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意大利

 

{\Section:TopicID=3041}義大利 Italy(地名)

字義:    似犢肉的 Vitulinei.e. calf-like

彙編:    ‧徒18:2今之意大利,主前500年僅有半島之極南部。

―― 陳瑞庭

 

義大利/意大利(Italy)這是一個靴形的半島,位於提蘭尼亞海及亞得里亞海之間。高原上有兩個主要的山脈,那就是成為北部疆界的阿爾卑斯山,以及形成這半島脊柱的亞平寧山脈。它們佔有整片土地77%的面積。平原部分只限於波河谷,佔領土餘下的23%。這地區的最早期歷史,可從亞比維里文化及尼底泰文化的遺物中搜集而得。這些文化遺物在許多地區被發現,其中包括羅馬城。隨著農業的發展(主前6000),那裏的人口增長迅速。直到主前3000年,大量的農民住在義大利南部的地中海沿岸,以及在北義大利的波河山谷一帶。在主前三千年代,有一個主流文化在這半島的中部發展,它是受著米諾斯以及邁錫尼文化所影響,並且以農業、畜牧學及銅冶學為其特徵。在主前二千年代,歐印部族的入侵,使這半島的文化重整面貌。每一個地區都以所入住的部族為名。其中最重要的部族就是拉丁人,他們在臺伯河的山谷定居。這地方後來被稱為拉狄翁。根據歷史家安提阿哥(主前五世紀)的記載,就在這個時期(主前1300),義大羅斯王統治著義大利的西南部。這地區便以他為名,千年之後,這地區伸展至北面地帶。直至亞古士督的時候(主前27-主後14),整個半島才稱為「義大利」。在主前八世紀末期,從小亞細亞移居此地的伊特利亞人入侵這個半島,並且把那些不大開化的義大利部族,歸入伊特利亞人所統領的城郡之中。結果造成政治大混亂,在隨後的5個世紀內,城郡之間彼此爭戰;希臘的殖民地爭戰;還有驅逐伊特利亞人的戰事等等。從這不穩定的局面中,得到最大利益的就是羅馬城郡。於主前220年,羅馬征服了整個半島,並且把波河谷以南的地區統管在一個政權之下。經過了一次大革命之後(主前90-88),義大利半島的人民都獲得羅馬公民權。主前49年,該撒猶流將羅馬的公民權伸展至波河谷的居民中間。因此,到了新約時代,義大利已經擁有她現今的基本形勢。

在新約裏,曾經3次提及義大利。保羅有機會見到百基拉及亞居拉,他們剛離開義大利,因為革老丟驅逐猶太人出羅馬(徒十八2)。保羅定意向該撒上訴之後,義大利是保羅的目的地(徒二十七16)。希伯來書的作者,替「從義大利來的人」向他的受書人問安(來十三24)。另參:「羅馬」;「該撒/凱撒」。――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義大利營(ItalianBand,ItalianCohort)羅馬人的軍事編制單位,是百夫長哥尼流所屬的單位。只有在使徒行傳十章1節曾經提及這名稱。羅馬的軍隊包括了輔助軍營,其中大部分似乎是包括了屬省的公民,但是猶太人不在其中(他們獲得豁免)。這些單位有時會被冠以特別的名號,例如是「義大利」或者是「御營」(徒二十七1)。顯然義大利營的成員不只是羅馬公民,並且是那些在羅馬出生的人。營裏分為10個百夫營,每一個百夫營有一位百夫長(在這裏的例子,是哥尼流)。一些銘刻遺跡顯示,在主後69157年間,這類義大利營確曾在敘利亞駐守。這並不是說在更早的時期沒有御營在那裏出現,而是沒有這樣的軍事記錄。――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