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番雅书第三章拾穗 【番三1】「这悖逆污秽欺压的城有祸了!」 “这……欺压的城”指耶路撒冷。要知道耶路撒冷怎样被“污秽”,参看:耶五1;一九5;二三13,14;三二35。──《雷氏研读本》 「这悖逆 ...... 的城」:指耶路撒冷。──《串珠圣经注释》 圣城应该是清洁的,现在却污秽不堪。耶路撒冷应名副其实,是忠信的城,现在已成为悖逆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公义(在下一节就有说明),只有不义与不法,强者欺压弱者,神怎可等闲视之呢?神是公义的,断不以有罪为无罪。祂在审判世界以前,先审判属祂自己的子民。所以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那完全悖逆与迷信的外邦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有祸了。西番雅警告耶路撒冷:神对恶人的惩罚,也包括心地刚硬的犹大罪人(见1-5节)。 污秽(mara')。有些权威人士认为是指“悖逆”,也有人认为是指“污秽”。──《SDA圣经注释》 ●「祸」:这是放在第一个字。(八福也是这样用) ●「这悖逆、污秽、欺压的城」:指耶路撒冷。 ●「悖逆」:在旧约里常表达一种拒绝遵行神旨意的顽梗心态。 ●「污秽」:或作「玷污」而不洁。 ●「欺压」:形容攻击别人的残酷行为。 ◎ 这节直译为:「祸哉!这悖逆、污秽、欺压的城!」──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1~7】对耶京的指控:神责备京城的领袖,因为他们违背律法及不受教诲。──《串珠圣经注释》 本段为继一4之后,宣布耶路撒冷的罪。先知责备犹大国的首领、审判官、先知和祭司。这些负有维持法纪、教导百姓责任的人,居然利用地位为非作歹亵渎神,象野兽一般贪得无厌(“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先知们说谎欺骗,祭司强解律法。──《启导本注释》 【番三2】「他不听从命令,不领受训诲,不倚靠耶和华,不亲近他的神。」 耶路撒冷完全不听耶和华藉先知传的信息。他们充耳不闻,存心拒绝,常受先知们的苛责(耶十一4、7,廿二21以及亚七8-12)。「训诲」或译管教,神使耶路撒冷城在苦难中觉醒,不可再背逆下去。但是这样的管教,仍无法使他归正。这会使耶和华十分失望。他不肯倚靠耶和华,不亲近神。耶路撒冷似乎用尽方法,或靠马兵武器。他们投靠外邦的权力,甚至甘心堕落,去随从外邦的神。他们就是不肯依赖耶和华,其实只有耶和华能帮助他,除主神以外,别无拯救。先知一直呼吁以色列人倚靠耶和华,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决不动摇(参阅王上十八21;赛七9;何四12,五7;书廿四15)。可惜以色列人仍无信心,耶路撒冷拒绝听取先知的训诲,先知是他们宗教的教师,引导他们走在信心的道路上。但他们拒绝神的仆人,他们拒绝神,所以无法逃脱未来的审判。──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命令。就是神的声音,通过先知和律法表达出来(见耶7:23-28;9:13)。 训诲。是神为民族的益处而发出的,他们却不接受。 不倚靠。在危难的时候,犹大民族往往求助于和外国结盟,相信偶像,而不信靠神。──《SDA圣经注释》 ●「不听从命令」:希伯来文直译应作「她不听任何声音」。声音一般是指神在律法书或先知讲到中所说的。此处指的当然是神的声音。 ●「不领受训诲」:训诲或译作「管教」或「惩治」。指百姓没有从神对他们责罚中学到教训(参考
摩 4:6-11 );或者,他们没有听从神在生活上给他们的指引。 ●「不倚靠耶和华」:希伯来文这句话的介系词词组 In the Lord 在首句,即「耶和华她不信靠In the Lord she does not trust」;因此解释时应该起强调的作用。 ●「不亲近她的神」:希伯来文这句话再次将介系词词组to her God放在首句,即「耶和华她不亲近」。──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3】「他中间的首领是咆哮的狮子。他的审判官是晚上的豺狼,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 “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他们是多么的贪婪。──《雷氏研读本》 「咆哮的狮子」:形容首领不爱护百姓,欺压弱小。 「晚上的豺狼」:形容审判官贪赃枉法。──《串珠圣经注释》 耶路撒冷有两种行政首长。一种是从政者,他们没有尽牧者的职分来照管群羊,反而强掠吞吃。他们如同咆哮的狮子,不仅凶暴,而且贪婪。无人不受其害(可参阅一8及以下;弥二2;亚十一4、5;箴廿八15)。