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弥迦书第五章拾穗

 

【弥五1群的民哪!现在你要聚集成队,因为仇敌围攻我们,要用杖击打以色列审判者的脸。

         “以色列审判者”。傀儡王西底家,他要被掳到巴比伦(王下二四17二五7)。──《雷氏研读本》

         「成群」:或作「组成军队」或「被围攻」。

          「聚集成队」:为应付外敌入侵而组织成军;此字原文亦可译作「自刺」(即割身),是哀悼死人时的举动。(参申14:1; 16:6

          「审判者」:指古时带领百姓脱离敌人压制的士师。

          「击打 ...... 的脸」:当时的国君,与昔日的士师相反,竟被敌人征服和凌辱(参哀3:30)。──《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亦作“有城墙护住的城哪,加强你的城墙”。“审判者”亦作“统治者”。本指古时率领以色列人作战的士师。脸给人用杖击打是战败者受到的羞辱。全节是说耶路撒冷将要为敌军围攻,犹大国的君王要给掳去异邦。──《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这里「成群」是双关语,因为同一个字在下半句「聚集成队」。这可能的译词为:「你以合群为自己合成」,表明居民之多,可以成群合成。合群如果只指居民之多,涵意就很寻常。但那群不是乌合之众,可能是指军队,是军队一种编制。

         这次战事,对以色列民是极大的打击,王朝更受极大的侮辱,外邦人的杖,可能是指兵士所执的棍,来打击以色列审判者的脸。审判者可能是指君王,君王的脸受击打,是莫大的羞辱。──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你要聚集。因为危险临近,耶路撒冷要召集自己的军队。她被称为“成群的民(民原文作女子)”,可能因为那里集结了军队。七十士译本译为:“现在以法莲的女儿完全受到栅栏的保护”。英RSV版仿效它,译为:“现在你被围墙围住。”

         用杖击打以色列审判者的脸。系极大的侮辱(见王上22:24;伯16:10;太26:67,68)。这是关于弥赛亚的预言,论到弥赛亚在敌人手中的遭遇。希伯来原文的这一节是在弥4章最后。──《SDA圣经注释》

         「成群」:或作「组成军队」或「被围攻」。

         聚集成队:为应付外敌而组织成军,此字亦可译为「自刺」,是哀悼死人时的举动。──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1 用杖击打脸颊】用杖击打脸,通常是轻蔑的表示(见:王上二十二24;伯十六10)。汉摩拉比法典对于殴打他人脸部者,有数种惩罚方式,从鞭笞、断肢到巨额罚款。击打犹大「审判者」表示对于该国的蔑视,与犹大统治者无力回应。亚述与巴比伦共有的新年节庆(akitu)中,有一道仪式是祭司掌掴王的脸颊,王随即宣称他未涉及不公。──《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五1~6一位君王将要来临:犹大虽被敌人围攻,但将来有一君王(弥赛亚)要从伯利恒而出,治理与牧养百姓,使民安居。──《串珠圣经注释》

 

【弥五2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

         “以法他”。伯利恒在古时的名称,而显然也是该地区的名称(比较创三五19;得四11)。两个名称都指出土地的丰饶,伯利恒的意思是“粮食的仓库”,而以法他的意思是“结果子的”。这是大卫王(撒上一六1),也是他最为人熟知的后裔耶稣基督——弥赛亚——出生的地方。“犹大诸城”。指犹大各个宗族或行政地区。“为我”。即遵行我的旨意。“根源”。主要指基督道成肉身之前以耶和华使者的身分显现,因而确定基督在出生于伯利恒之前已经存在。“从太初”。或可作:从永恒,指出弥赛亚永恒的存在(比较哈一12)。──《雷氏研读本》

         「伯利恒以法他」:伯利恒旧称以法他(参创35:19; 1:1-2)。

          「诸城」:原文作「千」,可指部落或乡镇。新约马太福音引用此节时则作「诸首领」(参太2:6注)。

          「根源」:指出处。

          「亘古」:或作「古时」。

          「太初」:于原文可指

   1 人类历史之始(赛64:4);

