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彼得前书」提要 壹、作者 本书作者自称「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一1),就是主耶稣十二门徒中的首徒,原名西门,主另给他起名矶法(亚兰文),翻成希腊文就是彼得(约一42),圣经常称呼他为西门彼得(参太十六16)。 矶法和彼得的原文字义均为「石头」,主耶稣似乎有意藉此改名启示一项真理,即人在未得救之前原为无用的泥土(参创二7),但主的救恩乃要将人改造成活石,作为建造灵宫的材料(彼前二5)。主耶稣基督乃是建造教会的根基(林前三11),祂要将众多蒙恩得救的人──众活石,就是教会──建造在祂这块盘石上(太十六18),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二22)。 主耶稣将天国的钥匙托付给彼得(太十六19),要他领先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中开启救恩的门(参徒二40~42;十44~48)。彼得所负的使命,刚好和他蒙主呼召时所从事的工作相符,那时他正在海里撒网,主耶稣呼召他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太四18~19)。所以彼得从主所领受的事工,正是为主得着一批又一批的人,作为建造教会的材料(参徒二41;四4;五14;十44)。 彼得乃是一个天生的领袖人物,时常率先说话行事,领导群伦(参约廿一3),却也因此而经常被主责备(参太十四28~31;十六22~23;十七4~8,24~27;廿六33~34)。但经过主耶稣三年半的教养训练,特别是在主死而复活之后,四十天之久借着圣灵的显现和讲论(徒一2~3),竟使彼得彷佛脱胎换骨、变成另外一个人似的,成为一位谦卑而勇敢、虚心而不自矜、能与人同工且同心的真实属灵领袖(参徒三1,12;四13;十一17;十二17;十五7~11)。 彼得「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徒四13),而本书的希腊文笔颇具造诣,因此晚近有些圣经学者质疑本书作者并非彼得本人。然而,根据下列诸多理由,仍宜认定彼得就是本书的作者: (一)「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乃指他没有正式受过「拉比」的教育,并非指他完全没有学过希腊文。希腊语文乃是当时巴勒斯坦地居民的两大通用语文之一,以亚兰语文为主,希腊语文为辅。 (二)直至书写本书为止,彼得来往各地服事主(参徒八14;九32;十1~5,23~24;十五7),已历数十年,其间必有很多机会操演希腊语文,使他更为熟谙。 (三)在本书结束前透露「我略略的写了这信,托我所看为忠心的西拉转交你们,劝勉你们」(五12),按原文可译为「我借着西拉」,意指他得到西拉的帮助写成本书,又托西拉转交。可见本书可能是由彼得口授或初稿,经西拉代书或修改,故彼得仍为本书的原作者。 (四)至于西拉,他原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人物(参徒十五22),后与使徒保罗同工(徒十五40;十七1)。虽然英文译名稍有不同(本书译名为Silvanus,《使徒行传》则为Silas),但圣经学者相信均指同一人。此西拉应有足够能力修饰成如此优美的希腊文。 (五)《彼得后书》题到他曾写了前书(彼后三1)。一般圣经学者相信《彼得前书》所呈现的是经西拉修饰过的希腊文,而《彼得后书》则是未经他人修饰的「原味原汁」希腊文。 (六)本书的内容和特色,也支持彼得乃本书的作者,例如:彼得亲眼见过主耶稣(参一8),更见过祂荣耀的显现(参四13;彼后一16~18;太十七1~2);他虽然曾经抗拒过基督受苦的观念,如今却强调欢喜为主受苦(参四1,13,16;太十六21~23);他虽身为使徒,却也身兼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参五1;徒六1~4);他曾特别受主托付牧养主的小羊(参五2;约廿一15~17);他与马可一家有很亲密的关系(参五13;徒十二12~13)。 (七)教会初期的许多教父们题到过本书,且公认本书为使徒彼得所著,例如:革利免(主后95年)、爱任纽(主后140~203年)、特土良(主后150~222年)、亚力山太的革利免(主后155~215年)、俄利根(主后185~253年)等。 贰、写作时地 据可靠史料,彼得大约于主后65~67年间,在罗马被暴君尼罗杀害,为主殉道。因此,彼得前后两封书信,均写于殉道前不久,且两封书信的相隔时间不会太长(参彼后三1)。根据下列理由予以推测,前书约写于主后64年: (一)罗马暴君尼罗(主后54~68年)正要开始对基督徒施加迫害,《暴君焚城录》和其后的大屠杀近在眉睫。其时基督徒的处境艰危,正与本书所描写的情景吻合(参四14~16;五8~9)。 (二)本书当写于西拉离开彼得,携带本书前往小亚西亚之前(参五12;一1),以及马可仍与彼得同在一处,尚未动身会晤保罗之前(参五13;提后四11)。西拉何时离开保罗而去与彼得同工,圣经并无明文记载,最早约在主后五零年代后期(参林后一19;帖前一1;帖后一1);至于马可,最迟是在保罗为主殉道(大约主后67年)之前。 (三)根据彼后三15~16可知,彼得确曾读过使徒保罗的一些书信;而本书部分内容和保罗所写的《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很相近,可试比较彼前一1~3和弗一1~3;彼前二18和弗六5及西三22;彼前三1~6和弗五22~24;彼前五5和弗五21等,便知本书的确多少受该两书的影响。而该两书大约写于主后61~63年,故可推知本书成书日期不早于主后63年。 至于本书的写作地点,彼得自称是「在巴比伦」(五13),有些解经家认为既然本书开头的受书者明言是给「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一1),则此处的巴比伦也应是指实际的巴比伦城。其实,「前后一致的解经原则」乃是应用在同一个事例或同一段经文,并非全卷书都必须采取同一解法。例如,《启示录》也曾明言「达与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启一11)等实际的地方,但后来的「巴比伦大城」(参启十七、十八章)却改作隐喻而非指实际的巴比伦城。 鉴于下列诸理由,本书的「巴比伦」应是暗指罗马:(1)初期教会的传说和资料,从未提起彼得曾经到过巴比伦;(2)根据教会的传说,彼得是在写完前后书之后不久,在罗马被害;(3)当时正值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夕,彼得被迫必须隐蔽他的所在地;(4)后来使徒约翰也以巴比伦隐喻罗马(参启十七1,5,9,18)。 参、本书受者 本书是「写给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一1)。这五个地方均位于小亚西亚地区(即今土耳其境内),系当时罗马帝国的五个行省,其确实位置是在黑海、地中海和爱琴海之间,大约呈顺时钟方向罗列。 一般解经家对于本书受书者的所在地大致没有异议,但对受书者的身份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根据「分散…寄居的」等用语(一1,18)和彼得原来的职责(参加二7~8),而认定本书是写给被迫分散到小亚西亚地区的犹太人信徒,有的则根据「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二10),以及「往日随从外邦人的心意行邪淫…」(四3)等而认定是写给外邦人信徒的。 其实,教会发展至此阶段,在巴勒斯坦地以外的众教会,已不再有所谓犹太人信徒和外邦人信徒之分(参西三11)。因此,凡是居住在该五个地区的基督信徒,都是本书的受者。我们今天读此书信,更应将自己包括在内,而把本书劝勉的话,应用在自己身上。 肆、写本书的动机 彼得自称「写了这信…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五12)。这话表明写本书的两个目的: (一)使受书者更深认识自己所蒙神的恩,这恩包括信徒在已过所得灵的救恩(一2~3,19~20,23),现在正在经历魂的救恩(一8~9;二2~3;三21),以及将来所要得完全的救恩(一13;四13,18;五4)。 (二)劝勉受书者身处邪恶的世代(二11~12;四2~3),以及即将面临的逼迫与苦难(三13,17;四12~14),要靠神的恩刚强站稳,作主荣耀的见证。 伍、本书的重要性 在新约圣经的八卷「普通书信」(或称「一般书信」)当中,《希伯来书》注重「信心」的教训,《雅各书》则补充说明「信心」须有行为;《彼得前书》注重「盼望」的教训,《彼得后书》则补充说明有了「盼望」,仍须在恩典和知识上长进;《约翰壹书》注重「爱心」的教训,《约翰贰书、参书》和《犹大书》则补充说明必须在正确的真理上有「爱心」。如此,基督徒所不可或缺的信、望、爱三项美德(林前十三13),藉此八卷普通书信得着完满的启示。而《彼得前书》中兼论信心(一5,7,9,21;五9)、盼望(一3,21;三15)和爱心(一8,22;二17;三8;四8;五14),故在这八卷书信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陆、主旨要义 本书旨在劝勉信徒既已拥有活泼的盼望,就要有受苦的心志,顺从神的旨意,一心为善,在世度余下的光阴,好归荣耀给神。即或身处苦难,也当效法基督受苦的榜样,忍受冤屈,将自己交托给神。今日我们若与基督一同受苦,倒要欢喜快乐,因为主荣耀的显现即将来临,那时就要得享祂永远的荣耀。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本书不是写给某特定教会或个人,而是写给一般基督徒的「一般书信」或「普通书信」。 (二)本书以劝勉代替责备,充满了牧人那温柔、慈爱、关怀和了解的心肠(二25;四9~11;五1~4)。 (三)本书是写给受苦教会的书信,勉励属神的人要甘心乐意为神的旨意、为基督的名、因行善而受苦(二15,20;三16~17;四1、2,12~19;五9~10)。 (四)本书非常清楚地描绘神的真恩,包括三一神如何成就这恩(一2),如何将这恩启示给人(一10~12),如何藉这恩吸引、造就、保守、坚固并成全信徒(一13;二2~3;三7;四10;五10)。 (五)本书强调「主的再来」,总共有八次提到主将要显现、鉴察、审判(一5,7,13;二12;四13,17;五1,4)。 (六)本书是写给那些得着天上基业的人(一4),目前暂时寄居在地上作客旅(二11),如何在世度余下的光阴(四2)。 (七)本书强调基督徒活在世上三件最宝贵的事:信心(一5,7,9,21;五9)、盼望(一3,21;三15)和爱心(一8,22;二17;三8;四8;五14)。 (八)本书特别提到基督徒顺服和谦卑的美德,作者彼得不但劝勉信徒要顺服和谦卑(一2,14,22;二13,18;三1,5,8;五5,6),并且他也以身作则,敬重后进同工保罗(五12~13请西拉送信,又将马可送回给保罗)。 (九)本书又强调信徒要存敬畏的心过圣洁的生活,将来才能坦然见主(一15~17;二17;三2,5,15)。 (十)最后,本书对主耶稣基督作了最完善和最清楚的交代:(1)在创世以前被神预先知道(一20);(2)降世受苦难(一11;二21,23;四1);(3)被钉流血(一2,19;二24);(4)代人受死(一18~20);(5)死后曾下阴间(三19~20);(6)复活(一3,21;三18);(7)升天(三22);(8)将在荣耀里显现(一7,13;四13;五4)。 捌、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 本书有些教训与保罗书信并《雅各书》相似,今试作比较: 彼前一4~5──弗一4~7;二8 彼前一6~7──雅一2~4 彼前一14──弗四17~19 彼前一24──雅一10 彼前二6~10──罗九25~32 彼前二11──加五17 彼前二13──罗十三1~4 彼前二18──弗六5;西三22 彼前三1──弗五22 彼前三9──罗十二17~19 彼前三22──罗八34;弗一20 彼前四1──罗六6~7 彼前四8──雅五20 彼前四10──罗十二6 彼前五1──罗八18 彼前五5──弗五21 彼前五5~9──雅四6~7,10 有人将「主祷文」(太六9~13)与本书的一些经节并列如下: 「我们」(一3)在「天上」(一4,12)的「父」(一17),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一15~16),愿「你的国降临」(二9);愿「你的旨意」(二15;三17;四2,19)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五7),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四7~8),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四12),救我们「脱离凶恶」(四13);因为「国度」(五11)、「权柄」(四11)、「荣耀」(一11,21;四11),「都是你的」(四11),「直到永远」(四11;五11)。「阿们」(四11;五11)。 玖、钥节 「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一7) 「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借着神活泼常存的道。」(一23)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二9) 「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四1) 「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的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五2~3) 拾、钥字 「盼望」(一3,13,21;三15) 「试验」、「火炼的试验」、「苦楚」、「受苦」、「苦难」(一7;二19,20;三14,17,18;四1,12,13,15,16;五1,9,10) 「显现」、「鉴察的日子」、「审判」(一5,13;二12;四5,6,13,17;五1,4) 「荣耀」、「荣光」(一7,8,11,21;四11,13,14,16;五1,4,10) 「恩典」、「恩惠」、「救恩」、「恩赐」、「恩」、「真恩」(一2,5,9,10,13;二3;三7;四10;五5,10,12) 「宝贵」(一7;二4,6,7;三4) 「活泼」、「活」、「复活」、「活着」(一3,21,23;二4,5,24;三18,21;四6) 「行善」、「为善」、「好行为」(二12,15,20;三6,11,13,17;四19) 「灵魂」、「心」、「人」(一9,22;二11,25;三20;四19)注:以上各节的原文均为「魂」 拾壹、内容大纲 【在神的真恩上站立得稳】 一、认识神的真恩(一1~12) 1.蒙恩的人和这恩的由来(一1~2) 2.神完备的真恩──过去、现在和未来(一3~5) 3.享受这恩的途径──信心受试验(一6~9) 4.这恩的启示(一10~12) 二、神的真恩和基督徒的生命(一13~二10) 1.因基督的宝血而得圣洁的生命(一13~21) 2.因神活泼常存的道而得纯爱的生命(一22~二3) 3.因主这活石而得新功用的生命(二4~8) 4.因神拣选而得新地位的生命(二9~10) 三、神的真恩和基督徒的生活(二11~四6) 1.蒙恩者在世生活的身份和目标(二11~12) 2.蒙恩者在世生活与地上制度的关系(二13~17) 3.蒙恩者在世生活与属地主人的关系(二18~25) 4.蒙恩者在世生活与家庭的关系(三1~7) 5.蒙恩者在世生活与弟兄并世人的关系(三8~16) 6.蒙恩者在世生活与神旨意的关系(三17~四6) 四、神的真恩和基督徒的盼望(四7~五14) 1.因万物即将结束而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四7~11) 2.因主再来的审判而欢喜与基督一同受苦(四12~19) 3.