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撒迦利亚书第九章拾穗

 

【亚九1耶和华的默示,应验在哈得拉地大马色(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华)。

         有些人认为第九至十四章并非出自撒迦利亚手笔。然而,第一至八章和第九至十四章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不同的风格绝对不是

主张不同作者的决定性论据。我们若接受预言的言论是有效的,这里提到希腊是将来支配各国的势力的话(九13),是没有问题的。──《雷氏研读本》

         914章包含两个预言,讲以色列民所盼望的将来弥赛亚国度的来到。911章是第一次,1214章是第二次。

    9章预言外国要服在神的权力下。弥赛亚(基督)会降临(九9)。“哈得拉”在亚兰国(今叙利亚)北境。“大马色”(今大马士革)是亚兰国首都。下半句“世人”一词原文为“亚当”(即人)。“亚当”和“亚当”写法很相近,容易混淆,因此有译本作“亚兰”。──《启导本注释》

         「默示」原意为负担。「负担」大致为主人对仆婢或下属交付的差使责任,要他们来承当。承受者完全是被动的,应命而遵行,不容推辞与卸脱,也无选择的余地(参阅耶二十9;路十二4950)。

         「默示」含有紧急的意味、严正的立场,重要的档,先知必须传递,应当澈底执行这传递的任务。──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默示」(massa)原意「举起」,却有多方面的涵义(1)恐吓性的圣言(oracle)或预言(Prophecy)(参耶廿三33-40)(如Lowe);(2)恐吓性的宣告(utterance)(如Hengstenberg);(3)一个使人心情极其沉重的预告。——马有藻《撒迦利亚书诠释》

         默示massa)。“预言”(见赛13:1注释)。

         哈得拉。可能是叙利亚靠近哈马斯的亚述碑铭中的Hattarikka

         应验在。大马士革将成为“默示”的目的地。信息所斥责的就是这座城。

         眼目。含义不明。七十士译本为“耶和华观看人类,观看以色列各支派。”RSV版的译法“亚兰的各城市都属于耶和华”需要更改希伯来语中两个相似的字母。──SDA圣经注释》

         「默示」:原文是「重担」,又可翻译为「神喻」相当于是「启示」的意思。

         「应验」:原文是「安息之所」、「休息」,意思应该是「神的话语临到」。

         「哈得拉地」:旧约其他地方没有出现此地名,但亚述的楔形文字碑文中出现过此地。此处在哈马的北边,是此处提到的地名最北的一处,也在叙利亚境内。

         「大马色」:「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

         「世人」:原文与「亚兰」(叙利亚)相近,这里也有可能是抄写的错误而应该指「亚兰」。

         「眼目」:原文与「城市」相近,也有可能是指「城市」而非「眼目」,原文型态是「阴性单数」,因此解释成眼睛可能比较好。

         「仰望」:也有可能是神的眼睛「看」这些地方。

         9:1 可能是指亚述人终究要成为神的子民,或者是神要注视亚述与以色列各支派。

         ◎有人把第九章分成三段: 9:1-8 描述弥赛亚降临之前的景象。9:9-10 预示弥赛亚来临时的声音。 9:11-17 弥赛亚亲自讲话应许祂的百姓将要成就的事。──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1 哈得拉与大马色】哈得拉不见于其他圣经记载,但是在主前第八世纪中叶新亚述帝国的文献,经常以哈塔瑞卡(Hatarikka)出现。哈得拉位于阿勒坡与哈马之间的奥朗底河上游。这是波斯称为「阿巴尔拿哈拉」(横跨河水之地)的辖区最北端。大马色掌控了奥朗底河与叙利亚沙漠之间的东北部辖区。当时,大马色与哈得拉皆为波斯国的省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九1~2首句原作:「耶和华默示的话临到(或针对)哈得拉地,停在大马色」。

         下句亦可译为「因为耶和华的眼目注视世人,如注视以色列各支派」。

         「默示」:这字原有「重负」之意,用于预言时意味神审判的严厉。

         哈得拉、哈马:为叙利亚城市。

         「大马色」:为叙利亚首都。──《串珠圣经注释》

 