第二种是司法行政官,他们更为腐败凶暴,他们有执法的权力,更加贪婪,好似晚上的豺狼。七十士译本作「阿拉伯的豺狼」,也有称为亚拉巴的狼。可能「晚上的豺狼」这用词最恰当,因为豺狼是晚间出没的。审判官原为弱者申冤,对无助者予以保障。但是他们妄然不顾,而且只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这实在令人发指(弥三11;赛一23以及结廿二27)。「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在上下文读起来顺口与合理。但是动词的原意为「咬啃」。那些凶暴的豺狼,将抢来的牲畜吞吃,并且啃着骨头,一直到天亮。他们凶暴固然可怕,他们贪婪尤其惊人。这就是审判官的恶行。这句话难解的,还有一个否定词「不」字,似不能适用。他们啃骨,都不留到天亮,仍然在译意中没有偏差。──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咆哮的狮子。犹大的领袖吞噬自己的百姓(见箴28:15)。在约西亚等少数国王的统治下,这样的行为才有所收敛。 晚上的豺狼。见结22:27;哈1:8。这些食肉动物主要在夜间搜寻和吞噬无助的掠物。──《SDA圣经注释》 ●「首领..审判官..先知..祭司」:耶路撒冷的各阶层领袖都背离职分。 ●「咆哮的狮子..晚上的豺狼」:形容残暴不仁,贪得无厌。 ●「狮子」、「豺狼」:形容人的贪婪与掠夺有如野兽般的残暴不仁。 ●「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形容政治领袖吞吃百姓的彻底程度。──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3 首领如狮子】先知将首领比作贪吃的狮子,可与诗篇二十二12、21的哀歌相比较。在诗篇,遭受狮子威胁的苦境中人,呼求神救他们脱离狮子张开的口(又见:耶二30)。主前第七世纪的亚述作品以狮子坑比喻国王那些弄臣的凶狠阴险。──《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三4】「他的先知是虚浮诡诈的人;他的祭司亵渎圣所,强解律法。」 「虚浮诡诈」:指假先知的教导不是出自神,所言不实,为人不正。 「亵渎圣所,强解律法」:祭司竟圣俗不分,谬解神的律法。──《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苛责行政首长之后,就指向先知与与祭司们。他们是宗教的领袖,与那些从政执法者同列于领导阶层。他们也同样失败。在西番雅的信息中,这是首次也是惟一指责宗教领袖的地方。先知应为社会中道德的楷模,但是现在这些却是虚浮之辈,弄权术耍诡诈的人(参阅弥二11,三5及以下、11)。于是有真假先知之分,甚为混淆,鱼目混珠,以假乱真,说出似是而非的信息。祭司是重要的宗教领袖,他们的功能是持守圣事,不可玷污圣物。利未记第十章十节特别强调,将圣的与俗的分别出来。他们如果随意,不加区分,不认真执行,不加以保持,是十分严重的亵渎的罪。他们玷污的圣物,就亵渎了圣所。他们强解律法,这也是严重的罪。他们有责任教导律法。如有疑难或争端,他们有责任按着正意分解律法的真义。但是他们为自私与贪婪,曲解律法,强词夺理,造成极不良的影响(参阅何四6-9,五1,六9;摩七10及以下;弥三11;赛廿八7)。──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先知。指假先知(见弥2:11;3:5)。 虚浮诡诈。直译为“傲慢”或“放荡”。 圣所。恶祭司把圣洁和污秽的混淆起来(见结22:26)。 律法(torah)。见申31:9;箴3:1。那些本应维护神的圣训,传播神真光的祭司(见代下15:3注释),竟使百姓离开神的律法。──《SDA圣经注释》 ●「先知是虚浮诡诈的人」:假先知。 ●「虚浮」:希伯来字根有「因沸溢出」的意思,表达出「不受约束」、「鲁莽轻率」、「满嘴轻浮话」的意思。 ●「亵渎圣所」:原文是「亵渎圣」、「败坏圣」。也就是「败坏分别出来归给神的事物」。 ●「强解律法」:「凶暴的对待律法」、「施暴于律法」。 ◎先知本来应该是最忠实的,因他的任务就是忠实传讲神的话,而祭司也应是比一般人更圣洁的,但是这里却形容先知诡诈,祭司亵渎—强烈的对比。 ◎这段话并没有直接立刻指明被定罪的城市是耶路撒冷,所以听众可能一开始会以为这个罪恶之城是尼尼微,到了 3:5 听众才会确定这个城市是耶路撒冷。这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法,让听众先接受,而后才点出这个被定罪的主角就是听众自己。──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5】「耶和华在他中间是公义的,断不作非义的事,每早晨显明他的公义,无日不然;只是不义的人不知羞耻。」 神的公义与人的不义成一强烈对比。 「显明他的公义」:指神好像审判官一样施行公正。──《串珠圣经注释》 「每早晨」不只是历史的因素,在于时间,更是自然的现象,在于空间,好似自然界里光的运转,是有条不紊的。