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加利利

 

加利利」是外邦人所聚居的地區(太四15),素為猶太人所藐視,故它象徵外邦世界;主耶穌的工作被逼從加利利開始,含意是:因著猶太人棄絕主的救恩,才逼使主轉向而令救恩臨到我們外邦罪人。

1:「說,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太四15~16)。主如同清晨的日光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一79)―― 黃迦勒

 

{\Section:TopicID=2162}加利利 Galilee(地名)

字義:    周圍 Circle,環行 Circuit

彙編:    ‧王下15:29;士1:33原為拿弗他利山區,迦南居民未能全行趕出,多半非猶太人,故稱外邦之加利利。

            ‧太4:18加利利海實為淡水湖。又名革尼撒勒湖(路5:1)、提比哩亞海(約6:1)、基尼烈湖(民34:11)。

―― 陳瑞庭

 

加利利(Galilee

  巴勒斯坦北面地域,在以色列早期歷史,該地並沒有清楚劃分的邊界,但於羅馬統治時期則較為明確界定。「加利利」的名字源自兩個希伯來字,意指「巡迴區」或「地域」。

一、歷史背景

  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的生活中,加利利一名並無特別重要性,但到了新約時代,卻是重要的猶太人口聚居地方。聖經首次提及加利利,是指出拿弗他利山區的逃城基低斯的所在地(書二十7;參二十一32;代上六76)。
  加利利地區原本指定分給拿弗他利、西布倫(賽九1),也有可能包括亞設(假如書十九27的迦步勒和王上九11-13所說的是同一城市)等幾個支派。沒有一個支派能夠完全逐出迦南居民(士一30-33),因此加利利成為異族混居之地。所羅門王把加利利一些城市送給外邦國推羅的希蘭王(王上九11),也許就是因為該地外族雜處,以致所羅門選中那些城市,也因此以賽亞書九章1節形容該地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參《馬加比一書》五15和太四15)。
  在王國時期,加利利是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緩衝地帶;敘利亞入侵以色列時,加利利亦是首當其衝之地。先知以賽亞曾敘述此事,但視之為更榮耀之日的前奏,因為作王的彌賽亞將會統管。加利利曾被敘利亞便哈達王攻克(王上十五20),繼由以色列王亞哈恢復,其後加利利被亞蘭人在哈薛領導下征服(王下十32,十二18,十三22),再由耶羅波安二世收回(王下十四23-25)。由於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在主前732年征佔大馬色及加利利地(王下十五29),致令更多外邦人入住該地,而很多猶太居民卻被驅逐,故此外族影響自然更大,也更受外族支配。在巴比倫、波斯、希臘和亞述的相繼影響下,加利利常經歷異族滲入及移居。自亞述進侵以色列至大約主前二世紀末,加利利人口以外邦人為主,只有少數猶太人。
  主前164年,西門馬加比把留在加利利的猶太人帶到猶大(《馬加比一書》五21-23)。後來亞利多布一世(主前104-103)征服加利利,迫使當地居民受割禮,遵從猶太律法;此事可能早已由許爾堪策動(主前134-104)。
  大希律王(主前37-4,羅馬的領導者)把加利利歸附他的國土,吸引更多猶太人返回。據約瑟夫記載,加利利有240個城市和鄉村,另有100,000人可以備戰羅馬人。大希律王死後,希律安提帕斯在任期間(主前4至主後39),加利利被列入其四分封疆域中。安提帕斯於主後39年被逐,加利利歸入希律亞基帕的管理下,直至他在主後44年逝世為止。直至希律亞基帕二世主治前,加利利由羅馬直接管轄。猶太人叛變發生之際,亞基帕二世依附羅馬人,得保其位至主後100年。雖然加利利人曾試爭取獨立,但革命黨於主後67年被維斯帕先平復。希律亞基帕二世死後。加利利成為羅馬敘利亞省一部分。
  隨著主後70年耶路撒冷陷落,猶太公議會和南巴勒斯坦其他猶太人都湧到加利利。結果提比哩亞和撒弗利變了猶太居地,而散居各處的猶太人便以加利利為中心區域。提比哩亞成為他們的學術中心,亦在該地衍生了文化上重大的貢獻,如希伯來子音經文上的母音標點稱為「提比哩亞式母音系統」,以及米示拿和巴勒斯坦他勒目的組成等等。自主後451年至七世紀回教統治開始時,加利利是由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元老會治理,該會是主後451年在迦克墩議會通過成立的。自七世紀以後,回教勢力接管加利利,不過亦曾受十二世紀十字軍出征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中斷。自1948年以色列復國以來,加利利全地撥歸新成立的以色列國。

