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殡葬风俗」 殡葬风俗(Burial,BurialCustoms,FuneralCustoms)圣经记载常涉及丧葬之事。葬俗颇能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生死观和对死后境界的看法。例如古埃及人的坟墓装饰华丽,因为他们相信人死后要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所以衣食器用预备齐全。古希伯来人则强调人死后,灵魂将和先逝的家人团聚。为将死或已死的人所作的礼仪和习俗。所有的社群由远古的时代起,都有殡葬的仪节。 大多数的人类学家相信,殡葬的习俗对于在生的人来说,具有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然而长久以来,这些仪式对于各个民族的文化意义,却是众说纷纭。一些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家认为,殡葬的仪节可以减轻居丧的人因死亡带来突然的焦虑。不过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葬礼并非为了减轻焦虑,反之,是为了要加强人们对宗教的敬畏或群体中的凝聚力。这两种因素在大多数的殡葬仪节中各具不同程度的比重。殡葬的习俗提醒参与的人要认真面对死亡;同时也为死亡提出一种使人安慰的意义。信仰的模式对于殡葬的习俗,影响至大,而永生的观念是在许多的宗教中共通的。在已知最古老的人类墓穴中,出土的对象包括有工具、装饰品,甚至食物,可见「人在死后会以某种方式继续存在」的观念,很是普遍。人们相信适当的殡葬礼仪,可以帮助死者抵达他们最后的归宿,因这过程通常包括一段充满困难的旅途,如需要越过神秘的河流或宽阔的深渊。这类仪式也向在生的人保证,死者的灵魂不会伤害他们。差不多每个社群在处理尸身时,都有其独特的哀悼方式。其中包括特别的穿戴、感情上的宣泄、离群幽居和禁戒某些食物等。多数的社群都会举行洁净的礼仪,死者的亲友会共享一顿特别的饭餐。不同文化的殡葬习俗另一个共通地方,就是在仪式中反映死者的社会地位。死者在社会上的地位愈高,葬礼的仪式便愈是盛大。坟墓古希伯来人的墓地,通常都是「家冢」形式。旧约多处均提及以色列人有死后归葬家冢的愿望,并形容一个人的死谓「归到列祖那里」(创十五15;王上十三22)。 希伯仑的麦比拉墓可作为数代人同葬一穴的例证。亚伯拉罕为葬撒拉而从赫人以弗仑手中买下了这个岩洞作为家冢(创二十三)。亚伯拉罕死后,其子以撒和以实玛利也将其遗体葬入此洞(二十五9)。以撒及其妻利百加死后,其子雅各也将他们的遗体归葬家冢,后来也将其妻利亚入葬墓中(四十九31)。雅各虽死在埃及,其后人仍遵嘱将其遗体运回故土,「归到他列祖那里」(四十九29,五十13)。雅各之子约瑟也嘱其子孙,当神引领以色列民出埃及之日,务必将其遗骸带回本土,安葬在家冢之中(五十25)。至于个人安葬之事只属例外,如底波拉之葬于伯特利郊野(三十五8),如拉结之葬于以法他的路旁(三十五19-20),都是由于突然死亡,又远离家冢。撒母耳死后葬于拉玛「他自己的坟墓里」,显然是指他的家冢而言(撒上二十五1);约押被处死之后,葬于「旷野约押自己的坟墓里」(王上二34);玛拿西「与他列祖同睡,葬在自己宫院乌撒的园内」(王下二十一18);约书亚死后葬在亭拿西拉他地业的境内(书二十四30)。君王的陵寝都选在特别的地方,多是在大卫城中(耶路撒冷东南角,早先为大卫所占领),以求后世的记念。犹大王约西亚生前已指定死后安葬之处,大概也是他的祖坟。