神在自然的规律,也运行在历史的秩序中(何六3:他出现确如晨光……)。「无日不然」原意为「亮光必恒久不熄」,这可以有不同的译词:「他建立公义如亮光」,「他显明公义,如亮光照亮」。「只是不义的人不知羞耻」,这句话在整节的构造中不甚得体,因为不义的人不可与公义的神相比。所以有人将这句重新调整。「不义」改为错谬,而「羞耻」被删去。译作「『错谬』的事是不存在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第五节描述神的作为和前面一到四节以色列民的罪刑形成强烈对比。 ◎这段显示出耶和华的叹息,神既然是恨恶罪恶的,却住在不义的人中间,还每天殷勤的显明其公义,而不义的人却仍然不知羞耻。神居然会愿意这样忍耐,这让人觉得很难想象。──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6】「我耶和华已经除灭列国的民,他们的城楼毁坏,我使他们的街道荒凉,以致无人经过;他们的城邑毁灭,以致无人,也无居民。」 引神在列邦中的审判为百姓的监戒。──《串珠圣经注释》 「我耶和华……」这是神公义的作为,祂「已经除灭」,这不是过去所作的,而是将要作的事,所以这是豫言完成式(Prophetic
Perfect),以后的历史都逐一应验(参阅耶廿八3、4、10、11)。他们的城楼毁坏,城楼是作战的保障,他们在战事上失败,因为得胜者是耶和华,不是他们外邦的侵略者,神已经施行审判了。神使他们的街道荒凉,以致无人经过。社会的现状完全破坏,住处就荒废了。下一句才提到「他们的城邑毁灭,以致无人也无居民」。通常先提城邑,再提里面的街道。所以有人将「街道」改为「田野」(箴八26)。但是在整个论述中,并未有大的变更。城邑荒凉是神审判的后果(二5;赛五9,六11;耶九10、12,卅二43,卅三10、12;结十四13)。神审判列邦,因为祂的公义必须消弭一切的罪恶。神也以外邦的毁坏,作以色列的鉴戒,叫他们醒觉,可以及时悔改。神先管教自己的百姓,审判先从神的家起首,甚至用外邦的侵略。以后外邦的败亡,再予以色列警戒,盼望他们真的悔悟,不可再叛逆。神在警戒中,仍给予勉励与安慰,并使他们有救恩的盼望与确据。可惜他们还不回转。──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除灭。悖逆之人完全知道神在过去曾“除灭”邪恶的民族,如在以色列人攻占应许之地时的迦南人,以及被亚述人消灭的北方以色列王国。所以这里警告犹大和其他民族,神定会惩罚罪孽。 也无居民。这个比喻性的预言,在耶路撒冷被最后围攻时,甚至在她陷落之前就已应验了(见耶32:43注释)。这里喻指犹大会变为荒凉。──《SDA圣经注释》 【番三6~7】神给列国的审判可作为给犹大的警告。──《雷氏研读本》 【番三7】「我说:“你只要敬畏我,领受训诲;如此,你的住处,不致照我所拟定的除灭。”只是你们从早起来,就在一切事上败坏自己。」 百姓不独不领受神的教诲,更热心行恶。 「从早起来」:可译作「不断地」。──《串珠圣经注释》 神在列国所施刑罚,目的在警告犹大,但没有一点作用,举国仍旧不断犯罪(“从早起来,就…败坏自己”)。──《启导本注释》 神已经用尽各样方法,屡加警戒,以色列人应该敬畏神,一切的管教都是使他们明白神的公义,勇于接受事实而产生坚强的信心。神可以不必除灭他们的住处,他们可以体会神赦免的恩惠。「住处」也可译作「眼睛」,或「眼前」,神不致剪除他们,将他们遗忘了。但是他们存心不悔改,从早起来就败坏自己。他们在一切的事上败坏自己,不但是存心的,而且还热切的去作。这些败坏的事可能指敬奉偶像,迷信虚妄,都是耶和华所憎恶的。这是先知最后的指责,该受管教的,神不会使他们幸免。神必须从以色列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神并不偏待人,祂是公义的主,必照着各人所行的施以报应。罚恶赏善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现在神显明祂对选民的旨意。以色列民族既为神所拣选的,神在圣约上仍必忠守,所以以色列民族整体,仍蒙神的救赎,因为这是神在历史中的计划与作为。──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只要。过去对“列国”的惩罚(见6节),应促使以色列人悔改和顺从神。 我所拟定的除灭。即“我对她的惩罚”(见诗8:4;59:5注释)。七十士译本为:“我对她的报应”。换一句话说,如果耶路撒冷和犹大不悔改,就一定会受到惩罚。 从早起来。希伯来原文指积极努力地做事(见耶7:13注释)。──《SDA圣经注释》 ●你「只要」敬畏我,领受训诲:原文是「当然」、「必然」。 ●「敬畏」:对神存信心,生敬畏。 ●「从早起来」:可译作「不断地」,表示「殷勤努力」的意思。──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8】「耶和华说:“你们要等候我,直到我兴起掳掠的日子。」 