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亞捫」 亞捫 Ammon(地名) 字義: 含糊 Obscure,忠誠 Faithful,先天 Inbred 彙編: ‧創19:38族名、國名,位死海與約但河東,亞撒與雅博二河之間,為羅得之後裔所居之地。 ―― 陳瑞庭 亞捫(Ammon,Amon)(1)閃族之一支,世居摩押東北的肥沃地帶,其疆域西起東約但河,東至敘利亞沙漠,北界亞嫩河,南達雅博河。京城拉巴(拉巴亞捫)即今約旦首府安曼。起源亞捫祖宗可上溯羅得幼女(創十九38)。希伯來文「亞捫」有「同族」之義,用作個人及宗族的名字,也說明亞捫人和以色列人本是同根。自主前二千年代中葉以來,亞捫之名在古代近東文獻上便屢有所見。如亞述碑記、主前十五世紀的烏加列銘文、馬里銘文、亞馬拿坭版、亞拉拉赫坭版等,都以不同形式記載著這個名字。約主前二千年代之初,亞捫人崛起於約但河東的南部地區。亞捫人的血統雖頗混雜,但語言卻與希伯來文極相近。估計希伯來人多能讀懂以古迦南及腓尼基字體記載的亞捫語。亞捫人和希伯來人自古即保持通婚關係(王上十四21、31;代下十二13)。從亞捫後裔的名字,也可窺見亞拉伯人早期對他們的影響。從語言、民族背景及身體特徵來看,亞捫人頗難與亞摩利人區分。兩者之間有極近的親緣關係是毫無疑問的。估計這兩個部族定居迦南的時間相若,因為約書亞率以色列民入迦南時,亞捫王國和希實本的亞摩利王國已經存在。歷史以色列王國時代之前(主前十世紀以前)早期考古研究指出,整個約但河東一帶從主前1900至1300年尚無人定居;但從安曼及納歐爾發現的家塚並大量葬器卻可以證明,在上述時間內該地域至少一度有人居住。當然,古墓也可能是某遊牧部落的葬地,他們控制那地的商道。繼而在安曼又發現一座小廟,內有大量邁錫尼和居比路的陶器,以及埃及的石花瓶,均屬主前1600至1300年的典型器物,這都充分顯示了定居的生活方式。據舊約記載,亞捫人的這片土地曾被他人所佔,這便是那稱作利乏音或散送冥的巨人之族(申二20、21;「利乏音」也見於創十四5)。關於這個「巨人之族」史料並無詳述,惟死海古卷的《創世記之啟示錄》言及該族為四王聯軍(創十四1、5)擊敗的眾民之一。也許正因為以攔王基大老瑪的遠征軍(創十四)殺敗了這些巨人,遂使這片土地為以掃、亞捫、摩押所得。據亞捫人說,利乏音人只餘下噩王(申三11),但也被消滅了。他的一架鐵床其大無比,使人驚異。以色列人抵達加低斯時,便遇到兵精糧足的以東王國和亞摩利王國。先是以東王禁止他們過境(民二十14-21),以色列人只好北上,到亞摩利人之地(原為亞捫人故鄉),但亞摩利王西宏也禁止他們過境,以色列人遂與他們爭戰,大敗敵方,盡佔其地(民二十一21-24)。此時神藉摩西曉諭以色列民切不可佔領亞捫人的土地,因為那地是賜給羅得子孫為業的(申二19、37)。以色列人遂繼續北上,擊敗巴珊王噩(申三1-11),然後下約但河谷,安營於摩押平原。其時摩押王巴勒僱先見巴蘭咒詛以色列民,但巴蘭的咒語全變為祝福的話(民二十二至二十四)。亞捫人因曾助摩押人為惡,其子孫永不許入耶和華的會(申二十三3;尼十三1、2)。以色列人的迦得、流便二支派並瑪拿西半支派因愛約但河東土地之肥腴,便決定在那裏定居,遂與亞捫人為鄰(民三十二;申三16;書十三8-32)。他們於河畔築壇,竟引起其他支派的誤會,以為他們背離了耶和華,建造拜異神的壇(書二十二10-34)。在以色列人入迦南之前,亞捫人的社會組織尚遠不及其鄰邦摩押和以東二族的發展水平,甚至到主前七世紀,亞捫人也尚未脫離半遊牧狀態。