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道成肉身

 

道成肉身lncarnaution这词原意是「在肉身中」。这是指永恒的圣子借着童女所生,为自己另外取了一种本性,就是人性。基督并不因这个行动而停止成为神,反之,他永远都是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是两种本性同在一个位格里。―― 殷保罗《神学词汇浅释》

 

道成肉身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提前一:15)。这节经文大家很熟悉。然而,这句话里面所包含的真理,究竟明白了多少呢?其中有两个问题可供人思考的:第一,为什么耶稣基督要降世才能拯救罪人呢?第二,耶稣降世只是为拯救罪人,而不能以道德榜样来改良社会吗?这些问题的答案牵涉到整个信仰的基础了。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我们的神却是大有爱心的。祂不愿意祂所创造的人类全部自亏欠神而犯罪灭亡。于是神要定一套计划来达成拯救罪人的实际效果。
  按神的公义,有罪的必须偿还罪债,而罪的工价乃是死。那么人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位没有罪的来替罪人偿赎罪渍,使人不至于死,也不至于遭灭亡。然而要找一位没有罪的,就必须在这世界之外了,那么也只有天使和神自己了。其实,这位能赎人罪的,一定是为人所敬拜的,天使不受敬拜,因此惟有神自己才能担此重任。所以在创世以前已定了三位一体的神的第二位——圣子耶稣基督,来拯救人类从罪恶中出来,免致灭亡。
  这位耶稣为什么要降世呢?原来基督是具有全备的神性。祂是神,祂有解决罪的能力。但解决罪的方法就必须借着死,以败坏掌死权的魔鬼。况且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神本身不会死,也不会流血。若要经过流血的死,就必须要具人体。因人有肉身,肉身可以死。于是基督必须降生,成为人的样式,取得人的肉身,才能替人死,替人流血赎罪。
  这样看来,我们所信的耶稣基督,祂既是神,又是人。不过我们应该明白,在祂里面,并不是一种神人两性的混合体(神性中表达些人性、或人性中表达些神性)。祂却是同时具有两个并存的位格——神格与人格:神加人。祂在世上时,具有完整的神性和完整的人性。所以祂是全知全能,同时也会怜悯、忧虑、饥饿、疼痛。
  既然降世的耶稣是具有神性的,为什么不可以透过祂属神的道德言行,教训世人改良世界,使世人明白而行善呢?这样岂不是可以免除十架之苦,使人类普遍得救而神国实现在地上吗?这个看法果然是很理想,但有几个基本条件无法解决。首先是人类已经犯下的罪还没有解决。其次也因这种罪根性,人虽知道良善却不愿也无能去达成。正如一个已经跌入海中的人,其实他早已知道应当走的路和不应当走的路。现今他所急需的不是教导而是拯救。同样的原理,人知道核子能对人类所需的能源的伟大供应,也知道试管婴儿可对人类生理缺憾的补偿。然而大家都在为这种科学的发展而担心。因为人人意识到,从人类的罪根性里,科学的成果会被利用来毁灭人群比造福人群的可能性强得多。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惟有罪人蒙耶稣基督拯救,脱离了罪根性的羁拌,人才有向善的可能。为此,这位为拯救世人而降生的耶稣基督,是配得颂赞、尊贵、荣耀、敬拜的。

 