【亚九1~2哈得拉、大马色、哈马位于何处?有何事迹?】

答:哈得拉--意即包围,为古时一城名,与大马色、哈马并提,在亚述的碑文中同有记载。这地系属来兰所管辖,与大马色相去不连。亚兰亦有被称为哈得拉地,其原因不太清楚。这哈得拉一名,有人认为是亚兰某王;有人说是指亚兰之神;又有人认为是亚兰之城或地区。虽然确实的地址未高详,但作者认为最后一点的见解,是极为可能的。大马色--意即审判者,位于黑门山西肥沃的高原上,高出海面二百三十丈,为古代叙利亚的一座名城,离耶路撒冷四百里,建立在平原的中间,四围以外各三十里,有亚罢拿、法珥法两河的水由平原经过,为古代的一个大商埠(结二七18)。亚伯拉罕的仆人以利以谢,是这大城的人(创十四15,十五2)。这城原是亚兰的京都,被大卫王攻克以后,便在这城设立防营,亚兰人给他进贡(撒下八56,代上十八57)。到了所罗门年间,琐巴人利逊兴起,在大马色立国,作亚兰人的王,常与以色列人为敌(王上十一2325)。新约时代,大马色为阿拉伯人亚哩达王所管辖,亚哩达亦隶属于罗马(林后十一32)。保罗曾在大马色的路上,蒙主的光照,大受感化(徒九全)。大马色自古到今仍是一个通商大埠,现常称为大马士革Damascus者,即叙利亚之首都也。哈马--意即要塞,系属亚兰地方的一区域,位于利巴嫩山的北境,又名哈末(意温泉,创十18,书十九35)。按神所定古时以色列人要得的产业,此地是属于北疆之内,所以摩西打发十二个人窥探迦南地时,一直上去直到哈马(民十三21,摩六14)。关于哈马的事迹,圣经记载甚多(撒下八9,代下八4,王下十四28,赛十9,耶卅九5,四九23,五二9)。――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亚九1~8 哈得拉地” 。即哈他利加(Hattarika),在哈马附近。这段经文描绘亚历山大大帝横扫叙利亚(1,2节上),跟着来到腓尼基(24节),最后到达非利士的略图(58节)。但耶路撒冷将得以幸免于难(“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8节)。──《雷氏研读本》

         耶和华惩罚敌国:本段1-5节所提及的地方(叙利亚,腓尼基,非利士)   都是以色列被掳前的世仇;这些国先后衰亡,表明神要使所有敌国降服归化。──《串珠圣经注释》

 

【亚九1~十一179:1-11:17此处著作的时间引起许多不同的看法, 9:13 中似乎希腊渐渐成为强权,而不是早期希腊还不足以威胁以色列人的早期。这样,这段著作的时间很可能是公元前四百多年,与玛拉基书相近。当然,即使与前段相距数十年,这段还是有可能是撒迦利亚所著,只是前段是年青的时候,此时已经年老。──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九2和靠近的哈马,并推罗、西顿,因为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

         “哈马”:在圣地北,属边塞地方(民十三21;书十三5;士三3)。“推罗”、“西顿”:属腓尼基,都是海港。──《启导本注释》

         哈马可谓应许地的边界(民十三21;书十三5;士三3),在阿摩司的时代算是一个大城(摩六2),在阿立坡(Aleppo)与大马色之间的重要通道。

         推罗与西顿,是腓尼基的城,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二城是多数,但是智慧只指单数。推罗西顿为两个城,但动词是单数,可能将这二城视为一体,一个完整的单位,因为二者常相提并论。──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哈马。大马士革以北约189公里的一座城市。

         推罗,西顿。关于第3,4节所描述的推罗,以及对推罗和西顿的惩罚,见结26-28章注释。撒迦利亚的描写与以西结的详细描写十分接近。──SDA圣经注释》

         「哈马」:位于「Orontes」河边,是应许之地的北界( 13:21 13:5  3:3 )。

         「推罗、西顿」:是腓尼基的城市,是位于以色列西北方的地中海海港。这两城常常被视为一体,所以后面的「智慧」用单数。──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2 主前第五世纪初的哈马】哈马可以是地区或是城的名字,位于奥朗底河沿岸,大马色以北一百三十哩外。哈马在当时若是如某些学者主张是一省分,其疆域可能包括奥朗底河与地中海之间的地区。哈马完全没有主前第六与第五世纪的考古学资料。──《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2 主前第五世纪初的推罗与西顿】这两座城代表利坦尼河与地中海之间的腓尼基各省。推罗与西顿是港口城市,对波斯的西方军事活动非常重要,可是有关该时期这两座城市的资料相当少。──《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九2~4「推罗、西顿」:地中海旁腓尼基的海港,以经商与政治手法驰名。

         有关推罗城的防卫及没落,见结29:18; 26-28:19及珥3:7-8注。──《串珠圣经注释》

 

