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耶路撒冷

 

{\Section:TopicID=2817}耶路撒冷 Jerusalem(地名)

字義:    基礎 Foundation,平安之居所 or dwelling of peace

彙編:    ‧創14:18;書10:1猶大人之聖城,即京都。原名撒冷,亦稱耶布斯,位於山脊最高處之平垠,周圍有深澗環繞,被諸山包圍,有險可據。

―― 陳瑞庭

 

耶路撒冷(Jerusalem)基督徒、猶太人、回教徒都視聖城為歷史性的城市。在古時的巴勒斯坦和今天的以色列,耶路撒冷都是主要的城市。名稱埃及文的意思耶路撒冷的名字,最早出現在主前十九至十八世紀埃及的咒詛禱文中;名字的音譯大概是「烏路撒利姆」。閃族語的意思主前十四世紀,耶路撒冷的名字出現在亞馬拿廢丘所發現的押底何巴信集中,寫法是「烏路撒林」。後又見於亞述君主西拿基立的銘文中,寫法是「烏爾撒利姆」。這個名字由兩個閃語組成:「烏路」是城市的意思,「撒林」則是一個神祇的名字。這兩個閃語組成的「烏路撒林」,就是「撒林神之城」的意思。在古代近東,以神祇的名字作為地名的一部分,是很普遍的。「撒林」又作「撒冷」,亞甲文作「所萬奴」;所羅門一名和這個字也有關係,是亞摩利諸神之一(參結十六3)。由於埃及、西閃族、亞甲等最古的文獻都只支持「烏路」加上「撒林」的名字,舊約又證明耶路撒冷原來不是希伯來人的城邑,故「撒林神之城」的名字,可能是源於閃族語。希伯來文和亞蘭文的意思希伯來文的舊約,把耶路撒冷稱為「耶路撒拉音」,亞蘭文則寫作「耶路撒冷」。這個名字由兩個部分組成:「耶路」是奠基的意思(參伯三十八6),「撒冷」是神祇的名字。全個字的意思就是「撒冷神的根基」。希伯來文和亞蘭文的“Sh”,相等於亞甲文的“S”。這個改變的獨特之處,在於「根基」的部分。根基和暫時的帳幕相對(參來十一10),表示這是撒冷神永久的居所。我們可以由此推斷,撒冷是這個城市的守護神,又把自己的名字給了這城。這種名字的轉移,在古代近東是很常見的。希臘文的意思在新約中,耶路撒冷翻成了兩個希臘字:「耶路撒冷」和「希羅所路瑪」。前者是舊約中亞蘭名字的希臘文音譯;後者則反映希臘文的「聖」字(「希羅」),是一個希臘化的雙關語,和閃族語的字根及該城的史實沒有關係。其他創世記十四章18節所說的「撒冷」,是耶路撒冷的簡稱。詩篇七十六篇2節的平行句,以及偽經《創世記之啟示錄》、約瑟夫的《猶太古史》(1.180;參亞馬拿坭版之「伯撒冷」),都支持這個看法。「耶布斯」的名字,是指以色列人進佔迦南時,住在那裏的耶布斯人。直到大衛時,耶路撒冷仍然稱為耶布斯。聖經(創十1516)和約瑟夫(《猶太古史》7.3.1)都把耶布斯人歸為迦南人(即西閃族人)。「錫安」一名,意義不明,是指耶布斯城的一部分。一般相信聖殿以南的山脊,就是錫安。耶路撒冷其他古名,包括了摩利亞、大衛城、亞利伊勒、城、聖城。地點耶路撒冷位於北緯314645”,東經351325”,海拔2,500呎。位於死海北端西面約14哩,距地中海東岸約33哩。由於城向東南傾斜約10度,耶路撒冷在夏季時,完全沐於陽光中。這地頗為貧瘠,也在意料之內。耶路撒冷深受地中海氣候影響。10月至5月是雨季,每年的雨量約有25吋。1月和2月的雨,通常隨風而來,溫度下降至接近冰點(參拉十9,那時天氣寒冷,又下大雨)。3年之中,有兩年下雪。5月至9月沒有雨,烈日當空,非常炎熱。9月至10月的氣溫,往往高達華氏100度(攝氏38度)。但黃昏時,也有潮濕的微風,帶來一點涼意。秋末,耶路撒冷常有西洛可風(熱風)吹襲。這風是從東南面的沙漠吹來,極之酷熱乾旱。耶路撒冷和羅馬一樣,都是建在眾山之上的。共有5個山丘,大致組成四邊形,長約1哩,闊約1/2哩。除了北面以外,三面都是深澗。城西和城南是欣嫩子谷;城東是汲淪谷(珥三212稱為「約沙法谷」)。從北面的大馬色門,往南延伸到西羅亞池,那裏連接汲淪谷的,是泰路平谷,即「乾酪匠谷」(按:聖經沒有提及這山谷,「泰路平」是約瑟夫所用的名字;很多學者和新標點和合本的地圖,都稱之為「中央山谷」)。這3個主要的山澗,由幾個橫向山谷連接,把天然的地勢分為好幾個部分。泰路平谷東面有3座山。南面的史稱東南山,因為接近水源,是最早有人定居的地方。