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迦书第七章拾穗 【弥七1】「哀哉!我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尽;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的,没有一挂可吃的。我心羡慕初熟的无花果。」 犹大和耶路撒冷好像摘取果实后的园子,虽枝叶茂盛,却无美果可寻;暗示国民灵性的贫瘠荒凉,忠信者难觅。 「我心羡慕 ...... 无花果」:或作「也没有我心所爱初熟的无花果」。──《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描写人切想水果,但到果园时已经太迟了,树上已光秃得很,根本没有果子可摘。他只有在失望中走开,既无葡萄,也没有无花果。这也使人联想以赛亚书第五章七节葡萄园之歌,神指望有好葡萄,却只有野葡萄。 「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可见弥迦在此处,似为耶和华发言。悲叹的是先知,也代表神。这里可说是锡安。锡安现在成为光秃的果树,荒凉的果园,再无佳美的果子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哀哉,我(或作以色列)。说话的似乎是以色列或锡安山,或以色列中悔改的人。 夏天的果子。比喻的含意见第2节。收成以后,田野里就再也找不到果子了;同样,在收获邪恶以后,以色列中就将再也找不到一个义人。可以把锡安比作收成后寻求果子的人。他一个也找不到。──《SDA圣经注释》 ●「我心羡慕....无花果」:或作「也没有我心所爱初熟的无花果」。 ●「初熟的...」:初熟的果子是献给神的祭物。 ●无花果:以色列的国花(旧约中常拿来代表以色列民族)。──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1 农业的指述】根据一份大约是主前九二五年的碑文「基色年鉴(Gezer Almanac)」,采收夏天的果子是一年当中最后一次收获,时间约是八月底至九月,这是无花果的第二次收成(第一次成熟是六月),而果实会被晒干以便在冬季食用(见:赛十六9;耶四十八32)。一旦采收完成,捡拾者也取去所有残余果实,接下来好几个月都不会有果实。──《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七1~2】先知哀痛国中难见到忠信的人,民心唯恶是尚。他劝民倚靠神,唯祂能救赎。“我“指以色列人。夏天已过,各种果子都已收尽,寻找忠信敬畏神的人,就象收获季节已过,找不到可吃的果子一样。──《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弥七1~10】弥迦哀叹以色列人的罪孽深重。这情况是普遍性的(1节)、放纵的(2,3节),牵涉当中的领袖(3节),并且以扭曲(4节)和违反自然的行为(5,6节)表现出来。然而,神是有怜悯的,而且在祂里面有盼望(7~10节)。──《雷氏研读本》 【弥七2】「地上虔诚人灭尽,世间没有正直人,各人埋伏要杀人流血,都用网罗猎取弟兄。」 「虔诚人」:见何西阿书论「忠爱」一主题(参何4:1-2)。百姓对神不虔,对人自然不忠,以致有2下及3节的恶行出现。──《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虔诚人也指信心与行为并重的人,可惜这样的人已经灭尽,找不着了。何西阿书第四章一、二节说:「这地上无诚实,无良善……」,也是指这些人。 正直人也没有。正直是指对待邻舍的态度,要有道德的标准,公正的行为,但是这样的人找不着。──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2 用网罗猎取】捕鸟与捉鱼是当时一般人狩猎的方式,因为只需要网子与陷阱。埃及坟墓壁画中描绘以网子捕鸟(见:箴一17),而苏美文字中,代表狩猎的字就是以网的形状表意,网子的历史悠久由此可见。以赛亚书五十一20描述使用网子,或许是以网阵来围捕羚羊,可能由几位驱赶猎物的人将其赶入陷阱中。当时确实是无法无天的时代,每个人既是猎人,又是猎物(见:诗十9)。──《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七3】「他们双手作恶;君王徇情面,审判官要贿赂,位分大的吐出恶言,都彼此结联行恶。」 「双手作恶」:指忙碌与擅长于恶事。 「位分大 ...... 行恶」:或作「有权势的人只须说出心所要的,便彼此结联去作」。──《串珠圣经注释》 那些官长领袖行恶是双手的,表明他不遗余力,是竭尽所能。「双手」也可能指他们在恶事是训练有素,当然双手原是训练过的,有技能,但他们误用技术与才干来行恶,犯罪的方法巧妙与彻底。君王原为行政首长,主持公正法治与维护社会秩序。但是他们只要钱财,屈枉正直。 