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鸿书全书综合短篇信息 目录: 认识那鸿书这本先知书(卢俊义) 看哪,有好消息(卢俊义) 神的审判来临(卢俊义) 荣华富贵都消失(卢俊义) 认识那鸿书这本先知书(卢俊义)
通常在旧约圣经中可以将先知的文献分成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两大部份。之所以会分成「大」与「小」先知书,并不是说这些先知社会地位的大和小,而是以他们写的作品之份量多与少来区别。这样,从他们作品来分别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以赛亚书共计有六十六章之多,是所有先知文献中份量最多的一个。再来就是耶利米书,有五十二章,第三个就是以西结书,共计有四十八章。这三位先知也被称之为「大先知」。 小先知就是从何西阿书开始,直到玛拉基书,共计有十二位,因此,又称之为「十二先知书」。他们的作品多数是在三、四章而已。写得比较长的,是先知何西阿和撒迦利亚,他们两位的作品都各是十四章。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先知但以理的作品,并没有被列入小先知的文献中。 先知那鸿这个人 这种残酷历史的经历,对后代的以色列人来说,是一件无法忘记的心头之痛。因此,当主前六一四年,巴比伦帝国对尼尼微城展开强力的攻击时,先知发出的信息就充满了「伸冤」的期盼。这就是这本经书在第一章十五节所提到的,说先知那鸿传出的信息是个好消息,内容是有关亚述被攻击的事。甚至说先知那鸿呼喊所有的犹大人都要高声欢呼、庆祝。因为亚述帝国被攻击了。也因为这样,一般圣经学者认为先知那鸿乃是犹大人。而这本经书的内容都是谈到有关亚述帝国毁灭的事。 为甚么亚述帝国的灭亡是好消息? 其实,何细亚王这样的判断并不是正确的决定,因为当时的埃及本身就很脆弱,根本没有能力来支持北国以色列。于是亚述皇帝撒缦以色知道了,就在主前七二四年派兵攻打北国以色列,俘虏了何细亚王,将之囚禁于监,只剩下首都撒马利亚。经过围城两年多,在主前七二一年终于攻占了撒马利亚城,并且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去当奴隶(参考列王纪下十七:5—6。)这时亚述的皇帝已经由撒珥根二世继位。而北国以色列就此灭亡。 在主前七○二年左右,也就是犹大王希西家在位的第十四年,亚述帝国皇帝西拿基立举兵南侵犹大,攻下了犹大的许多边防城镇,并且占领了将近四十座城市,导致犹大希西家王还为了要平息亚述帝国的怒气,用一万公斤的银子和一千公斤的金子作为战争赔偿的费用,而这些银子和金子乃是从「圣殿和王宫宝库里的银子都送过去,又把圣殿门上的金子和包在殿门柱上的金子都刮下来」的(参考列王纪下十八:15—16)。不但如此,还继续围攻耶路撒冷城,并且当众羞辱希西家差派去求和的大臣,同时侮辱神的神圣。这让南国犹大的以色列人深深感受到相当的羞辱和难过,这说明了在南国的犹大以色列人心中的亚述帝国,确实是他们生命中的梦魇,如果能早日垮台、除灭,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国家、民族大事。 本书写成的日期 这本经书的主题、特色 可分成下列几个段落 (本书经文取自「现代中文译本圣经修订版」,香港圣经公会版权所有,承蒙允许使用。特此致谢。) 看哪,有好消息(卢俊义)
经文:那鸿书一:1—15 我们知道尼尼微是亚述帝国的首府,在主前七二一年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撒马利亚被围攻三年之后,也就是何细亚在位的第九年,亚述皇帝撒缦以色攻下了撒马利亚城。就这样,北国以色列的十个支派人民全部都沦陷在亚述帝国的统治之下,因此,从主前第八世纪,以色列民族就一再受到亚述帝国的威胁,亚述帝国在消灭了北国以色列之后,甚至就「把以色列人掳到亚述去,安置在哈腊城、歌散区的哈博河附近,和米底亚人的城市」(参考列王纪下十七:5—6、十八:10—11)。亚述皇帝一方面将以色列人四散到上述各地,另一方面则是从邻近国家城市引进他族的人来和以色列人居住在一起,并强迫以色列人和外族人通婚,主要目的就是要消灭以色列人。一直到主前六一二年被巴比伦帝国所消灭为止。 这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从主前七二一年直到六一二年,在这长达一百零九年期间,南国的犹大和耶路撒冷并不安宁,经常受到亚述帝国的侵犯,甚至在主前七○一年西拿基立当亚述皇帝,也是希西家王在位的第十四年的时代,亚述的军队就曾入侵耶路撒冷城,威胁着希西家王,要他投降臣服亚述。还好,当时希西家王听从先知的话语,才能免除亚述帝国的威胁(参考以赛亚书第三十六至三十七章)。不但这样,神还差派天使进入亚述的军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名兵士」,圣经作者说:「亚述皇帝西拿基立只好撤退,回到尼尼微去了。」(以赛亚书三十七:37) 因此,当先知那鸿传出信息说亚述会被神惩罚,亚述帝国的首府尼尼微城会被毁灭时,这种信息对正面临威胁的犹大之以色列人来说,实在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而对那些被掳到亚述和外国奴隶市场等待贩卖的以色列人来说,确实是从这里得到很大的安慰,就像启示录作者传出耶稣基督将很快再临的信息,对第一世纪末期受到严厉迫害的基督徒来说,是个很有安慰作用的信息一样。 其实,我们若是从先知的文献来看,就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兴盛,是因为该国的统治者知道用谦卑的心带领人民建造公义、和平的社会,而不是将自己扮演着神明的角色,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主前第八世纪的先知弥迦所说的,神的要求是「伸张正义,实行不变的爱,谦卑地跟我们的神同行」(参考弥迦书六:8)。一个没有公义的社会,就无法见证神的爱,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因为神是公义的,祂希望人类社会有公义。没有爱的社会、国家,很快就会灭亡,这一点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圣经的作者也让我们知道,神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统治者将自己神化了,这不但是先知那鸿所指出亚述帝国的问题(参考那鸿书一:2),也是先知以赛亚指出巴比伦帝国毁灭之因(参考以赛亚书十四:12—15)。 现在我们来看看所读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六节: 先知文献有个特色,就是会先介绍这位先知是谁(参考以赛亚书一:1,耶利米书一:1,以西结书一:1,约珥书一:1,阿摩司书一:1,约拿书一:1,西番雅书一:1,哈该书一:1,撒迦利亚书一:1)。 第一节很清楚指出,先知那鸿所传出的信息是和当时亚述帝国的首府尼尼微城有密切关系。因为这是神让先知那鸿所看见的「异象」。请注意,这里的「异象」也可以当作「启示」解释。 从这里我们会明白为甚么先知那鸿会传出这样的信息了,原来亚述帝国的皇帝已经将自己看成是神明一样,甚至会公然向耶和华神挑战,这一点可以从犹大王希西家时代发生的事件看出来。