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主题目录

 

解经原则

 

【分辨别人解经正误的原则】不学无术的我,在圣经上毫无根柢的我,对于圣经,颇有求知的心。起头两年,每逢字面不懂的,喜欢问人,人一说就信。后来发生了疑点,因为偶然遇到几处,似乎与某人所解的不合;某人与某人所解,又彼此各异,我到底依从何说呢?那时我心里还有一个可笑的问题,就是「圣经是圣灵默示人写的;某某,又都是有圣灵的,为什么几方面不协和呢?」后来,我明白这问题的答案,有一位信徒也是这样向我说,就是:「圣灵不能将解经的恩赐,只赐给一人。也不敢说,只有一个人的解说,是丝毫没有错误的。若有错误,是发生在人这一方面,不是由于圣灵。」从此我也定了主意:(1)不轻易地以人言为凭,总要用经上的话去对照他。那一天发现一节可以攻破那理由的,那断案就不能成立。(2)果然是理由充足了,我自己尚未经历时,我还要谨慎些必须释然于心始可。纵然各方面解得好,我还未了解,只好当它是悬案(这不是说不信圣经上的话)(3)对于几个不同的解释,都是引圣经为凭的,我查考那一个理由,近乎我的经历,也是我能明了的,我就列在我的研究中,我不表决我是信那一个。(4)不是抱定了自己的断案,去在圣经里找证据,乃是要查圣经各卷所表显的自然的断语。(5)当敬重名人的解释,然而亦当慎查名人的解释。因为名人之名,可以左右人心,万一名人有一点的偏解,我也就随之偏解了。教会之分宗派,这未必不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 李渊如《读经漫谈》

 

【用逻辑方法验证错误】虽不必用逻辑学的法子来解经,但圣经之自然的协和,并不背乎此例。用逻辑的法子,有时可以证明解释者的错误,及译本的不合。例如有的人说:「以诺摩西以利亚等人,是早已复活改变的了;启示录十一章之两传道人,总是此三人中之二人。」在此当分别此三人是否已如林前十五章所说的改变与复活?若是,按此处所说复活与改变,是不能再死的,启示录所说二传道人是必须被杀的,则当然不是此三人中之二人。除非说此三人的复活与被提,并不是林前十五章所说的方讲得过去。又如行传十五章十七节「叫余剩的人,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外邦人」一句,成寄归先生告诉我,「就是」二字,当译作「以及」。用逻辑的法子来试验,这话是不错的。余剩的人,是指犹太人的,─以赛亚书极多如此的说法─不是指外邦人的。译「以及」二字,是犹太人同外邦人,译「就是」二字,岂非说:「犹太人就是外邦么?」  ―― 李渊如《读经漫谈》

 

【错误的解经方法】

   一、断章取义法――忽略其上下文

         对:尊重圣经的权威。

         错:曲解了『权威经文』的真正涵义。

   二、先入为主法――找适合的经节来支持自己的观念和论点。

         对:尊重圣经的权威(表面上)

         错:    1.以圣经为踏脚石或敲门砖,而非根基。

                     2.主观且武断地将人的意见套在经文之上。

                     3.结果建立了人的权威,而非圣经的权威。

   三、唯理主义法――将一切经文合理化。

         对:重视圣经的合理性。

         错:人的理性有限度,不能单凭理性穷尽圣经真理。

   四、虚构故事法――把认为『不合理』的经文当作虚构的故事,或将历史事实断定与属灵真理毫无相关。

         对:属灵真理重于文字叙述,『目的』重于『手段』,『核仁』重于『外壳』。

         错:    1.目的与手段不可分离,不能建好了房子就不要地基。

                     2.只达目的,不择手段,结果反而破坏了『真理』的可信度。

                     3.真理是可以经历的,但虚构法却将它们分开。

   五、纯历史学术法――把圣经当作纯粹研究圣经人物的史学资料。

         对:承认圣经故事的真实性。

         错:忽略了史实资料中的属灵意义和目的。

   六、灵意解经法――对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加以灵意化。

         对:圣经常用一些形体来传递属灵真理。

         错:常越过了以文法和历史为基础的解释,导致不正确的推理。

   七、字句主义法――坚持经文一定要照字面来解释。

         对:害怕降低圣经的纯度,因此强调字面。

         错:    1.经文中常有喻意的句子,不能从字面解释。

                     2.字面并不等于史实,喻意并不等于虚构。

   八、预表主义法――认为旧约的每一点滴都是预表新约的。

         对:认明旧约是新约的预备。

         错:把旧约中一切鸡毛蒜皮的芝麻小事都看成新约的前影。

 

