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亚书第一章拾穗 【亚一1】「大流士王第二年八月,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 “第二年八月”即主前520年十至十一月。“易多的孙子”。原文作:易多的儿子。“儿子”可解作后裔,在这里却解作孙子(比较7节)。──《雷氏研读本》 「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即公元前五二○年,阳历十至十一月间。此时哈该先知已对百姓讲完第二个信息(该2:1-9)。──《串珠圣经注释》 “八月”合阳历十至十一月间,神首次召撒迦利亚传达祂的话语,劝勿效以民列祖离背神招罚,速速回头,遵神命令,重建圣殿。──《启导本注释》 『易多』字义『在指定的时候』;『比利家』字义『耶和华必祝福』;『撒迦利亚』字义『耶和华必记念』。合起来『在指定的日子,耶和华必祝福,耶和华必记念。』 「大利乌王」一致认为是Darius Hystaspes, 第二年应为主前520年。哈该的信息是在该年七月及九月,那么撒迦利亚的,正在这中间,八月。八月(在王上六38)称为「布勒月」。 「耶和华的话」可说是先知书的必有之方式,强调先知的职事,而这职事是出于耶和华,这是话语的职事。 「儿子」通常可作「后裔」,即指孙子,或曾孙。再参照尼希米记第十二章十六节,易多族有撒迦利亚。撒迦利亚是归易多族的家系。这里尼希米记载祭司与利未人的家谱,重点全在于祭司的出身。这些祭司的家系是指被掳在外邦的人们。「撒迦利亚」其名为「耶和华必纪念」,主所纪念的,是那些被掳的以色列人,祂继续地眷顾他们,向他们施恩。这位复兴的先知,为宣告以色列民族复兴的信息。──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八月。在被掳以前称为布勒月(王上6:38)。后来称为赫舍汪月,就是现在的10-11月。 大利乌第二年。公元前520年。──《SDA圣经注释》 ●「大利乌」:「主」的意思,指Darius Hystaspes 。 ●「大利乌王第二年八月」:公元前520年,犹太人归回本土已经十七、八年了。八月开始于阳历十月二十七日。 ●「易多」:易多是祭司
尼 12:4-7 。 ●「撒迦利亚」:意义是「耶和华顾念」,这是旧约中很普遍的名字。 ● 拉 5:1
6:14 中提到撒迦利亚是「易多的孙子(原文是后裔)」。1:1 中提到他是「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易多」列在跟约书亚与所罗巴伯自巴比伦回来的祭司与利未人之中
尼 14:4 ,所以撒迦利亚很可能就是一个祭司。──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1 年代小注】撒迦利亚将他的神谕日期交代得很精确,一如与他同时代的哈该。他的事工始于主前五二○年十一、二月,与哈该有一个月的重迭期。──《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一1 易多】提到自己的族谱,若是列出好几个名字,最后一个通常是最重要的。尼希米记十二4提到一位易多,是主前五三八年第一批与所罗巴伯归回的祭司。如果这里的易多是同一个人,那么撒迦利亚就是出身于显赫的祭司世家。──《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一1~6】预言以强烈呼吁百姓悔改作开始;悔改是得著书中之祝福的先决条件。──《雷氏研读本》 呼召国民回转悔改:先知劝勉百姓悔改归向神(3),警告他们勿仿效列祖悖逆神(4),以免重蹈覆辙,受神惩罚(5-6)。──《串珠圣经注释》 ● 1:1-6 中出现四次「万军之耶和华」。──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2】「耶和华曾向你们列祖大大发怒。」 以民列祖背逆,招来被掳巴比伦刑罚,宗教和政治中心耶路撒冷被毁成荒场(主前587年)。──《启导本注释》 因以色列人背叛神、敬拜偶像。 耶和华是发言人,「你们」是对象,必指以色列人,在第三节才指明。 「你们列祖」似乎是纯然客观的,不若先知以赛亚那么直接说出,耶和华曾说,「我向我的百姓发怒。」(赛四十七6)但是此处先知撒迦利亚是在回顾历史的往事,耶和华曾用灵藉从前的先知教导列祖,只是他们不肯听从,故此万军之耶和华大发烈怒(参阅亚七11、1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大大发怒(qasaph)。这是一个强调词,常译为烈怒(见申9:19;赛47:6)。──《SDA圣经注释》 ●「耶和华大大发怒」:只有一次是向列国发作 1:15 ,其余大部份都是对其列祖,但是并未说神的忿怒向衪的听众发作,因他们仍有时间悔改。 ● 1:2 本节原文只有五个字,强调愤怒的意思。──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3】「 所以你要对以色列人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神的子民虽然外面有追求和服事,但心却远离神(太十五8;约五39~40)。 「耶和华如此说」是先知的常用语,强调先知发言的权威,是出于耶和华,必有能力,使听者不可轻忽,必须十分虔恭,严谨地听受。 「说」字多次出现(4、14、17,七7),可译为「宣告」(如14节之中译词)。