当时亚述帝国的皇帝西拿基立派人到耶路撒冷去向城内的以色列人喊话,让我们看看他的臣仆这样对以色列人说: 「不要让希西家欺骗你们,以为上主会来拯救你们。你们见过有哪一个国家的神明拯救过本国脱离亚述皇帝的手吗?哈马的神,亚珥拔的神,西法瓦音的神,都到哪里去呢?有谁援救过撒马利亚?有哪些神明曾经从我们的王手下救过他们的国家?你们凭甚么相信你们的上主会拯救耶路撒冷呢?」(以赛亚书三十六:18—20) 这段话非常清楚两件事:一是亚述帝国的皇帝把自己提升到比任何神明都伟大,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神明能胜过他。二是他将耶和华神和其它的神明并列在一起比较,认为耶和华神并没有庇护撒马利亚城免于被亚述毁灭的危险,因此,耶和华神和其它的神明一样,都是没有用的神明。哇,这是多么严重的事啊!这已经非常清楚,亚述的皇帝西拿基立将自己看成比耶和华神还要有能力。在他的眼中,耶和华神也不过是和其它的神明相同,如此而已,没有甚么了不起。因此,他派人去对耶路撒冷城内的以色列人说上述的这些话。先知那鸿得到神的启示,说出神对这种自扮神明角色的统治者相当不满,因此,一定会采取「报复」的行动,且神对亚述皇帝这种傲慢的态度感到相当地忿怒。 第三节开始的第一句话我们一定不陌生,圣经中一再出现这句「上主不轻易发怒」的句子,例如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六节,民数记第十四章十八节,尼希米记第九章十七节,诗篇第八十六篇十五节、第一○三篇八节、第一四五篇八节,约珥书第二章十三节,约拿书第四章二节等经文,都会看到作者用这句来形容神的慈爱,满有恩典,一再宽恕人类所犯的过错。但请注意,这句话也同时是在提醒我们,当神会发怒时,那都是事态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了。要不然就是像埃及国王一再违背神旨意,心刚硬,拒绝听从神差派的仆人摩西对他传讲的信息,这是使神在忍无可忍之下生气。 「绝不以有罪为无罪」,这句话也说明了神就是公义的,这是神的特性。神的公义表现在祂的怜悯和慈爱上,也表现在审判的公正上。先知那鸿的这句神「绝不以有罪为无罪」,已经说明了独裁统治者的真正问题,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判断案情。另一方面,人也会隐藏所犯的罪过,越有能力的人经常会想尽办法将自己所犯的过错嫁祸给别人,或是从历史档案中消除不利于自己的记录。但公义的神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祂细察人内心的意念,清楚人的一举一动,就如同诗人所说的:「上主啊,你洞察我,你认识我。\我的一举一动你都知道;\从遥远地方你也晓得我的心思。」(诗篇一三九:1—2) 第四至五节,这两节说出神可以改变祂所创造的天地和大海。因为整个宇宙大地都是在神的旨意之下创造出来的,所有受造之万物都会听从神的命令,否则就无法存在。这里用「斥责海」这个词,是和诗篇第一○六篇九节有关,因为诗人就是用「斥责」来形容以色列人过红海的情形相同。出埃及记第十四章很清楚记载神使红海的海水分开,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安然地走过去。而约书亚记第三章则记载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走过约旦河。神让约旦河上游的水都停止、不再流动,让以色列人安全地度过去。 为甚么会这样?这是在回应第一节所提到的,因为施行祂报复的惩罚。 第七至十一节: 这是此首诗歌的第二部份,在这段诗歌中,先知那鸿在描述神要用怎样的态度审判那些违背祂旨意的人。 请注意第七节的这个「至善」的「善」字,指的是良善、美好、快乐、福气等。因此,至善的神,对于那些倚靠祂的人,绝对不会默默不语,也不会袖手旁观,这位至善的神,一定会进行祂的审判,拯救那些倚靠祂的人脱离敌人的陷害、欺负。这样的神,也在表明祂就是最好的拯救者,只有在祂的里面,人才有生命的价值可言。 第八节,这一节很清楚地谈到神的惩罚,虽然这里并没有明显提到即将受到惩罚的对象是谁,只说是神的「敌人」,但在第一节很清楚地说,先知那鸿所传的信息对象,就是欺压神子民的亚述帝国。为甚么亚述帝国会成为神的「敌人」?就如同前面已经提起过的,因为亚述皇帝把自己和神并列,并且用极其污秽、轻藐的语句污蔑神的神圣。这让我们想起耶稣基督在教导围绕在身边的民众所说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人所犯一切的罪和所说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到赦免;但是亵渎圣灵的人永远得不到赦免,因为他所犯的是永远的罪。」(马可福音三:28—29)这很清楚,神圣的神是不允许人用亵渎的话污蔑的。 第九节很清楚说明了亚述一直在计谋要成为神的仇敌,这是所谓的自找死路一样。这里有一句「没有人能再次反抗他」,在台语圣经翻译用「免阁第二摆的灾祸」,这是比较接近原希腊文的意思,因为神的惩罚只要一次就够了,除非神怜悯,否则没有人有能力可以抵挡神在烈怒下的惩罚后,还能够生存下来,且又有能力继续反抗神的。 第十节在现代中文译本中有一句没有翻译出来,在台语版圣经有的,就是「亲像饮酒到醉醉」这句话。这在其它版本的圣经都有。这样看起来,第十节提到三种人会被火烧到毫无所剩,那就是像「荆棘」、「枯干的麦?」、「喝醉的人」等。前二项都是指毫无价值的东西,没有人会捡拾,只能当作野草一般丢弃不用。第三种「喝醉的人」,这在圣经的意思指的就是没有理智、思考,或是疯狂的人。 第十二至十四节: 由于这本经卷一开始就指向亚述,所以这里虽然原文没有指出「亚述」,而是用「他们」,其实就是指亚述人说的。第十二节不但提到神要毁灭亚述帝国,也同时在安慰以色列人。这也是圣经作者写作上普遍的笔法,就像启示录作者在述说神要差遣祂的天使降下灾难惩罚那些违背祂旨意的人时,另一方面也同时是在安慰那些受到迫害的基督徒说的。 圣经作者也给我们一个很清楚的认识:人的能力无论多么大,或是一个国家的军事武力是多么的强盛,若是神定意要毁灭这个人,或是这个国家时,就一定会被消灭。就像诗人在诗歌中所说的,能救人脱离灾难的,并不是倚靠军队、武力,而是因为神的怜悯和慈悲(参考诗篇三十三:16—19)。果然,在主前六一二年,亚述就被巴比伦帝国和玛代人的联合军队给消灭了。 另一方面,第十二节所提到的「我的子民」,是指南部犹大国的以色列人,因为那时的南国犹大一再受到亚述的骚扰、侵犯、威胁。神将不再使祂的子民们受到痛苦,这样的语法也说出了圣经给我们一个认识:受苦,有神的旨意在里面。为甚么神会使祂的子民受苦?这一点也不是我们有办法回答的。我们唯一能说的,即使不是因为犯罪而受苦,这种苦也是有神的旨意在其中,这就是约伯记的作者一再努力要探讨的原因。 第十三节很清楚地谈到神已经确定要惩罚亚述,且惩罚的严重就是让他们毫无能力管辖神的子民。神要释放以色列人,因为他们是神拣选的子民,神要释放他们,这等于是给以色列人最大的安慰。 第十四节,这节是宣告神要怎样惩罚亚述帝国的内容;第一个就是完全消灭。因为这里说「不会有后代保存他们姓氏」,台语版圣经很清楚地说「无阁传种」,意思就清楚了,那是指完全灭亡,没有后代子孙了。 第二个是要除掉亚述人所有「神庙中的偶像」,意思就是他们在敬奉的皇帝、神明,都将成为被鞭打、惩罚的对象,甚至连想要找个让人能够敬拜的地方也没有。这就很像在台湾流浪各地垃圾场的神明像一样,它们被台湾人丢弃,原因是那些把它们当作赌博工具的人,因为赌输了,将之当作垃圾一样,丢弃不要。 