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錫安

 

{\Section:TopicID=3139}錫安 Zoin(地名)

字義:    乾石 Dry rock,光耀的、愉快的 Sunny,顯著 Conspicuousness,乾焦之地 Parched place

彙編:    ‧賽2:3耶路撒冷西南之一小山,通常稱為大衛的山。

―― 陳瑞庭

 

錫安(Zion)舊約出現了150多次的專有名詞。它首次出現,是指大衛攻取的其中一個耶布斯城堡。在以後的聖經記述和經外歷史裏,錫安之名有時是指耶路撒冷的其他地區,有時是指整個城市。很多神學的論述,都強調錫安是神的居所。地點耶布斯堡壘在大衛征服耶路撒冷的記載中,「錫安」一詞首次出現(撒下五6-10;代上十一4-9)。「錫安保障」被大衛攻取後,從此稱為「大衛的城」。「錫安保障」可能是指東南山脊(俄斐勒山脊)上佔地11畝,有城牆圍繞的地區,也可能是指其中一處較小的設防區域。聖殿山城市範圍隨著城牆的擴建而增大,錫安之名也包含更廣。所羅門王建築聖殿和王宮時,城牆往北超出了俄斐勒山脊,把耶布斯人亞勞拿的禾場也包括在內(撒下二十四1618;代上二十一151828)。錫安一名,也包括了這些地方。約櫃「從大衛城,就是錫安運上」聖殿山(王上八1;代下五2),使「錫安」一名所包括的地區,也有所增減。全耶路撒冷仍可稱為錫安,但從此錫安和聖殿山卻產生了密切的關係,聖殿範圍成了錫安專指的地方。詩歌書和先知書中所說的錫安,主要是神的居所,聖殿的範圍。全城「錫安」一名,也可以是指耶路撒冷全城,或其中的人口,而不專指聖殿。最明顯的例子,是詩歌書中的平行句子,把錫安和耶路撒冷(詩五十一18,七十六2,一○二21,一三五21,一四七12;賽二3,三十19,三十三20,三十七32,四十9,四十一27,六十二1;耶二十六18,五十一35;摩一2;番三14),或猶大的城邑(詩六十九35,九十七8;賽四十9),列為相等。「錫安女子」(王下十九21;詩九14;賽一8;耶四31;哀一6;彌一13)一詞錯譯了希伯來文,原文的意思該是「女兒錫安」。舊約把耶路撒冷或錫安予以人格化,稱之為一個少女。和合本常把「錫安女子」譯作「錫安城」或「錫安民」。這些詩歌的擬人法,聖經也曾用來形容他施、西頓(賽二十三1012)、推羅(詩四十五12)、巴比倫(耶五十42,五十一33)和其他城市(賽十30;耶四十八18)。複數之「錫安的眾女子」(歌三11;賽三16),則可以是用來稱呼城中的居民。大致上說,一個地點的「(眾)女子」也可以指那城市附近的鄉鎮(民二十一29;耶四十九3;結十六27;詩九十七8;書十七11)。所以和合本一般把它譯作「屬它的鄉村」。西南的山「錫安」之名最後所指的地點,在基督教初期開始出現。從俄斐勒山脊和聖殿山,錫安一名轉而用作專指耶路撒冷西南的山。至於為甚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已經無可稽考。部分學者認為希律的建築工程,使西南山成為耶路撒冷最重要的地區;貴族和大祭司也是住在這裏。其他學者則認為這裏有好幾個基督教聖地,才是真正的原因。最後晚餐的所在地(可十四15;路二十二12),和耶穌升天後門徒聚集的地方(徒一13),相信都在聖殿山。聖殿在主後70年被毀後,基督教聖地的重要性,可能就是「錫安」之名轉移來此的原因。主後四世紀,一個稱為「聖錫安,眾教堂之母」的大型長方教堂,就建築在西南山上一個古教堂的原址。相傳馬利亞也死在附近。儘管有違歷史的事實,錫安之名至今仍指西南山。神學主題舊約很多神學主題在救贖史的發展中,都與錫安有關。錫安是神的居所,是神與祂子民同在之處,這是有關錫安的最重要主題。這與以馬內利──「神在我們中間」的主題相融合。曠野飄流時,雲柱火柱停在會幕上面,以色列到達神所揀選的地方時(申十二5-14),神便住在那兒:「神與我們同在」。耶路撒冷成為大衛的首都,而所羅門又建成了聖殿之後,神榮耀的雲充滿了殿(王上八10;代下五1314),耶路撒冷成為神居住的所在(詩七十四2,七十六2,一三五21;賽八18;珥三1721)。耶和華喜愛及揀選錫安(詩七十八68,一三二13)。