本节将会在大灾难的时候得到应验,并且以哈米吉多顿大战为其高潮(启一六14),其后将会有“列国”的审判(珥三2;太二五31,32)。──《雷氏研读本》 「你们要等候我」:「你们」是指那些守立诫命的犹太人,他们要仰望神,等候 审判恶人。 「掳掠」:古译本作「作证」,即指证列国的罪行。──《串珠圣经注释》 “等候”是神对作恶的人说的:“既然你们不把为的警告当一回事,那就不妨等着瞧吧”。本节是二4~三7宣布的刑罚的总结。“掳掠”有的译本作“指证”。“直到为兴起掳掠的日子”亦作“直到我起来指证的日子”。神在祂所定的日子,要按祂所指证的罪状审判各国,烧灭全地。──《启导本注释》 照原文的字句排列:「所以,你们要等候我,这是耶和华说的。因为我已定意招聚列国,聚集列邦,将我的恼怒,就是我的烈怒,都倾在他们身上。我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所以」是承接上文的,由于耶和华是公义的神,我们就可以信心盼待与期望。「等候」包括「盼望」与「信赖」(赛八17;来二3;诗卅三20)。耶和华是向着以色列民说的。他们必须等候那日子,这是耶和华的日子,是公义审判的日子。神的审判不只是在外邦,也在犹大,谁能逃脱呢?现在神说的,对像是以色列民,却只对犹大虔诚的人们。他们可以等候,忍耐到底,必然得救。外邦倾覆,恶人灭亡,良善的必得申冤,耶和华要拯救他们。。「忿怒」有时可译为「热心」,也可作妒恨。神有十分激烈的情绪,这些都是如火一般炽热,我们的神乃是烈火!──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要。这些罪人不思悔改,必遭到神的惩罚。 日子。可能指巴比伦人对犹大和其它民族的惩罚。 列国。先知在这里可能主要是指2:4-15(见珥3:2注释)中所提到的国家。 全地。见番1:2注释。──《SDA圣经注释》 ● 3:8 的开头有个「所以」,合和本没有翻译出来。 ●「等候」:这动词通常含有正面的意义,在此却成了讽刺性的宣告,等候那将来的灾难。 ●「掳掠」:古译本作「指证」(或「作证)。 ●「直到我兴起掳掠的日子」:亦作「直到我起来指证的日子」。 ●「招聚列国」、「聚集列邦」:的目的是要「把烈怒倒在列邦身上」。这里暗示犹大也是包含在「列邦」之内。 ◎神对罪本无可容忍,除灭是必然的;却又因爱以色列的民,而给予悔改的机会。可惜以色列仍忽视神的话。 ◎以色列人的表现似乎让神惊讶,因为他已经审判列国给以色列人看了,以为他们铁定会敬畏神,领受训诲,加上他努力的在他们中间活出公义的样子,却没想到以色列人努力的方向居然是败坏自己。──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8~10】审判列国的结果:选民教而不悔,仍不断作恶,因此神的审判要临到(也包括列国在内),好炼净他们,使他们归向神。──《串珠圣经注释》 【番三9】「“那时,我必使万民用清洁的言语,好求告我耶和华的名,同心合意地事奉我。」 「求告耶和华的名」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求告」不仅是敬拜与祈祷,也祈求神的能力(名字代表能力),使他们生活都蒙福。这是先知的愿望,万国都来归耶和华,都敬拜祂(参阅弥四2;亚十四16及以下;赛二3,十一9,十九23)。「同心合意」原意为并肩同负一轭(七十士译本就译为「同负一轭」),「并肩」也应作「同一肩头」,齐心努力。(参王上廿二13:「他们说一样的话」;耶卅二39:「同心同道」;结十一19、20:「合一的心」。)这是先知的愿望,万国都有同一的心意敬虔地事奉耶和华,并且乐意敬拜祂。──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 3:9 开头有「因为」,合和本未译。 ●「那时」:应为「因为那时」,指的是前面上文。 ●「我必使」:原文是「我要改变/转变」的意思。 ●「言语」:原文是「嘴唇」或「语言」,希伯来文原文是阴性单数。这个字也是用来形容巴别塔事件
创 11:1-9
中被变乱的「语言」。这里描述的就是巴别塔事件的倒转,语言被统一。因此这一节很有可能指的是末后外邦人与以色列人同心合意用同一言语事奉神。 ●「同心合意」:原文是「一肩」的意思,使用的背景是当时犹太人习惯用两只牲畜一起耕地,这种「同负一轭」的状况就是「一肩」。 ●「必使」:直译作转变。──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9 洁净的嘴唇】(和合本:清洁的言语)美索不达米亚的祭仪,常以洁净嘴唇象征整个人的洁净。尤其是那些占卜法师,晋见神明或是宣告自己所见之前,洁净嘴唇是必要的步骤。──《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三9~10】神藉先知预言审判(或审判之后)会有的效果,本段是说列邦的民将产生灵性上的转变,开始说尊敬神的话语(“用清洁的言语”),归向神。10节“分散的民”在此指外邦归向神的人。“古实河外”指最遥远的地区,到那时,世界上远远近近的人,都要来敬拜神。