二、疆域

  加利利東面以上約但河和加利利海為界,南面止於以斯德倫平原(它是加利利和撒瑪利亞的天然分界)。在新舊約之間時期,此平原有時歸入加利利域(《馬加比一書》十30,十二4749)。在加利利歷史中,北面邊界並不明確,屢有變化。但到了新約時期,北域達胡列湖;西面沿地中海至迦密山。
  自分國時期到亞述征服(主前734)期間,加利利是以色列國至北之地,又分為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以迦百農和多利買兩區之間的拉瑪平原為中界(參《猶滴傳》一8;《馬加比一書》十二49,及《猶太戰爭錄》3.3.1)。據米示拿(早期猶太拉比解釋律法書而編纂的經書)記載,加利利按平原、山區及高山等天然分界,分為3部分。羅馬統治時期,加利利自東至西橫約2535哩,自北至南長約3540哩。

三、地理

  加利利地理環境怡人,由石灰岩山及肥沃的沖積土平原形成,氣候比巴勒斯坦其他地區清涼,優美風景及肥美土壤與南巴勒斯坦之貧瘠山地成了強烈對比。
  加利利的地形不一,從北面的高山至南面以斯德倫平原。東臨他泊山,西至迦密山。上加利利大部分地域高達海拔3,000呎,新約時期森林廣佈,人口比下加利利少。下加利利海拔1,5002,000呎不等,向加利利海突遽下降至600呎。
  加利利水源除了每年平均25吋的雨量以外,部分水源也來自山泉流下的小溪,匯流成傑寧的基順河,成為巴勒斯坦最大河流。北面利巴嫩山脈造成季節性氣候,凝結的濕重露水滋潤了土壤。

四、城市

  據加利利初期歷史,較著名的城市有逃城基低斯(在拿弗他利山地;書二十7,二十一32;代上六76),還有位於加利利海以北約10哩的夏瑣(書十一10;王上九15)。在基督時代,著名的城市包括哥拉汛(太十一21)和迦百農(四13,十一23),都處於近加利利海東北部。迦百農似是耶穌在加利利工作期間的中心(太四13;可二1,九33等)。拿撒勒的重要性在於它是耶穌的成長地(太二2223;路二39,四16等)。拿因(路七11-17)坐落現稱小黑門山之北麓;另外加利利的迦拿(約二1-11)在基督傳道史上亦很重要。在羅馬管治期間,撒弗利和提比哩亞都是重鎮。

五、道路和交通

  加利利路貫縱橫,新約時期羅馬政府所興建和維修的公路更發達。
  最著名的公路之一是「馬里斯公路」(意即「大海之路」),此路源自大馬色直通埃及,其間橫越加利利。另一條主線由加利利海附近的提比哩亞直達腓尼基海岸的海港亞柯。主要的商隊路線使加利利與東方的市場保持聯繫。公路幹線分支各處,成交通網,把整個加利利連貫起來。

六、居民

  加利利的居民在宗教和民族觀念上,基本上都忠於猶太傳統,但成員結合了不同的民族。異族混合的影響所及,足使該地語言與南巴勒斯坦日用語有可見的分別(參太二十六6973)。
  加利利人比猶太地的猶太人較多吸收希臘和羅馬的文化風尚。外族滲入、語言迥異和地域位置,使南猶太人對加利利及其居民存有輕視(約一46,七4152)。
  下加利利村落密集,新約時期人口約3,000,000。土壤肥沃、耕種豐收,令該處猶太民眾興旺繁盛,在基督以後數世紀尤其如是。

七、政府

  在基督時期,加利利受轄於羅馬大帝亞古士督和提庇留。羅馬城堡遍佈加利利,叫人不斷看見羅馬帝國在該地的治權和影響。基督傳道時期,羅馬政府設立了總督希律安提帕(可十四1;路二十三5-7)統領該地,上任時僅17歲,塞法里斯是他的第一個首府,主後22年繼在加利利海傍建新首都,為紀念提庇留大帝而命名提比哩亞。

八、出產

  加利利出產豐富的農作物,其產品在主後一世紀中期左右可供應腓尼基的推羅和西頓城。主要農產品包括葡萄、石榴、橄欖和穀物。新約時代,加利利海捕漁業是重要的行業(可一14-20)。

