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施洗(施浸)約翰」 施洗約翰(JohntheBaptist)彌賽亞的先鋒,預備人心,迎接耶穌基督的來臨。他宣告罪必須獲得赦免,並替人施洗,以洗禮代表悔改。他也在約但河替耶穌施洗,並替耶穌作見證,說祂是神差來的彌賽亞。他為此被捕下獄,並且在主後29年左右被希律王所殺。當時,耶穌已經開始出來傳道。童年時代只有路加福音記載施洗約翰的出生及童年時代。書中記述約翰生於山城猶大(路一39),祖宗都是祭司,父親撒迦利亞也是亞比雅班的祭司(一5),母親以利沙伯則是亞倫的後裔(一5)。他的雙親在神面前皆是個義人,而且留心遵行神的誡命(一6)。約翰的出生,在某種程度上,跟耶穌的出生相似,都是異於常人的。先是天使長迦百列在殿裏向撒迦利亞宣告,他年老不育的妻子以利沙伯的祈禱已蒙應允,將要為他生一個兒子(一8-13)。天使又告訴撒迦利亞,他兒子的名字叫約翰,要作主的先鋒(一13-17)。約翰未出母胎,已經分別為聖,令我們想起舊約先知耶利米的蒙召(耶一5)。約翰和耶穌兩家也有著密切的關係。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是以利沙伯的「親戚」,可能是姨母,也可能是表姊,但也有可能只是同族的姊妹。約翰的童年也和耶穌一樣,在福音書中沒有清楚記載,只是說:「那孩子漸漸長大,心靈強健,住在曠野,直到他顯明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日子。」(路一80)有些學者認為約翰自小即為昆蘭地的愛色尼人所收養(是當時之習俗),在約但河與死海旁邊之曠野長大。從死海古卷所見的昆蘭教派,教義上的確與施洗約翰後來所傳的道有點相似,皆著重刻苦、樸素,而且遠離耶路撒冷生活。兩者皆施行洗禮,以此代表入教和悔改;並關心世界的末日,等待歷史終結時神的作為。然而,兩者也有著不少明顯的差異。外貌和身分馬可福音一開始就如此描述施洗約翰:「(他)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可一4)這裏所說的曠野,是猶大地的曠野,有著濃厚的舊約背景。神曾在這曠野中,向摩西顯現(出三),頒佈律法,與以色列立約(出十九)。 它也是大衛及以利亞逃難時棲身之所(撒上二十三至二十六;詩六十三;王上十九)。因此,舊約的猶太人一直認為神將來會在此地施行釋放和拯救(何二14、15;結四十七1-12;尤其賽四十3-5)。施洗約翰的裝扮古怪:「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可一6),可能使人想起先知以利亞(王下一8),或者其他的先知(亞十三4)。他的食物是「蝗蟲和野蜜」(可一6)。從利未記的律法看來,他的食物是潔淨的(昆蘭派的人也以此為食物),過的是沙漠中的生活;這都是約翰及其追隨者刻苦的生活表現(太九14,十一18)。約翰認為自己的身分是甚麼呢?有人問他是否彌賽亞、以利亞或其他的先知,他只是說:「我就是那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修直主的道路』。」(約一23)要明白這個問題的背景,先要回到舊約的末期。那時一般相信先知的預言已經停止(亞十三2-6);但另一方面,大家又相信在彌賽亞國度來臨前,先知又會出現(珥二28、29;瑪三1-4)。有人期望這最後的一位先知像摩西一樣(申十八15),也有人期望他像以利亞的再來,正如瑪拉基書四章5-6節所說的一樣。然而,施洗約翰沒有明說他就是人們所期望的那一位(約一20-23),但從他的衣著、生活和所傳的信息,人們都可清楚地確認他即為那位末代的先知(太十四5;可十一32)。耶穌也看他為那「像以利亞」的最後的先知(太十一7-15)。正如瑪拉基所預言的,是主的先驅,預備主的來臨(瑪三1-4,四5、6)。約翰的宣告約翰的宣告有3個重點:(1)警告:那要來者的審判已經臨近;(2)呼召:天國將要降臨,人們必須悔改;(3)要求:以具體的道德詞彙呼召人悔改。許多猶太人以信心期望最後的審判來臨,認為到那時候,猶太人必蒙福,外邦的壓迫者都必滅亡。