大衛攻佔的就是這山,聖經稱之為錫安、大衛城、俄斐勒。這山實際上是一條狹窄的山脊,頂部只有60碼寬,面積不及8英畝。約瑟夫把這山脊稱為「下城」,因為它地勢較低。今天,這山脊在城牆外。錫安在北面與聖殿山相連。今天,聖殿山的山頂被回教徒視為聖地,石頂清真寺便建在上面。有人相信這是亞勞拿的禾場(撒下二十四18-25)和摩利亞山(創二十二2;代下三1)。從別是巴到耶路撒冷,需3天路程。創世記二十二章4節所說「遠遠看見」,未必指很遠的距離。泰路平谷東面的第三座山,和聖殿山隔著一個橫向山谷。史稱這山為「東北山」,又名「比薩大」,即「新城」的意思。這個名字的來由,是因為在羅馬時代,實在需要建造第三道北牆,來容納日增的人口,所以才建造比薩大牆。然而這個區域,始終人口稀少。泰路平谷西面,是餘下的兩座山。史稱「西南山」,往往誤稱為「錫安山」。這山因為地勢較高,稱為「上城」。這山是今天耶路撒冷城的亞美尼亞人區,包括建在希律塔地基上的大衛塔。大衛墳墓的傳統地點和聖雅各堂,都在這個山上。東北山是今天的基督徒區,中央是聖墓教堂。耶路撒冷跨立在巴勒斯坦中央高原之上。由南至北連接希伯崙、伯利恆、示劍(今為「納布盧斯」)及以北的城市,是條山脊大道;而連接死海和地中海,又有幾條交通要道。耶路撒冷正位於這幾條重要幹線的匯合處,是全國的商業中心。死海和海邊的斷崖,截斷了耶路撒冷以南,猶大山地所有由西到東的通路。卡蒙在《以色列:區域地理》(頁249)指出,唯一通行的,是耶路撒冷西北34哩,沿著山脊的道路。故耶路撒冷在猶大天然的十字路口旁。大衛遷都耶路撒冷,除了在政治和宗教上是明智之舉外,在商業上也不無理由。這城的水源並不充足,但她具備商業上的戰略性優點,可能是初時在此定居的人,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雖然聖經常常說「上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卻不是這一帶的最高峰。「眾山……圍繞耶路撒冷」(詩一二五2),前往耶路撒冷的旅人,要爬到附近較高的山頂上,才能看見耶路撒冷的面貌。從耶路撒冷往東行,經過橄欖山後,地勢便急速下跌,直到約但河谷和死海旁邊被太陽烤乾了的峭壁。主後70年,很多猶太教的革命黨人逃到這裏。耶路撒冷城西是利乏音平原的耕地。大衛曾在這裏大敗非利士人(撒下五18-25)。在城中朝北而望,斯科匹山就在眼前。水是文明的生命線。但在耶路撒冷,水一直以來都供不應求。唯一永遠源源不絕的天然水源是基訓泉,今天又稱「童女泉」。這泉位於汲淪谷,在大衛攻佔的城牆外面。城內有水道通往水泉,因此耶路撒冷即使被圍,也不致無水供應。後來,幾乎長達1,800呎的西羅亞水道,又在森諾曼土倫階的石灰石中鑿出,把水從基訓泉經過錫安山,引到西羅亞池。基訓泉以南,是汲淪谷和欣嫩子谷會合之處,有另一個水泉,聖經稱之為「隱羅結」(即羅結泉)。由於地下水的水位降低,水已不再從石中滲出,這泉後來便改鑿為井,今天名為「艾猶井」(尼希米記二章13節的野狗井,地點仍未確實,但和這些水源無關)。若人口稍增,這兩個水源便顯然不敷應用。而且兩者都在汲淪谷底,難以取水灌溉。故從古時開始,耶路撒冷已建有龐大的蓄水池、水庫和水道系統,以應需求。探測和發掘現代學者對耶路撒冷的探測,始於范柯特維在159899年的測量。稍後蒲古克在錫安山頂,鑑定了猶大列王的墳墓。1833年,龐諾米、卡特活、亞勞達爾首次測量了聖殿地區。但最重要的探測工作,卻由魯濱遜開始。這位美國學者所完成的一連串地形測量,時至今日仍極有價值。他的研究更觸發了一個論文潮。魯濱遜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的方法。教會傳統是建構城市歷史的首要資料來源,已廣為人所接受;他卻勇於向這公理挑戰。魯濱遜以「意想不到的石頭證據」為根基,設法推想耶路撒冷的歷史。考古方法從此在聖城出現。第二次的創舉在1864年開始。倫敦的慈善家貝德古絲女士,捐款改善耶路撒冷的衛生環境和食水供應。巴勒斯坦發掘基金在查理威爾遜的領導下,開始了基金第一次的考古工作。在186770年,查理華倫又擴展這個剛剛開始的事工。他運用地下的豎坑和隧道系統,在聖殿區域、東南山、泰路平谷,進行了廣泛的發掘。