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斐羅

 

斐羅(PhiloJudaeus)背景一位受希臘文化薰陶的猶太哲學家(約主前25至主後40),他的思想代表了聖經信仰與希臘思想首次主要交流的例子。斐羅出身於一個顯要的亞歷山太家族中,所接受的教育有猶太人的信仰,也有希臘的哲學及文化。對於他的生平事蹟,我們所知甚少,只知道他在主後40年曾帶領一個亞歷山太猶太社群的代表團,往羅馬見卡里古拉大帝。亞歷山太的猶太社群是已徹底希臘化的,就是所讀的聖經也是希臘文的譯本。稱為七十士譯本。雖然這些猶太人居住和活在希臘文化之中,但他們仍保留著猶太人的傳統。斐羅也不例外,一方面,他謹守摩西的律法,並視之為神向選民猶太人和外邦人,完全無誤地啟示的旨意;另一方面,他是十分希臘化的。他對希伯來文大概並不精通,在希臘導師下,他接受各種文藝教育。他認為五經是最具權威的典籍,但卻只閱讀希臘文的譯本,由於斐羅認為七十士譯本是神所默示的,因此他不會參看原版的希伯來文聖經。要瞭解斐羅的著作,我們必須明白,猶太人與希臘文化妥協不單基於實際需要,更由於猶太教是一個往外宣道的宗教。猶太人不能罔顧希臘社會,因為先知曾命以色列人要作外邦人的光。斐羅經過一些研究之後,也相信希臘哲學中有不少真理。於是,他便設法把聖經所啟示的真理與哲學家的道理扣上關係,並協調起來。

斐羅的哲學思想斐羅用寓意解經法來協調聖經和哲學家之道理。在斐羅之前已有許多人採用這種解經法,在他以後也有許多人仿效他。透過這方法,創世記可以被解釋為一個當代的神話,是描寫人類的境況和人對救恩的追尋,而不是一個古老沒有經過太多修飾的故事。他認為正確地研讀創世記,可以找到的不是遠古的歷史和地理,而是哲學和道德上的真理。根據斐羅的看法,摩西蒙神指引,又已到達了哲學的最高峰,所以他不像詩人和學者那樣,要訴諸像神話一般的虛構故事;他可以清楚地表達他的思想。斐羅透過寓意解經,在歷史敘述和禮儀律法中找到一個內在屬靈的意義,可與他在希臘思想中找到的真理結合。大致上,我們可以說斐羅在處理有關神的概念時,是存批判的眼光去看希臘思想,他拒絕那些違反聖經的思想。然而,聖經在處理世界的組成時觀念很模糊,斐羅便自由地採用任何在哲學家眼中看為合理的思想。他堅持神是摩西律法和希臘哲學真理的源頭。人的頭腦是按著「神的道」之形象來造的,因此在官感之外,有能力接受和發現一些有關實存的真理。

