28;路四31-37),医西门的岳母(太八14-15;可一29-31;路四38-39),医治许多患病者、赶出许多鬼(太八16-17;可一32-34;路四40-41),治好被人从房顶缒下的瘫子(太九1-8;可二1-12;路五17-26), 医治枯干一只手的人(太十二9-21;可三1-12;路六6-11),治好百夫长的仆人(太八5-13;路七1-10),叫睚鲁的女儿复活及治好患血漏的女人(太九18-26;可五21-43;路八40-56), 医治两个瞎子及哑吧(太九27-34)。
  耶稣也在迦百农呼召四个渔夫为门徒(太四18-22;可一16-20;路五 1-11),呼召马太(太九9-17;可二13-22;路五27-39),被有罪的女人膏抹(可七36-50),宣讲生命之粮的道(约六22-71),谈论洁净与污秽(太十五1-20;可七1-23),教导门徒作「为首」的意义(太十八1-5;可九33-37;路九46-48),指示彼得从鱼口中获取税银(太十七24-27)。
   2.耶稣为甚么选择迦百农为基地﹖
  耶稣降生于伯利恒,成长于拿撒勒,但祂的事奉,却以迦百农为基地,祂更称此城为「自己的城」(太九 1)。究竟迦百农有甚么独特之处,以致耶稣选上它为其传道事工的基地,而没有挑选当时加利利湖边的罗马大都市提比哩亚或其他犹太人定居的渔村?其实,从圣经的描述,以及历史、地理的背景,可知耶稣在加利利地区中挑选迦百农,是很有道理的。虽然耶稣迁居迦百农的理由,我们至终不能确定,但我们可尝试透过先知的预言、环境和地理的背景等因素,整理出一些可能的答案。
    1.先知预言的因素
  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湖的西北部,属于旧约时代十二支派中拿弗他利地区,而拿撒勒就位于西布伦地区。据马太记载,耶稣离开拿撒勒往迦百农去,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太四 12-14),因为以赛亚曾说在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的百姓将看见大光(赛九1-2)。所以成就先知的预言,应当是耶稣离开拿撒勒到迦百农地区的原因之一。
    2.环境的因素
  耶稣早期事奉的地区,以犹大为主。不过,当希律安提帕把施洗约翰下监后,耶稣就离开犹大,往加利利一带传道。祂亲友居住的拿撒勒,当然是最理想的落脚点,但耶稣被当地人拒绝(路四 16-31;太四13)。拿撒勒人很可能还有另一次拒绝过耶稣(太十三54-58 ;可六1-6)。故此,耶稣需要另寻一个福音事工的基地。
  此外,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中,最少五个是来自迦百农或邻近的城镇,耶稣迁居到他们的家乡,有助鼓励及训练他们,并与他们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耶稣与迦百农一些重要人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耶稣医好了迦百农一个大臣的儿子(约四43-54),后来又医治当地百夫长的仆人(太八5-13;路七1-10),以及救活管理会堂的人睚鲁的女儿(太九19-26;可五22-43;路八40-56)。耶稣成为迦百农政治及宗教领袖的恩人,自然有较大的机会受到他们的庇护。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这些人物给予耶稣和祂的门徒不少「方便」,所以,虽然分封王希律安提帕及宗教领袖们(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文士)多次想害耶稣,祂仍然能出入无阻,毫无困难地在迦百农及邻近的城乡传道。
   3.地理的因素
  迦百农位于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大干道)之间,北达叙利亚、米所波大米,南至埃及,是当时商人及旅客必经之路,故是传福音的好据点。在迦百农受福音影响的「过路客」,很自然会将耶稣的教导带到其他的地区,因此耶稣不需踏足其他国土,也可使福音「国际化」。相比之下,拿撒勒远离当时的国际大道甚或地区公路,所以拿撒勒人拒绝耶稣,不但没有阻碍福音的事工,反而带来神的祝福。其实,当耶稣选择迦百农为事奉基地,便为使徒铺好了路,方便他们日后将福音广传到整个罗马帝国。
  在第一世纪时,加利利湖的沿岸设有多个港口,迦百农是其中之一。从迦百农到沿岸的城市和渔村,水路交通十分方便。耶稣就曾多次用船作为交通工具,横渡加利利湖(参太八23-27,九1,十四22,十五39,十六5)。
  迦百农除了交通方便外,还有一个优势,是因它处于分封王希律安提帕和希律腓力统治范围的边界,境内且设有税关,收出入境税(参太九9;可二14;路五27)。因为希律安提帕娶了他兄弟希律腓力的前妻(参太十四 3),触犯旧约的律例(利十八16),受施洗约翰的责备,他一怒之下,将施洗约翰监禁,甚至将他处死(参太十四3-12)。安提帕杀了约翰后,他「想要见」耶稣(太九 9,意即他想害耶稣);不久,耶稣就退隐到希律腓力的地区。耶稣生平的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退隐期或训练十二门徒的时期。迦百农虽然在安提帕所统治的加利利境内,但因为接近腓力统治的地区,很容易就能逃离那「狐狸」的势力范围。耶稣选择迦百农,是有利祂在政治危机出现时,能轻易逃到一个较为安全的地方继续传道。这并不表示耶稣畏惧政权,不愿承担责任,而是时候未到,祂还须完成训练门徒事工,所以暂时离开加利利。直到时机成熟,耶稣「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路九51),再次踏足安提帕所统治的加利利和比利亚。

