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哥林多后书」提要

 

壹、作者

 

        使徒保罗(参一1;十1)

        根据圣经的记载,保罗原名扫罗(徒十三9),系以色列人,属便雅悯支派(罗十一1);按血统而言,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腓三5)。他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在名师迦玛列门下,按严紧的犹太律法受教(徒廿二3)。后来成为犹太教中最严紧的法利赛人(徒廿六5),为祖宗的律法大发热心,逼迫教会(腓三6);然而这是在他不信不明白的时候所作的(提前一13)。有一天,当他要去大马色捉拿信主的人们时,蒙主耶稣在路上向他显现(徒九1~5)。从此,他便成了基督徒,并奉召成为使徒(罗一1),主要以外邦人为传扬福音的对象(加二8)。先后至少写了十三封新约书信,是基督教真理的主要诠释者。

 

贰、写作时地

 

        约在主后五十七年写于马其顿的腓立比(参二13;七5)。本书不但说保罗自己在马其顿时的光景,也对哥林多教会讲到马其顿众教会的光景(1~5)

        哥林多后书距前书至少有一年(参九2),可能保罗夏天去特罗亚(参二12),冬天或翌年春天到马其顿(参二13),之后再到哥林多。

 

叁、本书受者

 

        在哥林多的教会,并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1)

        保罗在到达以弗所之前,曾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徒十八1118~19)。哥林多教会应是那一段期间,由保罗所建立的。他曾偕同亚居拉、百基拉、西拉和提摩太等位同工,在那里传扬福音,竭力作工(徒十八25)

        哥林多城位于希腊南部,雅典以西,位于罗马与东方交通往来的要道上,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哥林多向以庙寺闻名,以供奉希腊美与性的女神维纳斯最为有名。由于哥林多人的宗教信仰腐败,故这城也以不道德闻名于世。人们常以『哥林多化』一词,作为生活堕落与腐败的代号。

 

肆、写本书的动机

 

        欲知保罗写本书的动机,便须先知道本书的背景。当保罗还在以弗所时就为哥林多教会极其挂心,写了《哥林多前书》之后不久,先差遣年轻的同工提摩太去帮助他们(参林前十六10),可能哥林多信徒对待提摩太不太客气,于是保罗决定亲自再去哥林多一趟(参十二14,这里的『第三次』暗示他曾经第二次去过哥林多),但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应许不久再去(参二1)。到了以弗所,保罗就写了一封措辞严厉、却多多流泪的信打发提多送去(参二3~4),可惜这封书信已经失传。不久以弗所大乱,保罗几乎丧命,他便离开那里,但未去亚该亚,可能因考虑到哥林多信徒在未改变对他的态度之前,去访问他们恐于事无补,所以在特罗亚等候提多,既不见提多回来,就去马其顿的腓立比(参二12~13),那里教会虽好,但保罗因不晓得哥林多信徒对那封『流泪信』的反应如何,仍是内心不安,直到提多来了,才得了安慰(参七7)

        提多回报的大致是好消息,就是大部分人听从保罗的劝告就悔改了。但仍有缺点,还有人对保罗说要去却未去,而认为他反复不定(17),其实保罗是为要宽容他们(23);他们对待犯罪的人太严厉,不知赦免(6~7);对一些假使徒的认识还不够清楚(1;五12);对伪师未划清界限(14~16);一部分不顺服的人还在造谣毁谤保罗;有人以为保罗凭血气行事(2);有人自信属基督,说保罗对基督的关系很少(7);有人说保罗写信威吓他们,其实保罗是算不得甚么;又说保罗的气貌、言语都不及其他使徒(10~11);也有人说保罗诡诈,用心计牢笼他们(十二16),不承认保罗所得启示,不相信基督在他里头说话(十三3)等等。

        综合上述的背景,我们得出保罗写本书的动机如下:

        ()解释应许去而未去的缘故。

        ()解释自己行事为人并事奉的原则。

        ()劝勉哥林多信徒要认清假使徒并要与他们分别。

        ()劝勉哥林多信徒要赦免知错悔改的人。

        ()劝勉哥林多信徒要参与济助耶路撒冷贫穷圣徒的事。

        ()以各种凭据表明自己确实是基督的使徒,拥有使徒的权柄。

        ()叫那些不顺服的人悔改,以免保罗第三次去用权柄待他们。

 

伍、本书的重要性

 

        《哥林多后书》虽然是一本抒发个人情绪的书信,但信中却含有许多重要的真理和榜样,不但在神学上具有相当的价值,且给主的仆人们和一切基督徒留下了事奉主并行事为人的基要原则:

        ()对三一神的本质、特性、心意和工作有极清楚的启示(参一1018~22;四6;五18~21)

        ()对新约的特点和超越性提供吾人可资窥探的橱窗(参三章)

        ()对肉身和灵性的轻重、相对与相关性也给我们清楚的指引(参四7~10)

        ()对神工人的职责、行事原则与该有的存心留下了很好的榜样和说明(参五11~16;十1~十一12;十二613~21;十三1~10)

        ()对财物奉献和教会对款项的处理之道也提供了属灵的原则(参八至九章)

        ()对使徒的凭据、权柄和运用权柄的原则也留下了很好的榜样(参十一23~十三10)

 

陆、主旨要义

 

        基督和十字架乃是新约执事的经历和他的职事。保罗在前书是以基督和十字架来对付教会中一切难处,在后书中他就以本身的经历见证说,他自己也是如何的活在基督和十字架的实际中。他之能成为神新约之下的一个执事,以及他能在神面前领受一份荣耀的职事,都是在于基督和十字架在他身上深深的作工、破碎和组织。所以我们从《林前》、《林后》二书合起来看就可以知道,这位神伟大的仆人,他所作的和所是的,乃是一致的,都是那一位钉十字架的基督。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的特点如下:

          ()保罗把他自己摆出来,但不是传自己,仍是传扬耶稣基督为主。保罗在对抗那些『最大的使徒』向他权柄的挑战时,让我们看见他在别处从未透露的内心深处的景况,以及他的生平和事奉中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因此本书也是他书信中最不带神学与教理,极具个人色彩的一封,让我们深深认识这位『在基督里的人』。

          ()保罗的喜、怒、哀、乐如同画在我们眼前,他的样子也可以从本书想象得到。他有时在喜乐的极峰,有时却在忧伤的深谷;令我们明白,即使坚强如保罗,也有他灰心失望的时刻。但叫我们鼓舞的是:主基督总是给保罗足够的力量,甚至连死亡都能胜过。

          ()这封信也让我们看见保罗如何处理他与教会的关系。他爱他们像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女。他管教、责备,为他们的争吵、分裂痛心。他关怀远在耶路撒冷贫苦的圣徒,因此在外邦人的教会中筹募款项,赒济他们。这样作,不只表明众教会在基督里的一体,也是把基督徒彼此的相爱与关怀见诸实行。

          ()可以清楚看到保罗的敌人们的策略和言论。他们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者的模样,先博得信徒们的好感,然后占领他们的心思。而另一面处处中伤保罗,使信徒们对保罗的态度,从信任转而怀疑,从怀疑变鄙夷。

          ()全备而被沿用的祝福词(十三14)

 

捌、与《哥林多前书》的关系

 

          《哥林多前书》是使徒的辩论、指责和定罪,使受搅扰并迷惑的哥林多信徒转向并注重基督;《哥林多后书》是使徒的见证、安慰和鼓励,带领哥林多信徒经历并享受基督。因此,后书比前书更重经历,更主观且更深入。兹将前后两书的主要相异点列述如下:

          ()前书对付教会中的各种问题;后书对付信徒内心的各种问题。

          ()前书对付信徒对恩赐的误解与误用;后书对付信徒对职事的无知与误会。

          ()前书帮助教会对抗世界与异教的影响;后书帮助教会对抗假使徒和异端的影响。

          ()前书说明基督徒真爱的道理和原则;后书表达基督徒真爱的榜样和实行。

          ()前书重在解决信徒与信徒之间的问题;后书重在解决信徒与工人之间的问题。

 

玖、钥节

 

        「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祂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灵。」(5~6原文)

        「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杀死(原文),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7~10)

        「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像神藉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20)

 

拾、钥字

 

        「安慰」(全书29)

        「夸」「自夸」(全书29)

        「职事」或「职分」(789;四1;五18;六3)

 

拾壹、内容大纲

 

【使徒保罗的事工与榜样】

      一、引言和解释(1~11)

            1.问安(1~2)

            2.为患难中得安慰而感谢(3~11)

                  (1)得安慰乃为安慰别人(3~7)

                  (2)苦难叫人不靠自己而靠神(8~11)

            3.解释自己的行踪(12~13)

                  (1)在世为人不靠自己,乃靠神的恩典(12~14)

                  (2)要去而未去并非由于自己反复不定(15~17)

                  (3)因为所传的基督并没有是而又非的(18~22)

                  (4)躭延的原因乃为宽容(23~24)

                  (5)立意不叫人因自己的来到而忧愁(1~3)

                  (6)写信为要显明格外的疼爱(4)

                  (7)劝大家要向那悔改的弟兄显出坚定的爱心(5~11)

                  (8)表明自己等候提多时的心境(12~13)

      二、保罗事奉主的榜样(14~16)

            1.到处显扬基督的香气(14~17)

            2.用神的灵使人成为基督的信(1~6)

            3.使人满有基督的荣光(7~6)

                  (1)是属灵的职事,有极大的荣光(7~11)

                  (2)是主的灵使人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12~18)

                  (3)只传基督,使基督的荣光能照在人的心里(1~6)

            4.不是顾念所见的瓦器,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宝贝(7~17)

                  (1)自己被交于死地,叫人得着复活的生命(7~15)

                  (2)外面的人虽然毁坏,里面的人却要更新(16~18)

                  (3)地上的帐棚虽然拆毁,却得穿上属天的房屋(1~5)

                  (4)行事为人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6~8)

                  (5)立定志向,为主而活,讨主喜悦(9~15)

                  (6)不凭外貌认人,乃认基督里的新造(16~17)

            5.接受和好道理的托付,尽和好的职分(18~16)

                  (1)作基督的使者,劝人与神和好(18~21)

                  (2)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1~10)

                  (3)劝人以宽宏的心与自己和好(11~13;七2~4)

                  (4)要分别为圣,才能与神和好相交(14~1)

                  (5)因提多所报和好的讯息而欢喜快乐(5~16)

      三、劝勉信徒参与爱心的捐献(1~15)

            1.要效法马其顿众教会乐捐的榜样(1~8)

            2.要效法耶稣基督为我们成为贫穷的榜样(9~15)

            3.要效法提多等人热心和行事光明的榜样(16~24)

            4.当出于乐意,不是出于勉强(1~5)

            5.当为多收仁义的果子而多多撒种(6~15)

      四、为他自己的使徒权柄有所表白(1~十二21)

            1.表明他作工的原则(1~18)

                  (1)不凭血气争战,乃靠神的能力(1~5)

                  (2)运用权柄不是要败坏人,乃为造就人(6~11)

                  (3)只照神所量给的界限,不仗别人所劳碌的夸口(12~18)

            2.表明他作使徒的心态(十一1~15)

                  (1)为信徒向基督失去纯一的心而感愤恨(十一1~3)

                  (2)不藉言语,乃在凡事上显明作使徒的知识(十一4~6)

                  (3)自居卑微,为叫信徒高升(十一7)

                  (4)在钱财上谨守,为不给人机会毁谤(十一8~12)

