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西番雅书第一章拾穗

 

【番一1「当犹大王亚们的儿子约西亚在位的时候,耶和华的话临到希西家的元孙,亚玛利雅的曾孙,基大利的孙子,古示的儿子西番雅。」

         西番雅” 的意思是“ 耶和华隐藏”。这里冗长的家谱暗示西番雅的贵族出身,他的太祖是好王帝“希西家”。──《雷氏研读本》

         “西番雅”:有的圣经学者根据本书所列谱系,推断西番雅大概二十九岁已开始先知的侍奉,那时约西亚虽继承王位(主前639609年),尚未成人(只有八岁),到十八岁后才发动改革。西番雅说预言是在宗教改革前。──《启导本注释》

         「西番雅」其名的原意为「保护者」。「西番雅」原意也可作「北方」解。「西番」为北方,「雅」为耶和华的简称,表明他是属耶和华的,相对的有「巴力洗分」,北方是属「巴力」的。可见这个名字确有信心的内涵。「耶和华的话临到……」这也是先知书引言常有的,试比较耶利米书引言,曾两次提及。可见时代的紧急,神有启示的话语,焦急地向祂的选民说明。祂选召不同背景的人,成为祂的发言人,成为当代的见证。神的话是合时的,切合当代的需要,也是无时的,向历代启示,甚至现代的人们,仍可从先知书,听见神的声音。神的话有永远的价值。——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耶和华的话。这个信息不是西番雅的,而是神的(见撒下23:1,2;提后3:16,17;彼后1:21)。

         希西家Hezekiah)。一般先知如果涉及其先人的话,通常只提到父亲,但西番雅却追溯到第四代,这说明“希西家”是一位重要人物,很可能就是那个犹大国王。根据他们的生卒时间,西番雅完全有可能是国王“希西家”的玄孙。──SDA圣经注释》

         这个家谱上溯到希西家,很可能就是因为希西家王(有名的贤君)就是西番雅的曾祖父。如果这个希西家是一般人,就很难想象这里为什么要记录比其他先知书开头的家谱多好几代的祖先。

         希西家王由公元前715-687年作犹大王。

         「亚玛利雅」:字义是「主所应许的」。

         「基大利」:字义是「主是伟大的」。

         「古示」:字义是「深色的」,本字也可以译作「古实」,不过西番雅显然不是古实人。

         西番雅同时代的先知有那鸿、哈巴谷、耶利米;在他之前有几位著名的先知有以赛亚、弥迦、阿摩司、何西阿,让主前第八世纪末先知的传统达到高峰,但是在主前第七世纪初期,先知的事工似乎沈寂下来,直到第七世纪结束西番雅的出现。相对时期历史记载可参考  王下 18:1-24:20    代下 29:1-36:23 

         「临到」:可翻译为「发生」或「经历」。──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1 年代与家谱】卷首语将本卷日期定于约西亚王统治年间(主前640609年)。因为约西亚年幼登基,一群祭司与宫廷官员摄政治理犹大,直至主前六二二年(参:王下二十二1)。因为在被掳前后有不少人名叫西番雅,加上一个简短的族谱,能更清楚指明是谁领受这些神谕(比较马里泥版与以撒哈顿的亚述年表,将先知的名字附在预言上的类似作法)。──《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syncBible ref=1:1>

【番一1  先知西番雅说预言是在──】西番雅在犹大王约西亚的年代作先知。约西亚跟随神,在他执政期间,在圣殿里发现了神的律法书,他读过之后,就发起了一次重大的宗教复兴运动(参王下22:1-23:25)。西番雅向人发出警告,要人离开自己的罪,否则审判就会来临。他的工作加快了这次复兴运动的步伐。尽管这次大复兴使全国回转归向神,但只持续了很短时间,因为偶像没有被根除。约西亚死后十二年,犹大被巴比伦占领,一部分人被掳到巴比伦去。──《灵修版圣经注释》

 

【番一2「耶和华说:“我必从地上除灭万类。」

         「耶和华说」,这是先知常用的语句,表明神的权威,信息的严重性。通常先申明「耶和华如此说」,十分严正。在信息之后,再加有「这是耶和华说的」,有时为表明郑重,也可能是安慰,因为「说」字可译为「低语」,神有无限的心意。这里原可置于信息之后,也为郑重的申明。「我必除灭」,「除灭」原意为阻止与消除,将罪恶带至一个最终的结局,是神的行动促成的(原文的文法是Hiphil即有causative idea)。「除灭」这一动词且重复一次,可译为「我必除灭」。重复是为着重语气,也是肯定的涵义,所以可加译「必」字。神的审判是最终的行动,不能逃避,也无可否认,是历史必有的结局。「万类」不只是人类,而是包括一切的生物,其实是指万有。这些都是神所造的,神要将所有被造的,全部除去,祂有自由,祂也有权利,要将一切除去,好似将桌上的东西一扫而空,将所有的都从地面上扫除,不复存在。这是先知弥迦的信息(弥一2及以下),是神对整个世界的行动。──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从地上剪除。即“从地面上”,与本节前半句结合在一起,说明即将来临之惩罚的严厉性。先知在这里主要是指犹大。他的信息原是对其领导人和百姓发出的(见1:1,4,122:1)。──SDA圣经注释》

         「除灭」:原意是「阻止与消除」。原文此字重复一次,加强语气之用。

         「万类」:「万有」,包含人以及其他的生物。

         神预告要除灭万族,这次是火的刑罚( 1:18 3:8 ),和挪亚时代用洪水( 6:7 )不同。

         本段话 1:2-3 起头为耶和华说,结束于这是耶和华说的,强调宣告的严重性。──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2~3神所预告的刑罚,除了消灭恶人,连地上的牲畜、空中的鸟和海里的鱼都被殃及。这是一次火的刑罚,与挪亚时代用洪水灭世界不同(18节;三8;参创六7)。“绊脚石”:亦作“石堆”,原文意义难确定,或指犹大国中的偶像。──《启导本注释》

 