   2 摩西和约书亚的日子(赛63:9);

   3 大卫的时代(摩9:11)。

          此处大概指远古时代,表示弥赛亚的根源可追溯到以色列最古的祖先;亦可能暗示弥赛亚自永恒即存在。──《串珠圣经注释》

         一片绝望的黑暗中希望的光芒呈露。先知在这一节著名的弥赛亚预言里,给了世人两个重要信息:1,有一位弥赛亚要出自大卫的家乡伯利恒城;2,这位弥赛亚自有人类历史(“从亘古”),在创世以前(“从太初”),就已存在。祂是那永恒的主。

    “以法他”(义为“丰盛”)为伯利恒(义为“粮屋”)所在地(创三十五19;得四11)。“诸城”亦作“诸族”。──《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伯利恒以法他为大卫王的诞生地,所以是大卫王朝的发源地。以法他是一个地区,在该地区内有伯利恒。「伯利恒」原意为粮食库,而「以法他」原意为多结佳果,所以都有丰盛的涵义。

         犹大诸城中为小,「诸城」原意为「成千」,如果有上千的居民,就自成一村,所以照原意:这是犹大的一个小村,人口只可以千计,甚不引人注意,却有如此伟大的掌权者。新约的应验,主耶稣的降生,正说明这件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伯利恒。其含义见创35:19注释。这个城镇在耶路撒冷南面约5英里(8.4公里),就是现在的Beit Lahm 。伯利恒又被称为以法他(创35:19;参得4:11),和犹大伯利恒,无疑是为了与西布伦的伯利恒区别(书19:15,16)。伯利恒是大卫的出生地(撒上16:1,4;参路2:11)。

         诸城。希伯来语是'alaphim ,从数字上来讲,可能指支派或部落(英RSV版)。“”可能指伯利恒的居民,也可能指伯利恒本身。它从来就没有受到重视。

         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犹太人认为这个预言是指弥赛亚。在回答希律王询问弥赛亚出生地的时候,他们引述了《弥迦书》的这一段(太2:3-6;参约7:42)。

         根源。希伯来语是mosa'oth ,复数是mosa'ah ,词根是yasa'(“出来”)。含义不很清楚。由于这里把弥赛亚描述为国王,有人认为是指国王出来履行其职能。还有人认为这是旧约对基督的各种描述之一,如亚伯拉罕(创18章)和雅各(创32:24-32)的经历。

         从太初。弥迦明确宣布伯利恒将要出生的一位是从太初就存在的。基督的“根源”延伸到永古。“太初有道”(见约1:1-3注释)。“主耶稣基督从亘古就与天父合而为一”。 ──《SDA圣经注释》

         「伯利恒」旧称「以法他」。

         「诸城」:原文作「千」,可指部落或乡镇。

         「根源」:指出处。──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2 伯利恒】伯利恒以法他这个双重地名指的是伯利恒地区中的一个部族,也加强与大卫家族的关系(见:得一1;撒上十六4,十七12注释)。将未来的弥赛亚与大卫家族源头连在一起,而非耶路撒冷,让人想到大卫是如何被雅巍直接选为王,打破王位世袭的模式。这暗示期待一位新大卫。──《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2 有亘古根源的统治者】大多数新亚述帝国的国王都宣称他们的王位是远古以前就由神所定。亚述巴尼帕宣称是由亚述与宁妮尔(Ninlil)两位神所创造,并在远古就由亚述与辛两位神选为王,在其母胎中为作王而生。──《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五3耶和华必将以色列人交付敌人,直等那生产的妇人生下子来。那时当权者其余的弟兄必归到以色列人那里。