「结联」有两个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他们好似网一样编织起来,好像连络网,大家狼狈为奸,前呼后应,官官相护,一同犯罪,尽欺骗欺压的能事。另一种解释为「歪曲」,大家联合起来,一同歪曲事实,可任意定罪,不顾公正。──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他们双手作恶。意义不明。七十士译本为“他们为作恶而预备他们的手”。 贿赂。这里指责这种古老的恶习(见赛1:23)。 彼此结联。意义不明。该动词只出现在这里。──《SDA圣经注释》 ●「双手作恶」:指忙碌于恶事、并擅长于作恶。 ●「徇情面」:原文应是「要求」、「ask」,要人送礼之意。 ●「位份大的....行恶」:或作「有权势的人只须说出心所要的,便彼此结联去作。──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3~4】从2节下半到4节都是百姓恶行的记述,不顾亲情陷害弟兄;应该正直无私的君王和领袖,一样徇私舞弊;在上者只须说一句,在下者便成群结队去作,忙个不停(“双手作恶”)。“守望者”:先知。──《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弥七4】「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最正直的,不过是荆棘篱笆。你守望者说,降罚的日子已经来到。他们必扰乱不安。」 4上 原文作「你的守望者(所提到)的日子,就是刑罚你的日子已经来到」。 「守望者」在此指先知(耶6:17; 结3:17; 33:7)。──《串珠圣经注释》 最好的是指良善的,他们应该乐于助人,建立仁爱。正直的,原指中正不阿,爽直坦率,光明磊落,对待人也是至诚恳切,但是最好的,也不过是蒺藜。蒺藜只是带刺的杂草,两面都有锋利的尖刺,只会伤害,不受人欢迎,只有丢弃,或扔在火中焚烧(参阅赛九18,十17)。最正直的,也不过是荆棘篱笆。「荆棘」与「蒺藜」可谓同义字,但「荆棘」是在原文中没有的,篱笆的作用是保护,现在只成为一种障碍。 「已经」是完成的时式,可谓「豫言完成式」(Prophetic Perfect),豫言的事是那么确定,虽已成就,必将应验。降罚的日子是耶和华的日子。先知是守望者,必须宣告危险的来到。──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蒺藜。希伯来语是chedeq ,在箴15:19里译为“荆棘”。坚硬的荆棘会扎破刺伤所有的过路人。──《SDA圣经注释》 ●「荆棘」、「蒺藜」:带刺的杂草,可很快燃烧的燃料。 ◎神子民应有如何美好的行为与表现?岂不是应如可羡慕的果实般带给人喜乐与满足。而今犹大全国却全力行恶,有如本该结无花果的树结出荆棘与蒺藜。神岂不审判? ●「你守望者说....已经来到」:原文作「你的守望者(所提到)的日子,就是刑罚你的日子已经来到。 ●「...已经来到」:用的是预言完成式,事情尚未发生,却已确定会发生。 ●「守望者」:指先知(参
耶 6:17
结 3:17 )。──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5】「不要倚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提说。」 这里讲的这些人都是关心与同情的人,照说在他们身上应有希望可以寄托,有安全感,信得过他们,可从他们得凓安慰与鼓励。但是看来现在并不可靠,亲密的未必可以信托,因为人心太险恶了,可能泄露不应宣扬的,也可能出卖与加害。不但朋友,连家人也是一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5~6】连邻舍,好友及家人也都充满敌意、骄横叛逆,不能信赖。以色列人原先重视家庭,但现在家庭关系破裂,无忠孝可言,可见整个国家已沦落到可怕的地步。──《串珠圣经注释》 朋友家人互不信任,家庭解体。──《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5~6以色列人原先重视家庭,但现在家庭关系破裂,无忠孝可言,足见国家已沦落到可怕的地步。 【弥七6】「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以色列社会的基础,在于家庭,家庭也足可维持社会安宁与安定的秩序。为求家庭的团结,第五条诫命:孝敬父母是首要的。女儿虽出嫁,应随夫家,对公婆也必须尊敬。这种伦常也许不为西方社会重视,但华夏文化既崇尚家庭制度,重视伦常,必可充分明白希伯来的心态。 本节所说的,却是完全失常的现象。人的仇敌竟然是自己家里的人。家庭的和美既建筑在良好的伦常关系上,家庭的解体必因其中有叛逆与不和(参阅出廿一15、17;申廿一18起;利二十9;箴二十20)。