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爱」 神的心是爱:圣经说:「神就是爱」(约壹四8,16)。神的心满了爱,并且祂的爱,远胜过友情的爱、夫妻间的爱,甚至母亲对她儿女的爱,也不能与神的爱相比拟(赛四十九15)。而祂这个无上的爱,特别是显明在人的身上──「神爱世人」(约三16)。祂创造人作祂施爱的对象。神的爱是「永远的爱」(耶卅一3),无论任何人、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罗八35~39)。── 黄迦勒 阿伽皮/爱(Agape)一个希腊词的音译,出现于新约,应指「爱」或「爱筵」。另参:「爱」。――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爱Ai(地名) 字义: 一片废墟 Heap (of ruins) 汇编: ‧耶49:3近 Bethel 的一城市,约在耶路撒冷北十里处,即艾城。 ―― 陈瑞庭 爱(Love)在基督教神学和伦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因此,必须清楚明白这个极为含糊的词汇。在旧约中亚当和夏娃、雅各和拉结,以及雅歌的故事,都直接说出男女间的情爱。在希伯来文,「爱」字也意味使人苦恼的情(撒下十三1-15)、父母之爱(创三十七4),而何西阿书三章1节的上下文则包括性爱及神的爱。这也用于描述朋友之爱(撒上二十17),大卫对约拿单的爱是有点基于感激之情,而约拿单对大卫的爱是发自赏识之情。可是,作为储君的约拿单,对大卫的爱也含有成全别人、牺牲自己的成份,以致为大卫的缘故而放弃继承王位的权利。旧约通常用另一个字hesed,来形容这种深厚无私的爱,这个字几乎是无法翻译的,有时是指「效忠」(撒下二十二26),但更多时候是表示「坚定的爱」(创三十九21)或是「慈爱」。 在何西阿书二章19节及20节,这个重要的词语的意思就清楚表明了:「我必聘你永远归我为妻,以仁义、公平、慈爱……诚实聘你归我。」在约伯记六章14节及15节,慈爱与诡诈对比,并且在撒母耳记上二十章8节提及慈爱的盟约。神这种不动摇和坚定的爱,有别于异教神灵不可预测和反复无常的情绪。Hesed并非对美丽、优点或慈爱的情绪反应,而是为别人的好处所表现的道德态度。而且,它并非取决于对方是否可爱、是否值得或是否有响应(参申七7-9)。正如几位先知所警告的,这种持久的忠诚是根源于一个坚定不移的目的。它可能是严厉的,为要操练那顽梗的百姓。但神的爱没有改变。借着被掳及失败的经历,这种爱以无限的忍耐坚持到底,没有宽容罪恶,也没有放弃恶人。在这种爱中,包含仁慈、温柔及怜恤(诗八十六15,一○三1-18,一三六;何十一1-4),但它的主要特点是为到别人的利益而承受道德责任,不因受到摒弃或不被感激而熄灭。 可是,它期待有响应。律法吩咐人要尽心爱神,并感激神拣选和拯救以色列民(申六20-25)。这要在敬拜中表明出来,尤其表现于善待穷人、无助的人、寄居的外邦人、奴仆、寡妇和一切受欺压及苦待的人。何西阿同样期待神对人不变的爱,会使人与人之间建立坚定的爱(何六6,七1-7,十12、13)。在以色列人的律法和预言中,便有爱神和「爱人如己」的命令(利十九18)。旧约也提及爱的其他方面,但主要的重点如下:神主动的爱、爱的道德素质,以及人彼此相爱和对神之爱的密切关系。在新约中基督教所承受的,是这种对爱的强烈道德含义,那些以感性去诠释爱的伦理的人却常常忽略。阿伽皮(agape)在希腊文的字汇中,「情爱」(eros)这个词语没有在新约中出现。而「感情」(phileo)这个词大概在新约出现了25次,它的意思是指自发地油然而生的爱,并且是感觉多于理智。此外,「兄弟之情」(philadelphia)出现了5次,「友爱」(philia)只出现于雅各书四章4节中,而「亲属之爱」(storge)则有时会出现于复合词里。新约使用次数最多的词是「阿伽皮」。这个词通常意味着道德上的好意,是出于尊重、原则或责任,而非因为受到吸引或诱惑所致。「阿伽皮」就是爱那些不值得去爱的人,不管对方如何使人失望,并拒绝这爱。在所有经文中,很难找到经文支持「阿伽皮」与「感情」两者之间持续的分别。「阿伽皮」特别适用于讲述宗教上的爱。一直以来,大家都相信「阿伽皮」是基督教首创采用的一个词,但最近有人宣称它也出现于异教之中。「阿伽皮」的动词经常在希腊文的旧约中出现。虽然「阿伽皮」较多关乎道德原则而不是倾心或喜悦之情,但是它从没有意味着是单为责任而表现出来冷淡的宗教慈悲。圣经中的例子足以证明这一点。符类福音耶稣把神完备的眷顾及独特的父性所蕴含hesed的概念具体地表达出来。