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公义、公平、正直 【甚么是正】正乃指不偏不倚说的。凡事都要适乎中。即如信人好,得有度数;看人坏,也当有分寸。因好中难免有坏处,坏中也常有好处。我们处事要正,就是不偏重那一面,幷且是绝对地注意到各方面,又从各方面来看,把人或事情放在刚刚好的地位上。 这不是属灵或属道德的事,而是性格的问题。作教师的解经,作长老的治理教会,非有『至』的性格不可。性格中如有不正的成分,就不能作出正的事来。好比,不对的水银秤,自然不能平出正的平面来。 ※ 希伯来文的『义』字并不重在道德问题,而是与神的关系是否正确。出九27法老说:『这一次我犯了罪了,耶和华是公义的,我和我的百姓是邪恶的。』原文意思是:『我犯罪,耶和华是站在对的一边,我和我的百姓却站在不对的一边。』 【久借不还的书】张弟兄未得救时,曾在东北服务,借了机关一本分析大全,转赴南京作事。因为该书无处可买,新到机关正需此书参考,便把此书带走。原意暂时借用,竟成久借不还。大陆沦陷,此书也就随着沦陷。信主之后,圣灵指着这罪要去对付,但是原书已与机关一齐沦陷,无法归还。圣灵指明要向以前长官认罪,就写了一封信向以前借书处长官认罪,幷附送『到底有没有神』一本,向他作点信主见证。长官接此信后,深受感动,看了此书,愿意研究信主,不久就得救了。
【公平待人──不轻易猜疑人】 (施达雄) ‧读经:雅各书二:1-6 ‧金句:「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约翰福音7:24) 有个老农夫,每日早出晚归耕作。 有一天,他发现斧头不见了,四处寻找、问人,都没有结果。突然,他脑海中有个念头闪过:「莫非是隔壁那小孩偷的?」 「看他獐头鼠目,准不是个好东西。」他仔细观察那小孩子的动作、神态、举止、言谈,愈看就愈像是个会偷东西的人,「好!我非找到证据不可」。 往后几日,农夫对子孩的态度,常常是咄咄逼人,亳无善意。 半个月后,老农夫松土时,突然在草丛中找到了斧头,他很自责的将它带回家。此后再观察那小孩:无论动作、神情、举止、言谈,竟没有一处像是偷东西的……。 他自责地说:「我怎么这么容易冤枉人呢?」 这故事让我们体会出猜忌、臆测所产生的错误影响--使人产生错误的判断力。 「不轻易猜疑人!」这是基督徒在人际关系中应遵行的原则。 ‧默想:我的心不给偏见留余地。 【正】 (一)正即是正当中、适中、不偏不倚,不只是指不弯曲、不邪说的。 1.主传正道(路廿21)。 2.神的国权是正直的(来一8)。 (二)正近乎中庸之道,不高看,也不低估,不偏左右,大小适中,但不是折中(罗十二3)。 1.按正道行(来十三18)。 2.正直的教训(多二7)。 (三)事奉神的人不可走极端,钻牛角尖,对真理要绝对而持平,对人对事看法判断要不篇不倚,正正好。 1.人都是偏离正路走差了,变为无用(罗三12)。 2.向左向右,主说这是正路(赛卅20~21)。 (四)这不是属灵道德问题,乃是性格问题。 1.对人――爱、热、冷、敬畏、教、责,都要适中。 2.对真理――要两面看,给适当地位。 3.对己――地位、功用要看得合乎中道(罗十二3)。 (五)事奉主的人治理教会,非正不可,偏就枯,歪就倒。 (六)基督是正,那里没有基督,那里就不正。 ──《性格操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