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的動機與目的 【事奉的動機必須純潔】一個人在事奉主的事上,有一點是必須特別留意的,就是:要問問自己,我們事奉主的動機是出於甚麼?或者說,我們事奉主的存心到底是甚麼?若是我們事奉主的動機和存心不純正,就我們所事奉的都是枉然;即使外面事奉的果效相當顯著,但是裏面的動機若不單純,甚至是別有用心和企圖,我們所事奉的成果便都不能榮耀主。我們事奉主的動機必須乾淨純潔,結果才能榮神益人。──
黃迦勒《事奉基要信息》 【幾種不純潔的事奉動機】從神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下列幾種事奉的動機是不純潔的: (一)為利而事奉:保羅說:「有人傳(教)...他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35)。這裏是說在教會中有一班人,他們是為著得利而教導人。同樣的,今日也有很多人是因著利益而事奉主。有的是為金錢(增加收入),有的是為物質的好處(提高生活水準),有的是為前途(出國留學),有的是為婚姻(選擇好的對象)等,所以他們都是想利用事奉來達到自己得利的目的。但是神厭惡出於這種動機的事奉,責備他們說:「他們有禍了,...為利往巴蘭的錯謬裏直奔」(猶11)。舊約的先知巴蘭,被摩押王巴勒僱請去咒詛以色列人,雖然他並沒有說出咒詛以色列人的話,但他的存心卻招致神的棄絕。 (二)為爭地位而事奉:舊約中有可拉一黨的人,他們原是以色列會眾中的首領,但因為高抬自己,想要和摩西一爭高下,結果他們都活活的墜落陰間而滅亡了(參民十六章)。今天在教會中也有一些信徒,特別是作長老、執事、負責人等,很可能是為著爭領導地位而事奉,甚至牧師、傳道人,也很可能是為著爭地盤、爭羊群而事奉。雖然有的人從表面看,是為了負責任、盡託付,但其內心卻是為著爭權奪位。比方,你若被安排在高位上,就大發熱心,大獻殷勤,費財費力,勞苦事奉;但你若被安排在不顯著的崗位上,或在你所看不起的人之下服事,就不事奉,即使勉強服事,也是消極應付了事。這些現象顯出,很多信徒事奉的動機,是為了爭地位、抓權柄。 (三)為得榮耀而事奉:當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有一班文士和法利賽人,從表面看,他們是謹守律法、禁食、禱告事奉神;但其內心卻是自高自大,專求自己的榮耀。他們「喜愛筵席上的首位,會堂裏的高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安,稱呼他拉比」(太廿二6~7)。這些表現,十足的說出了他們要得榮耀的存心。現在的基督徒,也有很多人是為著得從人來的榮耀,而熱心傳福音、看望信徒、捐款建造教堂等。他們施捨、禱告、禁食,不是作在暗中,而是故意叫人看見,無非想要得從人來的賞識和好評(太六2,5,16)。 (四)為「慾望」而事奉:新約教會初期,有一班傳割禮的人混入教會中,他們不是靠著聖靈行事,而是順著肉體的情慾(或謂「慾望」)撒種,以致從情慾收敗壞(加五19~21;六8)。今天在教會中也有一班人,他們是為「慾」而事奉。有的人有「講道慾」,故到處巡迴講道;有的人有「見證慾」,故每次聚會非開口作見證不可;有的人有「領袖慾」,參加事奉只是為著能表現他們過人的才能;有的人有「工作慾」,為著滿足他們肉體中的工作慾望而事奉主。這些都是動機不單純的事奉。──
黃迦勒《事奉基要信息》 【純潔的事奉動機】從神的話中,我們能知道下列幾種動機並沒有被主責備,所以是被主所認可的,是動機蒙主悅納的事奉: (一)因主愛的激勵而事奉:保羅說:「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這裏所說的「為主活」,也就是事奉主。我們所以為主活、事奉主,是因為主的愛激勵所致。「激勵」原文的意思是「被大水沖走」;基督的大愛好像大水一樣,把我們沖得無法抗拒,不能不起來事奉主。惟有基督的愛能激勵人;愛是不能拿出給人看的,但是你如果嘗了這愛的甘美,而不被它沖走乃是不可能的。 