第十五节: 这节的第一句话读起来就相当熟悉,原因就是在以赛亚书第五十二章七节的记载很相似,先知以赛亚传出给在巴比伦当奴隶之以色列人的信息这样说: 「那爬山越岭而来的使者, 另外,同样是先知以赛亚的信息也在第四十章九节这样说: 「耶路撒冷啊,要登高山; 在这里先知那鸿传出的信息很清楚,这信息就是「和平的好消息」。为甚么要说是「和平的好消息」呢?原因就是战争已经结束,一切都停止了。那强大的侵略者——亚述已经被神惩罚,且灭亡了。所以不用再害怕、恐惧、不安,也因此,先知那鸿说大家都要欢喜庆祝。因为这是生命的解脱,是从死亡中走出来,从恐惧中获得释放的大好消息,应该好好庆祝一番。 也从这里,有不少圣经学者说这本经卷是写在主前六一二至六一一年之间,也就是尼尼微城被毁灭之后的新年来临时。因为在这节特别提到说「欢度你们的佳节」,而我们知道以色列人最重要且最高兴的节期就是逾越节,这节期也是他们的新年。原本就要欢庆的传统佳节──逾越节,也是当年在庆祝脱离埃及奴隶的统治,生命获得重生的节期,如今则是用来庆祝欺负他们、羞辱他们的亚述帝国之灭亡。 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的诗歌所带来的信息: 一、看,我们要传报的就是好消息,这种消息不是要使人的生命恐惧、胆怯的消息,而是让人获得生命的好消息,是没有死亡威胁的好消息! 先知那鸿在那北国以色列已经亡国,且南国犹大又面临亚述帝国不断地侵犯的阴影下,他传出神带给这些在绝望中哀嚎声不断的以色列人,一方面跟他们说,神一定惩罚亚述帝国,另一方面,他带给苦难同胞一个绝好的消息:亚述帝国已经灭亡,因为神惩罚了他们,大家都可以出来欢庆,一起来向神还所许过的愿吧! 读到这里,我感受到神奇妙的安排,原本这一篇讲章是在上个礼拜要讲的,但却因为七月初重感冒停了一次讲道而延到今天,但却让我发现这个礼拜来有类似的两个影像出现在我的眼前。 第二个出现的影像,就是最近因为海棠台风过境咱台湾各地闹水灾,桃园地区又像去年一样,虽然台风过后水灾已经消除,但该县许多地区的人却都没有干净的水可喝,足等了将近十天的时间,才有干净的水出来。于是各地村里长纷纷雇用宣传车沿街通报说:「水来了,大家赶快拿桶子储存水喔!」 如果我们翻阅美国一本出名的「Life」杂志,在一九七四年出版一本「The Best of Life」这本画刊的第十九页、第廿一页、第廿五页等,都有上述所提起的第二次大战终战之后的镜头。 我常说生命中最大的苦难,就是战争,因为战争使人的生命失去尊严。在这本「The Best of Life」的画册中,出现几个让我省思甚久的镜头,那就是有人利用战争出卖了同胞,他们去当敌方的帮助者来欺负自己的同胞,这是非常不应该、也是很肮脏的事,这些人在战后被人发现了,有的人被人抓去活活打死,也有的人被人抓去理光头之后又拖到街上去羞辱,这就是战争!战争使人失去爱心,也使人丧失了良知。而一个没有爱心、良知的社会,是不会看到生命的喜悦,也不会感受到有生命的安全。 传报「和平」的好消息,这是使人生命获得安息的第一个要件。路加福音的作者就是这样告诉我们,说天使到旷野去传报给那些在夜里尚且在顾守着羊群的牧羊人的好消息,就是要把荣耀给神,把「和平」带给地上所有神喜悦的人(参考路加福音二:14)。不错,神的子民都会因为耶稣基督的降生而获得「和平」的好消息,这消息带给信耶稣基督的人,是生命的释放,不再有劳苦、重担、忧伤、悲哀,而是可以使生命得到力量、重生。就像耶稣基督所说的: 「来吧,所有劳苦、背负重担的人都到我这里来!我要使你们得安息。你们要负起我的轭,跟我学,因为我的心柔和谦卑。这样,你们就可以得到安息。我的轭是容易负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十一:28—30) 看,这是多么美好的消息啊!在耶稣基督里,我们的生命可以获得减轻重担,只要我们深信耶稣基督的话,照着他的教导去遵行,生命就会如同重新再造的新人一般。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基督教会所要传递的好消息。基督教会要传递的消息并不是要让人感到恐怖、不安、危言耸听的信息,甚么世界末日、神要毁灭这个世界等等这种使人不安的信息,不是!今天的教会要传报的就是好消息,是获得拯救的好消息!我们就是要告诉今天所有的世人:耶稣基督,就是生命的盼望,在他的里面,会获得生命的亮光! 二、要把我们的倚靠放在赏赐生命的神,不要倚靠军事武力和财富,这是非常清楚的信仰原则和应该有的态度。 我们看到这位主前第七世纪的先知那鸿,在亚述帝国甚为强大且嚣张的时候,他传出神会惩罚这狂傲的帝国,因为亚述的皇帝把自己捧到极高点,甚至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神能保护得住它所要消灭、打击的族群、国家、城池(参考以赛亚书三十六:18—20),这样狂傲态度的国家、统治者,其实压根儿就是把自己当作神明一样,让人民敬拜他、以他为救星,为世界的中心。这样的君王就像诗人诗歌中所说的,是「狂傲人」,他们只会自言自语说「没有神」罢了(参考诗篇十四:1)。先知那鸿让我们知道,神最讨厌这样的君王、统治者,神一定会发出烈怒,也会伸手毫不客气地用严厉的方法来惩罚这种国家、君王。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一样,人总是喜欢倚靠有权势的人,也有很多人会认为只要拥有庞大的财富,想要得到什么就会有甚么,这几乎就是我们人类社会很普遍的共同观念。很少人会真正想到最好的倚靠是要对神有信心这件事。但我们都经常看到,庞大的财富也会有消失的时候,就如同台湾俗语所说的:「好额无过三代。」我们这一代的台湾人都亲眼目睹权势也会有改朝换代的时候,国民党统治台湾五十年的时代过去了,新的时代来了。而这新的民进党时代会掌权多久呢?没有人敢说。但有一点是事实,就是不要对它期待太高,也不要对它心存过度的盼望,因为权力往往使人腐化、败坏! 想想,我们要倚靠是这些会使人败坏、变化的物质财富和权势吗?在台湾,甚至有不少人心中在想:如果台湾成为美国的第五十二州,那就安全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样的想法就像在日据时代一样,当在一九二五年代,也是日本在国际社会最颠峰的时代,很多台湾人改名换姓,认为从此台湾安啦,可以扬眉国际社会了。但如果我们仔细一想:有哪一个国家会为了别国的利益付出代价?这个世界最现实的就是国际政治。最近日本政府宣布给咱台湾人去日本免签证的手续,好像日本政府对咱台湾很好的样子,其实不然,是因为每年到日本去观光的游客中,台湾就占了高达超过十分之一的人数,有一百多万人次,这给日本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样的,今天很多国家都跑到中国去经商,原因就是广大的市场利益在诱惑。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国家着想,这是国际政治很现实的地方。没有一个国家会免费出兵保护别的国家,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更清楚的认识。 但圣经却告诉我们,只有一位真正掌握着历史、人类命运的,祂就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也是赏赐生命的神,祂才会为了爱我们人类而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保护倚靠祂的人。这位创造生命、赏赐的神才是我们永远的倚靠。 我很喜欢诗篇第三十三篇的诗人所写的诗歌: 「君王不倚强大的军旅获胜; 我深信如果我们多读几次这首诗歌,用安静的心默想诗歌的意义,就会发现生命的真正倚靠就是在这位主宰着人类历史的全能神。 (讲于二○○五年八月十四日) 神的审判来临(卢俊义)