【正式开车之前须先学习交通规则】人们在驾车前,先要学习交通规则,然后向政府申请考取牌照。此举乃保障司机本身及行人的安全。在公路上,无人能漠视法例,鲁莽驾驶。我们不能随意在上行路往下开车,在学校附近地点高速行车,甚至不依交通灯号。

         同样,人们在解经前,需要懂得运用解经的规则。不然,有时也会害己又害人。

 

【解经须先分辨圣经三项主要真理】在建筑物中安装新电线时,首先把一截截的金属管安装好,让电线可穿过管子;然后,从箱到箱,从一个电路接头到另一个,拉着一段段既长且粗的绝缘电线。每段电线包着三条比较细的电线,每条幼细电线已经绝缘,分成红、黑、白三色。

         当要把两段电线接在一起时,必须小心翼翼地按颜色分开接,不可随意把红线连接黑线,或白线连接红线,或黑线连接白线,只根据简单的规则,就是电线只按电流规律接驳──红连接红、白连接白、黑连接黑。如果混乱了三种线,电源一开启,便会造成不幸。

         解经的道理亦相同。三条真理的主线贯串整本圣经──救恩真理、教会真理及国度真理。我们必须清楚辨别各条真理主线,心思上常把它们分开,只在正确的地方和适当的用途上才把它们放在一起。把各主线真理混为一谈,只会使思绪纷乱。

 

【解经的原则】

   一、真理的性质

         1.绝对性

         2.贯通性

         3.进深性

         4.两面性

         5.双重性

         6.范围性

         7.活用性

   二、解经的法则

         1.以经解经

         2.以明解暗

         3.鸟瞰全局

         4.字灵并重

         5.寻求反证

         6.不可强谬(彼后三16;赛廿八7;耶廿三36;林后四2;箴卅6;启廿二18~19;申四2)

         7.正意分解(提后二15)

   三、疑难的解释

         1.考查原文

         2.研究背景

         3.应用彚典

         4.参考注释

         5.比较要道

         6.依从原则

         7.印证圣灵

── 田雅各《怎样读圣经》

 

【解经守则】

   一、『按着正意分解』(提后二15)――原文『直直的割切』,意即不可扭曲,不可混杂

   二、『没有可随私意解说』(彼后一20)――『不可只照该处经文的意思』,意即不可断章取义。

   三、不可『强解』经书(彼后三16),意即不作没有把握的解释;遇难明白的地方不要勉强解释,可以暂且将它放在一边。

   四、『不可谬讲神的道理』(林后四2),意即不可指鹿为马,以假为真,以误为正,骗人骗己。

   五、不可『加添甚么删去甚么』(启廿二18~19),意即既不过份,也无不足,乃恰如圣经所言。

 

【解经原则】

   一、解释圣经的总原则『照你的话赐我悟性』(诗一百十九169)

         1.本节的『话』在原文是『劳格斯』(logos)

         2.『劳格斯』乃是原则的话,是富有思想的话,是有系统且完整的话

         3.正如神所创造的宇宙是由几个重要的定律控制着,『劳格斯』也有定律

         4.要明白并解释神的话,并不在圣经以外

         5.人的解释会错,但神的话绝对不会错

   二、解经的定律之一:平铺直叙的原则

         1.科学如何凭观察宇宙,找出定律来解释神的创造,照样我们也能凭考查圣经而找出解经的定律(诗一百十九899196)

         2.圣经的话一解开,就发出亮光,能使简单的人明白(诗一百十九130)

         3.平铺直叙的原则(The Direct Statement Principle)──千万不要把圣经弄复杂了

               (1)简单而清楚的话:

                     a.创一章只用76个希伯来字交代了宇宙和人的起源

                     b.应尽量按字面解释和领会,不得已才用寓意或灵然解(如罗十二炭火,约四食物,诗一百十九18眼睛)

               (2)真理是建立在准确的根基上,特别是有关福音的真理

               (3)字句与灵意需要平衡──要准确也要活泼

   三、解经的定律之二:平行陈述的原则

         1.听完神所说的一切话(箴十八13)──不可草率下断案

         2.把许多『经上又记着说』(太四7)的话放在一起来看

         3.神的话是加而又加,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赛廿八10)

         4.『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卅六9),要从一处话中的光看见别处的光

               (1)例一:比较太廿五14~30和路十九11~17(前者分配不一,赏赐一;后者分配一,赏赐不一)

               (2)例二:比较弗五18~20和西三16~17(被灵充满即被话充满)

               3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