【番一3「我必除灭人和牲畜,与空中的鸟,海里的鱼,以及绊脚石和恶人;我必将人从地上剪除。这是耶和华说的。」

         「绊脚石」:可能指偶像(参结14:3-4, 7)。──《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特别指出恶人,罪恶之辈当然是在审判之下,但是「绊脚石」是指甚么人或甚么事物呢?经学家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这是指审判本身,使恶人绊跌。有的解为毁坏的事,与作这样事的恶人一同败亡。也有的认为这是表示地震的后果,使地面毁坏,山石四散,成为绊跌人的石头。有的因涵义不明,就将这句删去,比较清楚。但有人仍坚持保留这句,却将「恶人」改为「不法的人」,这是随七十士希腊文译本的译词。「不法的人」与「恶人」几乎是同义字,似无争议之处。这里再重复用「剪除」,但是用分词(Participle)的形式,似指正在进行的动作。所以「必」字附加的涵义仍旧存在,但重点在动作的过程:我「正」将人从地上剪除。审判不是只豫言将来的事,也可以是指目前已有的现实。「这是耶和华说的」与上节「耶和华说」相同,再重复,且在本来语句的次序,显然是着重的语气。──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人和牲畜。罪的咒诅不但落在人身上,也落在其它受造之物身上(见创3:17;罗8:19-22)。

         绊脚石。一切偶像,阴谋,罪恶,欺骗,罪的结果都将与罪人一同毁灭。(见耶17:10;太7:17-19;罗6:21)。──SDA圣经注释》

         「绊脚石」:亦作「石堆」,原文意义难确定,或指犹大国中的偶像。──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4「“我必伸手攻击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也必从这地方剪除所剩下的巴力,并基玛林的名和祭司,

         关于“巴力”的膜拜,参看何西阿书二章13节的脚注。“基玛林”。巴力的祭司(比较王下二三5)。──《雷氏研读本》

         「所剩下的巴力」:「巴力」为迦南人所崇拜掌生殖的神,参何西阿书。虽然约西亚王积极铲除玛拿西王及亚扪王所遗下拜外邦偶像的陋习,但当时仍有人暗拜巴力。

          「基玛林」:迦南人对他们祭司的尊称,于此却指以色列中非属利未支派的祭司,他们在邱坛与偶像崇拜中供职。──《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伸手,是审判的动作。这在以赛亚书中屡次出现(九121721,十5,十四2627)。耶和华要审判世界,审判台在犹大,在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在审判列国的过程中,先审判犹大,因为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这是在犹大的以色列人很难接受的启示,因为在他们的信仰中,耶路撒冷是圣殿的所在地,是耶和华居住的地方,所以神圣不可侵犯。

         在西番雅的时代,约西亚的宗教改革已有相当的成效,巴力异教的力量已经削弱了,但还有剩下的,不是剩下的巴力,而是剩下那些敬奉巴力的人。神必将那些「巴力的余民」也全都除去,不容存在。「基玛林的名」必是偶象的名,是亚扪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或摩洛,摩押人称之为基抹(王上十一5-7)。这些敬奉异教的祭司存在,异教的罪恶必无法消除,所以神必须完全剪除。──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必伸手。手象征能力,因为人要靠手发挥他的能力(见书4:24)。

         剩下的。指巴力的一切遗迹。七十士译本为:“我要除掉巴力的名号”(见何2:17注释)。

         基玛林。指犹大国王所任命在邱坛上主持偶像崇拜的祭司(见何10:5注释)。──SDA圣经注释》

         「伸手」:「举手要击打的姿态」,以赛亚  14:26 、耶利米 6:12 、以西结  6:14  都用这一个词来表达神的惩罚。

         「耶路撒冷」:位于锡安山上,是圣殿所在的城市,也是犹大首都。此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即存在,但只叫撒冷 14:18 ,「撒冷」是平安的意思,「耶路」源自亚述语系,是「根基」或「城」的意思。

         「巴力」:这个字字面意义是「主人所有人」, 通常是指迦南人的神哈达(Hadad)

         迦南的宗教中,巴力是雨水与农作物的神,巴力的配偶是亚纳,亚纳是性、爱、繁殖与战争的女神。亚斯他录也是女神,常常被当成是巴力的配偶(地方宗教中这种混淆很常见)。每年的雨季就是巴力战胜大水与海洋带来的雨水,每年干季就是巴力被摩特(死与干旱之神)杀害。而巴力的配偶亚纳把摩特打败之后,巴力又复活,重新带给大地雨水。迦南人认为秋季的雨量与春季的作物发芽,都是因为巴力与其配偶性交所带来的繁殖力量。当然,牲畜的多产、田园丰收也都跟这种繁殖的力量有关。所以为了促进巴力与其配偶繁殖的力量,迦南神庙中的神妓要与许多的男性发生性交。

         「所剩下的巴力」:指那些仍旧敬拜这个外邦神的人。敬拜巴力是以色列人长久的网罗。

         「基玛林」:是亚兰文「众祭司」的译音,叙利亚文也以此字表示「祭司」。旧约圣经使用此字,都是指外邦宗教的祭司。

         「祭司」:指外邦的祭司,而非耶和华的祭司。在七十士译本中无此字,可能早期的抄本并没有此字(基玛林已经有祭司的意思了)──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4 约西亚的改革】本节描述的敬拜礼仪紊乱以及拜偶像的情形,是约西亚在主前六二二年以后(见:代下三十四章注释)采取改革行动的先声。当约西亚成功地洁净圣殿、消除外邦神祇,是打着重新守约的旗号而做(见:王下二十三2425)。八十年前,希西家王也推行过类似的改革(王下十八4)。两次都是因为亚述王朝势弱,促成犹大这种小国在政治与信仰上独立。──《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一45基玛林,天上万象,玛勒堪是什么?】