以色列人甫入迦南,亞捫人、摩押人,亞瑪力人便結成聯盟對抗以色列。摩押王伊磯倫是盟主,勢力也最強大,其志在恢復其死海以北的疆域(士三12、13)。主前十二世紀末,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已有了穩固的基礎,但他們竟然敬拜敘利亞(亞蘭)、西頓、摩押、亞捫、非利士的異神,因而屢干神怒(士十6)。當時,亞捫人正開始向以色列人大肆攻伐,基列一帶已為所佔,這是首次有跡可尋的政治擴張(士十7、8);進而又渡約但河,猶大、便雅憫、以法蓮三支派屢遭其襲擾(士十9)。基列諸長老於情急之下請出被迫為匪的大勇士耶弗他相助(士十一1-11)。耶弗他大敗亞捫人,廓清約但河西之地,算是暫時制止了亞捫人的西擾(士十一12-33)。顯然,耶弗他的勝利僅在把亞捫人逐出約但河西的以色列領土而已。耶弗他似很有自知之明,適可而止了。當時以色列人的實力,尚不足以攻破亞捫人堅固的防線而直入其境,擊潰亞捫的軍力。以色列王國時代(主前十世紀)主前十一世紀末,拿轄為亞捫王,他極欲併吞約但河東的以色列領土,遂於主前1020年左右大舉入侵,至基列雅比城。城民假降以為緩兵之計,暗中遣使向掃羅求援。其時,掃羅甫受膏為王,便急發動全國之眾與亞捫戰,大敗亞捫(撒上十一1-11)。這勝利保證了約但河谷一帶數百年內未受亞捫人侵擾;不過掃羅在位期間外患頻仍,以色列人被迫與外敵征戰不已,亞捫人則仍屬勁敵之一(撒上十四47、48)。後大衛稱王,亞捫人、非利士人、亞瑪力人已納貢稱臣(撒下八11、12;代上十八11)。於掃羅在位之初曾為以色列大患的亞捫王拿轄與大衛王的交誼甚篤(撒下十1、2);但拿轄一死,兩國關係又有大變。其子哈嫩繼王位,故態復萌,曾百般侮辱大衛派往弔唁拿轄的使臣(撒下十3-5;代上十九3-5),戰端於是再起。大衛命約押率兵進剿入侵基列的亞蘭僱傭軍。約押兵分兩路,就率精銳直驅米底巴,阻截亞蘭軍,餘者由亞比篩率領進擊拉巴的亞捫軍(撒下十9-12;代上十九6-13)。約押大潰亞蘭軍,亞捫人聞風喪膽,倉惶退入堅城死守(撒下十13、14;代上十九14、15)。大衛軍斬亞捫兵將無數,其大將朔法也斃命於陣前。敘利亞王哈大底謝並其同盟被迫議和,願向以色列稱臣納貢(撒下十15-19;代上十九16-19)。翌年,大衛派約押率軍攻亞捫腹地,圍其京城拉巴(撒下十一1;代上二十1),數月後,大衛親率軍攻陷之(撒下十二26-29)。在投降儀式上,城民以金冠晉獻大衛(撒下十二30;代上二十2)。亞捫的拉巴城被洗劫一空,城民悉淪為奴。亞捫其他城邑也相繼投降,甘為屬邦(撒下十二31;代上二十3)。大衛欲立亞捫王族中人作巡撫治理亞捫,朔比當選。朔比也是拿轄之子,是哈嫩之弟。其後於押沙龍作亂時,大衛倉皇出逃,甚得朔比之助(撒下十七27)。大衛麾下一員猛將名洗勒,也是亞捫人(撒下二十三37)。所羅門朝亞捫人與以色列人頗能相安,顯然也同享盛世的富裕繁榮。所羅門眾外族嬪妃中,亞捫人為數不少,在她們的影響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對面的山上為亞捫異神米勒公立邱壇一座(王上十一1-5、33;該神又稱摩洛,參王上十一7)。 所羅門寵妃拿瑪,可能是亞捫王哈嫩的女兒,生子羅波安,繼所羅門為王(王上十四21、31;代下十二13)。從此,以色列皇室就有了亞捫血統,正如大衛之有摩押血統一樣(得四13-22),且亞捫神祇之引入,也是皇室為始作俑。