【亚九3推罗为自己修筑保障,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

         推罗虽以智慧著称,但是过分骄妄,为先知们所指责。他们的财富的确惊人,数量很大,好似尘土一般。尘沙是在天气干燥的时候,而泥土却在潮湿的时候,所以无论晴雨,沙尘与泥土必比比皆是。他们财富也那么多,几乎是遍地黄金。「推罗」原意为盘石,他们的防守之事尤其完备,地势又居高临下,可说固若金汤,但是他们在神的审判之下,必都归毁灭。──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保障」:防水墙,推罗王希兰建立的,长800公尺、厚度约8公尺。──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九3~4“保障”。繁荣的海岛城市曾经历数次冗长的围城而幸存下来。但由于神的介入(4节),她在亚历山大围攻五个月之后便被毁灭了。──《雷氏研读本》

 

【亚九4主必赶出他,打败他海上的权力;他必被人烧灭。

         公义的主必施行审判。「权力」可能指财富,神将他们的财富全都扔在海中。「权力」也可指军队,使他们全军覆没,好像埃及的军队被覆没在红海之中。这样他们海上的权力全都消灭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权利」:「力量」、「财富」、「军力」。

         公元前722年,亚述包围了五年才使推罗臣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于公元前572年包围了13年还是失败。公元前332年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攻入推罗城内,屠杀领袖,掳居民为奴隶。──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九5亚实基伦看见必惧怕,迦萨看见甚痛苦,以革伦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萨必不再有君王,亚实基伦也不再有居民。

         “亚实基伦”、“迦萨”、“以革伦”及“亚实突”(九6)都是非利士的大城,位于海旁平原。──《启导本注释》

         非利士人听见推罗的毁灭就大受惊惶,尤其是以革伦,是在这四大城市最先受祸的,她虽在极北端的地区,竟首当其冲,令人难解。──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亚实基伦」、「迦萨」、「以革伦」、「亚实突」:都是非利士的主要都市。此处没有提到「迦得」,其可能与犹大合并了。

         公元前734-701年间,亚述人几度攻入非利士各城,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更将非利士的居民与领袖掳走,使非利士人无法再独立。犹太人被掳归回后,非利士地区的居民十分混杂。后来亚历山大大帝花了五个月攻入迦萨,屠杀居民一万人,其余都掳为奴隶。──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九5~6「亚实基伦」、「迦萨」、「以革伦」、「亚实突」:非利士沿海的大城市。

         「私生子 ...... 亚实突」:自尼布甲尼撒粉碎非利士的自主权后,这些城市的居民与外族人通婚,变得人种混杂(参尼13:24)。──《串珠圣经注释》

 

【亚56 主前第五世纪初的非利士城镇】古时的非利士地区,如今称为亚实突省。迦萨是波斯攻打埃及的基地,亚实基伦则是繁荣的港口城市。从亚实突的考古发现来看,该城在波斯时代相当发达,但是历史资料则付之阙如。──《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syncBible ref=9:5-7>

【亚九5-7  这四个城市的命运如何?】撒迦利亚提到非利士的四座重要城市,因为他们犯下大罪和拜偶像。亚实基伦、迦萨和以革伦会遭毁灭,亚实突将被外邦人占领。那些残留的人便融入以色列,成为一个新的支族,如同耶布斯人一样。大卫攻克耶路撒冷时,并没有消灭耶布斯人,而是把他们纳入犹大族中。──《灵修版圣经注释》

 

【亚九6私生子必住在亚实突;我必除灭非利士人的骄傲。

         “私生子”可译“杂种民族”。亚述和巴比伦国都先后多次攻打和掳掠过非利士,以色列民被掳归回本土之日,非利士地已失去它政治上的独立,居民混杂。“亚实突”即新约时的“亚锁都”(徒八40)。──《启导本注释》

         「私生子」照犹太拉比的解释,是指乱伦所生的,正如亚扪人与摩押人。「非利士人的骄傲」是指他们的狂妄,尤其是他们妄自尊大,而且过分着重他们外面的荣华,以赛亚严责迦勒底人的狂妄(十三11),以西结斥责埃及的骄傲(卅二12),何西阿责备以色列的骄傲(五5)。骄傲无疑是罪恶(赛十六6;番二10;结七20)。非利士人的骄傲是指他们夸耀国家及政治之独立主权,但他们很快就会消失。──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私生子。非婚生子女或外族人(见申23:2注释)。──SDA圣经注释》

         「私生子」:「混杂的民」、「私生子」,特别是指乱伦的结果。──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九7我必除去他口中带血之肉和牙齿内可憎之物。他必作为余剩的人,归与我们的神;必在犹大像族长,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

         「带血之肉」:原文作「血」,这与「可憎之物」,是指律法中犹太人禁吃的食物(见串)。这些食物的终止,表示非利士人将归顺犹太人,正如原居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在大卫统治下成了以色列的国民一样(见撒下24:18-23)。──《串珠圣经注释》

