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該撒」 該撒/凱撒(Caesars,The)「該撒」本是該撒猶流(主前100-44)的姓氏,後來歷代羅馬皇帝和西方君王用作稱號,冠在名字的前面,以至成為通銜,如德國皇帝稱“Kaiser”,荷蘭皇帝稱“Keizer”,俄國皇帝稱“Czar”等。路加福音提及了兩位該撒,即:「該撒亞古士督」(路二1)和「該撒提庇留」(路三1);而使徒行傳所說的「該撒」,按年代和事件看來,當是該撒尼祿(徒二十五11、12、21,二十六32,二十七24,二十八19)。新約時代經歷了12位該撒的統治,只有6位是該撒猶流的宗裔。該撒的宗系該撒猶流(主前100-44)猶流晚年雖已獲君王之權柄,但終未敢稱帝。當時古羅馬已有500年的共和歷史(實則貴族專政),君王之稱因與法統不合,百姓也表憎惡,所以該撒猶流一直是個未加冕的獨裁者,不過「共和國」卻早已名存實亡了。面對此種情況,貴族共和分子深以為憂,便密謀除掉猶流,恢復共和。主前44年3月15日,該撒猶流在進入羅馬元老院時遇刺身亡。共和派的行刺雖然得手,卻始終不能達到目的。猶流的甥孫奧克他溫在繼起的內戰中打敗了共和派,於主前31年登基作首任羅馬皇帝。亞古士督(主前63至主後14)亞古士督的本名是奧克他溫,是該撒猶流的甥孫(其姊猶利亞之孫)。猶流遇刺時,奧克他溫年僅18,尚在希臘求學,按遺囑被立為猶流嗣裔,繼承權位,遂使他陷入了權利鬥爭之中。主前43年奧克他溫與安東尼、李必達結成「三頭政治」,鞏固了他們的勢力。一年之後有腓立比(在馬其頓,今希臘境內)之役,奧克他溫打敗反猶流的主要共和分子迦西烏斯和布魯特斯。是時安東尼掌羅馬東部各省(包括希臘、埃及),李必達掌高盧和西北非。奧克他溫由希臘返師義大利,適值李必達失勢,即取其權而代之。奧克他溫與安東尼早有宿怨,自此則角逐益劇;艾克田一役大敗安東尼(主前31),遂統轄全羅馬並進而登基稱帝。 奧克他溫用兵御將的本事不及其舅祖,但政治才能卻過之。他善於平亂息爭,安定民生,深得百姓擁護。在他的統治下,羅馬經濟蓬勃發展,文化更達致鼎盛,其中尤以文學和建築為著。他創建禁衛軍制,置9,000精兵為宿衛侍從。此制本為保皇帝權位,但在歷代相沿之間竟至養虎為患,有幾個朝代連廢立大事,竟全控於禁衛軍將帥手中;元老院已形同虛設,這也是始料未及之事。主後27年,奧克他溫接受「亞古士督」的稱號,其意為「至高者」,這意味著羅馬帝王崇拜的開始。其實,帝王崇拜早在該撒猶流主政時已見端倪。他早已自宣為「無敵的神」和「國父」,亞古士督延續了這種意識。起初他還略有約束,只准在禮拜羅馬女神的儀典中,附帶進行對他的崇拜,然而不久,「亞古士督」與「羅馬」已並立為二神,而且,皇帝已被視為「世界的保護神」了。在雅典建有亞古士督的神廟,連大希律也為亞古士督建廟。亞古士督登基伊始,便著手整飭全帝國的行政。是時各省一片混亂,兵燹之後百廢待舉,他便從貫徹財經新政入手。該撒亞古士督之名在新約中,雖僅出現1次,但那雷厲風行的全國各省人口普查,必給聖經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次的普查正是耶穌誕生前夕,實際情況不詳;第二次的普查於主後6年舉行,引致加利利猶大的造反(徒五37)。