            3.被迫自居愚妄人,为让信徒能分辨真假使徒(十一13~23)

                  (1)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十一13~15)

                  (2)假使徒凭血气自夸,他只好也自夸身分(十一16~23)

            4.表明他作使徒的凭据(十一23~十二21)

                  (1)凭据之一,经历诸般的患难(十一23~33)

                  (2)凭据之二,得着主的显现和启示(十二1~10)

                  (3)凭据之三,百般的忍耐和神迹奇事异能(十二11~13)

                  (4)凭据之四,有父母般的爱心(十二14~18)

                  (5)凭据之五,凡事都为造就信徒(十二19~21)

      五、劝勉和结语(十三1~14)

            1.劝勉信徒不要让他使用权柄严厉对待他们(十三1~10)

                  (1)对犯罪的人必不宽容(十三1~4)

                  (2)总要省察和试验自己,行事端正(十三5~9)

                  (3)好叫见面的时候,不必使用主所给的权柄(十三10)

            2.末了的劝勉(十三11)

            3.问安(十三12~13)

            4.祝福(十三14)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哥林多后书注解》

 

哥林多后书(Corinthians,SecondLettertothe)作者一般公认哥林多后书的作者为使徒保罗。不过,有些学者以为二章14节至七章4节和十至十三章这两大段是出于保罗另外的书信;另有学者更质疑六章14节至七章1节这一段是否真为保罗所写。不错,这段文字显然是有些离题,但若说有一位编者把这段文字加插在这里,却更是叫人感到奇怪。此外,七章2节重复六章13节的思想,显明保罗觉察他已离题,故重复上文的思想,带领读者回到上文的主题。这做法在保罗的著述中并非罕见。写作年代和缘起保罗在以弗所期间(主后55)写过「前信」(参林前五9)和哥林多前书之后,继续留在那里工作。翌年,哥林多教会危机突起,保罗曾渡过爱琴海,到哥林多作短时间的逗留。但因教会中一领袖(似是持有耶路撒冷教会荐信的一名滋事分子)与他对立,故未能解决危机,而不得已地返回以弗所(林后二15)。保罗在这次「痛苦之行」以后,差遣提多送去一封措辞严厉的「泪书」(他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三封信,参林后二4,七812)。结果使哥林多教会深自悔悟,并把那位领袖革离教会。可惜这封信已失去。与此同时,保罗在以弗所也身陷险境,几遭杀身之祸(参林后一89;罗十六4;徒十九23-41记述之事可能是这危险的始源,保罗后或因此被捕;按林前十五32所说,他在以弗所可能早已有麻烦)。保罗没有被杀,他的逃走也是一个神迹。保罗于主后56年春离开以弗所,北赴特罗亚,本欲一见提多,了解哥林多教会的情况。由于他挂心哥林多教会的情况,就急不及待地放弃在特罗亚布道的机会,越海赴腓立比。他在那里遇见提多,始知哥林多教会可喜的变化。哥林多后书一至九章就是保罗对这消息的反应,而在八至九章透露他将再访哥林多,要他们作好准备。不久,保罗收到新的消息,哥林多教会对他又有新的攻击。于是他写了哥林多后书十至十三章为使徒职分自辩。信发出后,保罗于当年年底始再访哥林多(徒二十2)。至于哥林多后书引起的反响和保罗这最后一次造访的结果却已无从知道;只是从一世纪末一位著名教会领袖致哥林多教会的信中可以看出,那里的纷争日后犹未消弭(参《革利免一书》)。背景哥林多家庭教会常有纷争。有人喜爱亚波罗,对保罗粗鲁的作风颇不以为然;有人听从彼得过于保罗,他们倾向于耶路撒冷最早期的使徒,以及他们的犹太习俗(林前一)。于是,不少持耶路撒冷使徒荐信的巡回教师来到哥林多教会,轻易地吸引了一批跟随者,并对保罗的权威,甚至于人格百般诋毁(耶路撒冷使徒若知道他们这样利用使徒的荐信必深恶痛绝)。连保罗发起之对耶路撒冷的捐献募集也被搁置起来(林前十六1-4),一则因为与保罗有关,二则是那些教师的开支费用全由地方教会捐献。面对这种情况,保罗基于与哥林多教会重新和好的关系,写信重申他对哥林多教会的爱,并为那班教师的诬告而辩护。目的和神学教导全信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在巩固双方已经恢复的关系,澄清情况,宽恕攻击他的人,省思事奉的性质。对保罗来说,事奉使人备受苦楚,但也使人得安慰。他因环境的逼迫和共事者的攻击而屡受肉体上和情感上的苦痛;但他既知将来的奖赏,又体验着神在他身上所施的大能,由此而产生的欢乐和欣慰更是不可名状。保罗多次出生入死的经历使他省思死后之事。他所期待的,是死后与耶稣同在,并得到复活的身体;他对死亡并不畏惧,因那是他的人生目的,他可以看见那未见之事的实体。第二个目的是使教会恢复进行募集对耶路撒冷教会的捐献。于此,保罗也论及有关基督徒捐献的教训和当行的经济原则:基督徒当效法基督乐于捐助的精神;并当按照经济均平的原则来彼此施受。第二部分是保罗对使徒职分所作的辩护。他力斥那班搞事分子的自认优越,指出基督徒的事奉既不是靠辩才,也不是靠门第,而是凭神的呼召。从这两个部分可以看出保罗维护教会团结的强烈愿望,包括地方教会内部的团结一致,也包括教会与神所选派的教会领袖如保罗等之间的亲密和谐。内容问候(一1-7)先是例行的祝问(一12),继是保罗常作的谢恩(一3-7)。保罗感谢神在他患难之中所赐的安慰和使他绝处逢生的拯救,这是本书一至七章的主题。保罗深知受苦的滋味,但受苦也使他体验神的安慰,他也将这安慰传给哥林多教会。