         “可憎之物”即神不悦纳为祭的生物,和“带血之肉”,都是以色列民不可以吃的。本节意思是,神使非利士人归化犹大,成为他们一分子。

    “耶布斯人”的比喻,是以大卫攻打耶路撒冷的历史为背景。大卫并没有在攻城后把耶布斯人完全铲除,但吸收他们成为犹大国中的一部分。神对“以革伦人”(非利士人)也会如此。──《启导本注释》

         非利士人是敬奉异教的神,他们吃祭偶像之物,是带血的肉,和可憎之物(参阅赛六十五4及六十六317)。这样他们怎可与犹大人来往,因为这是神的子民完全禁忌的,所以神为他们除去,使他们也蒙洁净。

         「族长」应译为一族,一族以千人为单位,当然余民不止千人,且有族长管理,他们仍有自主的权利。以革伦人必如耶布斯人。耶布斯人原为耶路撒冷的居民,当大卫攻取那城,并不杀灭他们,却使他们与犹大人同化,归属他们(撒下五6-9;代上十一4-9)。──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无疑指异教喝祭牲之血,或吃带血祭物的习俗。以色列人是禁止吃血的(申17:10,12)。

         可憎之物。见赛66:3,17

         归与我们的神。余剩的人将放弃偶像崇拜,加入以色列。

         族长'alluph 。改动元音的标点,就可译作“千”,“家族”或“支派”(见民1:1610:4;撒上10:19)。凡归向主的人,将成为犹大支派的一员。

         耶布斯人。耶布斯人原来住在锡安的要塞。这个民族没有完全被消灭,而是成为奴仆(王上9:20,21)。先知这样对比的意图不清楚,也许是预言非利士将被纳入以色列的版图。──SDA圣经注释》

         「带血之肉」:律法禁止吃带血的肉。

         「可憎之物」:应该是指律法规定不洁之物。

         「像族长」:意思是「成为一个支派」。

         「耶布斯人」:大卫攻取耶路撒冷时,并未灭尽当时城内的居民耶布斯人,而是让他们同化归为以色列人。撒下 5:6-9  代上 11:4-9

         ◎自马加比时代以后,已没有所谓的非利士人,因此很可能如同此处预言所说的:非利士人已在犹太人中遭同化;但此处也可能只是预言,指那地区的人遭受苦难之后要回转归向耶和华。──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7 血与禁忌的食物】此处说的是非利士人按照犹太律法改变他们的饮食。以色列人不能吃没有放血的肉(见:利十七1112的注释),而且有哪些肉可以吃,或不可以吃的规定(见:利十一章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7 以革伦像耶布斯人】约书亚征服迦南地时,耶布斯人是耶路撒冷的本地人。他们掌控耶路撒冷,历经数世纪的士师时代,直到被大卫征服。没有什么经文提及他们到底是融入以色列人,还是被消灭(见:撒下二十四18注释)。学者认为离耶路撒冷西南方二十哩、离地中海十五哩的梭烈山谷(Sorek Valley),其中的「米克纳遗址」就是以革伦,该处有四十公亩的下城、十公亩的上层遗址,还有两公亩半的「卫城」。以革伦盛产橄榄油,有上百处榨油厂。一九九六年发现一块碑文,年代为主前七世纪,允为首宗西部闪族的非利士方言使用腓尼基文字的例子。尼布甲尼撒于主前六○三年毁灭以革伦,之后即鲜有人在该处居住。──《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九8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使敌军不得任意往来,暴虐的人也不再经过,因为我亲眼看顾我的家。

         「我家」:指神的选民以色列(耶12:7; 8:1)。──《串珠圣经注释》

         “我家”指神的殿。广义指圣城。这预言应验在希腊亚历山大大帝身上。伊索士(Issus)战役之后,他降服了九16所记诸城,遣兵返国,没有伤害耶路撒冷。──《启导本注释》

         「我家」必指圣殿,但可能有更大的范围,包括整个的地土(正如耶十二7起及何八1,九15。)从此异族的军队不可再践踏犹大的地土,因为耶和华自己守着(参阅亚二5),强权也无法来侵占,因为有祂的眼目来看顾(本章1节也有这涵义)。

         「安营」是军事名词,军队停顿在那地方驻防。四围安营是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营(民二34;出十八5;撒上廿六5;诗卅四78)。这样就阻止了敌人来侵。──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我必在我家的四围安营。神将保护以色列人脱离仇敌的手。