因牧长显现的荣耀而甘心牧养神的群羊(五1~4) 4.因赐诸般恩典的神而以谦卑束腰并谨守儆醒(五5~11) 5.劝勉并祝愿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五12~14)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彼得前书注解》 彼得前书(Peter,FirstLetterof)作者本书作者自称使徒彼得(一1),是基督受苦的见证人(五1),那么,他便是耶稣起初所拣选的十二使徒之一(可三14-19),是有权威的发言人了。彼得也称为西门和矶法。在耶稣最后的受苦中,彼得所看见和感受到的,可能比任何一位使徒都要深刻(可十四54),因为他曾3次不认主(可十四66-72)。在彼得前书中,耶稣的受苦最少提及了4次(一11,二23,四1,五1)。彼得被看为犹太人的使徒,正如保罗被看为外邦人的使徒(加二7)。由于彼得是一位巡回布道家(林前一12,九5),因此,他可能已探访过本书的收信人,就是小亚细亚教会的信徒。耶稣的教导对彼得前书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这可能由于彼得于耶稣在世传道时,一直与祂在一起。除了雅各书之外,彼得前书大概是新约书信中复述耶稣言论最多的一卷书〔参一3、23=约三3、7;一4=路十二33;一8=约二十29;一10-12=路二十四25-27;一13=路十二35;一22(四8)=约十三34(约十五12);二4、7=可十二10(太二十一42);二12=太五16;二19-20=路六32-35;二25=约十11、14;三9=路六27-28;四13=太五12;五3=路二十二24-27;五5-6=路十四11(路十八14)〕。有些学者认为对于一个以亚兰语为母语的渔夫来说,本书的希腊文似乎是写得太好了;对于一个与保罗立场不同的使徒来说,本书的教义似乎也太像保罗了;他们认为此书是彼得死后一些人冒他使徒的名字写成这信,好增加本书信的分量。另一些学者则回答这些疑问说:若一个作者写了一封跟保罗的教导相似的书信,欲加添其权威,他大可冒保罗之名,而无需冒彼得之名。另外,当日大多数的加利利人可能从小就操希腊文和亚兰文两种语言。至于教导的内容,没有证据可证明彼得和保罗的教导基本上是分歧的。昔日保罗责备彼得(加二11-14),是因为彼得曾一度不能持守其立场,而不是两人在基本的教导上有不同的意见。此外,有些重要的保罗教义(如称义的问题),彼得前书并没有提及,而那些跟保罗教义相似的,全是早期教会共有的看法。总括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使徒彼得就是本书信的作者。 收信人、写作地点和年代收信人彼得前书的对象是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和庇推尼等各省的人,这些罗马省份几乎遍及整个小亚细亚,只剩下最南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现在土耳其的大部分都包括在内。基督教的传入可能由一些往耶路撒冷朝圣,在五旬节当日归信了的人带返这些地区(参徒二9)。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些教会有一部分是保罗在第一和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建立的,其余的则由其他不知名的宣教士所建立。彼得并没有把自己列入那些「传福音给你们」的人之中(一12)。本书读者到底是犹太基督徒,还是悔改归主的外邦信徒,我们不得而知。彼得前书一章1-2节说:「写信给那分散在……寄居的,就是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的人」。一章17节及二章11节又提到他们是寄居的,在某程度上是被放逐的人。这些经文可从字面上理解,指被放逐离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但也可从属灵的意义来看,所有信徒在地上也是过着被放逐的生活,因为他们真正的家乡在天。没有人会否认犹太人确曾(并且仍然是)分散在各地,彼得既看教会为真以色列(参加六16;罗二29;腓三3),便把有关以色列国被掳的用语应用在教会之上,彼得在本书二章11节所用的句子跟希伯来书十一章13节(参创二十三4;诗三十九12)几乎完全相同。若说一章1节那分散的人是基督徒(犹太人和外邦人),而不单是犹太人,针对这解释法的人可反驳说:彼得是奉派作犹太人的使徒(加二7),彼得在信中引用了许多旧约句子,也显示读者是犹太人。然而,彼得并不限于向犹太人传道,这是有凭据可证明的(加二12;林前一12),彼得向非犹太人的读者引用旧约也不足为奇,因为许多敬畏神的外邦人(像哥尼流,徒十2)都十分熟悉旧约,保罗写信给外邦人时(例:加拉太书),也引用许多旧约。读者到底是犹太人或主要是外邦人,可从几段反映外邦背景的经文获得答案。彼得在二章10节说他的读者从前「算不得子民」,所引用的是何西阿书二章23节(参罗九25)。他在四章3节又形容他们昔日「行邪淫、恶欲、醉酒、荒宴、群饮,和拜偶像」。上述罪行并不是用来形容不信的犹太人,因为犹太人的问题并非严重的道德问题,而是虚伪和律法主义。如此说来本书信的收信人就主要是小亚细亚的外邦基督徒,他们在世上的特征是寄居的客旅。写作地点多半学者认为彼得前书是在罗马写成的。