解释(一8至二13)保罗提及在以弗所碰到的危险,几乎使他失去了生存的希望。他的得救不啻是死而复活,这更使他相信,惟有神才是基督徒的避难所,而人之力量决不可恃(一8-11)。保罗又说,他唯一敢于夸口的便是在种种险恶环境中,他对神始终不渝的那颗清白的良心(一12-14)。保罗先曾计划两访哥林多(参林前十六56),但除了那次短暂的「痛苦之行」外,原先的计划均未兑现(林后一15至二4)。有人为此指摘他的计划不是出于圣灵引导,也有人指他出尔反尔,保罗特别作出解释。保罗证明自己一向是言行一致的(参雅五12),因为他的生命反映了神在耶稣基督身上已应验的应许。保罗说他之改变原意是形势所迫,因为他不愿重演那次「痛苦之行」;这种改变纯是出于爱心,而不是轻诺寡信。先是哥林多教会读了保罗的「泪书」之后即有所觉悟,便将那位与保罗为敌的「领袖」(不是林前五章所指者)革离教会;后保罗听说该人已深自忏悔,便呼吁哥林多教会本着宽恕的精神重新接纳他。革离教会是为了对付不肯悔改之徒,只要那人悔改,处罚的目的已达到(二5-11)。保罗遂开始讲述他从以弗所到腓立比的经历,怎样听见他那封「泪书」带来的回响(二1213)。但他只说到放弃在特罗亚布道的机会,而赶去腓立比会晤提多,然后插入一段不同主题的叙述。使徒事奉的性质(二14至七4)使徒的事奉是耶稣事奉的延续,是经苦难而达至荣耀的历程,保罗也有分于这事奉。即使在苦难之中,仍有在基督里的胜利,因基督徒有分于基督的胜利。恰如罗马人胜利凯旋时散发的香气,对胜利者是意味欢欣高兴,对被俘掳的囚犯意味死亡;耶稣的胜利也是给信徒以生命,给不死者以死亡(二14-17)。以胜利者自诩似有夸口之嫌,但保罗毫无自我炫耀之意。试想,那些滋事分子是凭着耶路撒冷的荐信自夸,但保罗完全无此需要,因为哥林多教会便是他事奉的明证(三1-3)。他所夸耀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在圣灵里的新约。这新约与旧约不同,它既不会凋萎或褪色(此处保罗根据犹太人对出埃及记三十四29-35的解释指出,摩西以帕蒙面,不使以色列人看到逐渐退去的荣耀),也不必遮掩神的临在;它是永恒的,并借着圣灵直接显现神的存在。保罗不必向信徒隐瞒或讳言任何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不是关于他的,而是关于耶稣的,耶稣自己就是光(三4至四6)。