最重要的發現,是他在聖殿的東南角附近,掘出古時城牆的一部分。這個發現,使他推想東南山是原居地。在西羅亞水道進行進一步發掘時,查理華倫發現了另一條古代的豎坑,把基訓泉連接到東南山的高原上。雖然查理華倫沒有提過這一點,但這發現對聖經歷史來說,卻十分重要,因為它為大衛「上水溝攻打」的戰略(撒下五8),提供了合理的解釋。查理威爾遜和查理華倫所搜集的製圖資料,今天仍是不少地形研究的基礎。繼他們兩人受人矚目的發現之後,康達、茅士利、克孟甘諾開始了他們的探索。1881年,古德在東南山和西羅亞池,帶領進行進一步的發掘。另一方面,席克則宣佈發現了今天有名的西羅亞銘文。席克又在納布盧斯路旁,發掘了幾個古墓。同時,布列斯和狄奇更大規模地發掘南牆。他們首次鑑定了一道橫過泰路平谷口,連接西南山和東南山的城牆。190911年,伯克設計了幾個豎坑隧道,東南山再度成為發掘的目標,他在基訓泉一帶的錫安山東,發現了一個極度複雜的水溝系統。韋爾的研究,開始了第三個創作時代。雖然他在東南山的發掘,規模較小,但他是耶路撒冷第一位應用分層發掘法的考古學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斷了他的工作。但他的方法已經為大衛以前的耶路撒冷歷史,帶來了深入的新發現。東南山是最早期的耶路撒冷最重要的區域,已毋庸置疑。戰後,東南山成了韋爾第二次遠征團、麥卡李斯特和鄧肯領導的考古隊,以及克勞福和菲茨杰拉德探險團的研究對象。192527年,蘇肯尼克、梅亞、費沙爾探測城北,發現了第三牆(北牆,即希律亞基帕牆)的一部分。後來伊里夫發現了一個墳場,莊斯則發掘了雅法門的衛城。莊斯努力不懈,終於發現了基督教以前時代的城牆和戍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不久,咸密敦在東北牆外,聖司提反門附近動工發掘。194953年,泰斯特在伯法其發掘。耶穌凱旋進城時,就在這裏取得驢駒(太二十一1-11)。甘嘉蓮長期的研究,開啟了考古學另一個重要的新時代。從196167年,不列顛考古學院探測了耶路撒冷幾個地區。最受注意的地點包括:基訓泉附近的東南山;泰路平谷口一帶;緊貼聖殿南邊的地區;以及西南山上舊城西牆裏面、城堡以南的亞美尼亞花園。甘嘉蓮的工作開始進行後,又有貝涅特和韓尼斯在大馬色門附近的發掘,並馬札爾主要在聖殿山南麓的測量工作。由1968年開始,希伯來大學博物館在阿米仁和愛坦的領導下,也間歇地在城內城外進行了多個考古研究。而以色列古蹟及博物館部也在1967年戰爭前,在稱為猶太人區的地方,進行獨立的發掘工作。歷史前以色列時期在利乏音平原找到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阿舍利式的火石器具,是證明在耶路撒冷一帶有人居住的最早證據。3個墳墓中的人工製品和岩床上找到的陶器,證明早在主前4000年前,已有人在東南山定居。到了主前1800年左右,東南山的山頂,已經有了雛形的城牆。這些居民可能是閃族人,因為他們的文化,和耶利哥、艾、基色已獲證實的文化,頗為相似。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咒詛禱文,把耶路撒冷列為迦南人的城邦之一。聖經告訴我們,亞伯拉罕把什一奉獻納給撒冷王麥基洗德(創十四17-20)。麥基洗德從城中「帶著」(原文直譯)餅和酒「出來」,而所多瑪王也在場,證明了沙微谷就在耶路撒冷附近(第17節)。很多釋經家都推測,沙微就在汲淪谷和欣嫩子谷交界處。亞伯拉罕來到了後來歸為耶路撒冷一部分的地方,也就是他將來幾乎把以撒獻上的地方(創二十二)。歷代志下三章1節指出,摩利亞山就是聖殿山。

