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的事奉轉到教會的事奉 【要由個人的事奉,轉到教會的事奉】今日有不少的基督徒,雖然在縱的一面,與神有直接的關係,但在橫的一面,與人的關係卻不夠正常。神和人的關係,就某一個角度看,是非常個人而主觀的。從我們的得救開始,祂是「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約十3),然後經歷祂是「我的牧者」(詩廿三1);神是個別而仔細地照顧牧養祂的每一隻羊。每一個信徒經歷神的帶領是獨特的。所以我們的神乃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三6),祂是「你」個人的神,又是「我」個人的神。信徒和神的關係,是非常個人的;信徒對神的事奉,也是非常個人的。 然而,神對每一個屬神之人的帶領,並不止於個人的屬靈成就;神是要藉著我們每一個人,產生神的家,建立神的國。信徒的得救與長進,決不是為著我們個人,而是為著教會。同樣地,信徒個人的事奉,也是為著教會的建造。因此,信徒個人單獨的事奉,必須帶進教會全體配搭的事奉,否則,教會就得不著建造。── 黃迦勒《事奉基要信息》 【要進到教會裏面事奉】在舊約裏,事奉神的人是要到會幕裏、聖所裏、聖殿裏去供職;在新約裏,主是要我們進到葡萄園裏去工作。舊約的會幕、聖所、聖殿,新約的葡萄園,都是豫表主的教會說的。我們的神清早(使徒時代)出去雇人進葡萄園裏作工,現在已是酉初的時候,快到晚上了,這個世代即將完結了(太廿1~10)。請問,你是在葡萄園裏事奉神呢?或是在葡萄園外事奉呢?說直了,葡萄園外沒有事奉,算是閒站!你如有心事奉神,請你進到教會裏來工作;晚上主來給工價,凡進葡萄園裏作工的人,各人都有所得著。相反的,在葡萄園外閒站的人,雖問主說:「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主必回答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或作不稱許)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太七22~23)。得這樣評語的人,將是何等悲慘!── 黃迦勒《事奉基要信息》 【要在基督身體的原則裏事奉】教會裏面的事奉,也就是基督身體的事奉。「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十二4~5)。在教會裏面,我們不只要看見自己是一個信徒,我們更要看見自己是一個肢體。我們是肢體,所以我並不是「整個」,連半個都不是,我們不過是身體上的一小部分而已。你如果看見教會乃是身體,看見自己不過是一個肢體,這對我們的事奉將是一個極大的拯救。 凡沒有看見自己是一個肢體的人,好像全教會只有他一個人,好像他一個人就是一切。生活是個人的,工作也是個人的,一切都是以個人為中心,連屬靈的追求也是以個人主義為出發點。等到有一天看見了身體,看見自己不過是一個肢體,自然而然就會脫離個人主義。我們的得救,是先看見基督,然後得救;照樣,我們的事奉,須要先看見了身體,才會從個人的事奉轉到教會的事奉。── 黃迦勒《事奉基要信息》 【個人事奉和教會事奉的不同】個人的事奉,乃是單獨一個人,要怎麼作,就怎麼作;要怎麼說,就怎麼說;他不受別人的約束。教會的事奉,乃是身體原則的事奉,一個肢體不能脫離身體而單獨事奉。作肢體,就是我一切的行動,一切的工作,都是以身體為本位,以身體為單位。我的手作事,不是我的手作事,乃是我的身體作事;我的腳走路,不是我的腳走路,乃是我的身體走路。肢體所作的一切,是以身體為單位,所以肢體作事,就是身體作事;肢體走路,就是身體走路。