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羅馬」 羅馬 Rome(地名) 字義: 能力 Strength 彙編: ‧徒21:1古國名,建國於主前753年,其最盛世,國境東西約九千里,南北約六千里。 ―― 陳瑞庭 羅馬(Rome,Cityof)義大利的一個城市。根據傳統說法,是在主前753年建於臺伯河口約15哩外的7座山丘上的。那7座山是露出拉丁平原的岩石,在拉丁平原消失於臺伯河床之處形成。直至新約時代聖經才提及這城。新約有7個地方引述羅馬(徒二10,十八2,十九21,二十三11,二十八14、16;羅一7、15;提後一17),但保羅在那裏寄居的生活,及寫給羅馬基督徒的信──大概在主後57至59年間寫於哥林多,使聖經讀者對這京都產生了興趣。歷史在主前二千年代,印歐移民進入歐洲,並定居於義大利半島。有一群人定居在臺伯河口四周,從小亞細亞來的、強健而文化水平較高的伊特利亞人佔據了義大利中部。主前八世紀羅馬興起的時候,義大利半島的人口是混雜的。定居在臺伯河口附近、說拉丁語的人是農業家。分散各處的人則組成不同的聯盟和團體,以抵禦入侵的人。他們在山上築起木柵,保護家人和羊群,並驅走侵襲者。從這樣開始,羅馬城冒升為一個支配中心,心臟地帶則在7座山上(帕拉蒂丘、加比多連丘、亞文亭丘、凱利安丘、奧彼安丘、埃斯奎里丘、維米奴丘,及奎里納萊丘)。傳統認為山丘的數目是7;事實上,數目是多於7,不過有些只是平頂的山脊。臺伯河在山丘間繞成一個大“S”字形。臺伯河的河水在某一地點上分叉,形成一個小島,但河水則淺得可以涉過。在這裏建立的城有道路連繫起來,範圍是北至伊特利亞人的區域,南至希臘的貿易城市,西至海岸;內陸方面則伸展至高地的部落地區。對早期羅馬的認識主要是基於區內一些簡單的堡壘和無數的墳地等考古發現。羅馬在其後1,000年,在政治上有顯著的發展。組成最早期的「元老院」那些組織鬆散的首領,為伊特利亞的王所取代了。這些王似乎嚴訓其百姓守紀律和服從命令。他們建設了許多工程,築渠排出公會廣場一帶的水,使那地成為一個社交、商業、工業,及政治中心,並在加比多連丘上,為朱庇特、優娜,和米內瓦諸神建一神廟,作為公用的廟宇。當諸王變得專制獨裁,拉丁人便造反,驅走異族的王,又因懼怕皇室統治,在主前510年建立了一個共和政體。在諸王統治期間,羅馬城四周以堅固的塞維牆環繞著,牆上有許多城門,這城牆的遺跡今天仍可看見。共和政體的設立是羅馬開始發展為世界強國的標誌。分散於山丘和河谷的人口,已不分種族地聯合起來,並且不用流血便解決了政治上的問題。嚴格來說,我們不可用任何現代的意義來理解「共和國」一詞,以為它代表一種民主政體。當時的情況是由一些貴族支配著元老院,並構成一種根據血統、財富,和經驗形成的寡頭政體。這種安排在當時對羅馬來說是有用的,這細小城邦不久便突破其有限的領域,征服了伊特利亞人,並控制了南部的希臘城市。羅馬人其後望向更遠的地方。在主前273年,他們與埃及的多利買王朝訂立盟約。不久,又伸展至北非洲,征服了迦太基人,再向前推進至士班雅,並有佔領中東一帶的野心。羅馬多次的征服行動為她帶來了巨額的財富。繼地理上之擴展,義大利出現了社會性的轉變。在主前二世紀,富有的地主收購了小農民的土地,這些小農民後來形成了一群沒有土地、沒有職業的人,他們便嘗試到充滿財富、娛樂、惡行和機會的羅馬發展。龐大而擁擠的出租房子便出現了,形成遍地蔓延的貧民窟。與這骯髒的貧民區並存的,有羅馬從遠處征服得來的大量財富的痕跡。在首都,許多精緻的建築物相繼落成,征服和組織起東方地區的龐培,在裝飾其偉大的首都上建設良多。