約在主前十五世紀,胡利人(也許是聖經中的何利人)入侵巴勒斯坦。就在此時,耶路撒冷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建,又引進了新式的防禦措施。故很多學者都認為這些工程是由於胡利人入侵而引發的。新的居民在距離山頂約160呎處東面,建造梯級式的平臺,高度直達山頂。他們設計了一連串的肋狀支架,使這些平臺更為牢固,能支撐大量的填土物。山腳立起了堅固的石堤,下面開鑿了通往基訓泉的井。這項工程擴大了山頂的範圍,提供了更牢固、更永久的城牆,又能在圍城之時供應水源。甘嘉蓮在1961年發現這城牆的一些遺跡。這城堡的北界,顯然擴展到今天耶路撒冷南牆的外面。克勞福在1929年發掘出來的城門,鑑定為這城牆西段的一部分,顯示西牆和錫安山頂的西緣十分接近,又互相平行。時至今天,仍然沒有絲毫證據,證明胡利人曾經佔據耶路撒冷(舊約列出以色列人要驅逐的民族時,也絕口不提何利人)。所以現有的證據,支持在整個前以色列時期,耶路撒冷都為閃族人佔據(參創十1516)。征服和定居時期得悉基遍和約書亞的軍隊修睦後(書九),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便和希伯崙、耶末、拉吉、伊磯倫的諸王組成聯軍。約書亞集結軍力,擊敗了這個聯軍,又在瑪基大殺死了他們五王(書十17-27)。猶大支派似乎暫時奪取了耶路撒冷的控制權,並乘勝放火燒城(士一8)。然而,耶布斯人卻重新在這地方定居(書十五63;代上十一5)。士師記十九章詳細記載了一個利未人悲慘的遭遇,說到他在日落時來到耶布斯(耶路撒冷),但蔑視她為外邦城市,不願在此住宿。耶布斯人顯然一直控制了耶路撒冷,直到大衛時代。這城市再次出現,是作為猶大和便雅憫兩支派的分界。耶布斯是便雅憫支派的南界。「耶布斯的南界」(書十五8,十八16)通常是指西南山,可能當時仍被耶布斯人佔據。另一個可能性較低的說法,認為「欣嫩子谷」就是泰路平谷。大衛時期隨著非利士人在基利波山大勝,掃羅和約拿單戰死以後(撒上三十一),大衛在希伯崙治理猶大,而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則在瑪哈念作北方眾支派的王。在接著的兩年間,大衛日見強盛,而伊施波設的勢力則大大減縮(撒下三1)。兩者的鬥爭,直到伊施波設身首異處,勢力煙消雲散才結束。大衛成了全以色列眾望所歸的君王。但這位新王卻明白,他必須另立一個南北兩方都能接受的新國都。耶路撒冷當時仍屬耶布斯人,在鬥爭中保持中立。她的地點有軍事上的優勢,對這新興國家來說,又是商業中心,是最理想的國都。

在攻城時,卻出奇地容易。但至於所用的戰術,學者各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撒母耳記下五章8節所用的動詞「上」,帶有「觸摸」、「到達」的意思(參詩四十二7),暗示大衛鼓勵士兵上山攻佔水溝,以便切斷耶布斯的水源。但另一方面,從東南山東麓較近期的發掘,卻支持另一個看法:約押和他的部下,從基訓泉的一個豎坑突襲耶布斯。在耶路撒冷作王33年期間,大衛使他的國都成為從埃及直到伯拉河的一個龐大帝國的中心。他又大興土木,擴建城市。他加固迦南人的城牆,又預備在米羅擴建,可能沿著錫安山東麓建造梯級平臺。大衛為他的勇士興建房屋,又在城內建造王陵(只有君王才有權在城內埋葬)。根據尼希米記三章16節的記載,大衛的墳墓位於東南山東麓的南端。韋爾在這附近發掘到的墳墓遺跡,可能就是大衛的王陵。但傳統所稱在西南山的大衛墓,卻絕對不可信。完全沒有證據,證明主前七世紀前,西南山上有人定居。大衛建造王宮時,推羅王希蘭向他提供技術和材料(撒下五11)。根據尼希米記十二章37節,這宮殿的地點也是在東南山的東麓。米甲就是在這房屋的窗戶,看見大衛作出她認為有損尊嚴的行為(撒下六16-23)。大衛也是在這宮殿的屋頂,觀看拔示巴沐浴(撒下十一2-5)。他又在這屋子裏,陰謀害死她的丈夫烏利亞(撒下十一14-25)。大衛把約櫃運到耶路撒冷(撒下六1-15),表示耶和華將住在這城。大衛在此顯示了他高超的領導能力,以色列的政治和宗教首都,因他這高瞻遠矚的行動,首次得以合而為一。耶路撒冷自此有了聖城兼王城的獨特地位。從今以後,這城不但是「大衛的城」(撒下五7),更是「神的城」(詩四十六4)。猶太男丁,如今便要一年3次到耶路撒冷守節獻祭。大衛未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建造聖殿,讓耶和華永遠居住在耶路撒冷城中。他雖然切望能夠完成這事(撒下七),但神的回答,卻說明這是他兒子的工作。第一聖殿時期一.所羅門所羅門充分利用當時日漸強烈的國家觀念,以及大衛王朝的廣闊幅員。大衛的這位兒子勇於創新、精力充沛,把耶路撒冷塑造成一個世界性的城市。從埃及到巴比倫的商隊,以及腓尼基人在以拉他、紅海、俄斐的貿易,全都經過他的首都。所羅門自己的海軍,曾遠航直到他施;他施最有可能在士班雅西岸的一個島嶼上。這些商旅3年一次運來新奇的貨物,如:猿猴、孔雀、銀、鐵、錫、象牙、金子。京城住滿了居民和旅客,君王也名聲大噪(王上十)。所羅門是舊約時期耶路撒冷偉大的建造者。他最大的工程,無疑是建造第一聖殿。