答:基玛林Chemarins这一名词的本意,无从考定,在旧约圣经中用以概指一般妄奉伪神之祭司,(王下廿三5)。如南国犹大王约西亚废去列王所立崇拜邱坛偶像之祭司(王下廿三5)。北国以色列先知何西阿所指撒玛利亚居民崇拜伯特利牛犊之祭司,因主降罚,惊恐战栗(何十5)。以及犹大国先知西番雅告诫犹大与耶路撒冷必将除灭所剩下之巴力(参八四题),并其同类诸偶像之祭司(番一4)。至于天上万象,概指日月,十二宫的恒星(参一二七题)为亚述国所崇拜的偶像。(王下廿三5),玛勒堪Malcham是亚扪人所崇拜的摩洛神(王上十~7,参五九,一○二题)。以上所述这一切的偶像与其祭司,都为神所恨恶而禁绝的。——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番一4~6犹大因效法外邦敬拜偶像,必要遭罚。──《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为西番雅的侍奉在约西亚作王早期的依据。宗教改革始于主前621年。约西亚把圣殿中和民间所立的巴力的像和邱坛,及为天上万象所造的器皿都烧成灰(王下二十三章)。这里仍提到偶像等物,可证改革尚未发动。

    “巴力”:迦南人所拜的农神,相信能掌生育和风雨。“基玛林”指在异教邱坛中供职的祭司。“在房顶上”:看《王下》二十三12。“玛勒堪”亦名摩洛(利十八21)或米勒公(王上十一5),为亚扪人的神,祭祀仪式中有人祭。“敬拜耶和华…起誓的”:拜耶和华又拜他神。──《启导本注释》

 

【番一5「与那些在房顶上敬拜天上万象的,并那些敬拜耶和华指着他起誓,又指着玛勒堪起誓的,」

         “天上万像”。犹大中拜偶像的人许多都使用占星术(耶一九13)。“玛勒堪”,或作摩洛。一个亚扪人的神,其膜拜仪式要求献人为祭(比较耶三二35)。所罗门为摩洛筑了一座丘坛(王上一一7),在西番雅发出警告后不久,约西亚便把它弄污秽了(王下二三13)。以色列人所实行的是混合的膜拜,因为他们既指耶和华起誓,也指摩洛起誓。──《雷氏研读本》

         「在房顶上」:中东一带的房子多为平顶,迦南人喜欢在房顶上观看及敬拜星象。

          「敬拜天上万象」:敬拜星宿是亚述和巴比伦宗教的特色。

          「玛勒堪」:亦称米勒公、摩洛(参串)。

          「指着 ...... 起誓」:指着某神明起誓是表示严肃地公开承认他为神,向他效忠。──《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仍是继续上节的指责。敬拜天象在玛拿西与亚们在位的时候十分普遍(王下廿一3521),甚至在约西亚王的时期仍有这样的现象(王下廿三512)。这是先知们屡次严责的(耶七18,八2,十九13,四十四17-25;结八16;参阅申四19,十七3)。他们既敬拜耶和华,指着耶和华起誓。另一方面又指着玛勒堪起誓。他们似乎不认识耶和华是独一的主,除祂以外,不可有别的神。他们却同时事奉几个神,玛勒堪即米勒公。他们不专一诚心实意的事奉真神,混合宗教是耶和华所憎恶的,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神,不能容让假神存在。本来假神是虚无的,并不存在,是人自己敬奉与信从,更证明人们的罪恶。──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天上万象。从古以来,太阳,月亮和星星就一直被人崇拜为自然能力的代表和地上事件的动因(见耶8:219:13;见申4:19注释)。犹大国王玛拿西,也许是西番雅的曾太叔父(见番1:1注释)。他特别崇尚这种敬拜(见王下21:3)。

         房顶上。人们在房屋的平顶上修筑祭坛,用牛羊献祭和烧香,敬拜天体(见耶19:13注释)。

         起誓。5节后半句指既拜神又拜别神的人。

         玛勒堪。亚扪人的神,就是摩洛,是献儿童为祭的残忍的神(见利1821;耶491注释)。──SDA圣经注释》

         「房顶上」:以色列人的房子通常是平顶,或者至少有一边是平顶。因此敬拜天上万象的人会在房顶设坛敬拜,以便接触敬拜的对象。

         「玛勒堪」:「玛勒堪」:希伯来文直译是「他们的君王」。有人认为指的是古代碑文上被称为王的巴力,或任何犹大地拜偶像者接纳为王的假神。不过,许多解经家是直接将此字看做「米勒公」,或亦名「摩洛」,是亚扪人的神,祭祀仪式中有人祭,例如将孩童放在偶像怀里活活烧死,参考 王上 11:5,33 。摩西律法中明文禁止,并对把儿女献给摩洛的说要治死,参考 20:2-5  ──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5 敬拜天上万象】指的是星象神祇(太阳神、月神以及特别是我们称之为「维纳斯」的金星。这些神祇的巴比伦名字分别为「沙马士」、「辛」、「伊施他尔」),普遍见于所有远古宗教。这些神明主掌历法、时间、季节、天候,是众神之中法力最高强的,睥睨众生,赐下占卜的征兆。主前第二千年纪末叶,有人搜集了星象兆头,制作成七十块泥版,以《埃努玛、亚奴、恩里勒》为人所知。近东人编纂、征询这些资料有一千年之久。从以色列出土的该时期印章得知,这些星象神祇很普遍。美索不达米亚星相学家认得不少星座(很多也传至希腊,不过与今人的认知不同),但是还不知有黄道十二宫。进一步资料请参:历代志下三十三5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一5 摩洛】请参:利未记十八21与申命记十八10。很多学者认为摩洛是冥界的神,其敬拜仪式可能源自迦南,主要是拜死去的祖先。主前第八世纪的腓尼基碑文提到,西利西亚人(Cilician)与其敌人打仗前,献祭给摩洛。──《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一6「与那些转去不跟从耶和华的和不寻求耶和华,也不访问他的。」

         现在先知更进一步指责另一些人,比上述的更变本加厉。他们完全离弃神,去事奉假神,他们的背道是公然的,毫无忌惮。不寻求也不访问,对耶和华不再敬拜与信奉。这确是可怕的现象。但是这已经成为事实!──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转去。先知在这里谴责那些拒绝敬拜真神的彻底背道者。