保罗作为信使,只是一个平凡、易破的瓦器,却载了无价的宝贝,藉此显明福音的唯一能力就是神的大能。这个软弱与能力的对比,可见于使徒的受苦,使徒天天受死是效法耶稣的苦难,藉此将耶稣的生命流传到别人身上(四7-15)。因此,不管遭遇多苦,保罗的勇气和信心依然如故,因为他目光所瞩已超越今生,而远见到那永恒生命的奖赏。他事奉的动机是不凭眼见,全凭于信,因他是为那未见的实体而生活(四16-18)。他期待死后可获得永恒的复活的身体。他的盼望不是成为脱离身体的灵魂(「赤身」),而是于死后立即进到一个荣耀的生命,这是圣灵的同在早已作出的保证。这个希望是保罗从以弗所死里逃生时的一大收获:他面对死亡时必曾真诚地祈祷并有彻悟(五1-5)。那将来的事包括基督的审判,因此,保罗是在这审判的光照下努力生活,这是他藉信心早已看见的(五6-10)。

保罗的一番表白并不是抬高自己,只是表明心迹(知他者都当承认):他满怀对基督的爱,并相信人人都当为基督而活,非为自己(五11-15)。他指出,我们看人,包括看保罗,甚至看基督,都不应再根据一般世人的眼光(保罗归信之前曾用世人的眼光看基督,归信后使他的观点发生了剧变),而应根据新造之人的眼光。保罗的任务便是宣告神已与新人和好了,神早经承认了这和好的新约,现在只等待人的认可和接受(五16-20)。保罗作为神的同工,宣告神的救恩。他为了传扬这个信息而采取了神所喜悦的一切方式,为了显示神的大爱受尽了人所能想象的一切苦难(六1-10)。保罗对哥林多教会并无任何芥蒂。如果说在双方的关系上仍有甚么障碍的话,问题是出于哥林多信徒方面(六11-13)。论圣洁之道(六14至七1)保罗可能猜想横亘在他和哥林多教会之间的障碍,也许是他们对俗世的贪恋,或是他们犹未肃清哥林多前书所指的那些毛病,所以他稍为转离上文的主题,插入一段关于与未信者分别的教导,指出光明与黑暗、基督与魔鬼,信者与不信者是绝对对方的两方,是丝毫不能通融的。正如出埃及记二十五章8节、利未记二十六章11-12节、以赛亚书五十二章11节、以西结书三十七章27节、何西阿书一章10节(引自不同经文的句语合成一段文字的方式,是犹太人所熟悉的)的教导,基督徒不可与不信者通婚共事,以防他们清白的道德受到污染。再论使徒事奉的性质(七2-4)保罗再接回六章13节的话,他指出,他不认为哥林多教会有甚么实质的事可指控他,因为他并没有作过任何有损于他们的事。他对他们所说的一切不是批评他们,只是以爱心叮嘱和规劝他们罢了。即使现在,他也愿意为他们而死。

