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末世論」 末世論(Eschatology)系統神學的一部分,探討有關個人和世界的最終事件。末世論中的題目死亡聖經教導說,人皆有死(來九27),唯一例外的是當基督再來時,仍然生存於世的人(帖前四17)。肉體的死,或第一次的死,是靈魂離開身體。由於罪進入了世界,人人皆不免有死(羅五12)。居間境界指人在死亡和復活之間的狀態。按傳統的正統觀念,信徒可以在主面前享有有意識的福樂,不信者則因與神分離而受痛苦煎熬。不過,如果將兩者的最終命運作比較,這仍然是相當不完全的狀態。有些團體,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認為在死亡和復活之間,死人是處於一種「靈魂睡眠」或無意識狀態。另外一些團體,特別是天主教,認為有一處洗罪的地方存在,為未來的生命預作準備。再來聖經教導說,到時間的末了,基督將親身以肉身再臨(徒一11)。但沒有人能知道其確實時間,其情形有如夜晚之賊一般,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就發生了(路十二39、40)。時間雖然不知道,事情卻必然會發生。耶穌設了許多比喻(特別在馬太福音二十四和二十五章)說明這件事,要求人們存著警覺、忠心和勤懇的態度來期待。復活所有已經死了的人將重得生命。這將是肉體的復活,每個人重新恢復肉身的存在。對於信徒而言,這件事和基督再來連在一起,那時候,如今的血肉之軀將改變成一個嶄新的完美身體(林前十五35-56)。聖經也指出,不信者將復活而進入永死(約五28、29)。審判到必有的審判時刻,主將根據已故者和自己的關係,來斷定他們的靈命境況。再以這些為依據,有些人得到永遠的賞賜,有些人則永遠受刑。有些神學家嘗試把信者和不信者被審判的時間區分,某些學者則認為有多達7次的不同審判。最後的光景聖經教導有天堂的存在,是一處永遠福樂的所在,信徒和神同在;也有地獄,在那裏不信者與神遠離,淪入痛苦中。這些狀態是固定不能改變的,結局皆由今生的抉擇來定命。千禧年許多基督徒相信,就在最後的審判來臨前,有一段神在世上治理的時期,稱為千禧年。其根據是啟示錄二十章4-7節。那些主張基督將親自來創設此時期的人,稱為前千禧年學派。那些堅持國度的建立,是要藉著福音日益成功傳播的人,則號稱後千禧年學派。還有些學者稱為無千禧年學派,認為並沒有基督在世上作王這回事,啟示錄二十章所說的1,000年,應該作象徵性的解釋。大災難聖經說到有一段大災難時期將降臨世上,其猛烈可謂空前絕後。有些人認為這和但以理書九章24-27節所載的「第七十個七」相符,其持續時間為7年。有些人相信教會將經歷此難,主在這時期結束前不會回來,這些人稱為災後論。另有一些人稱為災前論,認為主的再來將分兩個階段或兩期,就是說,除了祂的公開再來以外,基督還要特地為教會回來一次,在大災難來臨以前,將他們帶出世界,或叫他們「被提」。尚有一些學者稱為中苦難論者,認為教會在7年的前半期在場,但在苦難開始嚴酷的後半期來臨前被提。最近的歷史近年來,人們對末世論的興趣大增。有些人解釋說,它不僅是神學的一部分,而且是無所不包的。由於基督事件引入了新紀元,大部分新約都必須計入末世論。 有些學者甚至聲稱,所假想的未來事件已經完成。因此基督的第二次降臨發生於五旬節。沒有甚麼未來事件可以期盼。此觀念稱為「已實現末世論」。希望神學將如此的末世論延伸至神學各領域,甚至進入有關神的教義。於是,原來認為神的超越是處於我們之上或超出我們之外,這些人則認為祂就在我們面前。祂是現在的神,未來亦然,祂的超然存在只是和時間有關,而與空間無關。保守派對末世論持比較傳統的看法。像《曲終人散》(1973)一類著作,對聖經的預兆性預言經節表現出極大興趣。許多人認為今天的中東事件,和但以理書九章、馬太福音二十四、二十五章、帖撒羅尼迦前書,及啟示錄等的記載有關連。警惕末世論有時候成為基督教界內的分離力量,信徒常為細節爭吵不休。有些案例,各宗派對於末世論的主要教義看法一致,但對於諸如災前、災後、災中這些小地方卻因見解紛紜而分裂。另一個要避免的危險是時間的測定,我們對於「預兆」必須保持警覺,但關於主的再來,神並沒有將確實的時間向任何人或甚至天使揭示過(太二十四36)。有些人認為自己能測定主再來的確實時間,一旦證明不實,信徒的信心便立刻動搖。實用價值藉著適當的瞭解和應用,末世論可以為基督徒帶來強而有力的積極意義。它可以成為安慰的泉源(帖前四18),給人勉勵(林前十五58),促使人提高警惕,忠心服侍,相信必有賞賜(太二十五14-30)。由於時間有限,基督徒應該忠心運用自己的機會。我們的主必然要再來,我們理當充滿盼望和勇氣。MillardJ.Erickson另參:「死亡」;「主再來」;「患難/災難」;「千禧年」;「天/天堂」;「地獄」;「復活」;「居間境界」;「審判」;「永生」;「最後審判」;「主的日子」;「末世/末後的日子」;「神的憤怒」;「啟示文學」;「七十個七」。――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