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要甘心樂意費財費力

 

【愛心的事奉須有具體表現】我們在前面看過,真實的事奉,乃是出於愛心的事奉。我們的事奉,必須是因著愛主和愛人,才有屬靈的價值。若非出於愛心的事奉,雖然勞苦不倦,仍不能得主的喜悅。但是另一方面,凡是真正出於愛心的事奉,必然會勞苦不倦。就像父母親愛兒女,他們為自己的兒女們所作的,豈只是任勞任怨而已!使徒約翰說:「...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愛心的表達,不僅止於言語和舌頭,並且也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沒有具體行為的愛,只是說說而已,並不是真愛。許多基督徒雖然有心事奉主,但他們的事奉僅止於嘴唇的事奉,即或有一點點具體的行動表現,也多有所保留。這樣的事奉,不能算是出於愛心的事奉,當然也就不能得主的喜悅。──勒《事奉基要信息》

 

【事奉主具體的表現乃在費財費力】甚麼是事奉主的具體表現呢?聖經面給我們看見不少事奉主的好榜樣,其中最值得我們效法的,當推使徒保羅。他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我也甘心樂意為你們的靈魂費財費力(林後十二15)。這句話乃是他生事奉主的寫照。他為著事奉主,不單單是費財,他也費力;他不僅僅是費力,同時也費財。並且,他的費財費力,不是勉勉強強的,而是甘心樂意的。──勒《事奉基要信息》

 

【施比受更為有福】在另一處聖經,醫生路加曾經記錄下保羅對以所教會長老們的談話,他說:「我未曾貪圖個人的金、銀、衣服。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廿33~35)。保羅這話,說出他不但未曾貪圖別人的財物,反而是為著別人的需要著想,盡力幫助別人。而他這種甘心樂意為別人費財費力的原動力,乃在於他接受主耶穌的教訓:「施比受更為有福」。

        保羅的「兩隻手」,乃是事奉的手;他在此給我們留下事奉的「榜樣」──勞苦供給別人,一心只為「施」,而不是為「受」。事奉主,並不是要為我們自己得著甚麼錢財或名利,乃是為要使別人得到屬靈的好處。事奉的原則,是「施」,不是「受」;是「給」,不是「得」。──勒《事奉基要信息》

 

【必須脫離瑪門的勢力才能給人】主耶穌曾經說過:「個人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門」(太六24)。主這話說明,瑪門(錢財)是神的對頭,它在人身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能叫人把時間、精力、心思等等都花在它上面,藉此篡奪神的兒女對神所該有的事奉和敬拜。我們不能又要事奉神,又要事奉瑪門。凡是想要事奉神、又要事奉瑪門的人,結果他們所忽略的,總是「神」這一方。因此,事奉神的人,首先必須脫離瑪門的勢力,然後才能全心全意的事奉神

        瑪門會霸佔個人的心,叫他在不知不覺中受它的的支配和奴役,也就是在不知不覺中事奉了它。人一事奉瑪門,就想為自己多有「得著」。全世界被神定罪的,莫過於「以敬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表面上是事奉神,是人人都認為敬的表現,但實際上卻是事奉瑪門,私心為著自己能得利。以敬為得利的門路,是全世界最卑鄙的事,沒有第二種事比這一個更卑鄙。所以,凡是真正要事奉神的人,必須能夠脫離瑪門的勢力。也惟有脫離瑪門勢力的人,才真正能夠甘心樂意地供給別人。──勒《事奉基要信息》

 

【凡我們花費在主身上的都是美事】當日馬利亞用至貴的真哪噠香主的故事,蒙主耶穌特別的讚賞,要我們所有屬於的人,到處與福音同傳、同述說,作為記念(可十四3~9)。在這故事面,馬利亞把她所珍藏的玉瓶,和值三十多兩銀子的真哪噠香膏,完全花費在主的身上。照一般常人看來,這樣作實在是太過份了,認為是「枉費」的。但是在主看來,她所作在主身上的,乃是「一件美事」。凡我們為著事奉主所擺上的,無論如何的多,都不是枉費,而是一件美事!