「你们要转向我……」这是命令词,类似的话也在以赛亚书(四十四22):「你当归向我。」神必施行救赎。「转向」或「归向」都是指悔改。以色列人必须在为罪的忧苦寻求神。──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转向。神很喜欢百姓悔改,得到祂的悦纳,以便可靠地进行重建圣殿的工作(见本卷注释)。撒迦利亚经常强调需要悔改归正(见亚3:7;6:15;7:7-10;8:16,17)。 耶和华如是说。这个短语重复了三次,是为了强调。──《SDA圣经注释》 ●「转向」:指「悔改」。──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3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表明神是非常严正,严肃、严厉,且带凓权威,有绝对全能的力量和命令,人必须要谨慎且敬畏地领受这一项正式公义的宣告。 ——唐佑之《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 【亚一3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说的」在翻译上是一种叹息,极轻微的声调,充满了温柔怜悯,有时甚至带着安慰,也像悲怆的叹息,表示神非常失望,难过,因为祂的选民失败了!这属神的人却没有注意神的话语,没有追求祂的道,不能符合祂对我们的要求,这便是耶和华的叹息。——唐佑之《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 【亚一4】「 不要效法你们列祖。从前的先知呼叫他们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回头离开你们的恶道恶行。』他们却不听,也不顺从我。这是耶和华说的。」 “从前的先知”,如以赛亚、耶利米和以西结,他们都曾为巴比伦的掳掠预先发出警告。──《雷氏研读本》 “从前的先知”:例如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都曾劝勉百姓回头(赛四十五22;耶十八11;结三十三11)。──《启导本注释》 这仍是历史的回顾。列祖是在被掳前的以色列人,他们有先知的劝导,只是他们不肯听从。迦利亚发出呼叫的声音,吁求以色列人,悔改。但是他得着的反应,似与被掳前先知同样遭受拒绝。──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列祖」:指「被掳前的以色列人」。 ●「回头」:原文与「转向」一样。 ●你们要转向我,我就转向你们(被 玛 3:7 引用)-不是转向神的律法或生活方式,而是神自己,过去就可一笔勾消( 赛 44:22 )。 ● 1:4 引用耶利米的话 耶 35:15
18:11 25:5 的话(回头离开)。──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5】「 你们的列祖在哪里呢?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吗?」 列祖与先知都已逝去了,但神的话语永远长存,这必是先知所强调的。这原是修辞的问题,并不希冀答案的。但是如果有答复的,那该是说出他们的消逝。列祖在那里呢?有的被掳而去,有的已经离世了,我们再听不见他们的声音。现在只有后世的人来说:「我们列祖犯罪,而今不在了,我们担当他们的罪孽。」(哀五7)但是先人的罪孽要后世的人来担当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先知所着重的,却是当代的人,不可效法列祖,不能再重复他们的过失。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先知与列祖同样是必死。如果说死亡是罪的刑罚,那不该是先知所遭受的,因为他们受命于神,为神的工作劳力,有灵感与新力量,但是他们并非可以永远存活的。惟有神是永存的,祂的目的也是永远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你们的先祖。要想一想他们的命运。不要让他们的不幸发生在你们身上。 永远存活。先知和他们传道的对象都是会死的。但他们的话出于神。这些话是永存的,定能实现。 ●叙利亚译本将「那些先知能永远存活吗?」当成是百姓对先知的反驳。不过不管这句话是来自百姓或先知,答案都应该是「死了、不能永活」,亦即列祖与先知都死了,但神的言语却是永恒的。──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5~6】这里的概念是:要留意神的话,因为先知虽然会死去,神的话却长存,而证明它长存的,就是当中警告的实现。──《雷氏研读本》 以民的列祖和警告过他们的先知都已过去。“他们”指被掳以前的以民和被掳期间的后裔。“他已照样行了”:神说的话应验,他们受到刑罚。先知要听众回顾往事,切勿重蹈覆辙。──《启导本注释》 【亚一6】「 只是我的言语和律例,就是所吩咐我仆人众先知的,岂不临到你们列祖吗?他们就回头,说:『万军之耶和华定意按我们的行动作为向我们怎样行,他已照样行了。』」 「我的言语和律例」:指有关神刑罚恶行的律法。 「他们就回头,说 ...... 照样行了」:意思是列祖受到惩罚,承认神的确按他们的恶行报应他们。──《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言语是永存的,祂的话是在律例之中,借着先知临到列祖。「临到」列祖,是十分严重的情形,因为「临到」原意为「击打」如(诗六十九26)击打仇敌。列祖果然无法逃脱耶和华的审判。结果,列祖们在灾祸中,真的看见神话语的真实。众先知真的有力量促使他们悔改。「回头」、「归回」、「转向」都是指悔改,是本书卷首语的钥字,道出主题(The Key