──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6人的仇敌,何以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答:在先知弥迦的时代,他对于神的百姓以色列人的腐败堕落景况,感到极为悲伤,深知他们在道德上日趋败坏,在灵性上贫瘠荒凉,于是哀叹当时的地上,没有敬虔正直的义人,触目却是杀人流血,巧取豪夺,无论上下,彼此结联,同谋行恶,惟利是图(2,3),没有一个可靠的人,甚至连自己的亲密朋友,也是各怀鬼胎,无可信任,是所谓无亲情,不解怨,以至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生活、人际关系,都变得支离破碎,不堪收拾。因此,先知警告他们说:「不要依赖邻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怀中的妻题说,因为儿子藐视父亲,女儿抗拒母亲,媳妇抗拒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5,6)这两节经文,已把他们的家庭伦常乖舛、道德丧亡的程度,描写得淋漓尽致。先知在此警告百姓的总意,乃是教训他们不要依赖世人,惟要仰望依靠神,他要在黑暗中为人作光,伸冤辨屈,使人得见他的公义(7-10)。 先知在此所说的话(6),到了新约时代,也曾为耶稣基督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所引用(太十35,36,路十二33)。主所引用的教训,更为直截了当而明显,指那些信他和不信他的人,成了强烈的对立,那就是起了生疏或分争的事情发生。如在一家之中,爱主信主的人,有基督作主为依靠,脱离罪恶,过分别为圣的生活,成为主的门徒,作神的儿女;那不爱主不信主的人,以置鬼为王作主,不肯离开罪恶的生活,走世界的道路,一切受到置鬼的管辖。因此,信与不信两者之间,产生分争对立的状态,所以说,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了。这样,小则个人家庭的光景是如此,大则推论到国家社会人群亦复如此。如果内有信的人,又有不信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岂不是同样的要起抗拒和分争,那不信者岂不是成为信者的仇敌么!!(参拙著新约圣经问题总解--上册太十34-36解题)――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弥七7】「至于我,我要仰望耶和华,要等候那救我的;我的神必应允我。」 先知宣布他对神拯救力量的无比信心。──《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仰望与等候,实际上是信心的涵义。诗篇第卅八篇十五节:有「仰望」的样(参阅诗四十三5)。这里弥迦是论先知的信心,就是等候并且盼待豫言的应验。「我的神」确是敬拜者所倚靠的,神与他有特殊的关系(赛七13,不可使神厌烦。何九19,我的神必弃绝恶人,这也是敬拜者所深切体会的。)敬拜者必须与神保持完好的关系。先知在黑暗的日子里,始终要高举神,成为有力的见证。──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应允」:是「hear」,「垂听」、「在乎」的意思。 ◎此节是整章的转捩,先知的眼光由败坏的现况转至不改变的神。引出下一段充满盼望、赞美、夸胜的文字。──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8】「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 「我的仇敌」:大概包括耶路撒冷遭巴比伦攻陷时,对犹大落井下石的以东国(诗137:7; 俄10-15)。 「坐在黑暗里」:指被困、无助的处境。(参诗107:10; 赛9:1; 42:7)──《串珠圣经注释》 仇敌是谁?这里是集体名词,必指以色列一切的仇敌(参阅俄12起;诗廿五2,卅五19)。「我虽跌倒,却要起来。」信心一直在困难之下,但最后必然得胜,后期先知常有这样的信息(结卅七-卅九章及亚十四章)。 黑暗与亮光,常指苦难与安乐(可参阅摩五18;赛六十二1起,九1起,五十八10,五十九9;伯三十26)。 这里还是受苦者的心声,他们仍无法起来,仍在黑暗里,敌人仍猖狂地肆虐,但他们有信心,深信耶和华必赐力量,使他重新振奋。耶和华必作他们的光。使他们可以从患难的黑暗转回。──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我的仇敌」:大概指耶路撒冷沦陷时,对犹大国落井下石的邻国(如:以东)。 ●「坐在黑暗里」:指被困、无助的处境。──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8~10】以色列人虽因罪受惩罚,但神会再兴起 的百姓,使敌人羞愧。