经文:那鸿书二:1—13 就像前面已经叙述过的,先知那鸿是为了要鼓励在受困中的以色列人而提出这希望的信息。当时的以色列人受困于亚述帝国,一再被欺压,且被威胁必须顺从亚述帝国皇帝的命令。当亚述帝国国势强盛到最颠峰的时候,统治者以为自己就像神明一样的伟大,不但要他的人民将他当作神明敬拜,也要以色列人将他看成神明一样地供奉。更严重的,乃是在亚述帝国皇帝西拿基立率兵围绕耶路撒冷城时,那种狂傲的语气和话语,藐视神的恶劣态度简直就到了极点。 在希西家王的时代,以色列人真的是为了要守护耶路撒冷免于沦陷在亚述帝国手中,曾委曲求全地「送上一万公斤的银子和一千公斤的金子」(参考列王纪下十八:14)。不但这样,还将耶路撒冷「圣殿和王宫宝库里的银子都送过去,又把圣殿门上的金子和包在殿门柱子上的金子都刮下来,一起送给西拿基立」(参考列王纪下十八:15—16)。但亚述皇帝西拿基立显然并不以这些为满足,他贪婪地还要再更多。其实,说穿了,他就是要把整个耶路撒冷拿下来,好把城内的以色列人当作奴隶统治着。 问题就是在于犹大的希西家王听从先知以赛亚的指导,有坚定的信心倚靠神的带领。同样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像列王纪下的作者所说的,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听从希西家王的命令,不去理会包围着耶路撒冷城外的亚述帝国大军如何叫嚣,以色列人就是不给予回应任何一句话。 在非常危急的时候要让人能有安定的心,并不容易,特别是要民众倚靠他们看不见、摸不到的全能神,这就需要平时有相当的训练,且有非常好的信仰基础才有办法。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也是这样。 「即使无花果树不结果子, 坦白说,要有先知哈巴谷这样的信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比较会像约伯那样,用很忿怒的语句在向神询问:为甚么我会遇到这样的苦难?为甚么是我,不是别人?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所读这章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二节: 第一句话就很清楚说出诗歌所指的对象,就是尼尼微城,就像第一章一节开始就说先知要传讲的信息就是针对尼尼微说的一样。 第二节可能是后来圣经编者加上去的,在和合本的译文上会比较清楚明白,也接近原文。因为原文都有提到「雅各」和「以色列」。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当先知提到「雅各」的时候,就是在代表着「犹大」,而提到「以色列」时,就是指着所罗门王去世而分裂后的北国「以色列」。因此,在这节主要就是在说明神惩罚亚述帝国的时候,也是同时要恢复整个以色列子民「遭受敌人抢劫以前的景况」。这样很清楚,是指包含了北国以色列遭到亚述帝国在主前七二一年灭亡之前的繁荣在内之范围。因为只有这样,才有一个完整的以色列。就像先知以西结的异象中所说的: 「上主又对我说话;他说:『必朽的人哪,你拿一根木棍来,在上面写『犹大王国』,又拿另一根木棍来,在上面写『以色列王国』,然后把两根木棍握在手里,两头相接当作一根木棍。要是你的同胞问你这是甚么意思,你就告诉他们,我——至高的上主要把代表以色列那根木棍接在代表犹大那根木棍上,使两根木棍在我手里成为一根。』」(以西结书三十七:15—19) 一个完整的以色列国才是神的旨意,先知那鸿传出了这样的信息,神绝对不会只顾南国犹大的安危,也会纪念在北国以色列被践踏、俘虏的子民。 第三至五节: 这段诗歌描述着进攻尼尼微城的敌军是多么令人看了就会惊吓、胆颤。从第三节的第一句话就可看出来厮杀的惨状;先知那鸿说「红盾牌」、「红制服」,这样的用语也可解释成「染着鲜血的盾牌」、「染红鲜血的军服」。若是这样,就可以看到来进攻尼尼微城的敌军沿路已经杀死不少军民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指出来攻击尼尼微城的敌军,是支身经百战的军队,才会在他们手上的盾牌留有许多血迹,也才会从他们的军服看到许多尚未褪色的血渍。 第三节和第四节都提到战车像「火一样闪亮」、「像火炬一样闪光」,这都用来描述敌人的战车之多,且非常勇猛之意,是精神抖擞、威武凛人的将领在带头,因此,这些带队官所坐的战车都擦得相当光亮,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而且,所有的战车都是由非常强壮的战马在拉,才能四处奔跑,速度有如闪电般的飞快。这样看起来,这些马儿都是强壮有力的战马,它们的速度足够赶上想要逃脱的敌人,也让敌人毫无遁形的机会。 只要有服过兵役的人都会清楚这样的描述,因为军队就是会这样要求,将裤子的腰带环扣擦亮、皮鞋擦亮、兵籍名牌擦亮,连穿的皮鞋都必须擦亮之后才可以外出,这样才能表现出精神足够、有力的样子。同样的,军队里的战车若是开起来跑不快,那就是要淘汰的。战车最重要的条件必须是速度快、火力猛,才能将敌人打败。 第五至十节: 这段诗歌描述敌人攻入了尼尼微城的景象,不但掠夺了城内所有的一切,不但皇宫不保,甚至连皇后、宫女也都被攻击者掳去当奴婢。 第五节说尼尼微城内的高阶官员都被皇帝传唤去询问,要问甚么呢?很清楚的,那是要知道到底防御敌军来侵犯的事进行得如何?先知那鸿说这些官员的脚步走起来「摇摇晃晃」的,怎么是这样子呢?因为他们吓到惊惶失措,连脚步都走不稳才会如此「摇摇晃晃」地急忙进宫去开紧急会议。 第六节很清楚说到原本用来当保护城池用的护城河,有大水闸可以控制着流水量,现在这些水闸却成为淹没宫殿的武器,因为敌人已经控制了水闸管制区。 第八节是很有意思的一节,这里说民众从尼尼微城冲出来,就像决了堤的的水坝一样,换句话说,大家看到城即将毁灭,都惊惶地往外逃命,这时候,不论谁大声呼喊「站住」,结果都会是一样,没有用,因为没有人会想要眼睁睁、活活地看自己死去,能逃命就要逃。这使我想起一九七二年,当南越快要沦陷,美军要撤出首都西贡时的那个镜头,成千上万的南越民众涌向美国大使馆门口,有的挤到西贡机场,都是想要逃命的,因为怕北越的军队入来之后,就会展开的大屠杀之报复行动。 第九节刚好和第八节呈现相反的镜头;在第八节描述尼尼微城内的居民惊惶逃命的样子,而第九节则是说这些攻入尼尼微城的军队,则是到处掠夺、搜刮所有的金银财宝。前者是在痛苦、捶胸哭泣,后者则如同战胜者在分享战利品一样,他们发出呼喊的叫声,这些声音在喊叫着抢啊、拿啊,那声音是喜悦的呼声。也从这一节我们看到尼尼微城内有许多宝库,珍藏着过去它从战败的外国所搜刮得来的财宝,现在都将丧失殆尽。 第十节清楚地说到尼尼微城毁灭了,而且是毁灭到相当彻底。这里用人民心里有严重的恐惧感,连双脚的膝盖都会颤抖到相碰,怕到脸色苍白。这就像发生在「九二一大地震」一般,许多中部的民众在形容当时的景况,是连想要逃出房间,好像脚都软趴趴的走不动,心里只知道要赶紧逃出户外,但就是走不动! 第十一至十三节: 在第十节说「尼尼微毁灭了,一片荒芜凄凉」,现在则进一步形容荒芜的情景。第一是看不见城在哪里?怎么会这样?原因就是该城已经被彻底毁灭了的缘故。 在第十二节说「洞穴里堆满了撕碎的鲜肉」,这句话是在说明亚述帝国过去到各处去打仗,打胜之后所掠夺得到的财物堆满了整个仓库,人们不用愁吃、喝、穿、用的,这表示亚述帝国人民生活在相当富裕中,真的是可好好享受,不用有任何生活的忧虑。