錫安是祂榮耀的所在,祂從錫安發出言語(詩五十12)。祂有火在錫安,有爐在耶路撒冷(賽三十一89)。祂在錫安作王,坐在基路伯之上(詩九11,九十九12),統治祂子民及萬國(賽二十四23)。祂所揀選的君主,也在那山上作王(詩二6,四十八1)。雖然古耶路撒冷規模並不宏偉,錫安山也不算甚麼大山,詩人卻稱它為神的聖山(詩九十九9)。先知形容它「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賽二2;彌四1)。迦南神祇巴力據說是居住在北面的撒分山上,故詩人說錫安「高而華美,如撒分之山巔」(詩四十八12;「撒分」除了是山名以外,也是希伯來文的「北」字;和合本譯作「在北面居高華美」)。神的聖所就如「至高的山」(結四十2)。耶路撒冷的水源自古以來都很成問題。整個舊約時代,全城的水都來自一個小水泉。但在詩人和先知眼中,卻看見一道為所到之處帶來生命的大河,令錫安歡喜(詩四十六4;結四十七1-12;珥三18;亞十三1,十四8;參啟二十二12)。大水翻騰的威脅,卻不能搖動神的城(詩四十六1-3)。錫安是神的城,所以也是猶大和外邦朝聖者的目的地。他們所渴想的,就是來到錫安聖殿神的面前(詩四十二12,六十三12)。上行之詩就生動地描述了這些朝聖者的熱望(詩八十四,一二二,一二五至一二八)。全人類都要來錫安朝見神(詩六十五1-4)。外邦人每年要帶著禮物朝聖(詩七十六;賽十八7;番三910),即使昔日的敵人,也會變得好像是錫安本土的人一樣(詩八十七;賽六十14;亞十四21)。萬國會流歸耶路撒冷,開啟太平的時代(賽二1-5;彌四1-8)。年復一年,外邦人要在錫安慶祝以色列的節期(亞十四16-19)。「錫安不可侵犯」的信條,是錫安為神居所的自然結果。耶和華在錫安的宮中自顯為避難所,祂會堅立這城直到永遠(詩四十八38)。有神在,錫安必不失陷(詩四十六5)。萬國要謀算攻擊她,只會枉費心力(詩二1);恨惡錫安的都必蒙羞退後(詩一二九5),外邦的侵略者會被擊退(珥三17)。除詩篇以外,「錫安不可侵犯」這信條最清楚的例子,見於以賽亞書。他宣講的時代背景,是北國被亞述擄走,南國又受到亞述的威脅。亞述軍隊雖來攻擊,但耶和華會為錫安爭戰(賽三十一4-5),為錫安爭辯(三十四8,參四十六13,五十一316)。錫安是不能動搖、橛子永不拔出、繩索永不折斷的帳幕(賽三十三20)。敵軍在城四周紮營時,耶和華這樣形容亞述王西拿基立:「他必不得來到這城,也不在這裏射箭,不得拿盾牌到城前,也不築壘攻城……我為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賽三十七33-35)「錫安不可侵犯」的信條被歪曲,給人虛假的安全感,以為可以免受懲罰,這情況是不難理解的。「耶和華永遠揀選錫安」這個普及的神學觀念,成了以色列放膽犯罪的理由。神因為愛錫安而擊退了西拿基立的亞述大軍,使尼布甲尼撒侵略猶大前夕時的耶路撒冷人民,以為他們雖然屢次犯罪,也不會被侵犯。然而,神對錫安的揀選,卻不會損害祂的聖潔和公義。宣講錫安聖潔的先知,如今要改正這種沒有根據的安全感。耶利米有名的「聖殿信息」(耶七1至八3),目的就是要消除人民虛假的盼望。神能離棄示羅和約櫃,也可以離棄這城(七1-15,二十六1-6)。災難會自北而至,美麗嬌嫩的女兒錫安會被毀滅(六12)。充滿罪惡的城市必須受罰(六6-8),被擄是耶路撒冷的命運(十三15至十四22),摩西和撒母耳的代求,也不能挽回(十五1至十七18)。「錫安必被耕種像一塊田;耶路撒冷必變為亂堆,這殿的山必像叢林的高處。」(耶二十六18;彌三10-12)耶利米的信息不可能是個意外。高舉錫安為聖的以賽亞,也預見到它因罪被毀的一日(賽六十四8-12,參二6至三26,四十九14)。約珥也警告在耶和華的日子,審判會臨到那聖山(珥一2至二17)。阿摩司同樣也警告錫安那些安逸無慮的人(摩六1)。彌迦預言耶路撒冷必因她的罪而被毀(彌三12)。以色列對這些警告聽而不聞,繼續犯罪,繼續相信聖殿建在錫安便足以保證其平安的謊言(耶七4)。耶利米哀歌指出他們的結局。但耶和華並沒有永遠丟棄祂的民,也沒有忘記祂向來所居住的錫安(詩七十四12)。被擄前和被擄時的先知,看到了復興、歸回錫安、重建聖殿的日子,將來的盼望依然存在(耶三十17)。