九、耶穌和加利利

  耶穌在加利利長大(路四16),12個門徒中有11個是當地人(只有猶大是猶太地人)。
  加利利的文化、商業、農務和漁業等構成耶穌的事奉背景,從祂所說的比喻中可見一斑(太二十1-8,二十一33;可四3;路十三6-9)。首3卷福音書以大量篇幅描述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工,其中許多事情發生於加利利海四周。祂大部分比喻(32個比喻中的19個)都在該處講述,而絕大多數的神蹟(33個之中的25個)也於加利利施行。該地人對耶穌也作出最多回應。登山寶訓也在那裏宣佈,眾山之中的一個是主改變形象之地;不少跟隨基督和服侍祂的婦女也屬當地人(太二十七55)。基督復活後兩個重要的顯現亦是在加利利(太二十八16-20;約二十一1-23),而基督其中一個名銜──拿撒勒人耶穌(約一45),表明祂是加利利人。

 

加利利(Galilee)巴勒斯坦北面地域,在以色列早期歷史,該地並沒有清楚劃分的邊界,但於羅馬統治時期則較為明確界定。「加利利」的名字源自兩個希伯來字,意指「巡迴區」或「地域」。歷史背景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的生活中,加利利一名並無特別重要性,但到了新約時代,卻是重要的猶太人口聚居地方。聖經首次提及加利利,是指出拿弗他利山區的逃城基低斯的所在地(書二十7;參二十一32;代上六76)。加利利地區原本指定分給拿弗他利、西布倫(賽九1),也有可能包括亞設(假如

書十九27的迦步勒和王上九11-13所說的是同一城市)等幾個支派。沒有一個支派能夠完全逐出迦南居民(士一30-33),因此加利利成為異族混居之地。所羅門王把加利利一些城市送給外邦國推羅的希蘭王(王上九11),也許就是因為該地外族雜處,以致所羅門選中那些城市,也因此以賽亞書九章1節形容該地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參《馬加比一書》五15和太四15)。在王國時期,加利利是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緩衝地帶;敘利亞入侵以色列時,加利利亦是首當其衝之地。先知以賽亞曾敘述此事,但視之為更榮耀之日的前奏,因為作王的彌賽亞將會統管。加利利曾被敘利亞便哈達王攻克(王上十五20),繼由以色列王亞哈恢復,其後加利利被亞蘭人在哈薛領導下征服(王下十32,十二18,十三22),再由耶羅波安二世收回(王下十四23-25)。由於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在主前732年征佔大馬色及加利利地(王下十五29),致令更多外邦人入住該地,而很多猶太居民卻被驅逐,故此外族影響自然更大,也更受外族支配。在巴比倫、波斯、希臘和亞述的相繼影響下,加利利常經歷異族滲入及移居。自亞述進侵以色列至大約主前二世紀末,加利利人口以外邦人為主,只有少數猶太人。

主前164年,西門馬加比把留在加利利的猶太人帶到猶大(《馬加比一書》五21-23)。後來亞利多布一世(主前104-103)征服加利利,迫使當地居民受割禮,遵從猶太律法;此事可能早已由許爾堪策動(主前134-104)。大希律王(主前37-4,羅馬的領導者)把加利利歸附他的國土,吸引更多猶太人返回。據約瑟夫記載,加利利有240個城市和鄉村,另有100,000人可以備戰羅馬人。大希律王死後,希律安提帕斯在任期間(主前4至主後39),加利利被列入其四分封疆域中。安提帕斯於主後39年被逐,加利利歸入希律亞基帕的管理下,直至他在主後44年逝世為止。直至希律亞基帕二世主治前,加利利由羅馬直接管轄。猶太人叛變發生之際,亞基帕二世依附羅馬人,得保其位至主後100年。雖然加利利人曾試爭取獨立,但革命黨於主後67年被維斯帕先平復。希律亞基帕二世死後。加利利成為羅馬敘利亞省一部分。隨著主後70年耶路撒冷陷落,猶太公議會和南巴勒斯坦其他猶太人都湧到加利利。結果提比哩亞和撒弗利變了猶太居地,而散居各處的猶太人便以加利利為中心區域。提比哩亞成為他們的學術中心,亦在該地衍生了文化上重大的貢獻,如希伯來子音經文上的母音標點稱為「提比哩亞式母音系統」,以及米示拿和巴勒斯坦他勒目的組成等等。自主後451年至七世紀回教統治開始時,加利利是由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元老會治理,該會是主後451年在迦克墩議會通過成立的。自七世紀以後,回教勢力接管加利利,不過亦曾受十二世紀十字軍出征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中斷。自1948年以色列復國以來,加利利全地撥歸新成立的以色列國。疆域加利利東面以上約但河和加利利海為界,南面止於以斯德倫平原(它是加利利和撒瑪利亞的天然分界)。在新舊約之間時期,此平原有時歸入加利利域(《馬加比一書》十30,十二4749)。在加利利歷史中,北面邊界並不明確,屢有變化。但到了新約時期,北域達胡列湖;西面沿地中海至迦密山。自分國時期到亞述征服(主前734)期間,加利利是以色列國至北之地,又分為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以迦百農和多利買兩區之間的拉瑪平原為中界(參《猶滴傳》一8;《馬加比一書》十二49,及《猶太戰爭錄》3.3.1)。據米示拿(早期猶太拉比解釋律法書而編纂的經書)記載,加利利按平原、山區及高山等天然分界,分為3部分。羅馬統治時期,加利利自東至西橫約2535哩,自北至南長約3540哩。地理加利利地理環境怡人,由石灰岩山及肥沃的沖積土平原形成,氣候比巴勒斯坦其他地區清涼,優美風景及肥美土壤與南巴勒斯坦之貧瘠山地成了強烈對比。加利利的地形不一,從北面的高山至南面以斯德倫平原。東臨他泊山,西至迦密山。上加利利大部分地域高達海拔3,000呎,新約時期森林廣佈,人口比下加利利少。下加利利海拔1,5002,000呎不等,向加利利海突遽下降至600呎。加利利水源除了每年平均25吋的雨量以外,部分水源也來自山泉流下的小溪,匯流成傑寧的基順河,成為巴勒斯坦最大河流。北面利巴嫩山脈造成季節性氣候,凝結的濕重露水滋潤了土壤。城市據加利利初期歷史,較著名的城市有逃城基低斯(在拿弗他利山地;書二十7,二十一32;代上六76),還有位於加利利海以北約10哩的夏瑣(書十一10;王上九15)。在基督時代,著名的城市包括哥拉汛(太十一21)和迦百農(四13,十一23),都處於近加利利海東北部。迦百農似是耶穌在加利利工作期間的中心(太四13;可二1,九33等)。拿撒勒的重要性在於它是耶穌的成長地(太二2223;路二39,四16等)。拿因(路七11-17)坐落現稱小黑門山之北麓;另外加利利的迦拿(約二1-11)在基督傳道史上亦很重要。在羅馬管治期間,撒弗利和提比哩亞都是重鎮。道路和交通加利利路貫縱橫,新約時期羅馬政府所興建和維修的公路更發達。

