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但以理书」提要

 

壹、书名

 

        本书书名《但以理书》源自《七十士希腊文译本》,它系根据本书中最主要人物但以理命名,他历任巴比伦、玛代、波斯数朝高官,先后历经尼布甲尼撒王、伯沙撒王、大利乌王、古列王,坚守对神的信仰,在外邦人中有美好的见证。他在《以西结书》中,曾被神特别提名与挪亚、约伯并列(参结十四1420);又被视为智慧人,能知奥秘事(参结二十八3)

        「但以理」的原文字义是「神是审判者」或「我的神是审判者」,正与本书的主旨略为吻合。

 

贰、作者

 

        根据本书中所叙述但以理的详细情形,旁人似乎无法代笔,且书中多次以「我但以理」(参七1528;八11527;九222;十27)自称,可见本书作者非但以理莫属。

        但以理出身犹大皇室或贵族,在犹大国约雅敬王年间,被巴比伦掳去作为人质,在巴比伦宫中与各属国的精英少年人一同受栽培,准备侍立于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参一1~7)

        但以理之所以在外邦为神大用,乃因他具备了超乎一般常人的特点如下:

        ()纯洁:他洁身自好,立志不被环境所玷(参一8)

        ()顾念别人:他为众术士求情,不要杀灭他们(参一24)

        ()谦卑:他不高抬自己,而将荣耀归于神(参一30)

        ()公义:他不但自己行义(参结十四1420),也劝王行义(参四27)

        ()向神忠心:他不顾自己性命,照常一日三次祷告神(参六10)

        ()恒久执着:他历经数代王朝,七十年之久,仍旧持守不变。

        ()注重祷告:他一得知神的旨意,就禁食祷告(参九2~3)

 

叁、写作时地

 

        本书中叙述但以理一生中的主要经历和所见异象,而他一生的年日相当长,从尼布甲尼撒王年间起,一直到古列王年间止,叙事长达七十年以上。故本书写成日期大约在主前534年或稍后数年,写于巴比伦和书珊城等地。

        按时间推算,但以理大约和耶利米、以西结、所罗巴伯、耶书亚、以斯拉、尼希米等位同一时期,应该比耶利米年轻,而比其他诸位年长。相传他活至年纪老迈,约九十岁左右,死在书珊城中。

 

肆、主旨要义

 

        本书有两个主要信息,至高的神是掌权者,祂又是审判者。

        ()神是掌权者:正如尼布甲尼撒王所作的见证,「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参四17)祂掌管人类的历史,各国的兴衰和各人的起落,都由神命定;「祂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祂也安排一切人的地位和任务,又保守祂所使用的忠仆平安度过患难和攻击。

        ()神是审判者:正如但以理这名的原文字义,「我的神是审判者」(阅本提要「书名」栏)祂在人类中间施行审判祂审判犹大的背叛,是祂审判尼布甲尼撒王的骄傲(参四章),是祂审判伯沙撒王的亵渎(参五章),是祂在将来要审判万国、万民、以及撒但和牠的使者。

 

伍、写本书的动机

 

        本书目的在表明以色列的神是至高掌权者和审判者,教导神子民在被掳之地,虽然因离弃神而遭受外邦人残害,但只要他们肯悔改归向神,这些征服他们的列国终必衰败,神必复兴以色列国。神子民受惩罚只是一时的,等外邦人的日期满足,神要在祂子民中间建立永远的国度。

 

陆、本书的重要性

 

        本书解明人类历史的发展,预告主降生之前各强国的兴衰交替,又预言主第二次再来之前,末世的奥秘。若欲明白圣经各卷有关末世的预言全貌,就须借重本书中的启示。故此,可谓《但以理书》乃是揭开《马太福音》第二十四、二十五章主耶稣在橄榄山上的的讲论,以及《启示录》预言的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明白神对末世的安排。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的特点如下:

        ()本书在希伯来圣经中被列为「圣卷」而非「先知书」,后经《七十士希腊文译本》按照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的考证,改列入「先知书」中。

        ()本书在「先知书」中相当独特,其他的「先知书」多半针对以色列而作预言,本书的预言则多半是关于外邦的。

        ()其他「先知书」虽然也有一些关于外邦的预言,但其预言的范围仅限于一国和一时,惟本书有关外邦的预言范围相当广大,且时间延续到主第二次再来为止。

        ()本书使用两种文字:(1)4~28用亚兰文,即迦勒底文;(2)1~3;八1~十二13用希伯来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本书分为两大段:(1)已过历史的回顾(一至六章)(2)将来历史的展望(七至十二章)