肢體所作的,沒有一件事是為自己作的;肢體所作的,都是為身體作的。肢體的舉動,都是以身體為本位,不是以肢體為本位。神把你擺在第一,可以;神把你擺在最末了,也可以。只有看不見身體的人,才會驕傲;只有看不見身體的人,才會嫉妒。── 黃迦勒《事奉基要信息》 【教會的事奉絕對不能單獨】我們必須看見肢體和身體的關係。一個肢體不能代替整個身體,一個肢體卻能影響整個身體;一個肢體在事奉上的失敗,是會叫身體受虧損的。 我們無論到外地傳揚主的福音,或從事各項屬靈的事工,總得在基督的身體裏去作。前線有約書亞在爭戰,後方還得有摩西為之舉手;單槍匹馬,不能勝敵。今天有多少不在基督身體裏的工作者,他單個人要怎麼作,就怎麼作;要怎麼說,就怎麼說;他不受身體的約束,不服身體的支配。結果,不單是他自己受虧損,並且也連累了教會受虧損。 主是葡萄樹,我們是枝子,是結果子的枝子。但枝子若要結果子,必得長在樹上。若是離開樹,就不能結果子了(約十五4)。每一位兄姊們,都從單獨裏出來,進入到基督的身體裏,就有事奉了。身子一動,全身各個肢體,就都行動了。手作甚麼事,必須眼跟著去看;腿、腳一動,全身各個肢體豈不都一齊動作嗎?一件事情作成了,不能說是某人的「手」作成的,也不能說是某人的「眼」作成的,只能說是某人作成的。凡認識基督奧秘的身體(教會)的人,他就不肯停留在他的單獨裏面,他要進到教會裏,而與眾多弟兄姊妹共同事奉神,更不會在教會中鬧派別,搞紛爭結黨的事了。論到身體,是包括主裏眾多弟兄姊妹說的。說到肢體,是指單個的你我說的。肢體彼此的關係不可分開,不能脫離身體,不可分門別類,總要彼此相顧。── 黃迦勒《事奉基要信息》 【教會的事奉總要顧到每一肢體的功用】每一個肢體都有它的那一分來服事基督的身體。每一個屬乎主的人都有他的那一分。每一個屬乎主的人都有基督住在他裏面,各人在基督裏所得的都有一個特點,這個特點就是他服事的特點。服事身體,就是我用我在基督裏所得的來服事身體。就像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能嗅,它們各有各的功能,也就各有各的那一分。不一定每一個肢體都能看、能聽、能嗅,但每一個肢體有它特別所能的,這就是它的職事。 服事基督身體的意思,就是我從元首所得著的生命乃為著身體,就是我將元首的生命運給教會。眼睛看見,身體就看見了。眼睛用看見供應身體,這個叫作肢體的服事。手摸不出東西的氣味,是鼻子用嗅的本事來服事身體。嗅,是鼻子專一的職事。耳朵是用聽來服事身體。聽,是耳朵專一的職事。每一種職事作工的結果,都是叫身體的力量加增了,也就是叫身體多得著基督。肢體的職事,就是用基督來服事教會,把基督分給人。 弟兄姊妹,你千萬不要以為你所蒙的恩典是那麼少,少到一個地步,你在教會裏沒有功用,你在基督的身體裏沒有功用。只要你是一個肢體,你就有一定的功用。沒有一個有神生命的人,不是基督身體裏的一個肢體;也沒有一個肢體小到一個地步,沒有它的功用。一個小得不可再小的肢體,在身體裏也有它的功用。你絕不能輕看一個肢體,以為它小到一個地步沒有功用。每一個肢體都有它的功用,並且它的功用是別的肢體所不能代替的。你的功用無論怎樣小,別人都不能代替。── 黃迦勒《事奉基要信息》 【事奉主要以建造教會為目標】「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2,16)。這段聖經給我們看見,神所要的是身體的事奉,是所有的肢體一同配搭的事奉,不是少數專業人員包辦的事奉。為此,每一個蒙恩的人,神都賜給某些恩賜;基督身體上每一個肢體,都從聖靈得著一份恩賜,這恩賜就成為我們的功用,是為著建立身體的。 肢體盡功用,不是為著肢體自己,乃是為著整個身體。今天在基督教裏面有一些畸形的現象,就是某些少數具有特殊恩賜的人,結合一批跟隨者,建造他們個人的職事;他們的恩賜和功用,並不是為著身體,而是為著他們自己的職事。