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洁净和不洁净的条例」 洁净和不洁净的条例(CleannessandUncleanness,RegulationsConcerning)希伯来宗教的「洁净律」关系身体、礼仪、道德、灵性这4方面之意义;不同的场合虽然会强调不同方面的意义,但这4方面是互有关连和互相说明的。崇拜者之洁身沐浴、严守礼仪,主要是象征他在道德上的纯洁无瑕及与神亲密的属灵关系。旧约的宗教观认为,人与神的关系是道德性和个人性的。神赐摩西的律法,表明了衪的位格和本性。以色列的神的位格和一贯的品性,使祂与异教文化的众神相比,在道德性方面显然是截然不同的。迦南诸巴力神全都反复无常、败坏邪恶,无法企盼他们有一贯的道德操守;而以色列的真神却是言行一致的。神的律法表现了神的本性和祂期诸个人与全民的旨意。律法是至高的,无论何人,即使是大祭司和君王,都要服在律法之下。神在道德上的一致表现也见之于祂以神迹介入历史,以保护祂的子民,或惩罚他们和他们的仇敌,并拯救人类。据利未记所指的洁净,是与那颁赐律法的神之临在有关。人要到神面前,就必须遵守神的规定,按祂颁布的礼仪条例而行。利未记所载这些礼仪的细节,是要表明罪人到神面前来的道德要求,也同时表明神使人洁净的恩典。诗篇二十四篇3-4节对利未记礼仪的意义作了透彻明白的解释,即:惟有「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才能「登耶和华的山」,才能「站在他的圣所」。一个人的洁净不仅要看外在的行为,更取决于内心与神的关系。由于罪人自己决无能力来满足神的道德要求,所以他或她就要全然依靠神,依靠神所赐可满足洁净要求的安排。这安排在律法中有详尽的陈述。早期历史宗教背景各民族的洁与不洁的观念,肯定是受人的良心作用所影响。罪之不洁这主观的感觉是世界各大宗教的共同点,尽管表达的形式和解释各有不同。许多宗教都有洁净仪式。希伯来宗教的礼仪条例中,有禁止人接触某些对象之例,或因其为神圣之物,或因其为不洁之物;这可与许多原始宗教的「禁忌」相比拟。早期希伯来人更与部分这些宗教有过接触。希伯来宗教与古代其他宗教相似之处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然而,也必须注意两者相异之处,这正是圣经之信仰独特的地方。摩西以前的圣经宗教创世记有几处涉及洁与不洁的地方,显示与其他宗教有相似之处,也可看见这些观念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的发展。例如,神在指示挪亚造方舟时,即在动物中作了洁与不洁的区分(创七2-9)。洪水后,挪亚向神献祭时尚把鸟类当作洁净之物献上(创八20)。由这些记载可以推想,洁与不洁的观念似早在洪水前即已形成了。 创世记记载,拉结以「身上不便」作为不能离鞍行礼的理由,向父亲告罪(创三十一35)。若她所指是她的经期,则藏于她鞍下的家神像已成了不洁,因她坐在其上(参利十五19)。另一例是创世记三十五章1-3节记载神命雅各迁居伯特利,并在那里筑坛。雅各为此而命家人「除掉外邦神」,并要「自洁,更换衣裳」。可见那时已知在敬拜之前,需有某些特定的洁净仪式。利未记的戒律礼仪与道德律摩西律法中外表之礼仪律法,与其内在之道德规范(如十诫)两者之关系,正是旧约神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从整部旧约来看,「不洁」与「罪」实属同义词,将「罪孽」描写成「不洁」的经文相当不少(例:利十六16、30;民五11-28;亚十三1)。礼仪上和道德上的洁净两者的关系可见于下列经文,一方面提及清洁的手,另一方面又提及清洁的心(撒下二十二21;伯十七9,二十二30;诗二十四4,五十一10,七十三14;箴二十9)。先知以赛亚在神面前自愧于自己的「嘴唇不洁」,于是有「红炭」沾他的唇(赛六5-7)。这「红炭」显然是象征赎罪与赦罪的。也有许多经文以洁净代表在神面前的清白无愧(伯十一4,三十三9;诗五十一7-11;箴二十9),而认为不洁是来自于罪恶(诗五十一2;赛一16,六十四6)。引致不洁的原因从摩西律法来看,有5个引致不洁的途径:1.食物。食物有洁与不洁之分,不洁之物是不可吃的。律法中申明,要把「洁净的和不洁净的,可吃的与不可吃的活物,都分别出来」(利十一47)。