亞古士督在位共44年(主前31-主後14)。在此期間,大希律得皇帝寵信,在猶太為王多能自行其是;為報知遇之恩,特以二城來尊榮其名:一是將擴建後的撒瑪利亞城,命名為「塞巴斯提」(按:希臘文的「塞巴斯提」即等於拉丁文的「亞古士督」);二是命名新建的地中海港城為「該撒利亞」。大希律家眾子爭權,主前12年亞古士督代為排解,便暫歸平息;嗣後家亂復起,皇帝下令交由法院判決,並依法處死了希律二子──亞力山大和亞里多布勒,時在主前7年;再後於主前4年又頒令殺希律長子安提帕特。不久大希律去世,遺詔3子(亞基老、安提帕、腓力)分承其國,並上奏亞古士督恩准。在此期間,亞基老與安提帕分別往羅馬謁帝,請求皇帝准其承繼大統;而同時猶太人代表團也趕到羅馬,以希律家族不能代表猶太人為由請廢其王統;時又值猶太發生暴亂,駐敘利亞的羅馬軍團奉命往剿。在這種形勢之下,亞古士督再三考慮,乃作出折衷的決定。一方面中止希律王統,由羅馬設省於其國,另方面也尊重大希律遺命:(1)封亞基老為族君,轄猶太、撒瑪利亞、以土買(新建省之半)之地;(2)封安提帕為列侯,治加利利和比利亞(新省1/4);(3)封腓力為列侯,治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為加利利以東地區,也是新省1/4,參路三1)。和合本稱他們為「分封王」。後來,亞基老因治理不善而見黜,流放至法國南部的小城維恩,時在主後6年。主後14年,亞古士督一病不起,詔令提庇留繼位。提庇留(主前42至主後37)亞古士督的繼子。其母里維亞與前夫離異,攜4歲的提庇留,改嫁奧克他溫。主後13年,提庇留奉詔以太子身分佐政,次年繼位,帝號該撒奧古士督提庇留。提庇留一生頗不如意。早年婚姻失意(繼父給他指定了一個不合意的妻子),即位後,又多方受羅馬元老院的掣肘;主後26年,他悉將軍國大事委於羅馬提督賽雅奴代攝,自己避地到義大利西部的卡普里島蜇居起來。5年之間,賽雅奴竟欲黜君自立,經一番周折之後,提庇留終於處置了叛臣逆將。雖然有此波折,但總的來說,提庇留的統治是開明、睿智、寬大而富責任感的;他繼承先君力求和平、安民的國策。據考,主後26年提庇留蜇居之前,即已任命本丟彼拉多為猶太巡撫(即總督)。按定制,巡撫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如其地方不靖或民怨鼎沸而達於帝聽,那麼他的官位可即時被皇帝革除。有鑑於此,則彼拉多在審訊耶穌時,何以那樣遷就猶太地方勢力就不難理解了。猶太人控告耶穌的罪名是「自立為王」,這不啻是直接威脅羅馬皇帝的大逆,所以彼拉多雖明知耶穌無罪且有釋放之意(約十八33-38),但猶太人警告他說:「你若釋放這人,就不是該撒的忠臣。凡以自己為王的,就是背叛該撒了。」(約十九12)彼拉多知道若猶太人上告於皇帝,那時他必官位不保,遂決定順從民意,將耶穌釘十字架處死。新約提及提庇留之名僅一處,路加福音記施洗約翰傳道,是始於「該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本丟彼拉多作猶太巡撫」之時(路三1)。