──《启导本注释》 【番三9~20】西番雅在这里描述千禧年时期和其中一些祝福:纯洁的敬拜(9节;这显然是“清洁的言语”的意思,对比于偶像膜拜的亵渎);犹太民族得以重聚并且得洁净(10~13节);基督亲自在他们中间作王(15节);有安全(16节;“手软”即因绝望而跛行);仇敌被惩罚(19节);以及以色列得以返回自己的土地(20节)。──《雷氏研读本》 【番三10】「祈祷我的,就是我所分散的民,必从古实河外来,给我献供物。」 「我所分散的民」:大概指散住各处的犹太人。但从上节看来,也可能指各地归向神的外邦人。 「古实河」:原文是复数,这些河流是当代所知最南面的外邦世界。──《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曾因叛逆神而被分散在列邦,他们觉醒之后体认神的恩惠,愿意再来就神,向祂祈求。那些分散在列邦的民归回,是神救赎的恩典。他们敬拜神,因为这是知恩而感恩的行动。古实是埃提阿伯人(或衣索匹亚),是在埃及的南端,有时古实是尼罗河流域的别名。古实河即尼罗河,表明极遥远的地方(参阅赛十八1;申三十13;王上四12)。他们来自远处,可能将远方列邦的人也一起带来,合力事奉神,他们且将供物带来奉献。他们似乎成为一队朝圣者的行列,正如以赛亚书第二章所描述的,万民都要流归耶和华殿的山。奉献供物,是敬拜神必需有的举动。 这是承认耶和华是神是主,是君王,不仅是以色列的王,也是万国的主神。──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古实河外。指极为遥远的地方。 古实(Kush)。见番2:12注释。 供物(minchah)。这里指献给神的礼物(见利2:1注释)。──《SDA圣经注释》 ●「我所分散的民」:指的应该就是以色列人因为「民」原文为阴性,单数与 3:2 「倚靠」同样指以色列人;而且「分散」为被动分词。 ●「祈祷我的」:为阳性复数,因此很可能是指外邦人且原文在这一节并无「就是」一字,因此祈祷我的应该与分散的民为不同的人。 ●「古实河」:尼罗河上游的「蓝白尼罗河」,距离以色列很远。 ●「古实河外」:泛指「远处」。 ●「给我献供物」:「给我带来供物」。这供物可能是分散各地的以色列人带来的,也可能指的是外邦人把以色列人送回本地当成给耶和华的礼物。──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10 古实河】一如在民十二章1节的注释所言,古实在旧约可以指不同的地点,不过通常是指译为「衣索匹亚」的地方。不过这是误导的看法,因为古实所指的地区并非今天的衣索匹亚(旧称「阿比西尼亚」 [Abyssinia]),而是埃及南边尼罗河沿岸地带,古时的努比亚(现今的苏丹)。埃及与努比亚 的古时分界线为尼罗河的第一或第二险滩。努比亚最远可能只扩张到位于卡尔通 (Khartoum)的第六险滩。所以,本节指的是上埃及的蓝与白尼罗河地区。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以色列人没有散布到努比亚,本节指的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河流(见:创二12)。──《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三11】「当那日你必不因你一切得罪我的事,自觉羞愧;因为那时我必从你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你也不再于我的圣山狂傲。」 「当那日」,那日已经宣告过,是兴起掳掠的日子(8节),是耶和华的日子。耶和华再向以色列人宣布救恩。这该是耶路撒冷敬虔之辈,因为神要从他们中间除掉矜夸高傲之辈。以赛亚书第十三章三节,论玛代的狂傲,这里可能指耶路撒冷领导阶层的人,官长祭司先知与军事领袖。他们自大骄妄,自以为是,不顾神的命令,不顺服神,所以神必须除掉他们,耶路撒冷才有敬虔与圣洁的社会。耶路撒冷悔罪的人得着耶和华赦免的恩惠,他们不必再为过去的罪而觉羞愧,既蒙赦免,不必再记得了。他们悔改了,不再重复这样的罪行。常记得过去的罪,只有使悔恨的心加深,就没有必要了。这样他们实在学了谦卑,不再狂傲,尤其在圣山,在神的面前更加谦卑。神的圣山是圣殿的所在,是耶和华的居所,敬拜的人必须虔恭。敬拜者也必须在社会中不轻视贫穷与无助者。──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当那日。先知指出到了将来,神的儿女将全心全意地侍奉祂。 除去。在那日,那些骄傲自满,独行其是,追求世俗,不信神的人,都将遭到毁灭(见赛2:12-22)。 圣山。见赛11:9注释。──《SDA圣经注释》 【番三11~13】将来耶路撒冷的居民必是卑微、正直、一心投靠神的余民 ( 即2:3的「谦卑人」)。他们必安然居住,因导致国家沦亡的骄傲人已被铲除。──《串珠圣经注释》 【番三11~20】本段讲耶路撒冷会有的复兴景象,当日令神灭亡此城的犯罪作恶之辈已经清除,剩下的专心倚靠神,诚实且正直的人(13节),必可安居,得神看顾。