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米拿現」 米拿現 Menahem(人名) 字義: 安慰者 Comforter 彙編: ‧王上15:14、17-22以色列的王,弒沙龍而奪其位。 ―― 陳瑞庭 米拿現(Menahem)從主前752至742年統治以色列的王。他是迦底的兒子;迦底這名只在列王紀下十五章14和17節提及。在位年日我們不能確實指出米拿現的在位期。根據列王紀下十五章17節,他在猶大王亞撒利雅39年登基作以色列王。然而,由於亞撒利雅曾與父親亞瑪謝共同執政一段時候,故此亞撒利雅在位的準確日期也難確定,究竟亞撒利雅第三十九年是主前752年(澤勒的見解),還是主前745年(奧伯萊的見解),仍是一個為人所爭論的題目。列王紀下十五章17節也說明米拿現在位的時間是10年。因為以色列在米拿現的時候顯然是採用登基之年的計算法來計算王在任的年期,所以10年這數字應看為確實的年數。所以,米拿現任以色列王應有10年,登基日期可能早至主前752年,或遲至主前745年,這樣的估計已經是極盡準確的能事了。為簡化這問題,本文採用非利的算法,以主前752年為其登基日期,即米拿現是在主前752至742這10年內任以色列王的。政治氣候無論米拿現登基是哪一個日子,我們要瞭解他在位時的事件,必先要明白在主前八世紀中葉以色列所處的國際局勢。耶羅波安二世(主前793-753)為以色列帶來了穩定的局面,且國勢日張,社會繁榮而昌盛。由於當時埃及和亞述的國勢較衰弱,所以耶羅波安可以奪回那些落在敘利亞手中的城邑,擴展國界,有些國際貿易線也因此屬於以色列國土的一部分,受他控制。然而,耶羅波安政策下所容許和助長的國內敗壞情況在先知阿摩司和何西阿眼中,卻是必然會招致審判的。儘管如此,耶羅波安二世死後,多個黨派仍希望爭取機會讓自己的黨人繼承王位,米拿現殺了沙龍才奪得王位,而沙龍又是殺了耶羅波安的兒子撒迦利雅而篡位的(王下十五8-10)。米拿現解決了黨派互相爭權的內部問題後,又立即面對嚴重的外來壓力,因為米拿現即位不久,就有一個新王操縱了亞述的治權,他的名字是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他的帝國主義野心徹底改變了整個地中海世界的政治局勢。他從亞述向西攻戰,進入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地界時,米拿現被迫要正面與他交戰(大概於主前743)。這是以色列第一次與亞述接觸,再過不久她就被完全毀滅了(主前722)。 外遭復興後國力倍增的亞述威脅,內部又面臨耶羅波安死後所造成的混亂,在這內憂外患的情形下,以色列很快就如先知所預言的一樣被徹底毀滅了。耶羅波安死後的12年間,登位作以色列王的竟不下5人,其中3人(包括米拿現)都是篡奪王位的人。聖經的見證實際上,舊約記載米拿現的事蹟,都在列王紀下十五章那幾節簡短的經文內。我們可從這幾節經文看出以下三個重點。第一,列王紀下十五章14節記載米拿現刺殺了沙龍,奪得王位。跟著第16節詳述了他攻擊「提斐薩」的行動。整節經文很難處理,但可翻譯如下:「那時米拿現從得撒起攻打提斐薩及其四境,擊殺城中所有的人。由於城中的人不給他開城,他就攻進去,然後剖開城中所有的孕婦。」有兩件事是不尋常的。首先,米拿現的行動在以色列中是史無前例的。其次,米拿現所攻打的城是甚麼,位置在哪裏都是不能確定的。希伯來原文「提斐薩」這名字的拼法,跟通常被認定在伯拉河上的一座城「塔撒古」相同。米拿現何以攻打一座那麼遙遠的城?他的目的實在很難確定,許多學者根據盧西安的希臘文舊約版本,把這些希伯來文字母拼寫如「他普亞」,即米拿現之家鄉得撒亞南面14哩外的一座城。若這樣理解是正確的,而經文證據又只限於這唯一的版本,則列王紀下十五章16節的意思是,米拿現從自己的家鄉(得撒)以外的地方開始攻取更多領土;他把鄰城所有的居民殺光了(包括住在城郊的人),因為他們不支持他作以色列王。第二,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正在攻進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境界(約主前744),列王紀下十五章19-20節顯示了聖經如何看米拿現處理亞述危機的方法。顯然米拿現欲游說亞述支持他在以色列中的王權。他向國內所有大富戶徵收重稅,用以進貢給提革拉毘列色(第19節用了他的巴比倫名字「普勒」)。米拿現明顯希望這些貢銀能使亞述王「幫助他堅定國位」(第19節)。看來米拿現的估計就政治而論似乎頗準確,因為亞述王退兵「回去」了(第20節),米拿現得以繼續在以色列掌權。第三,經文以標準的列王紀文學形式來開始(王下十五17)和結束(21、22節)米拿現作王的一段記載。雖然經文指出米拿現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像最初的叛教者(耶羅波安一世)一樣,但第22節記載他的死,卻說明一項不平常的事實,在以色列最後6個王中,只有他是安然去世,只有他給描述為「與列祖同睡」。另參:「以色列史」;「舊約年代學」。――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