        ()前述两大段又可分为:(1)但以理和他朋友个人经历的记事(一至六章)(2)但以理所见异象的描述(七至十二章)

        ()本书中所载火窑和狮坑两个特异的神迹奇事,表明神儿女在人面前信仰的表白与坚持,乃是属灵界的一件大事,能牵动天使为我们效力。

        ()本书中有关但以理祷告的记载(参二18~23;六10;九3~21;十12~13),表明属灵界相当重视我们的祷告,连魔鬼也要想尽办法阻挡和破坏。

 

捌、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

 

        在旧约圣经众多先知书中,就书写的时间而论,本书和《以西结书》同属被掳期中的先知书;就书写的内容而论,本书和《哈该书》、《撒加利亚书》、《玛拉基书》同属一组的先知书。

        在新约圣经中,本书和新约的预言关系至深:

        (1)本书是新约圣经中关于外邦预言的基础;

        (2)主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章15节不仅用本书的话,并且嘱咐我们「需要会意」;

        (3)《希伯来书》十一33~34提到「堵了狮子的口,灭了烈火的猛势」;

        (4)本书中所提的天使加百列和米迦勒,也在《路加福音》、《犹大书》和《启示录》中见到(参路一19~20;犹9启十二7)

        (5)但以理所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参七13)的异象,和主的话「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大二十六64)相符;

        (6)《帖撒罗尼迦后书》二3~4所提的「那大罪人」也与本书八11;九27;十一31;十二11所提的相符;

        (7)本书所提的一七之半(参九27)所将要发生的大艰难(参十二1),也在《马太福音》和《启示录》提到(参太二十四21~九章;十三6)

 

玖、钥节

 

        祂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将智慧赐与智能人,将知识赐与聪明人。祂显明深奥隐秘的事,知道暗中所有的,光明也与他同居。我列袓的神阿,我感谢你,赞美你,因你将智慧才能赐给我,允准我们所求的,把王的事给我们指明。(21~23)

        「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1725)

        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巳家里,(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10)

        「你初恳求的时候,就发出命令,我来告诉你,因你大蒙眷爱,所以你要思想明白这以下的事,和异象。」(23)

        「他说:但以理阿,你只管去,因为这话已经隐藏封闭,直到末时。必有许多人使自己清净洁白,且被熬炼,但恶人仍必行恶,一切恶人都不明白,惟独智慧人能明白。」(十二9~10)

 

拾、钥字

 

        「异象」(17;二1928;四591013;七1271315;八121316172627;九212324;十178141617;十一14)

        「奥秘」(18192728293047;四9)

 

拾壹、内容大纲

 

【但以理的经历与异象】

   一、但以理的经历(一至六章)

         1.但以理和他三位同伴拒食御用酒膳(一章)

         2.但以理解尼布甲尼撒巨像之梦(二章)

         3.但以理的三位同伴在火窑中游行(三章)

         4.但以理解尼布甲尼撒大树之梦(四章)

         5.但以理解伯沙撒所见墙上文字(五章)

         6.但以理在狮坑中蒙保守(六章)

   二、但以理所见异象(七至十二章)

         1.四兽的异象(七章)

         2.公绵羊和公山羊的异象(八章)

         3.七十个七的异象(九章)

         4.南王北王争战的异象(十至十二章)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但以理书注解》

 