──《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民受到仇敌的欺压,知道是神的刑罚,但相信神必复兴其民,使敌人蒙羞。“我的仇敌”:以色列以外的国家。“我虽跌倒”:预言耶路撒冷的被毁。──《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弥七8~20】◎8~20此段作者用第一人称来表明犹大国的状况,似乎把犹太国和自己的角色融合认同。此乃诗歌体常用的表达方式。──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9】「我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因我得罪了他,直等他为我办屈,为我伸冤。他必领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见他的公义。」 耶和华公义的怒气,是由于以色列人的罪恶。他们也切实承认:「我得罪了他!」但是外邦人不会有这认识。他们是神击打选民的杖,他们不过是工具,却以为他们可以胜过神的子民,胜过以色列的神。这就是他们基本的错误,所以神要为以色列人辩屈与伸冤。 这样说来,神的怒气不过是短暂的(诗一○三9),当祂的管教目的达成以后,耶和华必转向以色列的仇敌。那时以色列是义者,神算他们为义,必不再有毁坏的威胁。神恼怒的,不是他们,而是外邦人(参阅亚一15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申冤」:有「为....执行公义」、「辩护」的意思。──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10】「那时我的仇敌,就是曾对我说:“耶和华你神在哪里?”的,他一看见这事,就被羞愧遮盖;我必亲眼见他遭报,他必被践踏,如同街上的泥土。」 「践踏」:按古代中东的习俗,战胜者把脚踏在敌人颈项上,表示胜利。──《串珠圣经注释》 仇敌对以色列人污辱,是宗教方面,他们居然任意亵渎神,「耶和华你的神在那里?」是外邦人当作笑谈的问语,明知以色列人不仅无法回答,而且感到十分羞愧。羞愧以色列的,必受羞愧,因为耶和华必定报应。 我必亲眼见仇敌遭报,那是带着憎恨的目光(参俄12、13;结廿八17;诗廿二18)。仇敌遭报,表明他们战败。胜利者将脚踏在仇敌身上,强调制胜敌人的威风。他们就成为街上的泥士,毫无功能与用处,只被践踏。──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耶和华你神在哪里?参赛37:10-13;珥2:17。 如同街上的泥土。见赛10:6;亚10:5。──《SDA圣经注释》 ●「践踏」:按古代中东的习俗,战胜者把脚踏在敌人颈项上,表示胜利。 ◎敌人以为犹大的败亡是因为神不存在,他们靠自己征服犹大国,因此他们尽情侮辱犹太人,殊不知他们能顺利掳掠犹大国,是因为神要刑罚犹大国。当刑罚结束,神就要让犹太人脱离敌人的辖制。那时,人就将知道神是公义的(不过度处罚),且是存在的。而那些自以为是的敌人,也将遭到失败的命运。──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11】「以色列啊!日子必到,你的墙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开展。」 「墙垣」原来只是指葡萄园的围墙,为保护之用,也表明只为私人,不能公开,也不是为供众人享用的。从传统来说,专供耶和华使用,以色列与耶和华有完善健全的关系(参阅诗八十13,八十九40;赛五5)。 境界的开展,也是神的应许。在以赛亚书第廿六章十五节,神应许增添国民并扩张四境。这必然会实现。这里提到这应许,是否指以色列属灵的地界开展,使外邦人也可前来敬拜,不再局限于以色列人。但是此处可能指以色列地理的环境,或者两者的涵义都存在。──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日子必到。复兴的保证。 命令。希伯来语是choq ,既指命令,也指边界或界限。如果指边界,那就是预言以色列边界的扩大。──《SDA圣经注释》 【弥七11~13】以色列国土必恢复,境界比先前更拓展。。──《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民复兴的预言。耶城的城垣将重修,其民将增多(“境界必开展”)。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回归(“人必…归到你这里”)。13节若单独看,应为对犹大国所作的预言。本段所预告的远景实现前,以色列人须因所犯的罪受到应得的刑罚。