不過,這「第十五年」究竟從提庇留佐政算起,還是從他正式登基算起,已無從可考。提庇留是一個出奇謙厚的皇帝,他要求永不要稱他為神(這是元老院對前任皇帝的尊稱)。崇拜皇帝之風大為收歛。他把神的名號和儀典,只限於前任兩位皇帝;也停止了以當朝皇帝之名,來命名月份的定制(例:7月“July”源於猶流“Julius”;8月“August”源於亞古士督“Augustus”,卻沒有源於“Tiberius”的提庇月“Tiber”)。提庇留一生為政事、民事所擾,身心衰竭。事實上,他仍不失為一位卓越的統治者。卡里古拉(主後12-41)原名該撒該猶猶流,繼提庇留為羅馬皇帝,時年25。他本是羅馬名將傑馬尼古之子,提庇留遵亞古士督旨意收他為養子,並冊為嗣裔。傑馬尼古早年鎮守法國萊茵河一帶,常攜小該猶於軍中,年幼的該猶也全副戎裝,軍卒戲稱之為「卡里古拉」(意若「小馬靴」),遂漸成正名。卡里古拉初即位曾大赦天下,釋歸大批流犯,其意在贏得民心;但同時他卻奢靡無度,將國庫揮霍一盡,乃加稅增捐來補償虧空,所以他初立的聲望,很快便一掃而盡了。他登基6個月即身罹重病,大概腦神經受損,以致行為舉止常乖戾不經。例如,他冊封一匹馬作國家一品的執政官;對文武官員恣情侮辱,隨意懲罰;處分大臣不經過任何司法程序,常常未經審訊而殺人。他忽然覺得雅麥尼亞(地中海岸的一座猶太港埠)的城民對皇帝涉不敬之嫌,便下令把他的塑像置入猶太聖殿以示報復。幸而敘利亞總督彼羅尼斯辦事穩健,陽奉陰違地未予遵旨,一場大亂方早早平息。不久,這位皇帝終於死在一個受辱圖報者的劍下。據猶太史家約瑟夫記載,他在位辦的「正事」之一,便是立希律亞基帕一世(即使徒行傳十二章所說的希律)為加利利東北的分封王。亞基帕早年求學於羅馬時,即與登基以前的卡里古拉有少年之誼,後乃成為知交,各自掌政之後也仍常晤於羅馬。所不同者,亞基帕是一位精明幹練的能君;但也有共同之處,即二人都自視為神,這大概是東方帝王的通病。卡里古拉實際又恢復了羅馬的帝王崇拜習尚,他且狂妄地宣旨要與羅馬主神朱庇特等同。元老院卻並未作出正式的承認。革老丟(主前10至主後54)提庇留之甥,里維亞(再嫁亞古士督)之外孫,生於法國的里昂。主後37年,經卡里古拉任命為執政官,卡里古拉崩,即被禁衛軍擁立為帝,元老院也予以承認。 革老丟即位後當務之急,便是修復被卡里古拉破壞危殆的各方關係。他立即阻止了亞力山太城迫害猶太人的暴行,並馳諭埃及加以安撫。據約瑟夫載錄其為:「該撒提庇留革老丟亞古士督傑馬尼古,國民的大祭司和主教,宣諭:我並下令停止剝奪猶太民權之舉,此乃該猶瘋症所致。著即恢復猶太民前所享有的一切權利,並准其奉行本來習俗。」這政策的改變,反映了革老丟與希律亞基帕一世的私誼甚篤,他登基一事頗得亞基帕的支持;革老丟還將猶太和撒瑪利亞劃歸亞基帕轄屬,使他王國的版圖恢復到他祖父大希律治下的規模;旋又賜亞基帕羅馬執政官的榮銜,且對這位希律王治國之能益加讚賞,遂將羅馬的猶太省制完全撤銷,以示優渥之隆和信任之專。亞基帕雖然從羅馬皇帝那裏得到的榮寵有加,但在位卻為期甚短。他為了獲得猶太人的支持而處死了使徒雅各(西庇太的兒子);又將使徒彼得下監,準備逾越節過後於次年春(主後44)行刑(徒十二1-3),只因彼得越獄而未逞。