解释的结束语(七5-16)至此,保罗结束了这大段插论,重返二章13节有关他的行程的话题。他说,他从提多口中得知哥林多教会读了他的「泪书」后不但能知错,而且萌生真正悔改之意,从而生出热心、圣洁和喜乐;另也得知他们对提多极为友善和尊重,提多自己的感受也使保罗深感欣慰。为耶路撒冷募捐之事(八1至九15)在双方言归于好的情况下,保罗又重提为耶路撒冷教会募捐这个敏感的话题。犹大地于第一世纪四十年代的饥荒,使耶路撒冷教会贫困不堪。在保罗看来,这种募捐不但是济困扶危的善行(参徒十一27-30;加二10),而且也是犹太教会与外邦教会合一和团结的象征。自身也极贫困的马其顿教会曾踊跃捐助,不遗余力,故提多来哥林多,帮助那里的教会完成年前即已开始的募捐(大概因与保罗的矛盾而停顿了,参林后八1-7)。保罗对捐献所本的原则有3项:(1)哥林多教会应效法耶稣,祂为人成为贫穷;(2)捐献当各尽所能,不在乎多少,因为神所悦纳的是施舍之行,而不是施舍之量;(3)各教会的经济需均平,不要有人富裕,有人不足(参出十六18)。这经济均平的原则可应用到分隔两洲的两个教会的关系上(八8-15)。教会委派提多和另外两位可靠的弟兄来监理捐募事务(保罗不涉财务的具体工作)。须知教会理财之清廉十分重要,不仅要无愧于神,也要在世人面前清白(八16-24)。保罗指出他无须多谈募捐的意义,因为哥林多教会在年前开始捐献时即已有清楚的认识;保罗此次只是加以督促,希望当他率各教会代表携各自的捐项到达哥林多时,捐款业已备齐,且不会让人觉得富足的哥林多教会竟然未有预备,因为保罗早曾夸赞过他们在年前那次募捐中的热心与慷慨。保罗这一段文字显示他思考缜密、循循善诱的特点;他表示对他们有极高的期望(九1-5)。然而在陪同保罗往耶路撒冷送捐的各方教会代表的名单中,却未见有亚该亚(暗指哥林多)代表之名(徒二十4)。保罗如耶稣所教导,指出金钱的唯一价值在于施出(太六1920),但不希望哥林多教会的施舍是出于某种罪念或勉强。施捐者当深信神施惠于人的大能和慷慨,以致可欢畅快乐地施出。受施者必当感谢神的恩典并为施者祷告,从而使全教会在爱的融洽中结成牢不可破的整体。保罗结束本段时再提醒人注意神给我们极大的恩赐。自辩(十1至十三14)我们可以发现,从十章1节起,信的语气出现了陡变。一章1节至七章16节的和解语气,转为驳辩,语气也严峻起来。保罗感到愤怒,是因为保罗的使徒职分受人无端攻击,他必须起来捍卫自己的职分。实际上,保罗是个十分谦卑的人,他决不愿轻易动用他的权威;但在受迫无奈之下,保罗不单运用使徒权柄,更有属灵能力,可粉碎攻击他的论点,驱使人服从耶稣。如有必要,他会在哥林多运用这能力,尽管到目前为止,保罗在哥林多教会中仍是谦逊的,只在他的信中表现出他事奉的另一面(十1-11)。保罗的敌人常吹嘘自己的资格,而将他人贬抑得一无是处。保罗不会与他们比较,神已为他界定事奉的范围,就是他曾建立教会的地方。保罗是哥林多教会的创建者,那里自然应属他的工作范围,而不属于那班滋事分子。他们藉保罗的成果来吹嘘自己,但保罗指出,事奉是神所赐的,只有神的评定才有效(十13-18)。哥林多教会的背叛使保罗不得不起而自辩。他说万没料到教会这么轻易地转向一些新的教义,这实在使保罗震惊(十一1-6)。保罗因拒收哥林多教会的资助反遭非议(他却曾接受过其他教会馈赠,参林前九)。保罗仍继续拒受他们的资助,以反驳滋事分子的指控。他们若真的只为了事奉神,可以像保罗一样的做法。然而,他们是存虚假之心,他们事奉的是撒但,不是神,他们希望从教会取钱。使保罗惊讶的是,向以才智聪明自诩的哥林多教会却看不透这班滋事分子的虚假。