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斐罗

 

斐罗(PhiloJudaeus)背景一位受希腊文化熏陶的犹太哲学家(约主前25至主后40),他的思想代表了圣经信仰与希腊思想首次主要交流的例子。斐罗出身于一个显要的亚历山太家族中,所接受的教育有犹太人的信仰,也有希腊的哲学及文化。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我们所知甚少,只知道他在主后40年曾带领一个亚历山太犹太社群的代表团,往罗马见卡里古拉大帝。亚历山太的犹太社群是已彻底希腊化的,就是所读的圣经也是希腊文的译本。称为七十士译本。虽然这些犹太人居住和活在希腊文化之中,但他们仍保留着犹太人的传统。斐罗也不例外,一方面,他谨守摩西的律法,并视之为神向选民犹太人和外邦人,完全无误地启示的旨意;另一方面,他是十分希腊化的。他对希伯来文大概并不精通,在希腊导师下,他接受各种文艺教育。他认为五经是最具权威的典籍,但却只阅读希腊文的译本,由于斐罗认为七十士译本是神所默示的,因此他不会参看原版的希伯来文圣经。要了解斐罗的著作,我们必须明白,犹太人与希腊文化妥协不单基于实际需要,更由于犹太教是一个往外宣道的宗教。犹太人不能罔顾希腊社会,因为先知曾命以色列人要作外邦人的光。斐罗经过一些研究之后,也相信希腊哲学中有不少真理。于是,他便设法把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与哲学家的道理扣上关系,并协调起来。

斐罗的哲学思想斐罗用寓意解经法来协调圣经和哲学家之道理。在斐罗之前已有许多人采用这种解经法,在他以后也有许多人仿效他。透过这方法,创世记可以被解释为一个当代的神话,是描写人类的境况和人对救恩的追寻,而不是一个古老没有经过太多修饰的故事。他认为正确地研读创世记,可以找到的不是远古的历史和地理,而是哲学和道德上的真理。根据斐罗的看法,摩西蒙神指引,又已到达了哲学的最高峰,所以他不像诗人和学者那样,要诉诸像神话一般的虚构故事;他可以清楚地表达他的思想。斐罗透过寓意解经,在历史叙述和礼仪律法中找到一个内在属灵的意义,可与他在希腊思想中找到的真理结合。大致上,我们可以说斐罗在处理有关神的概念时,是存批判的眼光去看希腊思想,他拒绝那些违反圣经的思想。然而,圣经在处理世界的组成时观念很模糊,斐罗便自由地采用任何在哲学家眼中看为合理的思想。他坚持神是摩西律法和希腊哲学真理的源头。人的头脑是按着「神的道」之形象来造的,因此在官感之外,有能力接受和发现一些有关实存的真理。