thematic word),是旧约重要的用词。──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临到(nasag)。参创44:4;申28:2,15,45。神的言语和律例最终将带来可怕的惩罚。 悔改(shub)。王上8:47译为“回心转意”;结14:6,18:30译为“回头”。本节也可以这样译。──《SDA圣经注释》 ●「回头」:也指「悔改」,原文与「转向」一样。 ●「临到」:「赶上」,打猎用语,表示神的咒诅追赶犯罪者,直到抓住他,施以惩罚为止。 ◎先知用百姓才刚刚经历不久的「被掳」来提醒百姓要悔改。──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7】「 大流士第二年十一月,就是细罢特月二十四日,耶和华的话临到易多的孙子、比利家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说:」 “十一月”。发出第一章1至6节之悔改呼吁后的三个月和哈该书二章10至23节的话说出之后,百姓悔改了。──《雷氏研读本》 「十一月」:即今阳历一、二月间。 「细罢特月」:巴比伦月分名称,为被掳的犹太人所采用。此时哈该已说完最后一个信息(该2:10-23),百姓业已悔改并积极建殿。──《串珠圣经注释》 “大利乌第二年十一月”:阳历主前519年一、二月间。“细罢特月”:巴比伦历法中的月分名,犹太人在巴比伦居住近七十年,已采用其名称。──《启导本注释》 此处如同本书的开端,先列日期,是在同一年的十一月,在三个月之后。细罢特月是巴比伦历法的名称,九月是基思流月(七1)。那时当撒迦利亚预言的日期,是大利乌王的朝代,但是波斯仍沿用巴比伦历法。迦南的历法却没有提说。犹太早失去国家的独立主权,他们完全在异邦统治之下。但是在这外国的处境之中,以外国语文的影响之下,看见耶和华神的工作,究竟神是在管治普世的权能中。祂是万国的神,是历史的主!──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细罢特月二十四日」:是巴比伦的历法的名称,「细罢特月」就是十一月。波斯沿用巴比伦的历法。此日是阳历公元前519年二月十五日,是初春的时间。还是雨季,但已经可以在户外活动了。 ●「二十四日」:圣殿开始重建是在六月二十四日
该 1:15 ,而哈该在九月二十四日两次得到神的话
该 2:10,20 ,撒迦利亚在十一月二十四日看到异象。──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7 年代小注】该异象出现于第一则神谕后的几个月,日期定于主前五一九年二月十五日。由于这一轮异象之后才出现第二个日期,我们应当以此作为异象的架构,焦点集中于圣殿的重建。所以说,异象就在新年──古时候建造或是修补圣殿的动工日──前一个礼拜发生,绝非偶然。再者,有些学者主张大利乌王于主前五一九年长驱直入埃及,确保埃及依然对其效忠,而犹大人民担心的就是这些军备,因为他们不确定会受到什么要求与待遇。──《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一7~17】番石榴树中间神的使者:迦利亚看见犹大有神的使者看守,知道选民虽然受到外邦压制,但神仍切切关心他们,并要使他们复兴。──《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夜间所见八个异象中(一7~六8)的第一个,都是在一夜之中见到,异象和梦不同,是人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中所见(看四1)。 神的子民受压迫,陷在痛苦中,欺压他们的国民却得享安逸。先知在异象中看见犹大有神的使者看守,知道神非常关心祂的子民,一定会重施怜悯,恢复圣殿,复兴犹大城邑。──《启导本注释》 【亚一7-17 神的异象中出现的马象征甚么?】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这个人是耶和华的使者(1:11)。马和马的颜色都是神介入世界管治的象征。对于各种颜色的意义虽难以确定,不过红马常常与战争有关连,白马则代表胜利。──《灵修版圣经注释》 【亚一8】「我夜间观看,见一人骑凓红马,站在洼地番石榴树中间。在他身后又有红马、黄马,和白马。」 撒迦利亚的八个异象,全都在同一个晚上看见(直到六8)。异象跟做梦不同,在异象中,人是清醒的。那“人”是“耶和华的使者”(11节;参看创一六10的脚注),与解释异象的天使不同(9节)。“番石榴树”。高约三十英尺的常青树。“黄马”。红褐色的马。──《雷氏研读本》 「一人」:这人就是11节所提的「耶和华的使者」。 旧约圣经常提到作为神特别代表的一位使者(见串20)。 「洼地」:大概是圣殿附近的地方。 「番石榴树」:或译作「桃金娘树」(吕译)。此树常绿,生长于巴勒斯坦及地中海地区的潮湿山谷中。 「黄马」:可能是粟色或红褐色的马。这里马的颜色大概与启示录6章所说的无关。──《串珠圣经注释》 “一人骑着红马”:他就是11节的“耶和华的使者”,与和先知说话解释异象的天使不同。