在这种情况下,保罗只好愚昧自辩,希望哥林多教会至少会支持他;他们自以为聪明,能容忍保罗的愚昧。保罗对教会一贯的关怀、细心、宽和,却被滋事分子指为「软弱」,并用作反对他的话柄,说保罗自知使徒职分是假的,所以不敢像他们那样向教会取利(十一7-21)。那些滋事分子手中持有使徒的荐信,又都是犹太人,自认为有耶路撒冷教会的权柄。可以肯定,耶路撒冷的众使徒是绝不会支持他们这种劣行的。为人谦和的保罗极不愿和他们论门第,比资历。其实,若说他们是犹太人,保罗也是纯粹的犹太人;若说他们是事奉基督的,保罗的工作和经历的苦难又岂是他们可望其项背的?我们根据保罗在这里历数的遭遇,可以补充使徒行传所未记,也可见保罗不止息的辛劳,包括多日的禁食和多夜的祈祷(十一21-29)。这样的夸耀是保罗厌恶的,他转而提说一次受苦经历,就是从大马色缒城而逃的那次经历。这故事的起始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传福音者的作用(成了迫害的目标),但亦使他羞愧,因他无力自卫,竟要乘夜而逃,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但他的软弱之处却正是他的荣耀(十一30-33)。他的敌人又吹嘘他们从神所得的启示。这在保罗看来,实在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告诉他们他自己亲历更超越的启示:他被提到天上(他不知道究竟是异象还是他的实体经验)。此事发生在主后42年,保罗尚在大数等待巴拿巴到来之际(徒九30,十一25)。保罗将此经历告诉人,委实有些勉为其难,神的能力在他的软弱上更是显明。保罗的敌人就是魔鬼加诸于他的烦恼,神之所以任其所为,为了要藉此使保罗保持谦卑,并从保罗的软弱中显示神的权能(「我肉体上的一根刺」是比喻身边的敌人,参民三十三55和书二十三13;保罗在十二10中说得更为透彻)。如果人的软弱可以显示神的权能,那么保罗倒甘愿承受这份软弱(十二1-10)。保罗实在以自己的夸耀为耻。然而,滋事分子吹嘘自己是出自耶路撒冷「超级使徒」门下,保罗因此不能不指出,他并不在那些使徒以下,但其实都算不得甚么。神早已在保罗的工作上加盖了赞许的印记。保罗复请哥林多教会为他不向他们索取而见谅;这是一句讽刺的话(十二11-13)。保罗说,他即将三访哥林多,届时仍将坚守分文不取却将自己全部奉献给他们的素志,因为这正是耶稣在地上所行的。非但他,且他的一切随行人员也要如此行。没有人可控诉他欺诈或虚伪(十二14-18)。然而,保罗对此行也不无顾虑,因他们不仅与保罗敌对,教会内部也是一片混乱。教会的纷争和道德的靡败最使保罗痛心。他要依靠神的大能严厉地对付罪恶(十二19至十三4;参林前五;提前一20)。保罗告诫哥林多教会,一定要自我省察:自己是否真的在跟随耶稣?若然,他们应看出保罗也是跟随耶稣。保罗所系念的决不是自己的地位──他早已惯于遭人背弃了(即所谓「我们软弱」);而是教会是否能追随真道。他劝勉他们真心悔过,其意不在自保,只是希望无须在他来到时严厉惩治他们(十三5-10)。说到这里,保罗从书记手中取过笔来,亲自写下结束语。他恳请大家诚心悔过,维护教会的团结;他且代表马其顿教会向哥林多致意;最后则是正式的祝愿词(十三11-14)。PeterH.Davids另参:「哥林多前书」;「保罗」;「哥林多」。――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