南北國時期(主前九至六世紀)所羅門死後,於羅波安在位時期,以色列國分為二。繼而有埃及王示撒率大兵席捲巴勒斯坦(亞捫也未倖免),致使南北兩國國勢更弱。亞捫人以為時機難得,遂宣佈脫離猶大與以色列而獨立。主前853年以前,巴煞在亞捫稱王,他與以色列的亞哈和大馬色的哈大底謝訂盟,共同抵禦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的西侵。撒縵以色三世立石為銘(摩諾里特銘),記載主前853年的夸夸之戰,銘文中有亞捫王巴煞之名。亞捫人聯合摩押人、米烏尼人,率兵攻打猶大。當時的猶大王為約沙法(主前872-848在位)。約沙法懼甚,求神幫助(代下二十1-12)。翌日陣前,亞捫人與其盟軍突起紛爭而互相殘殺,不戰自潰,軍需物資狼藉遍野,約沙法率百姓收揀3日,滿載而歸(代下二十22-25)。北國耶羅波安二世(約主前793即位)和南國烏西雅(主前792即位)在位期間,南北兩國經歷了所羅門朝之後的第一次大繁榮。猶大王烏西雅牢牢控制了外約但從以東直至亞捫一帶的地區,亞捫人只好又稱臣納貢了(代下二十六7、8)。亞捫人之被制伏似乎是應驗先知阿摩司當年就亞捫人向基列城民施暴一事所作的預言。他曾說拉巴城必毀滅,其王者和首領必一同被擄(摩一13-15)。烏西雅甫崩(主前740),亞捫即叛,新猶大王約坦成功地平定了叛亂,迫使亞捫人3年進貢約20萬銀元,一萬袋小麥,一萬袋大麥(代下二十七5)。在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治下,敘利亞及巴勒斯坦各國(包括猶大在內)都被迫於主前732年繳納了貢賦(王下十六7、8;代下二十八16-21)。約但河東各國都成了亞述的屬國,儘管形式上還准其保留王位。亞捫也未倖免;亞述文獻記載了亞捫王撒尼普向亞述納貢的事。亞述國王以撒哈頓(主前681-669)和亞述巴尼帕(主前669-633)在位期間,亞捫著實有過一段繁榮的歷史。亞捫人在主前七世紀所享有的較高生活水準是其鄰邦以色列和猶大望塵莫及的。亞捫地處東西商隊貿易要衝,亞述又允其獨佔其利,這便使其經濟迅速繁榮起來。及亞述帝國衰象一現(主前630-612),反叛之火立刻向四境蔓延。亞拉伯諸部族自沙漠湧出,橫掃外約但,威脅著亞捫、摩押、以東的安全。在這些遊牧部族的滌蕩下,亞捫國竟有幸保存了下來,只是文化已打上了亞拉伯的烙印。該時期遺下的幾枚亞捫官璽是極有價值的文物。官璽均鐫有人名和官銜,有不少是女性,說明當時的亞捫婦女是享有優越的社會地位。主前612年,亞述京城尼尼微陷於瑪代人和巴比倫人之手。亞捫人乘勢佔據了原屬以色列人的部分領土(番二8、11),住進了迦得支派的城邑(耶四十九1-6)。聖經說亞捫人自誇自大,侵犯他人境界者(番二8)即指此事。至主前七世紀末,亞捫人獲得了完全獨立,且成為外約但南方最有權勢的國家。第一次被擄後(主前六世紀以後)亞捫的獨立為時不久,據巴比倫年代記載,至主前599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引軍入敘利亞,並向南掃蕩巴勒斯坦時,這個獨立時期便要結束了。主前593年,猶大王西底家在耶路撒冷與諸鄰國密謀倒戈巴比倫的事,參加者有亞捫、以東、摩押、推羅、西頓等國的代表(耶二十七1-3)。為此先知耶利米曾警告他們說神必不成全此事(耶二十七4-22)。不久,尼布甲尼撒即派大軍掃蕩叛亂,耶路撒冷在敵兵長久圍困之下,經過艱苦的支撐抵抗,終被攻陷而大受夷滅(主前586),大批猶大人被擄往巴比倫。