「因我們想...」的「想」字在原文是「斷定」的意思。基督的愛所以會激勵我們,是因為我們斷定兩件事:(1)基督的死是因著祂愛我們;基督愛我們,所以祂為我們死了。(2)基督的愛使我沒法不為祂活,不能不起來事奉祂。 許多時候,我們對罪人作見證真難以開口;但是,我們一被基督的愛激勵了,就沒法不作見證。多少時候,我們很難從「自己的寶座上」下來,在教會中好像奴僕一樣的服事人;但是,一旦被主的愛摸著,就不能不甘心樂意的服事人。 (二)因著愛主而事奉:在舊約裏面有一處奴僕的條例:「倘或奴僕明說,我愛我的主人,...不願意自由的出去,...他就永遠服事主人」(出廿一6)。凡是被主的愛所感動、所激勵的人,在他裏面必定有一個愛主的心。乃是這個愛主的心,使我們不願意在世界裏自由自在,而甘願在教會中作主的奴僕,服事我們所愛的主。我們對主的愛,在我們裏面催逼我們,推動我們事奉主,所以這個愛,就是我們事奉的動機。 (三)因著責任的託付而事奉:保羅說:「我傳福音原是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我若甘心作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九16~17)。凡是真正被主的愛所激勵,因著愛主的緣故而事奉主的人,他們必然有一個受託的感覺和負擔;這個受託的感覺和負擔,催逼他們不能不盡心竭力事奉主。事奉主而裏面沒有受託的感覺,往往會半途而廢。責任既然已經託付我們了,所以不能不忠心事奉到底。 (四)因著要歸還欠債而事奉:保羅又說:「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羅一14~15)。前面的「因著責任的託付而事奉」,是指我們與主之間的關係而言;這裏的「因著要歸還欠債而事奉」,則是指我們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言。我們向著主,必須盡心竭力的事奉,以完成主所託付的責任;我們向著人,也必須盡心竭力的事奉,以償還我們對人所欠的債。我們在教會中若有一點點的事奉,不要認為別人欠了我們甚麼,乃要認為我們是在還債,並且所償還的還不夠。這樣,我們的事奉才有價值。── 黃迦勒《事奉基要信息》 【事奉的目的】我們事奉的目的,絕不該是為著自己能從事奉中得到甚麼好處,而該是讓主能藉我們的事奉完成祂的心意。當然,主為著鼓勵我們在事奉上盡所託付的職責,曾給我們一些賞賜的應許。祂說:「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十二26)。這是說,事奉主的人必蒙父神的尊重;蒙神的尊重,不是一件小事。主耶穌又說:「主人來了,看見僕人儆醒,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必叫他們坐席,自己束上帶子,進前伺候他們」(路十二37)。這是說,凡是儆醒服事主的僕人,當主再來的時候,要坐席享受主的服事。主又說:「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廿五21,23)。這是說,凡是在今天照主的託付忠心服事主的人,將來在神的國度裏,要與主一同作王(參啟廿6),並要享受主的快樂。 雖然我們有上面這些得賞賜的應許,但我們並不是為著這些才來事奉主。我們事奉主的目的,乃是為著讓主能使用我們這些「無用的僕人」(路十七10),在地上達成祂的心意。主的心意有三: (一)傳福音拯救罪人:主升天之前,曾賜給我們一個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八19);「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我們事奉主,首先是要為主得人,使千千萬萬的人歸入主的名下。 (二)牧養和照顧信徒:主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你餧養我的小羊」(約廿一15~17)。