埋葬死人的「墓」有两种:一种是岩洞,或天然的,或人工开凿的,当年亚利马太的约瑟捐赠安葬耶稣遗体的墓穴就是这种岩洞(太二十七59、60);另一种是在地面挖浅坑,下葬后用石块堆起,一则作标志,二则防野兽玷污。坟上也有立碑为记的,表示对死者的爱(创三十五20)和敬(王下二十三17),但有时在不光采的的墓上也立石为记,例如亚干(书七26)和押沙龙(撒下十八17)。坟墓通常有所雕饰,也有粉刷洁白,按摩西律法,大概是防止有人玷污之意。耶稣在指斥法利赛人时,曾以「粉饰的坟墓」来比喻他们的假冒为善(太二十三27)。殡仪和哀悼停尸待葬就是殡。圣经时代殡期极短,至今中东诸国仍照旧例。创世记二十三章记述亚伯拉罕购坟葬妻,急于成交,即说明速葬的习俗。该社会习俗的形成大概是源于中东天热、尸体易腐(参约十一39),所以不容有过长的殡期。人一咽气,全家举哀,四邻也因此知道死讯。圣经也有记述人死后,全家举哀,并在殡期围绕遗体哀恸,直至下葬方止之事(出十二30;太二17、18;可五38;徒九39)。首先听闻死讯的反应是颇为激动的,如撕裂衣服(创三十七34;撒下一11、12,十三31;伯一20)。创世记还提及披麻的丧俗,即将粗麻衣贴身而穿。圣经也提及「赤脚露体而行」(弥一8),「露体」当指贴身穿此麻衣,而并非真的赤裸着身子;「赤脚」就是把鞋子脱掉以示哀痛(撒下十五30)。还有去掉头巾而披发(参结二十四17、23记神不许先知遵丧礼行事),面部或头部都要蒙盖黑纱。双手抱头也是哀悼的表示(撒下十三19;耶二37),也有以灰蒙头的。从埃及墓房壁雕可知,妇女号哭时惯以手或小臂遮面,比布罗斯的亚希兰石棺也雕有类似的图画。举哀者有时哀恸过度,甚至以头或全身「滚于灰尘之中」(弥一10),也有躺卧或坐在炭灰上者(斯四3;赛五十八5;耶六26;结二十七30);举哀者也要禁沐浴,禁抹香膏(撒下十二20,十四2)。死者家属的亲朋在殡期中会为死者家属预备特别的食物,那大概就是以西结被禁吃的「吊丧的食物」(结二十四17)。邻里也会带给死者家属「一杯安慰的酒」(耶十六7)。在死人家中预备的食物被视为不洁(民十九14、15,参何九4)。殡葬很快完成,哀悼期自然需要延长以期尽哀。下葬后的哀悼期可为3日、7日或更长,此期间亲朋都相继来吊丧。新约记耶稣在拉撒路死后的第4日访伯大尼,其时正值哀悼期。吊者亲往墓上一哭,也是丧俗之一(约十一31)。旧约和新约都有记载聘用专人哀哭,并有人写作挽歌之事(撒下一17、18)。这些职业哭丧者会诵唱诗篇和宣读详尽的悼词(代下三十五25;耶九17-22),他们是整个葬礼的中心人物。希伯来人这样强调哀哭,是因为他们认为生命与健康是神给予人最大的礼物(诗九十一16);从人类本质的角度看来,两者也是人存在的具体表现(诗十六9-11)。后者所反映的观念,可能由于旧约中没有完整的永生教义;虽然旧约亦曾暗示,死了的人存在于阴间的隐密之地,直至复活的日子(伯十四13;结三十七)。先知耶利米描述当时的丧俗,比喻他对耶路撒冷陷落的忧苦心情,他说:「你们应当思想,将善唱哀歌的妇女召来,又打发人召善哭的妇女来,叫她们速速为我们举哀,使我们眼泪汪汪,使我们眼皮涌出水来。」(耶九17、18)马太福音记叙耶稣治愈管会堂者的女儿,同时也描述了丧礼的情景:「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看见有吹手,又有许多人乱嚷,就说:『退去吧!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太九23、24;可五38、39)旧约也颇为详尽的描述了犹大王亚撒的丧事:「他(亚撒)作王四十一年而死,与他列祖同睡,葬在大卫城自己所凿的坟墓里,放在床上,其床堆满各样馨香的香料,就是按做香的作法调和的香料,又为他烧了许多的对象。」