最著名的公路之一是「馬里斯公路」(意即「大海之路」),此路源自大馬色直通埃及,其間橫越加利利。另一條主線由加利利海附近的提比哩亞直達腓尼基海岸的海港亞柯。主要的商隊路線使加利利與東方的市場保持聯繫。公路幹線分支各處,成交通網,把整個加利利連貫起來。居民加利利的居民在宗教和民族觀念上,基本上都忠於猶太傳統,但成員結合了不同的民族。異族混合的影響所及,足使該地語言與南巴勒斯坦日用語有可見的分別(參太二十六6973)。加利利人比猶太地的猶太人較多吸收希臘和羅馬的文化風尚。外族滲入、語言迥異和地域位置,使南猶太人對加利利及其居民存有輕視(約一46,七4152)。下加利利村落密集,新約時期人口約3,000,000。土壤肥沃、耕種豐收,令該處猶太民眾興旺繁盛,在基督以後數世紀尤其如是。政府在基督時期,加利利受轄於羅馬大帝亞古士督和提庇留。羅馬城堡遍佈加利利,叫人不斷看見羅馬帝國在該地的治權和影響。基督傳道時期,羅馬政府設立了總督希律安提帕(可十四1;路二十三5-7)統領該地,上任時僅17歲,塞法里斯是他的第一個首府,主後22年繼在加利利海傍建新首都,為紀念提庇留大帝而命名提比哩亞。出產加利利出產豐富的農作物,其產品在主後一世紀中期左右可供應腓尼基的推羅和西頓城。主要農產品包括葡萄、石榴、橄欖和穀物。新約時代,加利利海捕漁業是重要的行業(可一14-20)。耶穌和加利利耶穌在加利利長大(路四16),12個門徒中有11個是當地人(只有猶大是猶太地人)。加利利的文化、商業、農務和漁業等構成耶穌的事奉背景,從祂所說的比喻中可見一斑(太二十1-8,二十一33;可四3;路十三6-9)。首3卷福音書以大量篇幅描述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工,其中許多事情發生於加利利海四周。祂大部分比喻(32個比喻中的19個)都在該處講述,而絕大多數的神蹟(33個之中的25個)也於加利利施行。該地人對耶穌也作出最多回應。登山寶訓也在那裏宣佈,眾山之中的一個是主改變形象之地;不少跟隨基督和服侍祂的婦女也屬當地人(太二十七55)。基督復活後兩個重要的顯現亦是在加利利(太二十八16-20;約二十一1-23),而基督其中一個名銜──拿撒勒人耶穌(約一45),表明祂是加利利人。HenryW.Holloman另參:「巴勒斯坦」;「加利利海」。――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