        當主耶穌稱許馬利亞的行動時,便給我們眾人立下了一個事奉的原則:那就是事奉的首要目的,乃在於讓主得著滿足。我們惟有將自己和一切所有的都「枉費」在主身上,才能讓主的心得著滿足。這是我們討主喜悅的秘訣。

        要知道,當主得著滿足的時候,我們也才能得著滿足。個人真實的滿足,乃是先使主滿足。從來沒有一個使主滿足的人,他自己卻不滿足的。甚麼時候我們若讓主滿足,甚麼時候我們也必定得著滿足。所以我們看定了,我們所有為著事奉而擺上給主的,在別人的眼中也許認為是「枉費」,但實際上卻是最有價值的花費,是最上算的投資,是一件最美的事。──勒《事奉基要信息》

 

【在財物上要作聰明的管家】基督徒對於錢財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那就是我們所擁有的錢財,並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乃是神暫時「給」我們管理的。我們並不是「財主」,我們乃是「管家」,是替這位天地間的「財主」,管理一些交給我們的財物。我們應當趁著還有一些錢財在我們手上的時候,運用它們來結交朋友──即花費錢財在事奉上面──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可以接我們到永存的帳幕(參路十六1~12)。凡我們今天為著主所花費的每一分錢,都記錄在永生的賬目上,也都積在天上(參太20)──勒《事奉基要信息》

 

【事奉不單要費財,還要費力】為主花費錢財,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千萬不要以為出錢就夠,而不必再出力了。世界上有所謂「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的說法,他們把「錢」和「力」分開,所以就有「出錢請別人作事」的情形。但是在教會中,事奉不但要費財,還得費力;不但要費力,還得費財。使徒保羅乃是把「費財費力」連在一起說的

        甚麼叫作「費力」呢?簡單地說,就是「費盡心力,直到完全花光為止」。換句話說,就是「盡心竭力」(彼後一15),就是「殷勤不懶惰」(羅十二11)的意思。殷勤,就是不懶惰。懶惰,就是不喜歡作事。懶惰的人,是不會找出事情來作的;他們即使看見了事情,也盼望沒有事情。有許多基督徒竟也抱著這個態度: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聖經說:「懶惰人放手在盤子;就是向口撤回,他也不肯」(十九24)。人懶惰,就甚麼事情都不肯作,因為怕累。懶惰人不能不吃,但是他盼望最好有別人把盤子的食物送到他口去。世界上有一種人是沒有用的人,那就是懶惰的人。懶惰的人,神不用他。有一個弟兄說,懶惰的人,連撒但都氣他沒有用。

        殷勤的人不怕事情;他不但不讓有事情變作沒有事情,反而要使沒有事情變作有事情。事奉主,如果我們不殷勤去找事情作的話,恐怕每一個人都可以作一天休息六天了。在事奉上,我們絕不能作一個碰著有事情才作的人。我們要禱告神,求神給我們發現事情來作,給我們找出事情來作──勒《事奉基要信息》

 

【事奉主並沒有止境】事奉主,不能活在過去的記憶中,總要努力向前(13),竭力事奉直到迎見主。使徒彼得說:「你們要分外的殷勤;有了...又要加上;...有了...又要加上...(彼後一5~7)。彼得在這裏說了七次「有了...又要加上...;」這給我們看見,殷勤的人總是加上又加上的,總是沒有止境的。在這世界工作,遲早總要退休;但在主的事奉,不但沒有退休,而且老當益壯。從前可能多憑體力事奉,但今後則多憑靈力事奉,事奉主並沒有止境。──勒《事奉基要信息》

 