这就像耶稣基督在路加福音第十二章十六至二十节比喻中,所提到的那位成功的大财主,他的财富是越来越多,他可以安然无忧地对生命说这样的话:「幸运的人哪,你拥有一切好东西,足够你多年花用,慢慢享受,吃吃喝喝,过舒服的日子吧!」但我们知道,耶稣基督说这个人在神眼中却成为一个「胡涂人」。 亚述帝国的情况就像这样,过去可安然无忧的生活,现在可不再是如此了;现在已经是敌人冲进来,不但连皇后都被羞辱且俘虏他去,王宫破碎,人民的财产被搜刮殆尽,更严重的,就是人民也跟皇后一样被掳去当奴隶。这就是先知那鸿所说的「现在这大城在哪里呢」,意思就是尼尼微城已经完全毁灭了,被摧毁了,看不见过去繁荣景象,过去被认为最坚固的堡垒,现在都不见了,因为神伸出手来惩罚它。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看这章的诗歌所带来的信息: 一、骄傲会使人忘记神的恩典,以为自己很有能力,甚至严重到为所欲为,这是神所不喜欢的态度,也是最容易激怒神生气的愚蠢态度。 如果我们重回亚述帝国兴起的历史来看,可以将之分成主要两个阶段来看,第一个时期可从主前一八一三年开始,一直到主前七五○年代,这段时期的亚述曾经有过扩张版图,侵入黎巴嫩、巴比伦等颠峰时代,国势甚强。但在主前七五○年代之后,国家就开始式微下来。然后第二个时期从主前七五○年代之后,直到主前六一二年这段时期,可说是亚述建立帝国横霸中东的时代,连埃及都遭到打压、控制。特别是在主前七二一年,攻下了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撒马利亚,使亚述在中东地带形成一强大帝国,连埃及都不敢对它有任何反对意见,巴比伦也曾在这段时期中遭受到亚述帝国严重的劫掠。 我们现在所读的先知那鸿这本经书的背景,就是在主前七○一年时代的背景,亚述帝国的皇帝西拿基立多次围攻南国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从列王纪下第十八章;历代志下第三十二章;以赛亚书第三十六章等处的经文记载,都可以看到西拿基立皇帝派兵围攻耶路撒冷的情景,他那种藐视耶和华神能力的态度,从历代志下作者的描述就可以看得出来: 「难道你们不知道我的祖先和我怎样对付别的国家吗?有哪一国的神能救人民脱离亚述皇帝呢?有哪些国家的神从我的手里救过他们的国家?那么,你们凭甚么以为你们的神能救你们呢?不要让希西家蒙骗你们,迷惑你们。不要相信他!任何国家的神都未曾救过他的人民脱离亚述皇帝的手。你们的神也绝不能救你们!」(历代志下三十二:13—15) 历代志下作者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亚述皇帝西拿基立恶劣的态度,说:「亚述的使者们还用了一些更难听的话侮辱主神和上主的仆人希西家。皇帝又写信侮辱上主││以色列的神。」(历代志下三十二:16—17a)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兴旺之后,那些统治者往往会忘记生命的主不是在人的手上,也不是在国防上的尖锐军事武力,而是在赏赐生命、掌管生命的主神之手中。作为一个基督徒在这点的认识上是非常重要的,不但不能含糊,而是要清楚、明白。 我就曾一再对大家说过,若不是神允许,没有人能够完成生命中的计划;若不是神怜悯,也没有人能安然地度过世上的日子;神如果要将我们的生命收回去,我们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能力、权势等这些人间看为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等于甚么都没有而落空。亚述帝国的遭遇就是个好例子,其实只要我们用心仔细环视在我们生活的四周,就会发现这样的例子很多。 基督教的信仰让我们学习用谦卑的心来回应神的拣选,谦卑的心就是从排除一切困难来参加聚会开始做起,尤其是主日礼拜,这一点比甚么都重要。我要很清楚地说,这是我们学习谦卑与同信的兄弟姊妹同心敬拜神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关心教会的事务、事工,也是尽一个信徒的责任,这也是我们在回应神拣选之爱,和赏赐各项恩典的最基本态度。如果连这样的态度都感到很困难,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还要再说些甚么。身为一个传道者,我要求自己尽责在传道的工作,因此,对信徒我也是这样期盼和要求。 「趁着上主可寻找的时候要寻找他; 确实是这样,当我们的心中还知道要敬拜神、可以敬拜神的时候,千万不要疏忽这样的信仰功课,来与同信的兄姊一起敬拜神吧! 二、以不当的方式所得到的财物,都将会很快就消失,且会赔上更多,只有从诚实得到的才会是实在。但使我们生命活得实在的,并不是这些可数、可见、可触摸的财物,而是神的话。 先知那鸿的诗歌中让我们看到,进攻到亚述首都尼尼微城的军队,抢夺了城内的金子、银子、贮藏的财宝,并且强调说「到处有珍贵的器物」,其实这些都是过去亚述帝国兴盛之期,到处去掠夺得来的,现在则换成他们被掠夺、抢劫,且是整个城都毁灭了,变成一片「荒芜凄凉」的惨状。圣经说这是神的报复,使这些不当得到的财物都消失,并且增加了掠夺者的负担,让他们知道从不当所得到的,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影像,就是在一九七二年南、北越南内战结束,北越共产党军队开进越南首府西贡时,许多西贡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家里的钱财,有的人将当时手中的纸币全部都丢弃在街道上,任人去捡拾。但我们知道,没有人会去捡拾,只有当时流落街头的乞丐捡去当作卫生纸用。许多人家将高贵的进口轿车开到街上去,甚至想尽办法要将家里的珠宝埋藏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当共产党的军队开进城内的时候,第一个就是会找上门,进入屋内搜刮所有的财物,甚至有钱人家会被共产党当作「有产阶级」的对象,重者会被凌虐致死,轻者径送去劳改营当奴工。 如果我们看最近在媒体上炒的很热的话题,就是国民党卖掉了他们所谓的党产「国发院」土地一大片,以四十二亿多的台币卖给一个财团。但我们知道该片面积多达七点八公顷的土地,但该片土地原来是在一九五七年被国民党政府强迫租用,然后在一九六二年以每坪五元、总价四万元买过去,这种价钱只有当时公告地价的八十分之一。当时有一位叶姓地主宁愿不拿,国民党政府将该笔钱提存到法院去,并且在一九六四年变更该片土地成为国民党党产土地。 类似这样的案例其实不少,很多人在政党轮替之后,纷纷出来控诉他们祖先被强占去的房地产。我们都知道国民党政府在「二二八事件」之后,只要其党要什么,就会有甚么。但现今可不能是这样,因为改朝换代,这些过去用权势得来的资产,就像圣经时代用强悍武力搜刮得来的财产一样,圣经让我们知道,神不会允许这样的财产,也不会赐福得到这种不义财产的个人或是团体。不但这样,从不义得到的财产,总有一天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神是会报复的神,祂一定会伸手惩罚这些用强占手段得到他人财物的人。 在我们的社会,经常会看到这种争夺财物的事件,越是有钱的人家,这样的纠纷越多。很多人以为生命的价值就在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等可享受的财物,但我们不要忘记,这些都不会满足我们的生命需要,也填不满我们空虚的心灵。就像意大利人所说的:「钱财像海水,越喝口越渴。」圣经让我们知道能滋润人的心灵的,是神的话。就像诗人的诗歌中所说的,神的话「比金子可贵,胜过最精纯的金子;它们比蜂蜜甘甜,胜过最纯净的蜂蜜」(参考诗篇十九:10)。 可能是因为我来咱教会之后,就带大家查经到现在,因此,大家都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吧。可是我发现越来越多外教会的兄姊来参加查经班,他们发现圣经的话很棒,甚至每个礼拜都会远从内坜、中坜、桃园、基隆乘车来参加。我并不是要告诉你我的查经班多好,而是要告诉你,珍惜你活着的日子,多学些神在圣经中告诉我们的话,这对你的生命一定有帮助的。虽然我告诉你的,并不是股票行情,也不是电脑信箱中每天都会收到许多赚钱妙方的信件,但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圣经神的话的意义。我深信生命的富贵和心灵的充实,就是从神的话来得到。 (讲于二○○五年八月廿八日) 荣华富贵都消失(卢俊义)