是時亞捫尚有一時之安而成了猶大人的避難地(耶四十11)。猶大既亡,淪為巴比倫之一省。尼布甲尼撒任命基大利為省長代管剩下來的猶大人。猶大人以實瑪利(耶四十13-16)與亞捫王同謀,密殺基大利,然後即避往亞捫(耶四十一1-15)。這給亞捫帶來了池魚之禍。尼布甲尼撒立派軍攻陷亞捫京城拉巴,擄去亞捫男女無數。城雖倖免被毀,但周圍鄉村卻飽受蹂躪。考古研究證明,該地在主前六世紀中葉之前人跡罕至。直至主前三世紀,亞捫人才漸漸恢復了定居的人口。繼而又遭受亞拉伯人的入侵,僅存的國家組織也破壞殆盡,這便使亞捫連半獨立性的國家形態也化為烏有了(參賽十一14;耶九25、26,二十五21,四十九1-6;結二十一28,二十五2-7等處先知對城毀人亡的警告)。至於正常的秩序,則直到大約主前530年波斯人接管原亞拉伯北方和約但河東諸省份的時候,方始得到恢復。至尼希米時代(約主前445),亞捫的地界向西延伸到約但河谷一帶,有些地方已納入猶太境內。多比雅就是這類亞捫死地的一個首領(尼二10、19)。他力阻從被擄回歸的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城垣(尼四3、7、8)。從多比雅起,其後裔相襲為亞捫王,國祚達數代之久。今在近安曼的亞拉克爾米有多比雅氏家塚出土,可資為證。考古發掘還證明拉巴城一向人煙稠密,直至主前三世紀而未稍衰。亞歷山大大帝一度佔領該地,他死後則歸埃及多利買王朝轄制。是時其城全照希臘式樣改建,且被多利買二世非拉鐵非(主前283-246)賜名非拉鐵非。約主前218年,西流基王安提阿古三世久困其城而下之。主前一世紀,拿巴提人強佔其城,不久,即被大希律逐出,時約主前30年。羅馬時代該城又經大規模改建,於是古蹟蕩然,面目皆非了。不久,亞捫人從歷史上也全然銷聲匿跡了,使他們「在列國中不再被記念」(結二十五10)。文化與宗教目前所見到的亞捫遺物尚有巨石疊成的邊防要塞(建築學上稱為「碩石風格」),其建築風格足以反映亞捫文化雄渾豪放驃悍的氣質;不過從另一方面如衣飾、陶器、葬俗上也可見其文化受當時近東其他民族之影響甚大。亞捫人的文化水平相對來看也許很低。他們的國神是米勒公或摩洛,這是一種星宿崇拜,奉行人祭(王上十一5;番一5)。其崇拜曾一度傳入耶路撒冷(王下二十三10;耶三十二35)。亞捫人被耶弗他擊敗之後,顯然又尊奉了摩押人的神基抹(士十一24)。自1968年以來,考古學家在安曼四郊,尤其在一古城堡中大量的發掘,對建立亞捫年代誌,理解亞捫人的語言和宗教都有極大的幫助。1972年在約旦大學附近的西蘭廢丘發現了一個瓶子,上鐫92個字母,這不啻是一把開啟亞捫歷史的鑰匙,為建立一份亞捫列王名表和編寫一份鐵器時代大事紀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根據目前的研究,可知主前七世紀的亞捫王有:亞米尼達一世(主前667?);希塞爾;亞米尼達二世;亞米尼達三世;巴雷(主前600)。從上述城堡還挖掘出不少古蹟:一座赫拉克里大廟;一座富麗堂皇的哈撒尼得宮;一堵圍繞山頂的亞捫護壁。城堡對面還有一座羅馬劇場,經過精心修葺之後,已重現當年風貌。F.B.Huey,Jr.(2)埃及尊大的神,似職司生產(耶四十六25)。(3)埃及底比斯城的希伯來名稱,全名為挪亞捫,簡稱「挪」(耶四十六25)或「亞捫」,該城曾是上埃及的京城。另參:「底比斯」。――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