三.新约后

  在公元一世纪的下半叶,迦百农逐渐失去它的重要性,它的地位被南面的提比利哩所取代。经过公元60-70年和132-135年两次灾难性的反叛战争后,许多犹太人从犹大各地逃到迦百农及加利利一带。到了拜占庭时代,有学者认为迦百农被弃置了,但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在七世纪上半叶,当波斯和阿拉伯人入侵圣地时,这里的人口才向东西迁移。文献上记录,公元746-747年之间, 迦百农曾遭遇一次毁灭性的地震,但按考古学家发掘的证据所知,这地很快被重建。在九世纪中期,加利利一带的村庄发生叛乱,迦百农再次被毁。在十一世纪,迦百农被遗弃了,这地方虽有千多年的历史,但最后仍不免在圣地的地图上消失。十字军在十一世纪最后一年到迦百农时,他们只发现一片废墟。
  在历史上,迦百农曾多次在地震和战争中被毁,足以证明耶稣对这地的预言何等真实。这地的居民,虽曾耳闻目睹耶稣所行的许多神迹,但却仍有许多人不肯悔改,难怪耶稣责备这地,预言它「将来必坠落阴间」(参太十一20-24),迦百农确实到它该受的惩罚。
  迦百农在1838年开始被发掘,1857年考古学家确认了会堂的遗迹,在二十世纪初,更发现了属方济各范围的村庄和八角形建筑物,而1978年则开始发掘属希腊东正教范围的遗迹。

C.现址考究

  迦百农废墟的遗址,面积约6公顷 ,沿着加利利湖岸由东至西伸展约1,000呎,由南至北约650呎。现今遗址分为面积相若的两部分,西南的由圣地方济各会监管(The Franciscan Custody of the Holy Land), 东北属耶路撒冷希腊正教(The 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Jerusalem)。