         将以色列人交付敌人,直到“那生产的妇人”(童贞女玛利亚;赛七14)生下弥赛亚;祂将要使以色列重新归合起来(祂第二次降临的工作)。──《雷氏研读本》

         「那生产的妇人」:指弥赛亚之母,或以色列中属神的百姓(弥赛亚从他们而出)。

          「其余的弟兄」:指失散的以色列人。

          「归到以色列人那里」:或作「与以色列人一同归回」。──《串珠圣经注释》

         神将暂时放弃以色列人(“交付敌人”)直至弥赛亚降生、掌权。“那生产的妇人”指弥赛亚的母亲(参赛七14)。“其余的弟兄”:或指四散在外的以色列人。弥赛亚要复兴并联合以色列民。──《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耶和华因以色列犯罪而施以管教,许多敌人来侵,甚至交付给敌人,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一直到妇人生子,才有转机。这必指应许的君王诞生,甚至可以与以马内利相联(赛七14)。这不仅指个人弥赛亚,弥赛亚在广义来说,是指以色列民族。所以掌权者的弟兄必指北国,与南国一起重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那生产的妇人:指弥赛亚之母或以色列人中属神的百姓。

         其余的弟兄:可能指失散的以色列人或外邦人。──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五4他必起来,倚靠耶和华的大能,并耶和华他神之名的威严,牧养他的羊群。他们要安然居住,因为他必日见尊大,直到地极。

         弥赛亚这位理想君王并非代替神治理百姓,而是以神权统治。──《串珠圣经注释》

         他起来站立,也表明他的坚立、坚定不移,是无敌的英雄。他有神的能力,自然不会失败,必然成功(参阅诗廿一15;撒上二10)。他的权威不是他本身有的,而是有耶和华他神之名的威严。──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起来。“好牧人”弥赛亚基督将会“起来”照料并保护祂的羊。

         直到地极。弥赛亚的王权是普及全宇宙的(见诗2:7,872:8;路1:30-33)。

         ◎弥赛亚要倚靠神治理我们,成为我们的平安。──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五4~15弥迦在这段再次描述弥赛亚国度的荣耀。比牧人君王大卫还要大的君王耶稣要“牧养”祂的子民(4节)。他们不用担心会受到“亚述”的侵扰;这里的亚述象征以色列一切的仇敌(5,6节)。重新聚集的以色列将要如“狮子”那样强壮(79节),并且得洁净,不沾染任何偶像的膜拜(1015节)。──《雷氏研读本》

 

【弥五5这位必作我们的平安。当亚述人进入我们的地境践踏宫殿的时候,我们就立起七个牧者,八个首领攻击他。

         “亚述人”在此指历来侵掠以色列民的外敌。“七个”、“八个”言其多。“平安”有保障、繁荣的意思。弥赛亚会给人类带来和平与繁荣。──《启导本弥迦书注释》──《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平安」是君王的称号,正如以赛亚书第九章六节「和平之君」。这位君王必作我们的平安。原意可译为他是一位平安的君王。他就是平安,几乎是平安的化身(Predicate Noun)。诗篇第七十二篇为君王诗,为君王祈求,并求平安(37节),平安有拯救的含义。

         我们要立起七个牧者八个首领来敌挡。七、八个不一定是实际的人数,但指相当多的数目,比两,三个多,而且指着犹大有足够的首领,无论是行政的(牧者),或是军事的(首领),足以抵御外患。牧者或与首领同义,在约书亚记第十三章廿一节「族长与首领」,都是军事领袖。──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迦藉引述悔改归正的多国之民,来显示荣耀的未来(2节);同样,他借着引述充满希望的会众,来展现他们的信心。他们保证要行在耶和华的道路上,并作将来普世和平的先驱。目前,这普世和平的应许则是他们忧伤时的慰藉、受试探时的约束,以及遭逢试炼时仍坚持信心的鼓励。──《丁道尔圣经注释》

         平安。“这位”按正确的理解是指弥赛亚,可与弥迦同时代的以赛亚给予弥赛亚的名称“和平的君”对照(赛9:6)。耶稣不仅在平安中掌权,祂自己就是平安的根源(见约14:2716:33;弗2:13,14)。

         亚述人。弥迦担任先知的时候,亚述是以色列的主要仇敌,威胁着她的生存(王下18章;王下19章)。由于这里探讨的是弥赛亚的时代,亚述无疑地代表那些反对以色列复兴的国家(见弥4:11节注释)。