當元老院這共和政體的管治組織不能控制其更極端和激烈的成員,羅馬便進入了政治發展的另一個階段。野心勃勃的領袖不理會元老院的意見,給予人民一些特權,以取得民眾的支持。羅馬對外的軍事勝利增強了一些將軍的勢力。在隨後的多次內戰中,立憲的問題皆以刀劍的勢力來解決。真正握有政治力量的人是馬里烏斯、蘇拉、龐培、克拉索斯、該撒猶流、安東尼,以及奧克他溫。到了主前27年,奧克他溫冒升至最高的位置,並獲得「亞古士督」一銜。理論上,當時存在著一個兩頭政府,就是元老院和皇帝亞古士督,但當時疲弱的元老院只好容許皇帝作實際的統治者,這樣,在羅馬內外都得享和平,直至主後二世紀。一世紀的皇帝統治期包括耶穌在世的日子和初期教會的日子,其中幾位皇帝都在新約中提及──亞古士督(路二1)、提庇留(路三1)、革老丟(徒十一28,十八2),及該撒(徒二十五10-12,二十七24)。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首都,也是君王、元老院議員、行政官、軍事官員及祭司的住處。第一位皇帝──亞古士督──的領導和外交努力,使羅馬在兩次內戰和一個世紀的戰爭後,享受到一段和平的日子,於是亞古士督開始留意羅馬城的重建和修飾,他誇口地說,他發現羅馬時,這城是用磚來建成的,但離開時,卻滿了大理石的建築物。他致力復興古羅馬的宗教,也導致許多廟宇的興建。亞古士督在帕拉蒂丘上,把那裏幾所房子接連起來,形成他自己居住的王宮;在王宮附近,又建了一所華麗的阿波羅神廟,四周有柱廊,神廟中設有一個大型的圖書館。王宮本身眺望著山谷下一群堂皇的大理石新建築物,一座美好的公所型商務會堂,一座元老院會議廳,一座猶流的神廟,一個大理石的講臺,兩個叫人印象深刻的新廣場──即該撒的廣場和亞古士督的廣場。後來的皇帝也不斷興建,圖令這城更華麗。在第一世紀中,除了中央廣場以外,還興建了提庇留和卡里古拉的宮室、多所浴場、拱門、劇院、羅馬大競技場,和尼祿競技場。這些建築物都以一堵城牆圍繞起來,這城牆是建築在舊塞維牆之外。一些引水道把水引入城中;從東南西北四方而來的主要道路也集中在羅馬城的中心地帶。羅馬城中的基督徒保羅在主後59年3月給護送到這宏偉的城市。他發現那裏已設立了一所基督教會。事實上,他早於55年,在羅馬書中已曾跟這些基督徒交流。主後一世紀,羅馬城中有一個頗大的猶太人殖民區,其中的居民是主前63年龐培征服耶路撒冷後,從耶路撒冷帶來的一大群猶太奴隸的後裔。革老丟皇帝在主後49年把猶太人逐出羅馬,可能其時會堂正在傳講耶穌是彌賽亞的信息。傳道者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但他們大概是一些基督徒旅客和商人。保羅寫給羅馬人的信就是他向外邦教會的解說,這教會的創立與他無關。他首次與羅馬人接觸,大概就是在哥林多遇見亞居拉和百基拉的時候(徒十八2),這對夫婦是在革老丟在位時被逐出羅馬的。後來保羅也曾打算在前往士班雅途中(羅十五24)探訪羅馬(徒十九21)。保羅在問安語中提及羅馬城中一個頗大的基督徒圈子(羅十六),信中也提及一些家庭(羅十六5、10、11、14、15),可能顯示那些家庭是羅馬基督教會的基地。在其被拘留期間,保羅是羅馬政府的囚犯,但他卻可以跟當地的猶太領袖見面,向他們解釋他的經歷,並親自向他們解說福音(徒二十八16-31)。在啟示錄中,羅馬含有一個邪惡的意義。在一世紀末,羅馬已喝醉了「聖徒的血和為耶穌作見證之人的血」(啟十七6),那是指早期的殉道者。JohnA.Thompson另參:「該撒/凱撒」。――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