站在番石榴树中间骑着红马的是神的代表(看创十六7,9;出三2)。“番石榴树”:一种生长于巴勒斯坦山谷中的长青树,高约十公尺。“红马、黄马和白马”:可能是传信息的使者。──《启导本注释》 『洼地』指属灵光景低落;『番石榴树』指神的子民。 先知在夜间看见异象,「夜间」有冠词,可译为「今夜」。他在观看,必指异象。在异象中,先知看见一个人骑着红马,这个人是谁呢?作者没有交代清楚,可能是指「与我说话的天使」(9节)。 「洼地」可能指汲沦谷,在欣嫩谷毗邻。也可能指城内的低洼地带。另一个可能性是王园(王下廿五4),在王的花园,可栽植这类番石榴树。七十士希腊文译词为阴处,即在岚影之下,必有高山之处。七十士译本将「番石榴树」译为「山岚」(horeon)此处先知是否指实际的场合,或只是异象中的情景。 这里的马匹有三种颜色:红色、黄色、白色可指战争与和平的表征。──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红」是代表鲜血、争战、「白」是纯洁、得胜、「黄」在中文该翻为混杂,即斑点,不红不白。这些马是表明世界在烽火中,没有太平安全,战争是末世的现象。——唐佑之《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 我见到。第一个异像是要让人相信神复兴祂子民的慈悲旨意。异教的国家终必倾覆。不管以色列的现状如何,只要人尽到自己的本份,神仁慈的旨意定会实现(见亚6:15)。 红色的马。先知没有解释颜色的意义,故无需猜测。 番石榴树。一种开白色花的常青植物,其芳香性果实可以制作香料。这种树在巴勒斯坦很常见。 洼地(mesulah)。“深渊”,“悬崖”。这里可能是地名或山谷。 黄马(seruqqim)。或“栗色”,“鲜红色”。颜色的意义不明显。注释家曾作过不同的猜论。如说三种颜色代表巴比伦,波斯和希腊三个属世的势力。由于异象的讲解者没有提到这方面的预言特征,我们最好不要对颜色进行解释,把它们理解为各组使者就行了。──《SDA圣经注释》 ●「夜间」:原文前有定冠词,应该翻成「今夜」或「那一夜」。 ●「洼地」:「峡谷」,可能是在耶城的东边的汲伦溪谷(The Valley of Kidron)或耶城南方的欣嫩子谷(The Valley of Hinom)。 ●「番石榴」:是当地主要的果实之一,广泛的被当成食物,也被当成是爱情药剂(催情剂)使用。 ●三色,可能未必有特别的含意。 ●「红马、黄马和白马」:原文都是复数,表达这是三种颜色的骑兵队,而不是单一匹马。──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8~17】异象的意义是:虽然以色列受欺压,但神仍然很关心祂的子民,并且祂会复兴他们。──《雷氏研读本》 【亚一9】「 我对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甚么意思?」他说:「我要指示你这是甚么意思。」 「与我说话的天使」:与上节提到的使者不同,乃是解释异象的天使。──《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虽然不明白他所看见的异象,在被掳以后,先知似乎不能直接领受神的信息,他们需要有天使解释,说明真实的涵义(参阅但八10)。在以西结书中,解释的先知似乎是很熟悉的(参阅八3起,四十3起)。在本书,解释的使者必负十分重大的责任(一19,二3,四1、4、5,五5、10,六4、5。)天使明确地说:我要指示你这是甚么意思。没有他的解释,异象的信息并不清楚。──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与我说话。指讲解的那位天使。把他与“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人区别开来(见10节),那人也被称为“耶和华的使者(第11节)。──《SDA圣经注释》 ●「与我说话的天使」:可能是另一个天使,或者就是「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天使。──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9 天使引领的异象】天使不仅传达神的信息,也解释信息,并且回答有关信息的问题。因此,我们在但以理书八16看到,加百列有解说异象的能力。从古代多神主义的脉络而言,神明的使者通常就是阶级较低的神明。在美索不达米亚,有努斯卡与卡卡作为神明的使者,希腊神话则有赫米斯发挥相同的功能。巴比伦末代君主拿波尼度在梦中看到一名年轻人显现,解释他所看见的天上兆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一10】「那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人说:「这是奉耶和华差遣在遍地走来走去的。」 本节的「人」即「耶和华的使者」(见11)。──《串珠圣经注释》 那站在那里的,就是骑着红马的,是否就指这天使呢?这是奉差遣的,不只是一个,而是几个。这些骑不同马匹的,是奉耶和华差遣,他们受命来从事巡逻的工作,细察地上的实况。「在遍地走来走去」是神使者的工作,撒但自承是其中的一个(伯一6,二1、2)。这些使者是被称为「神的众子」,在耶和华面前侍立,是天上的圣会。(在王上22章及赛6章也有描述。)但是本处(10节),似乎不是天上的圣会,而是天使在地上的工作。