聖殿建在聖殿山的山巔,從主前96645月間(王上六1)至9591011月間(王上六38),一共用了7年才竣工。提供技術和香柏木料的,也是希蘭王。木料放在地中海,往南浮到約帕,再從約帕經陸路運上耶路撒冷(代下二16)。聖殿分成3部設計,朝日出的東方而建。內部長約90呎,闊30呎,高45呎。正面(東面)有一個15呎闊的柱廊,中央立了兩根銅柱(王上七15)。聖殿的另外3面,則建了房室。聖殿竣工以後,所羅門在住棚節把約櫃和會幕的所有器具,都從錫安運上來(代下五)。神親自降臨,成為整件事的高峰(王上八10)。今天的殿址已為一個回教廣場所霸佔,他們稱這地方為「尊貴的聖所」。建在巨石上面的石頂清真寺,又名「奧瑪清真寺」,位於廣場之中。他們尊這巨石為所羅門聖殿至聖所的基石。這傳統說法雖然很可能有歷史根據,但聖所區域之內,至今仍未找到任何所羅門時代的文物。所羅門王又加建了晚青銅時代迦南人的城牆,來圍繞擴建了的城市(王上三1,九15)。雖然城市似乎沒有向東或南擴展,但要圍繞聖殿,卻必須在北面加建城牆才行。甘嘉蓮證實了在所羅門時代,東南山以北的地區已經有人居住。但她又宣稱所羅門加建的東牆,是沿著東南山和聖殿山的山脊建造的,並不是建在半山,即迦南人的城牆上面。如果她這理論是對的話,耶路撒冷城便有一處地方,只得50碼寬。所羅門的西牆,是沿著迦南人的城牆,在兩座山的西脊擴建的。約瑟夫對古城牆的描述(《猶太戰爭錄》5.4.1-2),今天沒有人能完全看得懂。他所形容的北牆和西牆,可能有一部分是所羅門建造的。甘嘉蓮在西南山的北部,找到了一些早期定居的遺跡,部分學者認為是所羅門時代的文物。他們的考據如果屬實,便是有力的證據了,證明聖殿西面也有受城牆保護的地區。其北界可能在今日的大衛街附近,而南界則可能在今日的南牆附近,橫過泰路平谷。西南山的東北角伸入泰路平谷而形成的山岬,就在所羅門城牆之內,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所羅門雖然沒有向東擴建城牆,但甘嘉蓮卻於1962年在迦南人的梯級組合建築底部,發現了一個建在岩床上的巨型梯級平臺。發掘出來的石頭,每塊重達1噸,用來支持較舊的梯級。這裏找到的陶器,甘嘉蓮鑑定為所羅門時代的。聖經3次提到所羅門建造米羅(王上九1524,十一27)。但這些經文是指他加建了原有的迦南人的梯級平臺,還是指他在城市的另一部分進行填土,卻無法確定。

聖經又記載所羅門建築了一座王宮,足夠他自己、700妃、300嬪居住(王上七1-8)。他為侍衛建造了香柏木的房間,又建造安設寶座的大堂和一個柱堂。所羅門為了鞏固他最重要的政治性婚姻,便為所娶的埃及法老的女兒,在城外建造了一座宮殿,因為她和約櫃互不相合(代下八11)。然而所羅門卻明目張膽,為外邦妻子所拜的假神,建造邱壇(王上十一78)。列王紀上十章27節簡潔地表達了所羅門帶給耶路撒冷的,是何等的財富:「銀子多如石頭,香柏木多如高原的桑樹。」有人估計耶路撒冷每年的收入,約有17,000,000美元之多。然而福中有禍,成為王國重擔的,正是這些財富。所羅門的經濟和政治計劃,使他不久便入不敷出,以致他不得不向以色列人課以重稅(王上四7-19)、強徵苦工(王上五13-18;參王上九22-23)。所羅門死後,以色列政治分裂,成為兩個國家,這是主要的原因。二.猶大列王王國分裂,令猶大和耶路撒冷不論在經濟上、政治上或軍事上,都十分衰弱。事實上,從王國分裂直到陷於巴比倫軍隊手下,耶路撒冷的歷史充滿了屈辱,外來的攻擊和劫掠接踵而來。王國分裂不足10年,法老示撒便趁耶路撒冷衰落,大舉進攻(王上十四2526)。城市雖然沒被毀滅,重貢卻使之更為貧乏。耶路撒冷後來雖然和暗利王朝和解,大衛王朝的首都卻依然積弱,以致受到非利士人和亞拉伯人的劫掠(代下二十一1617)。與以色列締結的盟約,令耶路撒冷大受外來風氣影響。