道成肉身(Incarnation)直译就是「成了肉身」的意思。从神学方面来说,那就是神借着拿撒勒人耶稣成为人,并且是具有神性和人性的肉身。在历史上,道成肉身的教义是教父时期辩论基督论的重心。最近,这教义再次成为学术圈子的论题。根据圣经,这教义表达了耶稣的身分之奥秘。新约证据符类福音马可福音没有道成肉身的记载,而且强调耶稣的弥赛亚身分过于祂的神性。结果有人相信它代表教会神学发展较早的时期,在道成肉身的教义产生之前。这说法使人存疑,原因有二。首先,有关道成肉身的经文,例如在腓立比书的诗歌(腓二6-11),很可能是早于马可福音成书的日期。其次,马可福音对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有一套完整的神学。马可虽然着重耶稣的人性,但亦强调祂的神性。在耶稣受洗及改变形象时,有天上的声音称祂为「爱子」(可一11,九7)。污鬼说祂是神的儿子(可三11,五7),也有罗马的百夫长称祂为神的儿子(可十五39)。耶稣称神为「阿爸」的祷告(十四36),表明祂晓得自己神性的身分。而且,祂被控告妄称为「当称颂者的儿子」(61-62节)。故此,马可福音虽然没有清楚地陈述道成肉身,但这观念却被含蓄地肯定了。马太及路加明显讲述道成肉身。耶稣降生的记载当然着重事件本身。马太强调耶稣是弥赛亚的君王身分,路加则强调圣灵的见证。马太福音以基督为中心,路加福音则集中于基督是救主。或者,更精确地说,路加是把焦点放在救恩历史方面。虽然马太展示耶稣的人性,他也强调其主权(太二十三6-10)及神子的身分。由此,道成肉身便意味着神住在众人中间的普世性意义(太一23,十八20,二十四14,二十八18-20)。路加对耶稣在地上生活的兴趣最浓。可是,路加福音并不如马可福音那么着重耶稣的人性。路加把耶稣描绘成为历史中的救主(路二11,四16-30)。他把耶稣的弥赛亚职分及神性合一,表明道成肉身的神子受苦和被高举,是为了要将人类带到神的面前。约翰的著作使徒约翰谈论道成肉身的教义,比较其他使徒较为明显。他不单只教导耶稣的神人地位,同时也提及其先存的「荣耀」(约一1-18)。他表达的重心是耶稣与父神原为一体(约十2930,十四8-11;约壹二23)。那「自有的」(或「我是」,是耶稣的一个主要称号,采自旧约对独一真神的称号,并很可能代表神的名称「耶和华」)来到自己的人中间去表明神(约一451418)。约翰对于道成肉身亦有最平衡的叙述。神的道或话(约七1-18)是完全人性的例证(约四731,十一35)。道「成了肉身」(约一14)去照亮人(约一59),并且叫他们得「永生」(约三14-18;约壹一1-3,四9)。使徒行传有许多人主张使徒行传并没有陈述一个道成肉身的基督论,而是立嗣的观念。此书把耶稣描绘成为神的选立者或受膏者,而没有任何神性方面的提示(例:徒二22,十38)。可是,一些旧约的称号,例如「圣洁公义者」(徒三1314,七52)、「生命的主」(三15),尤其是「主」的称号(二36,十六31,二十24),都有明确的崇高意义。五旬节时,在彼得的讲道中,耶稣是那把圣灵浇灌下来的主(二33-3639)。其他经文继续同一的主题,就是荣耀复活的基督;表明使徒行传的基督论是复活被高举的主,并非嗣子论。保罗书信使徒保罗提出,道成肉身是耶稣走向受苦及救赎的途径。加拉太书四章4-5节中记载,道成肉身(「为女子所生」)在「时候满足」或到了救恩历史的顶峰,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在腓立比书的诗歌里(腓二6-11),指出道成肉身中包含了先存(「他本有神的形像」)、降卑(「虚己……卑微」)及顺服(「存心顺服,以至于死」)。道成肉身的目标是十字架(「且死在十字架上」),而结局就是基督被升为至高。在新约中,这首诗歌可能是有关道成肉身的最重要神学宣言。耶稣的肉身生命是「虚己的」,拒绝抓紧祂神性的特权(「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保罗形容基督是末后的亚当(罗五12-19;林前十五45-47),祂使人类可以再次获得亚当所撇弃的东西。借着取了人的形象,基督成为救赎者,使人与神得以和好(罗三25;林后五19;提前一15)。然而,保罗所强调的,是被升高的基督使人得着新生命(罗六4-6;林后三1718;西三1-4)。在歌罗西书的一首诗歌里(西一15-20),保罗引用犹太人的智能思想,以及希腊主题来显明基督是「首生的」,并且是神「一切的丰盛」。祂是常存的神,借着祂那牺牲的代死,祂成了复活的主,并且把人带到神的面前(参罗一34;提前三16有关「肉身和灵」的主题)。希伯来书希伯来书极强调道成肉身的观念。开始的诗歌(来一2-4)便强调基督崇高的地位,是神本体的「真象」,与祂救赎的工作并论(「洗净了人的罪」)。基督比天使更崇高(来一4-9),但是祂成为人,为了拯救人而受苦(二9,五7-9)。道成肉身再次与罪人需要救主相提并论。希伯来书的目的是表明基督的位分,是旧约的祭祀所难以比较的,同时亦强调祂的救赎工作。基督所受的试探(来二18,四15)及祂的无罪(来四15,五9,七26),是人类的罪恶的拯救。道成肉身是基督的达成一次而功效永久的赎罪,并且胜过罪恶的途径(七28,九26)。历史发展第一批挑战道成肉身之传统教义的人是诺斯底派。在主后二世纪,他们否定耶稣是真实的人。他们根据的希腊信念认为躯体是邪恶的,故此否定道成肉身的教义。他们相信耶稣是个半灵体,只是看来有人的形体。受训于诺斯底派门下的神学家马吉安(死于约主后160),也接纳以幻影说来解释基督论(祂的人性只是个幻影)。