──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亚一10 受差前往遍地】波斯以马骑信差知名。这些人每天在帝国境内来往奔波,维系着古代世界最有效的联络网脉。蕃石榴树则点出宫廷花园的景象。波斯国王喜欢在朝廷旁种满绿树,在那里接见访客或是问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一11】「那些骑马的,对站在番石榴树中间耶和华的使者说:“我们已在遍地走来走去,见全地都安息平静。”」 神的巡逻报告是: 全地“ 安息平静”。即外邦列国仍然繁荣,而且自信安全,以色列却被蹂躏。──《雷氏研读本》 「全地都安息平静」:虽然波斯帝国在大利乌登基时叛乱四起,但不久即平定,帝国呈现太平景象,惟犹太人仍深受外敌欺压(拉4:7-16)。 然而神曾应许震动天地、倾覆万国,高举选民 (该2:6, 21-22) , 所以下文即记载耶和华的使者就此提出疑问。──《串珠圣经注释》 “全地都安息平静”:此时的波斯帝国政局已趋稳定,一片升平气象(15节),但犹大地仍在外人统治下呻吟(参拉四12~16)。──《启导本注释》 使者显然是在领导的地位,向那些骑士索取报告。这天使或是只站在番石榴树中间的那位,或是骑着红马,却站在那里,没有行动。在他身后还有三种颜色不同的坐骑,他们有巡行的动作,回来报告。 现在他们的报告,见全地都安息平静,如那洼地一样。「安息平静」原来只一个字,指没有战争与任何军事行动。没有战事,就有平安(参阅士十八7「安居无虑」)。这与战争是相反词,安静、平安的涵义(参阅结十六42,卅八11;赛六十二1;耶四十七6~7)。耶和华是战士,祂必不静默息声(赛六十二1,在耶四十七6~7)刀剑入鞘,才安靖不动。现在先知撒迦利亚听见的,是全地不在战事的状态。──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平静」:大利乌王在位第二年统一了波斯帝国,为地上带来和平。 ●「安息平静」:原文表示「没有军事行动」的意思。──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11 波斯的和平】正如皇家传讯兵向层峰报告一切平安无事,传讯的天使也向他们的主宰报告。大利乌如今稳坐王位,平息了纷扰不已的叛乱,对帝国是件好事,对犹太人则是恶耗。他们原先以为波斯帝国即将垮台,如此重建大卫王朝有望,因而雀跃万分;现在都幻灭了。再者,如果大利乌王借境犹大前往埃及(参一7注释),骑马的使者可以向犹太人担保,波斯大军过境不会招惹麻烦。──《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一12】「于是,耶和华的使者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恼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城邑,已经七十年;你不施怜悯要到几时呢?”」 “七十年”。圣殿荒废七十年(主前586~516年)。──《雷氏研读本》 「七十年」:此为先知耶利米所预言犹太人服事巴比伦的年限(耶25:11-12; 29:10)。此年限可指犹太历史中两段时间: 1.从犹大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纳入版图(主前六○六年)起,至波斯王古列下旨让犹大归回故土(主前五三六年)止; 2.从圣殿于尼布甲尼撒王手下被毁(公元前五八六年)起,至圣殿重建竣工(主前五一六年)止。 就算按第二种计算法,神惩罚犹太人的七十年亦应快要结束。──《串珠圣经注释》 “七十年”:看《耶利米书》二十五11~12;二十九10。并参《代下》三十六21注。犹大亡国,以民被掳,此时百姓已回归故土。──《启导本注释》 这里天使哀叹的话,说明地上并无真实的平安。他看到这样现象,感到失望,他是为以色列人发出哀求。「到几时呢?」是个人哀歌或团体哀歌的语调,常在圣殿中敬拜时的祷语,所以这也成为祭司的用语。 「要到几时呢?」既是哀歌的修辞,那并不需要得着答案。事实上这里已经指出确定的期限,「已经七十年」。如果准确的计算,自586年败亡,至今520年。尚不到七十年,但这已近乎约略的整数。神怎么还不施行怜悯呢?怜悯是咒诅的相反词,神的咒诅应该止息了。犹大的败亡虽在586年,但巴比伦实际准备攻取,是在三、四年前,他们先围困耶路撒冷城,所以他们这七十年五月,七月禁食,是为纪念神公义的审判(七4、5)。──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不施怜悯。神的子民处在危险与沮丧之中。圣殿依然荒凉,耶路撒冷仍是废墟一片。 犹大的城邑已经七十年。有人认为这是指耶利米所提到的七十年(耶25:12;29:10)。也有人从见异象的公元前519年(见亚1:7注释)追溯到公元前589/588年,即尼布甲尼撒攻打耶路撒冷的时候(见王下25:1注释)。──《SDA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使者」:指「天使」,不过有些地方也可能是指「三一神的第二位(也就是耶稣)」。 ●「七十年」:应该是由公元前586年圣殿被毁开始计算。耶利米首先预言(参 耶 25:11 ),而但以理也相信那时耶路撒冷荒凉的年数也快满了(参 但 9:2 )。 ●「怜悯」:复数,代表多方的怜悯。 ◎天下太平正好对照出以色列没有圣殿与城墙的荒凉景象,显得特别的凄凉,因此天使会回头向神呼求:以色列为什么还没蒙怜悯?