在暗利的孫女、亞哈的女兒亞他利雅統治之下,巴力的宗教復興,耶路撒冷成了拜偶像的中心(王下十一;代下二十二10至二十三15)。約阿施當政時,亞蘭王哈薛再次劫掠了殿庫(代下二十四2324)。在亞瑪謝的治下,耶路撒冷被以色列王約阿施佔據了一個短時期。約阿施拆毀了北牆的一部分(王下十四8-14)。烏西雅作王時,聖城得到喘息的機會(代下二十六)。烏西雅修補了城牆被毀之處,打敗了非利士和亞拉伯聯軍,又令亞捫人開始朝貢。在烏西雅時代,先知以賽亞開始在耶路撒冷責備這城成了道德和社會墮落的淵藪。亞哈斯即位後,耶路撒冷又再次受到屈辱。亞蘭王利汛和同盟的以色列王比加,率軍圍攻耶路撒冷。他們雖然擄掠了不少人口,卻不能完全戰勝獲得以賽亞勉勵的亞哈斯(賽七4-9)。亞哈斯企圖和擴展中的亞述帝國結盟,卻作繭自縛,反要向提革拉毘列色繳納大量的金銀,耶路撒冷才不致被毀。希西家接上了這個政治和宗教的爛攤子。為了防備以賽亞所預言的亞述侵略(賽十28-32),希西家重建了部分的城牆,又武裝起耶路撒冷的居民。他是西羅亞水道的工程師,這水道把基訓的泉水引到城牆內東南山的西麓(王下二十20;代下三十二30)。以賽亞的預言果然應驗。亞述王西拿基立在主前701年,圍攻耶路撒冷。列王紀下二十章和以賽亞書三十八至三十九章所記載的,在時間上可能是指同一件事。倘若這是屬實的話,這些事情便發生在希西家死前15年了(約主前703-702)。主前703年,巴比倫同時發生叛亂,和西拿基立推攻耶路撒冷不無關係。聖經清楚表示,希西家成功地得到當時的巴比倫王比羅達巴拉但垂青(王下二十12-15;賽三十九1-4)。然而巴比倫和耶路撒冷的聯盟,並不能成功地掙脫亞述人的軛。即使有了列王紀下十九章35節的神蹟,希西家依然得向西拿基立繳納極重的貢銀(王下十八14-16)。希西家的兒子瑪拿西,也是亞述帝國的藩屬。可能他就是因為懼怕亞述人會徹底毀滅他的國,才使耶路撒冷充斥了異教偶像。無論如何,這個邪惡殘忍的君王敗壞了對耶和華的敬拜。他終於被捕,用銅鏈鎖著,帶到巴比倫去。把他擄走的亞述王,可能是亞述巴尼帕。在約西亞王的統治下,耶路撒冷回復她在宗教上的功用。聖殿重新修葺,又在那裏發現了摩西律法的抄本。約西亞推行改革,汲淪谷燃起了焚燒巴力、亞舍拉偶像的煙火;迦南神祇的邱壇盡被拆毀。宗教的復興,即時成為事實。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復興所以能順利進行,是因為新巴比倫帝國興起,使亞述忙於應付。可惜,約西亞王牽涉入政治均勢的轉移當中。他對亞述的侵略自然沒有好感,所以在主前609年,他率兵攔截正在北上的法老尼哥。尼哥當時正前往迦基米施,幫助亞述軍隊抵抗尼布甲尼撒所領導的巴比倫大軍。約西亞這次行動,使他送命。他的軍隊不論在人數上或是軍械上,都處於絕對的劣勢,以致他在米吉多陣亡。他死於埃及人的手下,對大衛的王系,有深遠的影響。在他以後,耶路撒冷的君王全都在效忠埃及和巴比倫之間,左右為難。主前605年,即約西亞死後4年,尼布甲尼撒成功擊敗了埃及和亞述的聯盟,亞述從此一蹶不振。不久他便南下耶路撒冷(王下二十四1-4),擒獲依然忠於埃及的約雅敬王(王下二十三3435;代下三十六6)。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97年回到耶路撒冷,把約雅斤王擄走,立約西亞王的另一個兒子西底家為王。過了大約10年,西底家在主前587年叛變。巴比倫王再次圍攻耶路撒冷,幾個月後便把她攻陷;這次全城徹底被毀。聖殿和所羅門的王宮被焚,城牆被拆。聖殿所有全被劫掠,人民也大批被擄。第二聖殿時期先知耶利米早已預言耶路撒冷的厄運和被擄70年(耶二十五11,二十九10;參代下三十六21;但九2)。(這70年可以從主前586年計算,直到516年,即從尼布甲尼撒的軍隊焚毀第一聖殿開始,到大利烏6年第二聖殿正式啟用止;參拉六15-18。)