经文:那鸿书三:1—19 在前面已经有提过,先知那鸿传出的信息确实为在惊慌中的耶路撒冷之以色列人带来很大鼓舞。这种鼓舞方式也是先知信息的特色,为那些在苦难中寻求神拯救的人有很大安慰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先知信息的内容也有很强烈谴责的内涵在其中,会对那些违背神旨意的国家、领导者提出毫不留情的责备,让他们清楚知道神的惩罚即将会来临在他们身上、国家。先知阿摩司传出的信息就是个好例子;他告诉北国以色列人,要小心,等待神的日子和等待死亡来临是一样无知。神绝对不会停止或缩回祂惩罚的手,严厉的灾难将会降临在北国以色列人的身上,特别是那些拥有权势的达官显要者,神将使他们连想要逃难也找不到可躲避的地方(参考阿摩司书五:18—20)。先知阿摩司更严厉地指出,就算以色列人进入神的殿宇认真地敬拜,也是枉然,因为神根本就不听他们歌颂的声音,那就更不用说是献上多少美好的祭品了(参考五:21—24)。 类似谴责的信息在先知耶利米更是严苛,也因为这样,导致他受到当代人民的苛责,他甚至被南国犹大政府关在监狱多次,还曾被关在枯干的井中(参考耶利米书三十八:6),差点死在里面。原因只有一点:先知耶利米传出的信息是国家会灭亡,以色列人会被巴比伦帝国掳去当奴隶。谁会听这样的信息?没有!不但没有,甚至认为他会说这种信息,是因为他背叛了国家和人民(参考耶利米书三十七:13、三十八:4)。类似先知阿摩司、耶利米等人,经常被称之为「受苦的先知」。 先知那鸿的信息是属于安慰的信息,他带给在恐惧中的耶路撒冷城内之以色列人听到美好的信息,为的是要让他们安心,因为神会惩罚嚣张的亚述帝国,会消灭这个国家,甚至会把亚述帝国毁灭,使之荒芜成废墟一样。这样的信息对被亚述帝国骚扰甚久的耶路撒冷城内之以色列人听来,可说是一个极大的好消息,因为这表示他们可以从此不用再担心亚述帝国会再来欺凌他们了。 在前两章我们读过先知那鸿所传出的信息中,包括有传好消息给耶路撒冷城内的以色列人,说要注意看,看神怎样惩罚亚述。然后在第二章就说出亚述的大城尼尼微已经有一股浓浓的黑烟冒出,因为城内到处都有火点燃,且有战车、战马嘶叫的声音,连亚述的皇后也被凌辱、俘虏他去。城内到处一片抢劫的景象,让人看了都会有怵目惊心的感受。 我们可以看到那鸿书中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在第二章十三节他说神要亲自成为亚述帝国的「敌人」,这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信仰课题。若是神成为我们的敌人,有谁能抵挡得住?没有!这个世界、宇宙都是神亲手造的,祂是造物主,也是掌管者。神可以创造,当然也可以毁灭,就像约伯所说的:「上主赏赐的,上主又收回。」(约伯记一:21)这也在说明,每件事都有神的旨意在其中,当神让亚述帝国兴旺,并不是要让亚述帝国来与神比高低,而是要成为神的同工,好完成神创造的旨意,这一点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章也是继续第二章,在描述神怎样惩罚亚述帝国的景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章经文的内容: 第一至四节: 第一节就让我们看到先知那鸿怎样在描述尼尼微这个城市;他说这是一个「杀人的城市」。会这样说,主要是在说明亚述帝国实在杀人杀到过了头,也可说亚述帝国实在是个很残忍的国家,连对那些弱小族群也都不放过。这可从考古学界出炉的碑文中看出来。有一片名叫「撒尔曼尼社」(Shalmaneser Manolith I, 16ff、II, 53ff)石碑,碑上的碑文中就有记载亚述的将军写着这样的文字:「在他的城前我竖立了许多座人头三角塔,并且我还将一些人封在这三角塔内,在其四周,我又把许多人在大柱子上以大火焚烧。」更恐怖的是在一份名叫描写「亚述巴尼帕」的年鉴文献上这样记载这位亚述皇帝(主前六六九继任皇帝至主前六三三年)在主前六六三年派兵进攻埃及时,占领了埃及大城「底比斯」(Thebes),对该城大加劫掠和破坏。然后文献上有这样的描述这位皇帝怎样对待他带兵进攻路过的城市: 「我以武力和残杀征服了所路过的各城池,也占领了所有经过的城市。我砍杀其中三千名战士,我运来许多的战利品、财物牛羊,将无数的俘虏加以火化。我擒住了许多兵士,有的我将他们的手脚剁去,有的我将他们的鼻子、指头、耳朵割去,并且我还剜出了无数兵士的眼睛,我竖立了两座三角塔,一座是活人三角塔,一座是人头三角塔,我将他们青年男女用火焚烧。」 这样的态度对待战败国的人民,可说是非常残酷的,神绝对不允许这种态度对待别人。圣经给我们一个清楚的认识:要善待仇敌,以善胜过恶。这是耶稣基督很清楚的教导(参考马太福音五:44),使徒保罗也这样劝勉我们(参考罗马书十二:20—21)。 那鸿先知现在就传出神给他的这些信息,让亚述帝国知道他们过去所做的,今天就要自食所种下的恶果,遭遇到像过去他们自己所犯的行为,报复会临到他们的身上。不但有诈欺的事,更严重的是强暴处处出现。抢劫在这个时候必定会出现,这也是战败国家会遇到的际遇。 第二节在描述敌人庞大军队进入尼尼微城内的情景,所有街道都充斥着敌人的战车、战马。 这样的描述即使在今天的时代也出现过。有一出名叫「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的影片,是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从法国诺曼底海边登陆的情景。该影片出现的镜头就是在盟军登陆之后,整个诺曼底海边几乎找不到一小片干净的沙滩,全都是军人的尸体,根本无法埋葬,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推土机将尸体一具具地推进海里,因为若不这样快速清理,接着上来的补给队伍之车辆,必定会碾过这些横卧在沙滩上盟军尸体。 第四节要特别注意,这里说尼尼微是「妓女」,这个用词有一个特别暗示性之用语。当一个城市繁荣时,很容易成为色情行业兴盛的地方,过去如此,今天也是一样。看看台北市,过去陈水扁主政的时代,有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就是将八大色情行业赶出台北市。结果这些色情行业都跑到邻近的台北县辖区内生存。现在马英九主政,这些行业又回笼到台北市来。尼尼微城,在亚述帝国兴旺的时代,就是从许多它打胜仗的城市俘虏了许多妇女回来,将她们贩卖成为妓女,这个城市就变成了一个淫乱充斥、妓女满街的地方。 