每一個歸入主名下的人,都是主的羊;既是主的羊,就需要牧養與照顧。牧養和照顧信徒,不單是傳道人和長老們的責任,也是每一位愛主之信徒的責任。我們應當彼此相顧(林前十二25;來十24),也應當彼此相勸(來三13;十25),用愛心互相服事(加五13)。最要緊的,乃是彼此供應各人所經歷、所享受的基督。 (三)一切是為著建造基督的身體:我們傳福音拯救罪人,是為要得著建造的材料;我們牧養和照顧信徒,是「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建立基督的身體,也就是建造教會(參弗一23;西一24)。主今天在地上最終的目的,乃是要建造祂的教會,藉著教會勝過祂的仇敵撒但(太十六18),彰顯祂的榮耀。這是神在創世之前就已定下的計劃,也是主耶穌降世完成救贖的原意,又是今天聖靈在每一位信徒心中作工的目標。同時,這也是我們事奉的目的。── 黃迦勒《事奉基要信息》 【信徒要在地上預備天上的材料】請問,我們今日的生活、行為、思想,能否與天上合得起來嗎?現在有不少配合零件公司。他們有圖案,製造零件,然後我們自己去配湊起來。他們有鋼琴、床舖,甚至有房子的零件,我們買了零件,按照圖案去完成,這樣可以省了一半的價錢。因為在文明的國家,工資很貴。我們信徒也是這樣。今日要在地上預備材料,要為將來天上的靈宮,也許你是一條橫木,要插進另一條木頭的孔中,但你要插進另一木的上面還有櫛,插不進去,所以必須去掉。我們的身上是否有些多餘的東西?我們所有的,能否湊得上天上的樣式? 【你看甚麼為寶貴】沒有異象就去事奉神,是容易的;沒有蒙召就去事奉神,也是容易的;因為你根本不需理會神的要求。頭腦上的知識,加上信徒的情感做指導,你會幹得很成功。心情可優悠自得,只要你從未經歷神的呼召。可是,一旦你接受了耶穌基督的差使,神就整日驅策著你;那你再也不能根據頭腦上的知識來為祂工作。一個未被主耶穌抓住的人,他不會看事奉為寶貴,為神擺上的時間為寶貴,以性命為寶貴。但保羅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徒二十24)。保羅不顧他自己的安危,因為認定他是屬於主的;除了完成主所交付的使命之外,他絕對不管別的。─ Oswald Chamblers《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 【服務神聖】耶穌基督的人生,是有史以來全世界上最尊高的人生。地上沒有任何帝王,曾獲得這種輝煌、真實的威權像祂一樣;沒有任何勇士,在戰場上曾立過這種奇異的功績,像這位拿撒勒的木匠所立的。祂人生的規律是甚麼呢?豈不是為人服務麼?祂一生美麗的歲月中的箴銘就是:「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祂完全是為別人活著。祂從來未曾想到自己,也未曾專為自己作過一點甚麼。到了最後,祂在祂一生最大的服務工作中,流出祂自己的寶血。我們豈不當從我們的主留給我們的榜樣中,看明白世界上最真實的人生,便是忘記自己去愛別人麼?自私在各處都毀壞了這種稀少的行為所表現的美麗。我們必須獲得這種服務的精神,這樣我們的人生便像基督了。─《靈食拾英》J.R. Miller 【事奉神是為著在教會中通行神的旨意】「與神同工」的意思,並不是指凓人被召來「幫助」神,「與神同工」乃是讓神自己在教會中通行祂的旨意。因為只有藉凓教會,才能完滿的彰顯出祂的智慧和能力。這是神永遠的旨意。失去了這神最中心的旨意,豈不就等於失去了一切。―― 倪柝聲《一個榮耀的教會》 【自由的黑奴】多年以前在非洲盛行著販賣奴隸的生意。有一個英國貴族到販奴市場去,在奴隸堆中,看身體健壯,年紀輕輕的,就把他買了回來。他對奴隸說:「我用錢買了你回來,現在你可以完全自由,隨你的意思自由使用你時間和力量,或隨意往來。」這少年黑人不明白,猶豫地說:「難道你買了我來,為要叫我自由嗎?沒有人管我嗎?」那英國人說:「是的。」那少年黑人說:「你既如此好心,我不願意離開你,我願一生服事你,做你的侍僕,表明我對於你的感恩,因為你提拔了我,給我新自由。」 