(代下十六13、14) 殓神对雅各说:「约瑟必将手按在你的眼睛上。」(创四十六4)这显然是指至亲为死者合上双目的一种习俗,因有些死者死时双目睁开。近亲也有拥抱和吻别死者的;继而是给死者沐浴更衣。今从古墓葬品中发现有别针和各种服饰,可以证明古人入殓是衣冠整齐的。武士入殓则要全副戎装,卧盾枕剑(结三十二27)。以膏抹身并不是以色列的传统丧俗。埃及人为雅各和约瑟膏身显然是一例外,而非以色列故俗。据希罗多德记载,埃及人的熏尸程序首先用长钩从死者鼻腔穿入颅腔,将脑髓全部掏出,然后将松香和其他香料的混合液灌入,将脑室冲洗一净。继而将尸体的五脏六腑全部取出。置入4个坛中;然后将整个尸体置入氧化钠溶液中,浸泡40至80日(时日长短要视用费多寡而定);尸体取出后,用白细麻布从头至脚紧密缠好,放入一个人形木棺中。下葬时木棺与贮放内脏的坛子并置于墓穴中,象征死者其人再合为一,并于死后继续存在。「火葬」也绝非以色列故俗。圣经记扫罗与其子死后均被付诸火葬,显然也是例外(撒上三十一12、13)。罗马史家塔西图曾记犹太人尊宗敬祖的观念使他们舍火葬而取土葬,这与罗马葬俗相反。按摩西律法,这样用火焚烧向来是一种惩罚(利二十一9;书七25)。以色列人为尸体作的预备工夫完成后,就用担架(不用棺木)将尸体抬进墓穴,安放在事先凿好的壁龛中,或放入墓坑,用石块掩埋;入穴时收回担架。在尸体上所加的香料或膏油之类,只作临时防腐之用,不能视之为膏抹尸身(可十六1)。 从福音书所记耶稣安葬的墓穴可知,墓穴有些加以封闭,或用木门,或用石板。封穴的石板需用极大的力气才能开启(可十五46,十六3、4)。据考,新约时代犹太人为节省家冢的空间,往往把先祖的枯骨收入罐中;这大概是仿效罗马人以匣盛骨灰的习俗。按摩西律法,无论是触摸尸体还是参与哀哭都会导致不洁;祭司更有严令禁止,只能为至近亲属去世而沾污不洁。大祭司却不可参与哀哭,「不可蓬头散发,也不可撕裂衣服。不可挨近死尸,也不可为父母沾染自己」(利二十一10、11)。律法严禁以色列民仿效异教徒哀悼死人的种种恶俗,如申命记十四章1节说:「你们是耶和华──你们神的儿女。不可为死人用刀划身,也不可将额上剃光。」新约时代虽然基本沿用了旧约时代的葬礼习俗,但也补述了一些细节。例如:给死者沐浴(徒九37),膏抹尸身和缠裹细白麻布,麻布内尚须加进各种香料(可十六1;约十九40)。死者的手、脚须绑紧,脸上还要用巾盖上(约十一44)。总结早期的基督教会也认同犹大人的思想,接受这种躯体的存活观念,但也强调人死后仍然存在的信念。新约的作者没有接受希腊二元论者所指:只有灵魂不灭的讲法,反而承接了旧约中灵魂与肉身也有永生的论说。这种看法支持了肉体复活的论点,也巩固了基督教的殡葬习俗。当中几乎每一个步骤,都指向复活与永生的信念,使哀歌得以转化为喜乐的诗篇。尸体会被洗净,膏以香品和香料,用细麻布包好,四周燃点烛光,这些都表示永恒的生命。亲友通常会在死者家中守夜,诵读有关复活及永生的经文。若有可能,他们会举行圣餐,纪念主的牺牲。在教堂或墓地,人们会发表吊词,以歌颂死者的美德及安慰在世的人。这些做法至今仍为许多基督徒沿用。跟一般不敢触摸尸首的传统相反,基督徒常会亲吻死者,以示关爱及对遗体的尊重。死者通常会被埋葬。不过,由于异教徒常会亵渎基督徒的坟墓及焚烧尸体,信徒开始确定任何的处理方式,都是可以接受——因为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阻止信徒复活。故此,基督教的殡葬仪式,一般都是按当地惯常的做法。MiltonC.Fisher和DouglasJ.Miller另参:「哀哭」。――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