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約但河外

 

約但河外/比利亞(Perea)在新約內並沒有這詞,卻出現在四世紀的西乃抄本之中。在該抄本中,路加福音六章17節提到比利亞,但多半希臘文新約版本只把它列為異文。約瑟夫在一世紀指比利亞為「約但河外」的地區(他把比利亞追溯至希臘文「以外」一詞),比利亞的位置可從約瑟夫的《猶太戰爭錄》(3.3.3)中得知:「現在比利亞的長度是從馬基盧至珀拉,寬度從非拉鐵非至約旦;正如上文已指出,其北部以珀拉為境界,西部以約旦為境界;摩押地是其南面疆界,東面則遠至亞拉伯和西邦尼提,此外,還有非拉鐵非和格拉森。」約瑟夫稱加大拉為「比利亞的中心都市」,因為加大拉是「力量雄厚之地」,又因為「許多加大拉的居民都是財主」(《猶太戰爭錄》4.7.3)。我們不可把這個加大拉與低加波利的加大拉(即現今的烏姆蓋斯)混淆起來;這加大拉應該是今日約旦安曼西北面15哩以外的加杜拉廢丘。馬太福音四章25節把低加波利和比利亞劃分開來;經文中指出眾人從巴勒斯坦各區來聽耶穌談道,其中包括低加波利,比利亞在這裏被稱為「約但河外」,而在馬可福音三章8節亦一樣。馬太福音有一處以比利亞為「約但河外、猶太的境界」(太十九1,呂振中譯本),這說法令人生疑,因為在政治的分區裏,比利亞從未歸入猶太境內,比利亞並不是亞基老的管轄範圍,而是屬於希律安提帕的轄區,而希律安提帕也管轄加利利。在馬可的平行經文(可十1),作者的記載是「猶太的境界並約但河外」,也許馬太的說法是指比利亞雖然並不是猶大省的一部分,但居民主要是猶太人。皮里紐在其《自然歷史》(主後77)中談到比利亞說:「約但河把比利亞從猶太省其他部分分隔開了」(5.70),又說「猶太省其餘部分」分作10個地方政府分區,似乎他認為比利亞是猶太省的一部分。然而,這可能只是一個錯誤的臆測,因為皮里紐對附近的地區也沒有清晰的認識;在同一個文獻裏,他也錯誤地聲稱死海是「超過100哩長,最寬的部分足有75哩寬」(《自然歷史》5.72),但實際上,死海不足50哩長,並只有11哩寬。在舊約中,比利亞是一個知名的地方,常被稱為「約但河東」(民二十二1;申一15)。其南部為兩個以色列支派所佔領,即迦得和流便(書一12-14)。比利亞北臨基立溪,南達亞嫩河,實際上是相等於舊約的基列(書二十二9;士五17)。

在基督出生前數十年(希臘統治時期),即主前124年後,猶太領袖(馬加比)控制這區時,比利亞似乎已是一個重要的區域。在羅馬管治下,比利亞歸入大希律的管轄範圍,直至他在主前4年逝世為止。大希律死後,根據他的遺願,比利亞連同加利利交由其子希律安提帕管轄。由於這區風景美麗,產物豐饒,而且還有以藥用乳香知名的樹木(耶八22,四十六11),因此人口密佈,還支援了不少著名的城市,如珀拉、麥迪巴、基列亞比、疏割、毘努伊勒和格拉森(現今的杰拉什)。希律安提帕甚至在比利亞的極南部築了一座城堡,名馬基盧,他曾在那裏把施洗約翰囚禁和處死(約瑟夫:《猶太古史》18.5.2)。猶太人往來加利利和猶大的時候,習慣渡過約但河,取道比利亞,以避免於撒瑪利亞人接觸。施洗約翰逝世之前,曾在約但河外的伯大尼施洗,並宣告耶穌是神的羔羊(約一2829)。耶穌傳道期間受到嚴重迫害時,曾一度返回這地(約十40)。――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