         不寻求。6节后半句指那些没有信仰,不在乎神的人。──SDA圣经注释》

         「转去」:或译作「背离」或「掉头」,指成为背道的人,不再跟从耶和华。

         「不寻求....不访问」:指在信仰上冷漠的人。──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7「“你要在主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快到。耶和华已经豫备祭物,将他的客分别为圣。」

         “耶和华的日子”。参看约珥书的简介。即将来临的被掳——犹大在当中要做“祭物”,而列国在巴比伦做客——这是将来在耶和华的日子里更严厉之惩罚的预演(比较太六24)。──《雷氏研读本》

         「预备祭物 ...... 为圣」:此处以主人家与客人共享某种祭牲为背景(参撒上9:22; 16:5),犹大如神所预备的祭物,敌邦如同客人,被神邀请赴这筵席;表示神要用外敌来惩罚犹大。──《串珠圣经注释》

         在耶和华面前,是敬拜的举动,必须敬虔,静默是虔恭的态度(可参阅哈二20;亚二13;摩六10)。阿摩司论耶和华的日子是审判的日子,特别强调人们道德的失败,必须服在审判之下。西番雅的重点是在审判的普世性,先从耶路撒冷起始,再普及全地。两者都认为那大而可畏的日子不只有外邦的侵略,因为除战争之外,还有饥荒、旱灾及自然界的变故。这些都会带来超自然的现象。「耶和华已经豫备祭物」以献祭的事比喻审判。西番雅书论述的是首次才有的。祭物是指犹大,他们成为祭牲,被宰杀,成为牺牲品。那么「客人」是指外邦的侵略者,如迦勒底人,西古提人等。要将客人分别为圣,为使他们分享供物,他们若未洁净,就无法享受圣物。──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静默无声。因为可怕的惩罚将要临到各种各样的人(7-13节)。参哈2:20

         耶和华的日子。先知在这里指巴比伦的入侵所带来的惩罚(见赛13:6)。但要记住,西番雅“有关惩罚犹大的预言,完全可以指基督复临时临到不肯悔改之世人身上的惩罚”。

         祭物。形象地描写罪恶的犹大民族像被宰杀的动物(见赛34:6;结39:7-20)。

         将他的客分别为圣。即按照神的旨意,巴比伦人将被分别出来,对犯罪的人实施惩罚(见赛13:3)。──SDA圣经注释》

         静默无声是要他们注意神的审判日快到。此处和摩西在出埃及记时说,要以色列人静默看耶和华为他们争战不同  3:14 ,因为西番雅先知虽说同样的话,却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此处显示有一严肃的时刻来临,也强调耶和华的日子临到这时刻的严肃性了。

         14   1:14  表达不仅是耶和华的日子快到了,而且提到耶和华的日子「临近而且甚快」。圣经中提到耶和华的日子临近的相关经文: 13:6 7:7 30:3 1:15 2:1 3:14 1:15

         「他的客」:直译是「他所召来的」或「他所拣选的」。这里指的应该是犹大的敌国。

         这里是把「审判」比喻为「献祭」,祭物应该就是犹大,客的话则应该就是侵略者。因此此句话表达神要用外敌来惩罚犹大。此处可看到预备祭物的是神自己。

         此处以主人和客人共享某种祭牲为背景,请参考  撒上 9:22  撒上 16:5

         神预备祭物或祭宴,请参考  34:6 46:10 39:17-20

         因为耶和华要主持献祭敬拜,所以在仪式正式开始前参与的人应该静默。── 蔡哲民《查经资料》

<syncBible ref=1:7>

【番一7  “耶和华的日子”是指末日吗?】审判之日和大屠杀将在巴比伦攻占犹大时来临。先知看到这些预言终会发生,然而他不知道何时会发生,也不知道发生的次序是怎样的。很多人认为这些预言有双重的应验,一次在预言发出后不久,另一次是在末日的时候。有些学者则相信,这些关于审判的预言全要到末日才应验。──《灵修版圣经注释》

 

【番一7~8作者将“耶和华的日子“的临到描写为一次献祭。犹大国是祭物,祂所请的客人是将要征服犹大的异教国家。请来吃祭物的人要先洁净自己,故须“分别为圣”。

先知预言“耶和华的日子”来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巴比伦掳掠犹大,一是末世大灾难。以本书为例,好比将远近的事物放在同一深景中来看。一眼望去,但见山脉连绵,可以清晰见到的只是近处的山丘和远处一二高峰;在山丘与高峰之间的起伏山峦,为近景所阻,无法见到。西番雅写下了他所见到的最近期的耶和华的日子,就是迫于眉睫的耶路撒冷和犹大的毁灭,这是“快到”(7节)和“临近而且甚快”(14节)的事,耶和华日子的最后阶段,如今还是远处的一座最高峰,要到基督再来时,那日子才来到地上。

“穿外邦衣服的”:追随外邦邪神的人。国中首领与百姓沾染外邦习俗,表现在衣着上只是其一。──《启导本注释》

 

【番一8「到了我耶和华献祭的日子,必惩罚首领和王子,并一切穿外邦衣服的。」

         “穿外邦衣服的”。显出其叛逆,因为犹太人钉有蓝色带子的衣服是有属灵意义的(比较民一五38,39)。外在的服饰能反映一个人内心的价值取向。──《雷氏研读本》

         「首领和王子」:指国内一切官长及王亲国戚。

          「穿外邦衣服」:表示领导阶层沾染外邦习俗。有关神所定下百姓衣服的条例,参民15:38; 22:11──《串珠圣经注释》

         「我耶和华」在涵义上比较明确,也可作第三人称,不必用「祂」字,只论「耶和华的日子」。可将「我」放在行动上:「我必惩罚……」,与第二节起相同。耶和华的日子是献祭的日子,献祭就是审判,这点曾在上节解释。「惩罚」原意是「访问」,人们既不访问耶和华,耶和华就来访问他们。只是第六节的「访问」原意为敬奉与寻求,而此处的「访问」是惩罚。这一用字是在耶利米书中常见的(五9,九25,十一22,廿五12,卅六31等)。耶和华惩罚的是首领与王子,他们是从政者,应该对社会罪恶负责。这里并不针对君王,可能他还太年青,无法掌握完全的治权(王下廿二1)。恐怕也不是指他的众子,却是对王室的。西番雅既是出身王室的贵族,必洞悉内情,对他们失望。──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首领。包括国家的主要官员。