日子將到,人不會再對約櫃存著虛妄的期望;它不再存在,人也不再思念它。耶路撒冷會再度成為「耶和華的寶座」(三14-18)。巴比倫會因為對神子民作出的傷害而遭受報應,而神的子民卻會歸回錫安(五十528,五十一243435)。神會再次在錫安治理萬國(彌四)。耶路撒冷以為失喪了子女,卻有無數的後裔,其中有猶太人,也有外邦人(賽四十九19-23)。到那日,神會在錫安放置一塊寶貴的房角石(賽二十八16)。在被擄之時,以西結也預見神的城榮耀的復興(結四十二至四十八)。在復興的初年,神藉先知撒迦利亞重申祂對錫安的愛。審判的日子會臨到萬國(亞一152021、二7-9,六1-8,十二1-9),耶和華會為耶路撒冷而心裏火熱(一141617,八2)。外邦人會來到錫安朝拜耶和華(二10-13,八20-23,十四16-21)。耶和華說:「我現在回到錫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必稱為誠實的城,萬軍之耶和華的山必稱為聖山。」(八3)經外文獻兩約之間和教會初期的次經和偽經對於錫安一詞,和舊約有相同的用法。這個字可以是個地名,和舊約一樣,經常和耶路撒冷平行(《馬加比一書》四37,五54,十11;《巴錄二書》七1,十7-12,十三1)。預言和為城求平安的禱文,也提到了錫安(《猶底特書》九1-14;《傳道經》二十四1011,四十八17-25;《巴錄二書》五1-4)。然而這些經外文獻在延續舊約用法以外,更漸加注重錫安主題在啟示和末世方面的意義。這在耶路撒冷被毀後的文獻中,最為明顯。主後70年發生的事,驅使人再思錫安理想的神學意義。與其在歷史中尋求先知應許的實現,他們轉而期待將來在審判之日,神的城會建立為不可搖動的。他們說摩西自己,也明白神所指的是永恆的錫安;這錫安會隨著天地的更新而出現(《禧年書》一2829,四26)。錫安被建立,必須在審判來到、萬物更新以後(《巴錄二書》二十二至三十二)。現時剛剛被毀的,並非神所說的城市──地上的耶路撒冷被毀,只是為天上的耶路撒冷開路而已(《巴錄二書》四,六十八,六十九)。這城要在彌賽亞時代才得榮耀(《所羅門詩歌》十一),「將來的時代經已預備……這城被建造」(《以斯拉四書》八52)。新約新約更進一步論到天上和末世之錫安的重點。希伯來書的作者綜覽舊約聖徒,說他們「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來十一1016)。然而他們沒有一人得著所應許的,因為神有更美好的計劃(3940節)。教會如今享有舊約信徒從來沒有機會經歷的:自由進到聖城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神的面前(十二22;參十二18-24)。地上的錫安只是天上本體的影像。現在的耶路撒冷就如女奴,天上的耶路撒冷卻是自主的,是猶太和外邦信徒之母(加四21-27;參賽四十九14-23,五十四1)。舊約先知預見從聖殿流出的生命河(詩四十六4;結四十七1-12;珥三18;亞十三1,十四8)。新約顯示從聖殿化身的那位身上流出(約二19-22,四11-14,七37-39,十九34)。新約雖然強調天上耶路撒冷現今之真實性,卻仍保持了天地更新、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裏從天而降……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顯現的末世盼望(啟二十一2)。這城市建在又高又大的山上(二十一10;參詩四十八12,七十八68;賽二2;結四十2;彌四1),裏面流著生命河(啟二十二12)。這城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聖殿(二十一22),因為贖罪的需要已不復存在。這城的形狀是個正立方體(二十一1516),跟摩西會幕及所羅門聖殿中的至聖所一樣,因為全城都已成為神的居所了(啟二十一322-27)。RaymondB.Dillard另參:「耶路撒冷」;「新耶路撒冷」。――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