         七个牧者。这里的“七”和“八”虽然是模糊的数字,但说明以色列需要适当的领导抵抗外来入侵。──《SDA圣经注释》

         七个、八个:指很多,不是指七或八个。──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5 亚述人入侵】亚述人于主前七一三年(虽然该次战役主要目标是非利士地)与七○一年,由西拿基立王主导入侵犹大。这段文字较像是在讨论后者。详细信息请见:历代志下三十二章的附注。牧羊人一般指的是国王,所以这里的七与八,指的可能是原本预期要组织起来阻挡入侵的联盟。西拿基立的碑文提到西顿、亚实基伦、以革伦(加上埃及、努比亚的协助)被击败、征服。其他的城邦与地区则臣服、进贡(北方的亚发、比布罗斯,南方的亚实突、亚扪、摩押和以东)。至于这些国家当中,有多少实际参与反亚述联盟,无法清楚得知。──《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五5~6神在百姓中间立首领保卫他们,敌人(亚述)不但不能进侵,且受以色列人辖制。

          「七个」、「八个」:指很多(参摩1:3)。

          「毁坏」:原文或作「统治」。

          「宁录地」:即巴比伦和亚述之地(参串)。亚述和宁录这里可代表敌对势力。

          「的关口」:或作「用拔出来的刀」: 有学者认为5-6节的预言于主前二至一世纪玛加比独立时期,已应验了,当时以色列脱离了叙利亚西流基王的统治。──《串珠圣经注释》

 

【弥五6「他们必用刀剑毁坏亚述地和宁录地的关口,亚述人进入我们的地境践踏的时候,他必拯救我们。

         “宁录地”本指亚述(创十812),此处如5节一样,用以代表外敌,弥赛亚(“他”)将拯救以民脱离仇敌之手。──《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亚述」和「宁录」同义,宁录在旧约中只有两处提及(创十8-11以及代上一16),是指巴比伦及亚述之地,宁录为巴比伦的立国者。他们必来侵略以色列的境地,但是弥赛亚必来拯救。

         他们进入「我们的地」,这里并未说明是北方还是南方。「我们的地」成为通称,是耶和华的地土,不容外邦的侵略者来任意践踏与蹂躏。──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毁坏。希伯来语是ra`ah (“牧养”、“照顾”、“喂养”),引申为“统治”(见英RSV版)。以色列要用“刀剑”“统治”她的敌人。

         宁录。这里是亚述的同义字。词根是marad (“背叛”)。关于宁录,见创10:8-10注释。──《SDA圣经注释》

         宁录地:指巴比伦和亚述之地。亚述和宁录在这里可代表敌对势力。

         ●v6中之「毁坏」:原文或做「统治」。

         ◎当强大的敌对势力来攻击时,弥赛亚必保护拯救我们。──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6 宁录地】宁录──「主面前的大能猎者」──只有出现在创世记十811洪水前的时候(见该处注释)。该处记载宁录是许多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创建者,包括巴比伦、尼尼微,因此他适合代表任何美索不达米亚帝国。──《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五7雅各余剩的人必在多国的民中,如从耶和华那里降下的露水,又如甘霖降在草上;不仗赖人力,也不等候世人之功。

         学者对本节有两个不同的解释:

   1 神向身处万国中的以民大施恩泽,如同降下露水甘霖;

   2 神藉处于异国的以色列人赐福给万民。

          8-9节看来,1 的解释似较合理。──《串珠圣经注释》

         这两节用“甘霖”和“狮子”等来比喻神子民的坚韧和勇猛,必可克敌致胜,在各国各民中,能不为所制。9节为此两节作了注脚。──《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雅各」是以色列民族的统称,既不只指以色列北国,也不单指在犹大的以色列人。露水与甘霖,是象征以色列人。在弥赛亚时代,他们人数众多,在外邦中突然来临,迅速与突然,是令人们惊奇的。他们能带给外邦福分,将神的恩惠传递出来。他们也很可能带给外邦反攻的威势,因为他们要将外邦侵略者的力量消除。──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余剩之民,亦即在以色列多数之民因审判而灭亡后仍得以存留者(6节)46,此刻成了历史的目标。梅兹(101页)针对余剩之民说︰「就他们的性质而言,他们是世界历史上超自然且难以征服的实体(见五79)。」非利士人中,没有经过神的审判还存留的,因为神没有为其留下余民(摩一8);以色列曾有余民,将来也还会有,因为这是神的旨意(参︰罗十一)。强盛之国与第三节相呼应。以色列将来要成为强盛的国家之一,并成为前往锡安的属灵国度。