         王子。指王室成员。这里没有提到约西亚,很可能是因为他对神的忠心(见代下34:1,2,26-28)。

         外邦nakri)。外邦衣服可能指他们的风俗习惯(赛3:16-24)。以色列人的服装是要提醒他们是特殊的民族,是献身侍奉神的(见民15:37-41)。──SDA圣经注释》

         「惩罚」:原意是「访问」。

         「外邦衣服的」:当时有能力穿外邦衣服的,应该是富有的人。穿外邦衣服,也显示这些人对外邦习俗的羡慕,也有抛弃犹太固有习俗(信仰)的倾向。──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8 外邦衣服】犹大已经被外族统治(亚述、埃及、巴比伦)一百多年,因此犹大政府官员为了讨好宗主,采取他们的穿著方式与文化习俗,也就不足为奇。但是犹大与巴比伦在这一时期的穿著,没有完善的文字记载,因此无从详加比较。两个民族的服装差异可能包括件数、风格、材质、织布与染色的手法。后来在希罗时代,有采用外族衣着的例子。大祭司耶孙强迫耶路撒冷的贵冑戴上与希腊神赫米斯(Hermes)有关的宽边帽(马喀比二书三12)。──《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一9「到那日,我必惩罚一切跳过门坎,将强暴和诡诈得来之物充满主人房屋的。

         “跳过门坎”。即冲进百姓的房屋去偷窃,避过门坎的目的是避免触怒那些被认为是看守房子的神。──《雷氏研读本》

         「跳过门坎」:是当时异教徒的迷信行为,他们因怕鬼不敢踏在门坎上(参撒上5:5)。

          「将强暴 ...... 房屋的」:指掠夺人家财物以增添主人财富的下属或仆人。

          「主人房屋」:或指假神的庙宇。──《串珠圣经注释》

         古人迷信,认为门坎乃鬼神所居(比较撒上五5),出入大门时为怕惊动,故“跳过门坎”。

    “主人房屋”:假神的庙宇。──《启导本注释》

         「到那日」仍指耶和华的日子,神的惩罚是针对那些信奉异教的以及在道德上失败的人。「跳过门坎」的行动,使人联想起撒母耳记上第五章五节,那些拜大衮神的,避免碰圣所的门坎。因为这是不敬的举动。大衮曾在耶和华的约柜前仆倒,头与手在门坎上折断。所以就有这样的禁忌。耶柔米(Jerome)认为这是指敬拜耶和华的不可任意践踏圣所,以表虔恭。──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跳过门坎。含意不明。可能指一种异教的习俗(见撒上5:5注释)。一人认为这是是指仆人急于实行邪恶主人的吩咐。也有人认为门坎是指被劫掠的穷人的房屋。那些以“强暴和诡诈”帮助主人敛财的仆人,必与主人一同遭受即将来临的惩罚。

         强暴chamas)。见哈1:2注释。──SDA圣经注释》

         「跳过门坎」:可以指非利士人不踏过庙门的行为,因为当时迷信门坎是鬼神所居,为了出入大门不惊动鬼神,因此跳过门坎。请参考  撒上 5:4-5 。也有可能是第一个子句含糊不清之意义的解释。(如下)

         「跳过门坎....房屋的」:指的应该是 1:8 那些人的手下,他们动作迅捷(或者怕触怒家神)入侵受害者家中,用强暴与欺诈的手段或取不法的利益。 因为他们急于抢夺,以致于在忽忙中跳过门坎。

         「主人」:可以指异教神祇。

         「主人房屋」:假神的庙宇。──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9 跳过门坎】当时的门坎通常是一块石头,横亘于门口,稍微高于地面。朝外的方向有一些孔,可以卡住门,而门坎的高度也可以防止门摆动的太厉害。入口常被人视为神圣又危险的地方。按照迷信说法,跳过门坎会让徘徊于门口的鬼魂进来。这种迷信的看法风行于近东、远东、叙利亚乃至中国。不过,古时这方面的信息却十分稀少。──《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一10「耶和华说:“当那日,从鱼门必发出悲哀的声音,从二城发出哀号的声音,从山间发出大破裂的响声。」

         鱼门” 开向北面的推罗非安谷(Tyrophoeon Valley)(比较代下三三14;尼三3)。“二城”。指新的或较低的城(比较王下二二14)。──《雷氏研读本》

         「鱼门」:位于耶京城北。

          「二城」:位于圣殿西北。二者暗示敌人从北面进侵。

          「从山间 ...... 响声」:有学者认为「山」并非指环绕耶京的山峦,而是指锡安山北面的高地;敌人已占据这地,逼近京城。──《串珠圣经注释》

         “鱼门”在耶路撒冷北面(代下三十三14;尼三3)。“二城”为耶路撒冷北面的下城(王下二十二14),为新建区域。这二地都在北面,预言敌人将从北方来。“山间”或指耶城北面的高地。“大破裂的响音”:敌人进攻的讯号。──《启导本注释》

         照原文的字句次序:「当那日,这是耶和华说的。」在形式上仍与第二节与第三节相似。真正的重点仍在那日──耶和华的日子。「听阿,有呼喊从鱼门发出!」鱼门是耶路撒冷城的入口,在城北,可能与大马色门相似,通往外出的山谷。从二城发出哀号的声音,二城实则为新建的城,称为耶路撒冷的第二区(王下廿二14;代下卅四22)。这一区地势较低,在外患侵略时首当其冲,容易陷落在敌人手中。「从山间发出大破裂的响声」,山间不是在城外,而是城内的小阜,在南方及西南方,是圣殿及富户的住宅区,现在因城墙破裂倒塌,响声在山阜间震动有回声。耶路撒冷大遭毁坏。──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鱼门」:耶路撒冷城北方的出入口,通往出外的山谷。推罗与西顿的鱼获就是经由此门送入耶路撒冷贩卖。耶路撒冷其他面都是陡坡,以北面最容易受到攻击。参考代下卅三14尼三3── 蔡哲民《西番雅书查经资料》