但以理书(Daniel,Bookof)旧约大先知书第四卷。该书的主要特点是:有大量生动而深刻的象征和比喻,以及反映犹太人被掳巴比伦时期一些发人深省的英雄事迹。但以理书寓意深奥,需要仔细研读和思想方可理解。连但以理本人论及所见异象时也说:「我因这异象惊奇,却无人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但八27)按犹太圣经分类法,但以理书当归第三类,即「著作」,与诗篇、箴言、约伯记等同属一类。传统分类法未将但以理书归为「先知书」;因该书的一部分虽可从先知预言的角度解释,但以理本人却从未被视为先知。但以理书可分两大段:但以理在巴比伦的经历(一至六章)和但以理所见之异象(七至十二章)。作者但以理书本身既未明说,也未暗示作者是谁,这在古代是不乏其类的。现有之抄本有书名「但以理」,只表明该书所讲的主要对象。书的前6章均使用第三人称来讲说但以理其人的故事,及至七章2节才转用第一人称,俨如是但以理自述其经历。虽然基督教中承袭犹太教传统观点,认为但以理书是但以理所著,但没有足够证据。耶稣虽曾指出是「……先知但以理所说的……」(太二十四15)。但也没有明确说明谁是全书的作者。耶稣征引的话是出自但以理书的后半部,也清楚表示是但以理的话,但前半部究竟是谁人所著,仍不能确定。无论如何,但以理是这部书的主人翁,这一点倒是无可否认的。迄今为止,关于但以理的资料全在此书。但以理是来自犹大国的希伯来人,生于主前七世纪后期,大概是一位宗亲贵冑;主前605年,但以理尚在少年时期即被掳至巴比伦(今伊拉克南部),经过3年学习宫廷礼仪、语言文学(但一45)之后,即入宫为侍。前6章虽写但以理的经历,但并非一篇全面、完整的生平传略。「但以理」之名的希伯来原义为「神是我的审判官」;但徙至巴比伦后,被更名为「伯提沙撒」,巴比伦语义为「(求神)保佑他的性命」。写作年代不能确定作者也不能确定写作年代。若全书为但以理所著,则写作年代当以主前六世纪后半期为宜;若该书为他人所著,则写作年代当于较后期。一般来说,保守派主张书成于主前六世纪;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则认为书成于主前165年左右。实际上,这两个日期各有一定的证据。较后期成书,也即非但以理著作的证据基于两方面,即历史的和语言的证据。历史的证据从经文可以断定,但以理书的作者对主前六世纪至二世纪这300多年近东地区的帝国历史相当熟悉,但在主前六世纪后半期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问题上却出了严重的纰漏,而这个时期恰好应是但以理在世的时代。这种矛盾现象足可以说明但以理书成于较后期。持保守观点者也同意历史证据的第一部分,但以理书的作者确表现了对上下300多年的近东历史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知识是但以理得之于事件之后的普通知识,还是他受神的启示而得之于事件之前的特殊知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则要清楚人们对预言及其他因素持哪种观点。至于第二部分则较为复杂和专门性。作者对主前六世纪的历史知识是否真有纰漏呢?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玛代人大利乌的身分(但五3031)。但以理书记述玛代人大利乌征服了巴比伦,后来则传位古列。但遍查经外史料,当时并无提及大利乌其人,且都记载征服巴比伦的是古列。较后期成书论者认为这是支持他们主张的铁证。赞成早期成书者不易回答这疑问,有人认为经文中的「大利乌」和「古列」是同指一人。这假设以但以理书六章28节为据,该节的原文可译成:「如此,这但以理在大利乌在位的时候,即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同类的例子还有历代志上五章26节,「亚述王普勒」和「亚述王提革拉毘尼色」也是同指一人。综上所述,这种历史上的证据尚不足以解决但以理书成书年代的问题。语言上的证据从语言上来确定但以理书的成书年代,其复杂性也不稍减于前者。对不熟悉该书原文(希伯来文和亚兰文)的人来说,尤为棘手。较后期成书论的论据有3:(1)书中的亚兰文是典型的晚期亚兰文(主前二世纪以后);(2)书中杂有波斯语汇,更可证明但以理书中的亚兰文属晚期;(3)书中也杂有希腊语汇。故但以理书的亚兰文当属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约主前330)。他们视第三条证据为最有力,以为在主前六世纪晚期,即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前两个多世纪的经文中,无论如何不会出现希腊外来语。这些论据似很有说服力,然而经早期成书论者的缜密推敲,对上述3个论据逐一作了辩驳:1.亚兰文于近东通行,始于主前九世纪,至主前八世纪已被亚述帝国定为官方语言;但以理书所用的亚兰文90%是属于这种古老的亚兰方言(通用亚兰文及帝国亚兰文),余下的10%则出现于但以理书后面的经文,既有可能是晚期写作的,也有可能是早期用法中本已有的非习用语汇。2.亚兰文杂有波斯外来语一事(但以理书中的波斯语凡19词),固然可证其晚(晚期亚兰文确曾掺入了不少波斯语),但也同样可证其早。但以理书的背景有一部分是波斯人主政的宫廷故实,其时波斯人统治全帝国,上呈下行的公文虽然使用亚兰文,但波斯语的渗入是不可避免的。在持早期成书论的学者看来,但以理书的成书,正是在波斯语对亚兰文影响最大的时期,即主前六世纪后半期。3.亚兰文之杂有希腊外来语(共有3个),也不一定令人信服。自主前八世纪以来,希腊人(最早称「伊奥尼亚人」)已频频来近东经商。主前七世纪之后,近东地区各国之战争每有希腊雇佣军参加。于但以理时期,尼布甲尼撒即常雇用希腊匠人来修造巴比伦城。凡此种种,均说明大可不必硬将希腊文渗入亚兰文的时期限定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因为这位皇帝绝不是第一个踏足近东的希腊人。结论综上所述,历史的论据或语言的论据均不是但以理书成书早晚的决定性依据。要确定其成书年代,我们应该将眼界扩大,从更多的因素上加以考究,诸如作者的身分、写书的意图,以及如何理解书中的预言部分等等。至目前为止,就所有的证据来看,似俱有利于以但以理为作者的假设。至少迄今从昆兰发现的死海古卷,但以理书的其中部分并无显示是较后期写成的。所有但以理书的手稿和片断均已考定为主前二世纪的抄本,故其原稿的年代必早于主前二世纪。根据古文书学,其抄本之一与已有定论的以赛亚古卷如出一辙,必是出自同一时期,即以赛亚书昆兰抄本以前数世纪。从昆兰古卷的其他抄本均可看出,旧约正典各书的成书年代并无晚于波斯帝国时代。总而言之,并无证据证明但以理书成书于主前二世纪。