第五至七节: 第五节可参考以赛亚书第二十章四节,记载亚述皇帝撒珥根命令他的元帅攻击埃及和非利士人的亚实突这两个城市。然后这样描述说:「亚述皇帝要从这两个国家中掳去人民,剥光他们的衣服;那时候,无论老少,都要赤身露体,光着脚,使埃及蒙羞。」古时候对待打败仗国家的人民,就是用这种剥光衣服的方式作为羞辱该人民,使他们觉得蒙羞到无法抬起头来看人。先知那鸿很清楚亚述这个国家就是用这种方式对待敌人,如今亚述自己也要遭遇到相同的待遇,敌人会用相同的方法对待他们。 第六节的「把脏东西丢在你身上」,这到底是指什么呢?所谓「脏东西」其实指的就是尼尼微城人在拜的偶像神明。这些在神眼中简直就是污秽生命的记号。当尼尼微城人当作神明在供奉,现在神要让他们看见这些偶像,已经成为一种污秽他们心灵的记号。先知那鸿说这些原本被他们当作神明的偶像,如今都被丢弃在他们面前,这就像妓女坐在路边,手中抱着她们看为「恩人」的嫖客的衣物一样,以为有了那些「恩客」的名片、印信、衣物等就可以到处炫耀的东西,如今都成为一种被讥笑的记号,因为战胜者会嘲笑着说:「看啊,这些你认为很有背景的人在哪里啊?」这样的话语,其实就和过去亚述皇帝派人去讥笑耶路撒冷城内的以色列人一样(参考列王纪下十八:28—35)。 第七节当尼尼微城市在兴旺的时候,来此观光、经商贸易、过路与停留的人潮有如过江之鲫那样多,如今看到的竟是一片荒废的丑态,很自然地就不会再有人来此城市出入了。因为深怕到此城市会受到连累,使灾祸缠身。这情景就像在一九九一年二月,伊拉克攻入科威特时所造成的伤害相同;在一九九○年以前,科威特可说是中东繁荣的国家,可是当伊拉克突然间侵入并且占领之后,虽然伊拉克只占领短短时间,很快就被美国等部队给予驱离回去,科威特迄今还是没有观光客喜欢去游玩。一九七○年代以前的黎巴嫩也是一样,曾经被誉为是中东的「珍珠」,有如香港被看成是亚洲的「珍珠」,那种繁华的景象,靠观光收入就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是在「以阿」战争之后,黎巴嫩已经是残垣断壁,一幅破落、荒废的城市景象,没有观光客愿意冒险去这些城市旅游。尼尼微城就是这样。「没有人同情她」、「安慰她」,原因是她过去对别人很残酷,如今轮到自己的时候,无论怎样哀嚎、哭泣,都不会有人愿意回头去多看她一眼。 第八至十节: 请注意,这里说埃及首都「底比斯」,在和合本圣经用「挪亚们」(No Amon),台语汉字本用「罗亚们」,这是和和合本相同的语音。意思就是「亚们之神」。埃及人称之为「底比斯」,意思就是「众城之城」,也就是最伟大的城市之意。早期的埃及是个大帝国,她能把「挪亚们」用「底比斯」来称呼,就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城市在当时有多么繁荣,壮观,就像我们今天在看纽约、东京等类似这样的城市一样。当时的尼尼微城若是和「底比斯」城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底比斯」城是位于现在埃及首都开罗的南部大约六百公里处。 这样,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先知那鸿就是要说:如果连「底比斯」城都可以摧毁,那比「底比斯」城小太多规模的尼尼微城怎能说可以安然无恙呢?怎能说自己很安全不会倒塌呢?先知特别提醒说「底比斯」城有一道埃及最重要的河流,就是尼罗河当作国防上的天然屏障,并且还有非利士人的古实大城、弗、利比亚等这些国家和自己的国家埃及帝国作为同盟国保护着,怎么可能会遇到被摧毁的命运呢?在一般人的想象中,那绝对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可是事实却在主前六六三年发生了,因为在这一年它被亚述帝国所摧毁了。 第十节可看到先知那鸿在描述被亚述摧毁之后的「底比斯」城之惨状,就是婴儿被侵入者摔死在街道上,达官显要都被捆绑送到奴隶市场像货物一般被拍卖。这也像在主前七二一年,亚述帝国侵入北国以色列首府撒马利亚城的动作相同,将以色列人俘虏去外国当奴隶(参考列王纪下十七:6)。 第十一至十七节: 以往,你繁殖快得像蝗虫;16你出产的商品多过天上的星星。但现在都不见了,像蝗虫伸开翅膀飞走。17你的大臣像一群蝗虫,冷天停在墙上,太阳一出来就都飞走;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哪里去。 这段经文再次重回到尼尼微城被毁灭之前的情形,当该城听到有敌军来攻击的时候,它惊吓到赶紧筑防御工事,加强了国防,但先知那鸿预言说,那是无济于事的补救作为,因为无论亚述帝国怎样努力,神若是决意要将之摧毁,不论他怎样防,只是徒劳无功罢了。 这里用几个比喻来形容神要摧毁亚述帝国,确实是很简单。先知那鸿用:一是亚述的防御工事像是已经成熟到可随时像落果一般的无花果,只要微风稍微一吹,就会掉落在地上一般;二是亚述的军队就像懦弱的女子,敌人不但可以轻易攻破城门,甚至可用火来烧毁城门的门闩。先知那鸿在这里用「软弱的女子」来形容亚述的军队,其实是对亚述帝国的一种极大讽刺,因为古时候女人不可能成为军人,妇女都是被看成是懦弱、无力的记号。打仗是男人的事。如果将一个国家的军队用女人来形容,那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踩泥作砖、预备砖模」,这句话描写得非常传神。这是在表示预防城墙被敌人攻击有了破洞时,要赶紧找机会修补缺口。否则会让敌人很容易从破洞中进入。但我们也知道,当敌人攻破城墙造成缺口时,一定不会退回缩手,让城内的人有机会修补,攻击者一定会趁着城已有破洞的机会挥兵攻入。这也说明了那鸿用这方式只在说明一件事:无论尼尼微城的人怎样努力要防御该城,都是没有用的,这也是第十五节所说的,因为尼尼微的情况已经像蝗虫过境一样的严重,根本无法防御、抵抗了。原因是这次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神自己当亚述帝国的敌人。 先知那鸿在第十五至十七节都是用蝗虫来比喻尼尼微城所遇到的灾难,蝗虫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人类最惧怕的天敌,只要它一出现,农作物就必定遭殃。时到目前依旧如此,即使人类的科技这样发达,一遇到蝗虫过境,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农作被它摧毁殆尽。 蝗虫的灾害有一个特色,就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先知那鸿用蝗虫来去之快来形容亚述帝国的辉煌就像是这样,过去尼尼微繁荣的景象,都将像蝗虫吃饱了要飞离开一样,就算想要抓住不放,也不可能。因为它一下子就没有、不见踪影了。速度之快,使人想要抓住的机会也没有。 第十七节形容得更妙,先知那鸿说亚述帝国的大臣都跑掉了,没有人知道他们跑到哪儿去了。怎么会这样?这一节开始说亚述的「大臣像一群蝗虫」,意思就是国势强盛的时候,大官员多到如蝗虫一样多,多到不可数。但是,当国家危难的时刻一到,这些将领、高官、贵人却都先逃跑了,跑到无踪无影,找不到人。这就如同在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内战期间发生的情形一样,突然间,许多国民党的军事将领都不见了,更荒谬的是,有些军队从指挥官到士兵,突然一夜之间都从国民党军变成共产党的军队,这真的是奇观,因为国民党的军队竟然在一夕之间不见了。 第十八至十九节: 这两节是对亚述皇帝说的,在第十八节这里用「大臣」来形容亚述的领导阶层。