【願做的心】有一次,葛理翰牧師Rev.Billy Graham談到他蒙召的經過時,說:「當我明白上帝的呼召時,我十分驚惶對主說:『你叫我做甚麼都可以,只是不要叫我做傳道人,因我說話時結結巴巴,即系在一班學生面前,我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但神卻輕聲對我說:『我要用你;我已揀選你。』掙扎了好幾天,我終於跪下說:『主啊!我是你的人。』接著我準備四篇講章,可是沒有人請我,直到數月後才有佛州北部一間浸信會請我去講,我連夜把那四篇講章溫習,背經文,估計每篇可講四十五分鐘。但那上午情形不盡如意。首先,我想有滿座的聽眾,結果只有三十六人,頗感氣餒。第二,我面對會眾既緊張又害怕,在八分鐘內便內便將四篇道統統講完。真不知那天我是怎樣走下講的,但有件事我記得很清楚,就是那晚我再次俯伏在主腳前,將心完全擺上,求主幫助我,使用我。」

    今日葛理翰在各國佈道時,總有幾萬幾十萬人擠滿會場聽道。經上說,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林後八:12)——張欽煌《小嗎哪》

 

【盡心竭力】猶太拉比亞奇巴Akiba ben Joseph, c. A.D.40-135,是一位受人尊重的學者。他一生愛神愛人,把自己的財產分給貧窮的人。到九十五歲的時候,被羅馬政府逮去該撒利亞,囚禁在獄中,用酷刑對付他。老人都安然承受,似乎別有所思。施刑的人感覺奇怪,以為他有甚麼邪術。最後,到了誦念Sh'ma的時候,他竟然面上現出微笑。問他為甚麼笑。回答說:“我知道自己一生竭盡心思,意志,體力和財力愛神;但我對自己有疑問,是否竭盡心靈生命愛神。現在我知道了,我為竭盡生命。”然後,他安然含笑殉道。

  Sh'ma是“聽”的意思。按照申命記第六章4節原文的次序是:“聽啊,以色列!耶和華我們的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可見從心裏愛主是最要緊的。所以“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作。”西23── 《喻道集錦》

 

【多加會的由來】在瑞典國有許多禮拜堂,其中有些女信徒起來組織的會,稱為多加會。她們有時聚集在一處,把自己捐出來的布料針線做成衣物,再賣出去,得來的錢,捐給國外佈道用。所以現在教會佈道的款項,很多是這樣得來的。有時他們把做成的衣物,直接送到國外的醫院或學校,給那些窮困的人。

    這樣的針線會為什麼叫「多加會」呢?因為使徒時代教會有位女信徒名叫多加,她廣行善事,多施濟。(徒九章三十六節)她死了,許多人為她痛哭,拿她所做的裡衣給彼得看。後來彼得為她禱告,救活了她。有話說:「生時,你哭人笑;死時,你笑人哭!」多加就是這樣的人。——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主日不作買賣】日本有一信徒,名叫治沙庫,一面作買賣,一面趁機傳福音。他在某鎮開點心鋪,所作點心買者很多,生意很忙。隔他不遠,也有一間點心鋪,是不信的人開的。治沙庫是個信主的人,每逢主日,開門不作生意。同行的人都笑他,也要搶他的,不但禮拜天照常營業,且把價格降得比治沙庫的更低。雖然這樣,治沙庫的生意還是日見興旺;因他貨真價實,該鎮的人無不稱許,除了主日之外,去買點心的人都是絡繹不絕。

信徒經商,買賣公道,也是為主作見證的一好機會,必蒙主的祝福。主日是神所定的日子,是主復活的日子,信徒該在其中高興歡喜參詩一一八:2224,聚會事奉主,不可在那天忙著作生意。主日關門一天,神在暗中祝福你,比你自己想法多賺錢必定強得多。——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不是不會算帳乃是不要算帳】當臺灣一光復時,倪弟兄有眼光,知道臺灣將來一定會有好的發展。這時有一位弟兄從臺灣到上海去,見到倪弟兄。倪弟兄交給他一筆錢,美金六萬元,要他在臺灣買塊地,預備建會所,在那裡開展主的工作。想不到這位弟兄回到臺灣之後,受了錢財的迷惑,變了心,竟把這筆錢吞了,地沒有買,錢也就這樣沒有了。一九四九年春,倪弟兄到了臺灣找到他,不但錢沒有了,他還要倪弟兄最好再給他多少。倪弟兄就這樣算了,不要了。