语言但以理书最具特色之处就是以两种语言写成。但以理书一章1节至二章4节上和八至十二章是用希伯来文写成,与旧约其他各书相同;中间部分(但二4下至七28)则用亚兰文写成,亚兰文与希伯来文是同族异支的语言。使用两种语言的原因,各种解释极之纷纭。一说以为原书本是亚兰文,后经另一位作者以希伯来文加上头尾,遂出现前后希伯来文,中间亚兰文的现象;一说以为原本成于希伯来文,但其中间部分散佚,遂以亚兰译本的相关部分补遗,乃成这同书异文的现象。其他繁复而新奇的解释尚有很多,但均未为多人接受。另有说法以为但以理书反映了成书时代的双语文化环境。最后,这种同书异文现象可视为该书神秘性的另一方面,使人更难理解该书。背景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但以理书的背景:一是考究但以理本人也置身其中的被掳巴比伦的历史(主前六世纪前半期);二是根据书中异象所预示主前二世纪的历史事件。被掳巴比伦主前605年,但以理被掳至巴比伦。其实被掳的主要阶段始于主前586年,继犹大国破殿毁之后。但以理书覆盖了尼布甲尼撒和伯沙撒两个巴比伦王的统治时期和波斯王古列称霸的初期(主前539年陷巴比伦)。这个历史时期对犹太人来说,既是亲历亡国之痛、流徙之苦的艰苦时期,也是在神学上反躬自省的大悟时期。