這一種的事奉,不但不是建立身體,反而是傷害了身體。 與前述現象相反的弊病,就是有許多基督徒只會欣賞別人的功用,他們自己卻不肯盡功用,結果造成身體的殘缺和癱瘓。這就像我們身體上的肢體或器官,若有一部分不盡功用:眼睛不想看,手不想作事,腳也懶得走路,這個人就變成癱瘓,只能躺在床上,成了一個廢人。這就是今天許多教會的光景。真求主憐憫我們,不叫我們作一個失職的肢體,也不叫我們作一個越職的肢體,好叫基督的身體能得著建立。── 黃迦勒《事奉基要信息》 【葛理翰佈道智囊團】美國佈道家葛理翰所組成的佈道團,據說有上百位傳道人,給他提供講道的資料。葛理翰佈道有二十五年了。他講的道很簡單扼要,可是每次都有新的亮光。因為他有這麼一個智囊團,所以他講道有內容。他一個人作,多少人都在幫助他,一配搭聯絡就豐富了。——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邀請聞名的佈道家解經家同工】宣信邀請舉世聞名的佈道家、奮興家、及解經家與他同工,如慕安得烈、慕迪、叨雷、戴德生、歌湯、斐爾遜(Dr.D.A.pierson)、邁爾、司爾福、戚伯門等等。 這個名單尚未包括與宣信一同發起宣道會的屬靈領袖。 威爾遜博士(Dr.Henry Wilson)原是安立甘會的牧師,後在福音會幕蒙主大能奇妙的醫治,從一八九一年直到一九○八年去世,成為宣信最同心的同工,最心腹的朋友。 斐爾遜博士,與司可福博士等大名鼎鼎的解經家,常被宣信請到福音會幕講道。司可福在臺上曾說:「我實在覺得榮幸,得站在這臺上講道。如果我的好友宣信博士,沒有請我來此講道,恐怕我要灰心失望了。」 宣信自己很會講道,卻能邀請那些講道有名的人同工。這個說出他的謙卑,說出他的大,說出他的需要別的肢體。只有包羅萬有的基督,沒有包羅萬有的執事。——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到處都能看到羊】聖經上提到羊的次數較任何動物為多。全部聖經都是說到那「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彼前一:19)。創世記開頭說到羊為獻祭用,到啟示錄末了說到羔羊坐在寶座上。至於獅、豹、熊、狐狸、狼,……等等聖經提到不多。羊最軟弱,不能自己保護自己,沒有猴子聰明,沒有獅子膽大。然而神卻叫這卑微的羊高升。據專家考查,地球最古之時,滿山遍野都是兇猛的食肉動物。但是現在這些吃人的猛獸減少了,幾乎看不見了。獅子,虎,豹,狼,狐狸很少了;但是羊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 教會是羊群,蒙福也在於羊群。大驢搞故事,小猴耍把戲,是教會的難處。教會中沒有大驢、小猴,都是羊,就蒙福了,就是最好的教會。我們在教會中不要作大驢、和猴子,要作羊,這是蒙祝福的。——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與人相處融洽】慕安得烈一生跟兒童和少年相處融洽,很受歡迎,有他在場,毫不感到拘束。他對兒童講道:他們樂聽。早年他出外佈道時,常常利用機會聚集兒童,講故事給他們聽;聽聽他們背經和唱詩。散會時,再交給他們一些功課,用作下次討論。甚至當他到達八十六高齡之時,在退修會中仍能吸引三百名左右年輕人聽他講論救恩之道。該會結束時,一百餘人接受基督。 他的一位女兒回憶他的情形,說她父親常將宣教探險故事講給幼小的兒女聽,並且模仿獅子吼叫;往往逗得他們又怕又笑。他常帶著孩子們到廣大的田野又跑又叫。每逢夏日下午,全家上山野餐,作向瓶子投擲石頭之類的遊戲。孩子們回憶父親遠遊歸來,全家團圓的光景,依然興奮不已。 慕安得烈不但與兒童和少年人人相處融洽;他與同工配搭,也是很合得來。