──《启导本注释》 【番三12】「我却要在你中间,留下困苦贫寒的民;他们必投靠我耶和华的名。」 「困苦贫寒的民」:指专心倚靠神的人。──《串珠圣经注释》 “困苦贫寒的民”:过去在没有正义的社会中受到欺压;现在,在灵性上肯谦卑顺服全心倚靠神的人。──《启导本注释》 向余民保证祂的同在,「在你中间」看顾与施恩。他们在敬拜之余,怎可忽略社会的关怀。他们不再狂傲,才会顾念别人的需要,尤其是困苦贫寒的民。这里的重点不是在市场上维持商业道德,对穷人不欺凌。也不是在法庭中维持公正与公义,对无助者不欺压。当然这些都应包括在内。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敬虔,让他们在社会的新气象中有充足的信心,投靠耶和华的名。──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困苦贫寒的(ani)。在亚9:9中为 “谦谦和和的”。 诗9:12中为“困苦人”。“困苦贫寒”也可译为“谦卑”。先知描写了余民的品格特征。神的旨意是不让祂的儿女中有骄傲自满的人存在。──《SDA圣经注释》 ●「困苦」:原文是「被欺压的」。──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13】「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不说谎言,口中也没有诡诈的舌头;而且吃喝躺卧,无人惊吓。”」 不作罪孽,是指他们不再信奉偶像,偏邪迷信,不再有背道与亵渎的行为。在口舌上也不犯罪,连万民都可用清洁的言语,神的百姓更有清洁的口舌,不再欺骗,也不再用诡计与谎言。他们生活的状况也必蒙福,吃喝是在于神丰富的供应,物质食品众多,是神的祝福。躺卧是在于神平安的安排。神保护他们,使敬虔的人安然躺卧,有十足的安全。所以在生活上享受安乐,是神恩赐的福祉。──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以色列所剩下的人。见珥2:32注释。这里的余民是指12节所提到投靠神之名的人。他们是罪人消灭以后继续留在犹大的人。先知在此展望14-20节所说复兴的时候。 吃喝。或“放牧”。先知在这里用了《旧约》中一个熟悉的比喻,即神的子民像羊群一样,受到好牧人的牧养。──《SDA圣经注释》 ●「必不作罪孽」:与 3:5 中耶和华的属性「断不做非义的事」原文完全一致。表示新以色列人具有神的公义属性。──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14】「锡安的民哪!应当歌唱;以色列啊!应当欢呼;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满心欢喜快乐。」 神的救恩再临到祂的百姓,锡安应当歌唱,「民」原意为「女儿」,为使这名词人格化。那就不只是一个保障(锡安),也不只是一座城(耶路撒冷),是属神的子民。以色列是耶和华选民的名称。「以色列」在七十士译本改为「耶路撒冷的民」,使锡安与耶路撒冷成为同义字。耶路撒冷在希伯来人心里已经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早已超越地理的环境,而有属灵的涵义。耶路撒冷不仅有诸城围绕,这些卫星城镇也可称为「女儿」(民廿一25的「城邑」及代上二26的「城邑」,原意都是「女儿」)。因此居住的民众原意为女儿,也以城市为母地。当外邦都倾覆,敌人都败落,神的选民就得着解脱,不再受外患的威胁,所以他们可以尽情欢乐,唱出得救的乐歌。──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锡安的民。就是耶路撒冷(见赛1:8注释)。──《SDA圣经注释》 ●「应当歌唱」、「应当欢呼」、「应当满心欢喜快乐
」:原文是命令句,「歌唱吧!」、「欢呼吧!」、「全心欢喜快乐吧!」。 ◎先知在此用三个名称称呼复兴的余民,也用三种不同的词句表达敬拜的呼召,并在 3:15 说明应当喜乐的四个特殊理由。──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14~17】本段描写先知从远处听见到的复兴后的耶路撒冷城和其居民的欢乐(看二7注)。“不要手软”:不要灰心。“默然爱你”亦作“他的爱使你安静”。神始终爱祂的子民,不纪念过去的罪孽,有若爱人寻找所爱的,找到了,携手欢歌(参诗三十二1~2)。──《启导本注释》 【番三14~20】预言神要将悔改的子民从分散之处招聚引回,并且与他们同在,除去他们的羞辱,使他们欢喜快乐。──《串珠圣经注释》 【番三15】「耶和华已经除去你的刑罚,赶出你的仇敌。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在你中间,你必不再惧怕灾祸。」 「已经」又是豫言完成式,这些必会实现,先知有这样的信心。这里也有一连串同义字,是上下文构成的,不是用字的本身,而是内中的涵义。仇敌是刑罚,神曾兴起仇敌,刑罚以色列人。灾祸也是刑罚。