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亞馬拿坭版

 

亞馬拿坭版(AmarnaTablets)發掘是迄今為止發現於埃及的唯一用楔形文字書寫的皇室書信存案。亞馬拿坭版共379件,出土於尼羅河東岸平原,開羅南約190哩處。近年以來定居該地的有亞姆蘭族或「亞馬拿族」,於是地從人名。該遺址稱為亞馬拿廢丘。亞拉伯語「廢丘」(音譯為「特勒」)意謂「山岡」,但該遺址是在一平原上。這可能因鄰近有山村名「埃特勒」,疑是兩名結合所致。坭版刻以楔形文字,字上寬下窄,如釘狀,故名「楔形」。楔形的不同形狀代表不同的音,有時代表一字。數種不同的語言都可用這種楔形文字表達,正如英、法、德、意諸語雖不相同,但其文字皆可用拉丁字母一樣。全部坭版除3件外,其銘文都是亞甲方言。亞甲方言屬閃語系,本是流行於米所波大米一帶的方言,但在主前二千年代時曾為近東地區外交和公函、條約所採用的國際通用語。據載,1887年某日一埃及農婦到一座廢墟鏟去其表土欲作肥料,無意中掘出了幾塊坭版。消息不脛而走,很快便被西方人知道了。偷挖的古物(有法律嚴禁盜挖古物)被運往盧克索,在那裏西方代表和埃及經紀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這首批亞馬拿的無價之寶遂被大英、柏林等數家博物館買去。1889年,在彼特里的領導下,對亞馬拿作考古開掘。這座廢墟原來是埃及古城亞克塔坦故址,是法老亞門諾斐斯四世(亞肯亞頓)的京城。他是埃及第十八代王朝的第十位國王。至此,先後經農民和考古學家之手共355件坭版及一些碎片出土。到十九世紀末,又發掘了若干件,共得379件。源起法老亞門諾斐斯四世(約主前1378-60)於其父三世(主前1413-1377)死前或死後不久,就於亞馬拿平原修建亞克塔坦城。工程完竣,皇室及朝臣便由舊都底比斯(在埃及南部尼羅河河套)遷至新都。大部分以楔形文字記載的公文檔案(考古不少是呈三世的奏章)也悉數隨駕易地。考許多呈四世的坭版奏章是遷都後加入檔案的。不久,亞門諾斐斯四世即更名「亞肯亞頓」,以示崇奉日神「亞頓」(意若「日輪」)之篤。他去世5年後,繼位人棄置亞克塔坦城,又復北遷,定都摩弗。遷都時廷內贅物悉棄諸舊城,其中便有亞馬拿坭版。當時蒲草紙已興,較坭版輕易運用,且便於保存,重要文件均繕寫成蒲草紙卷攜往新都,坭版便被遺棄,與荒城一同湮沒了。內容這些坭版中有29件是教學童書寫的課本,內有單字表、詞彙表、供書寫練習的米所波大米神話片斷。另350件是亞門諾斐斯三世和四世時代的外交信件,涵蓋30年之久(從先王在位至後王崩後不久),多是各地總督和敘利亞、巴勒斯坦諸王的奏表,也有來自北方和東方強國君王的書信。從這些信件可以看出致書者與法老之間的不同關係:有人似與法老有平等的地位;有人則是他的臣下。外交關係常以結盟為多,藉聯姻同盟。在外交關係自居臣下的國君稱法老為「我主」、「我的太陽」,有時還稱「我的神」,稱自己則是「你的奴僕」。現代術語稱這類國君為諸侯,稱其國為附庸國;稱在這種關係中的法老為宗主。跟法老具相對等勢的國君則與法老以兄弟相稱,這種關係在現代研究中稱平等關係。從銘文可知,法老與平等國君信函往復所談論者多是禮品贈受、聯姻修睦、續約同盟、增進貿易諸事,其中還包括禮品清單,互索金銀珍品的請託等。這些國家自然都是當時的一流強國如巴比倫、米坦尼、亞述、赫提、亞拉西亞(即居比路)等。至於諸侯的章表,除了向宗主表示效忠外,也有不少是告急求援的,如敘利亞和巴勒斯坦諸城邦國的小王即常有此請。巴勒斯坦諸侯告急求援的信件特別引起聖經研究者的興趣。信函中提及「哈比魯」一名,使人馬上聯想起「希伯來」。據信中說,「哈比魯」在巴勒斯坦好幾處地方,「劫掠王土」。