然而,約翰警告他們,依靠猶太祖先,不能保證他們免受將來的審判(路三8);真正的悔改始能免去滅亡(太三2)。約翰期望那將要來者施行審判,祂會用「聖靈和火」給百姓施洗(路三16)。火在舊約預表末日時的毀滅(瑪四1)及煉淨(瑪三1-4);聖靈在末日之澆灌,則表示賜福(賽三十二15;結三十九29;珥二28)及潔淨(賽四2-4)。因此,約翰預期的審判有兩重意義:不悔改者將要滅亡;悔改行義者則要得福(太三12)。由此觀之,約翰大聲呼喚來聽道的人悔改(太三2),要真正的「轉回」,順服歸向真神,罪便獲得赦免,個人與神在關係上的轉變,將要在每天的生活中彰顯出來:例如,作稅吏和士兵的,必須以公平待人(路三12-14),對貧窮者須行憐憫(路三10、11)。約翰的洗禮福音書記載約翰在好幾個地方為那些因罪悔改的人施洗:約但河(可一5)、約但河外的伯大尼(約一28),及靠近撒冷的哀嫩(約三23)。約翰根據將來的審判和將要來的那一位之顯現,呼召人悔改,他的施洗是不可或缺的。悔改者的洗禮象徵渴望罪得赦免,並且放棄以往的生活,渴望能在那將要來的彌賽亞國度中有分。約翰為人施洗,是基於甚麼背景?我們從舊約中認識到一些禮儀上的潔淨或洗濯(利十四,十五;民十九)。這些洗濯跟約翰的洗禮不同,它們本質上是需要重複地做的,而且主要是禮儀方面,而不是道德方面的潔淨。然而,眾先知卻勸人用水來作出道德上的潔淨(賽一10-18;耶四14)。他們更期待神在審判日之前的末時施行潔淨(結三十六25;亞十三1;參賽四十四3),這假設由約翰負責的末世性行動,已在他施行的洗禮中應驗了。另一種在約翰施洗之前已存在的儀式,是歸信猶太教的洗禮,而與割禮和獻祭並行,是外邦人悔改歸入猶太教必經的禮儀。入教的洗禮跟約翰的洗禮均強調在道德上脫離以往的生活,而且是一次過的,兩者皆需要浸在水中。一些顯著的分別是,約翰的洗禮乃為猶太人,而非外邦的歸信者而設,並且顯然具有末世性,即為預備迎接一個新時代。除非約翰鑑於彌賽亞時代即將到臨,故意把所有猶太人看作「異教徒」,需要接受悔改的洗禮(參太三7-10),否則歸信之洗禮似乎並非約翰施洗的主要背景。從死海古卷中,我們得知昆蘭社群這末世團體,在入會儀式中包括了悔改的洗禮。若假設約翰熟悉這社群,則他所倡導的洗禮,可能在某程度上是從昆蘭社群的洗禮演變出來的。然而,約翰卻在他的傳道工作中改變了洗禮的意義,因為他的洗禮是為整個民族而設的,並且是一次過的,還有更強的末世意味。約翰的洗禮若是這樣清楚地與赦罪相關,我們自然會問,耶穌作為神的兒子,為何要接受約翰的洗呢?約翰自己也向耶穌提出同樣的問題(太三14),耶穌的回答是:「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太三15)首先,耶穌的洗禮顯然代表祂順服神的旨意。其次,耶穌接受約翰的施洗,是清楚地確認約翰的工作和信息。約翰傳講天國及彌賽亞即將降臨,因此人要悔改之信息,透過耶穌的受洗得著確據。第三,藉著受洗,耶穌指摘那些自義的人不肯悔改,並支持那些改過遷善、等候天國的稅吏和罪人(路七29、30)。第四,耶穌前來接受洗禮,並非因為祂需要赦罪,而是作為彌賽亞,祂要在神面前作眾民的代表。祂的受洗因而表明祂與眾民一致,需要拯救;縱使祂在十字架上,也是代替他們受審。最後,從天上來的聲音(可一11)及聖靈的降下(路三21、22),表示透過約翰的洗禮,耶穌要開展祂的事工。約翰眼中的耶穌約翰的傳道工作中一直指向「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一位(可一7)。約翰的自我認識顯然是套用以賽亞書四十章3節,即他要為神藉著彌賽亞所作的事作好準備(路三4-6)。好奇的群眾問約翰是不是彌賽亞時,他堅決地否認了;根據福音書的記載,他看自己是在那位將要來者之下(可一7、8;約一26-28,三28-31)。耶穌前來受洗的時候,似乎是約翰首次證明他所期待的就是耶穌(約一38)。他施洗之前已認耶穌為彌賽亞(太三14);在聖靈如鴿子降下,及天上有聲音說話,引述舊約彌賽亞詩篇(可一11上,引自詩二7),和以賽亞書受苦僕人之歌(可一11下,引自賽四十二1)時,這確認也得以證實。