保羅說他是耶穌基督的奴僕,身上帶著自由的印記,願意把萬事當作糞土,去服事救了他的主耶穌。——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一枝筆】她雖已高齡七十九(1989),且心臟常有毛病,但每天清早就往印度的大街小巷跑,尋找貧乏饑餓、寂寞孤獨的人,伸出溫暖的手,解決他們的痛苦。 她有一個堅強的理念:要將基督愛心之道行出來,讓凡坐在黑暗裡的都看見光,被遺棄的知道有人關懷他們。 她是誰?就是榮獲一九七九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蕾沙修女(Mother Teresa)。可是最令人驚訝的是,以她瘦弱的身體,何來那樣崇高之心志,數十年如一日呢? 德蕾沙謙卑地說:「我只是一枝筆放在主手中,如何想由祂,如何寫也由祂。」 有人問她,神給她最大的福氣是甚麼?回答說:「神給我有機會,二十四小時幫助可憐人。」——張欽煌《小嗎哪》 【讓主使用你】瑞典人諾貝爾(Alfred Nobel 1833~1896)自幼對化學即有濃厚興趣,受教于蘇俄後,便回到父親的化工廠協助設計魚雷水雷,但他最大志願是研究一套方法來駕駛炸藥之爆發性,將這極具殺傷力的東西變為造福人類的能力。在實驗期中,有好幾位得力助手都不幸被炸喪生。一八六六年他終於將硝化甘油混合板狀矽藻土而成功地發明一種安全炸藥,並給命名為炸藥(Dynamite),從此以後,炸藥被用來炸山、闢路,不僅沒有危險,且容易操作。但另一方面,各國軍火商紛紛向他訂購威力強大的炸藥造武器,使他短短數年內成為億萬富翁。 當他親歷幾次慘酷戰爭,目睹無辜生命被殺,諾貝爾對他所發明的炸藥越來越後悔,良心不安。因此當他晚年在義大利療病時捐出鉅款,成立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頒獎給對物理、化學、文學、醫學及和平有卓越貢獻的人。 凡物皆有利弊,看你怎樣用它。想到蒙恩基督徒,假若肯把自己交在主手中,必能成為一個貴重的器皿,叫你餘剩生命顯得更有價值。——張欽煌《小嗎哪》 【自動去探訪】王姊妹是某教會的會友,雖然受浸已有多年,但她只參加主日學崇拜,很少參加其他聚會。牧師和傳道人曾多次邀請她負責一些兒童工作,例如擔任幼兒級主日學或在兒童崇拜兼任導師,她都以一拒絕,不是推說不適合便說時間不方便。所以她只是一位崇拜教友。 可是最近她卻主動去找教會的探訪不忘部長,詢問他什麼時候去會友的府上探訪。這部長覺得甚為奇怪,這姊妹以前從不答應擔任任何事奉,怎麼現在倒自動請纓,便說歡迎她加入他們的隊伍,因為多一個人可以分成兩隊,去不同的家庭,尤其是去探訪那些長期患病不能返教會的年老肢體,幫助他們查經和禱告。怎知王姊妹說只願意加入探訪年輕會友的那一隊。部長沒有堅持己見便讓她加入了。 起初一兩次的探訪沒有甚麼特別,這姊妹只在旁看看探訪是如何進行的。後來,她探訪時卻帶了一些貨品讓這家的主婦看,問她有否興趣購買,可以有七折優待。那家的主婦不好意思拒絕,便買了一些。其後這位元姊妹認識了不少家庭主婦,更自動上門去推銷貨品。這時教會的牧者才恍然大悟,原來她並非存心投入教會的事奉,乃是趁著機會推銷貨品,於是勸她這樣做不太適當。怎知她說這樣沒有甚麼不妥。 我們有否利用教會為洽談生意或介紹貨品的場所,使聖殿成為兌換錢財的地方呢? 「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太廿一14)——蘇美靈《故事百感》
【甘願放棄自由來服事主】從前有一黑人,為人所賣,與妻兒灑淚告別,狀至悽愴,有人見而動了慈心,出重價把他買回來。黑人以為不過是換個買主罷了。不料那買他的人對他說:參波阿!我出重價買你,是叫你得自由的,你回家去吧。參波卻說:我本為奴隸,你買而釋我,你真是極大恩人,我被你的愛感動,我不願自由,我願跟隨你,終身為你的奴僕。我們對於上帝,也應如此。須知天下沒有一個絕對自主的人,不為上帝的奴僕,便為魔鬼的奴僕,不服事上帝,即服事魔鬼,雖有學問,地位……亦不能免。 【為一百萬我也不幹】有一個新聞記者在印度遊行,看見一位傳教士在印度設立一問麻瘋院,專收患大麻瘋的人。