當亞伯丁(J.R.Albertyn)決定是否應聘作為慕安得烈的副牧師時,曾經問說:「如果我們相處不來,那怎麼辦?」慕安得烈答說:「來罷!我的弟兄,只要你作得對,我一定支持你。」結果,他們二位不但相處得來,而且成為密友。因此,慕安得烈也得以抽身去作旅行佈道。 他一直與牧師們合作無間。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他的屬靈指導;但是彼此之間,仍然保持坦誠友愛。——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經過這樣的學習就會和別人同工】倪弟兄說,讓我作一點我自己的見證,我在一九二二年開始學習這功課。那時是一面流淚,一面學習順服。雖然我所順服的人不一定是對的,雖然我也許是對的,但是我若不順服,我就得不到身體的管治。在那裡,也許帶談不上身體的管治,但至少我可以得到聖靈的管治。當我剛出來作工的時候,年紀還相當輕。有一個同工比我大五歲,他起頭相當熱心,但是看見不多。神給我看見的,卻是相當的多。那時許多人勸人信耶穌,但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我對福音卻有較多的看見。當時有六十多人要受浸,這些人中有百分九十是我帶得救的。因為是我帶得救的,所以自然應當由我來給他們施浸,但是那位弟兄說他要施浸。因為他的年紀較大。聖經指明,是誰傳福音,就誰替人施浸(參徒八35—38)。我當時以為這很有理,以後我去見和受恩教士,她認為我應該讓那位弟兄施浸。我問何故,她說因那位弟兄比我大。然後我找到另一位弟兄,年紀比那位弟兄更大。我提議由他施浸,只是和教士仍說要由先前那位弟兄施浸。我很生氣。她說我不應講道理,又對我說:「請你注意,從今天起,你要學習聽他的話。」我認為這位弟兄真理不清楚,道路也不清楚,我為何要聽他?這樣持續三年之久。每禮拜我要去禁食。這是神叫我學習功課。今天我經過這樣學習之後,就會和別人同工。 我們的事奉乃是「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殿,成為聖別的祭司體系」(彼前二:5),是配搭的、同工的。所以我們都當效法倪弟兄,有他這樣的學習,好叫我們能和別人配搭同工。——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會眾帶領會眾】一八五四年,司布真初到倫敦,新廣場街的會友只有二百三十二人,到了一八九一年底,受浸加入教會的人數已達一萬四千四百六十位,經常聚會的人則保持五千三百一十一人。自從首都會幕啟用之後,每年得救人數要比已往在新廣場街多出一倍,可見魚網大小往往影響收穫數量。 三十年內,幾乎每個主日上午及晚間的聚會都是座無虛席,星期四晚間的聚會也是一樣,就是最高一層也是擁擠不堪。有人問司布真,怎能吸引這麼多的聽從;他答:「其實不是我吸引他們,那不是我的責任,我只是傳揚福音而已。他們都是會眾帶來的。……這就是會眾帶領會眾的服事,所有的信徒都該如此行。傳道人面對廣大聽眾,講道便會格外起勁。有人說過,組織會眾,就是等於守獵。傳道人便是獵人。假如獵人向著一群鷓鴣開槍,必能射中其中一隻。若是前面只有一、二隻鳥,打中機會就很少了。」——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從行傳學習事奉的榜樣(四)──事奉的配搭】 一、同心合意的禱告(徒一14;四24;十三2~3) 二、職分的尊重(徒一17,24~25) 三、同聲同靈的說話(徒二14;四19) 四、責任的分擔(徒六2~4) 五、分派和差遣(徒八14;十三2~4) 六、分開卻不單獨(徒十五37~40) 七、同工的激勵(徒十八5) ── 黃迦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