  以色列不会恢复到她倾覆前,按己意挥洒权力的状态。相反地,她宣告自己归耶和华掌管。根据新约圣经,教会就是此处所说的强盛之国(彼前二910)。──《丁道尔圣经注释》

         露水和甘霖:形容神的恩典和福气。当地少雨,露水和甘霖十分重要。──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五8雅各余剩的人必在多国多民中如林间百兽中的狮子,又如少壮狮子在羊群中。他若经过,就必践踏撕裂,无人搭救。

         狮子为以色列的表像,自古就有(参民廿三24及廿四9)。创世记第四十九章九节:犹大支派是狮子。狮子是无敌的,能抵抗一切的外御。神的百姓屡被欺压凌辱,常成为外邦侵略的牺牲者,但是现在由牺牲者要成为胜利者,这是与圣战有关。耶和华护着他们,他们既是耶和华的代表,就为耶和华执行刑罚的事,向外邦施行审判,得胜仇敌。──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迦曾把身处列国中的锡安,比作在亚述大军之前踹谷的牛(四13)。现在,他把身处多国之中的以色列余剩的人,比作凶猛可怕的狮子NIV 所译的「少壮狮子」值得商榷),正对羊群展开恐怖的残杀。此处用了四个述词,将先知的比喻抽丝剥茧地开展︰他若经过(是希伯来文圣经的第一个动词)讲的是主权;殴打\cs8NIV;译成践踏较佳)指的是征服、毁灭的力量;撕裂是指死亡;而无人搭救则指神的责罚是无法逃避的(参︰申三十二39;伯十7;诗五十22;何五14)。基督的灵赋与教会能力,使教会甚至能胜过撒但和其爪牙的权势,而将基督掌权的范围扩展到普天下(太十二28,十六1820;约十六33;及其他多处)。──《丁道尔圣经注释》

 

【弥五8~9以色列民虽被掳至异邦,但他们勇猛非常,不受敌人克制。──《串珠圣经注释》

 

【弥五9愿你的手举起高过敌人;愿你的仇敌都被剪除。

         「手举起」:表示成就大事、击败对方。──《串珠圣经注释》

         手下垂,是指力量的失败,士气的低落。所以手举起,表明勇敢的力量重振(参阅伯四3起;赛卅五3起;来十二12)。

         高举(见赛廿六11;诗八十九14;民卅三3;申卅二27;出十四8)。这指余数的力量(更可参阅赛四十九25起,六十12;亚十四17起以及诗一四九6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手举起:表示成就大事,击败对方。──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五10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从你中间剪除马匹,毁坏车辆;

         「车辆」:指战车。──《串珠圣经注释》

         「到那日」,这是先知在憧憬将来的日子。那将是复兴的时期,弥赛亚的时代,没有破坏与毁灭,只有建设与兴隆。但是这日子未到之前,先有准备的工作,在建设之前,先有拆毁。──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车辆:指战车。──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1011剪除、除灭(希伯来文作 krt)尤指「肃清」,亦即藉责罚除去不洁者,以保全整体(参︰利十七10,二十356等等)。以色列对其马匹所拉的战车和坚固的城邑68深具信心,因而威胁到以色列与神的盟约关系,因为这关系乃根植于信心。此外,邪术和崇拜偶像也同样地影响以色列和神的关系。很可能虚妄的安全感成了以色列的骄傲,因为这虚妄的安全感在以色列的心中居首位。根据圣经记载,当西拿基立侵略犹大国时,犹大的军事配备十分齐全(参︰王下十八1324;代下三十二15;赛三十一1),存留迄今的希西家时代的管道可作左证。──《丁道尔圣经注释》