他每日向他們傳福音,並為他們洗麻瘋的傷口。新聞記者說:『就是給我一百萬元一天,我也不幹這種工作。』傳教士回答說:『若是為著一百萬元一天,我也不幹這種工作。』 【白鴿與燕子】有幾個貴婦,在一起辯論作事,由負責任而作較好呢?抑是由愛策勵而作較好呢?有的說由負責寫作較好;有的說由愛策勵而作較好;有的說,既作同樣的事,就同樣的好。適一傳道人來到,她們就請傳道人決斷。傳道人就從衣袋中取出昨日剪下的報紙一頁,在她們面前誦讀:比利時國之安兌伯城某人,在其簷下捕得一燕,塗以紅色,置於籠中;又以一寵置一白鴿;遂攜二者乘坐汽車,前往 【沙漠路旁挖井】有兄弟兩人,想要留名後世。一為自己在公路旁築了一座紀念碑,上刻他的名字事蹟,以為這樣便可傳名於後世了。另一個在沙漠中的路旁挖了一口井。疲乏的旅客經過那井,必然停下汲水暢飲,得以解渴,重振精神。那裏沒有記述他的事蹟,事實上也用不著,因為得到他供應的人,必然感激紀念他的名。你若作一活水運河,必有許多人從你得到供應,紀念你,為你感謝神。(參看哥林多後書九章十四節) 【基督徒生命中有一個特性就是要事奉】在基督這個生命裏頭,有一個非常大的特性,就是服事,就是事奉。基督這個生命,乃是一個服事的生命,乃是一個事奉的生命。你若不讓它服事,不讓它事奉,就如同把一隻鳥關在籠子裏,不讓牠飛一樣,這對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鳥的生命的特性就是要飛,你把牠從籠子裏放出去,讓牠大飛一場,牠就大大享受一番,覺得是過節了。同樣的,一個基督徒越有事奉,裏頭就越感覺釋放,因為基督這個生命的特性就是事奉。 【事奉主是生命的需要和特性】事奉主,雖然一面也覺得麻煩,有的時候也有重擔,但我們卻感覺快樂、舒服!因為這是一個生命的故事。這就好像吃飯一樣,雖然為了吃飯,在人生裏不知增加多少麻煩,如果能不吃飯那是多好!但到了時候,還是不能不吃,因為這是一個生命的需要,生命的特性。 【主用愛來激勵彼得事奉祂】主在提比哩亞海邊向彼得顯現,要彼得事奉祂的時候,就是三次問他說,你愛我麼?主就是用這個愛來吸引彼得、激勵彼得,要彼得起來事奉祂,牧養祂的羊。你看見在這裏,主沒有勉強彼得。主不是像捉強盜一樣,來把彼得捉去事奉;主乃是用愛來作一個因素,在彼得裏面激勵、吸引他,叫他不能不事奉。 【事奉神乃是信徒的本行】我們事奉主是天經地義的一件事。論身分、論地位,我們乃是祭司,我們應該幹的一行就是事奉神。我們若不事奉神,而去作別的,我們的行業就錯了。這好像醫生不去看病,反而去掃馬路,這是改行了,離開他的本行相差太遠了。 【我願作煤炭】在一個主日學裏,教員講給學生聽:『教會好比火車。有火車頭,有火車軌道,有燈,有笛,有坐椅,正如教會裏面有各種人才,發生各種功用,裝運屬靈豐富,供應人們的需要。請問你們願意作那一部分?』有一位小學生說:『我願意作笛。火車一到,笛就響了,遠遠叫人聽見,不至於受傷。』另有一位小學生說:『我願意作柵。我看火車穿過馬路的時候,時常傷人,作柵是最要緊的。』又有一位小學生說:『我願意作車廂。可以裝著許多豐富的物品,供應各城的需要。』有一位頂小的學生,始終不開口。教員就問他說:『你願意作甚麼?』那位小學生就說:『我願意作煤炭。』教員說:『煤炭有甚麼好處?』他說:『火車沒有煤炭就不能行動。這煤炭從爐門送進去,經火燒過之後,變成炭渣,倒在路旁,並不被人記念,但它卻在隱藏中發生了莫大的能力,推動整部火車。所以我願意作煤炭。』弟兄姊妹,今天在教會中,願意行在人前的人太多了,但是願作隱藏工作的人,是何等的少。在背後為著教會禱告,就像火車上的煤炭一樣。 【回到農場去】有一個窮苦出身的孩子,他的志向是進大學,進神學,然後獻身作傳道人;家境雖然困難,但他總算設法讀完了中學。畢業後身體欠佳,醫生叫他另換一種生活方式。於是他就在農場裏作工兩年。以後他考進了大學!但是求學的現實沒有帶給他平安。主的聲音仍是要他在農村裏作一忠誠的信徒,幫助村子裏的教會。他為了要逃避這個聲音,曾進入極大的爭戰中。終於他抑服了自己的野心,決定回到農場去。十年後,他是農村教會的一位長老。他從來沒有上過講臺,但他的精神和影響給教會帶來了復興。主安排你作甚麼肢體,你就作甚麼肢體。 