因为以色列人失败而受罚,灾祸是神给予的咒诅。现在刑罚仇敌及灾祸一并除去,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王在你中间。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王,这在旧约是一贯的观念(参阅赛六5,四十一21,四十四6;诗九十15;俄21)。耶和华为君王,在早期以色列民族的思想中,已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得蒙神拯救,脱离埃及为奴之地,在旷野建立王国。摩西是领袖,却不是政治的,而是宗教的。耶和华是他们的王,这神权政治(Theocracy)在那时就确立了,他们是祭司的国度,王是耶和华,以色列是祂的子民(出十九5、6)。在外邦也以神明为他们的王,如摩洛、米勒公(玛勒堪)。惟有耶和华独一的主神是以色列的王,祂是万王之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除去。先知在这里指出耶路撒冷应当欢欣,因为她罪的惩罚已经除去,她的“仇敌”已经被“赶出”。 你的仇敌。即那些压迫犹大的人。西番雅在这里主要是指巴比伦人。 在你中间。见赛12:6;启21:3;22:3。──《SDA圣经注释》 ●「你必不再惧怕」:七十士译本将动词惧怕改为「看见」(即「经历」)。──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15~16】余民毋须畏惧敌人,因神与他们同在,为他们除掉仇敌。──《串珠圣经注释》 【番三16】「当那日,必有话向耶路撒冷说:“不要惧怕!锡安哪!不要手软!」 当那日,耶和华审判的日子过后,神的话必临到耶路撒冷(也即锡安),以同义字来重复这叮咛,给予他们勉励与安慰。「不要惧怕」,在上节也提「不再惧怕」,不过上节的「惧怕」也可作「看见」。这是亚兰文与叙利亚文译本的用词。拉丁通俗文作「惧怕」,因为希伯来文两者都可解释。本节「惧怕」应是正确的用词。 「不要手𥳾」,这是一幅画面,人在辛劳的工作中,突然想放弃不作,在失望中撒手(参阅撒下四1;赛十三7;耶六24;来十二12)。神鼓励以色列人永不放弃,坚持下去,神必施拯救。──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手软。源于希伯来语raphah,意为“沉下”,“滴下”或“衰弱”。 “手软”是比喻灰心丧气。──《SDA圣经注释》 ●「手软」:也是「惧怕」、「气馁」的意思,「手无力」是惧怕与气馁的表现。──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17】「耶和华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他在你中间必因你欢欣喜乐,默然爱你,且因你喜乐而欢呼。」 「默然爱你」:可能显示神对百姓深切的爱,包括不追究他们过往的罪。另一解释是「以 的爱使你安静」。──《串珠圣经注释》 「拯救」与得胜几乎是同义字。「大有能力的主」原意是战士,正如以赛亚书第九章六节「全能的神」,神是战士、英雄、元帅、凯旋者。「默然爱你」可有若干不同的解释。神的爱是那么坚强与深厚,甚至言语都不足以表达与说明。神默然的爱,人应默然来体会与领悟。4 「默然爱你」,神的爱遮掩了以色列人的罪,使他保持缄默,不愿指责,只广行赦免。 「默然爱你」,神对以色列的计划在默然进行与实施,是人们无法觉察,难以明白的。 「默然爱你」,另一个译词:「在爱中更新你」。以色列复兴是神的爱,希伯来文古卷作此语意。7七十士译本随从这个语意,注重以色列新生的展望,神要在他们中间行出新事(赛四十三19)。「因你喜乐而欢呼」,这是节期特有庆祝的气氛,敬拜者在耶和华面前欢欣、欢呼、歌颂神。神也响应敬拜者的欢乐。──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在你中间。本章第5,15节。 默然爱你。七十士译本为:“祂凭着爱更新你”。 欢呼:说神欢呼,表明祂非常喜爱祂的子民。──《SDA圣经注释》 ●「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原文只有「战士、拯救者」两个字。 ●「默然爱你」:希伯来文按照字面应读作「他必在他的爱中静默」,七十士译本译成「他必用他的爱令你更新」,另一种说法是此处形容一种无法表达的深沉的爱。 ◎这里表达神居然会因为选民的快乐而快乐,透露出神对我们爱的奇妙。我们的喜乐居然会影响造物者。──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18】「那些属你,为无大会愁烦,因你担当羞辱的,我必聚集他们。」 本节原文相当隐晦,可有不同的翻译。按和合本的译法,意思是:虽然属神的犹太人受罚,被弃于异邦,不能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已毁)守节,因而哀哭(参哀1:4) , 但神必聚集他们归回。