惟洁物可吃,因为这是神所允准的(参申十四3-21;徒十五28、29)。2.疾病。某些疾病,尤其是大痳疯,也使人不洁(利十三,十四),如乃缦的故事也说明大痳疯的不洁(王下五1-14);福音书也常常提及大痳疯患者(例:太八1-4,十8,十一5;路四27)。许多红肿、火斑、溃疮、结疖也都被列为大痳疯之属(包括汉森氏病,即现代痳疯)。凡被这类病人接触之物也均属不洁(利十四33-37)。3.人体排泄物。男精女血均属不洁,无论是排泄者还是接触者都有一定时间的不洁期。正常情况如男子行房(利十五16-18)或梦遗(申二十三10),不洁期为1日;病遗的不洁期为7日(利十五1-15);女子经后也有7日的不洁期(利十五19-24;撒下十一4)。经期不得行房,否则双方均属不洁(利十五19-24,二十18)。触及不洁者的唾液,也要有1日的不洁期(利十五8)。4.尸体。对死者的遗体、遗骨也须避忌,触及者即属不洁(民十九16),要守1个月的不洁期,此期间不得参与圣事和节庆,但于不洁期届满后可以补祝逾越节(参民九6、11)。大祭司因圣职在身,甚至不得参加双亲的葬礼(利二十一10、11;参民六7;该二13;太二十三27)。5.拜偶像。拜偶像是引致灵里不洁的主因。以色列全民曾因崇拜偶像而玷污(诗一○六38;赛三十22;结三十六25)。故此,与外邦人交往者也被视为不洁之尤。由于福音是为普世预备,这不与外邦人交往的观念后被废弃(例:约四9;徒十28;参加二11-14)。与拜偶像相关的是因「污秽的灵」引致的不洁(亚十三2;参太十1;可一23-27)。 器物戒律律法的禁忌说明了不洁是会传染的。尸体可玷污与它碰触之人和物,昆虫和爬行之物的尸体也一样(利十一29-38)。但谷物、水泉、蓄水池中的水不会因此玷污,也许恐怕会引致饥荒,因在农业社会中,在谷物和食水中发现死的昆虫和老鼠是常见的事。不洁的陶钵要被打碎,但木钵洗净即可(利十五12)。有死人之屋则甚至屋内未加盖的器皿也均不洁(民十九15),入此屋之人也不洁。由于异教徒均有拜偶像之俗,所以他们的衣物也均不洁;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必须经过火和水的洁净后方可留用(民三十一21-24)。痳疯病人穿过的毛、皮、麻等衣服也属不洁,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如搁置一段时间之后,衣上出现红、绿斑点,则必须付之一炬(利十三47-59,十四33-53)。处所戒律以色列的土地和百姓是圣洁的,但却会因欺压抢夺和崇拜偶像遭受污染而致不洁(书二十二17-19;结二十二24-31)。耶路撒冷虽是圣城,但城民的罪孽(耶十三27;哀一8)和被杀者的血(哀四15)会使这座圣城变为不洁。圣殿也会受不洁者污染。如犹大王亚哈斯兴拜偶像之风,至希西家继位,便将圣殿作了彻底的清洗,以袪除污秽(代下二十九15-19);再如多比雅僭居圣殿之屋,污秽了圣殿,尼希米将他逐出后,又作了一番除污袪秽的工夫才可复用(尼十三9);再如赎罪日的内容之一,就是袪除一年来以色列人的罪孽对圣殿的玷污(利十六16-19、31-33)。受痳疯患者污染的房屋必须拆除,且要将砖瓦石块抛到城外不洁之处(利十四45)。欣嫩子谷在两约之间时期已成为耶路撒冷的大垃圾堆,后来新约末世论以该处比喻地狱永恒的刑罚。以色列人的营账被视为圣所,便溺之处要远设在营盘的外围,且须掩埋(申二十三12-14)。这不啻是一项重大的防役措施,因古代行军途次时有瘟疫发生。食物戒律律法规定一些动物为不洁之物,在禁食之列(利十一;申十四3-21):凡死于老年、疾病、跌伤或被其他猛兽啮伤之动物均属不洁,不可食;凡不是反刍和偶蹄的动物(如猪、骆驼、白兔等)不可食;凡无翅或无鳞的鱼类不可食;凡食肉食腐的死禽不可食;凡有翼的昆虫不可食,但有翼而能跳的昆虫例外(如蝗虫、蚂蚱、蟋蟀等);凡「爬物」均不可食,如虫、蜥蜴、蛇、鼬、鼠等。此外,动物的血在不洁之列,绝不可食(创九4;利十七14、15;申十二16-23;徒十五28、29)。洁净仪式限时除秽某些污秽是有限期,有的是1天(利十一24),或7天、14天、40天、80天不等。触尸和月经的不洁期均为7天(民十九11;利十五19)。产妇的不洁期为:生男者7天,生女者14天。产后也有一段时间不可触摸圣物,生男者33天;生女者则66天。清洗除秽接触不洁之物(如排泄物等)需以清水洗涤手和衣服,且要守一天的不洁期(利十五5-11)。