一.方济各区

  自1968年,考古学家开始发掘迦百农的村庄。这村庄在公元前二世纪开始存在,房屋的分布很有规画,是罗马时代的城市模式,主要街道是南北纵向,与小巷成九十度角横切,南北大道和东西小巷间的房屋,称为「岛屿」(Insula,拉丁文Insulae)。迦百农的村庄就是由多个「岛屿」组成,其中一个较为清晰的「岛屿」结构,处于会堂与八角建筑物中间。有些学者估计这位置的房屋可能是福音书中睚鲁的住所,因他是管会堂的,很可能就住在会堂旁边。
   1.「岛屋」(10-13
  「岛屋」就是好些集中在一起的房舍,被长方形的围墙包围,围墙外就是小巷和行人道。这种「岛屋」结构,反映典型的农村生活,就是一个家族的几代和近亲都住在一起,类似中国农村房舍。一踏入「岛屋」的门口,就是一个很广阔的露天庭院,供应足够的阳光和空气。房屋建于庭院的周围,数目约有二十至四十间,可住上几十至一百人之多,房屋向庭院方向,开有窗户。这些房屋的建造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取用当地出产的玄武岩,以石头的天然形状砌成墙壁、地面和行人路。由于墙壁没有稳固的地基,不能承托沉重的屋顶,因此房子的平顶,均是由轻木搭成横梁,再在上面加上树枝、泥土和稻草盖搭而成。在庭院有石梯级通往屋顶,以便修理。
  庭院是整个岛屋的活动中心,在庭院内找到磨石和烤炉,反映这里是人们工作和煮食的地方。房屋的特色是没有私人的房间,很可能每家庭只有一个睡房。一些房子之间并没有墙壁,只用石块竖立成窗状的间隔,只有储物室才有及顶的四壁。迦百农的村庄并没有像哥拉汛地区的贮水池,也没有像拿撒勒地区的地下榖仓,相信这是因为它接近水源之故。
   2.会堂(78
  迦百农的会堂是公元二至三或四至五世纪的建筑,一位基督徒朝圣者埃格里阿(Egeria)在381384年间到过迦百农,他说,「会堂有几级梯级,会堂由经打磨的石块造成。」在这会堂的地基下,是公元一世纪的会堂遗迹;这更早期的会堂面积,比后来者为大。会堂由白色石灰岩造成,这座白色的建筑物在黑色玄武岩的背景中,额外显得突出和高贵。石灰岩是由外地进口的昂贵石块,白色石灰岩比玄武岩更适合作房屋,因为在夏天,黑色的玄武岩会使室内更炎热。
  会堂(7)的建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包括两层高的正堂,(也有人认为会堂只有一层,楼高约16呎,和正堂东边一座单层建筑物。与其他耶稣时代在圣地的会堂比较(如希律堡、马撒大、迦马拉 [Gamla] 等),迦百农的会堂与它们十分相似,只是迦百农的会堂面 积较大。
  迦百农会堂的结构很简单,会堂中央是正堂,呈长方形,除了入口那一面,其余三面都是走廊。东西两方的走廊上有长形石凳,供聚会者使用。走廊与正堂之间,有一行柱子作分隔。北面走廊与正堂间两角边的柱子是心形的,中间的一根柱子刻上希腊文,「摩基莫斯(Mo[ki]mos)的(儿子)希律(Herod)和(他的)儿子犹士都(Justus)及他们的子女树立这柱子」。会堂的正门面向南方,即面向耶路撒冷,参加聚会者在进入会堂后,就转身面向耶路撒冷祷告和敬拜。这方向有神学上的意义,从旧约时代开始,圣经中已有面向耶路撒冷祷告的例子(参王上八4448;但六1011)。这会堂在早期建造时,南边正门入口的左右两方,建有两个平台,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安放经卷的地方,现时它们只保留着的正方形的根基,宽10呎。这个长方形会堂,有些学者认为是来自希腊、罗马的长形会堂模式,是由大希律引进的一种建筑方式。
  在会堂的西北角有一附属石屋,由玄武岩造成,与会堂相连,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一储物室,但也有些人认为未可确知。这小石室外有梯级的遗迹,有人认为是可通往阁楼供妇女聚集之处,但也有人怀疑这假设。会堂的东边有一庭院,从会堂有门通入,这庭院中央呈梯形,三面有柱廊围绕。