是年夏,他身穿鑲金繡銀的袞服,威儀凜凜,在寶座上正高談闊論,眾民歡呼,稱他為神(徒十二22),不料神遣天使攻擊他,5日而亡。革老丟對猶太人採取懷柔政策。但於亞基帕死後第五年,羅馬皇帝頒佈敕令,將猶太人悉數逐出羅馬城。從路加的記載可知,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便是當時從羅馬城被逐出的猶太人(徒十八2)。羅馬傳記作家和史學家綏屯紐記述:「皆因羅馬城的猶太僑民,在克列斯托的鼓動下一味滋事,他(革老丟)便下令將他們盡數逐出城去。」該文中的「基列斯督」(是一普通的奴隸名字),疑即「基里斯督」(即「基督」)之誤,因這兩個詞語的發音是一樣的,作者可能寫錯。綏屯紐似乎想指出「基列斯督」是一個運動(基督教?)的創始人。卡里古拉在位時管理不善,致使糧食年年歉收,及革老丟即位(參徒十一28),危機便爆發出來。據約瑟夫記載,是時(革老丟治下)猶大、撒瑪利亞、加利利遍遭饑饉。亞底亞本王的母后赫琳娜從埃及購入穀物,從居比路買進無花果乾,聊解耶路撒冷之饑,其時大約是主後45至46年。那幾年的饑荒遠不限於巴勒斯坦,羅馬城並其他許多省份也成為災區。這在塔西圖、綏屯紐、優西比烏等人的著作中,均有反映。這些地方連逢歉年,已瀕於絕糧之境。革老丟私生活之不檢,頗影響他的聲譽。他的第三房妻子麥沙林娜因醜聞纍纍而終被處死,他則娶了自己的姪女亞基皮娜。亞基皮娜與前夫有一子名尼祿。當她探知革老丟欲立麥沙林娜之子布里坦尼為嗣時,即毒死了革老丟,矯詔立尼祿為帝,時為主後54年。元老院正式封革老丟為神,遂使他成為羅馬第三位有神稱號的皇帝。尼祿(主後37-68)原名盧修多米修亞罕奴巴伯,他的生父官至元老兼執政官,早逝;母亞基皮娜是傑馬尼古之女,以富有和貌美稱著於羅馬,改嫁革老丟後,盧修乃為帝裔,易名該撒尼祿革老丟傑馬尼古。尼祿登基初期,由專制的母后柄政。當時的羅馬,政治陰謀滿佈,刺殺之事十分普遍。尼祿親政的頭5年,即先後殺了王兄布里坦尼和母后亞基皮娜,後又將妻子奧塔維雅幽禁,旋即加以殺害。然而,此期間教會在羅馬卻有蓬勃的發展。使徒保羅在羅馬書最後一章,曾列出長長的信徒名單,此信是主後58年在哥林多寫的。其時保羅尚未入羅馬,但當地已有如此眾多的知名信徒,使人矚目。保羅在該撒利亞獄中立狀,欲上訴羅馬皇帝時(徒二十五11),尼祿在位已5年有餘。保羅上訴的動機有二:一是力爭無罪開釋;二是在最高當局面前為福音辯護,爭取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從史料可知,尼祿早年從不理政務,更不必說問案,向來是把御審的要案,委於禁衛軍長官審理;但於62年初,他竟一改舊慣,親自審訊一案件,這種狀態持續多久卻不得而知,所以保羅的案子究竟是否得到了皇帝的親審,實在難加判斷。不過,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無原告出面,恐怕根本不會審訊。然而,從腓立比書一章7節和12-14節可知,保羅在寫此信時仍期待著一次審訊。主後62年,尼祿的重臣布魯斯辭世。布魯斯執掌禁衛軍,與元老院之辛里加共輔朝政。