当时,马吉安以他的教义来对抗旧约或犹太化的基督教。144年,马吉安被逐出教会之后,便创立自己的教会。接着的两个世纪里,他的学说广泛地散播开去。正统的教会统一了他们的教义,部分原因是响应马吉安的基督论异端。在三、四世纪,正统教义又面对另一个挑战,就是亚流、亚波里拿留及涅斯多留等派别的思想。亚流主义认为道成肉身是全面的,所以基督这「道」已不再是完全的神。同时,祂也不是完全的人。故此,基督是介乎这两种本性之间的。尼西亚会议(主后325)肯定耶稣实在是神和人。其后却又有另一问题出现,那就是这两种本性之间的关系。亚波里拿留(主后310-390?)认为只有耶稣的身体是人性的,而祂的灵魂是全然被纳入那神性的道之中。涅斯多留(主后381-451)认为这两种本性在基督里必定时常独立,它们共同运作,但在祂本身内是分开的。迦克墩会议(主后451)肯定这两种本性在耶稣里是合一的。有许多反对迦克墩的人兴起,名为基督一性论派。他们相信耶稣只有神性,只在某种意义上是人。这运动导致严重的政治及宗教分裂,而君士坦丁堡会议(主后680-681)重新肯定迦克墩会议,并且建立正统道成肉身的神学。在八世纪的时候,嗣子论的争辩盛行于西班牙及法国。嗣子论主义认为耶稣出生的时候是人,但在祂受浸时经历「第二次的出生」,就被「立为嗣」成为神的儿子。这种说法在一连串的宗教会议内均受到谴责,直到现代才有较多支持者。在经院哲学盛行的时代,伦巴都(1095-1160)鼓吹所谓「虚无主义」。道成肉身对耶稣的神性,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但祂的人性却是非实体和不重要的。这种看法同样受到教皇亚历山大三世(1159-81)的谴责。在当时,另一项争论则集中于人的堕落与道成肉身的关系。阿奎那(1224-74)断定其中有因果关系。他认为道成肉身是罪所带来的需要,而非在堕落以前预定的。罗马天主教及复原教,基本上接纳相同的道成肉身的正统教义。宗教改革的纷争焦点是救恩论。然而,有些偏离正道的反三位一体运动,则利用教会的权力分裂情况。瑟维特(1511-53)提出道成肉身的泛神论观点,重点是神的灵在耶稣的肉身显明出来。因此,这道在神体内并非一个独立位格,而且祂和每个人内里的「天才」,也没有基本的分别。与此同时,拉里斯苏西尼(1525-62)及其侄儿浮士德苏西尼(1539-1604)提倡神体一位论。道成肉身并非神本质的转移,而是神圣权威和启示的传递。因此,基督的死不是作为赎罪,而是一个道德榜样。瑟维特及苏西尼等皆受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谴责。在十七及十八世纪,「虚己主义」(由希腊文「倒空」一字而来)认为道成肉身的道是完全「虚己」(腓二7),把祂的神性都倒空了。这项教义是经院哲学时期对于耶稣两个本性之间的实在联系所作最后阶段的论题。祂的人性是否使祂无所不能呢?如果不是,作为人的耶稣又如何运用祂的神性呢?虚己学说相信耶稣是完全的人,而在祂升天之前,其神性是处于静止状态。衪行神迹的能力是外在的,是圣灵所赐的。反对这种观点的神学家中,大部分认为耶稣在任何时间,都是神和人。而且,在腓立比书二章6-8节中,耶稣并没有把神的属性放在一旁(祂仍然展示那「神的形象」),而是把神性的尊贵放下。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亦兴起一种观点,认为道成肉身是一个「神话」。那是形像化地描述神怎样借着耶稣说话。历史上没有童贞女生子,而福音书内所记的神迹奇事,并未曾发生。反之,福音书所载的事迹,是后期教会虚构的,为的是描绘耶稣对这运动的影响。可是,福音书里正确的历史记载,使这个观点难以令人相信(参路一1-5;约十九35,二十一24)。应用近来关乎道成肉身的神学,有时对了解基督的人性和神性难以取得平衡。有些神学家过分强调基督的人性,结果忽略了祂的救赎工作。由此,祂成为神恩待人的例证。这种不平衡的情况,出现于对「化除神话」运动反应过烈的人身上。他们强调历史的耶稣,甚至使祂成了理性思维的客体。另一方面,有些现代神学只集中于基督的神性。布特曼学派把「信仰的基督」与「历史的耶稣」分开,使祂成为希腊式的英雄。有些福音派人士也犯了相似的错误,就是使耶稣的教导脱离真实的历史世界,而把它们置于主观的宗教经验范畴。于是,耶稣成为了宗教热诚的模糊对象,与真实世界脱离了关系。另外有些人,认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的意思,就是在某程度上,教会在世上继续基督的道成肉身。可是新约并没有教导这种思想。这说法是基于一个隐喻过于明确的圣经教义。而且,这样应用此主题可能误导教会,使之误解其拥有的属灵权威,远超过教会所真正拥有的。结论新约对道成肉身的教导,是在基督的人性和神性上力持平衡。在任何神学系统内,这两项事实必须和谐共存,因为二者在神的救赎计划中,都是绝对需要的。在道成肉身里,耶稣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当神成了有肉身的人,祂以无罪的代替那有罪的受惩罚。作为神又作为人,耶稣同时显明神对人的旨意,以及使罪人借着祂完全的生命和死亡,得以与神和好。由于道成肉身,相信基督的人可以与神和好,并且从神那里得着新生命。GrantR.Osborne另参:「基督论」;「耶稣基督的生平和教训」;「耶稣为童贞女所生」;「耶稣基督的家谱」。――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