 

【弥五10~14神洁净余民,使他们不再依靠车马、城邑与异教的神祗。──《串珠圣经注释》

         “那日”:看四6注。神的子民在“那日”将完全依靠神得胜,不靠武备、人手造的偶像和占卜,一切偶像和拜偶像的地方都要毁灭掉。──《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弥五11也必从你国中除灭城邑,拆毁一切的保障;

         「城邑」:约坦及希西家王均致力兴建城邑,作为防御用途(参代下27:3-4; 32:5, 29)。──《串珠圣经注释》

         城邑与保障,在这里是同义字,作为十分相称的对比,在诗文中是如此,在散文里就不同,大多将这两词一起并用,成为「有保障的城邑」,有高墙及坚固的城门,以为防御,可阻挡外邦的侵略。

         当耶和华降罚的日子,祂要临到高台和坚固城墙(赛二15)。神为刑罚以色列,曾用亚述为祂怒气的棍,手中拿祂恼恨的杖。他们曾攻取四十六座有高墙坚固的城邑,在犹大也曾遭攻击,主前701年亚述来犯,证实弥迦的豫言。──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城邑:约坦和希西家王均致力兴建城邑,做防御用途。──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五12又必除掉你手中的邪术,你那里也不再有占卜的。

         这里并未详述迷信实际的性质,但以这些迷信,取代向真神的信赖,必是严重的错误。各种迷信必有任何神明为力量或根源,是拜偶像的罪恶。这也是随从外邦异教的习俗,是破坏圣约的举动,违反与背叛耶和华的罪行。──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以赛亚在他相应的神谕(赛二68)中指出,邪术致使犹大国高傲,很可能他想要强调邪术乃来自外国。东方的占星术和非利士人的观兆,截然不同于以色列的约(参︰出二十二18;利十九26)。背约的以色列就像世俗的人一样,亟欲沉醉于眼前而不愿作属灵及道德的考虑,同时又想藉一己之力和卜卦之助,保障未来仍继续享有富贵荣华。反之,众先知所谆谆教诲的道德一神论则坚持,未来的和平和繁荣端赖今日的信心和行为表现。──《丁道尔圣经注释》

 

【弥12 邪术】目前发现有数千件的文献是与魔术有关,包含减轻牙痛、帮助难产的孕妇、不孕的母亲等符咒。看起来一般人会为了稀松平常的小事雇用巫师。法师到达后诵念咒语,以驱除制造麻烦的魔鬼或其他神怪。因此他们肯定会寻求符咒师的帮助,以避免预测到的或被要挟的灾害。符咒的目的是以魔法限制将造成威胁的超自然力量。法术和占卜的活动在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常见,其地驱魔者、占卜师、术士常驻于朝廷解读预兆、执行仪式。除了这些职业术士以外,另有魔法师作法害人。圣经对两者皆予严禁,因为是召唤雅巍以外的神,并且试图操纵神明。──《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五13我必从你中间除灭雕刻的偶像和柱像;你就不再跪拜自己手所造的。

         「柱像」:见何3:4注。──《串珠圣经注释》

         雕刻的偶像,在早期的以色列社会已经有了(参考士十七34;何十一2;赛十10,廿一9以及耶十14),可能以后仍旧没有除净(赛三十22,参阅四十八5)。柱像的历史更久,柱像在祭坛边,坟墓旁或在边界的地方,当作神明来信奉(创廿八18,卅一1345,卅五1420及出廿四4),在迦南地很多,考古发现最多的在迦萨,以及尼基海岸与亚拉伯旷野。外邦人以立柱表示信仰,甚至在埃及地有为耶和华筑的坛,及在边界为耶和华立柱(参阅赛十九20)。──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雕刻的偶像。希伯来语是pesilim ,源于pasal (“切除”、“砍”)。即乌加里特语的psl(“石匠”)。古时的偶像(又拼为pesel )是用石雕,泥塑,木刻,或金属浇铸的。从远古起,以色列人就有拜偶像的倾向。十诫的第二条就是禁止制造和敬拜pesel(出20:4)。