这两方面都可见于但以理书。西流基王朝的统治但以理书后半部诸多异象涉及的,应是巴勒斯坦的西流基王朝,尤其是该王朝的暴君安提阿古四世的统治(主前175-163)。不论但以理的异象究属预言性(预言未来事件)还是讽喻性(讽喻眼前事件),认识西流基王朝的历史事实都是理解但以理书的一把铜匙。在安提阿古的统治下,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经历了十分艰苦的考验。他们的传统信仰受到极度的屈辱:耶路撒冷的大祭司职被公开拍卖,由出价最高者充任;圣殿被玷污糟践;犹太人受到种种逼迫,要他们改教易制、毁弃律法而去符合希利尼(即希腊)文化。固然有人屈从了强权,但多数人坚决抵制,固守着自己的信仰。终于,反抗安提阿古暴行的起义于主前168年爆发。至主前164年,起义者已大致成功地消除可憎的暴行。西流基王朝对忠诚虔信的犹太人来说,是一个邪恶当道的时期,他们的信仰受到极大的压迫。但以理书的伟大信息之一,就是对历史的神学理解,使人在危难关头,仍坚守信仰活下去。写作目的和神学教导旧约的「著作类」有不同的作用,如诗篇可供以色列人在崇拜仪典上诵读;箴言可作学校的课本;约伯记旨在解决一个人生困局和神学疑难。然而但以理书的目的却很难一言以蔽之,因该书的结构和内容复杂。但以理书基本上可说是故事,是有关但以理生平片断的传记;严格来说,它不是一本预言书;根据现代意义,也不算是历史书。该书所载有很多是梦境和梦之解释。不过,从「历史」这角度可引出本书的目的。但以理书是要揭示历史的神学意义。前6章写但以理并他的3个朋友的几项经历,目的不是要以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而是要向读者显示深刻的道理和教训。旧约神学一贯强调的是,以色列的神亲自参与人类的生活和历史,所以读圣经的历史就是要发现神干预人事的种种见证,得知神人关系如何连合。但以理书开篇数章即向读者显示了一个笃信神的人如何生活,如何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事端。这不啻是一段教人如何生活的历史记载。后6章专述但以理的梦。这6章的梦境和解梦之说虽然不易理解,但「历史」的主题仍显而易见。但以理书七至十二章的重点并非记录历史事件,而是揭示历史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从圣经观点来看,人类社会现今或未来的事都如同过去的历史。但以理所见的种种异象,虽然有关各国霸业的兴替,但更基本的主题是神的权能远超万国万民之上。人类历史往往似为混乱和争斗的结集,实则却全在神的掌握之中,并按着神的旨意向着既定的目标移动。尽管但以理书书末的细节意义含糊,身处危难的人仍得以心存盼望。书中所谓「末时」(但十二9)的含义,现今虽不能理解,但对笃信神的人来说,那历史的尽头却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但十二13)。由此可以说,但以理书的目的即在于揭示历史的意义:一方面从过去的历史学习,另一方面对现今及未来的发展充满盼望。但以理书也涉及一些重大的神学论题,如人的信仰、神的救恩、启示的性质等等,尤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所提出的复活观。人死后复活而接受审判之说是新约的重大论题之一,然而并非旧约的中心大题。希伯来人信仰的焦点尚停留在人世的现实生活上。一些经文虽然也透露过对死后生命的希望,但未作清晰明确的正面阐述。及至旧约后期的著述,尤其是以西结书和但以理书,才有较清晰的复活观。但以理书的复活观主要见于十二章2节:「睡在尘埃中的,必有许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复活之教义使人在理解现今和未来的历史时有了盼望的基础。各国之间的争战动乱是历史常事。我们相信神是历史主宰,但历史的洪流不断,已死的人却又如何呢?但以理书对这个疑问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它指出,死者要复活,神要根据每人在历史上的表现审判他们;一些人要得永生的奖赏,另一些人则要永远的定罪受辱。但以理笔下的死后生命与希腊人的灵魂不死观是迥然有别的。以色列人所谓的生命是内在之灵与外在之体的总合,包括了外在与内在的生命。故此希腊人所谓脱离身体之灵魂不朽说,对犹太人来说,死后仍有实质生命延续是充满神秘的概念。