另一方面,從被擄者的角度看,較為虔誠的人,都把耶利米的預言視為歸回的記號。換言之,耶路撒冷的劫數,不過是短短的70年而已(參詩一三七)。主前536年,巴比倫亡國後,波斯王古列頒佈了他著名的諭旨(代下三十六2223;拉一1-4;參賽四十四28,四十五1)。一群謙卑的猶大人,隨即在猶大首領設巴薩的領導下,歸回耶路撒冷(拉一8-11)。其他人也陸續歸回。耶路撒冷重新有人定居,聖殿的重建也逐漸進行。省長所羅巴伯和大祭司耶書亞,開始了聖殿的重建工作(拉三8-13)。然而大規模的工程,卻要等到大利烏2年,在哈該和撒迦利亞的催迫下,才開始進行。4年之後,第二聖殿正式在主前516年啟用,在耶路撒冷再度慶祝逾越節(拉六15-18)。以斯拉在亞達薛西王7年來到了耶路撒冷(拉七7)。在位的如果是亞達薛西一世,以斯拉歸回的日期當是主前458年。跟以往一樣,只有少數餘民有迫切歸回之感,要踏上這艱苦的旅程(參約瑟夫:《猶太古史》11.1.3)。他們獲准把金銀器皿,帶回裝飾聖殿。然而耶路撒冷的人口依然稀少,城牆坍塌、城門焚毀。聽到這些悲慘境況後(尼一34),尼希米在亞達薛西20年(主前444),決定暫離作王酒政的職位,回到耶路撒冷。從前歸回的人,注重的是聖殿;但尼希米的注意力,卻集中在城牆。回到耶路撒冷3日之後,尼希米午夜巡視城牆,確定需要修補之處。有關被擄後之耶路撒冷城牆和地形的資料,尼希米記載得最詳實(尼二11-16)。藉著他熱切的激勵,人民在52日間,竟完成了重建城牆的工程(尼六15)。就像昔日的所羅巴伯和耶書亞一樣,尼希米的工作招來了鄰近外族人的仇視。以往猶大人不在耶路撒冷時,他們得到了不少利益(尼六)。主前332年,耶路撒冷和猶大其餘的地方,沒經過任何戰爭,便歸降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亞歷山大死後,多利買王朝和西流基王朝爭奪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幾次牽連在他們的戰爭中。主前320年,耶路撒冷拼入多利買王朝,經濟自此得以穩定下來。在此後一段較為興盛的時代中,耶路撒冷仍是猶大的行政中心。主前198年,又發生了劇變。安提阿古三世從多利買王朝手中奪取了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成為西流基王朝的一部分。猶太人的上層社會,隨之急速地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思想前衛的人完全接受了希臘的觀念,較為傳統的人則視之為對他們列祖信仰的威脅。主前175年,安提阿古四世承繼了西流基王朝的王位,令希臘化達到白熱化地步。他在耶路撒冷興建競技場,又把這猶太城市,改為希臘化的城邦,易名安提阿。這又需要人口統計。主前168年,他在耶路撒冷建築了亞克拉城堡,進駐敘利亞軍團。翌年,安提阿古進一步頒佈了禁止猶太教的的命令,在耶路撒冷嚴厲執行。聖殿被污,殿產被充公,並禁止敬拜耶和華。相傳居於奧林匹亞山上的神祇丟斯,其偶像便立於聖殿中。這嚴重的公然褻瀆,引起了祭司馬他提亞的激憤,他公開違抗獻上異教祭牲的法令,殺了安提阿古的使節,然後逃亡。猶大全地得悉他的事蹟後,數以千計的人參加起義。這些後來稱為哈西典(即虔誠派)的人,在猶大馬加比的領導下,公開革命。他們圍攻耶路撒冷;那些試圖為駐守亞克拉軍團解圍的西流基部隊,四度被擊退,兩軍終於休戰。哈西典人獲准接收聖殿山,他們便清除殿中的異教物件,重新開始對耶和華的獻祭。安提阿古褻瀆事件之後3年,殿中燈臺再次奉耶和華的名點燃。此後的猶太人,都以慶祝修殿節來紀念這事。宗教得以潔淨之後,猶大馬加比開始爭取政治自由。這件影響深遠的決定,開始了不幸的前奏。猶大馬加比引發了一連串的事件,差不多100年後,導致羅馬入主耶路撒冷。猶大馬加比死後,他的弟弟約拿單任命為總督兼大祭司。在馬加比的領導下,政治和宗教從此合一,耶路撒冷的軍隊更自此由大祭司率領。此後,耶路撒冷的人民,不單能夠看見大祭司流牛羊的血,他們更能看見大祭司奉耶和華的名,四出攻城掠地、流人的血。約拿單和猶大的兄長西門是第三個領導者。他把西流基的軍隊逐出亞克拉;直到主後70年,耶路撒冷都是純猶太人的城市。他的接班人許爾堪,南攻以土買人,北征撒瑪利亞人。接任為總督兼大祭司的亞利多布不讓乃父專美,吞併加利利為新興猶太國的一部分,又強迫加利利人改信猶太教。撒瑪利亞和以土買叛變,以致繼任的亞歷山大楊紐,時常要派兵鎮壓。這時,大祭司應否領導猶太軍隊的問題,引起愈來愈激烈的爭論。猶太人幾個派系之間,發生了嚴重的紛爭。