它同样向义和不义的人表现出来,远超于神对瞬息枯萎的野草、天上的飞鸟,或是野地中不用辛劳的百合花的看顾。神的儿女信靠神的爱,先求神的旨意及国度,便不用为物质上的供应忧虑,也不用为个人的安危担心。这是天父的世界,天父知道我们的需要,并且爱我们。作为慈父的儿女,生命不再是挣扎求存,乃是在和谐的宇宙中,因信靠神而拥有平静宁谧。在一个罪恶及痛苦的世界中,神圣的爱可在怜悯和医治绝望的人,以及救赎、关怀那被隔离和自怜的人,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天国的基督向贫穷的、被掳的、瞎眼的和受欺压的人宣告大好的消息(太十一2-5;路四18)。与此同时,耶稣保证宽恕这些被排斥、被蔑视或为罪而忧伤的心灵,并欢迎他们回到父家(路十五)。这种赦免是白白得来的,其先决条件只是要求人以悔改和信心去接受它。然而,即使在这方面,神的爱的道德要求是十分清楚的。对于顽梗、不肯悔改、自义的人,耶稣只有警告他们罪的后果及神的审判(路十三1-5)。对于举棋不定或冲动的人,耶稣有严厉的管教和不徇情面的标准(太十34-39;可十17-22;路九23-26、57-62)。此外,接受神的爱是带有义务的。那就是爱神及以神的爱去爱人(太五44-48)。律法的第一条和最大的诫命就是:「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二十二35-40;引利十九18;申六5)第一条诫命并非借着第二条诫命而成全,也不是融合为一或与之相同,而是独立及在二者中为基要的。耶稣所指的爱神,就是表现在公众敬拜、私祷和绝对的顺服中,并且符合「你只可事奉祂」的要求,不同时爱神又爱玛门。此外,祂热爱圣经、为安息日辩护、对神坚定信靠及时常感恩,表明祂对神的爱(太四1-11,五33-37,六1-6、9、24,七21,十二50,二十三16-22;路四16,二十二42)。新约没有任何经文为「爱人如己」下定义,却在多处记载中表明出来。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里,「邻舍」就是可以予人帮助的人。而且,爱包含给予人所需的任何援助。绵羊与山羊的比喻表示了爱是给饥饿的人吃、让赤身的人有衣服穿,以及探访有病和在监里的人。爱亦在耶稣的榜样中表现出来,祂不辞劳苦地去医治、教导,又用比喻及寓意的话指示听众。祂为受批评或蔑视的人辩护,宣布赦免,安慰失望的人,并且与孤单的人为友。我们要像耶稣爱我们一样,去爱别人,也要爱人如己,总意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七12)。这种爱人如己的爱,是施恩莫望报的,不会以恶报恶,而且对最低下的人也以礼相待,并以体谅的心去判断事情。可是,爱是会坦诚地面对人性的弱点和邪恶。耶稣为彼得代求,但并非祈求彼得免受试探。耶稣责备门徒、警告耶路撒冷和犹大、使彼得为自己的不认主而痛悔,并且接纳爱可能要以生命作代价。基督的爱并非胆怯的谦卑,也不是感性的温柔,在面对世上的恶时,亦不会无助、无能和视若无睹。基督的爱是立志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代价来为别人的最好处着想。在这简单却要求高的原则下,就包括了一切的道德责任和神的律法。爱已经足够了。但这也是必须的。对耶稣而言,冷漠无情、不行善事、不顾他人死活、忽视旁人的缺欠,以及不肯宽恕,都是明显的罪。而人的自义,对人吹毛求疵,以及为了一些宗教上的琐碎教条而忽略别人的痛苦,都叫冷漠无情的情况更加恶化。最后,顺服或漠视爱的律法,决定了各人永远的命运(太二十五31-46)。保罗使徒时代的教会很快便掌握了这革命性的原则:爱是已经足够了。保罗宣称爱成就了律法时,他几乎全是引用耶稣的话。他用爱来总结对奸淫、杀人、偷盗及贪婪的诫命,因为爱是不加害于人的(罗十三8-10)。在以弗所书四章25节至五章2节,一切苦毒、恼恨、愤怒、毁谤及偷盗的事,应以恩慈、怜悯及宽恕的心来替代,在爱中成为肢体,是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同样的意思。对保罗而言,爱就是「基督的律法」,是至高和充足的(加五14,六2)。此外,保罗简洁地为基督教独特之处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加五6)。保罗坚持基督徒所切慕至高的属灵恩赐,应是「最妙的爱」(林前十二27至十三13;参罗五5;加五22)。在这里,他也将爱与哥林多教会热切追求的其他5种表达宗教热诚的方式作出对比,说明了没有爱,一切都是无益的(林前十三1-3)。在这章经文的结语,保罗将爱与其他永恒的宗教经历,如信心及盼望,作出比较,他宣称爱是最大的。