但以理书的复活观在这黯然无光的世界上给世人看到了希望之光,并知道人在世上的所作所为的重要,那将是未来审判的依据。复活论使人对生命有更深远的观点,看到生命并不以身体死亡为终点。现世尽管未见正义伸张,但终极来说,必有公义昭雪的一天;现世得意的恶人在死后将要受到神正义的审判。因此,但以理书所讲的就是历史和希望。面对今世的生命,但以理书前6章以但以理的人生经历示范于人;而在战争和普世动乱之中,但以理书七至十二章显示神的主权和衪在历史中的目的;最后,关乎死亡,但以理书提出了复活和审判之事。内容提要:但以理的故事(一至六章)但以理及其友(一1-21)早在耶路撒冷城破,全民被掳之前19年,但以理并其三友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即被掳往巴比伦。4人在王令下,以年少健美而入选受训3年,以备进宫服侍。受训期间,每餐由御膳房特备美酒佳馔;但犹太律法对饮食自有严格的规定(参申十四),但以理等4人为敬畏神之故,要求吃素菜,喝白水。事情的发展顺利,直至3年期满,但以理入朝作了王的侍官(相当于顾问)。此事反映了全体犹太俘虏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身处异邦,在异风异俗异教的包围之下,如何不改素志、坚守神的信仰呢?但以理之所行树立了极好的榜样。他既有不向权势妥协的大勇,也有委婉以成其事的机智。他的忠诚赢得了神的赏赐。从事件的结局可见,但以理满有神特赐的智慧和恩赐。他的一生不断在展现神的恩赐。尼布甲尼撒的梦(二1-49)一日王得一梦,醒来情节尽忘,只觉心绪烦乱不安,遂召一班解梦专家入宫圆梦,众人无法解决王的烦恼,王大怒,要把他们全都杀掉。当时,但以理并其友已受训期满,也有为王解决疑难之责,故他们也在被杀之列。但以理遂自荐解梦,并请王宽赦刑期。但以理先向神祈祷,并蒙神启示,已知尼布甲尼撒的梦境及解释,于是便一一述之于王前。王大喜,激赏有加,并任但以理及其三友以国家要职。尽管圣经详载但以理所述的梦境和解释,但今日读者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但以理对梦的解释。尼布甲尼撒梦见一奇怪的巨像:金头、银胸、银臂、铜腹、铁腿,足则铁泥参半。但以理的解释为:巨像的金头是尼布甲尼撒;其余不同材料的器官则代表继巴比伦王国之后而起的3个王国。而今的争议在于:后起者为哪3个王国?有两个解释最为普遍。其一认为组成巨像的4国为:迦勒底帝国(金),玛代波斯帝国(银),希腊(铜),罗马(铁泥参半);另一个解释则为:迦勒底帝国(金),玛代(银),波斯(铜),希腊(铁泥参半)。但过分偏重于辨认这4个国家,会使我们忽略了经文的宏旨要义。二章44节指出,在这些世上王国之外,「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巴比伦王所作之梦预期一个最伟大的王国,即耶稣基督的王国即将来临。火窑(三1-30)这是但以理的三友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俱是后起的巴比伦名字)的故事。尼布甲尼撒铸金像一尊,高90呎,诏令阖朝文武行开光典礼,随鼓乐起止鼎礼膜拜。这3个年轻的犹太人拒拜金像,结果被传召到王面前;他们仍坚决抗命,于是王大怒,下令把他们投入火窑烧死。十分奇妙,他们没有被烧死,并见在火窑中有第四人与他们一起。王急忙下令把他们放出,他们丝毫无损;王颂赞以色列神拯救的大能,并重赏他们。

此事显示被掳巴比伦的以色列民的另一个考验。神的诫命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申五7),然而坚守此诫的人在惨死的威胁下当如何措置呢?3位以色列青年忠信凛然,全然不为所动。他们并非以为神必定拯救他们,即或不然,他们仍然坚守立场(但三1718)。结果,神拯救了他们;他们被捆绑着投入火窑,出来的时候却已自由。这个故事的寓意极为深刻:以色列民因为相信神的大能足以将他们从迫害中解救出来,但即使见不到被救的可能,仍当坚定不移地相信神。