  由考古学家研究所得,这座会堂的正堂和西北的小室首先建成(二或四世纪)。一些自1969年以来的考古发现,包括出土的陶器和超过三千枚后罗马时代的钱币,似乎较支持四世纪的结论。东边的庭院,是后期加上的,在三或五世纪中叶时完成,这时南边的门廊/站台也重新改建完成。会堂的使用时间,经历整个拜占庭时代,一直至七世纪才被弃置。会堂的一些石块在回教时代被用作私人房屋的建筑材料,也有一些石块被弄碎成泥块。
  这会堂的门楣和柱顶上都有各种雕刻图像,其中一些富有犹太人的色彩,这些浮雕包括约柜、灯台、六角星、植物等(a)。约柜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约柜内有神的律法书,是神同在的象征,是信仰的核心。从这早期会堂的约柜浮雕,可见这时犹太人仍一直保存着他们最重要的宗教和民族情操。
  约柜浮雕包括一个有轮的约柜,前面是两扇木门,门上有海扇贝壳形状,柜顶有凹坑的拱状。约柜两边有五条柱子作装饰,这是古希腊宫殿式的装饰。有些学者认为这有轮的约柜,是基于早期的会堂没有固定的地方可放置它,于是便在聚会的时候才把它推出来;并把约柜内的律法书拿出来诵读,读完后就将书放回柜内,约柜也推回原位。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有轮的约柜是模拟以西结在异象中所见之物,在这异象中,有活物和四轮。(参结一13-21
  在哥林多式柱顶上有灯台的浮雕,其上共有七个灯盏。按圣经的记载,这灯要常常点着;从晚上到早晨,祭司要负责料理这灯,这是在圣所内永远燃点的光。六角星又名大卫之星,成为现今以色列国旗的徽号。浮雕还包括一些圣经中的植物,如枣椰子树、石榴、石榴花和葡萄。这三种植物是耶和华在描述应许之地时特别提及的(参申八8 「蜜」很可能指枣椰子)。
   3.岛屋教堂(9
  这所「岛屋教堂」乃耶稣时代的私人房屋,后改成家庭教堂,再转变为公用的教堂。按考古研究,它是在希腊时代建成的私人住所,这「岛屋」被认为是彼得和他岳母及亲人的居所,也就是耶稣和门徒经常居住的地方。这「岛屋」在第一世纪末转变为犹太人基督徒的教堂(称为 Domus Ecclesia,参图10.6─岛屋教堂的演变,1)。教堂在四世纪被扩大,一堵围墙把它和城镇隔开,埃格里阿在381-384年所记录的教堂,很可能是指这一所(2)。五世纪下半叶,此处建成了一间八角形教堂,一直使用至七世纪(3)。
  对于熟悉圣经的人,对这被认为是彼得的房子自然甚感兴趣。这间「岛屋」和村庄内其他「岛屋」模式相同,就是有许多有顶小屋,围绕着一个阔大的庭院。这「岛屋」近似正方形,西边的墙仍保留着,高约3呎多,长约25呎。整座屋的正门入口在东边,相信是为了摄取阳光,这正门的门坎现今还保存着。进入门后就是一个L形的庭院,面积约900平方呎,这里就是一家人日常生活共享的地方,院内也设有梯级,可以攀上屋子的房顶。这「岛屋」共有四十二个房间,可容纳百多人居住;所以相信有足够的空间供耶稣和十二门徒住宿。这里的房间有四种用途,包括露天煮食用的厨房、储物室、工作室和睡房。
  考古发现又显示,自耶稣时代至八角形教堂建造之时,一直有人在这建筑物内居住。在教堂的地面发现有胶泥碎片,是早期家庭式教堂的遗物。碎片上一些可辨认的、随意涂上的文字,包括彼得、耶稣被称为主、基督、至高者、上帝,及敬拜用字如阿们等,语文包括希腊文、古埃斯特兰盖洛文(Paleo-Estrangelo)、亚兰文及拉丁文。这么多的语言显示当地信徒和外地朝圣者,曾在这屋内一同敬拜。拜占庭时代的信徒,相信这座由第一世纪开始已有的教堂,就是福音书中耶稣与彼得及门徒一同居住的地方。埃格里阿(四世纪)记载说:「在迦百农众门徒首领的房屋,已转变成为一间教堂,那房屋原来的墙壁还存在。」
  在福音书中,除了彼得的房子外,还有提及其他住在迦百农的人,如税吏利未(可二15-17)、睚鲁(可五35-43)、百夫长(路七1-10)、约翰和雅各(可一 19-20)。但现今还没有找到这些屋子确定的位置和遗迹,可能初期教会的信徒对这些房子没多大兴趣,而只有最著名的彼得的屋子,才被改建成为教堂。现今在岛屋教堂之上,建立了一间八角形全新的圣彼得堂,于1991年落成。