从五章13节中可得到一些指示:「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巴比伦(用以象征有势力和罪恶的大城)在许多早期基督教文献(例:启十四8,十六19,十七5,十八2、10、21;《巴录二书》十1、2,十一1,六十七7;《西比莲神谕》五143、159及以下)之中,都用作罗马的代号。写作年代彼得前书的写作年代大概是主后64或65年(参下一段)。背景虽然其他新约著作也时常提及基督徒的受苦,但彼得前书则特别关注这主题。书中常讨论基督徒受凌辱时应有何态度(一3-7,二12、20-23,三13-17,四12-19,五9、10),信中没有清楚证实有正式官方的迫害;受凌辱似乎是基督徒在各处皆遭遇的事情(五9)。残暴的主人有时会虐待一些基督徒仆人(二18-20);基督徒妻子可能要忍耐粗暴、不信主的丈夫(三1-6);一般来说,人们会注意基督徒,找机会指斥他们的不是(二12,三9、16,四15、16)。虽然我们看不见正式的、官方的迫害,但信中显然指出更恶劣的环境快要来临(四12-19)。彼得似乎感到目前基督徒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会爆发一种比现况更坏的局面。早期教会传统说,彼得在尼罗逼迫基督徒期间,在罗马被钉十字架,我们没有理由要怀疑这说法。此外,由于彼得前书写于罗马,而四章12和17节又暗示一个危机正在逼近,正如主后65年基督徒在罗马被迫害的事件,因此,我们可假设本书是写于尼罗迫害罗马基督徒之前不久的时间。根据历史家塔西图的说法,当时谣言满天,传说尼罗王自己焚毁罗马城,以建立一个更宏伟的城市,尼罗为压制谣言,便诬捏基督徒焚毁罗马城。彼得前书写成时,尼罗对基督徒的残酷迫害仍未发生(参二14,三13),但彼得大概已预计迫害会临到,想预先给罗马以外的教会有所准备,以防大屠杀同样临到他们。尼罗的逼迫明显没有影响罗马以外各省的基督徒,但这并不减低彼得前书的价值,因为书中主要指示基督徒应如何保持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遭受凌辱和受苦时应如何应付。若这是彼得前书背景的正确图画,本书的写作年代便应是一世纪六十年代的早期至中期,因为罗马城的大火发生于主后64年7月19日,逼迫则在该年的后期或65年的春天进行。彼得自己要在即将临近的逼迫中殉道,正符合了使徒的口号: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归荣耀给神(四16)。写作目的和神学教导彼得前书的主要目的是劝勉基督徒在信徒间要有好品行(三8,五1-7),在非信徒的社会中更要这样(二12),以清楚地见证他们在基督里的盼望(三15),好归荣耀给神。本书也帮助基督徒了解和忍耐一些与非信徒相交时所带来的辱骂(一6、7,二12、18-25,三9、14-17,四1-5、12-19,五8-10)。彼得的劝勉是基于救恩的好信息,这救恩是神透过基督的死亡、复活,和再来而成就的。神是满有怜悯的(一3,二10),祂是那「赐诸般恩典的神」(五10),而其子民是站在这恩典上(四10,五12),盼望在基督再来时看见这恩典最后的显现(一13)。神预知和决定(一2、20,二8)一个救赎计划,并藉此计划为自己设立一群圣洁的子民(二9、10)。依着祂的计划,神差遣基督到世上来,为了神的选民的缘故,完成这救赎大计(一20)。虽然祂是「神所拣选、所宝贵的」,却是「被人所弃的」(二4),因为人不相信祂(二7)。不过,祂的受苦(一11,四1、13,五1)并不是无意义的悲剧,而是为了祂子民的好处(二21、24,三18),用祂的「宝血」把人从「虚妄的行为」中救赎过来(一18、19)。基督虽然肉身受死,但「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三18);祂从死里复活,并得着荣耀(一21,二7),而且在神的右边掌权(三22)。再进一步来说,我们必须解释神救赎的好消息,与好行为之间的关系。若要透过福音改变人的生命,我们必须先把福音传扬。福音的传扬是靠着圣灵的能力(一12),传福音不单是一种「新闻报导」,而是传讲神「活泼常存的道」(一23,四11),神藉此呼召祂的子民,并召他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二9,一15),「得享基督永远的荣耀」(五10)。彼得前书形容这种改变为「重生」(一3、23);重生之人的特征是他拥有在基督里「活泼的盼望」(一3、13)。这以基督之复活和再来为基础的盼望,能改变人的行为(一13-15)。我们不再需要用伤害人和没有爱心的方法来寻找满足感,我们却是把灵魂交托一位信实的创造主,以得着满足(四19,五7),虽然因行善而受苦,我们也可以耐心忍受(二20),不以恶报恶(三9),并借着行善,把神的怜悯带给其他人(二12、15,三11、16,四19)。基督徒活泼的盼望并不会引导我们脱离非基督徒的社群,而是改变我们在其中的行为。基督徒仍是国家的臣民(二13-17),是凶恶主人的奴仆(二18-25),是不信主之丈夫的妻子(三1-6)。我们在社会制度之下活出新人的样式和盼望,人便会因我们的好行为而归荣耀给我们在天上的父神(二12;太五16)。内容提要一章1、2节这部分是形容「神的选民」,彼得以3个句子为神的拣选下定义。首先,拣选是照神的先见。这句子的意思不单是神预先知道祂会拣选谁,正如一章20节所暗示的,先见可能也包括神的旨意和目的(参摩三2;徒二23;罗八28-30,十一2;林前八3;加四9)。