──《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弥七11~20】神应许给以色列千禧年的祝福包括她的复兴(11~13节),她的蒙福(14,15节),她被高举在列国之上(16,17节),以及她得蒙赦免(18,19节)——这一切都在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之上(创一二1~3;一五18~21)。“大河”(12节)。幼发拉底河。──《雷氏研读本》 【弥七12】「当那日,人必从亚述,从埃及的城邑,从埃及到大河,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都归到你这里。」 「人」:可能是从亚述、埃及和其他地方归回的犹太人(参赛11:11-16; 亚10:8-12)。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 「从这海 ...... 到那山」:指全世界(参诗72:8)。──《串珠圣经注释》 从亚述的边界,就是大河那边,在东北地区,到埃及边界,就是在西南。从东北到西南,东西两端在先知的观念是整个的世界。 从这海到那海,那该是地中海到波斯湾。从这山到那山,是从北方的利巴嫩山,到南方的西乃山,从北至南也是极大的距离。这是包括全地(参阅亚九10;诗七十二8,一○七2)。以色列地理环境可能有那么辽阔,因为神的祝福临到他们,是新以色列的领土。──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人必从。也可能是“他们必从”,与七十士译本一致。 埃及的城邑。希伯来语是masor。亚述和埃及都俘虏和奴役过神的子民。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 从这海到那海。无法确定是什么海。该句表示范围很大。“从这山到那山”也是这样。──《SDA圣经注释》 ●「人」:可能指由各地归回的以色列人。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 ●「从这海....到那山」:指全世界(参考 诗 72:8 )。──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13】「然而这地因居民的缘故,又因他们行事的结果,必然荒凉。」 这地不会是迦南地,而是外邦人之地,是以色列仇敌的地方(参阅耶四十九13、17,五十23;番二13、15;珥三19)。这些居民是外邦中作恶之辈,他们行事罪恶的结果,必受审判(撒下廿一1起;赛廿四5;利十八25)。他们的地土必然荒凉(参阅赛三10;耶十七10,廿一14,卅二19)。外邦人之地必然荒凉,是耶和华显现的结果(参阅鸿一5)。──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神仍然没有忘记他的公义,坚持要审判这地。 ●第13节有a,b两种可能解释。a.但现在这土地,要因其中的人民行恶的缘故荒凉。b.但全地必因其中的人民行恶的缘故荒凉。──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14】「求耶和华在迦密山的树林中,用你的杖牧放你独居的民,就是你产业的羊群。求你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像古时一样。」 弥迦求神在国度里作祂“羊群”(以色列)的牧人。──《雷氏研读本》 「迦密山」:原文或作「肥沃的牧场」。 「产业」:暗示神选民的宝贵(诗33:12)。 「巴珊」、「基列」:都在约但河东面,以丰沃的草地称着(参民32:1-5; 申32:14)。 「古时」:大概指摩西、约书亚的时代(参诗77:20)。此节暗示当时以色列已失去不少昔日所拥有的肥沃土地。──《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是在迦密山的树林中,原文中有「迦密」的字样,并非指迦密山,却是丰沃之地。当然迦密地区以丰盛的牧草著名,确为羊群最好的住处。「迦密」在以赛亚书第廿九章十七节译为「肥田」(因为利巴嫩不能成为迦密山),第卅二章十五节也作同样的译词。 但是他们是独居的民,他们在树林中,似指他们被隔绝受忽略,指他们在历史的困境里(参考本书三12;何二14;赛廿一13,廿九17以及卅二15)。 他们求神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那两处是在约但河之东,牧草十分丰饶。在大卫所罗门的时代,是归以色列的版图,曾经被亚兰人所侵占。耶罗波安王又收复这失地。以后又被亚述所侵。所以这里的祈祷求神再使他们收复,可得丰富的食物,像古时一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弥迦预言的结束是祈求神实现祂对祂的子民的承诺。耶和华被描述为神圣的牧人(见诗23:1),用“杖”(见诗23:4)引导祂的子民,就是“你产业的羊群”(见诗28:9;95:7)到好牧场去(见结34:11-15)。 独居。对照民23:9节。 迦密。