二.希腊正教区

  这些遗迹的时期,多属公元七世纪早期至十一世纪。考古学者在这范围内的发现,有由玄武岩砌成的防波堤,由大石砌成供渔船使用的码头,建有水池的渔获市场,一所大型建筑物(七至十世纪),陶器(七至十一世纪),铜币及银币,罗马浴室,罗马石棺及坟墓(一至二世纪)等。

 

迦百农(Capernaum)加利利一个城市,仅见载于四福音书,是耶稣传道常驻之地,位于加利利海(亦称革尼撒勒湖)西北岸,但遗址迄今不详。其名原义为「拿鸿村」,至于「拿鸿」究竟是旧约的先知抑或其他人,已不可考。马太福音四章13节指出了迦百农的位置,记述耶稣「后又离开拿撒勒,往迦百农去,就住在那里。那地方靠海,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拿弗他利疆土是在加利利海之西。圣经记述了迦百农两个人物的事,进一步显示迦百农的位置,必在约但河口岸,也是政治势力分界的前线之地。从「百夫长」之事(太八5;路七2)可以推知,该城设有一队百人兵力的驻军,守护这座边关小镇;再从利未(即马太)归主的故事(太九9;可二14;路五27),可知该城设有税卡,其边城特征益加明显。以上所述仍不过是一鳞半爪的线索,考古调查至今尚未找到迦百农遗址的直接证据。今疑为迦百农遗址之地有二:一为汉米尼亚,亦称米尼耶废墟;一为呼姆废丘;两地相距仅2哩。迄至上世纪末,研究者多倾向于米尼耶废墟。该址位于提比哩亚至赛费德公路7哩处,有里程碑为志,筑路的青石即取自该处。鲁滨逊确定米尼耶废墟即迦百农,没有说明理由。犹太史家约瑟夫曾赞誉该处(参《犹太战争录》3.10.8),说其地据革尼撒勒四乡之沃壤,又提及迦百农的泉水如涌,长流不歇。他所指大概是约但河与革尼撒勒湖交汇处之塔布法三角洲,素有「七井泉」之称,其一井是加利利地区水源最丰的涌泉。自古以来,泉水即用于推动水磨并灌溉田亩。当年米尼耶废墟东北尚有一罗马浴场,其用水即由该泉经由两个蓄水池供应。犹太人较古的看法则倾向呼姆废丘,认为希腊名称「卡法农」在《米大示高希列》(1.87.26,约成于主后110年)中,译成希伯来文之「卡帕拿鸿」,可见晚至主后二世纪迦百农仍然存在。然而,以后再无任何典籍提及该城。一直到1160年,始有图德拉的便雅悯提及,「卡法农即卡帕拿农」。购下该址的方济各会修士从呼姆废丘挖掘出大量古钱和一座犹太会堂的遗址,已考定都是主后三世纪之物。只可惜并未从该遗址的下面,找到一个更古的会堂,可证明是路加福音七章5节所载为百夫长所建。由于缺乏进一步的证据,以色列政府将这一考古疑案悬而待决,并称呼姆废丘为「拿鸿村」。总而言之,迄今所知关于迦百农的材料,仍以福音书为最详。当年迦百农是一重要的城邑,有罗马驻军,耶稣从拿撒勒被逐后即来此城,并称之为祂「自己的城」(太九1);祂视此处犹如自己的家(可二1),并多次于该城行神迹(可一34),如医好了百夫长的仆人(太八5),治愈了彼得的岳母(可一31),赶逐了污鬼(可一23;路四33)等。耶稣之传道事奉以该城为中心,祂因见城内居民不知悔罪,而予以严厉的咒诅:「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坠落阴间。」(太十一23;路十15――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