在芸芸哲學家之中,斐羅認為柏拉圖的觀點最近乎真理。神在創造世界之前已存在,創造了世界之後,祂也繼續存在於世界之上和之外。神是主動的動因,這世界是被動的世界,憑著自己不可能有生命和動作;然而,神把世界模造、轉動,並給予它生命之後,這世界就是祂最完美的傑作。此外,神並沒有忽略祂自己親手創造的,而是對它愛護有加,這種愛護稱為神的眷顧。希臘人也談一種宇宙性的保養,大自然賴之以保持其運作。但對斐羅來說,保養有一種新的意義,那就是神對人類個別的眷顧,因此,有需要時,祂也能摒棄自然律。神只有一位,但卻是多樣化的事物的源頭,祂是不變和自足的,因此祂並不需要這世界,創造是源於祂的恩慈。柏拉圖的觀點是對的,他肯定萬物之父和創造者是美善的,因此,祂不會吝嗇不讓人分享祂自己至善的本質。雖然摩西說神用了6天來創造世界,但我們必須看神可在同時造成萬有,6日創造的記載只是用以顯示凡事皆有秩序。這可見的世界是從不存在的無有中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都被用在創造中,因此這世界是獨特的。世界是按著神的旨意而創造的,它可能是不朽壞的。斐羅認為柏拉圖跟摩西的說法一致,堅持世界是被造的。這世界是透過道而造成的。有關道(「洛格斯」)的教義,顯然斐羅是一面依賴希臘哲學,另一面又予以批判。柏拉圖肯定創世的工匠在創造的時候,是依照某些永恆的觀念;斐羅不接納這思想,因為只有神本身是永恆的。斐羅把兩個觀點協調起來,認定在永恆的亙古裏,這些觀念已存在,是神的思想,但惟有當神定意創造這可見的世界,這些觀念才成為一個完全有形體、有智慧的世界。這些觀念在神的理性裏面,而這些觀念就是神創造這官感世界的模式。這道不只是造成這有形世界的工具,道也被形容為「思想中的思想」,是那非被造之父的首生子,是「第二位的神」,是人類理性的原型,以及「神人」。道是那維繫整個受造物之等次的主要力量;道是神的副手,向所有受造階層傳達啟示;祂站在創造主與創造物之間,祂是大祭司,代表人類向神祈求,祂出現在燒著的荊棘中,並住在摩西裏面。有些人認為道就是神,其實祂是神的形象。雖然我們可以肯定斐羅沒有看道是一個人,但道與神之間的確實位分究竟如何,他卻沒有清晰的看法。斐羅的思想有好些方面都受到基督徒思想家的擁護,最顯著的是:道就是神用以創造世界的工具。上述思想的淵源,可追溯的甚少,似乎道的觀念在希臘化的猶太教中是流行的。在斐羅的思想裏,道的功能似乎是哲學方面的構想,過於聖經方面的構想;但聖經方面才是他的教訓中最重要的一環。在這情況之下,斐羅對道的看法,是一個新思想演變的一個階段,這思想指出在神裏面,有不同的層次,思想一直發展到普羅提諾就達致高峰。有學者指約翰福音序言中的道,在某些意義上,是源於斐羅的立場,但現在這論點似乎已不被認同。屬天的靈體是一些擁有思想,卻不易受罪惡引誘的活物,但人則有混合的本性,這些本性有對立的傾向。人可以同時是聰明和愚拙的,公平和不公平的。神親自創造所有美好的事物,但由於人有善也有惡的傾向,所以神創造人就需要同工的幫助。因此,在摩西的記載中,神說:「讓我們造人」,那麼,在人類的情況中,受造便包括一次墮落。這說法又指出創造有兩個步驟。首先,人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這是一個概念或表象,是一種思想而已,是無實體的,不是男也不是女,本質上是不會朽壞的(創一26)。後來,聖經說:「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創二7),這人成為了一個有感官的物體,有身體和靈魂,是男人或女人,本質上是會朽壞的。女人成為了男人犯罪的生活之始。男人和女人看見對方時,便產生了欲望,這欲望帶來肉體的快感,快感是犯罪和違犯律法之始。伊甸園也需看為象徵性的,而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地方,那裏從來沒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這些樹也永遠不會出現在世上。生命樹象徵對神的尊敬;分別善惡樹則象徵道德上的謹守。我們可以察覺斐羅有二元論的傾向,即靈是善的,物質是惡的。這看法源於柏拉圖主義,斐羅則把這思想讀進舊約裏去。斐羅同意斯多亞學派的看法,即靈的善才是唯一的善。神讓我們使用世界,而不是擁有世界;一個人要提升至屬於思想的永恆世界,就必須壓抑所有對官感世界的反應。大致上來說,斐羅的道德觀念傾向於否定世界的禁欲主義。惟有一個純潔的心靈才配得起成為神的殿宇,真正的宗教在於內心的虔敬,而不是外表的。在世上的生命裏,靈魂只是一個過客,像亞伯拉罕,像飄流於曠野的以色列人。透過屬靈的自我操練,人的心靈開始知道肉體是達致完美的主要障礙。操練的目標是看清楚神,「靠近那吸引我們心靈的神」,藉著心靈,神是可知的,但神在祂自己本體裏,卻是不可知的;我們只能知道祂的存在,卻不知道祂怎樣存在。斐羅認為,靈魂尋找至善的時候,最終會發現他必須停止倚靠自己,承認善是神的恩賜。人若發現自己的有限就已認識神,並認識自己對神的倚靠。此外,斐羅也談及與這恩典論題有關的另一個題目,就是忘我的狀態。摩西在當大祭司進入至聖所的禮儀中,象徵了這種心靈的境況。斐羅的影響斐羅最大的影響是在基督教的學者和作家中。在隨後兩個世紀,希臘化的猶太教變得較不重要,因為拉比的猶太主義成為了規範。第二和第三世紀的基督徒則與斐羅有許多相同的觀點,斐羅著作的不少部分已翻譯成拉丁文和亞美尼亞文,希臘教父中的革利免和俄利根,以及拉丁教父中的安波羅修尤其蒙受斐羅思想的恩澤。ArvinG.Vos另參:「希臘化的猶太教」;「猶太教」;「寓意法」;「亞歷山太」。――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