意为“花园”。可能泛指繁茂的牧场,而不是形成以斯德伦平原西南边界的小山脉。 巴珊和基列。提到巴珊和基列,可能因这里有富饶的牧场,也可能因为它们地方位于约旦河之东,原先落在亚述手中(见代上5:26注释),现在要收复。──《SDA圣经注释》 ●「迦密山」:原文或作「肥沃的牧场」。 ●「巴珊」、「基列」:都在约旦河的东面,以丰沃的的草地称着。 ●「古时」:可能指摩西、约书亚时代。──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14 地理概况】巴珊和基列都是座落约但河东岸的肥沃地区,原来是分配地土时的一部分(关于迦得与玛拿西所分之地,见:书十三24~29,十三30~31注释),在主前第八世纪时被亚述所夺。这里期望在雅巍胜利的日子,所有失去的地界都会重新归还以色列(见:耶五十19)。──《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七14~17】先知祈求神作百姓的牧者,而神应许再次施恩与百姓,使异邦诧异战惧。──《串珠圣经注释》 这是先知的祷告。他看见那美好的远景,愿神所说的实现,亲自作祂子民的牧人。这些民不再分散各国,而是住在自己的(“独居的民”)佳美花园中(“迦密山”。看民二十三9;参申三十三28)。不但有安谧的树林和富实的田园,还有象大卫、所罗门时代一样广阔的巴珊和基列草原供牧放。“迦密山”原文有“花园中”的意思。(有的人认为“独居的民”应作“受到限制之民”解,预言犹太人回归后局处耶路撒冷一隅,有若四面都是沃土的旷野,求神像从前一样赐他们肥沃如巴珊的土地,在那里牧羊他们。)──《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弥七15】「耶和华说:“我要把奇事显给他们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时候一样。”」 这里的「我」是指耶和华,祂是行奇事的神,祂在历史中的启示,是有关救赎的恩典,所以这是救恩的历史。「他们」原为「他」,指列国的整体(下一节说明出来)。好像「你」出埃及(中译词没有把「你」译出)。这里「你」必指以色列(出十三3,廿三15;申十一10;诗一一四1)。以色列人出埃及,是神所行的奇事,是神与他们一起出来,制胜仇敌(士五4;赛廿六21,四十二13;诗六十八7)。这是耶和华的显现(参阅弥一3)。──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6】「列国看见这事,就必为自己的势力惭愧。他们必用手摀口,掩耳不听。」 列国的败亡与羞愧,是在第十及第十三节已经描述了。现在再重述,必有特别的重点。外邦一向迷信武力,甚至可以制胜耶和华的百姓。现在看见耶和华在祂百姓所施展的大能,必大感羞愧。他们必用手摀口,在惊奇与惧怕中不敢说话(参士十八19;伯廿一5,廿九9,四十4;箴三十32;赛五十二15)。──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7】「他们必餂土如蛇,又如土中腹行的物,战战兢兢的出他们的营寨。他们必战惧投降耶和华,也必因我们的神而惧伯。」 「餂土」:表示无能为力、甘受屈辱;战败者向胜利者宣告无条件屈服的姿态。 「出他们的营寨」:指列国从藏身之处出来降服于耶和华。──《串珠圣经注释》 “舔土”比喻失败。──《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敌人在失败之后,必卑微地乞怜。古时的习俗是由败落的仇敌俯伏在地,来吻胜利者的脚,表示投诚降服(参阅诗七十二9)。这种动作好似餂土一般。蛇的爬行,是降卑的原因(参阅创三14;赛四十九23)。 他们战兢地出营寨投降,也是摄于得胜者的威荣。他们在营寨中原以为可以躲藏,但最后仍是不敢不出来乞求。神使他们失败,不仅为祂的百姓以色列伸冤,也为显明祂是耶和华唯一的真神。那些外邦人曾轻忽神,压迫祂的百姓,现在他们不得不惊惧(参阅诗卅三8,六十七8,一○二16)。──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舔土。比喻极大的耻辱(见诗72:9注释;又见赛49:23)。 他们的营寨。指恶人因害怕神而藏身的要塞。──《SDA圣经注释》 ●「餂土」:表示无能为力、干受屈辱;战败者向胜利者宣告无条件屈服的姿态。 ●「出营寨」:从藏身之处出来投降。──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17 舔土如蛇】就如同蛇在伊甸园中被诅咒吃土(见:创三14注释),敌国也会降卑(诗七十二9)。因为异国通常被描述为蛇(赛十四29;耶八17),这可能是对于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宗教艺术里,把蛇当作肥沃象征和神只的进一步谴责。在亚马拿文献中,吃尘土是比喻被击败。