         柱像。希伯来语是masseboth(“柱子”。见申16:22注释;王上14:23)。今天的人也受欺骗信赖物质和世俗,以及人手所造的,而不信赖“赐百物给我们享受”(提前6:17)的神。人们崇拜受造之物,忘记了万物的创造主(见申8:17-20)。──《SDA圣经注释》

         柱像:竖立在神庙祭坛旁的石柱,迦南人以它们代表巴力神。──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13 柱像】石柱(mas]s]ebot)显然是迦南宗教常见特征,并且在几处以色列人立约的场合作为纪念碑(见:出二十四38;书二十四2527)。石柱与亚舍拉、巴力和其他迦南神祇有关联,因此被列为敬拜耶和华的敌人和威胁。考古学家在基色、示剑、但、夏琐、亚拉得等地发现圣石柱。后三者的圣石柱明显位于宗教圣地内,是这些地点宗教习俗的一部分。夏琐的圣石柱则雕刻着举起的手与太阳神圆盘形图案。──《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五14我必从你们中间拔出木偶,又毁灭你的城邑。

         “木偶”。直译作:亚舍拉,是象征巴力妻子的偶像,常出现在以色列人的偶像膜拜中。参看士师记二章13节的脚注。──《雷氏研读本》

         「木偶」:或作「亚舍拉」。迦南人立木柱于坛旁,象征巴力神之妻亚舍拉。

          「城邑」有学者译作「偶像」,与上句「亚舍拉」平行。──《串珠圣经注释》

         木偶是指亚舍拉(根据希伯来原文),是迦南地的女神,她是天后,因为这神明是迦南地诸神明中最高的。

         本节的「城邑」原字与「偶像」近似,可能是为与「木偶」作同义字。如果「城邑」译为「圣殿之地」,那么解释似乎更为合理,因为在混合宗教的敬奉上,他们竟然将木偶放在圣殿的地区,所以神必须将圣殿毁灭,以除去一切异教的对象与表像。──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木偶。希伯来语是'asherim (见申16:21注释;王下17:10)。──《SDA圣经注释》

         木偶:或做「亚舍拉」迦南人立木柱于祭坛旁,象征巴力神之妻亚舍拉。──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14 (亚舍拉)木偶】亚舍拉可能是一个生殖女神的名字,或是一个宗教物品的名字(此处即是)。该女神常见于以色列离经叛道的信仰里,有时被认为是雅巍的配偶。在孔蒂拉特阿吉鲁与科姆废墟的碑文,可以看出这种信仰。

  在迦南神话中,亚舍拉是众神之首伊勒的伴侣。最早于主前十八世纪,她就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文学,当中记载她是亚摩利神阿穆鲁的伴侣。不过,此信仰表征是否产生出神祇的相貌则不确定。此木偶可能是以一株人工树木的样子呈现,因为亚舍拉常常与圣树有所关联。宗教圣物是制造或建造的,有时也可能是栽植的。我们对于这些木偶在仪式中的角色所知甚少。列王纪的作者将敬拜亚舍拉列为亚述攻克以色列的原因之一(王下十七10注释)。希西家与约西亚的改革,都试图查禁这些圣化为迦南神祇亚舍拉的形像。──《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五15你也必在怒气和忿怒中向那不听从的列国施报。”

         这些列国是「那不听从的」,指他们的叛逆,耶和华是全地的主,祂统管万国(参阅王下十九22-28;赛十6-11),所以神必须惩治万民,为自己的百姓伸冤,因为他们受列国的欺压太甚,耶和华不能再容忍,祂必须干豫,伸张祂的公义。──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不听从。也可译为“没有听到过”,或“没有留意”。“若是义人仅仅得救,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将有何地可站呢”(彼前4:18)?──《SDA圣经注释》

         第五章除了1, 9节之外,都出现「必」字,这样肯定的语气很少在诗歌体中出现,此章的语气实显示出预言之肯定。

         ◎神洁净余民,使他们不再倚靠车马、城邑和异教的神祇。── 蔡哲民《查经资料》