撒都該人是親希臘主義的;法利賽人則反希臘主義;奮銳黨不擇手段,為求建立獨立的猶太國家。亞歷山大楊紐的遺孀莎樂美成功地維持了短暫的和平,但造成內戰的因素依然存在。莎樂美死後,法利賽人支持她兒子許爾堪二世繼任大祭司。但撒都該人則支持另一個兒子亞利多布二世,內戰終於爆發。兄弟鬩牆,得益的是羅馬人。主前64年,羅馬將軍龐培決定支持許爾堪二世。亞利多布二世的支持者自困聖殿之內,公然違抗龐培的命令;龐培只得圍攻耶路撒冷。翌年殿牆被攻破,羅馬人進入聖殿。龐培解散了馬加比的政府,把耶路撒冷和猶大交由羅馬的敘利亞省管轄,以保證法紀得以維持。羅馬時期一.希律從龐培攻陷耶路撒冷到主前37年羅馬帝國在猶大的興起,有兩件大事影響耶路撒冷歷史最深,一件是主前48年龐培之死,另一件是主前44年該撒猶流被刺殺。

龐培雖把耶路撒冷交由許爾堪治理,但跟著的10年中,亞利多布二世和他的支持者卻3次試圖奪權。在這些攻擊之下,一直支持許爾堪的,是龐培和一個狡詐的以土買人,他名叫安提帕特。待龐培死後,許爾堪和安提帕特順從該撒猶流和羅馬政府,而亞利多布的兒子安提柯,卻受到帕提亞人的支持。該撒猶流被刺身亡以後,安東尼任命安提帕特的兩個兒子法賽爾和希律,作猶大的分封王。然而其他的政治問題,令羅馬政府無暇顧及巴勒斯坦,安提柯乘勢而起。主前40年,安提柯得到帕提亞人的幫助,攻佔了耶路撒冷。許爾堪、法賽爾和希律在馬加比宮殿內躲避。面臨劫難時,他們試圖和談,但白費心機。終於許爾堪被拿,法賽爾自殺,只有希律能乘夜逃脫。希律到了羅馬,得到元老院把他封為「猶太人的王」(參太二1)。希律以新得的權柄,率領兩個羅馬兵團,於主前37年,一舉逐了帕提亞人。希律漫長而邪惡的統治,自此開始。他統治耶路撒冷共33年(主前37-34)。希律深知他的猶太臣民,對他深痛惡絕。為了改善情況,他不但為人民提供了工作和公平的課稅制度,更娶了猶太女子瑪利暗。耶路撒冷在他統治之下繁榮安定,是無可否認的事。希律又改變了耶路撒冷的外貌。他把政府遷移到西南山上,在此建立了豪華的王宮、競技場、劇院,並巨型的水道系統。這時整個西南山已經在城牆之內。城牆沿欣嫩子谷而建,但不能肯定是希律,還是馬加比王朝(哈斯摩寧)的建築。希律的其他建築工程,包括了在聖殿山的建築。他擴建了馬加比城堡,易名為「安東尼亞堡」,向安東尼表示尊敬。在聖殿範圍之內,他把廣場向南北擴展,使之成為長方形。希律擴建聖殿的工作,在主前20年開始,直到主後64年才完成。但6年之後,便被提多將軍所毀(參約二20)。擴建了的聖殿,長約2,500呎,闊約1,000呎。繞殿而建的兩層院子,增加了聖殿的範圍。外院稱為外邦人院,非猶太人只能進到這裏。考古學家發掘到兩個希臘文的銘刻,警告外邦人不得進入內院。內院分為3個部分:男人的、女人的、祭司和利未人的。希律繞著聖殿山,建築了一道巨石砌成的大型圍牆。部分的西牆仍留存至今,稱為「哭牆」。他又建造一道巨大的橋樑,橫跨泰路平谷,連接聖殿山和西南山。二.耶穌希律死後,他的兒子亞基老又被放逐,猶大成了羅馬帝國的一省,由巡撫管轄。本丟彼拉多是猶大的第五任巡撫。雖然巡撫的正式官邸在該撒利亞,但他們也經常來到耶路撒冷,尤其是街上擠滿了朝聖者的時候。他們來耶路撒冷的主要目的,是維持治安。耶穌除了幼時和父母同到耶路撒冷外(路二41-52),祂在耶路撒冷的經歷,全在彼拉多時期發生。

耶穌被釘十字架之處,自四世紀起,已鑑定為今日聖墓教堂的所在地。與基督教會同時興起的一代基督徒,繼續在耶路撒冷居住。到了主後66年,因為猶太革命,才移居到珀拉。在羅馬軍隊被猶太革命分子驅逐的那一年,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主後70年,羅馬將軍提多進攻耶路撒冷的北牆,猶太人繼續死守。提多於是下令築牆圍攻,全面封鎖耶路撒冷,藉飢餓來削弱守軍。接著他全力進攻安東尼亞堡,目擊自己的士兵成功地爬上牆頂。羅馬軍燃起一場大火,焚毀聖殿。耶路撒冷尚未餓死的人多數被殺,然而也有少數人被擄為奴。全城被剷平,剩下的只有希律所建的3座塔,給羅馬第十軍團作守城之用。BarryJ.Beitzel另參:「新耶路撒冷」;「以色列史」;「猶太教」;「錫安」;「錫安的女子」。――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