──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13】「耶和华就用美善的安慰话,回答那与我说话的天使。」 耶和华就用好话来安慰天使,但是这并非在异象可以看见的,是否他能听见神的话语呢?也许是天使向他解说一番,但他真正体验的,是以下的异象,有画面、有动作、有进展,给予他具体的解释,使他能全然明白。 美善的话也可译作怜恤的话,天使求神的怜悯,神就给予怜恤。这也是欢悦的话,有鼓舞的作用。但是这些话主要的目的在于安慰。「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对耶路撒冷说安慰的话。」(赛四十1、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美善」:恩慈。 ●「美善的安慰话」:也可以翻译成「怜恤的安慰话」。──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13耶和华就是美善的安慰者】安慰与怜悯同义,是神内心的叹息和焦急,而且说到耶和华神「心里火热」,又说神「不单安慰锡安,也拣选了耶路撒冷。」我们可见神是怜悯的,是心里火热的,火热是忌邪之意,祂火热即击打那些作恶者和仇敌们。 对锡安说安慰话。安慰有两个字,一是指神有迫切说不尽怜悯的心赐;另一个是摸到他们的心意。我们的主就是这样,作为教会工人的也该如此。——唐佑之《神的荣耀与教会更新》 【亚一14】「与我说话的天使对我说:“你要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 现在天使不仅向先知解释,而且命令他:你要宣告。宣告就是第四节的呼叫。这是先知的职责,应扬声宣讲神的信息。 耶和华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祂向锡安施怜悯,使归回的人们有物质的供应,仓里有榖种,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都要结果(该二19)。──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极其火热。参珥2:18。 锡安。这里显然指耶路撒冷全城(见诗48:2注释)。──《SDA圣经注释》 ●「火热」:「狂热」、「热心」、「嫉妒」。与 出 20:5 忌邪的神及 赛 9:7 耶和华的热心同一字根,这个字表达耶和华中有丰盛的爱与强烈的情感,但也因为忌邪而带来刑罚。──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14~17】神指出祂仍爱以色列(14),且甚恼恨那些压制以色列的列邦(15),祂又预言耶路撒冷及圣殿将获重建,得以兴旺繁荣(16-17)。──《串珠圣经注释》 ●14~17本异象包含七个特点,似乎也表达出后面异象的大纲: (1)大发热心( 1:14 )-第六、七、八异象; (2)恼恨列国( 1:15 )-第二异象; (3)重回耶京( 1:16 )-第三异象; (4)圣殿复建( 1:16 )-第五异象,圣殿主前516年完工; (5)城市必建( 1:16 )-第三异象;尼希米于圣殿完工后60多年后完成城垣; (6)城邑发达( 1:17 )-第三异象; (7)坚定拣选( 1:17 )-第四异象。──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15】「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因我从前稍微恼怒我民,他们就加害过分。」 “他们就加害过分”。虽然外邦列国被神使用来惩罚以色列,但他们试图把以色列歼灭的做法却是太过分了。──《雷氏研读本》 「安逸」:指高傲无顾忌(参诗123:4)。 「加害过分」:昔日神因百姓的罪稍微恼怒他们,藉外邦施以惩教,但那些充当神施罚工具的国家却大肆暴虐,几乎灭绝神的子民。──《串珠圣经注释》 神对以色列民的刑罚,是惩治性的,只属暂时,等他们觉悟后,便予以安慰(赛五十四7~8)。但为神使用惩罚以色列民的那些国,却矫枉过正,暴虐横施,过分加害。 “安逸”:强大自恃,自以为安稳永不动摇。──《启导本注释》 耶和华的热心,向耶路撒冷施怜悯,对外邦却表明祂的恼怒。以前以色列人犯罪,违背神,神必须施以刑罚,加以管教,甚至藉列国外邦的手,来对付祂的子民,因为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但是列国的行动太过分,他们因此狂妄,迷信武力,肆意加害,尽侵略与压迫的能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列国。或众国。 安逸。见第11节注释。虽然神因以色列的罪而惩罚了他们,祂只是“稍微脑怒”,并准备限制祂的惩罚。而“列国“却过了神的旨意,要永远奴役以色列人(见赛10:5-19)。──《SDA圣经注释》 【亚一16】「所以耶和华如此说: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圣殿(“我的殿”)在主前516年竣工(比较结六15)。“准绳”在毁灭或重建之前用来量度耶路撒冷(在这情况下,应是后者)。──《雷氏研读本》 「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准绳」于建筑时供量度用;本句意指耶路撒冷必获修葺重建。