在尼祿緬於荒嬉酣宴之際,國事卻能依然井井有條,實在是兩位輔臣之功。但布魯斯一死(辛里加於3年後也被迫自殺),則皇帝便更肆無忌憚起來,整日被貪得無厭的佞臣包圍著,將國庫的積存揮霍一盡,財政危機遂接踵而至。尼祿為人狂妄,意欲作救世靖難的雄君,他的救世策略,實際是把善惡顛倒。主後64年,羅馬大競技場起火,風助火勢,燒了3日3夜,使京城大半成了廢墟。著火時,據說尼祿正在城南33哩之遙,他出生的莊園安丟米消閒;聞訊即馳回羅馬組織紓難。也許是因為他名聲太壞之故,當時就有傳言,說縱火者不是別人,正是皇帝自己。尼祿卻把羅馬城的基督徒當作代罪羔羊,誣告他們縱火,於是慘遭殺害的基督徒不計其數。使徒彼得在彼得前書四章12節所記,就是指尼祿在位最後數年內,信徒遭受的苦難。尼祿可能是受第二任妻子波比雅的唆擺,把羅馬的焚毀歸咎於基督徒。當時教會的數量日增,信徒日廣,塔西圖的記載曾隱約指出教會信徒的眾多,他記述說:「大批人受到指控,但罪名是『仇恨人類』,卻不是縱火。」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羅極可能是在這次大迫害中殉難的。早期教父羅馬的革利免在致哥林多教會的信中(約寫於主後95),提及兩位信心的英雄說:「他們是離我們的時代極近」,無疑,這正是指彼得和保羅這兩位為道獻身的使徒。主後66年,該撒利亞發生猶太人革命,尼祿急遣大將維斯帕先馳剿,自己則把國事盡委於提督希王代署,跑到希臘等地去周遊。這時法國、士班雅、北非的各路總督已有不臣之象,他遂途窮自盡,時在主後68年。尼祿一死,該撒猶流一系的帝位,也就宣告完結了。異姓皇帝蓋爾巴(主前5至主後69)尼祿一死,禁衛軍立刻擁立塞維斯壽比斯蓋爾巴為帝。蓋爾巴歷任法國、日耳曼、士班雅、北非4省總督,官聲甚佳,但這不意味他能作一位成功的皇帝。他簡樸、不尚儀禮的作風,反使他皇帝的身價在百姓和軍隊眼中急劇貶抑。首先是羅馬駐日耳曼軍團倒戈。該軍團早有貳心,終於主後69年公然擁立奧流斯威特留將軍為帝。繼而蓋爾巴又在立儲問題上走了錯棋,未立支持他稱帝的主力之一馬古斯沙維斯鄂圖為儲君,這不啻是自掘了墳墓。鄂圖早已取得禁衛軍的支持,於是自立為帝,將蓋爾巴處死,且立即獲得了元老院的承認。鄂圖(主後32-69)鄂圖稱帝僅95天,便與威特留交戰,兵敗自刎。威特留(主後15-69)威特留軍容儀儀地進入羅馬城之際,也正是猶太戰爭方興未艾之時。威特留之稱帝僅靠金錢收買他的軍隊。但是,東部軍團已宣誓效忠於他們的統帥提多佛拉維維斯帕先將軍,維斯帕先遂經埃及行政官提庇留猶流亞力山大的宣立而正式稱帝,於是兵分兩路,留其長子提多率一路繼續平亂,自己則率一路疾馳羅馬。大軍未到,先鋒隊已攻克羅馬,俘獲威特留,就地問斬了。維斯帕先(主後9-79)主後69年秋,維斯帕先已使羅馬全境基本恢復了和平、穩定、秩序的局面。這位稅吏的兒子頗精於理財,自己則生活簡樸。他重建財政,重組軍隊,且重新振興原共和國的組織形式。據綏屯紐所記,維斯帕先治下刑訟清明,冤獄幾近於絕跡。每有罪犯處死,皇帝都不勝悲痛。為了填補尼祿遺留的財政虧空,維斯帕先也只好增收稅款,並新立稅目,結果不免謗恕四起,廣傳他是貪婪無度。其實他從政清廉,也很能體恤下情。