綜合幾個線索,一說以為其時正與希伯來人出埃及和約書亞率眾攻入巴勒斯坦的時間相吻合,因此,這些信件從巴勒斯坦居民的觀點看來,是希伯來人「入侵」的第一手材料。然而經與其他歷史文獻對考可知,認為亞馬拿坭版提及的「哈比魯」,就是入侵的希伯來人之說是錯誤的。原來「哈比魯」是「亞皮魯」的另一種拼法。該詞詞義在亞馬拿信札和其他文獻中均可釋為「亡命之徒」或「無法無天者」,是指當時活動於該地區的一個特殊階層,各族人均可淪為這個階層。故此,人沒有生來便是「亞皮魯」的,都是後來入伍,或為非作歹而被人加上了這個綽號。「亞皮魯」遍佈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全境,並無固定地盤。他們蠻勇好說鬥,有時給人作僱傭軍,有時則打家劫舍為匪。對了解歷史的幫助亞馬拿信札反映了一個非常複雜的歷史背景。主前14001350年間近東的均勢正在改組。這個時期可謂寡端如麻,形勢萬變,很難確定各事件的終始日期及其前因後果,我們所能作的只有概述其大體情況。主前146850年間,埃及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諸邦向居左右之勢。但至主前1400年,亞門諾斐斯三世在位期間,國力已漸不濟,對近東事務已有鞭長莫及之慮,致使敘利亞中部和北部均落入了米所波大米強國米坦尼的控制之下,只是米坦尼和埃及的盟約猶在,且有聯姻之誼,所以埃及法老亞門諾斐斯三世與米坦尼國王圖施拉塔,仍維持著和平關係。埃及控制的南敘利亞和米坦尼控制的中敘利亞之間是「亞穆魯」(亞摩利)王國;敘利亞北的亞拿多利亞高原(今之土耳其)是與埃及法老也有姻親之好的赫提王國(即赫人之國)。其時,赫提王國的國勢已有衰象,但在亞門諾斐斯三世死後一年(主前1377),赫提王國的舒庇魯琉瑪施即位,他是個很振作的君王,意圖復興赫提王國。於舒庇魯琉瑪施即位之前,埃及法老亞門諾斐斯三世為阻止米坦尼的勢力進入南敘利亞,曾與亞穆魯王亞什他商議對策。亞什他以重金收買亞皮魯人效命,便不以其內陸國土為足,而一力向地中海岸一帶擴充其邊界。從亞馬拿坭版可以看到,埃及的海岸屬國比布羅斯的領土被亞摩利人侵佔,其國王里布亞第馳函向法老告急。從亞門諾斐斯三世至四世在位期間,有里布亞第的求援信共67封,呼求之急切,一封甚似一封。與此同時,其南部巴勒斯坦腹地的一位勒巴雅土王也得亞皮魯人幫助,乘機擴張,其威脅不稍減於亞什他。面對種種動亂,埃及法老只能坐視。舒庇魯琉瑪施即位不久,即出兵北敘利亞,將米坦尼的勢力驅向南方。赫提與米坦尼兩國均與埃及有約,埃及只好仍取袖手之策。此時,亞摩利人亞什他不但在南敘利亞大施擴張,且連下埃及置為省府的重鎮數座,然而埃及仍無計加以制止。後來亞門諾斐斯四世終於派人捕獲了在巴勒斯坦腹地作亂的勒巴雅,在解往埃及的途中卻被他買通看守,逃之夭夭。不過,他未及逃回巴勒斯坦腹地就遭人暗殺了。勒巴雅有子數名,在他死後都繼續為患中原,比他猶過之而無不及,巴勒斯坦諸藩王只有叫苦不迭。赫提王舒庇魯琉瑪施在敘利亞所向披靡,清除了米坦尼的一切勢力。亞什他則在比布羅斯城下遭到埃及先遣部隊的阻止,不久被殺。其子亞季路稟父志力克比布羅斯城,放逐了比布羅斯王里布亞第。即此,新的均勢形成了:赫人據敘利亞北部和中部;埃及人佔巴勒斯坦;據敘利亞南部的亞摩利人則是赫、埃兩強之間的緩衝。這個形勢正符合埃及所望。不久亞季路被召往埃及,羈留達兩年之久。歸國後卻不理埃及盟約,轉與赫提王國正式訂盟。是時,赫提王國的疆界已與埃及勢力範圍直接毗鄰,對峙之勢已在所難免。這一階段近東史上的諸般事件在亞馬拿坭版的銘文中均有記載或反映。JohnE.Long另參:「銘刻」;「埃及」。――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