──《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如此说。有三大要项依次列出。 第一,耶和华要转回,祂要祂的百姓转回,祂就归向他们(3节)。在以赛亚书有十分生动的描述,耶和华回到锡安,有凯旋的行列,行经旷野的道途(赛四十1起,四十五20起)。耶和华的归回,是表明祂仍继续施恩,仍施怜悯。 第二,「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圣殿重建,是哈该主要的信息,撒迦利亚既是同时代的先知,也必以此为重点。圣城的恢复,从圣殿重建做起。 第三,是重建耶路撒冷城,准绳拉起来,为重建的最初步骤,先作量度,再可建筑,准绳在圣经中有两种相反的涵义:建设性的与破坏性的两样可能。──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准绳必拉在....」:重建的最初步骤,必须先量度,才能开始重建。 耶 31:38-39──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16 重建的状况】以斯拉记第三章记载了主前五二○年以前的圣殿施工进度。祭坛当然已经立在地基,开始运用,但是以斯拉记三10的奠基日期并不十分明确(参:拉三8注释\cf0 )。重新奠基也不无可能。──《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一16~17】16-17节的预言日后局部应验了:四年后圣殿的重建竣工;稍后尼希米重建城墙,使百姓重回耶路撒冷居住;两约之间玛加比时代,犹大脱离外邦的辖制,得以独立。不过,预言的完全应验仍有待弥赛亚国度来临之时。──《串珠圣经注释》 拉“准绳”为施工前必须有的测量步骤,象征耶城的复兴。民众听到先知的信息,激发起热心,恢复重建圣殿工程。“我的城邑”指犹大地的城邑。“拣选耶路撒冷”:看二12;三2。这里预言的几件事大半在基督降生前应验。新殿于四年后完工(主前516年);未几,耶城的城垣获准重建,犹太人可以返城居住(尼六15~16;十一1~2);在马加比主政时,犹大有短暂独立。──《启导本注释》 【亚一17】「“你要再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城邑,必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 「我的城邑」:指犹大众城邑。──《串珠圣经注释》 这些正可说耶和华美善的安慰话。本节必继续上节的信息。在第十四节:你要宣告,在本节:你要再宣告,是重迭的,也是连续的。 第十二节「犹大的城邑」,至本节「我的城邑」。神热切的关怀更加明显与深切。「丰盛发达」原意为丰满得流溢出来,好似田野的丰盛一般。 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是以赛亚书第四十章的话。「安慰」一词在七十士译本作怜悯,与第十二节的用字相同。──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丰盛发达」:此原文多半解释成「失败、分散、涨溢」,但在此处是解释成「涨溢」、「丰盛发达」的意思。──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18】「我举目观看,见有四角。」 「四角」:在旧约角象征力量或国家,于此代表打散犹大的敌人。有学者认为「四角」象征历史上犹大的四个敌国(参但2:36-44; 7:3-7),或是泛指四方八面的敌对势力(参2:6)。──《串珠圣经注释》 “角”是牛羊用以自卫的武器,代表能力。在圣经中常用“角”来代表外邦君王(但七24;启十七12)。这里的“四角”代表那曾叫以色列、犹大和耶路撒冷分散的四个国家:亚述、埃及、巴比伦及玛代波斯(19节)。也可以是散处四方的敌对力量或者一个国家的象征。──《启导本注释》 「我举目观看」不仅在此,也出现在第五章一节及第六章一节。先知所看见的,不像第一异象中有人物、动物与植物,这里只有一种对象。 在此处的角,为政治与军事的力量(19节),也象征各国的权力,如摩押的角(耶四十八25),又可指以色列支派的力量,如申命记(卅三17)预言约瑟的命运:「他为牛群中头生的,有威严。他的角是野牛的角,用以抵触万邦,直到地极。这角是以法莲的万万,玛拿西的千千。」──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角」在圣经中惯指力量或可表国度(诗廿二21,如中文之「角力」、「摔角」),尤是军事力量(参王上廿二11;弥四13;但八20-21;摩六13;申卅三17;耶四十八25),亦代表国家(如但八3);「四角」按天使的解释,是打败分散以色列的国家。── 马有藻《撒迦利亚书诠释》 ●「角」:指「政治与军事力量」。如
诗 22:21
王上 22:11 弥 4:13