另一译法是:「我要从你中间除去因大会而有的悲伤(即无人守节),这些是你的重担和羞辱」。──《串珠圣经注释》 “大会”指节期的集会。希望来耶城欢庆节日的人,因耶路撒冷圣殿已毁,四散各地,心中悲戚,成为负担和羞辱。神答应聚集他们,除去他们的悲痛(20节)。──《启导本注释》 以色列人并未因无大会而愁烦,却因在严肃会中感到愁烦,因为没有罪得赦的喜乐。中译词「无大会」,是大会中止的意思,因为大会中止不能再守,因为灾祸来到,使人在惊惧中无法再恪守礼仪,感到神的福分已经离去,心中就愁烦起来。「担当羞辱」应作除去(或卸除)羞辱。这是七十士译词的内容,「羞辱必须除去,被击打的,我要聚集他们。」神不容仇敌再施迫害与羞辱。「那些属你」,「属」字介系词原为「因」你或「从」你或「为」你,那些存心敬拜事奉神的,必得复兴,不再受羞辱,受阻拦,可以化愁烦为欢乐。──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属「你」:指「耶路撒冷」或「犹大」。 ●「大会」:指节期的集会。 ●「无大会」:灾难来到,使节期的聚会中止。 ●「为无大会愁烦、因你担当羞辱的,我必聚集他们」:这段原意不明,可能可以翻译成「我要使那些因无大会而有的愁烦,就是她(指耶路撒冷)的重担和羞辱远离你」。──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18~20】神向一切属祂的人重申祂的保证,人只要倚靠祂便可以得着(参罗六23)。──《启导本注释》 【番三19】「那时,我必罚办一切苦待你的人;又拯救你瘸腿的,聚集你被赶出的。那些在全地受羞辱的,我必使他们得称赞,有名声。」 「瘸腿的」、「被赶出的」:描绘百姓分散在异邦的可怜境况。 「在全地受羞辱」:犹太人在异邦受人侮辱。──《串珠圣经注释》 「那时」与「当那日」是有相同的涵义。在耶和华的大日,一切以色列所遭遇的苦难都过去了。耶和华要罚办那些苦待以色列的人。「罚办」是神处置的方法,神必对付与办理(结廿二14;耶廿一2),神必再恩待以色列人(诗一○九21)。赶出的与腐腿的,都是指分散的以色列人。他们无家可归或有家归不得,流浪在外,好似瘸腿的一样,走不动。也走不快,甚至寸步难行。神必施恩给这样艰苦的人。以色列被赶出,好似羊群四散,没有牧人,他们就分散荒野,神要把他们接回来。以色列因叛逆耶和华而遭刑罚,受外邦人侵略压迫,到处受羞辱,在全地不为人所尊重。但是他们得拯救与复兴,见证就不同了。他们成为有名声的民族,而且也普遍得着称赞,因为耶和华真神与他们同在,他们得着拯救,仇敌受辱,不敢再侵犯。他们得着复兴,重新恢复宗教的生活,有欢呼的声音,从敬拜的圣所中发出来。──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那时」:原文比较急切,翻成「就在此时」或「时候快到了」。 ●「罚办」:「对付」的意思,这个动词可以负面也可以正面,此处应为负面。 ●「必使他们」:原文是「赐给他们」。──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三20】「那时,我必领你们进来,聚集你们;我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就必使你们在地上的万民中有名声,得称赞。这是耶和华说的。”」 「我使你们被掳之人 ...... 」:原文为「我在你们眼前使你们被掳之人 ...... 」,显示神应许的确凿。 「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原文或作「使你们从苦境转回」(参伯42:10)。──《串珠圣经注释》 “被掳之人归回”亦作“从苦境转回”(参伯四十二10;珥三1注)。──《启导本注释》 出去的要再进来,被掳的必得归回。在西番雅的时代,以色列北国已经败亡,但南国犹大仍未被掳。他所指的是将来的豫言,还是目前的现状?事实上他们已经四散在列国,多人在外面流浪,神必要带他们回来。「我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时候」可译为「目前」。归回之期不远,这是神眷顾的时候,不必许久地盼待(参阅赛五十二8)。本节还有两大特点,是不容忽视的。第一,由「他们」(上节)变成「你们」,更直接的向以色列启示。第二,由上节的诗文,变成散文。──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领你。《西番雅书》的最后是应许的光荣画面,强调将来要摆脱巴比伦的奴役(见31,32页)。 得称赞。神希望以色列在列国中得到最高的荣誉,但以色列辜负了这个愿望。所以这些光荣的应许只能通过赎民的教会来实现了。 这是耶和华说的。《西番雅书》最后的话是对先知信息的肯定,因为它是以永生神的话为基础的。──《SDA圣经注释》 ●「我使你们被掳之人归回的时候」:应该译为「当我在你们眼前,把你们被掳的人带领回来的时候」。── 蔡哲民《查经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