尼布甲尼撒得第二梦并患癫狂(四1-37)尼布甲尼撒曾两次宣认对真神的信仰:第一次是但以理解释巨像之梦以后(二47);另一次是见3位以色列青年经烈火无损而大为震撼(三28)。但王的信仰只基于一时的感动,其信仰的基础是极其浅薄的。第四章的故事给人看到信而无恒所带来的可怕结果。8年之后,尼布甲尼撒回复正常,又第三次的宣认神(四37)。故事的形式是一个布告,由尼布甲尼撒通谕全国。先是王梦见一棵枝叶扶疏,高可顶天的大树,有天使下令将大树砍倒,只留树不与地下的树根。树不又被描述为人的模样,他的心换为兽心,在7年内,这人举动悉如野兽。但以理奉召解梦,指所梦者即王本人。尼布甲尼撒就是那高可顶天的大树,忽然被砍倒,7年之久他将如野兽般生活。一年后,神的惩罚来临,一切果如所梦:尼布甲尼撒精神失常,行动一如野兽,7年后始愈。这则故事的教训是说王的疯癫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神的惩罚。他骄横不可一世,自以为有神的权能,结果遭受极重的报应(四30)。尼布甲尼撒所得的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精神分裂症,现今称为「狼狂症」。故事还有更深一层的寓意,即凡以自己为神,认为有绝对权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甚至他人命运者,就是癫狂症患者。这样的人在真正明白至高权能和绝对权威只属于神的时候,方能痊愈。伯沙撒的宫宴(五1-31)故事转至巴比伦末代王伯沙撒在位期间发生的一件奇事。伯沙撒是拿波尼度(主前555-539)之子,他大概是代父摄政,不过在巴比伦地区享有较大的权柄。此则故事的寓意与第四章颇相似。一日伯沙撒大摆宫宴,酒酣耳热之际命人端上从耶路撒冷圣殿掠来的金银器皿斟酒豪饮,并向异神举杯,肆意亵渎圣物。凡此种种大干神怒;只见有手指在墙上写字,阖席震惊。经但以理释读,始知是预告神的惩戒在即(五26-28)。伯沙撒虽然对但以理大加褒赏,但对壁上文字的意义却漫不在意,更将其祖尼布甲尼撒所得的教训忘得一乾二净(五18-22)。那夜,玛代大利乌的军队攻克巴比伦,伯沙撒被杀。历史的真神掌握并指挥人类社会的万般事件,以完成衪的最高旨意,那些逆神意而行、骄矜自大的狂人,都逃不过神的严惩。狮坑(六1-28)第六章的主题与第三章相似,所不同者,只是第六章故事的主角是但以理。在这一章里,他为人的原则又一次昭示于众:只要顺乎神的律法,他即遵从大利乌的王命,否则,决无屈从的余地。先是大利乌颁旨严禁向他以外的任何人或神祈求,违者即投入狮坑。但以理却明知故犯,仍坚持向神祈祷,一如既往。与他为敌的同僚便纷纷参他抗旨,并奉旨将他投入狮坑。然而神使他在饿狮群中安然无恙。大利乌王释放了他,并惩处了加害于他的人。这则故事有两个教训:一是神的仆人当无所畏惧,任何威胁也不会动摇他对神的敬拜和祈祷,神必保佑他脱离因此而来的一切灾难;二是但以理的笃信和得救使以自己为崇拜中心的大利乌明白了何者才是真正当崇拜的(六25-27)。信心影响之大,即如投石击水,击起的涟漪可数十倍于击水的小石。内容提要:但以理所见异象(七至十二章)但以理书自第七章直至结尾,各章涉及的年代差异甚大。第一个异象是在伯沙撒元年(七1);其后的异象则有晚至波斯王古列年间(十1)。这6章都是以神秘的梦境和象征来强调历史的真义和神主宰历史的权能,可分为4段:(1)四巨兽的异象(七1-28);(2)公绵羊和公山羊的异象(八1-27);(3)但以理的祈祷(九1-27);(4)末时的异象(十1至十二13)。第一个异象涉及的四王国主题已见于尼布甲尼撒的第一梦(但二)。第二个异象集中显示波斯和希腊这两个王国的事。最后一个异象涉及的末时,所显示者主要是主前二世纪,安提阿古四世在位期间的诸般事件。3个异象同有一个寓义,即:人的王国于乱世相争,但全能的神可通过这表面的纷乱实现衪救世的旨意,从而将世界引向衪预定的目标。至于异象的疏解,基本上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事件取证,但更深一层的弥赛亚预言却必须参详新约。这更深的层次(即对弥赛亚的预言)主要见于第七章。我们看到,在四兽大显淫威之际,神施行审判的宝座出现了,主持审判的便是那「亘古常在的」全能的主(七9)。继而来临的更有那像「人子的」(七13)。虽然「人子」一语后来被视为弥赛亚的称号,在但以理书中则尚无此义,故但以理书七章13节可谓是耶稣以「人子」自称的主要来源。尤可注意的是,耶稣在受审时自称「人子」的那次可谓是直接引用但以理书第七章(太二十六6364)。但以理所见异象中只见世上的王国争霸,及至耶稣始建立了神的王国。然而神的王国现在才只有部分显现,到耶稣第二次降世之时才能全部彰显。但以理的信息介于已显现的神国及将要完全彰显的神国两者的张力之中。现今的世代只是人为的国度在喧嚷,并不见神普世性的国度的彰显。这些人为国度的权柄看似很大,彷佛未来也全在其掌握之中。然而从但以理宣告的信息可知,未来决不在这些国度之手,因为神是世界的真主宰,衪的国度的权柄将必全然彰显。要对但以理的异象作进一步的论析,则须万分审慎。汲汲于将异象所示诸国辨认为现代世界各国的作法,将偏离了但以理的原意。但以理甚至在天使指示之下都难解自己的梦,现代读者就更不可轻信己智了。不过但以理在结束这部神秘莫测的著述时,留下充满希望的一笔,即:「你且去等候结局,因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来,享受你的福分。」(但十二13PeterC.Craigie另参:「但以理#2」;「被掳」;「预言」;「以色列史」;「先知,女先知」。――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