         哀号。描写巴比伦人闯入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住处。

         鱼门。可能在北城墙的中间。因为它靠近推罗人卖鱼的市场(尼3:3注释)。

         mishneh )。第二区(见王下22:14注释)。──SDA圣经注释》

         「鱼门」:耶路撒冷城北方的出入口,通往出外的山谷。推罗与西顿的鱼获就是经由此门送入耶路撒冷贩卖。耶路撒冷其他面都是陡坡,以北面最容易受到攻击。参考  代下 33:14  3:3 

         「二城」:新建的城,是耶路撒冷的第二区。参考 王下 22:14 代下 34:22 。此区地势较低,在敌人侵略时较容易被攻陷。

         两个地方都在北面,预言敌人将从北方来。

         「山间」:城北的高地。或指城内的小丘陵间,该区是圣殿与富人的住宅区。

         「大破裂的响声」:敌人进攻的讯号,指城墙被攻破,城墙破碎的声音在小丘间形成回声。──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10 鱼门】耶路撒冷有很多城门,供各区居民进出。鱼门是北面城墙的出口,就在哈楠业楼以西(尼十二3839)。考古学证实鱼门是建在从圣殿到便雅悯山丘的地脊上。至于名字,可能是源自推罗商人在那里所建立的鱼市场(见:尼三3)。──《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一10 新区】(新译;和合本:二城)耶路撒冷的这一区是希西家修建城西山区的防御城墙时所建(代下三十二5)。玛拿西在位之际,似乎也补修过这些墙(代下三十三4)。考古学家阿维加德(Nahman Avigad)发现了一道二百二十五呎长,二十四呎厚的主前七世纪城墙。当时很可能环绕着整个西部山丘地带,作为城北额外的保护。──《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一11「玛革提施的居民哪,你们要哀号,因为迦南的商民都灭亡了!凡搬运银子的都被剪除。」

         “玛革提施”。耶路撒冷的一个地区,位于一处凹地。这用语的意思是“研钵”,可能包含一个寓意,比喻那些经商的居民会被打和被研碎。──《雷氏研读本》

         那些如迦南人一般以欺诈手法经商的犹太人(迦南的商民),终要灭亡。

          「玛革提施」:意即臼状洼地,可能指城东与城西之间的山谷。这是耶京商人交易的主要场所。

          「搬运银子」:或作「在磅秤上称银子」,指经商。──《串珠圣经注释》

         “玛革提施”:可能指摩利亚山南边山谷中的市集,为外商居住和交易的地方。“搬运银子的”指用银两进行交易的商人。──《启导本注释》

         玛革提施这一地名,无非确定其地点,有人认为是西罗亚谷,亚兰文译本作汲沦谷。也有的学者依据耶利米书第二十一章十三节,认为是指耶路撒冷的城内外,可能是这地区的工商业中心。迦南的「商民」,已将「迦南」地的居民作一注解。迦南常被指为腓尼基的贸易商人,他们的居民大多从商(可参阅何十二8;赛廿三8;结十六29,十七4;箴卅一24;伯四十一6;也包括亚十四21)。搬运银子的,未必只是兑换金银的,而是指一切的商人。以色列人在被掳之前没有货币,全用金银,需要称秤。钱币还是亚述首创的,在钱币上铸出女神像,又成为异教的产物。因此,先知不仅对商人没有好感,认为他们不诚实,以诡诈的手段来骗取。他们对商业交易的用币也不满意,认为是异教文化所导致的复杂与奢侈。──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马革提施。意为“研钵”,“臼齿”。许多学者认为玛革提施是耶路撒冷一个街区的名字,上下文(见10节)似乎与这种看法吻合。

         搬运银子。或“称银子”。指经商敛积财富,或称银子放高利贷的人。七十士译本为:“凡靠银子高举的人会完全毁灭”。──SDA圣经注释》

         「玛革提施」:地名,地点不详,可能是抄本的问题,亚兰译本翻译成「汲沦谷」,也有人认为这是耶路撒冷城内的工商业中心,或指摩利亚山南边山谷的集中市场,为外商居住和交易的地方。

         「迦南的商民」:原文只是「一切迦南的民」。迦南人(腓尼基人)以经商闻名,所以本词主要的含意就是指「商人」。

         「搬运银子的」:指「商人」。以色列人在被掳前没有钱币,都使用金银来交易。钱币是亚述人发明的。──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11 市集区】NIV;和合本音译为「玛革提施」)先知呼叫耶路撒冷的每一区轮流哀恸,西边市集区(或作「臼状区」)的人要大声哭号。根据该希伯来字 maktesh(「碗」或是「臼」,见:箴二十七22),该区可能位于泰路平山谷的洼地,在主前七世纪已经围于城墙内。──《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番一11玛革提施的居民为何地之民?】

答:玛革提施--是臼的意思,系耶路撒冷的一部分,可能是其西部商业区,或因地凹且与鱼门相近(10),故以是名。有谓是城的北部某一洼处,如在士师记中,该地就是这样作洼处的译法(士十五19)。那里的居民好像是愚妄人与打碎的麦子,一同被扬在臼中,被敌人捶打(箴廿七22)。先知西番雅在这里得神的启示说:「玛革提施的居民哪,你们要哀号,因为迦南的商民都灭亡了,凡搬运银子的都被剪除。」(11)由此可知患难就要临到他们,他们乃是属于耶路撒冷搬运银子的人;当神的刑罚日子来临,他们的财宝必定成为掠物,他们的房屋也要变为荒场(1213);他们一切哀号毁灭悲痛之状,在本章中描写殆尽。――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番一12「“那时,我必用灯巡查耶路撒冷;我必惩罚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

         “用灯巡查”是说将躲藏的搜查出来。“如酒在渣滓上澄清”:古时酿酒,用器皿把酒倒来倒去(耶四十八11)。渣滓沉淀瓶底丝毫不动,比喻没有受过苦难对神的审判反应冷漠的人。──《启导本注释》

