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悔改

 

悔改」原文意指心思的转变,思想上的改变。悔改不是行为的改变,所以不是弃恶从善;悔改乃是心思的改变,是将心思从一切在神之外的人事物转向神自己。―― 黄迦勒

 

【『悔改』的字义】「悔改」这字在希腊文里的意思,乃是心思的转变。这个心思是人里面发出思想的机关,所以圣经里所说的悔改,不是改行为,乃是改思想。悔是心思的改,改也是心思的改。悔和改都不是行为上的,一点没有行为的意思。当然,真正的悔改,必定会导致行为上的改变,但那是伴随着悔改而有的现象,并不是悔改的本身。

         圣经说:「应当悔改归向神」(徒廿六20)。这里的「归向神」,原文是「转向神」。人堕落在罪恶中的时候,人的心思总是背向着神之外的人、事、物,悔改是说,人必须从原来在神之外的一切人、事、物,转过来向着神。悔改不是重在改过自新,不是重在脱离甚么,乃是重在转过来向着神。

         圣经又说:「当向神悔改」(徒廿21)。因为悔改是转向神,所以真实的悔改,必须是「向神悔改」。世人所要的悔改,是向善悔改,向对悔改。但神所要的悔改,不只是向善、向对,更是向神悔改。人很可能从恶改向善,从错改向对,而仍没有改向神。圣经里所说能使人得救的悔改,必须是向神悔改;不是以神之外的人、事、物作目标,乃是以神自己作目标。── 黄迦勒

 

悔改(Repentance)字面的意义是指一种心意的改变,这改变并非只关乎某一个计划、意图或信念,而是整个人的改变,使人从一个敌挡神的罪恶道路上回转过来。这种改变有时称为「福音性的悔改」,因为这悔改源于向罪人宣讲神的恩典,及圣灵在信徒新生中相关的工作(约三5-8)。这种改变是基督得胜死亡的结果──祂高升至父神右边,作君王和救主后,赐给人的礼物(徒五31)。这种悔改乃伴随着在基督里得救的信心(徒二十21)。若以为一个人不在意自己的罪,也不悔改,却可以相信基督能把人从罪中拯救出来,其思想便互相矛盾,也是不合理的。在归向基督一事上,悔改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圣经常强调悔改过于得救的信心。基督也曾说,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的天使也要为他欢喜(路十五7)。使徒形容外邦人归信基督时,说神赐恩叫他们「悔改得生命」(徒十一18)。虽然一个人归信基督时可能只着意于某一方面,但事实上福音性的悔改和在基督里的信心是不能分割的。这种忏悔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而是一种意志上的动向,刺激人作出与神所启示的旨意相符的行为(包括向人作出赔偿;参路十九8)。认识日常的罪过和缺点,使人重新忏悔,并再次使用在基督里的信心。一次极深和值得注意的忏悔,是大卫与拔示巴行淫后所表达的痛悔之心(诗五十一)。有时神也呼召全教会一起悔改(启二5)。哥林多后书第七章详尽地叙述了一次令人感兴趣的集体悔改,其中包含的成分有:为罪忧伤,决意弃掉昔日犯罪的行径,并从今走上正轨。虽然悔改常伴有极深的情感,但悔改并非就是这种情感,而是罪人在圣洁的神面前,对自己亏负神的确认。除了这种「福音性的悔改」之外,圣经也记载了许多别的悔改,如法老(出九27)、扫罗(撒上二十四16-18),及加略人犹大(太二十七3)等人的悔改。他们悔过并不是由于看见神向罪人施恩,而是惧怕承受恶果,因此在性格和思想上并没有真正的改变。施洗约翰(太三2;可一4)和基督(可一15)都传讲悔改的道,呼召罪人,而不是呼召义人。使徒也按着大使命(路二十四44-49)继续传悔改的信息,在五旬节那天就是一个开始(徒二),而那天彼得所传的道也有显著的结果(第41节)。根据罗马天主教会的规定,忏悔的圣礼包括悔罪、认罪和赎罪,神父则需要宣告赦罪。但新约并没有把忏悔与一套圣礼架构联系起来,也没有由祭司赦罪的规定;此外,罪人是需要亲自来到神面前悔改,并接受神透过唯一的中保──大祭司基督──的赦罪(提前二5),但上述的做法却跟这圣经道理不相符。

旧约常提到神后悔,如约拿在尼尼微宣告神的警告后,神曾后悔祂对尼尼微的审判(拿三10)。我们不可看这经文为解释神的忧伤,也不可视之为祂永恒旨意的改变,这只是因为人类有所改变,所以神改变或更新祂已宣布了的计划和祂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加尔文及其他学者所说,圣经这样描写神与被造物之间的关系,是神按着人的转变而有相应的行动。PaulHelm另参:「回转/归正」;「重生」;「救恩」;「认罪/认信」;「赦免」。――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