倪弟兄住在張弟兄家,他和張弟兄並其他四位負責弟兄有交通。他們就,倪弟兄,我們來臺灣開工很苦。那時弟兄只有幾十個人。你花這麼多錢,交給這位。你說,就這樣算了,不要了。倪弟兄就對他們說,錢這個東西,是世界上最賤的東西,誰喜歡就給誰罷說了之後,他就說,當初主耶穌把錢囊交給猶大管。主耶穌明知他是一個賊;人找一位出納給他管錢,必定找可靠的人,不會去找一個賊;但是主耶穌找猶大給他管錢。你從此就可知道倪弟兄對錢財的態度。倪弟兄又說,人都以為我倪弟兄不大會算帳。其實我不是不會算帳,我是不要算帳。

他在談話中也幫助他們過信心的生活。他說,弟兄,我告訴你,神實在是信實的。有一件事,我能對你們誇口,今天,恐怕在所有的同工裡面,用到末了一塊錢的次數沒有個人比我更多。——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不盼望從他們得著什麼】倪弟兄在香港領會時,有一位姊妹,備有汽車,天天在門口等著,要送倪弟兄回鑽石山去。倪弟兄也知道這件事。如是別人的話,恐怕每天都要很高興地,坐她的車子回去。但他不是這樣,一散會就立刻自己走了。有時,這位姊妹出去追趕,再三地勉強,他才坐她的車子。平常他總是喜歡乘坐巴士,或的士回去。在這些小恩惠上,他不願意占人的便宜。他不願意巴結那些有錢的人而盼望從他們得著什麼。——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衛斯理對錢財的態度】衛氏說,即使我金如塵土銀如海沙,在我死時,對我靈魂有什麼安慰呢?這些財寶能跟我過渡到來生麼?還是我可以轉回去再享受?你從地獄裡舉起眼來,你的富貴現在對你有什麼益處呢?那在日光之下,曾經為你所擁有的,能夠蘸點水涼涼你的舌頭麼?富貴的享受對一個在火焰裡受苦的人有什麼安慰呢?

他說,我看金錢,如同糞土渣滓一樣。我把它踐踏在腳底下,當作街上泥土。這不是我,而是神在我裡面的恩典。我不愛慕金銀,不尋求它,惟恐它來黏著我,使我在靈魂歸到神那裡之前,不能擺脫。誠然金銀必須經過我的手,但我務必小心,神是我的幫助,使這不義的錢財只是經過而已,不是停留下來。當神召我之時,但願我在這帳棚裡不致發現一點點那可咒駡的東西。你們這些自以為已發現了我所要留給繼承人的財寶的人請聽;如果我死時留下了十鎊(在我還債以後,在我的書籍之外),你和眾人都可以作證,攻擊我,說我生前死後是賊,是強盜。

一七八九年正月九日,衛氏寫了遺囑。在他的遺囑上沒有留錢給任何人;因為他沒有錢。那時他想,無論他什麼時候離,由於出賣書籍必有相當的進款,所以就在遺囑的附錄上寫明幾筆的贈與,盡可能在短時間內付出。其實,他喜歡趁他還活著的時候,多行善事;因為誰能知道他死之後,所發生的是什麼事呢?

衛氏著作甚多,到他晚年,統計他生平著作所得的稿費,及版稅在三萬以上,又他生前一班愛主的人送他個人的錢不少,總數不下六十五萬餘鎊。衛氏將這些款項,除了一部分充作他個人最起碼的生活外,全數用在神的事工,以周濟貧窮用。他對錢財有一銘言:「儘量地節省,儘量地捐輸。」又說:「一個傳道人若想聚積錢財,等於拿火藏在懷中,結果必然自焚。」他於一七九一年被主接去,時年八十八歲,所遺財產僅一銀茶壺與兩枚銀匙。這些遺物至今猶在倫敦市區禮拜堂後的博物館裡。——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出版慕迪和桑基的詩歌集】和桑基到英國後,發現禮拜堂所用的詩歌集和他們經常所用的不同,並且不合那裡的需要;因此,另編詩歌乃是刻不容緩的事。起初他們找不到一個出版商肯冒險發行。慕不得不用他所餘剩的大約一百美金,統統投資在桑基編的那本歌詞樂譜合印的十六頁小冊,售價每本六便士。此後又印一種僅有歌詞的,售價每本便士(二分美金)。這些詩歌集很快就賣完了。這時,有一出版商,願給他們很高的版稅;慕答應;於是他們的詩歌集大量印售了