         那时,仍是耶和华日子的危机中,神要彻底搜查,无人可以逃脱。祂好似守夜者提着灯,照明每一个角落,藏污纳垢之地都会暴露出来,不能隐瞒。没有人与物可以逃过神鉴察的眼睛。祂比征城的侵略者搜查得更加透彻(参阅赛四十五3及路十五8)。神所要惩罚的,是那些贪图安逸,漠视神公义的人。「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他们完全漠视神满有恩典的旨意与作为,认为神不能起甚么作用。神似乎也完全不关怀人的祸福,无可作为。他们这样想,就不再有任何的信心,认为神是否存在,也不在乎。这是实际的无神论,正如诗人与先知所指责的(参阅耶五12及以下;玛二17;诗十4,十四1),这样的人必受耶和华惩罚。──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澄清」:原文是「凝固」,George William 注释解作「变浓」。指的是渣滓凝固成胶状,上面的酒却澄清起来的意思。或者说酒在器皿中长久没有移动而变浓的情形:两者都是经长久摆着不动的意思,用来比喻那些对神态度已变为「静止」麻木的人。

「酒在渣滓上澄清的」:古时酿酒,用器皿把酒倒出来,参考耶四八11渣滓沉淀底瓶丝毫不动,比喻没有受过苦难对神的审判反应冷漠的人,或指平静安逸而失去警觉心的人。── 蔡哲民《西番雅书查经资料》

         耶路撒冷。是全国的首都和代表。

         用灯。比喻敌人大肆搜查,为了杀害或俘掳犹大人。

         在渣滓上。指坚持走犯罪道路的人。在西番雅时代,自称跟从耶和华的人,与今日许多基督徒一样,没有认识到在今生属灵的战争中是不能有松懈的。谁也不可满足于自己目前的属灵成就。我们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用好神所赐的机会。自满是活泼的基督徒经验中最大的敌人。

         他们心里说。对神的误解总是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方式。这里所说的人实际上是自然神论者。他们相信有一位神,却认为祂是抽象的统治者,一点儿也不关心自己的百姓。祂赐福的应许或惩罚的警告都是没有意义的,与异教的神没有区别。──SDA圣经注释》

         「用灯巡察」:指「将躲藏的搜查出来」。

         「澄清」:原文是「凝固」,George William 注释解作「变浓」。指的是渣滓凝固成胶状,上面的酒却澄清起来的意思。者说酒在器皿中长久没有移动而变浓的情形:两者都是经长久摆着不动的意思,用来比喻那些对神态度已变为「静止」麻木的人。

         「酒在渣滓上澄清的」:古时酿酒,用器皿把酒倒出来,参考 48:11 ,渣滓沉淀底瓶丝毫不动,比喻没有受过苦难对神的审判反应冷漠的人,或指平静安逸而失去警觉心的人。──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12~13安逸无忧、对神的公义作为漠不关心的富人,将被搜出,要受惩罚。

          「在渣滓上澄清的」:见耶48:11注。──《串珠圣经注释》

 

【番一13「他们的财宝,必成为掠物;他们的房屋,必变为荒场;他们必建造房屋,却不得住在其内;栽种葡萄园,却不得喝所出的酒。”」

         “他们”指用不法手段得财物,沾沾自喜的富户。──《启导本注释》

         这些话似乎重复先知阿摩司的豫言(五11)。人漠视神,只凭一己的力,建设等于拆毁,栽种实则破坏,一切的劳力必归徒然。在其他先知书中也有类似的豫言(弥六15;赛六十五21及以下;结廿八26;参阅申廿八3039)。在先知的心目中,耶和华的日子已经临近,建造房屋及栽种葡萄园不会有太大的功效,因为一切全都毁坏,人的努力必没有美好的后果。──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番一14「耶和华的大日临近,临近而且甚快,乃是耶和华日子的风声;勇士必痛痛地哭号。」

         「乃是 ...... 哭号」:或作「听阿!耶和华的日子真苦,勇士正在呐喊」。──《串珠圣经注释》

         本段又是新的诗句,论耶和华的日子临到普天下。在语气上无疑是加强了。这个日子是大日,大而可畏的日子(可参考珥二1131以及玛四5)。直译出来,这大日比赛跑的还快,比得奖者更加敏捷。这日子真的临近了,临近而且迅快得几乎刻不容缓。耶和华的日子有风声,这风声也可译为呼喊,使勇士痛痛的哭号,因为实在太可怕了。「痛痛」也可形容那日子的呼喊,那呼喊好似十分悲惨的呼啸,连勇士都会心惊肉跳,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来到,实在太迅速了,好似迅雷不及掩耳,甚至勇士虽能奔跑,却无法逃脱,无论有怎样敏捷的行动,也不能躲避。这是神审判的日子,临到遍地,临到万民,人们必须儆醒,随时准备,要豫备迎见公义的神。──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耶和华的大日。见第7节注释。

         临近。西番雅特别指出那些将遭受神惩罚的人以后,再次发出警告:惩罚已经迫近。它的声音已能听得见了。

         痛痛的mar)。该词作为形容词修饰声音。RSV版圣经为:“耶和华日子的声音是苦的。” ──SDA圣经注释》

         「临近而且甚快」:强调这日子不但是临近, 且是迅速地临近!指的可能是「西古提人」入侵迦南地的事件。也有可能是指犹大的灭亡。

         「耶和华日子的风声;勇士必痛痛地哭号」:原文直译「耶和华日子的声音,勇士在那里痛苦的大声喊」。──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14~18本段用诗歌描写耶和华忿怒大日临到地上的情景,有若大军压境(“吹角呐喊”),连勇士都必痛哭,世上物质、金钱无力挽救。──《启导本注释》

 

【番一15「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难困苦的日子,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

         「黑暗 ...... 乌黑」:象征神的审判(参串),或神的所在(参王上8:10, 12注)。──《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日子是审判的日子,表明神公义的忿怒,在本章十八节还再提及外,其他书卷也有说明(赛十三9;结七19;箴十一4;伯廿一30)。神的忿怒表现在自然的现象中。这是急难困苦的日子,因为审判带来大灾难,所以连勇士都痛痛哭号。但是人们不信神,只贪图安乐,在罪中享乐的时候终于过去。在人想不到的时候,灾难来到,那只是审判的开端。