第二,这拣选是「借着圣灵得成圣洁」。「拣选」在这里是圣灵有效的呼召,使人从黑暗进入光明(二9)。在以弗所书一章4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便已拣选了我们。第三,我们的拣选是「以致(为了)顺服耶稣基督,又蒙祂血所洒」。后者大概是指基督的死所产生的道德效力,在我们信靠祂的时候,洁净我们的良知和行为(参来九13、14)。这样,神的选民便是:根源于神那永恒、有目的的先见;借着圣灵的工作蒙召和悔改;并以顺服神为一生的目标(参一14)。一章3至12节这段形容救恩是何等的宝贵──是一份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绝对完美的基业(第4节),是我们信心的目标(第9节),是不能言喻之喜乐的基础(6、8节)。古时的圣先知已详细地寻求考察这救恩,其奇妙之处更令天使也盼望能察看(10-12节)。这救恩出于神的大怜悯,并透过耶稣从死里复活,叫人可以得着(第3节)。不单未来的产业「到末世要显现」(第5节),那些信靠基督的人更可得着现今灵里的益处,神还应许现今要赐下能力,使信徒在信心中能持守。这并非指基督徒可逃避苦难;他们可能「需要」受苦(第6节),若是这样,他们不应埋怨,要看苦难为锻炼人的火,可除去虚假的倚靠,只留下像纯金一样宝贵的真信心(第7节)。受苦可能是完全经历救恩之前一个重要的准备,因为到了末时,只有信心可得蒙祝福。信心与眼见之物不同,因为信徒从未见过耶稣,却相信祂和爱祂(第8节)。信徒的盼望是有足够的理由(三15),这盼望主要是建基于耶稣的复活(一3)──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一章13-25节彼得在此赐下一个命令: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第13节);并要过一种顺服神的新生活(14-15节)。盼望是对一件事情的深切想望,并且相信那事情会发生,因此彼得是命令教会切切仰望基督,并相信祂会荣耀地再临。那么,信徒便必须用心思想,并保持头脑清醒,约束他们的心,知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甚么(第13节)。这强烈的盼望能改变人的行为,因为它替代了我们从前的「私欲」;我们从前是蒙昧无知,不晓得真正想望的和能满足我们的是甚么(第14节)。渴慕基督往往能带来圣洁的生活,若我们乐于作神的儿女(第14节),我们便肯定会学效天父(15-16节;参利十九2)。激励我们行善的还有一样,就是敬畏那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神(第17节)。虽然彼得在17节以敬畏(或畏惧)来激励我们,但在18-19节则保证我们靠赖基督的宝血,已从虚妄的行为中得赎,我们得救是凭着信心(9、21节),不是凭着善行。彼得要我们存敬畏的心,因为神不喜悦人的不信,彼得说主会按各人的行为审判,大概是指祂会寻找我们顺服神和爱人的证据,因为这些态度是盼望和信心的表现。我们若缺乏这些态度,惧怕神的审判,便会把我们带回神的怜悯中。在神的怜悯中我们可以享有平安和喜乐,而这样,我们便再次充满爱心。彼得在第22节命令我们以这爱心对待信徒。第22-25节并没有提及盼望,但彼得说我们是借着神活泼常存的道获得重生时,他已暗示我们的盼望。既然「主的道是永存的」(一25=赛四十6-8),那些倚靠主道的人也同样是永存的(参约壹二15-17)。有了这保证,我们便可以从心里切实地爱我们的弟兄(第22节)。二章1-10节这段经文充满了旧约的引文和意象(二3=诗三十四8;二4、7=诗一一八22;二6=赛二十八16;二8=赛八14;二9=出十九5、6;赛九2,四十三20、21;二10=何二23)。第9-10节显示彼得看基督教会为新以色列,他大概是看教会在世上的经历如一种放逐,正如犹太人被放逐至巴比伦(一1、17,二11),并认为悔改归主正如出埃及一样,离开以往虚妄黑暗的生活,进入神的光明,正如犹太人昔日出埃及一样。第6-8节显示耶稣对某些人来说是宝石,但对不信的人来说,却是一块绊脚石。在这论调背后是神那莫测高深的预定(第8节),那些信靠祂的人是被预先拣选的(第9节;参一1),是有君尊的祭司(参以下有关二5的叙述),是具有神自己圣洁特质的国度(参一14、15),并且是属神所有的、蒙神珍爱的子民。这一切都不是由于我们的功劳,而是出于神的怜悯(第10节)。第1-3节又是一个命令,我们既借着神的话,就是灵奶,曾稍尝过主的恩慈,就要渴望这恩慈,以致在信心里渐长,或是在基督的恩典里切切盼望。第4-5节是一个复杂交错的隐喻,基督被描绘为活石,教会则是用活石所造的灵宫,也是祭司。教会一方面是神的居所(参林前三16;弗二21、22),另一方面,也是居所里供职的人,他们向神献上顺服的祭(参罗十二1、2)。二章11-12节这是本书所关注的中心思想;基督徒既是在这世上寄居的人,他们便不应存不信者所存的私欲。这等属血气的欲望是短暂的(一24、25),并会败坏那追逐这些欲望的灵魂。神的新选民应致力行善,休管别人的侮辱,因为这些善行最终会叫人归荣耀给神。那么,这次序又再是:私欲改变,行为改变,神得着荣耀(参太五16)。二章13-17节经文中有一种意识,就是基督徒要顺服所有的人(二13、18,三1;参「谦卑」,三8、9、16,五3、6),基督徒要「尊敬众人」(二17)。