摩 6:13 其中 耶 48:25 「摩押的角砍断了」形容摩押的败落;约瑟支派以「野牛的角」来形容(申 33:17 )。 ●「四角」:应该是泛指外邦国家的政治、军事势力总和。而不是代表特定的四个国家。──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18 四角】美索不达米亚的国王或神祇戴的头冠,常有突出的角,或是浮雕。有时,角会一重重迭起来。亚述巴尼帕的皇宫里的人首飞狮,椎形头冠上就浮刻了三对迭起来的角。至于四有什么意义,则难以确定。有人认为代表四个帝国的起落(参:但七17注释),或是指地的四极,那是敌人出没之处(参:结七2注释)。从建造圣殿的脉络来看,更令人信服的看法是,角的象征意义源自祭坛的四角。以色列人回归不久,即已立好祭坛(参一16注释),但是因为圣殿重建而必须挪开。──《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一18~21】“四角”。折磨和“打散”以色列的外邦势力(也许特别指亚述、埃及、巴比伦和玛代波斯)。“匠人”。神用来倾覆以色列之仇敌的民族和国家。“威吓”。这异象加强创世记十二章3节的警告和应许。──《雷氏研读本》 第二个异象让先知看见过去毁坏以色列的邦国,现在也要为别国所击打。──《启导本注释》 【亚一18-21 四只角、四个匠人代表了──】这四个角是欺压以色列人的世界四大强国──埃及、亚述、巴比伦和玛代波斯。这四个匠人是神用来推翻以色列之仇敌的国家,神兴起他们来惩罚欺压以色列的国家。──《灵修版圣经注释》 【亚一19】「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这是甚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打散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 「犹大,以色列」:分别指南国和北国。──《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以色列”:指南国和北国。──《启导本注释》 角是权力,是表征国家的力量,政治强盛,军事力量壮大,足以打散神的子民。这里四角不仅打散犹大,也打散以色列。──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打散」:原文的时态是「加强式」,表达强烈或蓄意的动作。──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20】「耶和华又指四个匠人给我看。」 「四个匠人」:象征克制敌人的力量,如结14:21提到的四种审判(参启6:1-8)。──《串珠圣经注释》 「匠人」(harashim,意「技工」,尤指拿铁锤者,如赛四十四12),故匠人是打角之人,像举起大铁锤向下砰击,叫角不再存在。(注17)── 马有藻《撒迦利亚书诠释》 匠人(charashim)。包括石匠(出28:11),木匠(撒下5:11)和铁匠(撒上13:19)等。对于四匠有过多种猜测。“四”可能代表“地的四方”,从那里“招回以色列被赶散的人”(赛11:12)。匠人代表“神恢复祂子民和圣殿的媒介”。──《SDA圣经注释》 ●「匠人」:熟练的技工。指的应该也是另外的地上力量,只是被神所用来摧毁毁灭犹大的力量。── 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一20~21】“四个匠人”:代表击打以民的敌人的那些力量,例如埃及、巴比伦、波斯和希腊。但也有人解释指《以西结书》十四21的四种审判:刀剑、饥荒、恶兽、瘟疫。本段的意思是说犹大一切敌人终必遭击败。──《启导本注释》 【亚一20~21 工匠】主前第六世纪末,在巴比伦的神殿里有很多种人员,其中有一群人被称为「乌玛努」(ummanu,「工艺匠」)。其中包括擅长不同技艺的人(有些人以木头、金属、皮革、金子、布料、石头、宝石为素材,也有专门漂洗衣服的)。同样的名称也用在那些据称天赋异禀的王室参谋。这种人也被视作能写出旷世巨著的贤人。简言之,这个称谓涵盖了宫廷与神殿中的不少专才。巴比伦的《埃拉史诗》清楚说到,是 emmanu 担任雕刻神像的重责。此处使用的希伯来字也指不同手艺的人,包括绘图或是在圣殿里服务的人,但似乎并没有扩延到贤士或王室参谋。在迦南众神中,科撒瓦哈西斯是重要的工艺之神。他制作众神的武器,巴力的居处也是他盖的。在埃及众神中,孟斐斯的蒲他是工艺神,是创作神,也是艺术家的祖师爷。如果拆祭坛的是这些人(见前一节注释),他们就是在神殿里负责敬神礼仪的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亚一21】「我说:“他们来作甚么呢?”祂说:这是打败犹大的角,使人不敢抬头;但这些匠人来威吓列国,打掉他们的角,就是举起打散犹大地的角。”」 “角”是力量的象征。──《雷氏研读本》 这些强权打败犹大的角,毁灭他们,使他们在战败之后,俯首就擒,抬不起头来。以色列人制伏米甸人,使米甸人不敢再抬头(记载在士八28。)诗篇第八十三篇二节,仇敌喧嚷,恨你的抬起头来,准备挑战。犹大曾战败,投降于外邦,承受极大的羞辱。但是伸冤在神,神必报应。现在神藉四个匠人,打败那四角,公义终于伸张。 以色列人被外邦侵略,犹大终于败亡于巴比伦的权力之下,但是最后受辱的不是犹大,而是巴比伦,巴比伦的角打散犹大,而巴比伦的角终被匠人打掉。公义的报应终于临到恶者。──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不敢(charad)。“害怕”。见18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打掉」:原文的时态也是「加强式」,表达强烈或蓄意的动作。 ●「威吓」:直译作「使人战憟」。 ●「就是举起打散犹大地的角」:直译是「因为他们举角打散了犹大地」。── 蔡哲民《查经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