圣物除秽在洁净仪式上也有使用某些有象征性的东西来除秽,如宰红毛牝犊焚之,取其灰合水(民十九1-10);如用香柏木、红线、牛膝草、鸟血等物来为大痳疯患者袪秽(利十四2-9)等。在圣坛前行洁净礼则非用牲血不可,因为圣坛是献祭赎罪之所(利十六18、19;结四十三20)。牲祭除秽献牲祭是洁净仪式的最高规格。患漏症者痊愈后要献斑鸠或雏鸽为赎罪祭和燔祭(利十五14、15、29、30),以祈袪秽免罪。产妇于不洁期满后要献一只羔羊,一只雏鸽或斑鸠为燔祭和赎罪祭,以祈袪秽除罪(利十二6)。穷人可免献羔羊而另以1只雏鸽或斑鸠代之(利十二8,十四21-32;路二24)。牺牲的血象征生命,流血即表示死亡,因疾病或罪孽引致的不洁转移到祭牲身上,献祭后就把不洁除去(利十四7)。献祭杀牲常含有代替的意思,而牲血才有涤污袪秽的功能,故祭祀就是一切洁净仪式的根本。焚烧除秽一些污染之物如金属器皿等(民三十一22、32)需经火烧方可除秽。对乱伦者不仅要处死,且要焚其尸才能除袪污秽(利二十14);清除拜偶像的恶俗首先要砸碎偶像并投之一炬(出三十二20);祭拜异神的城邑也要经火洗方可除尽污秽。新约的洁净说新约并未扬弃旧约的洁与不洁的观念,只是加以新的解释。新约是突出了其道德含义,且以不洁为罪。耶稣的教训福音书是以旧约律法与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的教导为背景的。耶稣遵奉律法,却与那些曲解律法原意,于后来兴起的犹太教派时时相左。耶稣教训说,邪恶出自罪人内心,并非来自外界的污染(可七14-23;路十一41)。 祂的主旨是在抨击法利赛人拘泥形式,只顾外表的礼仪。可以说,耶稣是将律法「内心化」,或更确切地说,耶稣所重的是律法的精神实质,祂所强调的是律法对人们内心生活的各项要求。四福音书俱称魔鬼为「污秽的灵」,不啻是揭出了魔鬼的邪恶本质。我们还可以看到,凡用「污秽」之处,必指心灵而言,这一细节可表明,新约已把着眼点从礼仪、外在的不洁,转到罪恶的问题。使徒的教训使徒行传十章有一段关于早期教会生活的重要记载,神以异象晓谕彼得,指出外邦人并不污秽,应当接纳他们,于是,便有外邦人哥尼流归主。耶稣关于污秽来自内心的论说,导致了使徒保罗的基督徒自由说。保罗本是法利赛人,他颇有资格以遵仪守礼自诩,但他却看到了万物本身并无洁净与污秽之分(罗十四14),他且断言「凡物固然洁净」(罗十四20)。他还指出,「凡事我都可行」,但并非事事都有益处(林前六12),因为「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罗十四23)。显而易见,这「凡事我都可行」的说法是对仪礼主义的直接否定。新约书信的教导指出,洁净是因得救重生,以致向神顺服的结果,故这是基于救赎大功的洗罪能力(参罗六19;帖前二3、4;此两处的「污秽」纯是指道德方面)。正如约翰壹书一章7-9节所说,我们若认罪悔过,耶稣的血便会洗净我们一切的罪。赎罪耶稣的宝血是罪的最后清洗剂;使人脱罪而成义(来九14、22;约壹一7)。牛羊的祭血只是预表,耶稣的血才是实体。因此,「曾用羊羔的血」洗净的人(启七14),都「穿着洁白光明的细麻衣」,享受天国的福祉(启十五6,十九8-14)。耶稣在十字架上流血死亡,其宝血的洁净大能并无神秘之处。这血象征基督奉父的旨意献上生命,为人而死充分满足了三位一体的真神公义的本性。父神的公义即由此而昭见于天下,遂使罪人有了蒙恩得赦的可能。神在历史上是永恒不变的:祂自己是公义的,且又使在基督里的信徒蒙恩称义(罗三24-26)。重生与信连旧约的信徒也都知道,仅靠献祭尚不足以达到洁净的目的,必须还要有内心的改变。所以,大卫祈求神说:「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诗五十一10),因为任何祭祀礼仪都不能替代真正痛悔的心(诗五十一16、17)。耶稣向祂的门徒指明洁净与重生的关系,祂说:「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约十五3)使徒保罗也提到「重生的洗」(多三5),那是圣灵借着道的洁净而成的工(弗五26)。使徒彼得也以「洁净」来描写道在人的内心,配合人的信而产生的重生(彼前一22)。另参:「洗礼」;「割礼」;「未受割礼」;「祭祀」;「圣经中的律法观」;「饮食的条例」。――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