         这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正如约伯记所描述的,但在那书所描绘的不是最后的审判,却是世界的现状(三十3,卅八27)。那在创世时的空虚混沌似乎又回复了。神的创造与救赎,原是使混乱变为秩序,现在由秩序又变为混乱,因为审判世界,使自然都变色。这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在约珥书已有说明。耶和华的日子,有可怕的黑暗,日月因蚕蚀而无光,暴风雨即将来临,必有无限的幽冥,密云满布,一片乌黑(类似的描写见摩五1820;赛十三10;结廿四12)。

         密云乌黑的景况,在以西结书第三十四章十二节也有描写,是指耶路撒冷的陷落,人民被掳至外邦。以云来形容公义的神显现等类似的描述,有五十八次以上。──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忿怒」:原文是「极其怒恨」的意思。

         「幽冥」:原文也是「黑暗」的意思。──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16「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击坚固城和高大的城楼。」

         「吹角呐喊」:表示战争的临近。──《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现在转向战争的恐惧,吹角与吶喊的声音,在其他书卷中描绘得甚为详尽(参摩一15,二2;耶四19;书六5;又可参阅士七1822)。犹大为防御外患的侵略,必须建筑坚固的城墙及高大的城楼。根据亚述的西拿基立记载,他曾攻击希西家王,夺取了四十六座坚固城,其他保障堡垒无数。神的审判还不只利用外患的侵略,有战争的恐惧,而且人们不再有居住的地方,安全的处境。一切都不可靠,所以都必毁坏,没有一样是不更动与破损的。耶和华的日子从自然的现象至社会的情况,都起了极大的变迁,人完全无法来阻止与挽救,事前既不能豫防,事后也无能补救。人们完全陷在一种无助与无望之中,无可奈何,这是多么悲惨的景象!神救赎的恩典不再实现,祂公义的作为只有毁坏,除灭一切的罪恶,消除一切的罪人。──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吹角。战争或敌人临近的信号(见摩2:2;见耶4:5注释)。这场战争将导致犹大的灭亡。

         坚固的城。指防御坚固的城市。

         高大的城楼。通常建在城墙的角上,用来防御围城的人。──SDA圣经注释》

         「吹角吶喊」:指战争的冲锋陷阵。

         「城楼」:两面城墙交接处,加强加高的防守用堡垒。──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17「我必使灾祸临到人身上,使他们行走如同瞎眼的,因为得罪了我。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他们的肉,必抛弃如粪土。」

         「行走如同瞎眼的」:形容遭神审判时无助的境况。

          「他们的血 ...... 灰尘」:表示他们的血如灰尘般毫无价值。──《串珠圣经注释》

         “行走如同瞎眼的”:虽在日间行走如同瞎眼,无人帮助(参申二十八2829)。他们宝贵的生命“血”和“肉”要象灰尘一样,毫无价值。──《启导本注释》

         审判的灾祸临到众人,不仅是罪人,也是整个的人类,因为全世界都在审判之下。人们慌乱地逃难走避,但是漫无目标,东闯西走,在惊惧与无助中,好像瞎眼的人走路(类似的描述见申廿八29;鸿三11;赛五十九10;伯十二25)。审判确将临到全世界人类,但神并非不公平,使义人与罪人一同灭亡,事实上神还是要除灭罪人「因为得罪了我」。得罪神的,还有甚么可以获得宽宥的呢?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参阅诗八十三13及十八42)。人的生命毫无价值,好似街上的灰尘。他们的肉也必抛弃如同粪土(参考耶九21,十六4;诗八十三10;伯二十9)。「肉」必指人的精力,在战场上遭杀戮,而失去生命。沙场作战中,人的生命就如粪土一样,也没有甚么价值可言。所以在大而可畏的日子中,审判也必除灭人的生命,一同归于灭亡。──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如同瞎眼的。描写将临到国家的可怕混乱。

         如粪土。未掩埋的尸体将在地上腐烂(见耶9:22注释)。──SDA圣经注释》

         「行走如同瞎眼」:比喻无助。参考 28:28-29

         「血必倒出如灰尘」:表示人命贱如灰尘。── 蔡哲民《查经资料》

 

【番一17~18在这日,罪人孤立无援,终被灭绝。──《串珠圣经注释》

 

【番一18「当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他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大大毁灭。」

         「全地」、「这地的一切居民」:回应2-3节全世界要受审判的说法。──《串珠圣经注释》

         在整段的结语中,先知的信息将审判的必然性与全然性,作一番清楚的交代。耶和华的日子是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不再有救赎的作为,恩典的安排。人完全服在审判之下。人们看为最珍贵的是金银,但是那时金银的价值不再存在,完全失去效用。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十七节说,外邦人(如玛代人)只来攻击他们,既不着重银子,也不喜爱金子。外邦的侵略无非抢夺财物,但是有时财物也无济于事,更何况是神的审判,祂的目的是惩罚,「发怒的日子,赀财无益,惟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箴十一4)。在公义的审判中,没有拯救。「祂的忿怒如火……」可比较以西结书第七章十九节:「当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现在连全地都必烧灭,金银财物与人当然全被除去。在第三章八节也有类似的话:审判是神在全地上施行灭绝的事(赛廿八22)。神要烧灭全地,又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类似的信息见赛十23;耶五18,四十六28;结十一13及二十17)。神烧灭的全地,也包括「这地」。这地是否指犹大与耶路撒冷呢?全地与这地二者都是一起的,如果这地只指犹大,也应包括在全地之内,因为神的审判是普世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金银。人的财富不能使人逃脱毁灭(见赛13:17;结7:19)。在最深的苦难中,财富对人是毫无用处的!

         这地。或“在地上”。──SDA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日子是一个审判的日子( 1:8-3:8 ),也是一个盼望的日子 ( 3:9-20 )

         它是特别神和与祂立约的百姓有关的日子( 1:8-13 2:1-3 3:1-7|),也是对其他国家很重要的日子( 1:14-18 2:4-15 )── 蔡哲民《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