基督为罪人而死,是一个叫人降卑的真理,这真理禁止基督徒傲慢自大,或以为他们没有在爱上亏欠别人(参罗十三8-10),相反,他们必须看别人比自己强(可十44;腓二3)。其后,彼得宣告信徒必须顺服君王和君王以下的臣宰。他们必须努力行善,使那些说基督教与人生不相干的人哑口无言。然而,顺服国家并不是绝对性的。因为基督徒先要做神的仆人(第16节)。他们有自由指出,神所任命的国家必须持守有秩序的生活。由于基督徒的优先次序是先服侍神,君王只是受造之物,所以顺服君王是「为主的缘故」而顺服,而不是为了君王的缘故。二章18-25节(参罗十三1-7)为奴仆的基督徒的良心要对得住神,也要由神去塑造(第19节)。他们既曾经历过神的恩典,彼得便吩咐他们要靠着这恩典,忍受冤屈的苦楚,不可还击:他们是被召去过这种生活,因为耶稣为他们受了苦,祂受苦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榜样。第21-23节描述了这个榜样,24-25节描述这代赎及其功效,耶稣不单活出这种不报复的生活榜样,同时也给跟从祂的人有能力过这样的生活,方法是为他们死,以致他们可以「在义上活」(第24节)。惟有当基督徒在基督为他们成就的盼望上感到安全和满足时,他们才有这种自由和意志,愿意付上极大代价去跟从基督的榜样。基督徒意图亲自报复的时候,他们应回想,即使耶稣也「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第23节),交托那曾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十二19、20)的神。 三章1-7节这里有6节是向妻子说的话,1节是向丈夫说的。一个基督徒妻子如何获取不信主之丈夫的心呢(第1节)?彼得警告她们不要花心血在外表上,以为外表的吸引力是最重要的(第3节);相反,她强调妻子要在心里以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装饰(第4节),并辅以贞洁的品行(第2节),便可以把丈夫「感化过来」(第1节)。彼得并非叫妻子盲目地奉承丈夫,而是平静地生活,自由而有信心地在爱中服侍。纵使遇上了虐待她的丈夫,妻子也不用害怕(第6节),但怎样才能不害怕呢?就要学效撒拉,要坚定地仰赖神(第5节);在此彼得又再一次肯定盼望能改变生命,也能使人顺服。妻子要先归顺主,而归顺丈夫只是次要,基督徒妻子要像奴仆一样,要运用她以神为本的良知(二16),为基督的缘故,决定何时不该跟从她丈夫的带领。有些学者认为妇人顺服丈夫只是反映一种列祖时代的文化,现今应要摒弃;有些则认为这是反映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分别,意义深长,是有价值的,并且是神所赋予的,这种男女之间的分别,在带领与顺从,或主动与响应等爱中的关系里,得以保存和加强(参弗五21-33;西三18、19)。彼得在第7节劝勉丈夫按着自然和已显明的真理(和合本作:「按情理」)与妻子保持应有的夫妇关系。自然的真理就是女性是较柔弱的,这不代表她们在智力或感情上是下等的,而只是指出一个可看见的事实:女性的身体不及男性强。在没有各种电动器具的文化里,强壮的体魄是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条件,因此,圣经劝告男性要为了妻子的缘故,使用其较强的体力。在此要显明的真理是:妻子是与丈夫「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人」,因此丈夫必须敬重她。三章8-12节这是二章13至三章12节的总结,勉励全教会要首先爱弟兄(第8节),然后要爱一些充满敌意的外人(9-12节)。第9节所描述的,叫我们想起耶稣的态度(二23)和命令(路六27-36)。基督徒不单要忍受辱骂(二19、20);他们还要主动响应,「祝福」那些辱骂他们的人(第9节)。祝福是愿望他们安好,并把这愿望化作祷告,信徒真正的愿望是仇敌能悔改,一同分享基督徒将会承受的福气(三1、9)。彼得引用了诗篇三十四篇12-16节来支持第9节的逻辑,基督徒欲承受救恩的福气(一4、5,三9),就必须祝福那些敌恨他们的人;这不表示他们可以赚取救恩,而是说救恩是信仰的目标(一9),真信仰可使一个人充满爱心。三章13-17节彼得似乎仍很乐观,认为基督徒若行善,便没有人能伤害他们(第13节)。虽然如此,可能神的心意是叫基督徒行善受苦(第17节),而这样总比行恶受苦好,不但因为他们永不应行恶,也因为他们为义受苦便得着「赐福」(第14节,参四14;太五10-12)。因此,信徒不应害怕人,应害怕基督不喜悦,要在祂的信实里保持平静(参14、15节;赛八12、13)。这样,信徒便问心无愧,轻松自由,以致他们述说心中盼望的缘由时,他们的行为亦已见证其中的真理(参第15节,一3),辱骂基督徒的人会自觉羞愧(第16节),被感化过来(三1),并归荣耀与神(二12)。三章18-22节这段与二章21-25节和一章18-21节类似,是说明彼得劝信徒要无愧于心和忍受痛苦的理由。由于基督一次为全人类受死,使罪人免除诸罪,开了一条神人相交的路,通往满有怜悯之神那里,所以信徒能够谦和忍受痛苦。拒绝这种痛苦便表示信徒不相信那完全信实的创造主(四19),这位创造主顾念祂的儿女,盼望能承担他们一切的忧虑(五7)。在挪亚的日子,得救的人不多(参三1、20,四17),同样,在彼得那充满敌意的世代里,受洗得救的人也不多(18-21节)。但基督已得胜,使凶恶的「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服在祂脚下(第22节),信徒可因此得着鼓励。