保罗描述发自爱的行动包括自由、恩慈、款待,不以恶报恶,与人同哭,与人同乐,彼此担当软弱、羞辱或需要,重建、支持、建立别人,以尊重、仁爱、宽恕、鼓励待他们,不任意批评,甚至「软弱的弟兄」也要挽回──这几乎数之不尽。一般而言,爱是在行动、思想及受苦中表明的一种素质(林前十三4-8)。简单地说,爱是不加害他人,以及凡善必行,并且是神的律法。 但在动机方面,保罗申明爱是超越了责任。我们爱,因为我们欠了救恩的债。神借着基督为我们死,表明祂的爱;而基于祂的大爱,我们在基督里得以存活。我们活在这爱中,并且以爱来征服一切,也没有甚么可以把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罗五8,八32、37-39;林后十三14;帖后二16;弗二4;多三4、5)。神的爱与基督的爱几乎毫无分别。「基督的爱掌管我们」表达了保罗的心路历程(参加二20;林后五14;弗五5、25)。我们的爱是反映那最初「浇灌在我们心里」的爱(罗五5),并且爱基督(林前七,十六22;弗六24),也为了主而去爱别人。保罗分析基督徒的爱,就是神借着基督表达的爱,让我们以爱神、爱基督及祂的子民,去回报祂的爱。约翰约翰后来回想和反省的事情,成为了圣经对爱的教导之精华。对于约翰而言,爱是一切事物的基础:「神爱世人……」(约三16,十六27,十七23)。我们就是从基督为我们献上自己的生命(约壹三16)而去认识爱。圣父、圣子及门徒之间彼此相爱,是基督教的基础,因为神是爱(约壹四8、16)。从道成肉身和十字架上,我们认识这爱(约壹四9、10)。因此,我们认识和相信神给予我们的爱,并且爱本是神圣的(「从神而生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也不认识福音的「信息」,这些人是在「黑暗里」,「不是由神而生」的,并且「在死亡中」。从来没有人见过神,然而,「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而且我们也在神里面(约壹四7-12)。因此,神的爱是优先和原初的。我们爱,是「因为神先爱我们」。我们的爱是先对神,而约翰十分详尽地考查这种对神的爱。这种爱要求我们「不要爱世界」,而且「遵行他的话……他的诫命」,并爱我们的弟兄。我们从基督领受了这命令,就是「爱神的,也当爱弟兄」,因为「神如此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约翰有12次提到互爱和忠诚相待的责任。事实上,若有人不爱他的弟兄,神的爱又怎能住在他里面呢?这样强调基督徒的彼此相爱,局限了基督所教导的爱。「你的弟兄」似乎取代了「你的邻舍」。从这角度看,耶稣在楼房上的吩咐(约十三34),与马太福音二十二章39节的吩咐是不同的(引利十九18),而当时的环境已解释了原因。在耶稣被卖的那夜,世界对祂充满敌意,耶稣要面对十字架的痛苦和犹大的出卖。前途完全靠赖这11个门徒的忠诚相待,同心合意抵挡社会的压力。在约翰完成这书信时,教会受到新的冲击。有反对福音的一股力量,称为诺斯底主义,他们本质上是唯理主义及骄傲的,认为「无需理会爱」(伊格那丢语);这使基督徒领袖及追随者偏离正路(约壹二19、26)。这再一次让我们看见忠诚相待是最重要的。约翰用文字来巩固及维系使徒间的团契(约壹一3)。然而,弟兄相爱并不排除将人带进更广阔的爱中(参彼后一7)。约翰坚持神爱整个世界(约三16;约壹二2,四14)。若基督徒团契中失去爱,它必定不会有涌溢于外的爱,而只流于言语上的相爱而已(约壹三18)。在对抗既没有爱又自负的诺斯底式基督教思想时,约翰所关注的,是这爱神和人的基要诫命,这是真正的基督徒生命的准则和极致。因此,他并不详述爱的多重表现。在他脑海里,爱就是实际行动,他想起基督曾说要「遵守命令」及「为人舍命」(约十五10、13;约壹三16);他特别提到在爱中关怀弟兄的需要,并分享世上财物(约壹三17)。这样简洁而直接的表达,便包含了基督的爱的核心。约翰以直率的现实主义来试验所有宗教信仰的声明,确保爱不会变作空泛的感性主义。 基督徒的理想惟有借着一群门徒、一个神圣的国度、天父的家庭和基督徒的团契,才得以在社会中实现。圣经的爱不是个抽象概念,使人产生一个自我解释、自我推动的「规范」,去解决每个道德处境问题。相反地,爱根植于神的本性,藉基督的降临及受苦流露出来,在救恩中体验,并在蒙救赎的人中燃点起来。因此,爱是基督教不可或缺的核心、本体,只因神就是爱。R.E.O.White另参:「神的本体和属性」;「恩典」;「怜悯」;「神的愤怒」。――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