在原文是用「牧人」,会更贴切些。因为牧人若是死了,羊群就会四散他去,甚至会被野兽吃掉(参考以西结书三十四:7)。 有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就是不仅亚述尼尼微城的这些将领、高官、达人不见了,就连亚述这个城也突然间好像消失了,一直到主后一八四五年才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重新发现。 现在让我们来想想这章经文带给我们的信息: 一、神是会报应的神,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神用来作为回应我们的凭据。 我们看到先知那鸿传递的信息中,有一项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神会伸出祂的手报应那些以残酷手段对待软弱无力者的人,而且当神伸手替那些被欺压者伸冤、报应时,也会用这些欺压者过去所用来欺压别人的手段来回报。先知那鸿提供我们这方面的信息非常清楚。例如在主前六六三年,亚述军队攻入埃及的大城「底比斯」时,就是极尽所能的搜刮一切金银财宝之外,更残酷的手段就是对待打败的埃及人,在一份考古学界发现的被称之为「拉森圆筒」(Rassam Cylinder)有这样的记载: 「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不服从都可加以屠杀,用连枷敲打和用大针刺入人的身体,战败的王套上一种狗穿戴的项圈,让他住在尼尼微城东门的狗舍里,将之当作野兽一般处置。」 如果亚述人是用这样残酷的手段,对待被他们征服的底比斯城的人和他们的领导者,可以想象得到他们又会用什么手段对待打败仗的人民了。那么现在巴比伦帝国来了,把尼尼微城的亚述人之衣服剥光,让大家看到他们的胴体,用这种方式羞辱他们,也就不会是甚么大事了。 圣经作者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教导:神是会报应的。先知以赛亚在的作品第三章十一节就这样说:「作恶的人却要遭殃;他们要因自己所做的坏事遭报应。」我就曾说过,基督教信仰教导我们认识的神,是个「无所不能」的神,也是个「无所不知」的神,和「无所不在」的神。祂会察看我们的一举一动,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 耶稣基督甚至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卑微的人的身上,都有神为他们所设立的天使在天上,站在神面前,向神报告这些被人疏忽,身份低到微不足道的人所受到的待遇(参考马太福音十八:10)。 耶稣基督的教导中谈到有关末日审判时也是这样告诉我们:「人子将要在他父亲的荣耀中,跟他的天使一起来临。那时候,他要按照各人的行为施报应。」(马太福音十六:27)使徒保罗也说:「因为神要按照每一个人的行为报应他。」(罗马书二:6) 当圣经在说神的「报应」时,通常都会有另一个层面的信息在支撑,那就是说神是个伸冤的主。伸冤都是为了那些弱小、被欺压的受难者提出的,是因为这种人很软弱,根本无法抵挡强者的欺负、宰压,所以才会造成冤屈。这也是诗篇的诗人所说的,神是「伸冤的神」(参考诗篇九十四:1)。使徒保罗也这样说: 「朋友们,不可为自己复仇,宁可让神的忿怒替你伸冤,因为圣经说:『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十二:19) 每次读使徒保罗这句话,我都会想起台湾在第二次大战后,第一位出任高等法官的吴鸿麒先生,在二二八事件发生时,他并没有参加任何活动或聚会,甚至还去监狱视察那些被关的人是否安置妥当。但是在二二八事件后的三月十七日,被人发现陈尸在南港坑道口和另外的七具尸体在一起。当时吴鸿麒只有三十九岁而已。他的妻子找到他的尸体时,费尽许多方法才雇用到人力车可将丈夫吴鸿麒先生载回去,她清洗丈夫的尸体之后,并将他好好安葬。这事件之后,经过了四十五年,也就是一九九二年的二月廿八日,自立晚报为吴鸿麒先生的妻子作了一次专访,其中有一项是问她这段时间是怎么走过的?吴夫人只用一句话,就是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二章十九节所说的这句话来回答记者。她说支持她活下去的力量就是圣经的这句话,她深信有一天,神一定会报应! 没错,神一定会报应。这些干下杀人、残害人性命的人,不论用甚么理由,若没有真心悔改认罪,有这么一天,神一定会报应,而且当神伸手替受冤屈的人伸冤时,请注意,那报应是严重的。 二、世上这些看起来荣华富贵的一切都不会是永远的,不要把我们生命建造在这些会变化的基础上,要将我们生命建造在永恒的生命基础上,才是正确。 先知那鸿让我们看到尼尼微城过去的荣华富贵之态,在第二章十一至十二节曾用公狮母狮在洞穴中喂养小狮来比喻,该城不但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安稳城市,也是一个不愁吃喝、可安然生活的地方。同时,在第二章九节描述城内堆积了许多金银财宝,然后在第三章四节说整个尼尼微城有如一座妓女充斥的大都会,妓女可以「妖冶迷人,她的淫行诱惑列国」,且是会用「邪术欺骗万族」,这就让我们看到,尼尼微这个城市确实是一个声色满贯的大城,人们过的生活真可用先知阿摩司在形容他那时代的北国以色列之情景相同。先知阿摩司说: 「你们这些人睡在象牙的床上,靠在安乐椅上享福,吃嫩牛和肥羊的筵席。你们唱新编的歌,用竖琴伴奏,像大卫一样。你们喝一碗碗的美酒,擦最上等的香水。」(阿摩司书六:4—6a) 先知阿摩司形容这种生活就是一种「放荡宴乐的生活」的样式(参考阿摩司书六:7)。但这样的生活不久就要成为悲哀的记号,神一定会惩罚这样的人,因为这些糜烂的生活所需,都是来自搜刮贫穷的人,或是去打败弱势族群者之后,掠夺对方的财物来富足自己。 就像前面已经提起过的,在主前六一二年,巴比伦大军攻进了尼尼微城,不但毁灭了它,亚述人过去所拥有的一切,一下子就统统没有了。正如先知那鸿所描述的,神的惩罚有如蝗虫过境一般,没有多久时间,就毁灭了过去所拥有的一切,而且连留下一点点踪迹也没有。想要再去寻找回来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才能找得到。 先知那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不要把生命放在这些不可倚靠的东西上。这些东西包括了政治力量、军事武力、金银财宝等等,这都是很快就会变质的,对想要寻求永恒生命的人来说并没有甚么帮助,有时甚至还会成为绊脚石。他让我们看到建筑非常坚固的城池,也会被毁坏;就算有很好国防军事武力的设备,也会被敌人识破击毁;就算再宏伟的城墙,也有被敌人攻破的时候。因此,真正使人的生命有永恒的,是在神的怜悯之下才能得到。因为生命来自神赏赐,永恒的生命并不在人间这些会变化的物品中,永恒的生命并不是用世上的东西、物品可以换取得到的。只有在神的救恩里,人才能享有,而这救恩就是在耶稣基督中,这也是约翰福音的作者所告诉我们的话:「神那么爱世人,甚至赐下他的独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灭亡,反得永恒的生命。」(约翰福音三:16)这是一句相当清楚有应许的话,是神对我们的应许。只要是神的应许,相信的人就有,会得到。 (讲于二○○五年九月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