──《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七18】「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怒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 「有何神像你」:即「弥迦」一字之意思。神的选民蒙赦免,不再被罪威吓。──《串珠圣经注释》 “有何神象你”:先知弥迦一名的意思即为“谁能象耶和华”。原文读来一字双关。“产业”:以色列民。“余民”:看二12~13注。──《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有何神像你」这种语气好似诗篇中的颂词(诗七十一19,七十七14,八十六8,八十九7、9,九十六4,九十七9;参阅出十五11的诗歌)。 会众是神产业的余民,他们是耶和华的产业,但是他们是在劫后余生的人,是审判后的余数,他们有责任来从事复兴的工作,他们是以色列复兴的余数。施恩(原意为怜悯或信实),是神拣选的恩惠,祂的恩惠不仅赦免,也行拯救(诗六4,八十五7,八十六5,一○三4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神啊,有何神像你?弥迦用了赞美神的仁慈和信实的语气结束他的预言。参出15:11;诗71:19中类似的话。 赦免罪孽。参出34:7;赛55:7。 不永远怀怒。参诗103:9。──《SDA圣经注释》 ●「有何神像你」:即「弥迦」之意。──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七18~20】作者用一首赞美诗结束全书。──《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弥七19】「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罪孽在此处好似战败的敌人,被踏在脚下,使他完全失去力量,无法作崇。这是在旧约中特有的表像。罪好似法老军队在红海边的追逐,以后都淹没在红海的怒涛中,「他们如同石头堕到深处」(出十五5)。罪被投人深海,可以完全被忘却。──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七19 将罪孽踏在脚下】雅巍对以色列的赦免,使得战胜罪如同国王胜过他的敌人一样,将其踩在脚下,或是把脚跨在其颈项上(见:书十24;诗六十12注释)。类似的「神圣战士」的诸神行动之意象,见于乌加列史诗中亚拿特屠杀她的敌人,以及巴比伦神玛尔杜克,以及赫人神祇铁书(Teshub)的战功。──《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七20】「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 「雅各」、「亚伯拉罕」:这些列祖的名字亦可泛指神的百姓(见1:5注)。──《串珠圣经注释》 神古时曾指着自己起誓,答应过亚伯拉罕将作多国的父(创十七5);又曾应许他和雅各,后裔要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创二十二17;二十八14)。所有相信神的人都必成为蒙恩承受产业的子民(加三6~29)。(犹太人在每年赎罪日,都会在会堂里宣读18~20节这段经文;有的甚至站在水旁,倒空口袋,象征把罪投于深海。)──《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这是神圣约的慈爱,是有恒久的信实。西乃的圣约可以赓续(出卅四6),就是这信实的爱。神对他们的应许有三端:应许之地,丰饶与佳美。子孙繁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地上的尘土。又有充足的福分(参阅创十二2起,十五5起,廿二16-18,廿八13起)。神对亚伯拉罕应许,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从个人至家族,由家庭至国家,由国家至万民,神要将全人类连结在一起,先从以色列作起。以色列是雅各,神向他们施恩典,拣选他们为属神的子民。──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雅各」、「亚伯拉罕」:泛指以色列人。 ◎先知哀叹以色列民的景况,实在离他所期待的太远,以致觉得十分痛心失望。但因想到神,便由失望中回转,开使用信心期盼神必然从新使以色列站起来,并祈求神重新牧养以色列人。神也应允要行奇事、牧养百姓,如同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日子一般。先知不禁开口颂赞神。── 蔡哲民《查经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