在芸芸哲学家之中,斐罗认为柏拉图的观点最近乎真理。神在创造世界之前已存在,创造了世界之后,祂也继续存在于世界之上和之外。神是主动的动因,这世界是被动的世界,凭着自己不可能有生命和动作;然而,神把世界模造、转动,并给予它生命之后,这世界就是祂最完美的杰作。此外,神并没有忽略祂自己亲手创造的,而是对它爱护有加,这种爱护称为神的眷顾。希腊人也谈一种宇宙性的保养,大自然赖之以保持其运作。但对斐罗来说,保养有一种新的意义,那就是神对人类个别的眷顾,因此,有需要时,祂也能摒弃自然律。神只有一位,但却是多样化的事物的源头,祂是不变和自足的,因此祂并不需要这世界,创造是源于祂的恩慈。柏拉图的观点是对的,他肯定万物之父和创造者是美善的,因此,祂不会吝啬不让人分享祂自己至善的本质。虽然摩西说神用了6天来创造世界,但我们必须看神可在同时造成万有,6日创造的记载只是用以显示凡事皆有秩序。这可见的世界是从不存在的无有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都被用在创造中,因此这世界是独特的。世界是按着神的旨意而创造的,它可能是不朽坏的。斐罗认为柏拉图跟摩西的说法一致,坚持世界是被造的。这世界是透过道而造成的。有关道(「洛格斯」)的教义,显然斐罗是一面依赖希腊哲学,另一面又予以批判。柏拉图肯定创世的工匠在创造的时候,是依照某些永恒的观念;斐罗不接纳这思想,因为只有神本身是永恒的。斐罗把两个观点协调起来,认定在永恒的亘古里,这些观念已存在,是神的思想,但惟有当神定意创造这可见的世界,这些观念才成为一个完全有形体、有智慧的世界。这些观念在神的理性里面,而这些观念就是神创造这官感世界的模式。这道不只是造成这有形世界的工具,道也被形容为「思想中的思想」,是那非被造之父的首生子,是「第二位的神」,是人类理性的原型,以及「神人」。道是那维系整个受造物之等次的主要力量;道是神的副手,向所有受造阶层传达启示;祂站在创造主与创造物之间,祂是大祭司,代表人类向神祈求,祂出现在烧着的荆棘中,并住在摩西里面。有些人认为道就是神,其实祂是神的形象。虽然我们可以肯定斐罗没有看道是一个人,但道与神之间的确实位分究竟如何,他却没有清晰的看法。斐罗的思想有好些方面都受到基督徒思想家的拥护,最显著的是:道就是神用以创造世界的工具。上述思想的渊源,可追溯的甚少,似乎道的观念在希腊化的犹太教中是流行的。在斐罗的思想里,道的功能似乎是哲学方面的构想,过于圣经方面的构想;但圣经方面才是他的教训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这情况之下,斐罗对道的看法,是一个新思想演变的一个阶段,这思想指出在神里面,有不同的层次,思想一直发展到普罗提诺就达致高峰。有学者指约翰福音序言中的道,在某些意义上,是源于斐罗的立场,但现在这论点似乎已不被认同。属天的灵体是一些拥有思想,却不易受罪恶引诱的活物,但人则有混合的本性,这些本性有对立的倾向。人可以同时是聪明和愚拙的,公平和不公平的。神亲自创造所有美好的事物,但由于人有善也有恶的倾向,所以神创造人就需要同工的帮助。因此,在摩西的记载中,神说:「让我们造人」,那么,在人类的情况中,受造便包括一次堕落。这说法又指出创造有两个步骤。首先,人是按着神的形象造的,这是一个概念或表象,是一种思想而已,是无实体的,不是男也不是女,本质上是不会朽坏的(创一26)。后来,圣经说:「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创二7),这人成为了一个有感官的物体,有身体和灵魂,是男人或女人,本质上是会朽坏的。女人成为了男人犯罪的生活之始。男人和女人看见对方时,便产生了欲望,这欲望带来肉体的快感,快感是犯罪和违犯律法之始。伊甸园也需看为象征性的,而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方,那里从来没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这些树也永远不会出现在世上。生命树象征对神的尊敬;分别善恶树则象征道德上的谨守。我们可以察觉斐罗有二元论的倾向,即灵是善的,物质是恶的。这看法源于柏拉图主义,斐罗则把这思想读进旧约里去。斐罗同意斯多亚学派的看法,即灵的善才是唯一的善。神让我们使用世界,而不是拥有世界;一个人要提升至属于思想的永恒世界,就必须压抑所有对官感世界的反应。大致上来说,斐罗的道德观念倾向于否定世界的禁欲主义。惟有一个纯洁的心灵才配得起成为神的殿宇,真正的宗教在于内心的虔敬,而不是外表的。在世上的生命里,灵魂只是一个过客,像亚伯拉罕,像飘流于旷野的以色列人。透过属灵的自我操练,人的心灵开始知道肉体是达致完美的主要障碍。操练的目标是看清楚神,「靠近那吸引我们心灵的神」,借着心灵,神是可知的,但神在祂自己本体里,却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知道祂的存在,却不知道祂怎样存在。斐罗认为,灵魂寻找至善的时候,最终会发现他必须停止倚靠自己,承认善是神的恩赐。人若发现自己的有限就已认识神,并认识自己对神的倚靠。此外,斐罗也谈及与这恩典论题有关的另一个题目,就是忘我的状态。摩西在当大祭司进入至圣所的礼仪中,象征了这种心灵的境况。斐罗的影响斐罗最大的影响是在基督教的学者和作家中。在随后两个世纪,希腊化的犹太教变得较不重要,因为拉比的犹太主义成为了规范。第二和第三世纪的基督徒则与斐罗有许多相同的观点,斐罗著作的不少部分已翻译成拉丁文和亚美尼亚文,希腊教父中的革利免和俄利根,以及拉丁教父中的安波罗修尤其蒙受斐罗思想的恩泽。ArvinG.Vos另参:「希腊化的犹太教」;「犹太教」;「寓意法」;「亚历山太」。――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