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伯特利」 伯特利 Bethel(地名) 字義: 神的家 House of God 彙編: ‧創28:19鎮名,在艾城之西,位於便雅憫之地界,以法蓮之南界。 ‧撒上30:27屬猶大之一城,亦稱比士力(書19:4)。又稱彼土利(代上4:30)。 ―― 陳瑞庭 伯特利山 Mount Bethel(地名) 字義: 神家的山 Mount of the house of God 彙編: ‧撒上13:2;書16:1伯特利以北一山,沿山通示劍。 ―― 陳瑞庭 伯特利是神的家,是從字義來的。―― 倪柝聲 伯特利(Bethel)(1)舊約中一個重要城市,位於便雅憫支派與以法蓮支派交界的南北山脊通路上,在耶路撒冷以北約11哩處(書十六1、2,十八13)。伯特利作為一個貿易中心,吸引來自地中海沿岸,以及來自外約但,途經耶利哥的商人。儘管城處乾旱山區,但有數處清泉可供居民充足的用水(在此遺址發現的最古人工製品,正是一個水壇,其製作年代約為主前3500年)。意為「伊勒(神)之家」的伯特利,這名稱可能於主前四千年代,為那一帶的迦南人所始用。從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的銅石器時代地層中挖出的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異教徒對迦南神祇伊勒的崇拜,是在山頂上進行的。列祖雅各得神啟示作了一個夢,便給該處起名「伯特利」,或說給原來的地名賦予了新意(創二十八10-22),因為在亞伯拉罕時期,那個地方已叫做伯特利了(創十二8);不過,也很可能是聖經的抄寫過程中,文士把一個當地人使用的更為古老的名稱,改寫成這較新的名稱,因伯特利本名「路斯」(創二十八19)。但也可能是那聖地叫伯特利,周圍地區叫路斯。青銅時代中期開始時(約主前2200),伯特利一名無疑已經確立,直至城的毀滅。舊約中有一段記載同時提到了這兩個名字,是記載一個伯特利(原名路斯)人,在赫人地界內築了一座城,亦起名「路斯」的故事(士一26)。魯濱遜於1838年首次提出,當今的拜廷即伯特利,以後奧伯萊特在1927至34年間和蓋洛索在1954至60年間的挖掘,均未否定這主張。李溫斯敦卻認為拜廷以南兩哩之處,才是伯特利的所在地,不過,該地區(即比里)至今尚未開始挖掘。 伯特利是古代迦南人的早期居地之一。在早青銅時代(約主前3200-2200),那裏有人居住,到了中青銅時代(約主前2200-1550),才有人定居下來。希伯來人列祖的活動也屬這較後時期。考古挖掘的結果顯明,亞伯拉罕和雅各到伯特利一帶時,該城已頗具規模。中青銅時代,該城周圍有堅固的城牆和幾個城門。從當時異教徒的一座聖所的廢墟中,挖掘出當時宗教儀式使用的陶製器皿,並有許多動物骨頭。主前1550年,伯特利的毀滅是許克所斯人統治埃及後期徵佔伯特利的結果。伯特利約於主前十四、十三世紀重建,是該城有史以來建築最發達的時期。從考古學角度看,約書亞攻取伯特利(書十二7、16)和艾城(書八1-29),標誌著鐵器時代的開始;在伯特利廢墟上再次矗立起來的以色列人的建築物,無論從質量或工藝上而論,均難比從前。雖然在分地業時,伯特利已劃歸便雅憫支派,但以法蓮人攻取了伯特利,劃為自己的地營(士一22-26;代上七28)。當時神的約櫃在伯特利──是以色列人奉行日常崇拜的地方,約櫃由以利亞撒的兒子,大祭司非尼哈侍立看守(士二十18-28,二十一2、4)。考古學未能證明在士師時期,有非利士人佔據伯特利的證據;掃羅王時期,許多以色列的城市受到攻擊,而伯特利卻倖免於難(參撒上十二至十四)。考古發現,掃羅為王的初期,伯特利曾繁榮昌盛,但自掃羅遷都基比亞後,伯特利便日趨衰落了。耶羅波安一世時(主前930-909),以色列和猶大成了兩個獨立而又敵對的國家,這時的伯特利又恢復了作為北國以色列首府的榮耀,與猶大國的首府耶路撒冷南北對峙。北國有兩個城市設立金牛犢,伯特利便是其一(王上十二28-33),只是獻祭的邱壇至今尚未發現。伯特利城裏住著一位老先知(王上十三11),可能與以利亞和以利沙時期已有的先知群體(王下二2、3)有關連。亞比雅作猶大王時(主前913-910),伯特利曾一度落入猶大人手中(代下十三19),但後又重歸以色列。先知阿摩司到伯特利,去轉達神對當時以色列社會和宗教生活的嚴厲斥責,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則要他速速離開(摩七10-13)。亞述人攻打以色列時(主前722),並沒有任何考古發現證明那時伯特利被毀。而事實上,有一個被擄的祭司回到了伯特利,向米所波大米的殖民講述神的道(王下十七28)。約西亞為猶大王時,命人拆毀異教邱壇(王下二十三15-20),但對伯特利城並未進行任何破壞。拿波尼度(主前555-539)或大利烏一世(主前521-486)在位時,該城卻被焚毀,故至以斯拉時期,已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拉二28)。從一些出土的高質手工藝品證明,在希臘化時期,伯特利曾再度繁榮昌盛。伯特利曾有巴奇底設防(《馬加比一書》九50),故在馬加比時代十分興盛富足。羅馬時代早期,儘管維斯帕先佔領了該城,但該城並沒有同遭耶路撒冷於主後70年所經歷的破壞,相反,城的北部進行了一些修建工作,一個羅馬的防衛部隊也曾駐紮在那裏。拜占廷時期,伯特利的面積達到最大,但到末期,因居民四散而驟然縮小。儘管伯特利與早期希伯來宗教的聯繫十分密切,甚至希伯來人的神被稱為「伯特利的神」(創三十一13),但是當地的宗教崇拜仍常有強烈的異教成分。在耶羅波安一世的統治下尤為顯著,他不顧先知的警告而頑固不化的進行偶像敬拜。伯特利人不聽以利沙的預言,從而給以色列人的命運佈下陰霾(王下二23)。那群戲笑以利沙的少年,被解釋為象徵茁壯的以色列,他們不聽先知的話語,背棄作為他們立國之基的神的律法。照此觀點來看,兩隻熊則象徵亞述和巴比倫,說明以色列全國要遭受那兩國的蹂躪,──應驗了違約必遭咒詛的預言(申二十八15-66)。被擄歸回的人重建耶路撒冷時,伯特利人並未參加,他們只有一次向神詢問關於舉行齋戒的事(亞七2);而新約則從未提及伯特利。另參:「迦南神祇和宗教」。(2)猶大支派地界中彼土利城之別名(撒上三十27)。R.K.Harrison另參:「彼土利#2」。――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