         经过。指敌人对各地的袭击。

         我亲眼看顾。现在神看顾以色列,愿意帮助她(见出3:7,9)。──SDA圣经注释》

         「我家」:可能指「圣殿」或「耶路撒冷」或「犹大地」。

         「安营」:军事名词,指军队「驻防」。

         ◎亚历山大没有进攻耶路撒冷,也相当善待圣殿和犹太人。──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九9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

         这伟大的预言在耶稣基督第一次降临的时候已经得到完全的应验,那时祂在棕榈主日以以色列君王的身分荣耀地进入耶路撒冷(太二一4,5)。与亚历山大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弥赛亚是“公义的”,祂给人带来“拯救”,并且祂为人“谦谦和和”。“驴的驹子”。直译作:母驴的儿子。──《雷氏研读本》

         「你的王」:指百姓所盼望的弥赛亚。

         「施行拯救」:原作「被拯救」,即得胜之意(参诗33:16)。

         「驴的驹子」:即少壮的驴。

         主耶稣骑驴进耶路撒冷一事,正应验了这里的预言。(见太21:5; 12:15──《串珠圣经注释》

         新约引用本节的预言于主基督身上,因祂骑着驴驹子进耶路撒冷(太二十一45)。这位众民所等候仰望的君王和亚历山大大帝大不相同,祂“谦和”、“公义”、“施行拯救”。──《启导本注释》

         王骑着驴驹,可谓十分谦卑的姿态,通常是骑马,表明英勇的战士。

         「施行拯救」是指耶和华的作为,或是耶和华藉他所作成的工。他是谦和的,毫无骄傲与狂妄。这是弥赛亚所特有的态度,柔和谦卑,好像摩西的温和(民十二3),也像仆人受苦时那种的忍耐(赛五十三4)。──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大大喜乐。呼吁锡安欢喜快乐,因为借着她的君王弥赛亚的来临,所应许给她的救赎将要实现。

         公义saddiq)。 在《旧约》出现200多次。一般译作“公义”或“正义”。还用来指弥塞亚。耶利米宣布:“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祂将被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sedeq,与saddiq同一词根)”(耶23:5,6)。有人认为saddiq也有“胜利”的意思(见RSV版)。因为凡获得自己权利的人就是胜利的人。虽然这种解释与上下文吻合,但不一定准确。公义的品德是弥赛亚的主要特征。基督在人性中表现了完全的品格。祂要把这个品格赐给凡因信而接受祂的人。“人的义就像污秽的衣服”(赛64:6)。但耶稣是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1:30)。

         拯救。源于yasha`。是“耶稣”的词根(见太1:1,21注释)。

         谦谦和和地。关于弥赛亚的这个特征,见太11:29;腓2:5-8

         骑着驴。关于这个预言的应验,见太21:1-11注释。──SDA圣经注释》

         「锡安的民」:原文是「女儿锡安」。

         「谦谦和和」:也可以翻译为「贫穷的」、「困苦的」、「谦和的」。

         「骑着驴」:在士师时代,王子骑驴并不罕见( 5:10  10:4  12:14 )。不过根据公元前1450年左右的巴卡石碑,王子通常是骑马。

         「驴的驹子」:「小驴」。──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9 国王骑驴】在古代近东国王骑骡子很寻常(见:王上一33),然而这里指的是普通的驴。亚喀得文虽然有国王驾驴的例证,但绝不是皇室的座骑。新国际本将这里的动物译作「驴驹」,与士师记十4士师的儿子骑的动物一样。以驴为座骑,代表谦卑,而非尊贵。──《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九9~109~10 21:1-11  12:14-15 引用这一段。 9:9 已经在耶稣进耶路撒冷的时候应验了, 9:10 却还没有应验,应该是在末日应验。──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九10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和耶路撒冷的战马,争战的弓也必除灭;他必向列国讲和平,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

         由于以色列在弥赛亚第一次降临的时候拒绝了祂,这个有关普世和平的预言,要等到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才得到应验。──《雷氏研读本》

         「以法莲」:代表北国以色列。本节暗示弥赛亚的王权是不赖军力建立的,包括了昔日的北国与南国,且临到全世界。从这海到那海:即从地中海到死海,代表从西至东。

         「大河」:即幼发拉底河。──《串珠圣经注释》

         “以法莲”代表北方以色列的支派。“耶路撒冷”是犹大国首都,代表南方犹大。本节预言弥赛亚降临后所成就的伟大光景,以色列与外邦交好,止息干戈,国境更是大大扩张。“从这海管道那海”:指红海到地中海之意(诗七十二8)。──《启导本注释》

         本节有三大要项:

         一、王必除灭一切有关战争的工具利器,因为这是末事的现象,战争必定止息。

         二、王必向列国讲和平。和平是因他公义而建立的。

         三、他统治普世的权力,因为耶和华所设立的王是普世的。

         「大河」是幼发拉底河,圣经译词为伯拉大河。──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除灭。预言战争的最终结束。以法莲和耶路撒冷分别代表北方以色列王国十个支派和南方犹大王国的两个支派。他们组成了整个犹太民族。

         列国。以色列所有的敌人最终将被消灭(珥3:1-17;番14:1-9)。

         地极。预言弥赛亚王国普世的统治。──SDA圣经注释》

         「大河」:就是「幼发拉底河」(圣经名称为「伯拉大河」)。──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10 战弓】主前第七世纪(以撒哈顿)的亚述作品中,神祇折断敌人的弓,是形容征服。在这节经文,同样的行动却表示防止未来有战事。圣经其他经文以将刀剑打成犁头,表达同样的观念(见:赛二4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10 这海到那海】此处没有说出名字,例如地中海与死海,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意指包含一切土地的宇宙之海。──《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10 河流到地极】「河流」一字加定冠词,通常是指幼发拉底河。此处没有定冠词,因此泛指河流。在亚喀得文学,宇宙大河称作阿普苏apsu),与地极正好成对比。「地极」用来指人所知道最遥远的地方。──《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九11锡安哪!我因与你立约的血,将你中间被掳而囚的人,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

         「立约的血」:百姓与神立的约以祭牲的血为凭据(见串),故百姓于被囚中仍可有指望(见12)。

         「无水的坑」:即古时之监牢(参创37:23-24),代表被掳或其他困境。──《串珠圣经注释》

         “从无水的坑中释放”:指从死亡里救出来,因为在无水坑中人会渴死。──《启导本注释》

         圣约是用血订立的,所以圣约的血就更有意义,是以献祭的血使圣约有效,如亚伯拉罕的约(创十五9-11),摩西的约(出廿四5-8),在会幕中每日献祭,表明继续的更新,作为续约之用(出廿九38-46)。

         「从无水的坑中释放出来」是指以色列人被掳的状况,神拯救他们免致死亡。──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因与你。神对与祂立约的百姓说话。

         立约。可能从广义上指在伊甸园与人所立(创3:15),后来又重新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创22:18)。这个约被称为新约(来8:8-12)。

         释放出来。指仍被掳在异乡的以色列人。──SDA圣经注释》

         「立约的血」:除了此处以外,只出现在 24:8

         「被掳而囚的人」:可广泛指当时还被掳于国外的犹大之民。

         「无水的坑中」:古时常常把人囚禁在无水的井中。在此表示身心均受苦害(如约瑟或耶利米) 37:24  38:6 。也与10:1-12 的雨水与宽阔相对。──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九11~12这里应许那些仍住在巴比伦的人得到复兴和祝福。“你立约的血”。大概是亚伯拉罕之约,因该约用了一个血祭来认可(创一五9,10),但也可能指摩西之约,该约要求许多血的献祭。“无水的坑”。用作囚牢的旱水坑。──《雷氏研读本》

         这是给那些仍然居留在巴比伦的犹大人的应许,他们一样可以得到复兴。──《启导本注释》

 

【亚九12你们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转回保障,我今日说明,我必加倍赐福给你们。

         「转回保障」:即返回保卫安全之处(参亚2:5)。──《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虽被掳,成为被囚的,必仍有指望。他们必从祸坑里从淤泥中被拉上来(诗四十23)。他们有指望,因为耶和华没有把他们丢弃,仍旧救赎他们,使他们回到保障,得以安全。

         「加倍」原指头生的特权(申廿一17),是指悲痛之后补偿的喜乐(赛六十一7)。「加倍」未必指数量,而是指性质,表明十分多,无法胜数,多而又多。──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转回。神呼吁分散在国外的流亡者回来。锡安是神所保护的堡垒,是祂拯救的象征(见弥4:8)。

         被囚而有指望的人。回归的流亡者认为自己是环境的囚徒。但神向他们保证得救的盼望,只要他们认真听从祂的话(亚6:15;见太7:24-27)。

         今日。面对不幸的状况。

         加倍。参赛61:7──SDA圣经注释》

         「保障」:「堡垒」,「有围墙的城」,此处指的应该是「耶路撒冷」或泛指更广泛的「犹大地」。不管指哪里,都是表达归回的人要进入耶和华的保护之下。──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九13我拿犹大作上弦的弓,我拿以法莲为张弓的箭。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攻击希腊的众子,使你如勇士的刀。