【為神洗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翁在他遲暮之年,到舊金山海灣邊的生命救助中心從事洗碗的工作。他臨終時,遺贈十五萬元給救助中心,一個貧困無依者的避難所。又捐十二萬八千元給賓州的彌賽亞學院。 聖誕節前夕,這項不尋常的遺贈發表出來了。那時賓州的彌賽亞學院接到一張十一萬元的支票,而且附帶說明另外的一萬八千元將隨之而至。該學院的院長知道捐助人的身份,但為尊重他的遺言,隱藏他的姓名。 賀斯特利校長說,捐助者工作多年省吃儉用,將所賺的每分錢投資在股票市場。這筆錢將用來擴建位於格蘭閃校園新艾森豪學生中心的廚房,以記念一位老人,將許多時間花在救助中心洗碗碟。 【人不能事奉兩個主】神不接受不專一的心,祂是絕對的獨裁。你的心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放置兩個寶座。將崇拜神和崇拜其他的假神混在一起,是一件辦不到的事,正如要把油和水混合在一起一樣的不可能。若基督坐在我們心裏的寶座上,我們的心將不再有空處容納其他的寶座;反之,如果屬世的進來,屬靈的就會出去。 【主手中的一枝筆】榮獲一九七九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蕾沙修女(Mother
Teresa),生前心臟常有毛病,但數十年如一日,每天清早就往印度的大街小巷跑,尋找貧乏饑餓、寂寞孤獨的人,伸出溫暖的手,解決他們的痛苦。她有一個堅強的理念:要將基督愛心之道行出來,讓凡坐在黑暗裏的都看見光,被遺棄的知道有人關懷他們。人問說,以她瘦弱的身體,何來那樣崇高的心志,且能行之以恆呢?她謙卑地說:「我只是一枝筆放在主手中,如何想由祂,如何寫也由祂。」有人問她,神給她最大的福氣是甚麼?回答說:「神給我有機會,一天二十四小時幫助可憐人。」 【有沒有把主放在第一位】在美國,有很多中國基督徒往往因為環境的緣故,靈性冷淡退後,其中原因雖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都是人為的。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由於他自己沒有行在神的旨意中,從而走錯了路,以致到了一個無可收拾的地步;這不能怪環境,只能怪他自己。 比方說,有人為著工作收入較多,就搬家到遙遠的城市,而沒有考慮到那個城市的教會情況如何,以致在新教會中格格不入,於是逐漸變成了一個形式化的基督徒,每天忙於工作,連禱告和讀經都一曝十寒。他的問題出在他從來沒有把主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卻是將他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他所想的,只是如何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如何能有更好的前途,很少去想到如何能多事奉主,如何能使自己的靈性進步。─ 何曉東《培靈什錦》 【寧學撒瑪利亞婦人】戴德生牧師有一次說到某些教會的領袖爭取最高權威的事。他說:「這些領袖以使徒的繼承人姿態出現,顯得十分驕榮。但我寧願當一個撒瑪利亞婦人的繼承者,因為她為了別人靈魂的得救,而忘卻了自己的水壺。」戴牧師的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可說觀察入微。時常教會裏有些人為了爭奪權力、地位,致使他們忽略了對將亡的世界作見證的重要任務。那位撒瑪利亞婦人並不是一個神學家,不過她和主耶穌的際遇,使她情不自禁地要向世界宣佈。由於她熱心的推薦,使得許多人也與她一同信了耶穌。─《清晨露滴》 【討主喜悅的侍奉】 一、認定十架的道路 二、跟隨羔羊的腳蹤 三、清晰聖靈的引導 四、認真努力的追求 1.穩的生命 2.深的隱藏 3.靜的安息 4.愛的活出 ── 王永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