彼得小心地界定藉洗礼得救的意义;洗礼并不在乎水有洁净罪的功能,而在于「借着耶稣基督复活……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第21节)。四章1-6节基督徒不应纯粹按着人的意欲来生活,而应按着神的心意(参一14,二1、2、11、12、15),那就是说他们应与不信主之人的行为断绝,这样可能会带来他们的毁谤(第4节)。然而,信徒不应为此而报复,因为神自会审判(第5节)。彼得命令信徒说:「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第1节)。有些人认为这句话是指透过受苦的过程,我们就更加圣洁;然而,若这里的受苦是指死亡(与三18平行,四1又暗示说「基督既……你们也当……」),则第1节应照罗马书六章6、10-11节来理解。第6节是一节难解的经文。有些人认为这节的意义与三章19节的教训相同。另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说,这里并不是指传福音给死人,而是有人听闻福音,后来死了。那就是说,那些曾听闻福音的人,相信了,然后死了,所听的福音便不是徒然的了。虽然单从人的角度看,这些信徒在肉身上受了审判(即死了),但从神的角度看,他们在灵里仍然活着,这就是传福音的目的。因此,第6节是一个鼓励,纵使以前的朋友蔑视基督徒的盼望,指出基督徒也难免一死,但信徒仍要靠着神的旨意而活。四章7-11节信徒在教会中所作的事是本段的主题。彼得看当代的事件是末时的开始(四7、17)。因此他更着紧地劝勉信徒谨慎自守、儆醒祷告(参一13)。基督徒若持守着以祷告亲近神,就必能彼此相爱和轻看彼此间的亏欠(参弗四1-3)。这爱的彰显应可从弟兄间彼此款待的喜乐中得见,尤其是在遭受逼迫的时候更应如此(第9节)。这爱也可感动信徒去使用各种恩赐和才干,在信心里彼此建立(第10节)。经文提出了两个例子:讲道和服侍(就是传道人和执事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认识讲道和服侍的目标和达到这目标的途径;那目标就是「叫神在凡事上……得荣耀」(第11节),途径是要紧记是神给予服侍的力量和传讲的话语。 四章12-19节我们在这段经文又看见因作基督徒而受逼迫和耻辱的境况,「有火炼的试验」(第12节)正在临近(参一6、7)。彼得看这些受苦(大概是来自憎恨基督徒的人,而不是正式官方的逼迫)是神由教会开始在世上的审判(17、18节;参箴十一31)。但神对教会的审判并非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净化教会(第14节,一6、7)。彼得提醒读者说,受苦是正常的基督徒经验(19节,三14;徒十四22;帖前三3),而基督也是这样受苦(二21-25;太十25)。我们要把灵魂交托那信实的造化之主(第19节)。不要感到羞耻(第16节),反要欢喜(第13节;参罗五3-5;雅一2、3)。不要因过犯而受苦(第15节),却要一心为善(第19节,二15,三11、17)。最后,要归荣耀给神(第16节)。信徒若照上述的吩咐面对受苦,便是有福的(第14节),因为神必与他们亲近,坚立他们。经文中也应许说,若他们欣然为基督忍受苦难,在基督再来时便能尝到那极大的喜乐(第13节;参可八38;罗八17)。五章1-7节彼得再次处理教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例:在三8,四7-11之中)。他告诉众长老如何作群羊的好牧人(1-4节);又告诉少年人如何顺服年长的(第5节),并吩咐各人要谦卑相待。他们若不能谦卑,便不可能相爱和合一(弗四1-3)。彼得提醒信徒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第5节;参太二十三12;雅四6),在末世的时代,神更要令谦卑的人升高(第6节;参路十四11,十八14;雅四10)。最重要的是,神叫祂的子民把一切忧虑卸给祂,因为祂顾念他们(第7节;参诗五十五22;太六25-30)。少年人若谦卑,便会顺服和尊重他们的长老。众长老若谦卑,便不会辖制他们的羊群(第3节),也不会在事奉中显得贪婪或吝啬(第2节),相反会以一个谦卑的榜样带领羊群。这样,教会内的生活便能激励人在教会外有顺服和爱。五章8-11节彼得又再返回受苦的论题上。受苦是世上众信徒的命运(第9节;参四12)。虽然受苦是神的旨意(一6,三17,四19),但撒但也用苦难来摧毁信徒的信心。因此,彼得劝勉教会谨守和儆醒(第8节,一13,四7),以致他们能用信心抵挡狮子(魔鬼)。五章12-14节总结时,彼得形容他这简短的信是一个关乎神之真恩的劝勉和见证。因此,这信不是呼吁人为神劳苦,而是叫人认清楚、享受,和活出神为其子民已承受也将会继续承受的劳苦。这信由西拉(可能就是徒十六25;帖前一1;帖后一1的西拉)送出,是在罗马城写成的,马可和全教会也向收信人问安(这马可大概就是写马可福音的人,又是保罗从前的宣教旅伴,徒十三13,十五37;提后四11)。彼得最后的一句话是祈愿众教会有平安,并催促他们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JohnPiper另参:「困苦/苦难」;「监狱里的灵」;「彼得」。――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