在約翰福音中,施洗約翰進一步揭示耶穌是「神的羔羊」(約一29、36)──預期祂在十字架上犧牲,及「神的兒子」(約一34,可能等同於彌賽亞;詩二7;參可一11)。約翰既然對耶穌有那麼強烈的認信,我們初時很難理解他在獄中為何又對祂懷疑起來(「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太十一2-8)。有些人主張約翰只是為了門徒的緣故而發問,或那問題反映了約翰因被監禁而意氣消沈起來。然而,較有可能的解釋是,那問題顯示他對預期彌賽亞要作的事產生了困惑。約翰曾向人傳講那將要來的一位會用火來施洗,並審判那些行惡的人(路三16)。也許他很難理解耶穌為何強調赦罪和接納罪人(太九9-13),並醫治病者(太八,九)。約翰的門徒把他的問題帶到耶穌面前,問祂是不是彌賽亞時,耶穌在回答中引述了以賽亞書三十五章5-6節(參賽六十一1)。這段經文宣告醫治的工作,並宣佈拯救貧窮人是彌賽亞的責任,縱使這並非約翰或無數猶太人所期望的。耶穌眼中的約翰耶穌受約翰的洗,暗示祂十分尊重約翰。在不同的環境下,祂也清楚道出這一點:約翰「遵著義路到你們這裏來」(太二十一32),「他為真理作過見證……是點著的明燈」(約五33-35),並施行神所任命的洗禮(路二十1-8)。然而,約翰獨特之處在於他是站在兩個時代的轉捩點。他是舊時代──律法和先知時代──最後的一位先知(路十六16),適逢彌賽亞時代(神的國度)降臨之前。約翰是最後一位先知,也是最大的先知,像以利亞,負責為神的審判作好預備(太十一13-15;路一17)。然而,由於約翰是屬於律法和先知的時代,所以他比天國裏「最小的」──即那些屬於耶穌所彰顯之國度裏的人──還要微小(太十一11)。被捕、入獄和殉道若要瞭解約翰為何遭希律安提帕逮捕和斬首,便需留意約翰的衣著和信息,如何引起人對彌賽亞的渴望(路三15-18)。希律和其他世俗的統治者,顯然對任何以彌賽亞君王即將降臨的預言來煽動群眾的人,都存疑心。在約翰之前,曾出現一些彌賽亞運動,結果演變成抵抗羅馬希律治權的暴動。此外,希律安提帕也因他與兄弟腓力的前妻希羅底結合,受到嚴厲的批評。他與亞哩達二世之女的婚姻,使希律家族與比利亞的拿巴提尼王國組成政治上的聯盟。他與希羅底這段新的關係被視為政治聯盟的瓦解,並引致兩個家族發生衝突。因此,希律可能視約翰對這段婚姻的譴責(太十四3-12)為抵擋其權威的顛覆行動。猶太史家約瑟夫指出,希律逮捕約翰,確實由於他懼怕約翰對群眾所產生的影響。根據約瑟夫的記載,約翰是被囚於死海東面的馬基盧城堡。他沒有立即被殺,是因為希律個人對這位義人的畏懼(可六20),並害怕群眾的反應(太十四5)。對於福音書記載約翰之死,是由於希羅底對他懷恨在心(可六17),因此設計藉著女兒獻舞而使約翰被斬首(可六21-29),約瑟夫保持緘默。約翰約於主後29或30年,在希羅底的要求下遭斬首。約翰的門徒約翰生前顯然有一群門徒跟隨他(約一35),但若認為他意圖展開一項持續的運動,則與他宣告審判日將臨的信息背道而馳。他的門徒明顯是一小群由他施洗,並等候彌賽亞降臨的人。其中有些人在約翰證明耶穌是將要來的那位之後,便轉而跟從耶穌(約一37)。然而,其餘的顯然仍與約翰同行,在約翰下監後,向他報告耶穌所作的事(路七18-23),並在他死後把他埋葬(可六29)。對於在約翰身邊的門徒所作的事,我們所知不多。然而,我們知道禁食是這群人特有的習慣,這習慣也使他們看來像法利賽人(太九14)。他們的禁食無疑是仿效約翰(路七33)。在後期的猶太教中,禱告與禁食通常是一起進行的。約翰的門徒亦以他們的老師所教導的禱告而知名(路十一1)。耶穌的門徒有見及此,也要求主教導他們禱告,耶穌遂把主禱文教導他們(路十一2-4)。約翰死後,似乎有些門徒來跟隨了耶穌(參路七29、30)。然而,並非約翰的所有門徒都這樣做,保羅約於25年後,在以弗所仍遇見約翰的門徒,便證實了這一點(徒十八24至十九7)。這些在以弗所的約翰門徒聽見保羅為耶穌所作的見證後,便奉耶穌的名受洗和接受聖靈(徒十九4-7)。從後期的文獻可見,在新約時代以後好幾個世紀,有不同的群體仍繼續尊崇約翰,甚至視他為彌賽亞。DavidC.Carlson――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