         「希腊」:原文作「雅完」(参创10:2; 66:19)。此处的预言于玛加比时代犹太人起义、挣脱希腊统治一事上得到应验。──《串珠圣经注释》

         「众子」指居民,锡安的居民要去攻击希腊的居民,希腊原文作「雅完」,原属雅弗,是雅弗的儿子(创十2)。耶和华激发他们,即唤醒他们,以能力充实他们,使他们有力来攻击希腊人,在主前175163年玛可比战争,确有耶和华的大能,使他们抵挡希腊的侵略。──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拿犹大作上弦的弓。这里描写神是准备参战的战士,以犹大为弓,以以法莲(以色列)为箭。

         激发。直译为“我将兴起”。

         希腊(原文作雅完)。可能代表驱逐犹太人的国家(见珥3:6)。──SDA圣经注释》

         「犹大」指南国,「以法莲」指北国。如弓之于箭合作无间不可或缺。

         「雅完」:指远方未知之民、化外之民。 10:2,4  66:19 ,在此应该指「希腊」。

         ◎有学者认为这里是马加比革命(公元前175-163年)时,以色列人挣脱希腊统治的事情。在死海古卷中找到的一份希腊文十二先知书(大约公元前75年),发现第八及九章之间没有中断( 8:19-9:5 ),因此这里所说的应该是预言,而不太可能仅仅一百年的时间就翻译成希腊文还被当重要文献保存下来。另有一份希伯来文的碎片,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50年,更说明了这里记载的比较可能是一个预言而非后人增补的。──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13 主前第五世纪初的希腊】这里所用的希伯来字「雅完」,可能就是希腊文的「爱奥尼亚」,亦即土耳其西海岸与爱琴海诸岛的希腊地区。爱奥尼亚希腊人在主前第一千年纪以先就在此定居,主前第八世纪则有他们与亚述人来往的证据。到了撒迦利亚的时代,希腊已经与波斯交战(见:斯二1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九13~16先知生动地描写神如何使用选民作攻击列国的工具并征服邦国。

         「上弦的弓」、「张弓的箭」、「勇士的刀」、「弹石」:这些作战的兵器在此比喻战争;自然界的景象(如闪电,旋风)则形容神的显现。──《串珠圣经注释》

 

【亚九13~17这里预言犹太人在马加比时期(主前第二世纪)打败希腊(尤其是安提阿古依比芬尼[Antiochus Epiphanes])。──《雷氏研读本》

         预言犹大要打败希腊。“锡安哪,我要激发你的众子”:主前二世纪马加比时代,犹太人揭竿起义,脱离了希腊的统治。“攻击希腊的众子”:希腊此时已分裂为四,统治巴勒斯坦的为叙利亚的塞硫古诸王。其中安提阿哥伊比法王对犹太人极其残暴,要消灭其民,主前168年曾在圣殿祭坛上献猪,设立祭坛敬拜宙斯,又禁止行割礼,不准在圣殿中敬拜,且焚烧旧约圣经。马加比率众英勇起而反抗,击败敌人,取得独立约一百年。──《启导本注释》

 

【亚九14耶和华必显现在他们以上,祂的箭必射出像闪电。主耶和华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风而行。

         耶和华显现,是表露祂的忿怒,祂断不以有罪为无罪,祂的审判必然急速而行,好似闪电与旋风,所以无人可以逃避。这是祂公义的作为,在历史中施行,却以自然的景象来说明,更加生动活泼,事实上祂是自然与历史的主宰,这二者都启示祂的公义。──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必显现。这里用诗歌的语言描写耶和华的干预。参诗18:14

         旋风。参伯37:9──SDA圣经注释》

         「他的箭必射出像闪电」:描述神所要攻击的目标,没有能够闪避得及。

         「吹角」:在古代战争,吹角是为激起战斗意识,要攻击敌人之信号。耶和华的吹角表示神亲自降临。

         「旋风」:通常被形容为神的作骑。参考  6:1-5  鸿 1:3 4:13  66:15 ──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14 神圣战士】神祇以天兵的形像,制服敌军的神祇。亚述的战争之王是匿甲,伊施他尔是女战神。迦南的巴力与巴比伦的玛尔杜克也是神圣战士。在这种世界观中,人类的战争只不过代表了众神之间的争战。不管人类或强或弱,只要神明法力强大,就会胜利。当神明出现,特别是在战场,常有雷电交加伴之。从苏美人的《因南娜的颂词》、赫人有关风暴神的传说,到亚喀得与乌加列的神话,神明总是向敌人发出雷霆万钧的审判。巴力则手执霹雳。赫人与亚述国王形容自己是神的工具,也使用雷电措词,对着触犯条约或阻碍帝国扩展的对象发出雷电的攻击。──《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九14-17所罗门政权之后,王国分成北国以色列(或称以法莲)和南国犹大。这里先知预言,以色列南北两国总有一天会统一。本章前一部分是说神如何帮助百姓避免战祸;在这里神阐明在战争无法避免时祂会出来帮助百姓。犹太人会胜过希腊人(9:14-16),这也是神的百姓在末后最终胜过邪恶的象征。──《灵修版圣经注释》