將詩歌集交給出版商印售之後,因太忙於傳道工作,沒有注意版稅的事。這錢一直積存在書店裡。及至倫敦佈道結束,慕和桑基將要回國之時,出版商的結單,通知他們應得版稅已經積三萬五千美金。他們就寫信給倫敦的委員會(佈道期間設立的),這筆錢可由委員會支配,用於他們所要作神的事工上。慕和桑基他們自己不願接受一分錢。委員會對於他們的建議,予以婉辭,說這是屬於他們個人的錢,怎可他們來講道,還要他們付出這樣大的一筆錢。

當時,芝回哥路禮拜堂的執事恰在倫敦,聞訊就向委員會建議,把這筆款寄去芝加哥完成那座禮拜堂的建造工程。這個建議即被採納。「慕的禮拜堂」很快也就完工。

後來,他們的詩歌集十分暢銷,僅在美國,所得版稅已超過一百萬美金;但是分文未入慕和桑基的口袋裡。此款由董事會經管,統統用於青年會、禮拜堂、和在諾斯斐特慕所辦的聖經學院裡。

倪弟兄說,作工的人對於利,都必須洗得乾乾淨淨,才能作工。弟兄姊妹,你要作工,就要在錢財上非常獨立,寧可餓死,不能盼望得利。——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不為自己私人利益打算】路德翻譯的聖經一出版,當時他的國人爭先恐後購買。一五二二年九月所印的新約第一版,每本價二元,幾個禮拜之內,三千本便賣光了;不得不再版。兩年之內新約出版了八十次。路德離之前,他所譯的聖經,全部的、或單行本的,共出版了三百七十七次之多,共計一百多萬本。不論是文人、學生、工人、婦女,只要是識字的,都有一本聖經。有些人更將聖經隨身攜帶,隨時背誦。大家愛慕讀經可想而知。當時,許多印刷局因著印售聖經,大發其財。但是路德自己未取分文。在他看來,翻譯聖經,乃是神給他的恩賜,不應為著自己私人利益打算。——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不靠賣書賺錢】慕安得烈著作甚多,很可由此獲少;但他不靠賣書賺錢。他說:「只要能將出版費用收了回來,已夠叫我心滿意足了。至於翻譯我的作品,以其它語言發行,往往我不知情,事先沒有徵求我的同意,更談不上經濟利益了。當然我也無意獲利。凡是有人向我求翻譯版權,我一定無條件欣然同意。」他是一個活在神面前的人,沒有得利的思想,不以敬得利的門路。

他說,屬的人是想發財的;但是我們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事。保羅對提摩太說:「但你這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信心、愛心、忍耐、溫柔」提前六:11

在世界裡金錢是價值的標準。在天國的事上,衡量神兒女的尺度,也是根據他對於錢財的態度到底如何。世界上是問個人積蓄了多少錢;基督是問他怎樣為天國的事而用錢。世界是注意賺錢進來;基督是注意給錢出去。神的兒女若越少為自己用錢,而多為主用,他就越富足。——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拿出七千鎊的七十倍還是不可以】曾有一人,表示願意出七千鎊,支持首都會幕的工作,惟一條件就是加入該會成為會友。他雖一再要求,司布真都予拒,說:「不可以。即使你拿出七千鎊的七十倍,還是不可以。」多年之後,那人帶著柔情地來,感謝司布真當年拒絕了他。司布真知道了他已悔改信主,這才正式接納了他。

倪弟兄說,在錢財上不乾淨在神的話語裡定罪得最厲害的事。試驗誰是假使徒,最大的試驗是金錢。凡在金錢上不清楚,有貪圖的,定規是假使徒。——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