那些貧困的元老和解職的官吏,都定期得到津貼;在戰亂和地震中被毀的城邑,也都得到重修和擴建。他還大力推進科學和藝術。為紀念耶路撒冷攻克,猶太起義剿平的戰功,他在羅馬城興建了一座「和平廟堂」;另如中心廣場的創建,朱庇特廟的修繕、圓形體育場的動工,也都是他政蹟之一斑。維斯帕先在位10年,帝國全境得以重享太平。他的兒子提多結束了巴勒斯坦戰爭,其他戰將也定平了日耳曼的騷動。鑑於他政治有方,羅馬早年的道德風氣得以再現,民心歸服。維斯帕先將長幼二子俱立為儲君,便安然長逝了。提多(主後40-81)提多曾在日耳曼、不列顛的羅馬軍團中任軍校,猶太亂起,即隨父往巴勒斯坦征剿。5年後,維斯帕先回軍羅馬,他就升任為將軍,統帥巴勒斯坦的羅馬軍隊。主後70年9月26日攻克耶路撒冷,夷城毀殿,殺了無數猶太百姓;稍後,提多帶著大批俘虜和從聖殿劫掠的戰利品班師羅馬,與父王一起歡慶勝利。羅馬城內有提多門,就是為紀念他征服耶路撒冷班師回朝的凱旋門。 歸朝後,提多與其父同攝朝政,直至帝崩。他名義上是維斯帕先的國務秘書,草擬敕令和出席元老院代表皇帝演說。提多是一位天賦極高的人才,不僅政事幹練,而且精通音樂。他曾鍾情於亞基帕二世的姊妹百尼基皇后(參徒二十五,二十六),據說他曾答應娶她為妻,但後來亞基帕兄妹亂倫的醜聞,使他毅然取消前約,可見他是很重操守的人。在提多治國短短的兩年中(主後79-81),災難連綿不絕:先是南義大利的威蘇威火山爆發,龐貝、斯塔彪、赫庫蘭尼姆3城滅於一夕之間(主後79年8月);繼而羅馬大火,3日3夜不熄(主後80);最後是京都大疫,久不得解。據綏屯紐所記,提多在災難中盡心盡力為百姓紓難,愛民之心猶慈父之愛子女。提多遽崩,全國為之哀悼。他的政績為元老院及平民百姓齊予讚揚。多米田(主後51-96)提多掌政之時,多米田心懷怨憤,不耐於第二皇儲的地位,公然的爭權,又暗奪兵符。他為提多遽逝,私心欣慶,並極力貶抑,甚至詆毀其兄崇高的聲望。多米田的人品雖如此卑劣,但其施政手段卻很高明。他修復了慘遭火洗的卡皮托山、米庇特廟;新建弗拉維廟(祀其先考)、大廣場、大運動場、大音樂廳和操演水戰的龐大人工湖;又首倡加比多連節(朱庇特節);發展科學、藝術事業;開辦圖書館。多米田仿效先帝的榜樣,也自宣為神,並命臣下呼之為「神帝」,不過元老院從未正式予以宣立,而且還時常抵制他的命令,限制他的王權。他則施加壓力,對公然不屈從的元老百般迫害。他為了鞏固其帝位,便以高俸收買禁衛軍。財政的虧空便以加稅的方式轉嫁於百姓,甚至不惜勒索敲詐。猶太百姓受其苛捐雜稅的荼毒最深。他在位的晚年,復又掀起了迫害基督徒的仇教運動。早期基督教作家如愛任紐、特土良、優西比烏等,都記述多米田朝大肆殘害基督徒的事。作為一個無情的迫害狂,他是僅次於尼祿。他甚至殺害家人,他的妻子多米蒂亞因傾向基督教而有被置於死地之虞,她便串通幾位密友和自由民祕密將他殺掉了。多米田統治羅馬15年,遇刺而亡。對他的死幾無人哀悼,也許他的禁衛軍或會念念不忘那優薪,但他給天下萬民留下的,只有備遭迫害的慘痛記憶。SimonJ.Kistemaker另參:「羅馬」。――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