 

【亚九15「万军之耶和华必保护他们;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他们必喝血吶喊,犹如饮酒;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

         「弹石」:指用投石器射出的石块(参撒上17:49)。

         「践踏弹石」:可能指敌人所发的弹石射不中他们,亦可译作「靠弹石征服」。

         「他们必喝 ...... 满了血」:原文为「必吃喝闹嚷嚷,如同喝酒;盛满满如同祭碗,如同祭坛角湿透着血。」(参吕译)。这可能是描写选民凯旋后的庆功宴,亦可能是借用野兽撕吞掳物,啜饮其血,以及祭坛四角浇满祭牲鲜血的境况,象征百姓彻底挫败敌人。──《串珠圣经注释》

         “弹石”:指古时在战场上投击,敌人的石弹。本节是说:在神的保护下,以色列全胜仇敌。──《启导本注释》

         「弹石」:指「敌人射出来的石头」。

         「他们必吞灭仇敌,践踏弹石」:吞灭践踏弹石。原文没有「仇敌」。

         「喝血吶喊,犹如饮酒」:原文没有「喝血」,而是「如饮酒般又喝又吶喊」或「醉酒程度到发酒疯的喊叫」。

         「他们必像盛满血的碗」:饱足如盛满的碗。原文没有「血」。

         「又像坛的四角满了血」:犹太人奉献酒与油在坛的角。原文没有「血」。──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15 洒祭坛四角的碗】祭坛的四个角洒上祭牲的血,因此碗里装的是血。用碗作比照,表示流血众多。──《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九16当那日,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看祂的民,如群羊拯救他们,因为他们必像冠冕上的宝石,高举在祂的地以上。

         当那日,是末事的情况,耶和华神必看祂的民如群羊。

         他们在神眼中那么珍贵,好似冠冕上的宝石,在神的地土上发出光辉。

         冠冕(nezer)的字根(nazar)是「分别」、「成圣」,不仅君王有冠冕,而且大祭司也有冠冕(出廿九6,卅九30;利八9)。当以色列恢复祭司的职分,甚至有华冠戴上(亚三1-10)。以色列再恢复他们的荣华。──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拯救他们。形势将发生变化。被践踏和压迫的人将成为冠冕上的宝石,闪闪发光。

         高举在他的地以上(高举云云或作在他的地上发光辉)。直译为“闪烁的”,“闪耀的”。──SDA圣经注释》

 

【亚九17祂的恩慈何等大!祂的荣美何其盛!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

         形容弥赛亚国度的繁荣和太平。──《串珠圣经注释》

         「建壮培养」原意为「结果」,他们不但使种族延续,而且很精壮优秀。可见这里有物质与属灵的福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他的恩慈。这里颂赞大能的救赎者耶和华。

         五谷。谷和新酒代表丰收。神让祂的子民回归以后,将丰富供应生活上的需要。──SDA圣经注释》

         「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荣美何其盛」:可以翻译为「他是何等善!何其美!」,指的很可能是以色列而不是神。

         「五谷健壮少男;新酒培养处女」:丰收的程度,使五谷与新酒充足,不止年长者能满足享用,少男少女也可以自由享用,以致少男健壮、少女容光焕发。

         ◎那些被囚但未放弃希望的人会被释放出来,而并非因环境变而自甘堕落自暴自弃没有指望的人( 8:24-25  8:2-3 )。那么在苦难中的我们是否仍可以存有指望呢?是否期待神将我们从无水的坑中囚犯摇身一变而成皇冠上的宝石呢?──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九  先知发出的预言,这样熟悉?在何时应验的呢?还有呢……】哈得拉大概是亚兰北部的一个城市。本卷书最后六章所记载的信息是撒迦利亚晚年时发出的。这些信息指向弥赛亚和祂的再来。这些预言部分在弥赛亚第一次来临前,或许是在亚历山大大帝在位时已应验了;部分则是在弥赛亚在世上时应验的;其他的将会在祂再来时应验。亚兰、非利士和腓尼基,这些欺压锡安的国家将要被辗灭。应许中的锡安君王第一次是像仆人一样骑驴驹而来,但第二次来的时候,则是有权威的君王和审判官。──《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